初中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案
初中艾滋病教案设计6课时

初中艾滋病教案设计6课时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概念、病因、症状和危害,提高防范意识。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关爱艾滋病患者,减少歧视。
(3)使学生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认识艾滋病1. 艾滋病的概念2. 艾滋病的病因3. 艾滋病的症状4. 艾滋病的危害第2课时:艾滋病传播途径1. 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2. 非传播途径3. 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第3课时:预防艾滋病的方法1. 安全套的使用2. 避免高风险行为3. 定期检测艾滋病病毒4. 健康生活方式第4课时:关爱艾滋病患者1. 消除歧视2. 关爱和支持3. 帮助艾滋病患者融入社会第5课时:特殊情况下的预防1. 孕妇预防2. 儿童预防3. 输血者预防第6课时:实践活动1. 制作宣传海报2. 举行知识竞赛3. 分享感悟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
3.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艾滋病防治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态度和行为。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
五、教学步骤第1课时:1. 引入话题:讲解艾滋病的概念、病因、症状和危害。
2.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对艾滋病的了解和看法。
3. 总结:强调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
第2课时:1. 讲解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
2. 学生互动:演示安全套的使用方法。
3. 总结:强调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第3课时:1. 讲解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2.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如何在生活中预防艾滋病。
3. 总结: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第4课时:1. 讲解关爱艾滋病患者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讲述自己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和支持。
3. 总结:强调消除歧视、关爱和支持艾滋病患者的意义。
第5课时:1. 讲解特殊情况下的预防方法。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概念、传播途径和危害。
2. 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3. 提高学生关爱艾滋病患者,消除歧视和偏见。
二、教学内容1. 艾滋病的概念:介绍艾滋病的全称、症状和影响。
2.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讲解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途径,如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
3. 艾滋病的危害:阐述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4. 预防艾滋病的措施:教育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洁身自爱、不共用针具等。
5. 关爱艾滋病患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爱和支持艾滋病患者。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艾滋病的概念、传播途径、危害和预防措施。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的艾滋病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艾滋病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关爱和支持艾滋病患者,消除歧视和偏见。
4. 视频教学法:播放有关艾滋病的宣传视频,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艾滋病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详细讲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危害和预防措施。
3. 分析艾滋病案例: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艾滋病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关爱和支持艾滋病患者,消除歧视和偏见。
5. 总结讲解: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关于预防艾滋病的心得体会。
2. 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本节课学到的艾滋病知识,提高全家人的防范意识。
3. 调查身边人对艾滋病的态度,了解是否存在歧视和偏见,并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内容1. 艾滋病的历史:介绍艾滋病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起源和蔓延情况。
2. 艾滋病病毒结构:讲解艾滋病病毒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病毒的基本构成。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艾滋病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以及病毒的结构特点。
2. 图片展示法:展示艾滋病病毒的结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
初中生物防艾教案

初中生物防艾教案
目的:通过本次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艾滋病,认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以及如何预防艾滋病。
一、什么是艾滋病
1.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病毒性感染疾病。
2. 艾滋病会削弱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机体无法抵抗疾病,最终导致死亡。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1. 性传播:未戴安全套进行性行为。
2. 注射毒品:共用注射器或器具。
3.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HIV病毒后,会将病毒传递给胎儿或宝宝。
4. 血液传播:通过血液直接接触感染HIV病毒。
三、如何预防艾滋病
1. 戴安全套:性行为时必须使用安全套,避免性传播。
2. 拒绝注射:绝对禁止注射毒品,不共用注射器。
3. 孕前体检:孕前进行艾滋病毒检测,确保健康生育。
4. 捐血注意事项:捐血前要注意血液检测,避免血液传播。
四、知识小测试
1. 艾滋病是由什么病毒引起的?
2. 艾滋病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3. 预防艾滋病的方式有哪些?
希望同学们能够重视艾滋病的预防,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远离艾滋病的危害。
感谢大家的认真听讲!愿大家健康快乐!。
预防艾滋病教案三(精选5篇)

预防艾滋病教案三(精选5篇)第一篇:预防艾滋病教案三游戏之中得理解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艾滋病的危害及传播途径2、增强预防艾滋病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学方式:学生活动,师生交流和教师讲解教学内容:比较浅显、比较实用的知识教学重点: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3、通过活动,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有所提高。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卡片、烧杯、注射器,纯水、氢氧化钠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第一张图片,标语内容是联合国发布的公告:艾滋病威胁不亚于核恐怖。
艾滋病如今对世界造成的威胁并不亚于让恐怖分子获得核武器。
第二张图片:国家主席胡锦涛看望艾滋病人,与他们亲切握手交谈。
艾滋病,我们从听到这个名字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了,多数人是谈艾色变。
不错,艾滋病确实很恐怖,它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更重要的是,至今还没有药物可以医治,更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是当前医学界最关注的一种传染病。
因此,它有“世界瘟疫”之称;又因损害性严重,被称为“超级癌症”。
关于艾滋病,我们在平时的宣传中以及前几节课的学习中对它已经有了一点的了解,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看看我们掌握的怎么样?二、活动过程【活动一】游戏:红灯、绿灯游戏目的: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会感染上艾滋病步骤:1、给每个学生三张事先准备好的卡片,每张画上一个圆圈,分别涂上红色、黄色和绿色。
红色圆圈代表“高风险”行为----亦即“停止你正在做的事!” 黄色圆圈代表“低风险”行为----亦即“放慢速度,多加小心!”1、在活动中领悟到艾滋病的危害性及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
绿色圆圈代表“无风险”行为----亦即游戏中的行为是安全的!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2、将游戏规则告诉学生,并让他们明白每种卡片颜色的象征意义。
3、指导学生按如下步骤进行游戏如果你认为这一行为不会感染艾滋病,请举起绿色卡片;如果你认为这一行为可能感染艾滋病,请举起黄色卡片;如果你认为这一行为很有可能会感染艾滋病,请举起红色卡片;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行为使用安全套接吻一位感染了艾滋病的母亲给孩子哺乳无防护的性行为献血清洗溅在衣服上的血液时不戴手套用消毒液清洗重复使用的针头用水清洗针头后重复使用与艾滋病感染者共用坐式马桶与吸毒者共用针头给予或接受按摩与感染者共用餐具某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成你面前咳嗽或打喷嚏小结:一个人一旦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就没有机会回到过去,这是严峻的事实。
预防艾滋病安全教案(精选6篇)

•••••••••••••••••预防艾滋病安全教案(精选6篇)预防艾滋病安全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预防艾滋病安全教案(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预防艾滋病安全教案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默读课文,围绕中心问题认真思考,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
教学重难点感情朗读课文,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了解艾滋病的一些知识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揭示课题,指名朗读。
课题质疑:课文中有没有介绍什么是艾滋病小斗士是谁是哪个国家的文章通过哪件工哪些事情,表现了小斗士的勇敢顽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好长句。
)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指导读好长句。
生再读课文,思考相关问题。
三、思考质疑的问题。
全文的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依据是什么请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你觉得本篇课文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自读后互相交流。
学习第一自然段。
四、学生自读。
通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思考为什么一位12岁的名叫恩科西的南非儿童去世了会引起世界上许多人的关注(指导学生结合重点词语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写生字词。
学生说说这一课的大致内容。
二、精读课文,感悟内容。
细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感悟不幸。
读悟课文第2段。
生自读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读悟课文第三,四段。
感悟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词语,体会艾滋病的疯狂可怕,体会恩科西不幸中的侥幸。
(如第三段中抓住每天,都有,近200名,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也许是,最强的,竟然,一直,挺到体会出得了艾滋病的不幸。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概念、传播途径和危害。
2. 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3. 提高学生关爱艾滋病患者,消除歧视和偏见。
二、教学内容1. 艾滋病的概念:介绍艾滋病的全称、病因和症状。
2.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讲解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途径,如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等。
3. 艾滋病的危害:阐述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5. 关爱艾滋病患者:引导学生消除歧视和偏见,关爱和支持艾滋病患者。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艾滋病的概念、传播途径、危害和预防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病例,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和危害。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关爱艾滋病患者,消除歧视和偏见。
4. 视频教学法:播放有关艾滋病的宣传视频,增强学生的认知。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资料:教材、病例、视频等。
2. 制作课件:将教学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
3. 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学生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态度和观念:了解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是否消除歧视和偏见。
4. 家长反馈:收集家长对教学效果的意见和建议。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预防艾滋病知识。
2. 讲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介绍艾滋病的概念、病因和症状。
3. 分析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详细讲解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途径,如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等。
4. 讨论艾滋病的危害:让学生分组讨论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6. 分享关爱艾滋病患者的意义:引导学生消除歧视和偏见,关爱和支持艾滋病患者。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预防艾滋病。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易懂,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案

初中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和危害。
2. 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预防艾滋病。
3.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防范艾滋病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艾滋病的定义: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
2. 传播途径: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注射传播等。
3. 危害:艾滋病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5. 我国艾滋病防治政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范意识,关心和支持艾滋病患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2. 讲解:详细讲解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危害和预防措施。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与艾滋病相关的真实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艾滋病的影响。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预防艾滋病的看法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收集学生的讨论心得,评估他们对预防艾滋病的态度和认识。
3. 通过问卷调查或小测试,了解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艾滋病知识普及读物、PPT等。
2. 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3. 辅助材料:真实案例、宣传海报等。
六、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2.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与艾滋病相关的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 加强与家长和学校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预防艾滋病。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艾滋病,如正确使用安全套、不共用针具等。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医生、患者、亲友等,模拟艾滋病关爱与支持的场景。
3. 海报设计:组织学生设计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海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宣传意识。
中学生艾滋病预防教案(通用5篇)

中学生艾滋病预防教案中学生艾滋病预防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艾滋病预防教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学生艾滋病预防教案1教学目的:1、什么是艾滋病;2、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3、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会有哪些表现;4、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教学形式:教师讲解与学生交流。
教学准备:学生上网搜集相关艾滋病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
师述:请同学们想一下你身边有过艾滋病人会出现吗?他们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谈谈你知道的艾滋病。
(请一至三个学生谈谈)生答(略)二、授新课(一)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人体免疫防御系统方面的疫病。
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体内免疫系统对机体起着良好的“防御”作用,抵抗各种病原体的袭击。
但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之后,人体的这种良好防御系统便会受到破坏,防御功能减退,因而这时病原体经血行及破损伤口长驱直入。
此外,身体中一些不正常的细胞,例如癌细胞,也同样乘机迅速生长、大量繁殖起来,发展成各类癌瘤。
也就是说,艾滋病病人主要表现为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伤,机体抵抗力下降,以至诱发严重感染和一些少见的癌瘤。
艾滋病自1985年进入我国至今已有近万人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据有关部门推测,在今后几年内艾滋病发展趋势是:发达中国家是呈下降趋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呈急剧上升趋势。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经1、性接触传染由于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体液中,男女不洁性行为可以导致艾滋病病毒迅速传播。
目前,性接触传播已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2、血液传播目前通过输血传播艾滋病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一些非洲国家和地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几乎大部分非洲国家,主要以非志愿献血为主,他们大多是青壮年,都处在性活动高潮的年龄段,这意味着他们所提供的血液很可能具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让中学生了解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传播途经及预防措施,艾滋病有那些危害,确保学生在身心上保持良好的状态,积极面对学习生活,完成学业,并为国家预防艾滋病行动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内容】一、什么是艾滋病二、艾滋病的传播途经三、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四、如何预防艾滋病五、消除一些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途径的顾虑【教学过程】一、点入话题师述:请同学们想一下你们见过的艾滋病人会出现的症状和在社会中带来的负面影响,然后谈谈你自身是怎样解决这件事的。
(请一至三个学生描述)生答(略)二、授新课(一)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人体免疫防御系统方面的疫病。
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体内免疫系统对机体起着良好的“防御”作用,抵抗各种病原体的袭击。
但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之后,人体的这种良好防御系统便会受到破坏,防御功能减退,因而这时病原体经血行及破损伤口长驱直入。
此外,身体中一些不正常的细胞,例如癌细胞,也同样乘机迅速生长、大量繁殖起来,发展成各类癌瘤。
也就是说,艾滋病病人主要表现为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伤,机体抵抗力下降,以至诱发严重感染和一些少见的癌瘤。
艾滋病自1985年进入我国至今已有近万人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据有关部门推测,在今后几年内艾滋病发展趋势是:发达中国家是呈下降趋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呈急剧上升趋势。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经1、性接触传染由于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体液中,男女不洁性行为可以导致艾滋病病毒迅速传播。
目前,性接触传播已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2、血液传播目前通过输血传播艾滋病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一些非洲国家和地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几乎大部分非洲国家,主要以非志愿献血为主,他们大多是青壮年,都处在性活动高潮的年龄段,这意味着他们所提供的血液很可能具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机会。
将这些血及血液制品输给其它病人,便可能感染艾滋病。
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注射器及针头是通过血液传播艾滋病的重要媒介。
3、母婴传播患有艾滋病或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将艾滋病病毒直接传染给胎儿子,另外还能够在产前、产程中(出生时通过产道)和产后(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
(三)、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请同学们展开探讨这一话题。
艾滋病是一个健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可能成为艾滋病流行的直接或间接受害者。
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
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
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
2、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
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其沉重的心理负担。
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因为多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处于养家糊口的年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
当他们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
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
3、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20-45岁的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的保卫者。
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
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
4、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艾滋病使千千万万的儿童沦为孤儿,使千万无辜儿童被迫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经常忍受人们的歧视、失学、营养不良以及过重的劳动负担。
艾滋病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要消灭艾滋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培养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从"我"做起。
(四)、艾滋病的预防艾滋病蔓延很快,而且目前无特效药。
但是,只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是可以减少其发病率的。
1、加强艾滋病的监测检疫。
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与国外人士交往日趋频繁,随之入境的人数也急剧上升,这就要求卫生检疫部门,对入境人员进行严格检查,对艾滋病抗体阳性者,坚决不允许入境。
2、加强治安管理。
严格取缔卖淫和嫖娼活动,对与外国人及外籍人员发生性接触的妇女应做艾滋病抗体的检查。
坚决杜绝与艾滋病抗体阳性或艾滋病病人发生性接触,患有艾滋病的妇女应避免怀孕。
3、消除静脉滥用药物的现象特别是静脉药瘾,不共用针头、注射器和药物。
不共用牙刷、剃须刀或其它可能被血液污染的物品。
4、加强血液制品的管理对所有供血者,都要进行严格的抗体检测、凡抗体阳性者应坚决禁止供血、血浆、器官、其他组织或精液。
特别要加强对进口血液制品的检测,禁止被污染的血液制品入库。
5、严格消毒,避免医源性感染医务人员在接触艾滋病病人时,应穿隔离衣、戴手套、防止病人使用过的针头和医疗器机刺伤皮肤。
避免直接和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物直接触。
病人的衣物及物品可用1:10漂白粉或1:10氯酸钠液消毒。
病人收尸体需用料袋封包后火化。
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废弃物品都需要装入密封塑料袋内处理或烧毁。
6、对危险人群进行密切的监测,彩集血清进行检测我国目前重点检测对象是;①应用过国外进口的血液制品的病人,特别是1981年至1984年期间应用过进口的第Ⅷ因子的血友病病人;②与来华的外国旅游观光者或国外留学生有过性关系者;③长期驻华的外宾、留学生来华的旅游观光者(尤其是从艾滋病高发国家来的);④我国长期驻外人员、劳工(特别是输过外国人血液及血液制品者)以及外交人员;⑤某些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⑥对艾滋病病人及与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的接触者。
7、大力普及艾滋病知识,做好宣传工作(四)、消除一些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途经的顾虑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艾滋病病毒是通过唾液、泪液、汗液、握手、拥抱等接触或昆虫传播的,说明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染。
艾滋病病毒也不会通过空气、饮水、食品、以及未消费的餐具、衣服被褥、货币等物品而传染。
一般也不必担心与艾滋病病人握手、轻吻或共用电话、马桶、桌椅等而被感染。
旅游池和公共浴池一般也不会传染艾滋病。
各种家养动物不可能携带艾滋病病毒,因此,艾滋病也不能通过动物的咬伤,抓伤而传播。
三、课堂讨论中学生怎样才能真正预防艾滋病?结论:懂得有关艾滋病方面的知识、每个人做到洁身自好最为重要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课学习,相信同学们了解了有关艾滋病方面的知识,知道怎样预防,学会了保护自己。
五、巩固练习1、艾滋病是A 一种性病B 一种血液病C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D同性恋病2、H I V是A 预防艾滋病组织缩写B 预防艾滋病疫苗C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D 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3、第一例艾滋病人哪一年在哪个国家发现的?A 1984年英国B 1981年美国C 1971年美国D 1981年英国4、用于艾滋病宣传的红丝带的由来和意义是:A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艺术家用红丝带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呼唤全社会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后来成为颜色醒目的统一标志。
B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艺术家用红丝带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呼唤全社会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后来成为大家都戴、利于宣传的国际标志。
C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艺术家用红丝带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呼唤全社会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后来成为理解、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国际标志。
D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艺术家用红丝带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呼唤全社会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后来成为远离艾滋病的警示标志。
5、预防艾滋病的错误方法是:A 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质量可靠的避孕套,洁身自爱,不在婚前婚外发生性行为;B 远离毒品:不毒、尤其不与他人共用针具吸毒;C 避免经血感染:提倡无偿献血,不输入被污染的血液;D 远离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不与他们接触。
6、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有什么区别?A 没有区别B 只是叫法不同C 严重程度不同D 感染者指艾滋病毒携带者,患者指已经被艾滋病毒攻击得丧失免疫力的人。
7、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病人以及他们的亲友:A 闻“艾”色变,远离艾滋病患者;B 不与艾滋病患者同桌吃饭、共同办公;不使用艾滋病人用过的马桶;C 背后指指点点,见了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马上躲避;D 关爱艾滋病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与他们进行亲切交谈、握手、共同进餐等日常接触;为他们的亲友提供有关艾滋病的护理和防治知识8、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世界艾滋病日(World Aids Day)是:A 每年12月1日B 每年12月6日C 每年6月12日D 每年12月16日9、在下列几种体液中,哪种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A.血液B.汗水C.精液D.阴道分泌液10、既能避孕又能预防艾滋病病毒和性病传播的措施是:A.上环B.结扎C.使用避孕套D.口服避孕药11、艾滋病病毒传播有哪些途径?(多选)A.空气传播B.性接触传播C.公共场所传播D.母婴传播E.血液传播F.日常生活接触12、下列哪些行为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多选)A 到公共泳池游泳B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不安全性行为C 照顾艾滋病患者D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针头静脉注入毒品E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拥抱F 蚊虫叮咬答案:1 C 2 C 3 B 4 C 5 D 6 D 7 D 8 A 9 B 10 C 11 BDE 12 AC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