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与抗菌药物
医院感染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评估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实时监测等方 法,对抗菌药物的疗效、安全性 、经济性等方面进行评估,及时
发现和纠正不合理使用现象。
结果反馈
将监测与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临 床医生,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 进建议,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
用。
06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案 例分析与实践
案例一:抗菌药物在外科手术中的合理使用
常用抗菌药物的种类与特点
β-内酰胺类
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具有杀菌作用强、毒性低、适 应症广等优点,但易产生耐药
性。
氨基糖苷类
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具 有强效杀菌作用,但耳肾毒性 较大。
大环内酯类
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主要 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和支原 体感染,但易产生耐药性。
四环素类
如四环素、土霉素等,主要用 于治疗立克次体、支原体和衣 原体感染,但不良反应较多。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获得的感染 ,包括住院期间和院内获得出院 后发生的感染。
分类
根据感染来源,医院感染可分为 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医院感染的影响与危害
影响
医院感染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降低治愈率,甚至导致死亡。
危害
医院感染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同时影响医疗质量和安全。
抗菌药物在防治医院感染中的作用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存在其他感染高 危因素的患者,应根据情况预防性使 用抗菌药物。
在进行手术、介入性操作等有感染风 险的操作时,应根据情况预防性使用 抗菌药物。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选择适当的药 物和给药时机,避免盲目使用和滥用 。
04
医院感染抗菌药物使用 的现状与问题
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与趋势
医院感染的抗菌药物管理

医院感染的抗菌药物管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医院感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医院内的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势在必行。
本文将详细探讨医院感染的抗菌药物管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背景介绍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在医院内感染病原菌并导致发病的现象。
医院感染不仅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其病痛,还给医疗机构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二、抗菌药物的重要性抗菌药物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控制感染病原菌的传播,减少感染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并减少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发展。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 抗菌药物应用的必要性评估: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医生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并权衡抗菌治疗的风险与收益。
2.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和患者的临床症状,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应优先选择广谱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强力药物。
3. 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剂量: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满足患者的治疗需要,但同时需要注意合理的使用时间和剂量,避免药物过量或过短的使用。
4. 关注抗菌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加强抗菌药物监测与反馈: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系统,及时获取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数据,并加以分析和评估,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为了确保医院感染的抗菌药物管理能够有效落实,医疗机构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具体做法包括:1. 制定并实施培训计划:医疗机构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培训计划,并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活动,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2. 定期开展知识竞赛和讲座:通过开展知识竞赛和讲座等形式,加深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管理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监测和评估能力。
3. 分享成功经验:医疗机构可以在内部交流平台上分享成功的抗菌药物管理经验,激励医护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医院感染各部门抗菌药物管理职责

医院感染各部门抗菌药物管理职责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医务科、药剂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和质量管理办公室等部门共同参与管理。
具体职能分工如下:
1、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召开1次会议,制定并监督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和指导全院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讨论审议医院抗菌药物阶段用药状况的报告,界定医院抗菌药物分类争议。
讨论并提出医师用药违规的处理建议,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事宜。
2、医务部:根据抗菌药物管理有关规定,负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组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和检查工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3、药剂科:承担药事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负责医院抗菌药物目录的分类,日常用药管理和监督,定期对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及合理性进行分析,通报临床医师抗菌药物应用排序,定期发布抗菌药物有关信息,向药事管理委员会提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的报告,参与对临床医师有关抗菌药物应用知识的培训。
4、医院感染管理科:通过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监控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情况和医院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提出临床合理用药建议,每月1次通报相关信息。
5、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组织协调管理,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对临床医师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汇总各职能部门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控情况,组织协调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违规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每月1次通过《医疗质量管理督查简报》向全院反馈通报。
医院感染的抗生素使用与抗菌药物管理

对策建议与展望
完善抗生素使用规范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制定和完善抗生素使用规范,明确抗生素 使用指征,规范用药剂量和疗程,减少物采 购、存储、使用等环节的管理,提高抗菌 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提高患者安全意识
开展科研与国际合作
加强患者安全教育,提高患者对抗生素使 用的认知,引导患者正确使用抗生素,减 少滥用现象。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分类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抗菌谱,抗菌药物 可分为杀菌剂和抑菌剂,也可根据其 化学结构和来源进行分类。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干扰 蛋白质合成、抑制核酸复制和转录等 途径,破坏细菌细胞结构或功能,从 而达到杀菌或抑菌的目的。
抗生素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
限制抗生素使用
为降低耐药性的产生,医院应制 定抗生素使用规范,限制不必要 的抗生素使用。
05
抗生素与抗菌药物的 监管政策与实践
国家层面的监管政策与措施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抗生素的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生素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 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对各级抗生素的使用权限进行严格规定,确保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
患者免疫力低下、基础疾 病多等因素增加感染风险 。
04
抗生素与抗菌药物在 院感防控中的应用
抗生素与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在某些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前,为预防术后感染,医生可能会给患者预防性使用抗 生素。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对于某些高风险患者,如免疫功能低下者,医生可能会预防性地使用抗菌药物以 降低感染风险。
02
抗生素与抗菌药物的 基本知识
抗生素的定义与种类
医院感染与抗菌药物解析

菌群定植在其生境的上皮细胞表面上,并保持终生;其 自身宿主对元无免疫反应或低免疫反应。 • 外籍菌又称过路菌,在上皮细胞表面定植一般不易成功 或只是暂时现象;如果定植成功就会引起生态系明显变 化,并构成引起疾病的细菌发病机制之一;外籍菌群很 易引起其宿主产生抗体和致敏宿主免疫活性细胞。 • 许多病毒可以长期潜伏在宿主细胞内,只在一定条件下 才可致病,如疱疹病毒。
4.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影响 正常微生物 群中的原籍菌对宿主有益,外籍菌则有 害,两者可以互相转化。以消化道菌群 与人体关系为例,只有双歧杆菌与乳杆 菌对人体无害,其他则在一定条件下可 成为病原菌(图1)。
肠内菌群的构成 肠内菌群的功能 对宿主的影响
菌数 菌群
1、维生素、蛋
共 类杆菌; 白质的合成
二、微生态平衡 (一)微生物因素:
1.定位 定位是指生态空间的确定。不同 微生物在人体不同部位上定居,对正常微 生物群的检查,首先要确定其检查位置, 同一种菌在原位是原籍菌,在异位就是外 籍菌,两者在生物学上是相同,但在生态 学上则不同。细菌在原籍对宿主有利,外 籍菌可能有害。如定居肠道的大肠杆菌没 有尿素酶,当定植到尿道就产生尿素酶。
生 优杆菌; 2 、 消 化 、 吸 收
维
关 系
的辅助 消化球菌; 3 、 防 止 外 来 菌
双歧杆菌 繁殖
持 健
>108
4、刺激免疫功
康
/克
能
肠内菌群的构成 肠内菌群的功能 对宿主的影响
菌数 菌群 有毒性
1、肠内腐
共生 关系
乳杆菌; 大肠杆菌;
败 产 物 如 腹泻、
医院感染与抗菌药物使用

医院感染可根据病原体类型、感 染部位、传播方式等进行分类, 如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呼吸道 传播等。
医院感染的危害
01
02
03
患者健康受损
医院感染可加重患者病情 ,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 疗费用,甚至可能导致死 亡。
医疗资源浪费
医院感染会增加医疗资源 的消耗,如增加床位、医 护人员和药品等。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及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不同级 别,规定各级别的使用权限和适应症。
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
建立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对医生开具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审核, 确保用药合理。
抗菌药物采购与供应管理
规范抗菌药物的采购、存储、发放等环节的管理,确保药品质量安全 。
政策建议
04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管 理
抗菌药物使用的评估与监测
抗菌药物使用量的监测
耐药性监测
定期统计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分 析使用趋势,评估是否出现异常增长 或滥用情况。
监测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 ,为临床医生提供耐药性数据,指导 抗菌药物的选择。
抗菌药物疗效评估
对抗菌药物的疗效进行定期评估,以 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医务人员在诊疗和护理过 程中可能接触患者体液、 血液等,存在职业暴露风 险。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建立健全预防与控制体系
手卫生和环境消毒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预防与控制体系,制定 相关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和教 育。
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定期对 病房、医疗器械等进行消毒。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监测与报告
提出政策建议,推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加强与析
医院感染与抗菌药物使用

04
用与管理
抗菌药物使用的临床决策
根据感染部位、病原体类型和 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菌 药物。
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特别 是对于非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感 染。
遵循抗菌药物的用药原则,如 早期、足量、联合用药等,以 提高疗效并降低耐药性。
抗菌药物使用的药学监护
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监测抗菌药物 的不良反应和疗效。
加强环境清洁与消毒
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包 括病房、手术室、治疗室等,以减少 病原体在环境中的传播。
提高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过度 使用,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医院 感染的发生。
抗菌药物使用现状
02
抗菌药物的种类与作用机制
抗生素
通过抑制或杀死细菌来 发挥作用,是治疗细菌
估机制。
实践效果
通过实践,该医院抗菌药物使用 更加规范,医院感染发生率有所
下降,患者满意度提高。
THANKS.
分类
根据感染来源,医院感染可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是指患 者自身携带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而外源性感染则是由其他患者或医务人员携 带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医院感染的危害
1 2
增加患者死亡率
医院感染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据统 计,医院感染每年导致全球数百万人死亡。
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
医疗费用增加
抗菌药物的滥用增加了患者的 医疗负担。
资源浪费
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是对医 疗资源的浪费。
医院感染与抗菌药
03
物使用的关联
抗菌药物使用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01
02
03
抗菌药物的滥用
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可 能导致病菌产生耐药性, 使得医院感染更难控制。
医院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

静脉注射给药
适用于大多数抗菌药物,方便、经济,但 吸收较慢且不规则。
适用于严重感染或不能口服的患者,药物 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起效快,但需要注射 ,不方便且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肌肉注射给药
局部用药
适用于需要较长时间给药或不能静脉注射 的患者,药物逐渐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维 持一定的血药浓度。
适用于皮肤、黏膜等局部感染,直接作用 于感染部位,减少全身不良反应。
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
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是指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 ,凭经验判断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并选择相应的抗菌 药物进行治疗。这种方法通常在感染原因不明或病情紧急 的情况下使用。
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患者的 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以及抗菌药物的 抗菌谱、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等。因此,医生需要根 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选择。
03
医院感染的抗菌药物 选择
根据病原体选择抗菌药物
细菌性感染
寄生虫感染
根据细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 菌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选择抗寄生虫药物,如甲硝唑、吡喹 酮等。
病毒性感染
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可选用抗病毒 药物,如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
根据感染部位选择抗菌药物
01
02
03
04
上呼吸道感染
血液系统毒性
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可能导致感染、出血等症状
。
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
1 2
药效学相互作用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可能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
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
影响抗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3
配伍禁忌
某些抗菌药物之间存在化学反应,不宜混合使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先送微生物标本后用抗菌药物
l 病原学监测是抗菌药物应用的基础。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首先 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敏实验,以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在 未获得结果前,可根据临床诊断针对最可能的致病菌,进行经验治 疗 ,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参考
l 药敏实验结果及时修正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
l ③病灶部位直接采样:通过纤支镜直接采集。 l ④ 对重症、难治、或伴免疫抑制、或疑似厌氧菌引起的医院内肺
部感染可采用经胸壁穿刺肺吸引(LA)、经支镜或人工气道作防污 染双套管毛刷(PSB)或防污染支气管肺泡灌洗(PBAL)采集无口咽部 菌群污染的痰液,进行精确的感染病原学诊断。
(二)常见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送检方法(4)
l ① 无菌生理盐水擦洗病灶表面后用棉拭子取病灶深部的脓液和分泌物, 置无菌试管内送检。
l ② 对未溃破的脓肿宜用碘酒、酒精消毒皮肤后,以无菌注射器抽取脓液 送检;也可于切开排脓时用无菌棉拭子采样。如做厌氧培养时,请与实 验室联系。
l ③ 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创面分泌物,宜用无菌棉试子取多部位的分泌物送 检。
资料三:7年间铜绿假单胞菌对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l 该菌对8种抗生素的敏感率都在下降,包括亚胺培南;头孢他啶的敏感率从94年的92%降 至2001年的79%;2001年,敏感率较高的有阿米卡星(83%)、哌拉西林/三唑巴坦(81 %)、头孢他啶(79%),其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72%)、头孢吡肟(71%)。
医院感染与抗菌药物
l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l 系指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适当的剂量和 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 同时不引起宿主体内菌群失调,防止药物毒副作用,避 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一、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指征
l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首先要强调的是必须要有明确的
适应证。必须有明确的感染部位、感染性质和感染 诊断。 l 适应证主要是细菌性感染。
(一)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基本原则
l 1.应及时采集标本。 l 2.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 l 3.标本采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立即送至实验室。 l 4.以棉拭子采集的标本如咽拭、肛拭或伤口拭子,立即送检
(以免干燥)。 l 5.盛标本容器须经灭菌处理,但不得使用消毒剂。
(二)常见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送检方法(1)
l ③耻骨上穿刺采集膀胱内尿液。用于婴幼儿中段尿采集困难,或培 养结果与病情不符,或尿厌氧菌培养(与实验室联系)。
(二)常见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送检方法(3)
l 3.痰液
l ① 咳痰:清水反复漱口后用力咳嗽,从呼吸道深部咳出新鲜痰液 于无菌容器送检。
l ②吸痰管吸取痰液:用于有人工气道、咳嗽乏力或昏迷病人,可 用吸痰管经鼻腔或口腔抵达气管腔内吸引痰液。
理用药工作 l 4 . 依据《指导原则》和“实施细则”,定期与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l 5 . 加强合理用药管理,杜绝不适当的经济激励
第四部分 医院感染致病菌耐药性的
变迁及抗菌药物选用
PPT文档演模板
医院感染与抗菌药物
50—60年代:革兰氏阳性球菌占65%左右,革兰氏阴性 杆菌35%左右,真菌只占1%—2%; l 70—80年代:革兰氏阴性杆菌占65%左右;革兰氏阳性 球菌构成下降至25%左右,真菌上升至5%—10%,各 种致病菌的耐药性已成为突出的问题;
资料五:7年间不动杆菌属对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l 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活性最高,且历年不减,2001年仍高达96%,其次是头孢哌酮/ 舒巴坦,但它的活性从96年的88%降至2001年的69%,单药头孢哌酮的敏感率只有10%。 阿米卡星为68%。近5年头孢他啶、头孢匹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 酸、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只有45%~58%,而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敏感率更 低(8%~28%)。
资料二:7年间10279株菌对9种抗生素的总敏感性
l 历年敏感率最高的是亚胺培南,7年间始终保持在84%~89%之间,平均为87%;其次是 头孢哌酮/舒巴坦(平均80%);阿米卡星为75%,头孢他啶(73%)、头孢吡肟(72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71%)。环丙沙星的敏感率从69%降至56%。其他抗生素 的敏感率不足50%。
l 四、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l 1、掌握联合用药原则。 l 2、严格联合用药的指征。 l (1)病原体不明的严重感染。 l (2)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严重感染、耐药菌株
感染,特别是医院感染。 l (3)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可使单一抗菌药物剂量减小,因而减
小不良反应。 l (4)需长期用药并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如结核病。
l 4.咽拭、口腔拭子
l ① 病人清水嗽口后,由检查者将其舌外拉使悬雍垂尽可能向外牵引, 棉拭子越过舌根到咽后壁或悬雍垂的后侧,反复擦拭数次,应避免 触及舌、口腔粘膜和唾液。
l ② 对化脓性扁桃体炎或口腔念珠菌病,用棉拭子在病灶部位擦拭数 次即可。
(二)常见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送检方法(5)
l 5.伤口、烧伤创面与脓液
六、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2)
l 分级管理办法(1)
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l 非限制使用------轻度与局部感染首选 l 限制使用------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
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 l 特殊使用------应从严控制
六、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3)
l 分级管理办法(2) 非限制使用------临床医师
医院感染与抗菌药物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13
医院感染与抗菌药物
第一部分 概述
一、基本概念
l 1. 抗菌药物:是一类对病原菌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细菌性 感染疾病的药物。
l 2.抗菌谱:是指药物抑制和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l 3.抗菌活性: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l 4.耐药性:细菌对药物的相对抗性。 l 5.最低抑菌浓度( MIC) 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
l 五、特殊病理生理情况抗菌药物的应用
l 肝肾功能不全、新生儿、妊娠期、哺乳期、老年人患者等 选用抗菌药物时,除考虑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 虑抗菌药物的肝肾毒性、功能损害或减退以及人体生长各 阶段的生理、病理特殊性对抗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 和排泄等药代动力过程可能发生的变化,根据具体情况调 整具体用药方案,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第二部分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
现状与危害
一、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现状
1、抗菌药物应用率高。资料示: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住 院病人应用抗菌药物的比率分别是70%、80%、90%。
2、临床标本送检率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阳性率较低。 3、适应症过宽或失控。 4、药物选择失当,广谱药偏多,耐药率高未停用。 5、用药方法不当,联合应用多,更换频繁,疗程长。 6、个体化方案不普遍。 7、未充分重视不良反应,销售无序,“久病成良医”等。
菌与皮肤污染菌。 l ⑥ 当怀疑病人为厌氧菌感染时,要与实验室联系。
(二)常见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送检方法(2)
l 2.尿液
l ① 中段尿。女性采样前应先用肥皂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外 阴部及尿道口;男性须翻转包皮冲洗,用碘伏消毒尿道口.灭菌纱 布擦干后收集标本。以晨起第一次尿液为佳。
l ② 导尿管导尿采样。对留置导尿者,可用碘酒消毒尿道口处的导尿 管壁,用注射器针头斜穿管壁抽吸尿液。或消毒后解开接口,弃去 导尿管前段尿液、留无污染的膀胱内尿液数毫升送检。不可从集尿 袋的下端管口留取标本。
l 1.血液
l ① 通常采血部位为肘静脉。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取血标本。 l ② 采血部位的局部皮肤应严格消毒。将采集的血液注入血培养基前,
应更换针头或过火消毒针头。 l ③ 每次采血量成人8~10ml,婴幼儿3~5ml。 l ④ 怀疑菌血症应尽早采血,体温上升阶段采血可提高阳性率,但要防
止因等待而延误时机。 l ⑤ 每例至少采血两次,间隔0.5~lh,以利于提高阳性率和区分感染
l 1、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磷霉 素
l 2、损伤细胞膜:多肽类、多烯类 l 3、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
内酯类、林克霉素、氯霉素 l 4、抑制细菌核酸合成:喹诺酮类 l 5、影响叶酸的代谢:磺胺类
四、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l 1、细菌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如β—内酰胺酶 l 2、细菌体内抗菌药物原始靶位结构改变 l 3、细菌胞浆膜通透性发生改变 l 4、细菌代谢途径的改变
l ⑶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l ⑷ 给药方法: l ①Ⅰ类手术:术前0.5~2小时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
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 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 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 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l ②Ⅱ类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l ③ Ⅲ类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资料四:7年间大肠埃希菌对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l 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始终在96%~99.2%之间;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的敏感率为82%~ 88%;头孢吡肟为75%~77%;而头孢噻肟的敏感率明显降低,从82%降至57%;头 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从96年的86.6%降至2001年73.1%;环丙沙星对大肠埃希菌 呈很低的活性,且年年下降,2001年敏感的菌株仅为25%。
l 90年代:革兰阴性杆菌仍居第一位,但革兰氏阳性球菌 有所回升,真菌已明显上升至10—15%。致病菌耐药已 成为普遍现象。已初步显现出抗生素治疗危机的迹象。
资料一:我国1994~2001年32家教学医院参加NPRS系统工程, 共监测10279株菌革兰阴性杆菌,前6位细菌菌株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