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课题研究示范课导学稿

合集下载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说课稿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说课稿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说课稿开场白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我是来自XX中学的XXX,我将以“文化载体、文化内涵”为核心,带领大家一起探讨中华传统文化。

一、课题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的话题是《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旨在通过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礼仪意识,使学生能够把学习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真正做到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再传承。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2)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举一反三;(3)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把学习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

(2)能力和情感目标(1)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谅解;(3)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2)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举一反三;(3)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把学习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

教学难点:(1)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谅解;(3)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

三、教学方法1、采用综合性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深入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2、通过研究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3、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尝试实践,从而更加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四、教学过程(一)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精髓,并将学习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

传统文化专题教研活动(3篇)

传统文化专题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重视。

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根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智慧。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能力,我校决定开展一次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研讨、交流和实践,使教师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2. 培养教师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4. 推动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活动时间2022年10月15日(星期六)上午8:30-12:00四、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五、活动流程1. 开幕式(8:30-8:40)- 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和目标- 领导致辞2. 专题讲座(8:40-10:00)- 邀请专家进行传统文化专题讲座- 讲座主题:中华传统文化概览与当代价值3. 分组研讨(10:10-11:10)- 将教师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传统文化主题进行研讨- 小组讨论内容: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实践-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展示4. 互动交流(11:10-11:40)- 各小组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其他教师进行点评和讨论- 主持人对研讨成果进行总结5. 传统文化体验活动(11:40-12:00)- 组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剪纸、茶艺等- 通过体验活动,让教师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六、活动内容1. 传统文化知识普及- 通过讲座和研讨,使教师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2. 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 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各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传统文化实践体验- 通过实践活动,让教师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感受其魅力。

七、活动要求1. 参会教师需提前报名,并准备好相关资料。

2. 活动期间,请保持会场秩序,积极参与讨论。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研究课题总结讲课讲稿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研究课题总结讲课讲稿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研究课题总结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研究课题总结江源镇学校孙明霞课题研究的春风沐浴着正在飞跃的校园,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科研兴教”的敦促下,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这片沃土中齐心协力,奋战在教学第一线。

辛勤地耕耘,也编织着我们的美好理想。

回首在课题组这学期的工作,一曲曲奔跑般的旋律不禁从心底溢出……一、充分发挥课题组的优势,集思广益,众志成城。

我们的课题组,其中有功力深厚的教导主任,有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有年轻有为的生力军。

在研究中,较好地发挥着我们的人文环境优势,较好地发挥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一学期以来,我们课题组集思广益,共同制订实验研究计划。

实实在在地开展有助师生发展、成长的课题研究活动;积极参与各级组织的研讨活动,并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我校图文并茂的展板,最具特色的学生作品和精彩纷层的经典诵读汇报表演,让来宾们大饱眼福。

交流研讨期间,各地代表纷纷踊跃发言,研讨气氛浓郁。

代表们表示收获甚丰,从我校“师生齐学经典”中,他们找寻到了一条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道路。

我校“学经典,用经典”的浓郁学习氛围深深地感染着全省的教师代表们。

会后,省教厅的杨建国先生表示本次活动办地相当成功,意义深远,为推动全省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感谢上级为我校创造了这么多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在自己家就能参与上级的培训。

通过这一系列教学研讨活动,锤炼了教师的新课程教育技能,同时也锻炼、培养了我们的学生。

二、以教研促进课题研究,以研究课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实验效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重视集体研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老师们群策群力,智慧的火花在充溢。

本学期,课题组老师以经典诗文的研读作为研究之重点来开展研究,老师们的经典诗文研读指导各有千秋,巧妙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把诵读、合作、探究作为研究的主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上了一节文言文研究课——《伯牙绝弦》,课堂上巧妙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把诵读、合作、探究作为研究的主流,我以诗歌单元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走进李白”,“走进杜甫”,师生互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向学生传授有关古词的的知识,带着学生走进了古诗探究之旅,领略古诗的魅力萍专门上了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篇: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走进中国传统节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初步了解春节、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活动、美食等一些相关知识和我国传统节日的研究内容引导学生围绕我国传统节日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如上网、查阅书刊、询问等)去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有计划做事及能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师生交流、分析、归纳,等活动来初步感受、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初步构想计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对祖国的认识,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发展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走进中国传统节日二、整体感知请按照农历时间顺序,说出我们当地的传统节日。

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份:清明节七月初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冬月:冬至腊月初八:腊八节三、自由交流讲讲你最喜爱的传统节日,它会让你想到哪些诗词、故事。

四、合作探究,深入研讨第一板块:端午粽飘香 1.端午节的由来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2.端午节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插艾第二板块:春节知多少1.了解农历新年的意义与典故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

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2.了解农历新年传统食物的意义例如: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讨课(3篇)

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讨课(3篇)

第1篇一、课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文化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我校特开设了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讨课。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思想感情;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4. 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2)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2. 中国古代文学(1)古代诗词(2)古代散文(3)古代小说3. 中国古代艺术(1)书法艺术(2)绘画艺术(3)音乐艺术4. 中国古代哲学(1)儒家思想(2)道家思想(3)佛家思想5. 中国传统节日(1)春节(2)中秋节(3)端午节6.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1)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2)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3)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中的典型案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4. 实践活动:开展各类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5.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讨课的目的、内容和意义;2. 讲授:教师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和特点;4.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5. 实践活动:开展各类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书法、绘画、舞蹈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6.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传统文化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

语文课堂教学传承传统文课题研究范文

语文课堂教学传承传统文课题研究范文

语文课堂教学传承传统文课题研究范文第一篇:语文课堂教学传承传统文课题研究范文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课题研究一、研究的背景我校属于九年一贯制学校,近两年,我校进行了“书香校园”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现在每天早读前的二十分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的书声在校园里回荡。

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打下了基础。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因此神”的重任。

让学生在祖国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中翱翔,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创新。

二、课题研究目标:1、感受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师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让师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同时,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2、以“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教学策略,构建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3、通过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初步具有一定的阅读文化著作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与艺术趣味,发展个性,丰富精神。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创造性地理解、运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课题研究对象七年级(1)、(2)班全体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1、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2、教材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弘扬;3、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传统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4、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5、在新课标下弘扬传统文化的策略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五、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1、实施“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活动,积淀传统文化,吸收经典营养。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实例1.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忠诚、孝顺等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讨论传统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2.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点和魅力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影响和传承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书法、绘画、音乐等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点和魅力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影响和传承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采用观看视频或实物展示法,让学生欣赏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3.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理解程度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艺术形式进行深入了解和创作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意义和庆祝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传承和演变4.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意义和庆祝方式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传承和演变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庆祝方式4.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理解程度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深入了解一种节日的起源和庆祝方式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内容和价值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影响和传承5.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红楼梦》等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内容和价值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影响和传承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影响和传承5.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理解程度第六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6.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佛家等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6.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6.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理解程度第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习惯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习惯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习惯的来源和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习惯的现代传承7.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习惯,如婚礼、丧葬、节日庆典等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习惯的来源和意义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习惯的现代传承7.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习惯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习惯的现代传承7.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民俗习惯的理解程度第八章: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的现代传承8.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如食材、烹饪方法、餐具使用等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的现代传承8.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采用观看视频或实物展示法,让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的魅力8.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饮食文化的理解程度第九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传承9.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如刺绣、陶瓷、木雕等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和意义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传承9.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采用观看视频或实物展示法,让学生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的作品9.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的理解程度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的例子和影响让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和途径10.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的例子,如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的创新表演等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的影响和意义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和途径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的例子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和途径10.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创新的理解程度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补充说明: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深入探讨这些价值观在个人和社会中的具体体现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核心价值,包括哲学思想、文学艺术、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方面。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核心价值。

2. 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演变过程及其特点。

2.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教学内容:儒家、道家、佛家等主要哲学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3.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教学内容: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主要文学艺术形式及其代表作品。

4.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教学内容: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5. 第五节: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主要菜系及其代表菜品。

六、教学内容6. 第六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艺术教学内容: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包括宫殿、寺庙、园林等类型的建筑,以及建筑中的文化寓意和设计理念。

七、教学内容7. 第七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服饰特色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如汉服、旗袍等服饰的样式、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八、教学内容8. 第八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规范教学内容:中国传统礼仪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包括日常礼仪、婚丧嫁娶等礼仪习俗。

九、教学内容9. 第九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信仰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种类,如道教信仰、佛教信仰、祖先崇拜等,以及这些信仰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课题研究示范课导学稿
对联文化
一、课前预习导学
【对联的起源及历史发展】对联起源于桃符。

相传在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干弯曲
伸展三千里,叉枝一直伸向东北方的鬼门,鬼门下山洞里住的鬼怪每天都由此门进出。

树下
有两位神将:神荼(读作申舒)、郁垒(读作郁律)把守。

这两位神将只要发现害人的恶鬼,
就用芒苇编成的网子去捆住他们,并丢去喂一只老虎。

周朝起,每逢年节,百姓就用两块长
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将的图像或题上他们的名字,悬挂在大门或卧房门的两
侧,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这就是桃符。

发展:到了唐以后,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秦叔宝)和尉迟恭(尉
迟敬德)。

盛行: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为庆贺开国立业,在除夕时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贴春
联一幅。

这种把“题桃符”变成张贴春联的习俗,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推广到了百姓门户。

第二天清早(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出行,漫步大街小巷,鉴赏春联。

当他发现有一屠户人
家因没钱买纸所以没贴春联时,他便命人取来纸墨,当下挥毫,为屠户题下一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现在:我们说的对联,又叫对子、楹联、
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
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常见的有春联(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
喜联、挽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
杂类等。

【对联的特点】它可长可短,但不管长短,上
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断句必须一致;上下联
相同的位置词性相同、内容相关;上下联相同
位置的语法结构也应该相同;上下联平仄相
谐,仄起平落。

即以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准,
上联末字为“仄声”,即“三、四声”,下联末
字为“一、二声”;上下联尽量避免出现重复
的字(“之、乎、也、者”之类虚词除外)。

1. 诵读经典,感受中国对联文化的渗透。

【经典一】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李白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王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杜甫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诵读要求:诵读经典古诗文,摘录精典的对偶句,感受中华经典带来的美的享受。

诵读内容:继续诵读初中语文教材中新课标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积累诗词名句,感受诗词中对联语句。

找出你所诵读的古诗文中符合对联特点的语句:
【经典二】(1)......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对几个简单的词组:
辞旧岁()千山秀()蜂采蜜()冬去()行千里路()山清水秀()
(2)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是怎么样。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云山或者倪云林的小品,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在山间。

《苏州园林》
思考:对称艺术具体还用到哪些领域?请列举。

2.
合字联: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八目尚賞,賞风賞月賞秋香拆字联: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分片切瓜,竖八刀横七刀同旁部首联: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顶针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回文联: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谐音联:烟飞飞,云飞飞,想入非非,皆非也
情悠悠,恨悠悠,凡事忧忧,是忧也
3.试写对联,掌握对联艺术的基本特色。

(一)改写对联。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上联改为:
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亭榭;
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之轩斋。

下联改为:
上联: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
下联: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上联改为:
(二)补写对联。

(1)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

(2)根据课文内容,将对偶句补充完整。

欧阳修。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3)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

请你运用《悯农》诗的有关词句,将上联补充完整。

上联:,弃之可惜;
下联: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4)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

但由于其记忆模
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你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二、课堂研讨展示
(一)预习反馈
1.以小组为单位,诵读预习中的经典诗词,积累诗词中运用对偶辞格的诗句,比较现在中国传统对联的对偶辞格的运用。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示例列举: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兮。

《楚辞.离骚》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送友人》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高》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当堂预习展示,掌握对联的特点。

(1)三言、五言、多言配对。

冬去( )辞旧岁 ( ) 千山秀 ( )
蜂采蜜 ( ) 行遍千里路 ( )山清水秀( )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 )
方法指导:对对联,它可长可短,但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相同位置词性应该
相同;内容应该相互关联。

(2)下面对联节奏划分正确或内容相关、平仄相谐的一项是。

( )
A.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B.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空肚腹
C.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年来到
D.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春雨润物长城外百花香
方法指导:对联除了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内容相关外,还要断句节奏一致,平仄相谐,即
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准,上联末字为“仄声”,即“三、四声”,下联末字为“一、二声”。

(3)展示预习3的成果,掌握对联的艺术特色。

3.欣赏对联,了解中国对联文化在各个领域的运用,感受它作为一种文化在民间不断地传承
和发展。

上联:画槛倚丹霄 将古战今争 新愁旧恨 都付白云卷去
下联:高楼迎丽日 听江声笛韵 秧鼓菱歌尽随黄鹤归来(武汉 黄鹤楼)
上联:祖国有天皆丽日 下联:神州无处不春风 (春联) 上联:百年恩爱双心结 下联:千里姻缘一线牵 (婚联) 上联:寿比南山松不老 下联:福如东海水长流 (寿联) 上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下联: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挽联之郭沫若挽蒲松龄)
(二) 合作研讨
1. 按对联要求调整下联的顺序和结构。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2. 欣赏漫画《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活方式)。

请仿照
画面二、三的文字,补写其余两处。

要求:①紧扣画面内容;②写两个5字句;③句末
押韵。

(画面二:食物少煎烤 清蒸油烟少 画面二: 节能灯照明 住房环保型 ) 清蒸油烟少 节能灯照明
【职业联】美味招来云外客; 清香引出洞中仙(酒
店联)
花间渴想相如露; 竹下闲参陆羽经。

(茶馆联)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
惜寸,分寸无遗。

(饭店联)
刻刻催人资警省; 声声劝尔惜妙音。

(钟表店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