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兴第三十六
比兴手法的例子

比兴手法的例子有哪些
1、《国风·郑风·有女同车》中,描写姜姓女子的美丽时,“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
2、《诗经·陈风·月出》中,每章第一句以月起兴,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3、《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的是比兴。
4、《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采用了“比”的手法。
5、《江南》运用比兴、双关的手法,委婉、含蓄的表达男女私情。
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什么是比兴手法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
引起所咏之辞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
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知多少

标题:《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知多少摘要:《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其中的比、兴手法随着《诗经》的广泛传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历尽千百年时光的洗礼,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传统文学之中,成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准则。
关键字:《诗经》比兴含义诗经原文分析后继发展正文: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其中赋、比兴是其中的写作手法。
那么关于比兴手法你知多少呢?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说到:“文弘奥,包韫六义,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记讽。
盖随时之义不一,故诗人之志有二也。
” 其大意是:《诗经》的内容深广,包含着风、雅、颂、赋、比、兴这“六义”。
可是毛公给《诗经》作注,只注明某篇作品是用的“兴”法,难道不是因为通贯全书按照“风”、“雅”、“颂”来分类,而“赋”是直接铺陈手法前后相同,比喻也很明显,只有托物起兴比较隐晦吗?所以“比”,就是比附的意思;“兴”,就是起兴的意思。
比附事理的,用贴切的类比方法来说明事物;因物起兴的,依靠含义微隐的事物来寄托情意。
因为触物起情,所以起兴的手法得以成立;因为比附事理,所以比喻的手法得以产生。
比喻就是怀着蓄积愤懑的感情来斥责,起兴就是用委婉的譬喻来寄托用意的意思。
刘勰《比兴》篇的意义

刘勰《比兴》篇的意义作者:石恪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7期石恪(安顺学院中文系,贵州安顺 561000)摘要:刘勰的《比兴》篇,在文论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其他著作所无以伦比的。
《比兴》篇对比兴概念的阐释,是相对全面而且客观的。
一方面,针对前人对比兴概念的解释进行了合理的总结和发挥;一方面,其全面的比兴范畴界定对六朝以后的比兴概念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是,由于时代所带来的局限性,刘勰的“比兴”观,仍有不严密之处。
关键词:刘勰;比兴;作用;局限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144-02中古时期的刘勰对各种思想兼收并蓄,他对“比兴”范畴的阐释,既继承了前人观点中的合理因素,又加入了自己的独到创新之处。
所以说,与前人相比,刘勰站得比较高,对“比兴”的界定相对全面而且完整,并且对后人阐释“比兴”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社会时代的影响,刘勰的比兴观同样受到时代背景的局限。
一方面,关于比兴范畴的阐释,刘勰在文论史上是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对于前人,他是“比兴”范畴的集大成者,清晰而深刻地界定了“比兴”范畴;从各个方面对比兴都有所论及,后人再诠释“比兴”范畴时,都能从这里寻得源头。
首先,刘勰“比兴”观的承前启后性。
比兴首先是作为《诗经》的具体修辞策略而提出来的,始见于《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①到了《诗大序》完全沿袭这一说法,只不过将“六诗”改称“六义”,但两者都未对其进行具体的解释。
最早作出具体解释的是汉代的经学家们,郑众的解释是:“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
”②郑玄的解释是:“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③郑众的解释更多地涉及“比兴”的内在特质,郑玄的解释则更多注意到“比兴”的外部联系。
《文心雕龙·比兴第三十六》全文、翻译、注释

《文心雕龙·比兴第三十六》全文、翻译、注释【原文】诗文弘奥,包韫六义①,毛公述传,独标兴体②,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③?故比者,附也;兴者,起④也。
附理者,切类⑤以指事,起情者,依微⑥以拟议。
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比则畜愤以斥言⑦,兴则环譬以记讽。
盖随时之义不一,故诗人之志有二也⑧。
【注释】①韫:藏。
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
其中风、雅、颂指诗的类型,赋、比、兴是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铺陈,比是比喻,兴是因物起兴。
②独标兴体:《毛传》注释《诗经》时,对“兴体”有特别注明。
③比显:比喻手法明显,也较易识别。
兴隐:起兴手法隐晦,和比喻又有相似之点,不易识别。
④起:引起。
⑤切:切合。
类:相似。
⑥微:隐。
⑦畜:当作“蓄”。
蓄愤:积愤,兼激愤的感情。
斥言:指斥的话。
⑧诗人:指《诗经》作者。
有二:二指比兴两种手法。
【译文】《诗经》的内容深广,包含着风、雅、颂、赋、比、兴这“六义”。
可是毛公给《诗经》作注,只注明某篇作品是用的“兴”法,难道不是因为通贯全书按照“风”、“雅”、“颂”来分类,而“赋”是直接铺陈手法前后相同,比喻也很明显,只有托物起兴比较隐晦吗?所以“比”,就是比附的意思;“兴”,就是起兴的意思。
比附事理的,用贴切的类比方法来说明事物;因物起兴的,依靠含义微隐的事物来寄托情意。
因为触物起情,所以起兴的手法得以成立;因为比附事理,所以比喻的手法得以产生。
比喻就是怀着蓄积愤懑的感情来斥责,起兴就是用委婉的譬喻来寄托用意的意思。
因为大概跟着时间推移情思的不同,所以诗人言志的手法有比喻和起兴这两种区分了。
【原文】观夫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①贞一,故夫人象义。
义取其贞,无疑于夷禽;德贵其别,不嫌于鸷鸟:明而未融,故发②注而后见也。
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故金锡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类教诲,蜩螗以写号呼,浣衣以拟心忧③,席卷以方志固④:凡斯切象,皆比义也。
论《文心雕龙》中的“比兴”

论《文心雕龙》中的“比兴”“比兴”在先秦往往与赋并举,以作为诗歌的三种修辞手法。
而后的汉代,经学家对其做了一定的阐释,延至魏晋的文的自觉时代,赋比兴进入了文学理论之中。
其中,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比兴”作为一个整体专列一篇,而将“赋”列入文体体系之中。
这是在诗学发展中对“赋比兴”的新理解,并对后世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标签: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一“比兴”作为我国传统诗学的重要修辞手法,刘勰将其纳入他所架构的《文心雕龙》的文论体系中之前,前人就已有较为深入的探讨。
早时古人将其与“赋”并举以专论《诗经》。
而这种论述最早出于《《周礼·春官·大师》,“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虽《周礼》年代不可考,然其“诗”并不与后世之诗相同,当时之诗是配乐演唱的,而《诗经》则为收录自西周至春秋时的诗歌文本。
可以说周礼中的“六诗”可以佐评《诗经》。
而后汉代经学兴起,在《毛诗序》中将六诗收录其中,改为六义,风雅颂称为诗之体例,“赋比兴”为诗之技法,未对“赋比兴”作详细的阐释,只将《诗经》中的116篇注为“兴也”以示之为兴法。
就如《文心雕龙·比兴》中所述,“《诗》文宏奥,包韫六义;毛公述传,独标兴体......”。
最早对“赋比兴”做出详细阐述的是汉代郑玄以及郑众的《周礼注》。
郑玄注云“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兴,见今之美,嫌于魅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郑玄的解释完全在于诗的政治教化作用,而未能从诗学角度进行言发。
郑玄在注中引郑众之言“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也。
”郑众将“比”与“兴”做了简单的阐发,认为“比”为用外物来打比方,但未阐明比方何物何理,“兴”是将事理隐寓于外物之中,郑众的阐释虽不完善但摒除了经学重教化而触及了“比兴”的修辞层面。
可以说两人的表述虽都有其局限性,然而为“比兴”的阐发奠定了基石。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比兴”的字义做了一定的阐释。
浅议比兴【范本模板】

浅议比兴【内容摘要】比兴手法是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比兴作为一种文字表现手法,最早见于《诗经》.它一出现就显得丰富多彩,不拘一格。
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先言它物再引起所咏之物。
《楚辞》对于比兴手法的运用又有了一些新发展.等到建安时期以后,文学进入了“自觉时代”,这种潜力得到了颇为充分的发展。
六朝时期的著名诗人,无不是比兴手法的运用高手.然而,对于比兴特征的理解,与对作品中比兴的具体内容的解释,并不是同一回事。
后者比前者要复杂、困难得多.这是因为受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孔子的“诗教”理论,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对《诗经》的断章取义的引用。
比兴手法是我国古代诗词中最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其中的规律还有待我们不断加以探索和整理.【关键词】比兴诗歌表现手法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是十分深远。
比兴手法的创造,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能力.中国古代有成就的诗人,无不从比兴手法中汲取养料和形式。
但是比兴手法是古代诗词中一个牵涉面很宽的问题。
正确地理解比兴手法,并正确地用它去解释诗词,就可以减少对诗歌的盲目性认识,避免主观臆测,有助我们正确理解诗歌。
(一)比兴手法的源流比兴作为一种文字表现手法,最早见于《诗经》。
它一出现就显得丰富多彩,不拘一格。
拿“比”来说吧,象《氓》通过用桑叶的陨落来比喻女子的容颜由亮丽到消退,这是比喻;象《硕鼠》反复抒写歌者对大老鼠的愤恨和谴责,来表现劳动者与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这在部分事物上用了比喻,而通篇的意思却用寄托。
再拿“兴”来说吧,多数是借景物发端,兼有衬托、比喻的意思,如《关睢》;有的则除了在篇中唤起感情之外,还有调节音律的作用,如《伐木》。
总之,《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对于表现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丰富性和灵活性预示了它在文学上的强大生命力。
继《诗经》之后,《楚辞》对于比兴手法的运用又有了一些新发展。
比起《诗经》中的篇幅短小、设譬单纯明朗来,它显示出构思的深广和博喻的才能。
如何理解比兴手法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
《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
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
“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
这样既激发读者的联想,又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文心雕龙(下)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卷二十六神思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
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
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禹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虑后,研虑方定。
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
难易虽殊,并资博练。
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弱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
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
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赞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金锡① 以喻明德, 珪璋②以 譬秀民③
①:出自《诗· 卫 风 • 淇 奥 》“ 有 匪 (通斐,文采)君子,如金如锡” 比喻光明的品德。 ②:出自《诗 • 大雅 • 卷阿序》曰: “卷阿,召康公戒成王也。言求贤 用吉士也。”其第十一章曰:“颙 ( yó ng )颙卬( á ng )卬 ,如圭如 璋,令问令望,岂第君子,四方为 刚。”郑玄注:“王有贤臣与之以 礼义相切磋,体貌则颙颙然敬顺; 志气则卬卬然高明,如玉之圭璋 也。”珪璋:玉名,上圆下方的叫 珪,半珪叫璋。比喻优秀的人才。 ③杨注:秀民当作“诱民”,诱导 人民。《诗大雅板》:“天之牖 (yòu)民……如璋如圭。”孔《疏》 曰:“牖与诱,古字通用。”另一 种解释为优秀,不平凡的人。以珍 贵之玉,譬喻异常之人。
诗文弘奥, 包韫六义, 毛公述传, 独标兴体, 岂不以风 通而赋同, 比显而兴 隐哉?
诗:《诗经》。弘奥,深广也。韫,藏也。 六义:指“风、赋、比、兴、雅、颂”。 出自《毛诗 · 大序》。在《诠赋》篇提到 过。 毛公述传:《汉书 · 艺文志》有《毛诗故 训传》。三国陆玑始称为毛亨(西汉学者) 所作。独标兴体:毛传在诗下只注明兴。 风通:《诗大序》正义曰:“风之所吹, 无物不扇,化之所被,无往不沾,故取名 焉。”《诗经》直接用“风雅颂”来分类, 所以不用每首注明是风或雅或颂;另一种 说法:‘通’应作‘异’。清刘熙载《艺 概· 诗概》:“按《文心雕龙 · 比兴》篇云: ‘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异而赋 同,比显而兴隐哉!’”正以同为异。 赋同:指赋的铺陈手法前后相同。 《诗 大序》正义曰:“赋者,铺陈今之政教善 恶,其言通正变,兼美刺也”。 比显:比喻的手法明显。 兴隐:“兴” 则隐约难懂。正义又曰:“比之与兴,虽 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当先显后隐, 故比居兴先也。”《毛传》特言:“兴也,
小结
此段是刘勰根据前人的思想总结 比兴之名义也。比者,附理者, 切类以指事;兴者,起情者,依 微以拟议。
观夫兴之托 喻,婉而成 章,称名也 小,取类也 大。关雎有 别①故后妃 方德;尸鸠 贞一②,故 夫人象义
取类:取相应的事物来起兴,即 取义。《周易 · 系辞》“其称名也 小,其取类也大。” ①出自《诗•周南•关雎》“雎鸠王 雎也。鸟鸷而有别”。郑玄注: “谓王雎之鸟,雌雄情意至然而 有别。” 雎鸠合鸣比喻后妃之 取悦君子? 方:比方。旧解认 为《关雎》是歌颂周文王的后妃 的。《关雎》的序说:“《关 雎》,后妃之德也。” ② 出 自 《 召 南 • 鹊 巢 》“ 鸤 鸠 (shī jiū ),秸雎也。(也就 是布谷鸟)。鸤鸠不自为巢,居 鹊之成巢。”郑玄注:“兴者, 鸤鸠因鹊成巢而居有之,而有均 壹之德,犹国君夫人来嫁,居君 子之室,德亦然。”《鹊巢》的 序说:“《鹊巢》,夫人之德
附:即后面说的“附理”,指比 附事理。切:切合,取也。类: 故比者, 类似。《札记》曰:“《周礼大 师》先郑注曰‘比者,比方于物 附也;兴 也。’《诗》孔《疏》引而释之 者,起也。 曰,诸言如者,皆比辞也。” 兴者,起也:出自《尔雅》。起, 附理者切 激发也。即“起情”,指引起情 类以指事, 感。微:隐行也,引申为凡事之 隐,与显或彰相对。拟,比拟, 起情者依 这里指寄托。 《札记》曰:“兴 微以拟议。 者 , 托 事 于 物 也 。 孔 《 疏 》 曰 ‘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 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 皆兴辞也。’”
①札记曰:“‘从’当为‘疑’ 字之误。”夷:平常的,一般的。 义取其贞,无 ②范文澜注:《家语•好生篇》 “孔子曰,小辩害义。小言破道。 从于夷禽①; 《关雎》兴于鸟而君子美之,取 德贵其别,不 其雌雄之有别,《鹿鸣》兴于兽 嫌于鸷鸟② ; 而君子大之,取其得食而相呼。 若以鸟兽之鸣嫌之,固不可行 明而未融,故 也。”范文澜曰“但有一端之相 发注而后见也。 似,即可取以为兴,虽鸟兽之名 且何为比?盖 无嫌也。” 鸷鸟:凶猛的鸟。 写物以附意, 融:大明。《左传· 昭公五年》: “明而未融,其当旦乎。”疏: 飏言以切事者 “则融是大名,故未朗也。” 也。 飏言:(yá ng)即扬言,明显之言, 大声宣言。指鲜明突出的描写。
小宛》“ 螟蛉(小青虫)有子,蜾 蠃(guǒ luǒ细腰蜂)负之,教诲 尔子,式榖(gǔ)似之。”笺曰: “蒲卢取桑虫之子,负持而去,煦 螟蛉①以 妪养之以成其子,喻有万民不能治, 则能治者将得之。”细腰蜂捕螟蛉 类教诲, 的幼虫在巢内,产卵后用泥封住, 幼虫蜉出后吃螟蛉长大。古人认为 蜩螗②以 细腰蜂抚养螟蛉为子,螟蛉化成了 细腰蜂。以类似有圣德者能致取王 写号呼, 民以为己民。 ② 蜩螗( tiá o tá ng )出自《大雅 • 荡 》“ 文 王 曰 咨 ( 嗟 叹 ) ! 咨 女 (汝)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 羹。”笺云:“饮酒号乎之声,如 蜩螗之鸣。”蜩螗:指蝉。用蝉叫 比喻殷之君臣饮酒欢呼叫号之声。
畜:杨注:“当作蓄”。黄 注:“一作托”。《经传释 文》解释《周易· 小 畜》 的 起情故兴体 “畜”字说本又作“蓄”, 以立,附理 积也,聚也。 斥,指明, 故比例以生。 指斥。 比则畜愤以 环譬:委婉曲折的比喻 。 斥言,兴则 记,一作“托”,表寄托。 环譬以记讽。 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 以记讽:根据《周礼· 春 盖随时之义 官· 大师》的郑玄注:“比, 不一,故诗 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 人之志有二 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 也。 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 之。”说比是借比喻来批评 缺点主讲:刘瑜君 学号:200321110016
题解:
赋、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 传统。本篇专论“比兴”。黄侃《札记》 曰:“题云比兴,实侧注论比,盖以兴义罕 用,故难得而繁称。原夫兴之为用,触物 以起情,节取以托意,故有物同而感异者, 亦有事异而情同者,循省六诗,可榷举 也。”刘勰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 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