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实验研究(一)

合集下载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 因 效 应 与 近 因 效 应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1、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first impression 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会面 时所形成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作用。
2、经典实验研究:洛钦斯的文字实验材料 首因效应实验
材料一: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 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吉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 人。他一边等待店员对他的注意,一边和一个熟人聊天。他买好玩具向 外走的时候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朋友走向学 校。在马路上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他们说了几句话就分 手了。 材料二: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路上, 路上阳光很耀眼,吉姆走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马路上迎面而来的 是前天晚上刚认识的那个漂亮女孩。吉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 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吉姆安静地等待着, 直到店员注意了他,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的椅子上喝饮料,喝完 就回家了。
最后印象 近因效应 两种信息断续地被人感 知,人们倾向于对后者 印象较深。 与熟人交往时易起作用
组别
条件
友好评价第一组先出示热情、源自向材料, 然后出示相反材料 78%
第二组
先出示冷淡、内向材料,
然后出示相反材料
第三组 第四组 只出示热情、外向材料 只出示冷淡、内向材料
18%
95% 3%
洛钦斯在被试阅读材料前预先告知和提醒他们, 材料分为两个部分,要求在阅读全部材料后再对吉 姆做判断,结果发现首因效应消失了。
3、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认知具有强烈的 影响。 洛钦斯不让被试者连续阅读两份材料,而是 让被试者阅读完第一种材料后进行一段其他活 动,如做数学题、做游戏等,然后再让被试者 阅读第二种材料,结果发现产生了近因效应。

家园互动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家园互动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家园互动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网络家园互动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一、“首因效应”的诠释与运用现实生活和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都证明:人在初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们会自觉地依据第一印象去评价一个人,今后交往中的印象都被用来验证第一印象。

人在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好与坏,关系到今后人们对其评价如何,它往往决定着今后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

第一印象不好,彼此以后可能就不会继续交往,也很难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种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

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起到了先人为主的作用。

案例一:问题出在哪?新学年又开始了,我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新的教学活动中,每天一大早就把自己收拾得衣装得体,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新朋友、新家长、新孩子……可是刚刚开学没几天,园领导就接到了家长反映说我对孩子比较严,说孩子怕我,不喜欢我。

这让我很不理解,也为此感到很郁闷。

开学以来,孩子们在班里生活得好好的,与家长的沟通也没什么问题呀,那这问题又出在哪呢?思来想去,原来问题出在与个别家长的交流过程中。

班上有两三个小朋友的自理能力差,午睡起床不能独立完成,在与家长沟通时,我委婉地要求家长在家不要惯养孩子,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话是这么说,可她们还是认为原来的老师比我细心、耐心。

分析:如果第一印象被人认可与接受,就为以后的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反则会带来消极影响。

首因效应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要加强印象管理意识,提高印象管理能力,主动给家长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通过学习,我才理解:新学年初期的主要工作是了解和顺应孩子及家长的现状,让他们接受自己、相信自己,在此基础上再提高要求,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的正常活动。

所以,老师最初不必太心急。

如何运用好“首因效应”,让家长和幼儿能够愉悦接受幼儿教育理念,提高班级幼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积极发挥“首因效应”的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其一:外表形象的塑造由于初期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并不深入,所以第一印象特别重要,性别、年龄、衣着、神态、姿势、说话等,这是对一个人内在品质与性格的认知,可见,首因效应并不完全可靠,但绝大多数人还是会下意识地跟着首因效应走。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作者:曾敏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第44期摘要: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认知领域中重要的心理学现象,指的是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又称为系列位置效应,它对人们学习认知和人际交往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剖析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这两个重要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针对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的工作特点,提出在工作中合理利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质量、创新工作模式的目的。

关键词: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系列位置效应;二级学院;办公室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20-02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系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常被用来讨论工作记忆的运作模式,最初是由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提出并研究[1]。

在系列学习中,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记忆材料的回忆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其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分别叫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和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近部分。

系列位置曲线被认为是对两种记忆过程理论最强有力的支持,曲线末端几个项目再现的好,是因为这几个项目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容易提取;而曲线首端几个项目记忆的好,是因为这几个项目已从短时记忆转移到长时记忆。

大量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系列位置效应普及到各类系列呈现时间范式和各种实验情境中,它可以在不同方法的实验中、不同种系、不同年龄、实验室或日常生活中观察到。

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都属于一种认知偏差,如首因效应会导致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比后面接触到的信息具有更好的再现性,通俗地讲,是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具有更深的影响。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1首因效应其中AB两组中学生读到的故事一模一样,区别只是顺序不同:A组先读了描写詹姆热情外向性格的故事,然后再读描写他冷淡内向的故事;而B组读到的故事顺序则相反,描写詹姆性格冷淡内向的故事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外向的故事放在后面。

剩下的C组只读到描写詹姆外向的故事,D组则只读到描写詹姆内向的故事。

之后,洛钦斯让这些中学生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A组中有7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比较热情而外向的人,B组有82%的人认为詹姆是个冷淡而内向的人,而C组有95%的人认为詹姆外向,D组有97%的人认为詹姆内向。

洛钦斯的研究证明了第一印象对认知的影响,并将其称为“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2近因效应“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同样是由洛钦斯提出的,但指向却和“首因效应”相反。

洛钦斯把“首因效应”的试验流程做了修改,他先让AB两组学生阅读詹姆的其中一则故事,然后中途插入了一些其他不相干的作业,例如做一些数字演算、听历史故事,之后再让他们读第二则故事。

最后,让AB 两组学生描述詹姆的性格。

这时候,实验结果就和“首因效应”反过来了,两组学生都对最后一个故事印象深刻,并影响了他们对詹姆性格的描述。

所谓“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是指在多种刺激呈断续性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最近一次出现的刺激。

表现在人人际交往中,即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3“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区别“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的区别之处在于“多种刺激呈断续性出现”。

洛钦斯认为: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较深,这个时候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应”;而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断续被人感知时,起作用的则是“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3、信息的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卢钦斯“内向—外向实验”
卢钦斯“内向—外向实验”
设计了两段描写一个叫“Jim”的男孩一天的活动。
E(extroversion): Jim和同学一起去上学、在阳光下取暖、
在商店与熟人聊天、与前几天刚认识的女孩打招呼。
I(introversion):放学独自一人回家、走在街道荫凉的一边,
表情这种符号在人类中具有相当高的认同感。
2、对人格的判断
认识他人的人格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他人并顺利与 之交往。
中国传统的知人之道有时间考验、危难考验、利益 考验和世态炎凉的考验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别人的人格。
三、自我知觉
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你是怎样认识自己的?
1、自我知觉的理论
a、米德(1934):在互动角色中形成对自己的认知。
一、知觉他人的过程
由于信息纷繁,人们在处理信息时要尽量“省 力”,所以一个人的“中心品质”往往决定他给别 人的印象。
1、寻找有意义的印象
品质特征+背景=意义
中心品质可能会因人而异,因角色而异,因文 化而异。
2、注重显著性信息
背景中的显著信息易受重视,负向效应(消极 信息的作用往往大于积极信息的作用)。
在商店静静地等候买东西、见到前天刚认识的女孩不打招呼等。
结果:
E—I:78%的人认为Jim友好热情。 I—E:18%的人认为Jim友好外向。 只E: 95%的人认为Jim友好外向。 只I: 3%的人认为Jim友好外向。
第二节 知觉他人和自我知觉
一、知觉他人的过程 二、知觉他人的内涵
三、自我知觉 四、社会知觉的偏差
2、自我知觉的内容
a、态度的自我知觉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例子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例子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两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它们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因效应的例子:
当你第一次见到一个人时,你对他/她的印象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你对他/她的看法。

如果一开始你就对他/她有好感,那么在后续的交往中,你可能会更加积极地看待他/她。

在求职面试中,如果面试官对你的第一印象很好,那么他们可能会更加倾向于录用你。

近因效应的例子:
当你和一个朋友长时间没有联系后,如果你们最近又开始频繁交流,那么你可能会对这个朋友产生新的印象。

这种新的印象可能会改变你之前对他的看法。

在一个产品的广告宣传中,如果广告商在一段时间内连续播放该产品的广告,那么消费者可能会对该产品产生更深的印象,从而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需要注意的是,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它们有时会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

在认知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两种效应,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人和做出决策。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序位效应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序位效应

“不需要!” “那么记者呢?” “不需要!” “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 “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 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 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总编看了 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 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 “……先生,这款衣服价格是有点高,但款式非
• 一、“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首因效应 • 定义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 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以后的行为活动的影响,就是“第 一印象”的影响。 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 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以后的认知会产生影 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 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心理机制 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 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 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 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 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 另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地得 到了更多的注意,信息加工精细; 而后续的信息则易受 忽视,信息加工粗略。
序位效应图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 序位效应的应用:
新闻联播的设计: 内容提要——详细内容——内容提要 新闻写作上的结构安排:倒金字塔结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睡眠效应 • 定义:
睡眠效应是指在信源可信性下的传播效果会 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的现象。也就是说,传 播结束一段时间后,高可信性信源带来的正效果 在下降,而低可信性信源带来的负效果却朝向正 效果转化。有人也称此现象为信息振幅效果定理。 信源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在即时效果上更明 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逐渐缩小。从长远 看,不管受众感知的信源如何,他们从传播中得 到的信息内容是一样的,信源可信性的影响仅限 于受众对传播的接受动机。这即是所谓的睡眠效 应。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是两个对立统一相辅相承的概念。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即“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或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A. S. Lochins1957年以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他用两段杜撰的故事做实验材料,描写的是一个叫詹姆的学生生活片断。

一段故事中把詹姆描写成一个热情并且外向的人,另一段故事则把他写成一个冷淡而内向的人。

他将不同组合的材料,分别让水平相当的中学生阅读,并让他们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

研究证明,第一印象对认知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主要是获得了对方的性别、年龄、长相、表情、姿态、身材、衣着打扮等方面的印象,以此判断对方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之后的系列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人们对他人以后的评价和看法。

而在首因效应中,对情感因素的认知常常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常都喜欢那些流露出友好、大方、随和情感的人,因为人们都需要获得他人关注和尊重。

社会心理学家艾根在1977年研究发现,人们在相遇之初按照SOLER模式来表现自己,可以明显增加他人的接纳性,使得在对方的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

具体是由五个英文单词的开头字母拼写的专用术语,其中:S表示坐姿或站姿要面对别人;O表示姿势要自然开放;L表示身体微微前倾;E 表示目光接触;R表示放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实验研究(一)
【内容提要】实验1以汉字与英文字母为材料,考察了自由回忆中学习与测验之间不同时间间隔(0s与10s)条件下的成绩,发现了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的转换,且它不受材料意义的影响。

实验2对首因向近因效应转换的机制作了初步的探讨,排除了由于两种时间间隔被试采用不同顺序的提取策略造成首因向近因转换的可能性。

【摘要题】研究报告
【关键词】首因效应/近因……
1前言
近年,系列位置效应研究又成为记忆研究的热门话题。

这与近因向首因效应转换的发现有关。

近因向首因效应的转换是指随学习和测验时间间隔的增加对项目表中前面项目的记忆改进,而对后面项目的记忆变差。

最早由Wright等人(1985年)提出。

涉及的刺激材料有图形和词句;此现象不仅成人而且猴子、婴儿也有报道;此外,在运用探测项目是否识别的范式和运用4择1的系列位置确认范式中都观察到这种效应(Cornell等,1983年、Neath,1993、Neath和Knoedler,1994、Wright,1998、Korsnes等,1996等)。

因此,这种随延缓的增加,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对优势的变化被看成是独立于刺激材料和范式的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

但是,Kerr等人(1998)发现运用鉴别范式的研究中反应频率的分布存在明显偏差。

0s保持间隔被试反应偏向最后面的系列位置,10s保持间隔反应则偏向最前面的系列位置。

当反应偏差纠正后,近因向首因转换消失,从而提出是反应偏差造成该现象,它不是潜在的记忆机制。

如果真是反应偏差造成,那么在自由回忆范式中就不应该有近因向首因转换。

假如这种效应是独立于刺激材料和范式的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那么在自由回忆的范式中也应该有近因向首因转换。

因此本研究试图探讨自由回忆范式是否存在近因向首因转换的现象。

此外,对具有形音义结合体特征的汉字是否具有近因向首因转换也是感兴趣的问题。

由于这两个变量都是以往研究中没有涉及的,故在材料类型中也选用了英文大写字母,便于对两种变量加以区别。

2材料和方法
2.1实验1汉字自由回忆中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的转换
2.1.1被试28名浙江大学学生。

男女各半。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1.2材料72个刺激系列,意义汉字、无意义汉字与英文大写字母各三分之一。

汉字选自《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研室编著,1986年),平均8.02画(5-11画)、平均频率.03352%(.00542%——29799%)。

每系列各汉字间无明显联想,笔画数与结构尽量一致。

汉字中尽量避免同音字。

英文字母系列都不能组成单词或特殊符号标志。

刺激大小为5cm 宽×5cm高。

2.1.3实验设计本实验为2(保持时间间隔:0s和10s)×3(实验材料:有意义汉字、无意义汉字与大写字母)×6(6个系列位置)因素设计。

因变量是每个系列位置正确回忆的百分比。

实验为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完成全部72次试验。

保持间隔的次序在被试间平衡。

每类材料、每个系列以随机方式呈现。

2.1.4程序告诉被试实验目的是测定记忆准确性,次序不作要求。

实验材料和指导语都计算机呈现。

每次试验先在屏幕中央呈现0.5秒新试验开始的信号。

信号消失1秒后,屏幕中央呈现6个系列的字或字母,每个项目呈现1s,项目间时间间隔为0秒。

每系列呈现完毕,间隔0s或10s后呈现红色的“开始回忆”字样,要求被试将刚呈现过的六个项目写在答案纸上,不提供反馈。

鼓励被试尽快精确地在1分钟内完成任务。

采用个别测试,有2次预备试验,一次休息。

2.1.5结果与分析
分别对各类材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都有明显的系列位置主效应:有意义汉字:
F(5,324)=14.455,p<.001;无意义汉字:F(5,324)=12.864,p<.001;大写字母:F(5,324)=8.036,p <.001。

时间间隔与系列位置间的交互作用都显著。

三种材料均p<.05。

对每种材料中的系列位置1与6在0s与10s的平均正确率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0s时,有意义汉字:
t(54)=5.101,p<.001;无意义汉字:t(54)=3.534,p<.001;大写字母:t(54)=5.382,p<.001。

10s 时,有意义汉字:t(54)=-2.173,p<.05;无意义汉字:t(54)=-2.516,p<.05;大写字母:t(54)=-2.382,p<.05。

结果都展现出0s保持间隔第一个项目成绩最好,最后一个成绩差,即观察到有显著的首因效应而无近因效应,但在10s保持间隔则相反,即当保持间隔增加,最初的系列位置项目的成绩下降而最后的系列位置项目成绩提高,明显呈现首因向近因效应转换的特点。

图1是三种实验材料0s与10s间隔时的系列位置曲线。

附图
图1不同时间间隔首因向近因效应的转换
总的正确回忆率为.7339,0s间隔条件下正确回忆率为.7298,10s间隔条件下为.7379。

不同保持时间间隔之间正确回忆无显著差异,F(1,1006)=.20,p<.05。

对材料类型进行PostHoc检验后发现三种材料类型两两间的差异都非常显著,p值都小于.001。

无意义汉字正确率最低,为.6037;字母的正确率最高,为.8514;有意义汉字的正确率居中,为.7465。

实验中出现了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现象,这和Neath和Knoedler(1994)等人运用识别探测项目范式观察到的近因向首因转换的结果模式完全相反。

我们认为这主要可能反映了近因向首因的转换与实验范式有关而与刺激材料性质无关,因为汉字和英文大写字母都表现出显著的首因向近因转换的现象。

实验中保持间隔的次序虽然在被试间平衡,但两种时间间隔是分别进行的,即一半被试先做0s间隔,再做10s间隔,另一半则相反。

Knoedler等人(1999)对这样的设计曾提出被试可能(下意识地)会在不同时间间隔应用不同策略的看法。

假设学习与测验间隔短时(0s)被试可能(下意识地)不会为位置6项目的记忆担心,而运用按编码顺序从头到尾的策略进行回忆,即优先提取第一个项目,使后面项目的回忆受到影响,当间隔长时(10s)被试可能(下意识地)会担心位置6的记忆而运用从尾到头的策略,即优先提取最后一个项目,结果前面项目的回忆成绩受到影响。

为检验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是否与被试在不同时间间隔应用不同顺序的提取策略有关,我们进行了实验2。

2.2实验2不同顺序提取策略对首因向近因效应转换的影响
2.2.1被试28名浙江大学学生。

男女各半。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2材料96个汉字系列。

每系列6个汉字。

选字标准同实验1。

每系列有意义与无意义汉字各半、平均8.02画(5-11画)、平均频率.03352%(.00542%——.29799%)。

实验设计了四种实验条件(见表1)。

48个系列从头到尾或从尾到头顺序的回忆为掩蔽实验。

表1实验二的四种实验条件的测验类型条件时间间隔测验类型呈现方式条件一0s一半从头至尾回忆,一半自由回忆随机条件二0s一半从尾到头回忆,一半自由回忆随机条件三10s 一半从头至尾回忆,一半自由回忆随机条件四10s一半从尾至头回忆,一半自由回忆随机2.2.3实验设计本实验为2(保持时间间隔:0s和10s)×2(测验类型:与从头到尾回忆混合的自由回忆和与从尾到头回忆混合的自由回忆)×6(6个系列位置)因素设计。

因变量是每个系列位置正确回忆百分比。

实验为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完成全部96次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