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人际交往中的晕轮效应,投射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1.首因效应初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印象往往很深刻,而且对以后的人际知觉会起很重要的作用。
人们对一个人的态度、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其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好,继续交往的积极性就高,于是就有可能“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朋友”例如一见钟情……为什么会有首因效应?因为任何最先出现的因素都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这种定势将影响着人们对于后来出现的信息的知觉。
首因效应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偏差。
2.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或月晕效应;是指由知觉对象的有关特征推与到对象的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形象的心理倾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的实验:他给受试的中学生看一张列有五中品质的表格(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要求被试想象一个具有者五种品质的人。
中学生普遍把这个人想象为一个理想的友善的人。
然后,他把这张表格中的“热情”换成“冷酷”,在要求受试的中学生想象,结果发现,这些中学生普遍推翻了原来的想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
这表明“热情”和“冷酷”这两种品质产生了晕轮效应,影响了一个人总体的评价。
3.近因效应指最近的信息对人的认知具有较大的影响。
4.刻板印象指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有些人一见面就马上把人归类,并把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给他。
如:对方介绍自己是上海人,你马上就把对方与精明、能干而带有点小气联系在一起。
5.互酬效应生活中那些相互帮忙的人,其关系总是比较密切,这是互酬效应的体现。
在人际交往中互酬效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 能力互酬。
在人际交往中,能力比较强的人一般总是比较容易成为人们交往的对象。
B 性格互酬:那些乐观、幽默、豁达大度、热情、乐于助人的人总是受欢迎。
因为他们给人们带来快乐,提供帮助。
C 感情互酬:同情他人、关心他人、能够听别人倾诉,善于安慰别人,往往朋友比较多,因为他们能给别人带来感情上的满足和补偿。
D 兴趣互酬:兴趣相似会增强彼此交往的欲望。
E 信息互酬:在人际交往中那些见识广,知识面宽,掌握信息多的人往往成为人们喜欢交往的对象,因为他能让人觉得跟他交往有收获,能开阔眼界。
名词解释: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个人收集整理-ZQ进行人际交往,除了自我认知外,对他人地认知也是十分重要地.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地过程中,由于人际认知地心理效应作用,往往会发生这样那样地偏见.一位哲人说过:“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人际知觉偏见,很有纠正地必要,因为只有在健康地无偏见地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了解和研究这些人际知觉地“误区”,有助于克服对他人认知地偏见.、首因效应.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人对人地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鲜明、牢固地,往往左右着对对方地评价.一般人通常根据第一印象将他人归类,然后再根据这一类别系统地特点对此人加以推论与作出判断.通常所说地“先入为主”,便是这个意思.显然,这种首因效应作用过大,便可能导致人际知觉上地失误.即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好印象,那么可能一直就是好地;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坏印象,则可能一直就是坏地.这种心理效应地产生带有一定地必然性.这是因为人们在接受外界事物地不同刺激时,对第一次刺激反应地强度和灵敏度相对于此后不同类型地刺激来说要大;而且第一次刺激在人们大脑里地反应,会形成一种分析、综合、解决问题地非自觉地心理倾向性或准备性,即所谓思维定势现象.它对解决同类问题是有利地,对解决变化型问题则起到消极作用.我们懂得了这种心理学原理,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首因效应地消极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地印象.例如,某人本来工作挺积极,表现很好,而最近工作出了差错,由于近因效应地作用,有些人容易只看到眼前地表现,对他作出表现差地评价.再如,一个平时表现一般地人,突然做了一件好事,有些人往往会对其刮目相看,并肯定他以往地一贯表现.这种人际知觉地一左一右,均是近因效应地典型表现.这种偏差地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近因”与“远因”相比,一般地说,客观上对人地刺激要强一些,给人留下地印象清晰,会冲淡过去所获得地有关印象.二是从主观上说,接受刺激地主体在已有地生活体验中,对特有地“近因”看得比较重,接受这种“近因”刺激地灵敏度比较高.近因效应往往掩盖甚至否定对一个人地一贯了解,从而影响对他人地全面认识.所以,在对他人认知时,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要历史地、全面地看,这样才能清除由于近因效应产生地认知偏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在他人地某种特殊表现突出时,印象深刻,由此引起对其他特征地忽视,从而产生以点概面地现象.这种情况犹如大风前地月晕逐步扩散,形成一个更大地光环,故称之为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美国心理学家阿希曾做过一个试验:他给被试者一张列有五种品质地表格(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要求被试者想像一个具有五种品质地人,结果被试者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地人想像为一个友善地人.然而,他把这张表格中地“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聪明、灵巧、勤奋、坚定、冷酷)想像出一个适合地人时,却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地形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地形象.阿希地试验揭示了人际知觉中地一种普遍地心理现象:如果认识到一个人具有某种突出地优点,就认为其他方面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肯定地光环笼罩,即“以俊遮丑”;相反,如果认识到一个人具有某种突出地缺点,这个人就被一种消极否定地光环笼罩,认为其他方面都不好,即“以丑遮俊”.晕轮效应地产生是由于某一品质地信息量大,其他品质地信息量小,导致刺激强弱程度不同造成地.这种心理效应地危害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1 / 1。
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

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和投射效应是心理学中研究的重要现象,它们对我们的认知和判断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这些效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并且可以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近因效应是指我们在判断一个事物时,更容易受到最近接触到的信息的影响。
这意味着我们更倾向于根据最新的信息来做出决策,而忽视了之前的经验或其他相关因素。
例如,在购物时,如果我们最近看到一件特别吸引人的商品广告,我们可能会受到它的影响而购买,而不考虑其他的选项。
首因效应则是指我们对一个序列中的首个信息更加敏感。
在我们认知的过程中,首个信息通常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并且对后续信息的判断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面试过程中,第一个被面试的候选人往往会更容易给面试官留下积极的印象,而这种印象会影响后续候选人的评价。
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对于一个事件或事物的评价受到周围环境或先前的观点的影响。
这种效应可能会导致我们的评价过于依赖于现有的信息,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因素。
举个例子,在一次会议中,如果一个人的意见首先被表达出来并且被其他人接受了,那么后续的人更倾向于接受相同的观点,而不愿意提出不同或者更好的解决方案。
投射效应是指我们倾向于将自己的感受、态度和特质投射到别人身上。
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我们常常会认为对方与自己的感受和行为是一致的。
这种效应可能导致我们在理解他人时产生偏见或误解。
例如,如果我们自己是一个善良友好的人,我们可能会倾向于认为别人也是这样的,而忽视了潜在的差异或者其他的因素。
以上四种效应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现象,它们对我们的认知和判断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做出决策或评价他人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要对所有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的评估。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自己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并尽量在给出评价前进行更全面的观察和思考。
此外,我们应该警惕晕轮效应并主动寻求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避免过分依赖于已有的信息。
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

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序号一: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人们对最近经历过的事件或信息更为关注和重视的心理倾向。
这种倾向导致人们更容易受到最近的经历或信息的影响,而忽略了更为遥远的、历史悠久的事件或信息。
近因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广告营销中的最新推广策略、政治宣传中的最新新闻事件等都会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
通过近因效应,人们更容易被当下的信息所影响,而忽视长期的影响和价值。
序号二: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对于某一系列事件或信息中最先接触到的部分更为关注和重视的心理倾向。
在一个连续的事件中,人们更容易记住最先出现的部分,而忽略后续的部分。
这种心理倾向导致了首因效应的产生。
首因效应在学习记忆中有重要意义,因为人们更容易记住先接触到的知识点和信息,而忽略后面的内容。
首因效应也在社交互动中产生影响,因为人们对于初次印象往往更为重视,而忽略了后续的交流内容。
序号三: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于某一概念或信息的记忆受到其周围相关信息的影响,使得原信息更加突出和关注的心理倾向。
当一些相关信息与某一概念或信息一同出现时,会加强人们对于该概念或信息的印象和记忆。
这种心理倾向导致了晕轮效应的产生。
在广告营销中,晕轮效应被广泛应用,通过将某一产品与一些积极的相关信息一同呈现,可以加强人们对于该产品的印象和记忆。
晕轮效应也对人们的认知和判断产生影响,使得人们更容易被周围的相关信息所影响,而忽略其他不相关的信息。
序号四: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在理解和评价他人行为时,会受自身经验、情绪和观点的影响,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心理倾向。
投射效应导致了人们更倾向于用自己的标准来理解和评价他人,忽视了他人的独特性和特殊情况。
这种心理倾向在人际交往中产生重要影响,因为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经历和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导致误解和冲突的产生。
在社会观点的传播中,投射效应也会影响人们对于事件和信息的态度和理解,使得人们更容易受到自身情绪和观点的影响,而产生偏见和片面的看法。
人际交往中的几个心理学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几个心理学效应人际交往中的几个心理学效应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人际交往中的几个心理学效应(1)首因效应“首因”也可以说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
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对人们交往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初次见面时,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形成了我们对对方的第一印象。
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作用下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左右着我们对他人的日后看法。
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
初次印象是长期交往的基础,是取信于人的出发点。
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留给他人好的第一印象。
如何做呢首先,我们应该注重仪表,比如衣着要整洁、服搭配要和谐得体等;其次,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此必须锻炼和提高言谈技能、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
(2)近因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交往双方还彼此生疏的阶段特别重要,而随着双方了解的加深,近因效应就开始发挥它的作用了。
近因效应是相对于首因效应而言的,是指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题地位,掩盖了以往的评价,也称为“新颖效应”。
比如,你一个平凡的老邻居突然做了官,你就会一扫其平凡的印象,对其刮目相看。
再比如,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你的一个好朋友最近做了一件对不起你的事情,你提起他来就只记得他的坏处,完全忘了当初的好处……这一切都是近因效应的影响。
近因效应给了我们改变形象、弥补过错、重新来过的机会。
例如,两个朋友因故“冷战”一段时间后,一方主动向对方表示好感或歉意,往往会出乎意料的博得对方的好感,化解恩怨。
(3)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评价他人的似乎后,常常喜欢从某一点特征出发来得出或好或坏的全部印象,就像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因此有时也称光环效应。
人际交往的四种效应

人际交往的四种效应
首因效应。
人与人之间第一次交往往往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效应称为首因效应。
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招聘、求职等活动,应好好利用这种效应,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应效应正相反,是指人际交往中最近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
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时,要热情,要给予良好的祝愿,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印象。
光环效应。
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你对对方有好感,他(或她)的缺点,你会视而不见,认为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一切事都是对的。
面对光环效应,我们要理智,要分清现象与本质,不要被现象所迷惑。
设防效应。
由于当前社会中假冒劣质盛行,使人们不敢相信对方。
只是,设防有积极的一面,可以防止上当受骗;也有消极方面,即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和交流。
影响人际吸引力的主要因素:
美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喜欢美的东西。
才能——人们都希望与有才能的人交往;能使自己得到提升。
个人品质——人们喜欢与品质好的人交往,如真诚、忠实、宽厚、快乐的人。
热情——人们喜欢热情的人,热情的人像一把火,他走到哪里哪里都会热起来。
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对人的影响很大,第一印象是开始几分钟形成的一种感觉,如你的外表、讲话的声音等等,都会对未来交往产生影响。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觉得本篇文章对你来说有帮助的话,别忘了关注、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哦,你的每一个支持,都是我们更
加努力的动力!谢谢~”。
晕轮效应和首因效应

1、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
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作用,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
而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
晕轮效应与认知偏差有关,对特定特质的看法是如何受到先前对特质的看法所影响的一连串解释。
心理学中把月晕效应解释为当你第一眼见到一样东西的时候,他给你留下的最初印象将影响到你对他各方面的判断。
比如有人曾作这样的实验,当给被实验者呈现一组照片时,被实验者会认为那些长得漂亮的有比较高的学历及行为品行,反之亦然。
传播学上认为,大众传播就是为公众人物笼罩上一层月晕,我们所了解的公众人物并非他的本性,而是由大众传播建立起来的形象,所以我们得知某个明星的丑闻时总是很惊讶。
这个术语常被用于人力资源的招募上。
月晕效应提到访问者的风险,注意到被访问者身上的积极特质,因此较少注意他们的反面特质(反之亦然)。
2、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人际交往的几个效应

人际交往的几个效应首因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
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
所以光环效应也可以称为“一点概面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与阿希等人在印象形成实验中证实了这个效应的存在。
可以把这个效应看做是主观推断的泛化、定势的结果。
狄恩设计了一个实验: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一般,有的很差;然后,让被试者用与魅力无关的词语评价这些人。
结果发现,有魅力者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高,无魅力者各项评分都低。
这个由认知特征泛化、推及其它方面的现象,叫轮晕效应,或“光环效应”。
以貌取人便是对初识者的光环效应。
用摄影的术语,又可以将之称为光晕效应。
“光晕”是一个摄影名词。
凡懂得摄影知识的人都知道,摄影成像是光线在底片的乳剂层上感光造成的。
当光线过于强烈时,它不仅会射进乳剂层,而且会穿过乳剂到达片基反射回来,造成乳剂层的二次光。
这样,在象的周围就会出现一圈月晕一样的像影,这被称之为光晕现象。
光晕现象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全局、准确的认知,使人们对影像的本来面目发生模糊感。
心里研究表明,人的心里活动中有时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
如人们常说的“见其一点,不及其余”。
于是,心理学家便将这种对人对事的较强印象所起的作用称为光晕效应。
这里,我重点分析一下恋爱中的晕轮心理。
有这么个真实的例子,某女被某电视台的副台长的外貌迷住。
她观察他的一举一动都充满智慧、果敢的魅力,于是苦苦向他求爱。
后来她才发现此人利用职权,贪污受贿,四处嫖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释人际交往中的晕轮效应,投射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1.晕轮效应:指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的某一方面特征被评价为积极或消极时,会影响到对其其他方面特征的评价,即形成“晕轮”效应。
比如,如果某人被认为很聪明,那么他的其他优点也容易被看作是积极的;相反,如果他被认为很愚蠢,那么其他方面的评价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2.投射效应: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容易把自己的观点,感受和意见投射到对方身上,从而导致评价偏差。
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自己情绪低落而觉得周围的人都很懒散,而实际上他们可能并不是这样。
3.首因效应:即在了解一个人时,首次接触时的印象会对之后的评价产生影响,即形成“首因”效应。
比如,如果初次接触某人时他显得友好、诚实,那么之后的评价就可能更为积极;相反,如果初次接触时他给你留下不好的印象,那么后续评价就可能更为消极。
4.近因效应:指对一个人的评价会受到最近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即近期发生的事情比较容易被记住和放大。
例如,一个人一直表现优秀,但最近在一个重要项目上失败了,那么评价就可能不如之前肯定他的表现那么高了。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