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汉对比语言学的角度谈日语学习
基于中日语言文化对比对日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的获取十分重要。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教师应采
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这样就可以打破以往传统教
育的弊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完美得到教学的 成果 [1]。
一、初中语文课堂现状分析
1.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
因为语文知识,多是一些死板
的生字生词记记忆,以及一些题型 相似的作业书写,导致学生在长期
初
的题海战术中,丧失了对语文学习 的兴趣,对于语文知识的本质并不
中
了解。由于兴趣程度不高,导致学 生的学习效率不够。更加无限循环,
语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度。 2. 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不高
文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 科,其各部分的知识体系也都是从
比语言向对于文化转变是其发展的一个 新阶段,也是一个新高度。语言从本质 上 来 说, 是 一 种 初 级 文 化, 因 而, 语 言 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传统和文化内涵 与语言学习过程紧密相连。在学习者进 行语言学习的实际过程中,也应对语言 承载民族的文化进行学习和掌握。尽管 我们在进行外语表达时,会非常关注和 重视语法问题,但文化层面的障碍会使 语言的应用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很多 语法正确的语句在文化氛围中便是非常 可 笑 的 句 式。 比 如, 当 国 人 在 交 谈 中, 经 常 会 用 第 二 人 称, 例 如, 你 是 谁、 你 住在什么地方等,受本民族语言的影响, 一些日语初学者在进行句子翻译时照搬 汉语表达习惯而翻译为:あなたは誰で すか、あなたは何に住んでいます。虽 然这些句子从语法结构层面来说没有什 么问题,但在语用的视角,其可谓是漏 洞百出。在中文和日语中,敬体和简体 的差异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其他表 达方式的不同,譬如,特别重视谈话对 象的日本人,往往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日语初学者很容易因母语思维的影响而 对对话内容产生误解,且片面的以为自 己的翻译没有问题。从本质上来说,这 属于表层结构层面的直接文字置换,是 忽视双方文化因素的误解,当然,这根 本无法准确把握日语的真正含义。例如, すみません是日本人使用最为频繁的一 句话,它可以用于致歉,也可以表示致谢, 但很多日语初学者都会将其翻译为“对 不起”,使得交流双方相当尴尬。这都 是双方生长文化氛围差异引起的,因此, 在日语教学中,必须进行一定的文化对 比讲授,并以此为重要突破口,强化日 语语言教学,只有这样日语学习者才能 听到和翻译出地道的纯真日语句式,而 并非中国文化思维定性下的日语句式。 对于广大教育研究者来说,其不但需要 对日语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探讨,也应 重点强化中日语言文化对比导入下的日 语教学研究,以为日语教学模式的革新 和完善提供必要借鉴,为日语教育教学 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汉日语音对比研究兼谈对日汉语语音教学

汉日语音对比研究兼谈对日汉语语音教学一、本文概述《汉日语音对比研究兼谈对日汉语语音教学》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汉语和日语在语音层面的共性与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对日汉语语音教学。
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文章期望能够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文章将简要介绍汉语和日语的语音特点,包括元音、辅音、声调、音节结构等方面。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两种语言在语音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为后续的语音教学研究奠定基础。
接着,文章将重点讨论对日汉语语音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针对日语母语者的发音难点和常见问题,文章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汉语语音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文章还将探讨如何利用汉日语音对比研究的成果,优化汉语语音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通过引入对比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文章将分析不同教学方法对日语母语者汉语语音习得的影响,从而为汉语语音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将总结汉日语音对比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强调对日汉语语音教学在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理解方面的积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文章期望能够为汉语国际推广和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汉日语音系统的基本特点在探讨汉日语音对比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汉语和日语各自语音系统的基本特点。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在语音层面的异同,从而为日后的汉语语音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和策略。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其语音系统主要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构成。
汉语普通话共有21个声母,包括零声母,以及35个韵母。
声调在汉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汉语的声调能够区分意义,这是汉语语音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日语的语音系统相对简单,主要由音节构成,每个音节由一个或多个辅音和一个元音组成。
日语没有声调,但有一些音节的发音长度有所区别,这种区别在日语中被称为“长音”和“短音”。
日语的音节结构相对固定,且每个音节都包含一个元音,这使得日语的发音规律性强,易于掌握。
通过日汉对比确定日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第!"卷第#期上海铁道大学学报$%&’!",(%’# !)))年#月*+,-(./+012.(32.45467.+,(4$6-1458*9&’,!)))文章编号:")):!);<!(!)))))#!)");!)=通过日汉对比确定日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张志庆(上海铁道大学外语系,上海!));;")摘要:通过日汉对比,根据日语语法的特征以及我国学生学习日语的典型错误和特点,确定日语语法教学的重点、难点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日语,语法,教学中图分类号:2;><’;文献标识码:."在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掌握助词、助动词的用法以及用言助动词活用变化的规律我们知道语言学把语言分为三大类———孤立语、屈折语和粘着语。
属于孤立语的语言,每个音节单独有它一定的意义,单词没有语尾变化,主要依靠词序来决定每个单词在句中的机能。
日语不属于上述两种类型,而属于粘着语。
作为粘着语的日本语具有下列几个特征:(")不依靠语尾的屈折(即变化),而依靠助词或助动词的沾着来表示每个词在句中的地位或语法机能。
因此,这些粘着成分(助词或助动词)在日语语法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日本语的一部分词类(动词、形容词和助动词)也有语尾变化。
但其变化不是直接以性、数格、时为转移的,而是以后面的粘着成分(助词或助动词)为转移的。
(;)句子有一定的词序(主语在最前,谓语在最后,补语和宾语在中间),这点和汉语不大相同,和屈折语也不同。
孤立语和屈折语的词序一般是:主语———谓语———补语、宾语。
现代汉语说“我问你”,这句语的语序决不能更动。
假若说成“你问我”,意义就颠倒了。
日本语的语序则不这样严格,在必要的时候主语和补语、宾语可以对调,而由词来决定哪个是主语,哪个是补语和宾语。
但是,谓语在最后这一原则比较严格,虽然也可以更动,但是不太常用。
汉、日音节对比及对日语音教学难点浅析

资料统计 ,日语通用音节只有1 1 2 个,加上不常用 的外来语 单词音节 ,也只有 1 3 0 个左右 。[ 2 ] ( P 3 1 ’ 与汉语相比, 日语音
二 、汉、 日音节结构模式 比较
音 节 是 构成 语 言最 直接 的一级 语 音单 位 ,音节 结 构 节结构要简单得多。 的不 同造 成了不 同语 言在听感 上的差异 。汉 语音节较 为舒
情况 :
表1 : 日语音节构成情况
辅音 ( C ) 半 元音 ( V ) 元音 ( V ) 辅音 ( N ) 例 字
[ k ] E k ] [ S ] [ k ] [ a ] [ a ] [ a . ] [ a ] E a 3 [ ] 南 为 力 南 芒 芑卞
缓 , 日语音 节 则 平 直 短 促 。 日语 中 的 五 个 元 音 又 称 为 “ 母 音 ” , 可 以 自成 音 节 ,
其他音节基本上都是 由辅音与5 个母音组合而 成的 ( 拗 音除
外 )。 日语 音 节 的构 成 有 以下 几种 情 况 :
( 一 )汉语音节结构模式 现 在 分析 汉 语音 节 往往 将 传统 声 韵学 与 西方 现 代音 系学 相 结合 。除去 声调 的考 虑 ,普 通话 音节 有 以下 1 2 种
零声母时: ( 1 )只有 一 个 元 音 韵腹 ( 如 “ a ”) ( 2 )韵 腹 + 元音韵尾 ( 如 “ a O ”)
( 3 )韵腹+ 辅音韵尾 ( 如 “ a n g ”) ( 4 )韵头+ 韵腹 ( 如 “ i a ”) ( 5 )韵头+ 韵腹+ 元音韵尾 ( 如 “ u a i ”) ( 6 )韵头+ 韵腹+ 辅音韵尾 ( 如 “ U a n ”) 辅音 声 母 时 :辅 音 + 以上 6 种情 况 ( 如 “ k a 、k a o 、
透过中日语言差异看中日文化差异

透过中日语言差异看中日文化差异一、日语语言的特点(一)暧昧性1.ちょっと的用法说起日语很多人都会想到暧昧这个词。
日语语言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它的暧昧性。
究其根本还是由于日本民族的文化决定的。
日本人的性格中存在内外,上下的区分,这就决定了日本人的语言,行为都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减少与对方的冲突,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女:何も言わずに行ってきたら、あんた、ここんとこずっと家にいたし。
男:今日は出かけるよ。
女:どこに?男:ちょっとね。
ちょっと在日语对话中经常出现,是日语暧昧性的典型表现。
例句表示女方一直责怪男方呆在家里,男方表示要出去,女方继续追问去哪里,男方却没有直接告诉女方具体的地点。
言外之意就是男方不想告诉女方自己的行踪,用ちょっと就很好的掩饰过去了。
例:男:今日はお酒を飲みに行きませんか。
女:今日はちょっとね。
这一例句中,女方不想和男方去喝酒,所以回答时并没有说明白具体的事件,但是委婉的拒绝了男方的邀请。
总之就是今天不太方便。
由此可见,在日语的对话中,句子背后有很多隐含的意思,要根据特定的场合和具体的情形确定句子的含义。
每种场景下的ちょっと和原字面意思完全不同,需要多加斟酌体会。
因此进行日语翻译的时候,需要对日本暧昧文化有所了解,读懂对话背后的深层含义。
ちょっと電話してきます。
我去打个电话就来。
ちょっと用がありますので、これで失礼します。
我稍有点儿事儿,先失陪了。
ちょっとおたずねしますが、この辺に有田さんというお宅はありませんか。
跟您打听一下,这一带有姓有田的人家儿吗?是一种用于会话的较婉转的表达方式。
其数量少的意思不强烈,而只是按时程度比较轻。
用于表述自己的行为或向对方提出某种请求时,加上「ちょっと」2.用否定的形式表现肯定的意思今天一起去购物吗?今日は一緒に買い物に行きませんか。
下了单的商品可以发过来吗?その注文された物を発送し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
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的是,不注意日语语言的习惯,直接翻译成了:今日は一緒に買い物に行きますか。
汉日语言比较在日语教学中导入论文

浅议汉日语言比较在日语教学中的导入摘要:近年来,关于汉日语言的比较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国内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将所学的外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又是外语教学和学习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与其他外语相比日语与汉语有着莫大的联系。
因此日语教学中导入汉日语言比较,是非常必要和常见的。
那么,如何在日语教学中适度地导入汉日语言比较研究就变成了一个势在必行的研究课题。
本文试从其导入方法与导入程度控制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字:汉日语言比较;日语教学;导入方法;导入程度中图分类号:g623.36在外语教学中,尤其是在针对零起点的外语学习者的日语教学中,教师都会适应学习者的母语习惯和学习习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该课程的外语与学习者的母语进行比较。
对于同属于汉字文化圈的汉语母语者的日语教学,汉日语言的比较更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日语的有力教学工具。
那么在日语教学中如何有效、适度地导入汉日语言比较的方法和理论,这已经成为了日语教学中需要反复研究、推敲和提高的重点、难点。
一、关于汉日语言比较的研究现状首先,就汉日语言比较的研究现状来说,解放以来,对汉语和日语进行的语言比较无论是我国国内还是在日本,都已经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从语音、文字到词汇、语法和修辞,都有不少著作和论文问世。
《日语学习与研究》《日语知识》这些含金量较高的日语专门期刊都有开辟”汉语与日语比较研究”“日汉对照”这样的专栏。
无论是日本还是国内都有成立汉日语言比较学会,《汉日语法比较》《日汉语言比较》等专著也早已相继出版。
同时,关于汉日语言比较的研究还在持续热烈地进行中。
这其中大部分的论文和专注基本上采用了共时比较的方法,而历时比较由于对研究者的知识纵向延伸度要求比较高,需要研究者通晓古代日语和古代汉语,难度较大,相对研究成果也就比较有限。
另外,与别的语言比较相比,汉日语言比较起步相对较晚,研究者也大部分都是高校教师,因此研究成果中主要集中在应用型的零散知识点的语言比较上。
这对日语教学来说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在于,可以拿来即用,应用的意义体现于此,而不利的地方体现在:系统性欠缺,总结性的概括性的汉日语言比较成果较少。
汉、日音节对比及对日语音教学难点浅析

汉、日音节对比及对日语音教学难点浅析在以往针对日本学生进行的汉语语音教学中,音节层面的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从音节层面进行汉、日语音对比,分析两种语言由于音节结构差异而造成的学习、掌握上的困难,并从这些学习难点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促进日本学生掌握汉语语音、纠正汉语语音学习偏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音节结构学习难点教学一、引言综观三十多年来的对日汉语语音教学研究,我们发现,研究者们关注的角度在不断细致和深入。
但就发展趋势来看,研究者们越来越把眼光放在两种语音的细微差异上,把语音的基本构成要素作为分析的重点,而对于最容易直观感受的语音单位——音节缺乏足够的重视。
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听觉上能自然感觉到的最小语音片段[1](P34),而汉语又是典型的音节语,音节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最直接的存储单元。
因此,从音节层面分析汉、日语音差异,了解日本学生学习汉语语音的难点所在,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对于促进对日汉语语音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汉、日音节结构模式比较音节是构成语言最直接的一级语音单位,音节结构的不同造成了不同语言在听感上的差异。
汉语音节较为舒缓,日语音节则平直短促。
(一)汉语音节结构模式现在分析汉语音节往往将传统声韵学与西方现代音系学相结合。
除去声调的考虑,普通话音节有以下12种情况:零声母时:(1)只有一个元音韵腹(如“a”)(2)韵腹+元音韵尾(如“ao”)(3)韵腹+辅音韵尾(如“ang”)(4)韵头+韵腹(如“ia”)(5)韵头+韵腹+元音韵尾(如“uai”)(6)韵头+韵腹+辅音韵尾(如“üan”)辅音声母时:辅音+以上6种情况(如“ka、kao、kang、jia、kuai、juan”)根据以上12种结合方式,可以把汉语普通话音节结构模式归纳如下:(C)+[(V1)+V2+(V3/N)]普通话音节由两部分组成,前面小括号中的“C”是表示声母的辅音,后面中括号中的部分是韵母,韵母中元音“V2”是音节中不可缺少的成分——韵腹,韵腹前可以有一个元音“V1”作韵头,韵腹后可以有韵尾,韵尾由元音“V3”或鼻辅音“N”充当。
于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下的日语教学研究分析

于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下的日语教学研究分析于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下的日语教学研究分析(精选6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于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下的日语教学研究分析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于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下的日语教学研究分析篇1随着日本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为了增进与日本之间的交流,学习日本语言才能加深对该国的了解。
但由于两国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不深入了解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日语语句、句型学习中就会产生一些困难,因此,在本文中,对其严格分析具有重要作用。
一、日语教学现状日语在国际上使用的比较频繁,学习日语的人数也不断增多。
因为中日语言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日语学习过程中,就会比较困难。
分析日语教学中的主要目的,随着日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学习日语的人数不断增多,培养学生的日语学习能力、读写能力更为重要。
在掌握日语知识基础上,需要学生了解日本的文化以及历史知识等[1]。
针对日语教学现状,我国很多人都参与到了日语学习中去,实际的教学规模也不断增大,从而使日语教学存在较多问题。
日语与汉字比较接近,在很多日语文章中都夹杂着一些汉语,所以,学生要找到一些方法有效辨认。
同时,教师还需要重视日语教学,促进教学的专业化发展。
但实际上,教师并没有研究出一些教学技巧,只是将一些日语词汇、日语语法传递给学生,从而导致学生在没有了解文化背景前提下学习,失去了日语语言的利用效率。
在以后的日语学习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该语言的运用技巧,还需要了解日本文化知识,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这样才能保证日语教学工作的积极发展[2]。
二、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中日语言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两者在表达上存在较大不同,认识到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特别是文化与习俗差异,能够提高日语的学习效率[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日汉对比语言学的角度谈日语学习作者:王露来源:《商情》2013年第41期【摘要】日语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论哪种都或多或少离不开母语的辅助。
从日汉对比的角度分析文化习惯上的差异,把握其在语言表现上的反映可能会是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关键字】日汉对比,日语,汉语,习惯当我们接触一门外语的时候,一定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说伴随着外语教育及学习的始终。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单词表,一目了然,所有的单词都标出了它对应的汉语意思。
除此之外,翻开语法书,也不难发现其对应的母语解释。
甚至于课文理解,外语学习者习惯于将所见到的外语逐一翻译成母语,以此便于理解。
通过母语去理解外语是所有的外语学习者普遍采取的思考方式,也是大多外语教学工作者采用的教学法。
那么,我们有必要从日汉对比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一下它在日语教学及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或者说产生的影响。
一、对比语言学的必要性第一,从外语教育出发,对比语言学在外语教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授完全不懂日语的人学习日语时,从事日语教育的老师不得不采用对译法(对译法即以外语学习者的母语或者第三语言为媒介,理解外语词汇、语法等)。
其实,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对象比较。
比如,给日语初学者教授日语助词「も」时,一般会提到它等同于汉语的“也”。
讲到「そう」的时候,可能会提到它大致等同于英文的“so”。
因此,初学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将汉语或英语同日语学习联系在一起。
无论是音声、音韵,还是语法结构,初学者总是会思考它们相当于汉语或英语中的什么。
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在日语学习的一开始就根深蒂固地灌输进了日语初学者的脑子里,或者是说日语初学者自己偏向于这种思考方式。
第二,某一门语言,如果仅着眼于该门语言的内部,可能有无法进行科学的分析或记述的情况。
此时,就要采用对比的方式,从该门语言的外部去把握仅从内部无法处理的部分。
最初接触日语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日语的语序非常奇怪,因为它同汉语、英语有着巨大的不一样。
然而以日语为母语的日本人不会有这个奇怪的感觉,他们是理所当然地接受着,那是因为“没有对比就没有发现”。
日本人生来接触的就是日语,对于日语的语法特征、结构等习以为常。
然而之于日语学习者的我们,我们习惯的是汉语或者较之日语较早学习的英语,在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汉语或者英语知识之后,再来接触日语时,我们又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将日语和已经习得的汉语或英语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的方式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日语的“SOV”语序。
第三,对比语言学在翻译实践中起的作用更为突出。
将日文作品翻译成汉语,或者将汉语文章翻译成日语,翻译家都必须挑选正确的对译词汇,思考正确语法结构。
这一工作实质就是对照比较的过程。
因为有翻译的存在,才能使更多的人接触、了解他国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文化。
二、二语习得的干涉现象学习外语的最终目标是具备以该语言为母语的人同样的语言能力。
然而很遗憾,现实中能如愿的人很少。
无论是发音器官的运动能力,还是概念体系,语法规则,就无法到达完美的程度。
外语学习者都只能学习有限的外语,因此,可以说外语学习是具有有限性的。
我们外语学习者不断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阶段。
我们在这一步步接近目标语言的过渡阶段,辛苦掌握的有限的语言能力叫做中间语言,特定的人在特定的阶段习得的中间语言其实就是外语有限性的表现。
外语学习者之所以受制于外语学习的有限性同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干涉现象有着直接关系。
干涉现象中,我认为应用性最高的是“过度的规则化”,即过于刻板地遵守语言内部的规则。
比如,学习「~ている」时,语法规则中明确写着它表示动作的正在进行。
同时给出了例句“彼女は小説を書いている”和“彼はまだ寝ている”等等。
我们牢牢地记住了它的意思之后,又碰到了例句“お前が大学を出る時、俺はとっくに死んでいる。
”“花子はきれいなコートを着ている。
”“技術が優れている。
”等,于是我们自然而然地将“语法规则”套用在这些例句上,理解它们表示动作的正在进行。
甚至,写出“あっている”或“ いている”等表现形式。
又比如,我们学习敬语时,敬语中有个句型是“お~なさる”,为了便于理解,给出例句“お使いなさる”,“ご出席なさる”等,于是我们仿照该句型和例句可能写出“お見なさる”或“お寝なさる”等表现形式。
同样,学习完授受表现,我们知道了“~て差し上げる”表示为需要尊重的对象做某事。
课文例句中的对象往往可能是“先生”“部長”“社長”等。
于是依葫芦画瓢,我们的日语学习者可能会对着正在擦黑板的日本外教说出这么一句话:“黒板を消してさし上げます。
”以上出现的种种错误的日语表达都是过分遵守语法规则所导致。
如果我们能够抛开书本,从其他的日语书籍、文学作品、日文杂志或者日文网站上收集更多的相关例句,进行分析比较的话,我们对于书本上给出了语法规则会有全新的认识。
也许我们会发现,比起语法规则,日本人,特别是日本的年轻人更加倾向于凭借语言习惯来表达语言。
在我们看来完全错误的日语可能正是年轻人之间广泛使用的表达方式。
三、女性化语言的表现日本是个岛国,而且深受高温潮湿气候的影响,所以生活习惯倾向于清淡。
受此生活习惯的影响,语言和文学也呈现出“清淡”的特征。
最后,学者得出结论:日语是女性化语言。
日语中丰富的待遇表现是女性化语言的一大特征。
以下从三个方面论述该特征。
第一,句末表现。
经常说日语的句末表现是变幻莫测的,这也正是日语学习中的一大难点。
比如,打电话的时候,打电话的一方会说“もしもし、こちらは××ですが”,这里的“が”怎么理解呢?另外,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正式场合,尽管是自己断定的内容,日本人常常在句末加上“~と思っている/~と思う”或“~ではないだろうか”等表达方式。
那是因为他们非常在意自己态度和感情的表达,像中国人一样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情无可厚非,但是日本人重视话语中的语气和口吻,所以习惯在句末进行修饰使其更加圆润。
特别是当和他人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日本人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摆明自己的观点。
为了不伤害到他人的感情,他们首先会顾及到对方的脸面,表面上表现出和别人同一观点的样子,而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正想法往往放在句末。
不伤害到他人是交流中最大的原则,关系非常亲密的话暂且不论,面对那些不是非常熟悉的对象的时候,大家都牢牢坚守着这一原则。
我认为日语中的句末表现非常的丰富正是因为日本人考虑到了和对方的心理距离,为了好好地维系和对方的关系才产生的。
第二,敬语。
为了灵活地运用敬语,首先我们要清楚地把握“内”“外”“上”“下”的关系。
也就是说必须根据相互之间的地位、年龄和交往程度等信息选择敬语表现。
通过敬语表达敬意可以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同时又可以铸造起不相互干涉的屏障。
即,即使是同样的意思,说话对象不一样,表达方式不一样。
比如,很少有日本会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这么完整的寒暄语跟同事打招呼吧!但是,如果对方是上司的话,一般又会使用这种较为完整的寒暄语。
说话者并不是满怀着对上司的敬意,而是同上司之间存在着心理距离。
同等级别的同事之间,这种心理距离就会小很多,所以谨慎小心的交往方式就没有必要。
但是因为和上司存在着上下级关系,所以自然而然就表现出疏远,会话上也自然而然维持着这种距离。
与之相反,中国人的生活中不用过于在意敬语。
而且种类、使用方法、难度等都不及日语那么复杂,可能因为我们并没有像日本人那样具备那么强烈的心理距离意识吧!因此受意识和思想支配的语言中,敬语不那么的丰富也是理所当然的。
第三,授受表现。
授受表现是说话者从恩惠传递的角度把握彼此关系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日本人特有的心理。
比如,将汉语的“你等我一下”翻译成日语就变成了“ちょっと待ってくれませんか”。
“ てくれる”表示他人为自己或者自己一方的人做某事,以此来传递恩惠和利益。
很明显,用授受表现来表达一个句子,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句子本身的意思,还包含着说话者的心情或心理。
对于措辞很敏感的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授受表现。
以感激的口吻表达出对对方的关心,使得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圆润。
这些在汉语中几乎找寻不到。
女性化语言的另一个特征是“あっさり”“ さっぱり”。
这一特征通过省略现象表现的非常明显。
日语中有很多表达方式令外国人理解不了,比如“ちょっと”“ どうぞ”等。
拒绝他人的时候,日本人很少会说出“ノー”或者“いいえ”,大部分情况会说“すみません、ちょっと”。
日本人不直截了当地拒绝他人,而是使用一个“ちょっと”来表明自己的想法,让对方自己去遐想。
听话者也能够说话者的意图,从而放弃。
但是,如果是两个中国人在聊天的话,说话者可能会生怕产生误会,而将拒绝的理由非常清楚滴阐述出来。
被拒绝的一方可能也有想要知道理由的意愿。
另外,在人称代词的省略方面,恐怕日语是最为频繁的。
如果推测是对方可能知道的信息,那么说话者一般不会明确的提到,而是直接省略掉。
和汉语中的代名词不同,日本是完全的省略。
完全省略之后外国人可能完全不明白意思了,可是日本人之间是可以心知肚明的。
文学作品当中也呈现出“あっさり”“ さっぱり”的特征。
古典文学中的“和歌”就是典型的例子。
“和歌”和“俳句”都是摒弃多余的修饰成分,以有限文字叙述无限的可能。
松尾芭蕉的著名俳句——“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以仅有的17个字将日本人的美意识描述地淋漓尽致,17个字中没有出现一个和“静”相近的词汇,但是“寂静”之美传递在字里行间,而且这样一种言简意赅的文体使得美更加的美,静更加的静。
没有对比就没有发现,学习外语的过程当中,时常将所学的知识和母语进行对比分析,可能会有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意外的发现。
特别是从文化习惯的角度把握语言习惯,因为文化习惯是语言产生的土壤。
参考文献:[1]新村出編(1998):『広辞苑』第五版、岩波書店[2]金田一京助など(1997):『新明解国語辞典』第五版、三省堂[3]矫远峰等(1997):《新日汉词典》、辽宁人民出版社[4]戸谷高明(1993):『故事ことわざ活用辞典』、創拓社[5]浜千代清(1994):『芭蕉を学ぶ人のために』、世界思想社[6]多田由計(1972):『芭蕉その生活と美学』、毎日新聞社作者简介:王露(1985—),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词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