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道德经教案

(完整word版)道德经教案
教学难点:根据注释会翻译各章节内容。
教学方法:
学生学法: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认识到事物的相对性了。
二、推进新课
1、朗读第二章,正音,释疑。
[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②斯:这。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承接第一章内容“无形”,老子称颂“道”虽然虚不见形,但不是空无所有,从“横”的角度谈,“道”而是无限博大,用之不尽;再从“纵”的角度谈;“道”又是无限深远,无以追溯其来历,它好象是自然万物的祖宗,又好象是天帝(上帝)的祖先。从此说来,不是上帝(天帝)造物,而是“道”生上帝(天帝),继生万物。“道”的作用是宇宙至高无上的主宰。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守中:守住虚静。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⑦敢:进取。
⑧弗为:同“无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

优秀公开课教案:《道德经》公开课教案设计

优秀公开课教案:《道德经》公开课教案设计

优秀公开课教案:《道德经》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应能够:1. 理解《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2. 分析《道德经》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3. 掌握《道德经》中的一些重要章节和典型观点;4. 运用《道德经》的思想,思考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二、教学内容1.《道德经》概述- 介绍《道德经》的作者、年代和背景;- 简要概述《道德经》的内容和主要章节。

2.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引导学生理解《道德经》提倡的“非争”的思想;- 探讨《道德经》中关于无为、无欲、无我和自然的观点;- 解释《道德经》中关于仁爱、友善和道德行为的思想。

3. 《道德经》与个人修养- 分析《道德经》对于个人修养和内心平静的影响;- 讨论《道德经》中关于养生、保重身心健康的建议;-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道德经》的理念来提高自身修养。

4. 《道德经》与社会发展- 分析《道德经》中关于政治治理和社会发展的观点;- 探讨《道德经》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道德经》的思想应用到社会实践中。

5. 讨论与实践- 分组讨论《道德经》中的典型篇章和观点;- 学生展示自己对于《道德经》的理解和思考;- 进行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运用《道德经》的思想解决道德问题。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提问和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讲授法:辅以多媒体资料,介绍《道德经》的背景、内容和核心思想;3. 互动讨论法:针对特定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观点;4.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5. 研究性研究法: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找到自己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小组讨论的活跃程度和质量;2. 学生对于《道德经》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中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学生对于《道德经》的认识和意义的总结。

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案一、导入:老子的《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明百姓,都从这部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立人处事的精髓。

今天我们继续第三十三章。

二、屏幕出示:【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说明】选自第三十三章三、指导读1、请同学们自由读2、谁来勇敢的站起来读。

指名读。

3、老师读,范读幷标出重读和休止符。

4、自己读5、指名读6、男女分角色读。

7、全齐站起来读。

四、大家读读入情境,结合屏幕的内容,说说您读懂了什么?(出示译文)能理解、理解别人叫做智慧,能理解、理解自己才算聪明。

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体死亡而精神思想永存人间才算是真正的长寿。

五、背诵1、自由背,2、填空背。

3、开火车背。

4、齐背。

六、有很多名人饱读史书,深受经典的熏陶,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人生,他们也从自己的经历中悟出人生哲理。

名言拓展:1、必须自己和自己搏斗,才能够征服自己。

——罗曼罗兰2、只要你能够自信,别人也就会信你。

——歌德3、有志者,事竟成。

——郭沫若七、小结老子的文章言简义丰,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们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希望我们大家读千古美文,做翩翩少年。

八、摘录。

《道德经》教学设计

《道德经》教学设计

《道德经》教学设计道德经教学设计第一节:导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部经典哲学著作,它深刻地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道德行为的准则。

本篇教学设计将围绕着《道德经》展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了解其核心思想,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二节: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道德经》的作者、背景和基本内容;2. 技能培养:能够解读《道德经》的章节,并分析其中的思想;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三节: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道德经》的核心思想;2. 难点:帮助学生将《道德经》的思想融入到现实生活中。

第四节: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a. 简要介绍《道德经》的作者、背景和基本内容;b. 分析《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如无为而治、道可道非常道等;c. 讨论《道德经》对于现代人的指导作用。

2. 教学方法:a.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道德经》的思想;b. 小组讨论:提供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小组中共同探讨《道德经》的实际运用;c. 观看视频:引入相关视频素材,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道德经》。

第五节:教学过程安排1. 开篇活动:通过展示《道德经》的精彩片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2. 知识讲解:a. 介绍《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并简要介绍其背景;b. 解读《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如强调无为而治、尊重自然等。

3. 小组讨论活动:a.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组内探讨《道德经》的思想对现代人的影响;b.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4. 视频观看活动:播放与《道德经》相关的视频素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5. 总结与拓展:a. 教师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强调《道德经》的重要性和实际价值;b.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道德经》的读后感,并思考如何将其中的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案教案名称:《道德经》教学教案目标:1.了解《道德经》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道德经》的核心思想;3.培养学生对《道德经》的良好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对《道德经》的背景和作者有所了解;2.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道德经》的核心思想;3.学生能够阅读和理解《道德经》。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和运用《道德经》的核心思想;2.如何引导学生对《道德经》进行正确的阅读和理解。

教学准备:1.课本《道德经》的摘录或复印件;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展示道德经的封面,激发学生对《道德经》的兴趣。

2.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道德经》是哪个朝代的作品?作者是谁?二、讲述《道德经》的背景和作者(10分钟)1.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道德经》的背景信息,让学生了解《道德经》是在战国时期的作品,作者是老子。

2.简要介绍老子的生平和思想,让学生对老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三、分组阅读和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部分《道德经》的摘录或复印件。

2.每个小组阅读自己手中的部分,并讨论该部分的核心思想。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与分享。

四、整合讨论和理解总结(10分钟)1.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该部分的核心思想和讨论结果。

2.全班共同讨论,将各部分的核心思想整合,并总结《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何将《道德经》的核心思想运用到生活中。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出示几个与《道德经》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思考该如何运用《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处理这些情境。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六、思考和反思(5分钟)1.让学生思考:学习《道德经》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帮助?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道德经》的完整版本,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2.引导学生对《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讨。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方案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方案

国学《道德经》第一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②,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③,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⑤莅之⑥,战胜以丧礼处之。

”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语:(阐明《道德经》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地位)1、出示学习内容《道德经》(读其声)①老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②学生自由练读。

③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2、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

(懂其意,晓其理)①渗透学法: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②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③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3、教师小结附: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②,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③,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⑤莅之⑥,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

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

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

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

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国学《道德经》第二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道常无名,朴①。

虽小②,天下莫能臣③。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④。

道德经主题教案

道德经主题教案

道德经主题教案主题教案:《道德经》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内容旨在阐述道家思想和人生哲学。

本教案将以《道德经》为主题,通过分析其核心思想和重要篇章,深入探讨道德经对人们的生活和处世方面的影响,以期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其道德观念。

一、《道德经》概述- 简介:介绍《道德经》的作者、成书年代和重要性;- 内容:概述《道德经》的章节结构、主要思想以及对人生、社会和政治的看法;- 影响:分析《道德经》的持久影响力和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二、道德经思想的核心观点- 道德与无为:解释《道德经》中关于“道”、“德”、“无为”等概念的内涵;- 自然与自觉:探讨《道德经》中强调“顺乎自然”、“知自命”等观点对个人和社会生活的意义;- 谦逊与谨慎:分析《道德经》对人际关系、领导者行为和社会治理的道德要求。

三、道德经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个人修养:阐述《道德经》中关于内省、克己奉公等与个人修养相关的观点;- 人际关系:探讨《道德经》中强调谦逊、友爱与合作的道德观念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领导与治理:分析《道德经》对领导者的道德要求和社会治理的观点。

四、“道德经”在当代的价值和应用- 现代实践:探索《道德经》中的价值观点如何运用到当代社会、生活和管理实践;- 个人探索: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思考并应用《道德经》中的道德观念;- 道德选择:讨论《道德经》对于当代世界道德困境和道德选择的启示。

结语:通过探讨《道德经》的主题,学生将对道家思想和人生哲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对道德经的学习,学生将培养出谦逊、合作、理性等品质和价值观,并提高个人素养和公民意识。

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对《道德经》的学习,思考现代社会面临的道德困境,并在实践中作出道德选择,为社会和个人带来正面影响。

《道德经》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道德经》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道德经》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1. 简介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从哲学角度深入理解《道德经》这本古代经典著作。

通过有效的阅读和讨论,学生可以掌握《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观,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2.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道德经》的起源和作者背景- 引导学生探索《道德经》中的主要思想和概念-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哲学思考能力- 激发学生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3. 教学方法- 阅读分析: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道德经》中的一章或一节,并撰写关键概念和观点总结。

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和分享各自的发现。

- 讨论会: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会,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总结。

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见解,并互相辩论和交流。

- 个人反思:要求学生写下他们对《道德经》的个人理解和感悟,并就其中的思想和观点写一份短论文。

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价和指导。

4. 教学内容- 第一课:介绍《道德经》的历史和作者背景,重点讲解作者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道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 第二课: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道德经》中的关键章节,如《道德经·第一章》,着重讲解其中的“道”和“德”的概念。

- 第三课:探讨《道德经》中关于领导力和治理的思想,如《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的“以无事治天下”。

- 第四课:引导学生分析《道德经》中关于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的思想,讨论如何将其应用于现代社会。

- 第五课:组织小组学生进行小型研究项目,选取《道德经》中其他关键章节,发展个人研究并向全班分享。

5. 教学评估- 参与度:观察学生对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 论文评估:评估学生所写的短论文,包括论述的逻辑性、观点的深度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程度。

- 小组分享:评估小组分享中的合作和组织能力,以及对《道德经》中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6. 资源- 《道德经》文本材料(中文版和英文版)- 讲义和课堂投影设备- 学生笔记和研究资料收集7. 结束语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道德经》的思想和哲学观点,并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有人为了长寿,乱吃保健药,找大仙保佑。 2,人们顺应人体和天时的变化来养生。 3,班级选举班干部,由班干部组成班委会,管理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班级事务。
4,菜农使用催生剂,让蔬菜提前成熟。
老师:“大道无痕”何为?何不为?我们要明辨是
非,唯一依据就是,是否遵循了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
治。意思:合起来“无为而治”的意思。3。生 质疑:对于这个成语,你有什么疑问? 四、成语溯源:为无为,则无不治。(教读) 1、快速浏览《拔苗助长》。说说:农夫应该为什么, 不该为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 2、继续释义“无为而治”: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自然 发展规律,无论做什么事,我们一定要遵循这个规律, 不妄为,不非为,也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想要告 诉大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并不是不治,而 是告诉我们如何治,那就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 下,用无所作为的思想,就可以治理的很好了。这是 成语的现意。那么,原意又是指什么呢? 3、师讲成语原意:(看课件)师:翻开历史的卷册, 有多少三皇五帝,而真正做到“无为而治”的又有几 人呢?孔子曾曰:“无为而治”,唯舜也。“尧帝在位 时,民风淳朴,国泰民安。并推举贤能之人舜做皇帝, 舜当政后,沿袭尧帝的做法,什么也没有改变,把国 家治理的依然昌盛,繁荣。这就是“无为而治”的原 意。 4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品老子之大智,感受古文之韵 美。 出示《道德经》原文,老师读文,学生接读。
教师学科教案
[ 20 – 20 学年度 第__学期 ]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 市实验学校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四 年级 上 期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教师 闫娟梅
集体研讨
课 题 读《老子》学成语 3、无为而治
课型 增量阅读
1.学习成语“无为而治”,能正确诵读“成语溯源”中的“为
教学目标 无为,则无不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成语的意思。
2.能读通相关故事,会做单元练习的有关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成语“无为而治”, 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成语的意思。
教法设计 在质疑中释疑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老师:老子的这一章节讲的是什么意思呢?播放 视频。 5、出示原文译文。(播放视频)
对照原文,说说你能理解文中的那句内容?用自 己的话说一说。 五、增量阅读:
1、师导入:2000 多年前,一位智者老人骑青牛 路过灵宝函谷关,应关令尹喜所求,写下这天古奇书 《道德经》,全书 81 章短小精悍,5000 余字洋洋洒 洒,其论述精辟,思想深髓,尤其是“无为而治”的 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明君贤臣。
2、学生自读《两袖清风》。说说于谦的“无为而 治”表现在哪儿?找出文中关键词句。 六、小组讨论:
师导入:老子曾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小到 管治一棵禾苗,一个家庭,一个班级,大到治理一个 国家,结合“拔苗助长”和“两袖清风”的故事,说 说我们身边的“无为而治”的事例。下列事例中,哪 些是“无为而治”,哪些是“妄为而行”。


的治国方略,为汉
朝后来的兴盛和强大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作业超市
1,写作业,课后习题。 2,读文《马云的“用人哲学”》。
板书设计 反思提升
无为而治
道 法
为无为,则无不治。 自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教学过程 一、 看课件,明确学习内容。
复案补改 (复备教学习成语“无为而治”,能正确诵读“成
语溯源”中的“为无为,则无不治”,并能用自
己的语言说出成语的意思。
2、能读通相关故事,会做单元练习的有关习
题。
三、师生书写课题,师讲:1 为,读音,意思:2、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七、师简介《道德经》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热潮,
(看课件)激励学生多学国学,多传承祖国文化。
老师:近几年,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全世界关
注,《道德经》也受到空前热捧。播放幻灯片:1,世
界各地开播道德讲堂和《道德经》研讨会:2,灵宝
函谷关老子金像高高矗立;3,《道德经》全文被篆刻
古道石墙;4,2005 年函谷关万人齐诵《道德经》。
同学们,我们同为中华儿女,尤其作为灵宝学子,我
们首先要学好《道德经》,使其指导我们更好的学习、
工作、生活,我们也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并加以传承。
因为,这是我们的老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啊。
八、课堂检测:
(一)、根据意思填成语。
1、用无所作为的思想来做事,使天下得到很好的治
理。(

2、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采取顺应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