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教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道德经教案

(完整word版)道德经教案
教学难点:根据注释会翻译各章节内容。
教学方法:
学生学法: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认识到事物的相对性了。
二、推进新课
1、朗读第二章,正音,释疑。
[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②斯:这。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承接第一章内容“无形”,老子称颂“道”虽然虚不见形,但不是空无所有,从“横”的角度谈,“道”而是无限博大,用之不尽;再从“纵”的角度谈;“道”又是无限深远,无以追溯其来历,它好象是自然万物的祖宗,又好象是天帝(上帝)的祖先。从此说来,不是上帝(天帝)造物,而是“道”生上帝(天帝),继生万物。“道”的作用是宇宙至高无上的主宰。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守中:守住虚静。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⑦敢:进取。
⑧弗为:同“无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

道德经幼儿园中班教案

道德经幼儿园中班教案

道德经幼儿园中班教案
一、教学导语: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

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道家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

其内容丰富,思想深邃。

它继承了《周易》,《范洪》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提出了“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影响了中国历史上诸多学派和帝王,成为他们开宗立派的思想源头和统治之术。

在唐朝的贞观年间《老子》被玄奘译为梵文流传到印度,及至近代,老子的思想波及到欧美,影响到包括黑格尔,罗素,尼采在内的大批哲学家。

美国作家麦克哈特说:“在西方,《道德经》仅各种英文译本至少有四十多种,除了基督教的《圣经》在没有任何一种书得到如此重视。


二、教学环节:
1、温故知新,背诵自己喜欢的章节。

(知其形)
①配《高山流水》的音乐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章节。

②及时给与学生鼓励性评价。

③纠正背诵过程中的错误并适时指导诵读。

2、出示学习内容《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读其声)
①老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所配音乐:《渔舟唱晚》)
②学生自由练读。

③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3、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

(懂其意,晓其理)
①渗透学法: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②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③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4、拓展训练,理解“七善”(践其行)
①结合搜集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交流对“七善”的理解和认识。

②说说自己学完之后的感受和践行的打算。

5、教师小结。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

国学《道德经》第一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②,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③,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⑤莅之⑥,战胜以丧礼处之。

”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语:(阐明《道德经》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地位)1、出示学习内容《道德经》(读其声)①老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②学生自由练读。

③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2、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

(懂其意,晓其理)①渗透学法: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②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③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3、教师小结附: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②,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③,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⑤莅之⑥,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

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

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

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

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国学《道德经》第二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道常无名,朴①。

虽小②,天下莫能臣③。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④。

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南日明诚第一章,开宗明义宇宙万有总则.道为包有能量法则之宇宙之本体,生起无极,太极之用,而化生阴阳万事万物之象。

道,道,就是宇宙能量法则统一体,是形而上的部分。

可道道可以实践履行。

非常道这种道并非能用世间常态的方法去领悟践行。

名可名名是指宇宙间的事物是有形有相的所以各有各名,非常名万事万物都在生灭运化、有成有毁中,所以所有的可名,都非长久之名。

无,名天地之始形而上的道看似无,却是生起万物妙有之本始有,名万物之母形而下的万物妙有,是生起有形有质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要悟形而上之道,应以常无的清静本然之心与道相应常有,欲以观其徼。

要起形而下之用,应以常有的心,事来则应之心以观万物万化之法则边际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有无,这两者是一体同源,然而作用与现象不同,空有不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无,无穷相生之道妙,是生成万有之根本第二章要想明白这个不可见、不可得的“道”,只有在用上去体会,才能了解有无同出而异名的道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当你立起个善恶美丑的概念就断裂了本原之美,只看到波浪看不到大海。

从用上来说,1,善恶美丑只是个概念,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善恶美丑的标准不尽相同2,对善恶美丑的执着,会产生更多恶丑之事,孔夫子不见好德如好色者。

从道体上来解释只能引用楞严经,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故,有无之相生,所以,有与无永远处于相互转化中,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较(形),难与易在心中始终是对峙的,长与短是在比较中体现的,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高与下是互相依存的,音声需要相合,前后需要有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因此,深知自然运化规律的圣人自身合于大道,处事顺其自然,行不言之教;端正自己的同时也感化他人,让人们能自觉地就感受到。

万物作而不辞,如同大道清静自然地孕育、生化万物而不辞劳苦。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生化而不占有、不仗恃、不居功,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初中道德经教案

初中道德经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道德经》教学设计年级:八年级学科:道德与法治课时:2课时教材:《道德经》选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和地位,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学习《道德经》,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道德经》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和地位。

2. 培养学生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和道德素养。

教学难点:1. 《道德经》中抽象的概念和哲理的理解。

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道德经》的智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道德经》的基本情况和作者老子。

2. 提问:《道德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道德经》选段,理解文本内容。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道德经》中哲理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道德经》选段,解释抽象概念和哲理。

2. 举例说明《道德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四、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道德经》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五、总结提升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道德经》在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2. 学生谈收获,提出自己在生活中践行《道德经》的计划。

六、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道德经》中的一则故事或哲理。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关于如何运用《道德经》智慧的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道德经》选段,让学生了解《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和地位,培养学生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和道德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道德经》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语文道德经节选教案

大学语文道德经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经》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2. 通过对《道德经》节选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道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道德经》节选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 把握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教学难点:1. 理解《道德经》节选中的哲学思想。

2. 将道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道德经》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文讲解1. 朗读《道德经》节选,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2. 分析节选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为而治”、“上善若水”等。

3. 结合道家思想,探讨《道德经》节选中的哲学思想,如“道”、“无为”、“自然”等。

4. 引导学生思考道家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课堂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如何将“无为而治”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3)“上善若水”的内涵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2. 引导学生将道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道家思想。

2. 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道家思想对自己的启示。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道德经》节选,使学生初步了解了道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2.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道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 在课后作业环节,学生能够将道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老子》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一、导入新课:《道德经》内容博大精深,涵括百家,包容万物。

寥寥五千言,浓浓人生道,对后世影响深远。

《老子》之书,上可以明道,中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魏源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道德经》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二、学习目标:1.继续疏通文本,理解文章内容,积累经典语句。

2.理解老子观点,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3.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探究其现实意义。

单元研习任务: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情境任务:学习活动:策划校园“启悟”文化论坛,学习写作一篇发言稿。

发言主题:写给年轻人的中国智慧要求:品先哲之言悟圣贤之道分享你的学习心得学习方法:读其文解其意品其言悟其道三、研读文本。

下面让我们来“读其文”第三十三章老子这样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让我们来“解其意”『学习任务』解释文中主要的疑难词句。

[注释]①强:qiǎng,勤勉。

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失:丧失。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不亡:不消亡,不朽。

死而不亡者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长寿。

【解说大意】这句话的大意是: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明达。

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

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让我们来“品其言”【探究章旨】『学习任务』[思考1]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老子认为哪种人境界更高?为什么?(表格)[分析]“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

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

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案一、导入:老子的《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明百姓,都从这部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立人处事的精髓。

今天我们继续第三十三章。

二、屏幕出示:【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说明】选自第三十三章三、指导读1、请同学们自由读2、谁来勇敢的站起来读。

指名读。

3、老师读,范读幷标出重读和休止符。

4、自己读5、指名读6、男女分角色读。

7、全齐站起来读。

四、大家读读入情境,结合屏幕的内容,说说您读懂了什么?(出示译文)能理解、理解别人叫做智慧,能理解、理解自己才算聪明。

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体死亡而精神思想永存人间才算是真正的长寿。

五、背诵1、自由背,2、填空背。

3、开火车背。

4、齐背。

六、有很多名人饱读史书,深受经典的熏陶,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人生,他们也从自己的经历中悟出人生哲理。

名言拓展:1、必须自己和自己搏斗,才能够征服自己。

——罗曼罗兰2、只要你能够自信,别人也就会信你。

——歌德3、有志者,事竟成。

——郭沫若七、小结老子的文章言简义丰,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们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希望我们大家读千古美文,做翩翩少年。

八、摘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年度上期三年级科目道德经
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道德经
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道德经
城关镇解放小学导学案学年度上期三年级科目道德经
城关镇解放小学导学案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道德经
城关镇解放小学导学案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语文
城关镇解放小学导学案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语文
城关镇解放小学导学案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语文
城关镇解放小学导学案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语文
城关镇解放小学导学案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语文
城关镇解放小学导学案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语文
城关镇解放小学导学案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语文
城关镇解放小学导学案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语文
城关镇解放小学导学案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语文
城关镇解放小学导学案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语文
城关镇解放小学导学案学年度期三年级科目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