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三十三教案
33章《道德经》精解及译文

33章《道德经》精解及译文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此篇承接(《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何理解?如何战胜自我?)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认识道之四相:常、无名、朴、小,就有了极深的入道工夫,道力增长,无坚不摧。
常、无名、朴、小都是道的入口,修学人根性不同,道的入口不同。
世人的根性无量,修行入道的法门无量。
此章为四种根性宣说入道之要妙。
修道士从有名之现实地,入无名之究竟地。
道独立不改,周行不殆,道之本体如如不动,然任运化现,故显有名。
但名不离常。
修道士心中之世界,就是道任运化现的即常即名,即名即常,常名等持之世界,再归于无知无欲、见素抱朴的寂灭境界。
入究竟地,返回于有名之现象界,深知世人心中之现实地只因常道之动而显现,如幻如化。
反者道之动,从无名入有名是初返,从有名入无名是再返。
初返生始觉,再返生妙觉。
有了对心性足够深入的悟解,老子再宣说明、强、富、志、久、寿修心六要义。
没有前期修心的成果,此章不可解,或者成为格言。
把古代圣人的修心秘要当做格言是最大的忌讳。
古代智者留下很多修心秘要,但切不可把修心秘要当做格言看。
格言是世人口上赞赏,并不践行的东西。
会背诵一大堆格言的人很多,但真正践行者无几,这是文化的可悲处。
王阳明看到了几千年中国文化的流弊,就是知而不行,智者的教戒成为美妙的口号,所以提出知行合一。
儒家的实修实证工夫历来不足,流弊极大。
这是世风日下的根源所在。
世人以智为尚,尚贤就是尚智,有智者称为贤,无智者称谓愚。
这是世人的心智,但不是圣人的心智。
世人修智,圣人修明。
所以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世人修力,圣人修柔(守柔之强)。
世人修富,圣人修知足。
世人以逆旅为家,圣人以究竟地为所。
世人以呼吸为寿,圣人以不生灭为寿。
最后一句经文,老子显然否定把肉体长生作为修道的目的,甚至否定肉体长生不死的可能性,修道的成就主要是心灵世界的。
《老子》第三十三章解读

《老子》第三十三章解读——关于《老子》第三十三章的解读(中)■张剑伟赖亦斐应该承认,《老子》文本中的很多词汇在流传中会出现与原意不符甚至大相径庭的情况,有些正面的变成了负面的(如“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以及“无中生有”等),有些负面的变成了正面的(如“知人者智”、“强行者有志”等),有些本属错字误字但却作为正确的文字流传开来(如“大器晚成”,帛书本为“大器免成”,根据老子的总体思想以及诸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习惯用法,“大器免成”应为《老子》原文)。
但作为《老子》注释者和解读者,最基本和最要紧的应是首先搞清楚“老子到底说了什么”。
“自知者明”。
句谓:“自知”才能明道。
“明”,大多数注家理解为“聪明”、“明智”,事实上,这里的“明”应是“知常曰明”、“见小曰明”、“复归其明”之明,是修道之人通过“日损”而达到的心灵的澄澈和明净,可以看作是知“道”的一种状态。
王弼注为“越智之上也”,可谓接近老子原意。
“自知”问题,亦即老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普遍感兴趣的“认识你自己”的问题。
“认识你自己”作为一句德尔斐神谕箴言,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按照周国平先生的说法,其基本意思有三层:第一是人要有自知之明,应该知道自己的限度;第二是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世界的秘密,因此,都可以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世界;第三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该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实现自我,真正成为自己。
第一层意思与老子所强调的“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等思想相一致。
第二层意思与老子所说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等观点相吻合。
事实上,自古至今,一切伟大的道德圣人和思想家都是真诚的反省者,他们无情地把自己当作标本,藉之反而使他们对他人和世界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案一、导入:老子的《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明百姓,都从这部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立人处事的精髓。
今天我们继续第三十三章。
二、屏幕出示:【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说明】选自第三十三章三、指导读1、请同学们自由读2、谁来勇敢的站起来读。
指名读。
3、老师读,范读幷标出重读和休止符。
4、自己读5、指名读6、男女分角色读。
7、全齐站起来读。
四、大家读读入情境,结合屏幕的内容,说说您读懂了什么?(出示译文)能理解、理解别人叫做智慧,能理解、理解自己才算聪明。
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体死亡而精神思想永存人间才算是真正的长寿。
五、背诵1、自由背,2、填空背。
3、开火车背。
4、齐背。
六、有很多名人饱读史书,深受经典的熏陶,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人生,他们也从自己的经历中悟出人生哲理。
名言拓展:1、必须自己和自己搏斗,才能够征服自己。
——罗曼罗兰2、只要你能够自信,别人也就会信你。
——歌德3、有志者,事竟成。
——郭沫若七、小结老子的文章言简义丰,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们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希望我们大家读千古美文,做翩翩少年。
八、摘录。
知人者智——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解读

21年 1 01 2月
濮 阳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Ju a fP y n ct n la dT c nc lC l g o r l u a gVo ai a n e h ia ol e n o o e
Vo . 4 N . 12 o 6
De . Ol c2 l
行 出函谷关时 , 应关令尹喜之请 , 遗五千文 , 即为《 道
德经》 又称《 , 老子》 《 、道德五千文》 《 等。道德经》 集中
体现了老子的思想精髓 , 虽然字数极少 , 但其内容博
大 精深 , 处 闪烁着 老子 在政 治 、 处 哲学 、 事 、 世 等 军 处 此章 可分 为 两个层 次来 看 : 第一层 是 讲 “ 人 ” 知 、
矣 , 用于 己, 物无 改矣 。” 力 则
必亡” “ 、 莫之能守” 怎么办呢? 老子运用抽象思维 , 逻 辑地推出 “ 知足者富” “ 与 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 四十 (
六章 ) 通 。 里是说 ,知足 ” 可 以不 失 , 相 这 “ 则 不失 则 可 以保 存 已有 的财 富 , 以说 “ 足者 富 ” 自春秋 以 所 知 。
王 弼注 符合 老子本 意 。知 人 ” 智 ” 乃是春 秋 “ 日“ ,
来, 有些剥削者互相争田争财以至损伤生命 , 也有些
本是“ 金玉 满堂 ” 的贵族 而破产 贫 困 , 老子 的 “ 知足 者
后期的常用语。 论语》 “ 《 :樊迟 问智 , 日:知人 ’ ” 子 ‘ 。 老子肯定也知人 , 但他更强调的是“ 知” “ 自 , 自知” 才
己的弱点才算是强者 。 知道满足的人富有, 坚持不懈 关于《 道德经》 的成书背景, 史记 》 据《 所载 , 乃是
道德经三十三原文译文和注释

道德经三十三原文译文和注释尽己章第三十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知于外,知别人的长短与善恶,知显态世界事物的外象,此谓之“智”。
能知于内,知道自己的短处与不足,明白显隐两态世界宏观与微观事物的本质,谓之“明”。
“智”字的结构,是由上“知”与下“日”组成,知在外,日在内;其意就是既要知外,又能明内;知外是为了明内,明内则可以达外。
世人之所以不能明道,正是因为不能内明。
心地昏昧不明,眼睛只向外看,只去知人,不去自知;将心思机智全用于外,只察别人的黑白长短。
追名竞利,与人争是斗非;处世接物,用以巧智之心。
这等外智的小聪明,皆是本性不明的后天智巧心,而绝非先天道性的大智慧。
先天智慧与后天智识,是一对阴阳,共存于人体性命中。
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承。
外露一分机智,内心即增添一分不纯;外用十分聪智,内必有十分凿丧。
所以先辈教人,都是要求精神不可炫露,机智不可外用。
应当抱朴还淳,少私寡欲,大智若愚,涵养道德。
行之日久,本性自明,心德自悟,真知真智,自然显现。
非但可以知人知己;天地万物,古今中外,何所不知。
这就是“自知者明”的真义。
修道人若能虚静守笃,常返观内照,则性光具足,内道场坚固,自会内外照彻,古今自无障碍,宇宙自无间隔。
在不见中可以无所不见,在不知中自有妙知,在真静泰定中,犹如明月当空,毫发可鉴,此即自性之慧明也。
人贵有自知之明。
首先当知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为何来到人世间?怎样做一个有道德之人?怎样珍惜生命,使之健康长寿?这是人类共同关心的大课题。
修身之道,不外乎性命二字。
人要尽性了命,首先必须存心养性,以性领命,性命双修,方可保命全角。
只要修之不辍,遏欲存理,时时省察,止欲生悔,待到私欲尽净,天理流行,洞见本来面目,了了常明,即是圆明妙觉。
这种自明,唯有自己心知肚明,别人无法知晓。
修习“自知者明”的功夫,必先炼己。
炼己有两个方面,一是除物欲,物欲不除,天真难现;二是炼气质,阴质不化,命体难固。
《道德经》第38章教案

《道德经》第38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读、背诵第38章。
2、理解老子“上德”与“下德”的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和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在诵读与感悟中理解“上德”与“下德”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欲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老子《道德经》重在介绍宏观治理模式,并就此提出了“上德”与“下德”的观点,那么老子在这里到底想要阐述什么问题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道德经》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二、新课讲解(一)学生一起诵读课文第38章(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1、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诵;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诵。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意。
(二)、内容解读如果把道德水平分为上下等,那么没有道德学说时往往有上等的社会道德环境,而整日把道德挂在嘴边,形式上不离开道德,是为下德,其德可见,其功可称,故无法体现真正的道德;上等之德是无为的,因为它与道保持一致,自然无为,上德还是无条件的,不为名利的,下等之德是有心而为的,是有条件的,看得出人为痕迹的,功利的。
仁爱至上是有为的,但是无条件的;义气至上是有为的,也是有条件的;礼仪至上是人为的,没有人响应时就强行“推销”礼教制度。
因此,社会失去道才去关心德,失去德才关心仁,失去仁才关心义,失去义才关心礼,礼是什么呢,是忠厚,诚信缺失的产物,是荒废根本,关注细支末节的表现,往往成为祸乱之元凶。
前述下德而下的伦理,是浮于道之外的虚华表象,是愚昧的起点。
因此,大丈夫选择敦朴而不是浅薄,选择忠厚诚信,而不是浮华,因此,舍弃浅薄,取其厚实。
三、学生思考、讨论:四、拓展引申、小结:老子《道德经》重在介绍宏观治理模式,因此,对“上德”与“下德”等等的理解应当指社会环境而言,非指“上德之人”或“下德之人”;上德之所以有德,是因为德出无为,功成事遂,而无恃为之心,故称之“无以为”;下德之所以无德者,因为德出“有心”,而又矜功恃为,故称之“有以为”。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教学设计

第七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学目标:1、理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含义;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人际交往的一些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大量典故让学生明白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
教学工具:多媒体一、导入自古以来,人与人的交往,首要的问题就是识人,了解人如同看书识字,读懂来了才知道,自己该怎样去相处,然而,人心难测,即便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识人上也载过跟头,任用了自以为是的马谡,记过统一中原的宏大志向付之东流。
那么怎样去认识一个人,究竟有什么秘诀,可以用来解读人的心思,两千五百多年来一直被人们尊为智者的老总,她的识人之道又是什么的?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第三十三章,结合译文理解原文内容。
2、指名读,教师订正读音。
3、齐读。
4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一章讲了什么内容。
5、讨论,这一章的哪些句子,你感悟比较深,结合历史典故或者生活实际谈一谈。
6、学生汇报。
7、教师总结。
三、深入探究(一)、运用历史典故讲解“知人者智”。
老子说“知人者智,”就是说能够认识别人,这是一种智慧,既然是智,就有一个智商的问题,你把认识作为一种智慧,那就有一个智商,既然有智商,那就有一个智商高,智商中,智商低的问题。
我们现在来看看,认识别人,智商高的人会怎样?1、举出箕子发现商纣王用象牙筷的例子。
我们知道历史上有一个亡国之君,商纣王,(出示商纣王图片),商纣王下面有一个非常贤能的大臣,叫箕子(出示箕子图片),这个人,认识人的能力太强了,智商太高了,是一个典型。
箕子有一次在边上看,商纣王今天吃饭,怎么用了一双象牙的筷子呢?心里咯噔一下,糟糕了。
他开始用上一双象牙的筷子,这是一个细节。
但是他从这个细节上面,看到了一连串的变化。
将要发生的变化,商王朝快要灭亡了?提问:大家想一想,箕子为何能从商纣王用一双象牙筷子就能看到商王朝将要灭亡的结果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同学们想,他是从一个细节上,一个筷子上,能够看到透视这个人,这个智慧,是何等的高?果然不出所料,没有多久,商朝就灭亡,这是政治家的眼光。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三十三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三十三章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上一章是讲怎么修身治国。
这一章就是要告诉你该怎么自知、自强,怎么立志。
王弼注说:“知人者,智而已矣。
未若自知者,越智之上也。
”知人不过是有智慧而已,不如自知,因为自知超乎智之上。
我们都知道,知人善用非常重要,历史上能创业立功的人,汉高祖也好,唐太宗也好,都很会用人。
任何一个王朝的衰败多半是由于不会用人引起的。
诸葛亮《出师表》云:“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我们能够知人善用,让不同的人才做不同的事情。
假设一个人又贤又能,那当然很好,如果一个人只贤不能,或者是只能不贤,那就得因材施用了。
有的君主是只用贤而不用能,而曹操是不用贤而只用能。
有人批评曹操,曹操问:“我是什么样的人?”人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是奸雄也。
”意思是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可以做一个辅佐明君的大臣,在乱世的时候就能变成奸雄。
曹操正是处于乱世,而预见汉朝末代的这几个帝王又懦弱又糊涂,要选贤举能才能够阻止天下混乱的恶性发展。
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子上,同时赏罚要清楚,该赏的赏,该罚的罚,不能只赏不罚,也不能只罚不赏,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智。
国家的盛衰兴亡跟用人有很大关系。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文臣治理国家,保住了江山,但是到了他末年的时候,就开始变得混乱起来。
明太祖也是一样,他刚刚登基的时候很会用人,但慢慢地他的继承人养在妇人跟宦官手里头,完全不知民间疾苦,也不知道要好好地研究治国之道。
当用人只是找谄媚的人,找Yesman,那么一定会衰败的。
所以知人善用的帝王很了不起,他的智慧只是用在外头。
“知人”不是太难,尤其是当你阅人无数的时候,大概看人的相貌就可以把人分出来,从别人的一举一动中差不多也可以看出来。
但是自知相当困难,必须去掉所有的私心欲念,各种自以为是的、傲慢的、嫉妒的想法,把这一些欲念全都排除干净之后,再来深深地克制自己,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归根复命”,然后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簧乡中心小学《道德经》大讲堂教案设计
撰写人:王晓
章节:第三十三章
一、教学内容分析:善于了解别人的那是聪明,能够认识自己的才算明知.善于战胜别人的是有威力,能够战胜自己的才算刚强.不丧失根基的就能长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读背诵三十三章。
过程与方法: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丰富思维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四、教学方法:自学法、感情诵读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诵读
1、学生一起诵读课文内容第三十三章(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2、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读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读。
3、根据总结的方法,挑选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法一起来实践朗读,在朗读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二)翻译,译文讲解。
教师重点解释第三十三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
六、板书设计:
了解别人
聪明才智刚强
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