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63章教案

合集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 第2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  第2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23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的出处及作者年代。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清这句话的意思。

3. 在理解的基础上知道自己给怎么做。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检查上课所学知识2.教师谈话导入,导出课题。

3.齐读课题二、学习新课1.了解【出处】出自《老子》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轻诺必寡信》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相关典故魏文侯守信《资治通鉴》里曾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魏文侯与群臣饮酒,奏乐,而天雨,魏文侯却下令前往山野,群臣不解。

魏文侯说,我与虞人约好了今天去打猎,虽然这里很快乐,怎么可以无视一个约会呢。

于是“乃往,身自罢之。

”2.【古语今说】这句话是老子说的,可以说非常具有哲理性。

前一句“轻诺必寡信”比较好理解,是说轻易许下的诺言必然缺乏信用,后一句“多易必多难”字面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结合老子当时的语境,我们知道,这句话是说,把事情认为地或者形容地很容易的话,真正做起来就会有更多的麻烦。

前半句话教育我们不要轻易许诺,只要许了诺就要认真践行,不要失去了信义,后半句教育我们不要轻视我们所遇到的事情或者对手,否则我们肯定会在做这件事的过程缺乏后劲和必要的准备而失败。

三、【明道喻理】1.引导学生读“范张鸡黍”的故事2.出示问题:“范张鸡黍”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朋友之间的诚实守信,情深义重。

《老子》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学习目标:1. 翻译课文。

2. 领悟《老子》四章的思想内涵。

3. 探究儒道之异同。

重点:1、对老子四章所阐释思想的深层认识。

2、关于文中所论美丑、善恶、有余和不足的认识。

过程:一、知识链接:方法: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关于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老子以及《老子》的信息。

1、时代背景:2、介绍作者:3、介绍《老子》【翻译课文】要求:逐句翻译,重点字要落实。

并总结本章老子要表达的意思。

第1则(第11章)【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译文】【原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译文】【原文】“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译文】【原文】“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原文】【老子的结论】第2则(第24章)【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译文】【原文】“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译文】【原文】“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译文】【老子的结论】第3则(第33章)【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译文】【原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译文】【原文】“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译文】【原文】“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老子的结论】第4则(第64章)【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译文】【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原文】“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译文】【原文】“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原文】“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老子的结论】【探究课文】1、“当其无”似乎应该理解成,“只管做好,先不要考虑是否有用,做好了自然就会有用,只管把轮做好,自然有车之用;只管把门窗做好,自然就有室之用;……一副好车轮肯定有用武之地,一套好门窗自然有房间用到它。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概述
在道德经这部博大精深的哲学经典中,第六十三章引人深思。

本章主要阐述了道家的智慧,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动态平衡。

通过论述战争、德行、民众、领导者等不同层面的关系,揭示了道家思想中的和谐共生、以德服人的理念。

第六十三章的核心思想
本章开头便提到“道者,万物之始,善人之宝”,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在这里,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起源,还是人们行善的基石。

紧接着,本章论述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认为战争并非唯一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是要在和平时期积极修德,以德服人,达到国家和谐共生的目的。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第六十三章的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践行第六十三章的智慧:
1.修身养性: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学习、成长。

2.以德服人:在人际交往中,以善良、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3.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求同存异:在面对不同意见和观点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他人,寻求共同点,共同进步。

第六十三章对个人成长和人际关系的启示
第六十三章给我们提供了个人成长和人际关系的智慧。

它教导我们要不断完善自己,以德服人,积极寻求和谐共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修身养性、关爱他人、求同存异等方式,将这一智慧运用到实践中,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

总结与感悟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我们揭示了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让我们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应以德服人,积极寻求和谐共生。

践行这一智慧,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还能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道德经 第六十三章

道德经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三章执大象①,天下往②。

往而不害③,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堇④。

译文执守道法,天下适(趋向)。

适(趋向)道而无害,安居乐业、和平安宁、太平无事。

音乐与美食,能够诱惑过客短暂的逗留。

大道(宇宙万物的本元)作用于感觉器官(包括口舌、鼻、眼、耳、身等),清淡啊其无味,看之而不可见,听之而不可闻,用之而功用无穷。

注释①大象:(1)道象,依据道法(自然法)制定的实在法(法律法规法度)。

(2)遵循自然法的善(良)法。

大道(天下母法、道法、大法、自然法、自然法则、道纪、原理、道理、始制)无名(无名法;无有名状,不可名状)也,本质也,夷希微也,天下全都臣服顺从。

当权者若能依道遵守道法,众人众物自然宾服。

天地(阴阳二气)相互配合,得以普降及时雨,人民莫不遵奉法令而自由自在地耕耘树艺生产劳动。

遵循自然法(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结合实际的原理制定实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并且公布宣传普法,实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制定了也已经有效普法宣传教育了,所有人物也务必知法守法,知法守法保平安。

道者,天下母,万物之奥主。

道法,天下母法,万物之母法。

道是派生宇宙万物的本元(本原、本源、始基),是世界万物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

大:道。

道法:自然法;母法;大法。

象:道理;法,法令。

②往:适,趋向;适道,趋向大道。

趋向:前往,前行;归向,趋附;向往,崇尚。

崇尚:推重提倡,讲究重视;尊重,敬重。

向往:归向,趋向;理想,追求;想望;仰慕,爱慕;思慕,谓因羡慕而希望能如愿以偿;指思慕之情。

归向:归依,趋附;对某一特殊方面、状态、性质或行动的倾向或趋势;指趋附的地方。

趋附:趋承依附;指趋奉依附者。

趋承:指就教,接受教益;侍奉,侍候。

适:(1)(形声。

从辵( chuò),啻( chì)声。

本义:往,到)適,之也。

——《说文》。

段曰:“往自发动言之,适自所到言之。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六十三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六十三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六十三章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注: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

第六十二章说道至贵,比世间所谓拱璧驷马都尊贵。

这一章就谈到道启用,道真正启用了以后,于是才真正无为而无不为。

对此,他提出三样: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这三样东西就是指示人怎么入道。

我们先看王弼的注解,“以无为为居”,拿什么为居住点呢?以无为为居。

“以不言为教”,不说话,我只是身体力行做示范给你看,说多了反而不好。

“以恬淡为味”,恬,平平常常的;淡,不浓厚的,拿这个来作为味。

“治之极也”,这才是真是治的极点啊,最要紧的了。

道德经曾经说,“乐与饵,过客止”,我们一听见音乐,一看见好东西,本来是旅行的客都停下来了。

但是天下最没有味道的是什么呢?是道,道无味。

你听之不足闻,见之不足视,你尝它淡而无味,。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功夫就在这三样事情。

有为有事有味都是人为的,都加了人工。

比如我们的味道都是人工加味道,加得最厉害的就是味精,结果吃完了以后嘴苦。

凡是人做出来的有所为的,离不开智巧,有图谋,有一个目的在那儿。

这样只要加人为就有欲望掺杂在里面,有了欲望都违反本来的真和自然。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并不是说让我们不为不事也不加味道。

如果这样人就心如槁木,心同死灰了。

那要“为”什么呢?为之以礼,为之以中道,过和不及都不对。

这个“无为”是不加上强迫权利智巧有目的有图谋的那个“为”。

要做的话,硬挨是顺应自然、顺应人情地做。

不是为名,也不是为利,也不是为逞个人的私欲。

天理跟人情都是自然的,我们要这样的,别人也要这样的,能够这样子的话,你无为就能自然成就一切的事情,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事无事”,不是说我们什么都不要做。

道德经 为无为63

道德经 为无为63

《河上公章句-恩始第六十三》
• • • • • • • • • • • • 为无为,【因成循故,无所造作。】 事无事,【预有备,除烦省事也。】 味无味。【深思远虑,味道意也。】 大小多少,【陈其戒令也。欲大反小,欲多反少,自然之道也。】 报怨以德。【修道行善,绝祸于未生也。】 图难于其易,【欲图难事,当于易时,未及成也。】 为大于其细。【欲为大事,必作于小,祸乱从小来也。】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易生难,从细生著】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处谦虚,天下共归之也。】 夫轻诺必寡信,【不重言也。】 多易必多难。【不慎患也。】 是以圣人犹难之,【圣人动作举事,犹进退,重难之,欲塞其源 也。】 • 故终无难矣。【圣人终生无患难之事,由避害深也】
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
•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 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 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 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 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 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 中。慢于鬼神。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 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闲,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 而诸侯有畔者。 • 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史记-殷本纪》
• 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 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 姓爱之,纣废之。 • 及西伯伐饥国,灭之,纣之臣祖伊闻之而咎周,恐,奔告 纣曰:天既讫我殷命,假人元龟,无敢知吉,非先王不相 我后人,维王淫虐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安食,不虞知 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不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 胡不至?今王其奈何?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祖伊反, 曰:纣不可谏矣。 • 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

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

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

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

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引语】本章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处世哲学。

老子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

从前几章的内容来看,老子反对以烦琐的禁令去捆住人民的手脚限制和扰乱百姓的生活,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侍生活。

他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

【评析】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为无为”。

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

因此,所谓“无事”,就是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

这里,老子不主张统治者任凭主观意志发号施令,强制推行什么事。

“味无味”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这个比喻是极其形象的,人要知味,必须首先从尝无味开始,把无味当作味,这就是“味无味”。

接下来,老子又说,“图难于其易”。

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

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

“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

本章格言,对于人们来讲,无论行事还是求学,都是不移的至理。

这也是一种朴素辩证法的方法论,暗合着对立统一的法则,隐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的法则。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解析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解析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解析本文将对《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哲理和思想。

第六十三章是《道德经》中的一篇短章,但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念。

章节开篇即提到“为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这里的“无为”并非表示不做事,而是指在行动中放下个人欲望和执着,顺势而为,追求自然流动的状态。

只有恪守无为之道,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和生活的和谐。

随后,第六十三章表达了对智慧和智力过度追求的警示。

智慧虽然重要,但过分追求会导致思维的扭曲和心灵的困扰。

道德经告诫我们,要适度运用智慧,保持内心的平衡与清明。

只有在清明的状态下,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避免被贪婪和权力蒙蔽。

第六十三章还提到了“为天下谓之‘师’”之说。

这里的“师”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教师,而是指以身作则、以德治人的领袖。

文中强调了“言”与“行”的统一,即领导者必须言行一致,言出必行,做到身体力行,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同时,领导者应肩负起教育、引导和激励他人的责任,以达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最后,第六十三章以“天下皆谓我道大”作为结尾,提醒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道德经强调个人应该摒弃傲慢和虚伪的自尊心,在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角色的同时,不要显露出过度的自信和自满。

只有保持谦虚、虚心学习,才能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中取得长久的进步。

综上所述,《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以无为而为、限制智慧追求、至高领导者为主旨,并反复强调了谦虚的态度。

希望通过本文的解析,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章节,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其中的哲理,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和心灵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簧乡中心小学《道德经》大讲堂教案设计
撰写人:李勤泽
章节:第63章
一、教学内容分析: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背诵这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个别典型词句所代表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和教师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思考、感悟,理解第63章的基本思想内涵。

3、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德育目标):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道德经》的学习欲望,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学生为乡下学生,这类作品接触甚少,不好理解,需要师生共同探讨理解.
四、教学方法:点拨法、思考感悟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诵读 1、学生一起诵读课文内容第63章 (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2、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读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读。

3、根据总结的方法,挑选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法一起来实践朗读,在朗读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二)翻译,译文讲解。

教师重点解释第63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
译文: 要从事可使自己混沌无为的作为,处理可使自己无所事事的事务,并喜赏波恬浪静的寡淡风光──以保持对细微潜流的异变的敏感。

以对待大事的态度处理小事,以对待复杂的态度处理简单,要用合道之行所生发的德能去消解细微的怨望纠结。

处理难事要从轻易处入手,宏观目标要由微观构设去实现。

天下难事,必然开始于简易;天下大事,必然建基于细微。

因此,圣人始终都不自以为必须独揽大权,所以能成就大事。

那些轻易许诺的,必然难以守信;视问题太过轻易的,必然会遭遇很多的困难。

因此,圣人对这些问题都加以认真审慎的处理,所以终于没有困难了。

六、板书设计:道德经63章
内容:
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