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
高三历史 二轮复习 4 隋唐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及中华文化圈的正式形成时期

第7页
返回导航
历史
解析:选 D。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 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皇帝封拜官职,需先经中书省,再经 门下省,最后由尚书省下的吏部去执行,可见三省体制对皇权的 独断专行有一定的约束。答案为 D 项。
第8页
返回导航
历史
8.(2017·陕西咸阳抽检)“造成了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世史
第3页
返回导航
历史
[核心史实] 1.政治上 (1)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既提高了办事效 率,又加强了皇权,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完善。 (2)选官制度:采用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结合起来。
第4页
返回导航
历史
2.经济上 (1)农业:曲辕犁发明、筒车出现,均田制一度盛行,农业经济繁 荣。 (2)手工业:丝织业发展;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3)商业:商业繁荣,城市兴起并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海上 丝绸之路发达。
第5页
返回导航
历史
3.文化上 (1)科技: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和以僧一行为代表的天文成就, 使唐代科技进入新阶段。 (2)艺术:书法艺术达到新高峰;绘画艺术以吴道子为代表。 (3)文学:唐诗进入黄金时期;通俗文学体裁——“传奇”出现。
第6页
返回导航
历史
[对点训练] 7.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装置诏敕 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 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D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历史
四、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及中华 文化圈的正式形成时期
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特征_

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特征_【阶段特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基本线索】1、政治方面:(1)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
隋的统一,使社会秩序安定下来,隋朝开创或沿用前代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府兵制对唐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唐以755年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a唐前期: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政治比较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经济相对繁荣,民族关系和睦融洽,对外交流盛况空前,文化事业兴旺发达,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b唐朝后期:政治腐败,酿成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
此后,地方上形成藩镇割据,中央出现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政局混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唐统治瓦解。
2、经济方面:(1) 隋朝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开始实行租庸调制,经济曾一度繁荣,为唐的封建经济繁荣打下基础。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来我国南北以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 a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积极发展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封建经济呈现全面繁荣的景象。
b唐后期,安史之乱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土地兼并使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两税法也没有能使经济复苏,但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
庄园经济的普遍建立则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均田制的破坏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3、民族关系方面:(1) 隋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还派人去西域,使我国内地与西域各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2) 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唐朝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共同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PPT演示文稿

知识点拨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4)隋朝加强了了同东突厥等少数民族 地区的联系,发展与朝鲜半岛上国家、日 本、东南亚各国、波斯的友好往来,对唐 朝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5)由于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 隋朝在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覆亡,其教训 为唐初统治者接受能,促进唐朝前期的繁 荣。
态度价值 观方面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3)通过对隋唐所实行开放、兼蓄的外 交政策及其产生重大历史影响的讲述,使学 生正确认识到改革开放与富国强民之间的辩 证关系。从而激发爱我中华、强我中华,使 中国重新跨入世界各民族之前列的使命感。
知识导航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对唐承隋唐的分析(如租庸调制、 三首六部制、科兴制的沿革变化等)使学生 掌握用因果联系的方法来分析理解历史问题。 (3)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纵向与秦、汉、 横向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加深对隋唐是我 国封建社会繁荣昌盛时期的理解和客观、全 面地评价隋唐文化的世界地位。
知识导航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①繁荣原因: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统治政策调整、 民族交往密切,对外开放
②农业:土地资源开发、兴修水利、改进农具、农产品商品化 ③手工业;产地广、规模大、产量多、分工细、品种多、技艺高 ④商业:驿道发达、水运方便、统一货币、市场发达
隋 唐
经济
⑤城市:长安和洛阳是政治、文化、商业中心、商业城市杨州、 成都、汴州、广州
能力方面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1)引导学生思考隋与秦、唐与西汉的相似 之处,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从而认识到汉、唐的盛世是如何形成的。 (2)指导学生对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 唐玄宗等评述功过,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 评价历史人物能力,从而加深对历史发展兴、 衰过程产生之原因的深刻理解。
高三历史教案:《隋唐时期》

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
下面是为您推荐高三历史教案:《隋唐时期》。
【单元特征】总体特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始于581年隋朝建立,止于907年唐朝灭亡,历时320余年。
政治特征:全国统一,政局稳定,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唐朝时,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繁荣昌盛时期,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确立完善,完成了从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变。
经济特征: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封建经济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赋税政策实现了从租调制、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转变。
民族特征:隋唐时期加强了与边疆各族的联系,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外交特征:隋唐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上海陆交通发达,与亚、非、欧各国的往来增多,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文化特征:隋唐文化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
科学技术处在世界前列,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考点清单】【解析】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是高考的相对热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开元之治",是高考的相对冷点。
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重点分析统一的原因;对"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重点掌握大运河的河段、评价及对后世的影响;对"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主要归纳隋朝灭亡的原因及对比秦、隋灭亡的共同点;对"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主要掌握唐太宗的统治思想与统治措施;对"武则天的统治"要以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标准进行评价;对"开元之治"主要归纳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统治措施。
(完整版)通史:隋唐

隋唐(6世纪晚期至10世纪中期)
1、手工业:制瓷业:南青北白。 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坊市、夜市); 经济 主要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 长安出现柜坊和飞钱;广州外贸港口,设市舶 使管理)。
政治
文化
一、经济
1、发达的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 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2)灌溉工具的革新:
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
(581—907年)公元6—10世纪 封建社会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时期。
【阶段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时期。 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安史之乱后,经 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赋税 制度出现重大改革。 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 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 对外政策。 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 深远。
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 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 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 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 重要人类遗产。完成下列问题。
唐沿用隋开辟的大运河。唐高祖、唐太宗在位期 间,每年从外地通过运河输送到长安的粮食约20万石. 唐玄宗天宝年间增加到250万石。安史之乱后,唐朝 还能再延续150多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靠运河转动 的东南财赋支持。大运河把长安、洛阳、涿郡、江都 ( 扬州 )、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系起来。杭 州在中唐以后日益繁华,“万商所聚,百货所殖……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撰稿⼈:福州教育学院叶尚杰责任编辑:福州⼋中骆志煌、南诏、吐番(1)唐朝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唐朝建⽴后,唐朝统治者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统⼀了全国;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善于⽤⼈和纳谏,积极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发展⽣产,重⽤⼈才;唐⽞宗前期,基本上继续推⾏唐太宗的政策,励精图治,重⽤⼈才,从⽽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世局⾯——“开元盛世”。
(2)唐朝的衰弱。
第⼀,唐⽞宗后期,沉湎酒⾊,不理朝政,重⽤奸⾂,政治腐败,终于导致安史之乱。
⼋年战乱使农业⽣产遭到极⼤破坏,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第⼆,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之争的混乱局⾯。
同时,⼟地兼并严重,阶级⽭盾尖锐,终于引发了唐末农民战争。
在农民战争打击下,唐朝名存实亡。
3. 隋唐经济的发展(1)隋唐时期,由于完成统⼀,开凿了⼤运河,以及均⽥制、租庸调制的实⾏,隋朝经济得到了发展:耕地⾯积扩⼤,产量提⾼,造船业发达,洛阳商业盛极⼀时。
(2)唐朝前期,通过调整统治政策,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均⽥制和租庸调制的实⾏保证了农民⼟地的⽣产时间;同时,由于唐政府妥善地处理了民族关系和实⾏对外开放政策,有利地吸收境内各族、周边国家的⽣产技术和科学⽂化,因此,唐朝的经济迅速发展。
农业⽅⾯:曲辕犁、筒车发明应⽤,⽔利⼯程⼤量兴修,垦⽥⾯积⼤量增加;⼿⼯业⽅⾯:丝织、造纸、制瓷业成就突出;商业⽅⾯:唐都有长安不仅是政治、⽂化中⼼,⽽且不是最⼤的商业城市和国际交往中⼼;⼴州成为南⽅的⼤都市,有政府设⽴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使。
(3)唐朝后期,⼟地兼并严重,地主庄园经济发达,均⽥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法维持,代之以两税法,成为我国赋税制度的⼀⼤改⾰。
4. 统⼀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1)唐朝时, 疆域辽阔, 各民族往来密切, 成为我国统⼀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中国古代的隋唐时期

中国古代的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涵盖了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两个朝代。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达到巅峰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最为繁荣的时代之一。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全面地探讨中国古代的隋唐时期。
一、政治1. 隋朝政治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短暂而强大的朝代,它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
首先,隋文帝杨坚实行了统一法制,制定了《隋律》和《隋历法》,加强了中央集权。
其次,杨坚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实行直接任命制,削弱了地方豪强势力,提高了中央政府的统治效率。
隋炀帝杨广则大力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平定了农民起义,加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
2. 唐朝政治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封建王朝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实行了“贞观之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平定了安史之乱,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地位。
唐玄宗时期,通过推行科举制度、扩大文人阶层的权力,进一步加强了封建帝国的统治。
二、经济1. 隋朝经济隋朝时期,由于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宁,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
隋朝政府实行均田制,确保了农民的耕作权益,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此外,隋朝还大力发展水利工程,修筑了大运河,方便了南北货物交流和水运贸易,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2. 唐朝经济唐朝时期,农田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垦和提高利用率,农业产品的生产大大增加。
同时,唐朝还开展了大规模的商业贸易活动,广泛与外国进行交流与贸易,丝绸之路成为了著名的国际贸易通道。
唐朝的繁荣经济为社会各阶层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使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社会之一。
三、文化1. 隋朝文化隋朝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隋文帝杨坚开创了隋乐府,流传至唐代,成为当时文艺作品的重要形式之一。
同时,佛教在隋朝兴盛并传入了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唐朝文化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被誉为“盛唐”。
唐朝时期,诗歌成为了主要的文学形式,唐诗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581年~907年)【总特征】:政治: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
【具体史实】1、政治上: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中央集权制度完善;道州县,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削弱;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采用科举制的封建选官制度。
2、经济:(1)农业:耕作技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技术;江东地区出现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精耕细作的曲辕犁。
发明灌溉工具筒车;地税: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水利:大运河。
南方进一步开发,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
丝织业技术精湛、吸取波斯织法和图案;海上丝路;匠户制度,官营手工业规模大、私营手工业兴起。
(3)商业:商业繁荣: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商业繁荣;市——以长安两市为最,西市胡风胡俗流行,城市兴起并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后期商业经营的地域限制逐渐被打破;农村集市贸易草市作用显著,夜市繁荣;金融货币——出现柜坊和飞钱;外贸——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商船规模大、利润可观,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3、文化:(1)思想:儒学发展更为辉煌,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儒学复兴;(2)科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3)文艺: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通俗文学体裁——“传奇”出现。
书法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注重规范法度;草书大家张旭、怀素,潇洒奔放,尽显时代气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撰稿人:福州教育学院叶尚杰责任编辑:福州八中骆志煌学习指导知识结构导学隋朝的统治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政治①统一全国:在人民渴望统一、北方民族融合和江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②创建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③加强与边疆的联系:三次派人去流求,还派人去西域经济①封建经济呈现繁荣局面(农业、手工业、商业)②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交流起了很大作用灭亡:隋炀帝的暴政引发农民起义, 618年隋朝灭亡唐的统治唐朝前期的繁荣政治清明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 任用贤臣,善于纳谏, 调整统策(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完善三省六部和科举制), 出现了: "贞观之治"局面②武则天统治时期奖励农业生产,重用人才③唐玄宗统治前期, 励精图治, 出现"开元盛世"局面经济发展①农业:改进、创制农具、兴修水利、开辟荒地②手工业:丝织业、陶瓷业、造纸业发达③商业:唐都有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广州是南方大都市民族关系①边地少数民族的发展:突厥、回纥、、南诏、吐番②唐与边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对外关系①对外交通发达:陆路、海路②唐与朝鲜、日本、印度、波斯、大食的交往唐朝的衰落政治①唐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②安史之乱使唐由盛转衰③藩镇割据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④宦官专政、朋党之争使政局愈加黑暗、混乱⑤唐末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政权经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租庸调制被破坏,为解决财政困难,于780年实行两税法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对外开放、民族融合发展概况科技:建筑、印刷、天文、医学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专业教育开始确立,私人办学增加思想:佛教、道教、祆教、景教及唯物论思想史学:设国家史馆,刘知几《史通》,杜佑《通典》文学:唐诗、散文、传奇艺术:绘画、书法、石窟艺术体育:摔跤、拔河、秋千、围棋广泛流行,盛行马球和足球特点、地位: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完成世界公认的“中华文化圈”。
知识要点1.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朝代(1)隋朝在一时期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隋朝在借鉴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唐朝及以后的历代王朝产生了积极影响。
(3)隋朝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实行租庸调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开凿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控制。
(4)隋朝加强了同流求、西域等地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对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2.唐朝的繁盛和衰落(1)唐朝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唐朝建立后,唐朝统治者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积极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发展生产,重用人才;唐玄宗前期,基本上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励精图治,重用人才,从而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
(2)唐朝的衰弱。
第一,唐玄宗后期,沉湎酒色,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终于导致安史之乱。
八年战乱使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第二,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之争的混乱局面。
同时,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终于引发了唐末农民战争。
在农民战争打击下,唐朝名存实亡。
3. 隋唐经济的发展(1)隋唐时期,由于完成统一,开凿了大运河,以及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行,隋朝经济得到了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产量提高,造船业发达,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2)唐朝前期,通过调整统治政策,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行保证了农民土地的生产时间;同时,由于唐政府妥善地处理了民族关系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有利地吸收境内各族、周边国家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因此,唐朝的经济迅速发展。
农业方面:曲辕犁、筒车发明应用,水利工程大量兴修,垦田面积大量增加;手工业方面:丝织、造纸、制瓷业成就突出;商业方面:唐都有长安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而且不是最大的商业城市和国际交往中心;广州成为南方的大都市,有政府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使。
(3)唐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地主庄园经济发达,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代之以两税法,成为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改革。
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1)唐朝时, 疆域辽阔, 各民族往来密切, 成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2)唐太宗、唐玄宗等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尽量以和平方式处理民族从客观上看:开凿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这也被许多史家列为隋的暴政的内容之一;另一方面,运河的开凿还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 两税法的特点和意义唐朝后期, 由于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落空,为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唐政府于780年开始实施两税法。
两税法的特点是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
两税法不征力役,以实物为主,具有实物地租的性质。
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意义的变革。
首先,它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主要依据土地的多少征税。
虽然两税法也征收地税和户税,但地税是“履亩征粟”,户税按户等高低(共分九等)征收,户等高的交税多,户等低的交税少。
划分户等,虽然依据财产多寡。
但因土地是财产的主要部分,所以户税的征收也主要是依据土地。
这是因为均田制破坏后,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因而舍人丁税就成为必然趋势,这也标志着农民对封建官府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驰。
其次,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富不均的现象。
地少者可以少交,无地而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只交户税,不交地税,从而部分地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阶级矛盾。
第三,两税法扩大了纳税面,即使国家不增税,也会大大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增强中央的经济力量。
但是,两税法只严格执行了一个很短的时期。
不久,腐朽的统治者又增加了苛捐杂税,再加上地主也千方百计把增加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因而农民的生活比以前更加困困苦。
一试身手一. 选择题1. 隋朝统一全国的必然性是①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③江南经济发展④隋文帝的决策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②③D. ①④2. 隋朝大运河连接淮河和长江的一段是A. 江南河B. 邗沟C. 通济渠D. 永济渠3. 下列制度属于隋朝开创的是①均田制②租庸调制③三省六部制④科举制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4.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的共同特点是A. 社会经济繁荣B. 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较为安定C. 疆域空前辽阔D. 国力比较强盛5. 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A. 尚书→中书→门下B. 中书→门下→尚书C. 尚书→门下→中书D. 门下→中书→尚书6. 科举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A. 当时社会经济发展, 阶级关系变动B. 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C. 封建制度日趋衰落D. 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7. 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中,最确切的是A. 隋朝开始实行的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B. 它使门第不高的地主可以凭自己的才学参预政权C. 考试选拔官员能有效地笼络读书人D. 是为了打击魏晋以来形成的士族制度而采取的一项措施8. 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 主要是因为A. 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 她替多病的唐高宗处理政事C. 她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D. 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9. 陆贽指出“(武则天)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来访无倦。
非但人得荐士,亦得自举其才。
所荐必行,所举必试。
其选士之道,岂不伤于容易哉;然而深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
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陆贽的话表明①武则天能不拘一格提拔人才能②肯定武则天用人选官的策略③赞扬武则天统治时期人才济济④委婉地批评武则天选官太滥A. ①②B. ③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10.(唐朝科举制)“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兵,内外族婚,……(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科举制是①唐朝科举考试有资格限制②反映统治者重农抑商的观念③以门第出身为标准④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A. ①②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④11.下列关于隋唐租庸调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是封建国家对农民剥削的制度B.“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C.表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D.农民因此被固定在土地上12.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共同注意的问题是A.轻徭薄赋 B. 重用人才C. 减轻刑法D. 善于纳谏13. 以下各项是对均田制的表述, 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唐朝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B. 大地主让出部分土地给农民C. 唐均田制是北魏均田制的继承与发展D. 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14. 唐朝中期,各地布满了贵族、官僚庄园,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封建经济的发展B. 均田制被子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C. 安史之乱使农民无法生产D. 土地买卖频繁,土地兼并严重15.而“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均收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
”这里所指的制度是:A.编户制度B.租调制度C.租庸调制度D.两税法16. 唐朝两税法最深刻的影响是A.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B. 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C. 农民对政府的人身依附关系松驰D. 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7. 唐朝朋党之争的实质是A. 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的矛盾B. 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矛盾的反映C. 外戚与宦官的矛盾D. 统治阶级两派官僚的矛盾18.唐朝时,在丝织业和造纸业方面都很著名的地方是:A.宣州B.扬州C.益州D.定州19.“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令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
”此史料所反映的唐朝商品贸易的特点有:①商业活动限定于市中进行②政府重视商业,专人管理③商业活动没有时间限制④市中店铺很多,贸易繁荣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0. 《新唐书》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这说明A. 唐商品经济繁荣B. 唐朝对“市”的贸易不加任何限制C. 唐政府抑制商业发展D. 唐政府有限制地抑制商业发展21.下列各项与农田灌溉无关的是:A.水排 B.都江堰 C.翻车 D.筒车22.“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