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微透析文献

合集下载

不同血液净化技术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效果比较

不同血液净化技术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效果比较

不同血液净化技术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效果
比较
邱艳萍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8(11)25
【摘要】目的对比观察不同血液净化技术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效果。

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高通量血液透析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血液净化技术治疗。

对比2组微炎症状态和营养状态。

结果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体质量指数、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高通量透析方式治疗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并且还能缓解营养不良症状,值得推广及应用。

【总页数】2页(P135-136)
【作者】邱艳萍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59.5
【相关文献】
1.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和营养状态的影响
2.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及降钙素原的影响
3.不同血液净化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影响分析
4.浅析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和营养状态的影响效果
5.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血脂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透析监测技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

微透析监测技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
aAH 的微 透 析 监 测 范 围更 加广 泛 。 S 关 键 词 : 透 析 ; 网膜 下 腔 出血 ; 代 谢 ; 血 管 痉 挛 微 蛛 脑 脑
A p i t n o c o ils u a a h od He r h g Z A p la o f ci Mir day i i S b r c n i mo r a e H O sn — u 日 ⅣG Yn . D p r e h a, ig ( e微 侵 袭 、 续 动 态 监 测 活 体 脑 细 胞 外 液 神 经 生 化 物 质 变 化 的 方 法 。 近 年 来 扩散 原 理 为 基 础 , 基 本 组 成 包 微 连 其 国 内 外 应用 微 透 析 技 术 对 动脉 瘤 性蛛 网膜 下 腔 出 血 (S H) 者 进 行 连 续 监 测 , 过 对 细 胞 外 液 中 括 微 透 析 探 针 、 量 恒 流 泵 、 量 aA 患 通 微 微 葡 萄糖 、 酸 、 酮 酸 等 脑 能 量 代谢 指 标 以及 兴奋 性 氨 基 酸 、 油 等 生 化 物 质 代 谢 变 化 的 监 测 来 研 究 乳 丙 甘 脑 血 管 痉 挛 、 缺 血 以及 延迟 性缺 血 性 神 经 功 能 障 碍 , 时 随 着 更 多有 潜 在 价 值 的标 记 物 的 发 现 , 脑 同
o er ugr, o i l Eoo cad Tcnl i l ee p et oei i n 0 n3o5 ,hn ) 出的 生 化 物 质 进 行 检 测 即 可 获得 fN uo re H s t cnmi n eh o c vl m n n nT s y pa o f o gaD o Z a , 0 47 C ia
赵 卫华 ( 综述)黄 ,
中 图分 类 号 : 7 3 R4 文 献标 识 码 : A

脑微透析技术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脑微透析技术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综㊀㊀述脑微透析技术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宋宇尘ꎬ韩新民ꎬ袁海霞综述ꎬ雷㊀爽审校㊀㊀[摘要]㊀脑微透析是一种可对采集样品进行连续㊁在线㊁实时定量分析的技术ꎬ近年来在脑内神经递质的检测中应用广泛ꎬ在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ꎬ但因其操作复杂㊁价格昂贵㊁耗时长㊁个体差异大㊁探针重现性不良等而受到限制ꎮ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㊁发展多位点微透析是下一步的方向ꎬ神经精神疾病脑内微环境代谢状态变化的监测是微透析技术用于此的另一前景ꎮ文章就脑微透析技术的原理㊁特点及操作要点ꎬ神经递质与神经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ꎬ以及脑微透析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ꎮ㊀㊀[关键词]㊀脑微透析ꎻ神经精神疾病ꎻ神经递质㊀㊀[中图分类号]㊀R74㊀㊀㊀[文献标志码]㊀A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008 ̄8199(2018)07 ̄0750 ̄06㊀㊀[DOI]㊀10.16571/j.cnki.1008 ̄8199.2018.07.0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03614ꎬ81273801)作者单位:210029南京ꎬ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宋宇尘(医学硕士研究生)㊁雷㊀爽]ꎻ210023南京ꎬ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韩新民㊁袁海霞)通信作者:雷㊀爽ꎬE-mail:leishuanghaohao@126.comResearchprogressandapplicationprospectofbainmicrodialysisinneuropsychiatricdiseasesSONGYu ̄chen1ꎬHANXin ̄min2ꎬYUANHai ̄xia2reviewingꎬLEIShuang1checking(1.DepartmentofPediatricsꎬAffiliatedHospitalof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ꎬNanjing210029ꎬJiangsuꎬChinaꎻ2.FirstClinicalMedicalCollegeꎬ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ꎬNanjing210023ꎬJiangsuꎬChina)㊀㊀[Abstract]㊀Brainmicrodialysis(BMD)isatechniqueforcontinuousꎬon ̄lineandreal ̄timequantitativeanalysisforcollectedsamplesandithasbeenwidelyusedinthequantitativedetectionofneurotransmittersinthebraininrecentyears.BMDhasbroadpros ̄pectsintheresearchofneuropsychiatricdiseasesꎬbutitislimitedinstudiesbecauseofitscomplicatedoperationꎬhighcostꎬlongtimeconsumingꎬindividualdifferenceandpoorreproducibilityoftheprobe.Optimizingexperimentaldesignanddevelopingmultilocusmi ̄crodialysisaremaindirectionsofresearch.Monitoringthechangesofthemetabolicstateofthebrainmicroenvironmentintheneuropsy ̄chiatricdiseasesisanotherprospectofBMD.Thisarticlereviewstheprincipleꎬcharacteristicsandkeypointsofbrainmicrodialysisꎬa ̄longwiththerelationshipbetweenneurotransmittersandneuropsychiatricdiseasesꎬandtheprogressofmicrodialysisinneuropsychiatricdiseases.㊀㊀[Keywords]㊀brainmicrodialysisꎻneuropsychiatricdisordersꎻneurotransmitters0㊀引㊀㊀言㊀㊀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是21世纪神经科学的重要前沿ꎮ在神经精神疾病的基础研究中ꎬ动物实验的进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ꎮ中枢神经递质与神经精神疾病密切相关ꎬ目前多数神经精神疾病缺乏明确的发病机制ꎬ各种神经递质失调假说在各类神经精神疾病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ꎬ因此脑内各种神经递质含量的检测成为此类疾病研究的关键之一ꎬ其中DA㊁NE㊁5 ̄HT㊁GABA等递质是研究的热点ꎮ目前对于脑内递质含量的检测多采用脑组织匀浆结合分析化学方法ꎬ其存在无法动态检测及不能够直接反映脑内递质含量及功能发挥等问题ꎮ微透析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并发展迅速的活体取样方法ꎬ可检测脑内细胞外液物质的含量ꎬ并解决了动态检测物质浓度的问题[2]ꎮ本文就微透析技术的原理㊁特点及操作要点ꎬ各种神经递质与神经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ꎬ以及脑微透析技术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ꎬ探究脑微透析在神经精神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前景ꎬ并为此研究领域提供新的思路ꎮ1㊀脑微透析技术1.1㊀原理与特点㊀微透析是一类依据透析原理并结合灌流取样的动态微量生化取样技术ꎮ其原理为:在非平衡状态下ꎬ待测化合物从组织中通过透析膜扩散灌注到埋植在组织中的微透析探针中进入透析液ꎬ并随着透析液被连续不断地带出ꎬ从而达到活体取样的目的ꎬ再运用自动收集装置以一定的时间间隔收集透析液ꎬ采用高灵敏度微量化学分析技术对透析液中的成分进行连续㊁在线㊁实时定量分析ꎬ以检测和分析脑内细胞外液中各类物质的含量和释放形式ꎬ是探索脑内细胞外液中物质浓度 时间变化的一种重要方法[2-3]ꎮ微透析系统由微透析探针㊁连接管㊁收集器㊁和微量注射泵组成ꎮ探针是微透析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ꎬ根据探针的形态可分为同心圆形㊁线性㊁柔性㊁分流探针ꎮ同心圆形探针是应用最广泛的ꎬ也是脑部微透析适用的探针类型ꎮ神经精神疾病与多种神经递质密切相关ꎬ神经递质检测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的重要方法ꎮ以往递质检测多用脑组织匀浆的方法ꎬ但这种方法尤适用于检测细胞内神经递质含量ꎬ多数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与神经细胞外递质水平相关ꎬ细胞内递质含量并不能很好地反应与疾病相关的递质水平ꎮ除此之外ꎬ脑组织匀浆检测神经递质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必须处死实验动物才能得到样品ꎬ需要的动物样本量大ꎻ②不可监测实验动物脑内神经递质的动态变化ꎻ难以检测细胞外液中递质的含量ꎮ而微透析技术可以避免这些问题ꎮ微透析与传统取样技术相比ꎬ具有在体(invivo)㊁实时(intime)㊁在线(online)的特点ꎮ①可在动物清醒㊁自由活动时采集样品ꎬ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麻醉对药物代谢和内分泌的影响ꎬ所测递质含量能更清晰㊁准确地反映实验动物脑内递质水平ꎻ②可检测实验动物脑内递质含量的动态变化过程ꎻ③采集的样品无蛋白干扰ꎬ不需要处理可直接与高效液相色谱㊁电化学㊁质谱等联合使用ꎬ减少了样品处理过程中的损耗和误差ꎬ也简化了实验操作ꎻ④可检测脑内细胞外突触间隙的递质含量ꎬ能更准确地反映与疾病相关的递质水平ꎮ1.2㊀操作要点㊀脑微透析系统主要由微透析泵㊁探针㊁收集器组成ꎮ脑微透析实验步骤包括手术置入探针㊁样品采集和检测3个部分ꎮ微透析实验操作中的要点:①探针置入手术要注意无菌操作ꎬ以免影响实验动物状态及递质水平ꎻ②探针膜长需要考虑所探测脑区的厚度㊁所检测递质的浓度以及回收率的要求ꎻ③探针使用前用去离子水泡1hꎬ去离子水灌流20~30minꎬ然后用人工脑脊液灌流20~30minꎻ④物质在半透膜两侧的交换并不完全ꎬ因此微透析用于定量分析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对探针回收率进行校正ꎮ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研究重点是脑内神经递质ꎬ多需检测探针的体外回收率ꎻ⑤套管置入手术后ꎬ实验动物应单笼饲养以防止相互撕咬损伤脑组织或套管ꎻ⑥插入探针后应予1~2h平衡后再进行样品收集ꎻ⑦多数神经递质不稳定ꎬ收集透析液时应加入稳定剂保存ꎮ探针的校正即回收率的测定ꎬ回收率是指从透析液中的待测组分与标准溶液的浓度之比[4]ꎮ探针的相对回收率由探针半透膜材料及状态决定并受温度㊁灌流液流速㊁灌流液成分等影响ꎮ而微透析常存在样品量过低的困扰ꎬ因此保持适宜的实验室温度㊁以及采用适当的灌流速度是保证采样顺利的关键ꎮ2㊀中枢神经递质与神经精神疾病㊀㊀中枢神经递质包括单胺类㊁胆碱类㊁组胺㊁氨基酸类㊁肽类等ꎮ其中与精神活动关系密切的递质有多巴胺(dopamineꎬDA)㊁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 ̄lineꎬNE)㊁5 ̄羟色胺(5 ̄hydroxytryptamineꎬ5 ̄HT)㊁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ꎬAch)㊁γ ̄氨基丁酸(γ ̄aminobu ̄tyricacidꎬGABA)和谷氨酸(Glutamate)等ꎮDA是哺乳动物大脑中主要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ꎬ它对调控运动㊁认知㊁情感㊁内分泌调节等功能起着重要作用[5]ꎮDA是大脑中与奖赏和强化机制相关的神经递质ꎬ释放到突触间隙的DA与D1 ̄D5受体结合后ꎬ可以调控个体的行为[6]ꎮDA失调与许多精神疾病紧密相关ꎬ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 ̄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ꎬADHD)㊁物质滥用以及抑郁症等[7]ꎮ如有学者认为ꎬ精神分裂症存在谷氨酸系统的异常ꎬDA可调节其在海马和皮层脑区投射的神经元[8]ꎮ又如Swanson等[9]指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众多理论中ꎬDA缺陷理论是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ꎮHansen等[10]认为DA神经元的功能紊乱是ADHD和帕金森病的主要原因ꎮOssowska等[11]在研究中发现ꎬ大鼠经长期应激处理后ꎬ其边缘系统的D1受体密度明显增加29%ꎬ而长期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时ꎬ则结果相反ꎬ证明D1受体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ꎮNE主要参与调节睡眠和觉醒㊁情感㊁学习和记忆㊁注意力㊁肌张力㊁应激反应等功能ꎬNE作用的受体不同ꎬ其发挥的功能就不同ꎮNE有α与β2种受体ꎬNE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α受体时ꎬ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ꎮ当NE作用于突触后膜的β受体ꎬ则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ꎮ许多基础实验多次证实了NE系统在情感㊁情绪记忆中的重要意义[12]ꎮ情感记忆是一种与NE水平相关的记忆[13-14]ꎮSchildkraut[15]在1965年首先提出ꎬ当中枢神经系统中NE的含量过量时会发生狂躁症抑郁症ꎬ反之则引起抑郁症ꎮRamos等[16]指出皮质α2肾上腺素受体对注意力和活动状态可产生重要影响ꎮα2C肾上腺素受体介导了多动ꎬBruno等[17]研究证实了α2C肾上腺素受体的阻滞剂改善了ADHD模型大鼠的多动症状ꎮ5 ̄HT又名血清素ꎬ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大脑皮质层中ꎮ其参与多种精神活动的调节ꎬ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密切[18]ꎮ有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生与5 ̄HT功能减低有关[19]ꎮ另有研究提出了5 ̄HT致眠学ꎬ且大量研究证实在脑内各种单胺类神经递中ꎬ5 ̄HT具有最关键的改善失眠症状的作用[20-22]ꎮ未被干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血5 ̄HT增高ꎬ经精神抑制药治疗后降低[23-24]ꎮ5 ̄HT及其受体广泛调节着癫痫的发作[25]ꎮ甘彦峰等[26]发现在对侧脑室注射谷氨酸后引起大鼠癫痫样发作的动物模型中ꎬ海马内5 ̄HT的水平明显降低ꎮAch是第一个在脑内被检测到的神经递质ꎬ脑内细胞外液Ach的变化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密切的关系[27-28]ꎮACh是海马组织中主要的神经递质ꎬ海马与工作记忆有关密切相关ꎬ特别在空间工作记忆(spatialworkingmemory)的获得㊁储存和提取中有不可替代的意义ꎬ而Ach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29]ꎮGrön等[30]指出抑制海马胆碱能神经元功能的发挥可引起认知功能的损害ꎬ从而导致轻度认知损伤(mildcognitiveimpairmentꎬMCI)ꎬ增加海马的胆碱能神经传递后ꎬMCI者的注意力㊁认知灵活性㊁口头和空间工作记忆能力均可得到改善ꎮGABA主要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相互作用发挥重要的生理活性ꎬ可介导约30%~40%神经元功能[31]ꎮMöhler[32]发现以GABAA受体α2亚型表达为特征的神经元回路与焦虑行为有关ꎮ赵庆杰等[33]用免疫组化法研究认为GABA可能是通过增加缺血再灌注后GABA阳性神经元及氨基丁酸A受体α1亚型受体的表达来保护大脑功能的正常发挥ꎮPetroff等[34]研究发现ꎬ治疗癫痫的药物可以提高脑内皮质GABA水平ꎮ谷氨酸是脑内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ꎮ谷氨酸能系统与胆碱能系统㊁脑干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㊁5 ̄羟色胺能系统和多巴胺能系统联合下丘脑的组胺能系统和食欲素系统共同参与调节睡眠与觉醒[35]ꎮCoyle和Puttfarcken[36]在1993年提出了导致脑缺血损伤的谷氨酸 ̄钙超载学说ꎮ王琦等[37]通过形态学观察发现谷氨酸可明显抑制神经元树突的生长发育ꎬ并发现知母皂苷能改善谷氨酸引起的皮层神经元损伤ꎮ3㊀微透析在中枢神经递质中的研究进展㊀㊀由于以上各种内源性神经递质与神经精神疾病密切相关ꎬ对脑内神经递质水平的检测成为研究神经精神疾病的关键ꎮ近年来微透析技术成为研究神经精神疾病的重要手段ꎮOrset等[38]将脑微透析技术应用于该领域ꎬ检测自由活动缺氧大鼠的纹状体DA及其代谢物含量ꎬ探究DA释放的神经化学机制及缺氧的影响ꎮRatajczak等[39]应用脑微透析法检测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含量ꎬ发现阿立哌唑与奥氮平可以改变产前应激大鼠前额叶皮质的递质水平ꎮ刘洋等[40]运用HPLC ̄ECD法检测大鼠脑微透析液中的DAꎬ考察专属性㊁线性范围㊁精密度和回收率后ꎬ确定了此方法的可靠性ꎬ并认为利培酮改善认知功能的机制可能是升高前额叶皮质DA水平ꎮNesbitt等[41]探究微透析探针进入脑组织时DA的变化ꎬ并发现地塞米松的抗炎作用只在探针附近发挥ꎬ为进一步细化微透析技术提供支持ꎮVan等[42]详细评估微透析结合HPLC ̄ECD同时检测DA㊁NE㊁5 ̄HT条件ꎬ改进样品收集稳定剂的组成ꎮKamińska等[43]采用微透析考察大鼠脑内单胺类递质含量ꎬ发现抗抑郁药联合小剂量利培酮可明显影响额叶皮层DA和5 ̄HT释放ꎮ微透析在帕金森病的应用中尚处于摸索阶段ꎬ运用微透析发现经高频电刺激丘脑底核的鼠纹状体细胞间液DA代谢水平增高[44-45]ꎮHe等[46]探究出微透析结合原位衍生超声辅助分散液相微萃取法测定帕金森模型大鼠脑内神经递质含量ꎬ其灵敏性㊁精确性较传统方法有了很大提高ꎮAch因其突触特性ꎬ只可通过微透析技术获取其精确含量[47]ꎮ吕允凤等[48]运用微透析探究中药单体川芎嗪对脑内Ach释放的影响ꎬ发现皮下使用盐酸川芎嗪能提高大鼠脑内不同脑区的Ach释放含量ꎮ程发峰等[49]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id ̄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ꎬMCAO)模型ꎬ给予精制清开灵治疗ꎬ采用微透析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脑内谷氨酸含量ꎬ发现精制清开灵抑制MCAO大鼠脑组织中谷氨酸的异常升高ꎮ微透析与质谱联用可降低现有考察Ach的最低检测限[50]ꎮ郑芳昊等[51]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建立测定大鼠脑透析液样品中谷氨酸和GABA含量ꎬ发现中药麻黄 桂枝药对可以抑制麻黄碱诱导的中枢兴奋性效应ꎮJamal等[52]对自由活动的大鼠用乙醛和乙醇进行干预ꎬ使用MD ̄HPLC技术检测中央前皮层中Ach含量ꎬ发现抑制乙醛和乙醇代谢即可抑制Ach的释放ꎮ姚明江等[53]采用微透析结合HPLC ̄ECD对MCAO模型大鼠给予清脑注射液前后纹状体谷氨酸和GABA进行检测ꎬ提出通络清脑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氨基酸的过量释放从而发生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ꎮ张春颖等[54]指出脑微透析技术是研究急性脑缺血及再灌后细胞外环境中神经递质动态变化的重要手段ꎮ俞昌喜等[55]用微透析法研究褪黑素(melatoninꎬMLT)对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ꎬ发现促进脑内β ̄Ep的释放可能是MLT镇痛作用的机制之一ꎻ其镇痛作用的发挥与下丘脑内NE㊁5 ̄HT的释放可能无关ꎮ4㊀脑微透析在神经精神疾病领域应用前景㊀㊀脑内微透析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ꎬ其应用更加广泛ꎮ但目前微透析技术仍多用于研究药代动力学ꎬ微透析作为发展迅速的活体采样技术可以为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注入更大活力ꎮ微透析技术在实时检测脑内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等方面存在优势ꎮ脑内神经递质复杂多样ꎬ很多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与其相关的神经递质尚未阐明ꎬ脑微透析技术因其在体㊁实时㊁在线的特点为探索神经精神疾病的机制提供更多可能ꎮ脑微透析技术以连续活体采样为优势ꎬ样品无需前处理可直接进行分析ꎮ但也存在操作复杂㊁价格昂贵㊁耗时长㊁个体差异大㊁探针重现性不良等问题ꎬ不适合大样本采集ꎮ只能从分子水平上检测细胞间隙的物质ꎬ不能反映细胞内的化学组成ꎬ也不能反映脑内结构的改变或脑电状态ꎬ其所反映的只是探针局部的代谢变化和神经化学改变[56]ꎮ且探针回收率的考察㊁被检物质浓度低解决起来较为复杂ꎮ因此运用微透析技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时ꎬ优化实验设计尤为重要ꎮ把微透析连续㊁精确㊁直接的特点与大样本双盲动物实验结合ꎬ是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问题ꎮ多位点微透析取样技术已运用于药代动力学ꎬ运用此技术连续检测多个脑区不同的神经递质ꎬ更直接地探索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㊁脑内各种神经递质之间的关系ꎬ可能是未来微透析用于神经精神疾病的发展方向[3]ꎮ实现更加精确㊁客观的连续性取样及检测可能对此领域疾病的研究提供更多可能性ꎮ此外ꎬ神经精神疾病脑内微环境代谢状态变化的监测是微透析技术用于此的另一前景所在ꎮʌ参考文献ɔ[1]㊀HeinzenELꎬNealeBMꎬTraynelisSFꎬetal.Thegeneticsofneu ̄ropsychiatricdiseases:lookinginandbeyondtheexome[J].An ̄nuRevNeurosciꎬ2015ꎬ38:47 ̄68.[2]㊀柳㊀琳ꎬ张相宜ꎬ肖㊀瑶ꎬ等.脑微透析技术在胶质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药学学报ꎬ2014ꎬ49(4):450 ̄456. [3]㊀邱瑞琪ꎬ孙艳冬ꎬ张然然ꎬ等.多位点微透析取样技术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ꎬ2016ꎬ47(10):1316 ̄1321.[4]㊀ZhuangLꎬXiaHꎬGuYꎬetal.TheoryandApplicationofMicro ̄dialysisinPharmacokineticStudies[J].CurrDrugMetabꎬ2015ꎬ16(10):919 ̄931.[5]㊀唐㊀丹ꎬ肖㊀继ꎬ陈㊀泉ꎬ等.多巴胺及其受体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ꎬ2016ꎬ36(4):537 ̄541. [6]㊀秦幸娜ꎬ李新旺ꎬ田㊀琳ꎬ等.多巴胺对动物冲动性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ꎬ2015ꎬ23(2):241 ̄251. [7]㊀SalamoneJDꎬPardoMꎬYohnSEꎬetal.MesolimbicDopamineandtheRegulationofMotivatedBehavior[J].CurrTopBehavNeurosciꎬ2016ꎬ27:231 ̄257.[8]㊀HowesOꎬMccutcheonRꎬStoneJ.Glutamateanddopamineinschizophrenia:anupdateforthe21stcentury[J].JPsychophar ̄macolꎬ2015ꎬ29(2):97 ̄115.[9]㊀SwansonJMꎬKinsbourneMꎬNiggJꎬetal.Etiologicsubtypesof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brainimagingꎬmoleculargeneticandenvironmentalfactorsandthedopaminhypothesis[J].NeuropsycholRevꎬ2007ꎬ17(1):39 ̄59.[10]㊀HansenFHꎬSkjørringeTꎬYasmeenSꎬetal.MissensedopaminetransportermutationsassociatewithadultparkinsonismandADHD[J].JClinInvestꎬ2014ꎬ124(7):3107 ̄3120. [11]㊀OssowskaGꎬNowaGꎬKataRꎬetal.Brainmonoaminereceptorsinachronicunpredictablestressmodelinrats[J].JNeuralTransmꎬ2001ꎬ108:311 ̄319.[12]㊀StrobelCꎬHuntSꎬSullivanRꎬetal.Emotionalregulationofpain:theroleofnoradrenalineintheamygdala[J].SciChinaLifeSciꎬ2014ꎬ57(4):384 ̄390.[13]㊀McGaughJLꎬMcintyreCKꎬPowerAE.Amygdalamodulationofmemoryconsolidation:interactionwithotherbrainsystems[J].NeurobiolLearnMemꎬ2002ꎬ78(3):539 ̄552.[14]㊀LuoYꎬZhouJꎬLiMXꎬetal.Reversalofaging ̄relatedemotionalmemorydeficitsbynorepinephrineviaregulatingthestabilityofsurfaceAMPAreceptors[J].AgingCellꎬ2015ꎬ14(2):170 ̄179.[15]㊀SchildkrautJJ.Theecholaminehypothesisofaffectivedisorders:areviewofsupportingevidence[J].AmJPsychiatryꎬ1965ꎬ122:509 ̄512.[16]㊀RamosBPꎬArnstenAF.Adrenergicpharmacologyandcognition:Focusontheprefrontalcortex[J].PharmacolTherꎬ2007ꎬ113(3):523 ̄536.[17]㊀BrunoKJꎬHessEJ.Thealpha(2c) ̄adrenergicreceptormediateshyperactivityofcolobomamiceꎬamodelofattentiondeficithy ̄peractivitydisorder[J].NeurobiolDisꎬ2006ꎬ23(3):679 ̄688. [18]㊀周航宇ꎬ姜淮芜ꎬ王明佳.5 ̄羟色胺及其受体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ꎬ2014ꎬ54(12):90 ̄93.[19]㊀OxenkrugG.Serotonin ̄kynureninehypothesisofdepression:his ̄toricaloverviewandrecentdevelopments[J].CurrDrugTargetsꎬ2013ꎬ14(5):514 ̄521.[20]㊀JouvetM.Sleepandserotonin:anunfinishedstory[J].Neuro ̄psychopharmacologyꎬ1999ꎬ21(Suppl2):24S ̄27S. [21]㊀杨㊀岑ꎬ冉明梓ꎬ欧阳鹏荣ꎬ等.五羟色胺在睡眠 ̄觉醒中作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ꎬ2015ꎬ15(11):2191 ̄2194. [22]㊀姚秋菊ꎬ韩㊀旭.5 ̄羟色胺与失眠的相关性及中医辨证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ꎬ2013ꎬ19(2):108 ̄110. [23]㊀MuguruzaCꎬMorenoJLꎬUmaliAꎬetal.Dysregulated5 ̄HT(2A)receptorbindinginpostmortemfrontalcortexofschizo ̄phrenicsubjects[J].EurNeuropsychopharmacolꎬ2013ꎬ23(8):852 ̄864.[24]㊀KanedaYꎬFujiiAꎬNagamineI.Plateletserotoninconcentrationsinmedicatedschizophrenicpatients[J].ProgNeuropsychophar ̄macolBiolPsychiatryꎬ2001ꎬ25(5):983 ̄992.[25]㊀FujimotoYꎬFunaoTꎬSuehiroKꎬetal.Brainserotonincontentregulatesthemanifestationoftramadol ̄inducedseizuresinrats:disparitybetweentramadol ̄inducedseizureandserotoninsynd ̄rome[J].Anesthesiologyꎬ2015ꎬ122(1):178 ̄189. [26]㊀甘彦峰ꎬ刘广益.褪黑素对癫痫脑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ꎬ2007ꎬ13(17):1290 ̄1292.[27]㊀GrangerAJꎬMulderNꎬSaundersAꎬetal.CotransmissionofacetylcholineandGABA[J].Neuropharmacologyꎬ2016ꎬ100:40 ̄46.[28]㊀TrainiEꎬBramantiVꎬAmentaF.Cholinealphoscerate(alpha ̄glyceryl ̄phosphoryl ̄choline)anoldcholine ̄containingphospho ̄lipidwithastillinterestingprofileascognitionenhancingagent[J].CurrAlzheimerResꎬ2013ꎬ10(10):1070 ̄1079. [29]㊀NagyPMꎬAubertI.Overexpressionofthevesicularacetylcholinetransporterenhancesdendriticcomplexityofadult ̄bornhippocam ̄palneuronsandimprovesacquisitionofspatialmemoryduringag ̄ing[J].NeurobiolAgingꎬ2015ꎬ36(5):1881 ̄1889. [30]㊀GrönGꎬBrandenburgIꎬWunderlichAPꎬetal.Inhibitionofhip ̄pocampalfunctioninmildcognitiveimpairment:targetingthecholinergichypothesis[J].NeurobioAgingꎬ2006ꎬ27(1):78 ̄87.[31]㊀李瑞芝ꎬ郭建友ꎬ李昌煜ꎬ等.焦虑症γ ̄氨基丁酸受体机制与药物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ꎬ2010ꎬ26(9):1135 ̄1138.[32]㊀MöhlerH.RoleofGABAAreceptorsincognition[J].BiochemSocTransꎬ2009ꎬ37(Pt6):1328 ̄1333.[33]㊀赵庆杰ꎬ齐㊀丹ꎬ孟珊珊ꎬ等.γ ̄羟基丁酸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γ ̄氨基丁酸及其A型受体α1亚型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ꎬ2005ꎬ9(45):37 ̄39.[34]㊀PetroffOAꎬHyderFꎬMattsonRHꎬetal.TopiramateincreasesbrainGABAꎬhomocarnosineꎬandpyrrolidinoneinpatientswithepilepsy[J].Neurologyꎬ1999ꎬ52(3):473 ̄478.[35]㊀BrownREꎬBasheerRꎬMcKennaJTꎬetal.Controlofsleepandwakefulness[J].PhysiolRevꎬ2012ꎬ92(3):1087 ̄1097. [36]㊀CoyleJTꎬPuttfarckenP.Oxidativestressꎬglutamateꎬandneuro ̄degenerativedisorders[J].Scienceꎬ1993ꎬ262(5134):689 ̄695.[37]㊀王㊀琦ꎬ隋海娟ꎬ屈文慧ꎬ等.知母皂苷元对谷氨酸引起的皮层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ꎬ2013ꎬ29(2):281 ̄285.[38]㊀OrsetCꎬParrotSꎬSauvinetVꎬetal.Dopaminetransportersareinvolvedintheonsetofhypoxia ̄induceddopamineeffluxinstria ̄tumasrevealedbyinvivomicrodialysis[J].NeurochemIntꎬ2005ꎬ46(8):623 ̄633.[39]㊀RatajczakPꎬKusKꎬGoɫembiowskaKꎬetal.Theinfluenceofaripiprazoleandolanzapineonneurotransmitterslevelinfrontalcortexofprenatallystressedrats[J].EnvironToxicolPharmacolꎬ2016ꎬ46:122 ̄130.[40]㊀刘㊀洋ꎬ李㊀敏ꎬ侯㊀悦ꎬ等.高效液相色谱 ̄电化学法测定大鼠脑微透析液中多巴胺的方法建立及应用[J].药物分析杂志ꎬ2013ꎬ33(2):255 ̄262.[41]㊀NesbittKMꎬVarnerELꎬAndreaJGꎬetal.Microdialysisintheratstriatum:effectsof24hdexamethasoneretrodialysisone ̄vokeddopaminereleaseandpenetrationinjury[J].ACSChemNeurosciꎬ2015ꎬ6(1):163 ̄173.[42]㊀VanSJꎬLensCꎬMaesKꎬetal.Reassessmentoftheantioxidativemixtureforthechallengingelectrochemicaldeterminationofdopa ̄mineꎬnoradrenalineandserotonininmicrodialysissamples[J].JChromatogrBAnalytTechnolBiomedLifeSciꎬ2015ꎬ998 ̄999:63 ̄71.[43]㊀KamińskaKꎬGołembiowskaKꎬRogóżZ.Effectofrisperidoneonthefluoxetine ̄inducedchangesinextracellulardopamineꎬseroto ̄ninandnoradrenalineintheratfrontalcortex[J].PharmacolRepꎬ2013ꎬ65(5):1144 ̄1151.[44]㊀庄㊀宗ꎬ赵旭东ꎬ史继新.微透析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ꎬ2010ꎬ23(8):880 ̄883.[45]㊀BorlandLMꎬShiGꎬYangHꎬetal.Voltammetricstudyofextra ̄cellulardopaminenearmicrodialysisprobesacutelyimplantedinthestriatumoftheanesthetizedrat[J].JNeurosciMethodsꎬ2005ꎬ146(2):149 ̄158.[46]㊀HeYꎬZhaoXEꎬZhuSꎬetal.Insituderivatization ̄ultrasound ̄assisteddispersiveliquid ̄liquidmicroextractionforthedetermina ̄tionofneurotransmittersinParkinsonᶄsratbrainmicrodialysatesbyultra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 ̄tandemmassspectrometry[J].JChromatogrAꎬ2016(1458):70 ̄81. [47]㊀UutelaPꎬReiniläRꎬPiepponenPꎬetal.Analysisofacetylcho ̄lineandcholineinmicrodialysissamplesbyliquidchromatogra ̄phy/tandemmassspectrometry[J].RapidCommunMassSpec ̄tromꎬ2005ꎬ19(20):2950 ̄2956.[48]㊀吕允凤ꎬ胡㊀欣ꎬ毕开顺.应用微透析技术和质谱法测定川芎嗪对大鼠脑内乙酰胆碱释放量的影响[J].药学学报ꎬ2008ꎬ43(11):1128 ̄1133.[49]㊀程发峰ꎬ宋文婷ꎬ邬金洋ꎬ等.精制清开灵注射液对脑缺血后大鼠脑微透析液中谷氨酸含量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ꎬ2015ꎬ26(3):582 ̄584.[50]㊀PersikeMꎬZimmermannMꎬKleinJꎬetal.Quantitativedetermi ̄nationofacetylcholineandcholineinmicrodialysissamplesbyMALDI ̄TOFMS[J].AnalChemꎬ2010ꎬ82(3):922 ̄929. [51]㊀郑芳昊ꎬ罗佳波.微透析采样考察麻黄 ̄桂枝药对配伍对大鼠额叶皮层部位神经递质Glu和GABA水平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ꎬ2016ꎬ27(10):2335 ̄2338.[52]㊀JamalMꎬAmenoKꎬWangWꎬetal.Inhibitionofacetaldehydemetabolismdecreasesacetylcholinereleaseinmedialfrontalcor ̄texoffreelymovingrats[J].BrainResꎬ2005ꎬ1039(1 ̄2):90 ̄96.[53]㊀姚明江ꎬ张㊀鹏ꎬ宋文婷ꎬ等.通络清脑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微透析液中两种氨基酸水平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ꎬ2014ꎬ20(12):136 ̄140.[54]㊀张春颖ꎬ杜贵友ꎬ王㊀巍ꎬ等.微透析技术在脑缺血动物神经递质研究中的[J].中国药理学通报ꎬ2004ꎬ20(11):1209 ̄1211.[55]㊀俞昌喜ꎬ吴根诚ꎬ徐绍芬ꎬ等.褪黑素对大鼠脑内β ̄内啡肽㊁去甲肾上腺素和5 ̄羟色胺释放的影响[J].药学学报ꎬ2001ꎬ36(1):5 ̄9.[56]㊀丁鸭锁ꎬ王汉东.微透析技术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ꎬ2005ꎬ18(7):653 ̄656.(收稿日期:2017 ̄09 ̄08ꎻ㊀修回日期:2017 ̄10 ̄30)(责任编辑:刘玉巧ꎻ㊀英文编辑:张龙江)。

微透析应用和进展专家讲座

微透析应用和进展专家讲座
可直接衡量药品治疗效果,有利于探讨药品作用 机理。
Hargreaves利用微透析技术监测了接收手术去除受损磨牙患者,发觉 预先服用甲基泼尼松龙可使缓激肽释放降低。
微透析应用和进展
第48页
神经药理学研究领域
药品代谢研究 微透析技术比传统技术愈加清楚、全方面地反 应了药品在体内中间代谢过程。
Scott 等应用微透析技术,经过监测扑热息痛和它葡糖苷酸浓度-时间改 变来研究其药动学和药代学
同心圆式探头当前最流行,这种探头采取管内 套管设计,能够制作直径小,适合于经过预先 埋置引导管插入组织,为慢性试验提供方便。
微透析应用和进展
第19页
灌流液
进行微透析试验时,使用灌流液中各离子组份 浓度应与脑内(组织)细胞外液保持一致。 以脑微透析为例:Ca2+浓度对试验结果成败极为
关键,当前认为细胞外Ca2+浓度预计值1.2mM。试验 室惯用灌流液浓度为,NaCL 140mM、KCl 2.4mM、 MgCL2 1.0mM、CaCL2 1.2mM 、NaHCO3 5.0mM、 Ascorbic acid 0.6mM (pH7.4)。
第34页
内标法:
将已知浓度内标加至灌流液中,假设透析 液中待测物与内标回收率一致,经过内标法定 量求得待测物绝对量。灌流液中内标物已知浓 度(Cic),透析液中内标物浓度(Cec),体内回收 率(Rin,viv)可用下式计算:
Rin,viv=(1-Cec/Cic)×100%
微透析应用和进展
第35页
微透析应用和进展
第3页
微透析技术基本原理
透析针插入生物组织或生物母体,灌流液由体外微 量灌流泵推入膜内套管,透析膜孔径允许小分子自由 扩散经过而阻止蛋白质等大分子经过,透过膜小分 子物质被透析管内连续流动灌流液不停带出。

2018年肾脏疾病研究进展

2018年肾脏疾病研究进展

㊃专题㊃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S I R T 3对糖尿病肾病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的研究(81770717)通信作者:李英,E m a i l :l i y i n gh e b e i @126.c o m 2018年肾脏疾病研究进展康英丽,李 英(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河北省肾脏病研究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81) 摘 要:2018年肾脏病专业蓬勃发展,各方面的进展与创新不断涌现㊂内容涉及肾脏疾病的诊断㊁治疗㊁新药㊁并发症的防治等,推动了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尤其一些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发布及更新对肾科医师的临床科研工作意义重大,本文将对2018年度的重要进展做一综述,以飨读者㊂关键词:肾疾病;进展;诊断;治疗;指南中图分类号:R 6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9)01-0056-08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9.01.008A d v a n c e s i nk i d n e y d i s e a s e d u r i n g 2018K a n g Y i n g l i ,L iY i n gD e p a r t m e n t o f N e p h r o l o g y ,t h eT h i r d H o s p i t a l o f H e b e i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R e s e a r c hC e n t r e o fK i d n e y D i s e a s e o f H e b e iP r o v e n c e ,S h i j i a z h u a n g 050081,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L iY i n g ,E m a i l :l i y i n gh e b e i @126.c o m A B S T R A C T :T h e y e a ro f 2018w i t n e s s e dt h eb o o m o fn e p h r o l o g y .V a r i o u s p r o g r e s s e s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h a v eb e e n m a d e ,w h i c h i n v o l v e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t r e a t m e n t ,n e wd r u g s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k i d n e y d i s e a s e ,w h i c h f u r t h e r p r o m o t eb e t t e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t h e d i s e a s e .I n p a r t i c u l a r ,t h e r e l e a s e a n du pd a te of s o m eg u i d e l i n e s a n d e x p e r t c o n s e n s u s a r e o f 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o th e c li n i c a l a n d r e s e a r c hw o r k f o r n e p h r o l o g i s t s .T h i s r e v i e wf o c u s e s o n t h e i m po r t a n t a d v a n c e s i n2018f o r r e a d e r s .K E Y W O R D S :k i d n e y d i s e a s e s ;a d v a n c e s ;d i a g n o s i s ;t r e a t m e n t ;gu i d e l i ne 李英,医学博士,主任医师㊁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㊂现任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西院副院长㊁肾内科主任㊁河北省肾脏病研究中心主任㊁河北省肾脏病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主任㊂国家卫计委肾脏病及血液净化质量管理与控制委员会委员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㊁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㊁中华医学会科技奖评审专家㊁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㊁河北省医学会及河北省医师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优秀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㊂‘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㊁‘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㊁‘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等杂志常务编委及编委㊂研究方向为糖尿病肾病及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及防治㊂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立项课题共44项,获科技进步奖17项㊂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主编及参编著作15部㊂2018年,肾脏疾病领域研究与进展异彩纷呈,从基础到临床,从国内到国际,从指南到实践,各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更新与发现,令人欢欣㊂本文将从肾小球疾病㊁慢性肾脏病及相关并发症㊁急性肾损伤㊁血液净化等几个方面对2018年本领域的部分热点问题进行总结和回顾㊂1 肾小球疾病1.1 I g A 肾病 I g A 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一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是导致我国终末期肾病最重要的原因,起病后10年约20%的患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㊂I gA 肾病肾脏病理类型多样化,可表现为局灶节段硬化㊁系膜增生㊁微小病变㊁新月体和增生硬化等㊂有学者认为,肾小球对I g A 沉积有着不同反应,I g A 沉积是否引起I g A 肾病取决于I g A 与肾小球的相互作用㊂肾小球系膜组织对I g A 沉积的易感性及局部炎症损害后反应的差异,可能是导致I gA 肾病肾脏病理类型和病理损害多样化的原因㊂I gA 肾病的病理有多种分型方法,牛津分型是2009年提出的最新的分型方法,并于2016年发布了更新版本[1],但牛津分型与肾脏预后的相关性当时并无大型循证研究支持㊂在近年关于牛津分型的临床研究中,V A L I G A研究是规模最大的研究之一,证实了M E S T 病变对各种临床特征的I g A 肾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并且回顾性评价了不同M E S T 评分的I g A 肾病患者对于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㊂入选的原发性I g A 肾病患者来自欧洲13个国家的53个中心,共1130例,中㊃65㊃‘临床荟萃“ 2019年1月20日第34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J a n u a r y 20,2019,V o l 34,N o .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位随访时间为7年(0.08~35年)㊂通过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M1㊁S1㊁T1~T2病变以及总的M E S T评分与肾脏联合终点事件独立相关(P<0.01),且经过年龄校正后这些相关性仍然存在,因此这一关联在儿童和成人人群中均适用㊂在整个队列中,只有T病变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 F R)降低相关,而C病变仅在未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中显示出与e G F R降低的相关性㊂在单独的预后分析中,总体病理改变较单独的临床变量对预后有更高的预测能力㊂风险重新分类分析也观察到类似的益处[2]㊂因此,I g A肾病M E S T-C评分与患者肾衰竭进展的风险独立相关,这一独立关系在所有年龄组和肾活检后数十年保持不变,病理改变的评价对于I g A肾病的治疗与发展意义重大㊂I g A肾病的治疗目前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 C E 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 R B)及糖皮质激素为主,但是治疗效果差异性较大,尤其糖皮质激素的用药时机和指征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如何权衡激素的收益(疗效)与风险(不良反应)㊂随着I g A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目前针对不同机制给予干预而达到精准化治疗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㊂I g A肾病的发病与黏膜免疫密切相关, 多重打击(m u l t i h i t) 学说被广泛认同,包括:①遗传的易感性;②半乳糖缺乏的I g A1分子及其自身抗体;③I g A1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形成;④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的沉积[3],另外补体旁路途径的激活也参与其中㊂布地奈德靶向释放剂(t a r g e t e d r e l e a s e f o r m u l a t i o n-b u d e s o n i d e)是一种新型糖皮质激素,口服给药后可以定位于小肠远端㊁回盲部㊁升结肠释放,局部吸收抑制肠道黏膜免疫系统㊂N E F I G A N 研究是一项双盲㊁随机㊁安慰剂对照的2b期试验,评估了布地奈德靶向释放剂治疗I g A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㊂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布地奈德靶向释放剂16m g/d组与8m g/d组可明显降低I g A肾病患者蛋白尿,减低e G F R下降风险㊂另外,由于此药在肝脏代谢的首过效应达90%,肠道局部吸收起效后被迅速代谢分解,使得以往激素的常见不良反应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㊂因此,布地奈德靶向释放剂有望成为首个靶向作用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治疗I g A肾病的特异性药物㊂对于补体系统激活的抑制,有研究发现C5a抑制剂依库珠单抗对于I g A肾病和紫癜性肾炎可以显著减轻蛋白尿及肾功能进展,MA S P2抑制剂0M S-721应用于I g A肾病可使平均尿白蛋/肌酐比值(u A C R)下降率达到77%[5]㊂目前仍在进行的研究还有B细胞激活因子(B A F F)的靶向分子B l i s i b i m o d治疗I g A 肾病的Ⅱ期临床试验(B R I G H T-S C),接受B l i s i b i m o d治疗24周后,患者被分为继续治疗至104周或安慰剂治疗或停止治疗,其结果值得期待㊂这些药物的问世为I g A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尚需更多的大型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㊂1.2特发性膜性肾病(I MN)I MN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随着对M型磷脂酶A2受体(M-P L A2R)㊁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T H S D7A)认识的深入,人们在I MN的诊断㊁治疗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有所进展㊂发病机制上I MN虽然不是遗传性疾病,但具有基因的易感性㊂一篇荟萃分析纳入了11项研究(研究组3209例和对照组7358例),对r s2187668等位基因频率㊁基因型以及与I MN易感性的关系进行分析㊂结果发现H L A-D Q A1 r s2187668多态性与I MN风险相关性的合并优势比(O R s)具有统计学意义,r s2187668-(a)等位基因与I MN易感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对该突变的干预可能会为I MN带来新的治疗策略[6]㊂I MN是一种足细胞病,作为肾小球滤过屏障组成部分的足细胞发生损伤或形态结构异常,可导致大量蛋白尿的产生㊂有研究发现黏着斑蛋白(v i n c u l i n)在维持足细胞形态和完整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㊂黏着斑蛋白是一种细胞质蛋白,它将肌动蛋白结合到整合素介导的细胞基质黏附分子和以钙黏蛋白为基础的细胞间连接上㊂在缺乏足细胞黏着斑蛋白的小鼠中蛋白尿和足突消退增加,细胞突起有缺陷,局部粘附面积和信号通路改变,细胞迁移受损,关键连接蛋白Z O-1出现错位,该过程可能是由于F A K磷酸化受损的粘附信号改变所致㊂在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㊁微小改变性疾病和膜性肾病患者的肾脏切片中,研究者也观察到黏着斑蛋白的表达水平和定位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7]㊂在I MN治疗方面,K D I G O指南已给出较明确的意见,在其中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效果也被提及㊂利妥昔单抗是一种针对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 D20的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地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及其活性,抑制免疫复合物形成㊂近年来关于利妥昔单抗治疗膜性肾病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其治疗作用和较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得到了肯定,2017年J A S N的一篇回顾性分析认为在I MN的治疗中利妥昔单抗可以成为替代激素联合烷化剂的一线免疫抑制治疗方案[8]㊂有学者对研究设计的严谨性提出质疑,认为研究中烷化剂应用量远超临床常用量,致使不良反㊃75㊃‘临床荟萃“2019年1月20日第34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a n u a r y20,2019,V o l34,N o.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应增加㊂另外纳入的患者在时间和地域上过于分散,失访率过高,这些均会导致结果的偏差[9]㊂因此,既往有些研究可能过高的估计了利妥昔单抗的安全性,对于利妥昔单抗是否能够成为一线治疗药物还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㊂1.3糖尿病肾脏疾病(D K D) D K D是指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病,主要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 F R)低于60m l/(m i n㊃1.73m)或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 C R)高于30m g/g持续超过3个月,是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㊂糖尿病合并肾脏疾病根据肾脏病理可以分为单纯糖尿病肾病,非糖尿病肾脏疾病(N D R D)及糖尿病肾病合并N D R D,目前的观点推荐肾活检加以鉴别,指导制定治疗方案㊂A n d e r s 等[10]还提出单纯糖尿病患者肾脏增大,肾功能中后期迅速坏转,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虽然肾脏体积较糖尿病患者更大,但G F R下降相对缓慢㊂而糖尿病合并其他慢性肾脏病的患者肾功能损伤出现较早, G F R呈逐年缓慢下降趋势㊂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预后指标中,源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和进展至E S R D是最重要的两个结局㊂糖尿病患者应合理控制血糖㊁血压㊁减重,对于肾脏并发症患者R A S阻断剂有利于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减退㊂此外,较新的药物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 G L T2)抑制剂(如卡格列净㊁恩格列净)和G L P-1激动剂(如利拉鲁肽)对糖尿病患者也具有肾脏保护作用㊂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脏和其他血管事件㊁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下降的风险增加㊂关于S G L T2抑制剂依帕列净和卡格列净的研究报道了其对主要终点(心肌梗死㊁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复合终点)的良好影响㊂作者纳入了34322例患者(60.2%患有确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观察到因心力衰竭住院人数的减少,以及应用依帕列净心血管死亡率和总死亡率均有所降低㊂S G L T2抑制剂使患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减少11%,将心力衰竭或心力衰竭住院治疗的风险降低了23%,在有和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肾病进展风险降低45%[11]㊂2慢性肾脏病(C K D)及相关并发症2.1老年C K D的诊治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占总人口的13.26%,随着年龄的增长,C K D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㊂老年C K D患者尤其自身特点,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和老年综合征,C K D的临床表现易被掩盖,肾功能也难以正确评估㊂为了便于诊断,规范治疗,2018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发布了‘老年人慢性肾脏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㊂内容涉及了老年人肾功能的评估㊁老年C K D 的诊断和综合评估㊁老年C K D治疗和老年C K D主要并发症的诊治几个方面[12]㊂其要点如下㊂①推荐使用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 D I G O) 2012年有关C K D定义和分期系统诊断老年C K D;建议对衰弱的老年C K D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主要包括对老年人功能状况㊁跌倒风险㊁认知功能㊁情绪变化㊁多药共用㊁社会支持㊁经济状况㊁确立治疗目标和生命末期治疗意愿等㊂②建议对蛋白尿首先要明确病因并给予积极的治疗,老年人蛋白尿的病因以继发性肾脏病最常见,故应首先明确病因,对合并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的老年C K D患者,在有条件时应行肾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年龄并非肾穿刺活检的禁忌证㊂③对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可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选择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但考虑到老龄㊁并发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成年人比较,上述药物的使用应谨慎,药物剂量可能要相对减小㊂④建议对老年C K D患者高血压进行积极控制,但应注意优选药物㊁平稳降压,老年C K D患者的降压治疗可借鉴‘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对高龄患者的高血压强调采取个体化治疗(主要注意是否合并有老年衰弱综合征)㊁分级达标的治疗策略;利尿剂㊁钙通道阻滞剂(C C B)㊁A C E I㊁A R B及α㊁β受体阻滞剂均可选㊂⑤建议对C K D合并糖尿病的老年人酌情优化血糖控制,根据肾功能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并重视血管病变的评估㊂对于预期生存期大于10年以上㊁并发症及伴发疾病较轻者,H b A1c水平应控制在7.5%以下;对预期生存期大于5年以上㊁伴有中等程度并发症及伴发疾病者,H b A1c水平可控制在8.0%以下;对于衰弱的老年人,H b A1c控制水平可放宽至8.5%以下㊂老年C K D患者降糖药物的选择原则是既要适宜降低血糖水平又要避免低血糖的发生㊂⑥不建议老年C K D患者过度限制蛋白摄入,注意防止营养不良的发生;积极纠正钙㊁磷代谢紊乱,预防血管钙化和无动力性骨病㊂⑦推荐定期监测老年C K D患者的肾功能,及时纠正导致肾脏损伤的急性因素;建议定期监测和评估C V D的各项指标,警惕老年C K D的加重和猝死;建议采用多学科团队管理模式管理老年C K D患者㊂⑧老年C K D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模式㊁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与一般成年人差异无统计㊃85㊃‘临床荟萃“2019年1月20日第34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a n u a r y20,2019,V o l34,N o.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学意义,主要区别是透析适应证的选择和血管通路的问题㊂建议老年C K D 患者导入透析前应先进行综合评估;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来选择老年患者的血管通路㊂2.2 C K D 患者合并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 C V )感染 C K D 患者尤其是血液透析患者是感染H C V 的高危人群,感染后将对患者各个器官和系统等导致进一步损伤㊂随着新型抗病毒药物的出现,特别是直接抗病毒治疗药物(D A A )的问世大大提高了H C V 感染的治愈率㊂K D I G O 在2008年‘慢性肾脏病中丙型肝炎预防㊁诊断㊁评价和治疗指南“的基础上,于2018年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更新,指导临床对C K D 人群进行规范化治疗和管理㊂指南共分为5个部分:C K D 患者H C V 感染的检测与评估㊁C K D 患者H C V 感染的治疗㊁血液透析H C V 传播的预防㊁肾移植前后H C V 感染的处理㊁H C V 感染相关肾病的诊疗[13]㊂对于C K D 患者感染的筛查与评估㊂①建议所有C K D 患者在初始评估时,所有开始血液透析的患者或更换透析中心/模式的患者,开始行腹膜透析或家庭血液透析的患者以及所有准备肾移植患者进行H C V 感染筛查,如果抗H C V 阳性,建议进行核酸检测(N A T )H C V -R N A ;②血液透析中心患者建议每6个月化验1次抗H C V 或者H C V -R N A ,血液透析患者新发H C V 感染时,应及时上报相关公共卫生管理部门,且需对所有患者进行H C V 感染筛查,并增加H C V 感染检测频率㊂H C V 感染治愈的血液透析患者建议每6个月检测1次H C V -R N A ㊂血液透析患者建议每月进行丙氨酸转氨酶(A L T )水平检测1次;③H C V 感染C K D 患者的肝功能评估:建议进行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首选无创性检查初步评估肝纤维化程度,肝病原因不明或与生化评价和形态学评价结果不一致时,可考虑进行肝组织活检;疑似晚期肝纤维化(F 3~4)的C K D 患者建议进行门静脉高压评估㊂另外,H C V 感染的治疗也由于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发现而取得重大进展,使得在应用干扰素有诸多限制的C K D 患者能够接受治疗并取得痊愈㊂这也是指南更新的要点之一,指南建议所有C K D 患者应接受抗病毒治疗,G F R>30m l /(m i n ㊃1.73m 2)(C K D G 1-G 3b )的患者可应用任何一种批准的D A A ,而G F R<30m l (m i n ㊃1.73m 2)(C K D G 4-G 5d)的患者及肾移植患者应选择无利巴韦林方案,选药见表1㊂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应对H C V 感染情况进行监测㊂表1 C K DG 4-G 5d 期及肾移植患者合并H C V 感染的D A A 推荐治疗方案(依据H C V 基因型)[13]2.3 C K D 患者合并肾性贫血 肾性贫血是影响C KD 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和生存率的并发症,铁剂是治疗肾性贫血常规的方法之一,但对于铁剂的应用尤其是静脉补充铁剂的方案并无规范可循,存在㊃95㊃‘临床荟萃“ 2019年1月20日第34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J a n u a r y 20,2019,V o l 34,N o .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较大差异㊂P I V O T A L研究将初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高剂量静脉补充铁剂组(400m g/月,除非铁蛋白>700μg/L或转铁蛋白饱和度ȡ40%)和低剂量静脉补充铁剂组(0~400m g/月,仅铁蛋白<200μg/L或转铁蛋白饱和度<20%),主要终点是复合结果:非致死性心肌梗死㊁非致死性中风㊁因心力衰竭住院率,或死亡㊂结果显示高剂量组患者应用铁剂量中位数为264m g/月,而低剂量组为145m g/月㊂促红细胞生成素平均剂量高剂量组为29757 I U/月而低剂量组为38805I U/月㊂高剂量组333例患者(30.5%)发生了1次原发性终点事件,而低剂量组343例患者(32.7%)发生了1次原发性终点事件(危险比0.88;95%C I=0.76~1.03;非劣性P <0.001)㊂在一项使用重复事件方法的分析中,高剂量组有456个事件,低剂量组有538个事件(危险比为0.78;95%C I=0.66~0.92),两组的感染率相同㊂在次要终点方面:高剂量组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用量减少了19%,输血率降低了21%;没有增加感染或住院的风险,同时减少了因心力衰竭而住院的风险以及复发事件的风险[14]㊂研究提示在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中,主动给予高剂量静脉注射铁方案并不比被动给予低剂量方案差,并可以减少促红细胞生成素(E P O)的应用㊂肾性贫血的治疗除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造血原料的补充外,一些新的机制和方法逐渐被人认识,如参与调节红细胞生成和铁代谢等的低氧诱导因子(H I F)㊂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 I F-P H I)类药物,包括罗沙司他(R o x a d u s t a t)㊁D a p r o d u s t a t㊁E n a r o d u s t a t㊁V a d a d u s t a t等可以通过抑制P H D亚型的功能与活性以稳定H I F 表达,从而综合调控E P O与铁代谢,促进红细胞生成,纠正肾性贫血[15]㊂多项临床试验已纷纷开展㊂罗沙司他在中国和日本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涉及透析(血液透析㊁腹膜透析)和非透析患者㊂在中国透析患者中,研究第27周时,罗沙司他和重组促红素组的铁调素分别从基线变化为[(-30.2ʃ113.3) n g/m l和(-2.3ʃ130.7)n g/m l,P=0.003][16]㊂而非透析患者研究第9周时,罗沙司他和安慰剂组的铁调素分别较基线变化[(-56.14ʃ63.40)n g/ m l和(-15.10ʃ48.06)n g/m l,P<0.0001][17]㊂在中国的2项研究中提示不论对于透析还是非透析的C K D患者,罗沙司他均能平稳升高血红蛋白水平,有效且安全地纠正肾性贫血,耐受性良好,同时升高血红蛋白水平不受炎症状态的影响㊂另一种H I F-P H I类药物D a p r o d u s t a t在日本进行了Ⅲ期临床试验研究,接受E P O治疗的血液透析(H D)患者,口服初始剂量为4m g的D a p r o d u s t a t治疗㊂结果可见,患者平均血红蛋白水平基线为9.10 g/d L,4周后平均上升了0.79g/d L,在第8周达到靶目标,并且维持24周㊂最终82%受试者血红蛋白值在目标范围内,64%受试者在没有剂量调整的情况下达到较低的目标血红蛋白值㊂治疗中未出现退出或者停止治疗的患者㊂研究结果表明,D a p r o d u s t a t 在24周的治疗中能实现和维持血红蛋白在目标范围内,并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18]㊂2.4 C K D-M B D的治疗 C K D-M B D是慢性肾脏病常见的并发症,越来越受到重视,甲状旁腺功能亢进㊁钙㊁磷等指标异常与C K D患者心血管风险㊁骨折风险等密切相关,影响慢性肾病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㊂C i n a c a l c e t用于控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但可能引起胃肠道症状,导致依从性降低,使应用剂量不足㊂因此,需要开发新的拟钙剂,以减少胃肠道症状㊂日本一项随机㊁双盲㊁双模拟Ⅲ期临床试验,对一种新的口服拟钙剂e v o c a l c e t与已应用的c i n a c a l c e t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比较㊂合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血液透析患者被随机分为e v o c a l c e t组或c i n a c a l c e t组(各317例),随访30周㊂主要的疗效终点是在28~30周甲状旁腺激素平均水平达到60~240p g/m l的患者比例上e v o c a l c e t相对c i n a c a l c e t的非劣效性㊂E v o c a l c e t组和c i n a c a l c e t 组分别有72.7%和76.7%达到目标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组间差异:-4.0%;95%C I=-11.4%~3.5%,无不良反应)㊂胃肠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6%和32.8%(组间差异:-14.2% [-20.9%,-7.5%],优势显著)[19]㊂因此, e v o c a l c e t在抑制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和减少胃肠相关不良事件方面不劣于c i n a c a l c e t㊂提示e v o c a l c e t可能是一种良好的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拟钙剂㊂C i n a c a l c e t用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往往出现低钙血症,E V O L V E试验是另一项来自日本的随机㊁双盲㊁安慰剂对照评价c i n a c a l c e t治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研究,后续分析观察了低钙血症的发生率㊁预测因素和治疗结果㊂研究者将低钙血症分为轻度(血清总钙8.0~8.39m g/d L)㊁中度(7.5~ 7.99m g/d L)或重度(7.5m g/d L以下)㊂随机分组后共1938例接受c i n a c a l c e t治疗,其中有58.3%的患者在第一次给药后16周内出现了至少1次低钙血症,1923例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中这一比例为14.9%㊂C i n a c a l c e t组18.4%的患者重度低钙血症,安慰剂组为4.4%㊂服用c i n a c a l c e t后出现严重的低㊃06㊃‘临床荟萃“2019年1月20日第34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a n u a r y20,2019,V o l34,N o.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钙血症与较高的基线血浆甲状旁腺激素㊁较低的校正总血钙㊁较高的血清碱性磷酸酶㊁地理区域(来自拉丁美洲和俄罗斯的患者相对于美国患者风险较高)和较高的体重指数有关㊂在第一次低钙发作之前,c i n a c a l c e t的中位剂量为54~58m g/d,在3种低钙血症类型中相似㊂在大多数患者中,低钙血症在14天内自行缓解,不需要改变治疗㊂在接受干预的患者中,最常见的是活性维生素D剂量的增加[20]㊂因此,在c i n a c a l c e t启动后发生低钙血症的可能性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严重程度有关,而低钙血症通常是无症状和自限性的㊂对于C K D-M B D的基础研究,涉及了血管钙化机制㊁F G F23㊁K l o t h o蛋白等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心血管重构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㊂有学者推断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 T2)刺激对磷酸盐诱导的血管钙化具有抑制作用,并通过动物模型发现,与野生型和A T2敲除小鼠(A T2K O)相比,腺嘌呤和高磷酸盐饮食诱导的平滑肌细胞特异性A T2-过表达小鼠(s m A T2-T g)胸主动脉钙化明显减轻㊂同样,在s m A T2-T g小鼠中,相关成骨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标记基因m R N A水平不变,而在野生型小鼠中,随着喂食中磷酸盐水平的升高,其表达水平也发生了显著变化㊂体外试验发现在添加无机磷酸盐的培养基中培养胸主动脉切面,与野生型小鼠相比, s m A T2-T g小鼠的主动脉环显示较少的血管钙化[21]㊂另外,高磷酸盐诱导的钙沉积在s m A T2-T g 小鼠原代血管平滑肌细胞中与其他两组小鼠相比明显减弱[21]㊂P P A R-g是A T2刺激可能的下游效应物之一,发现P P A R-g拮抗剂的作用减弱了腺嘌呤和高磷酸盐饮食对s m A T2-T g小鼠血管钙化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潜在机制[21]㊂3急性肾损伤(A K I)A K I不仅发生在肾科,也是临床其他科室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发生率高,若不能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将给患者带来较差的预后,往往转为慢性肾衰竭,重者甚至死亡㊂A K I危重患者早期启动肾脏替代治疗(R R T)是否能改善预后一直存在争议㊂2016年的E L A I N试验将危重患者分为早期R R T 组(K D I G O标准诊断A K I2期8小时内启动)与延迟启动R R T组(K D I G O标准诊断A K I3期12小时内启动),发现早期R R T组90天死亡率明显降低㊂之后将2组随访时间从随机化后的90天延长至1年㊂主要结局是1年主要不良肾脏事件的综合(持续性肾功能不全㊁透析依赖和死亡率)㊂次要结局包括炎症标志物㊂最终,111例患者中72例(64.9%)和119例患者中106例(89.1%)在早期和延迟启动组中分别达到了主要结局㊂早期R R T组1年全因死亡率为50.2%(56/111)明显低于延迟起病组69.8%(83/119)㊂1年后,早期组55例存活患者中有16例(29.1%)肾功能未恢复,延迟组36例存活患者中有23例(63.9%)[22]㊂提示了早期启动R R T可显著减少主要不良肾脏事件的发生,降低死亡率,促进肾脏恢复㊂但有些其他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法国的I D E A L-I C U研究是一项旨在明确C K D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理想时机的多中心研究,纳入约500例患者,由于发现启动透析的早晚没有差异,而提前终止了研究[23]㊂另外,正在进行中的S T A R R T-A K I 是一项规模较大的研究,截至目前随机入组病例超过2000例,结果令人期待㊂对于A K I的长期预后,有学者认为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有关㊂欧洲一项研究观察了I C U 出院A K I患者的1年生存情况,共纳入了21家I C U 病房的1551例患者,其中611例(39%)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了A K I㊂A K I患者(n=611)和非A K I患者(n=940)的1年死亡率分别为28%和15%㊂在住院期间发生过A K I患者中,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发现使用过A C E I或A R B者具有更低的1年死亡率(H R=0.48,95%C I=0.27~0.85)[24]㊂这些结果在敏感性分析中是一致的㊂在非A K I的患者中没有观察到相关性㊂提示出院的A K I患者可以通过服用R A S阻断剂使肾脏获益㊂4血液净化4.1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患者由于血压的波动㊁血管的硬化及抗凝药物的应用等原因常常出现脑血管并发症,血液透析的开始与认知功能的加速下降㊁脑血管意外和脑白质病变的增加有关㊂有研究者推测血液透析重复循环应激可能诱发缺血性脑损伤,并通过[15]H2O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 E T-C T)测量常规血液透析对脑血流(C B F)的急性影响㊂在单次血液透析过程中,分别于透析前㊁透析开始后早期㊁透析结束时进行P E T-C T扫描㊂再使用线性混合模型研究血液透析过程中全脑和局部C B F的变化㊂共纳入12例患者,大于65岁,透析中位数年份为46个月㊂发现从血液透析前到血液透析结束时平均动脉压由(101ʃ11)mmH g(1mmH g=0.133k P a)下降到(93ʃ17)mmH g,全脑C B F显著下降(10ʃ15)%,平均从34.5下降到30.5m l/100g/m i n,1例C B F下降20%的患者出现了症状,局部C B F在包括小脑㊁丘脑㊁额叶㊁顶叶㊁颞叶和枕叶在内的所有区域中均下降㊂高鼓膜温度㊁超滤体积大㊁超滤速率快㊁㊃16㊃‘临床荟萃“2019年1月20日第34卷第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a n u a r y20,2019,V o l34,N o.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高通量透析器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效果及对其机体营养指标的影响观察

高通量透析器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效果及对其机体营养指标的影响观察

高通量透析器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效果及对其机体营养指标的影响观察作者:雷雪莲梁途芳周愉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8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高通量透析器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效果,同时分析对机体营养指标的影响。

方法:选入我院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尿毒症患者共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各为34例。

参照组患者行常规血液透析器进行血液透析处理,观察组患者行高通量透析器进行透析处理。

对比治疗90日后的临床指标。

结果:进行治疗前,β2-微球蛋白、Albumin、creatinine以及BUN指标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后,β2-微球蛋白含量呈现为下降的趋势,Albumin含量有所上升,观察组的好转程度优于参照组(p【关键词】高通量透析器;维持性血液透析;机体营养指标;改善情况;价值分析【中图分类号】R4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8-03--01维持性血液透析主要应用在终末期肾病,是最广泛肾脏替代方法[1],在透析时不断延长的情况下,尿毒症患者如果长时间进行维持透析[2],将会导致皮肤瘙痒、顽固性高血压、肾性骨病以及心血管病症等伤害[3],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医学不断发展以及创新的背景下[4],血液净化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针对于此,本文以我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尿毒症患者共68例作为研究,评定高通量透析器的应用价值。

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 基本资料在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我院共收治尿毒症患者68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n=34)和参照组(n=34)。

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性8例,最大年龄62岁,最小年龄27岁,中位年龄(45.68±5.10)岁;参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9例,最大年龄61岁,最小年龄28岁,中位年龄(45.72±5.09)岁。

应用透析仪进行不同透析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应用透析仪进行不同透析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应用透析仪进行不同透析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蒋芯【摘要】目的:分析应用透析仪进行不同透析方式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从本院2016年2月~2017年6月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抽取54例,将其随机分成三组:常规血液透析组18例,血液透析滤过组18例,高通量透析组18例,比对三组的各指标水平.结果:透析前,三组血清CRP、血红蛋白、白细胞介素-6、总胆固醇、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统计无差异(P>0.05);透析后,常规血液透析组各指标未变化,其他两组血清CRP、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低于透析前,血红蛋白水平高于透析前,统计有差异(P<0.05).结论:血液透析滤过、高通量透析能改善维持性血透患者的微炎症状态,降低血清水平.【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年(卷),期】2018(024)016【总页数】2页(P43-44)【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微炎症状态;临床效果【作者】蒋芯【作者单位】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重庆 401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5应用透析仪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是临床治疗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常用手段,患者多出现微炎症状态,增加病死风险,影响预后。

针对血透患者的微炎症状态,临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需加强对微炎症状态的研究,以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1]。

基于此,本文将本院应用透析仪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资料整理如下,旨在判定不同透析方式的应用效果。

1.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从本院2016年2月~2017年9月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抽取54例,将其随机分成三组:常规血液透析组18例,女性7例,男性11例,年龄25~68岁,平均(46.5±1.3)岁;原发病:梗阻性肾病2例,多囊肾8例,高血压肾病8例;血液透析滤过组18例,女性8例,男性10例,年龄26~68岁,平均(46.6±1.2)岁;原发病:梗阻性肾病1例,多囊肾8例,高血压肾病9例;高通量透析组18例,女性6例,男性12例,年龄24~68岁,平均(46.4±1.4)岁;原发病:梗阻性肾病2例,多囊肾7例,高血压肾病9例。

微透析技术应用管理论文

微透析技术应用管理论文

微透析技术应用管理论文【关键词】微透析;,,回收率;,,应用摘要:该文介绍了微透析取样技术的原理,组成以及微透析探针的类型,对常用测定微透析探针回收率方法的优点缺点进行了比较,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微透析技术的应用进展,显示该项技术在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透析;回收率;应用微透析(microdialyi)技术是将灌流取样和透析技术结合起来并逐渐完善的一种新型生物采样技术,可在麻醉或清醒的生物体上使用,特别适合于深部组织和重要器官的活体生化研究。

目前已成为实验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化学的重要研究工具之一,它可提供递质释放、摄取和代谢的必要信息。

随着微透析采样和检测灵敏度的不断提高,微透析技术迅速发展起来,成为生物化学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领域。

从20世纪90年代起这项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进入高潮。

微透析取样装置主要由微量泵、微透析探头、收集器、连接管及配套设备[1]组成。

微量泵以注射泵为佳,有利于减少恒流泵和蠕动泵的波动,流速一般为1~5μl/min。

微透析探头有直线性探头、环形探头、同心型探头等不同的类型(微透析管因实验对象不同而形状大小各异);按照探头的形状分为穿颅探头、U型探头、I型探头、环形探头等(图1)。

目前普遍应用的是同心型探头,微透析探头通常是由一管式半透膜与不锈钢、石英或塑料毛细管构成双层管道;长度一般为1~10cm。

半透膜由再生纤维素、聚碳酸酯或聚丙烯腈制成(图2),载留分子量5~10KD不等。

实际应用需根据具体组织和待测物选择不同的微透析探头。

图1探头类型(略)图2微透析探针(略)1外标法只需要计算被测物质相对浓度的变化时,可简单地采用体外回收率法。

测定宜在取样后立即进行,将探针放入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中,用与体内实验相同的流速灌流探针。

达到稳定状态后收集灌流液并进行检测。

测定浓度与标准溶液浓度之比就是体外回收率。

此法虽简单易行,但由于被测物质在体外时与体内的环境状况不同,检测结果不能严格地等同于实际的回收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Kumamoto. Abstract Reproduction Form B-1.
2. Inadome A. The data suggest that there may be prejunctional PGE2 receptors, which contribute to inhibition of ACh release and contractile responses induced by EFS in rat detrusor smooth muscles.
3. Fukunaga K. 201
4. BRAIN FUNCTION IMPROVER. WO.
4. Okumura T, Okanoya K, Tani J. Tillämpning av Ljus cured Dental Lim Resin för montering Elektroder eller sonder Mikrodialys vid kronisk Experiment.
5. Sarter M, Howe WM, Parikh V. Cholinergic transients mediating signal detection and processing mode shifts.
6. Share. Delayed Treatment With Cannabidiol has a Cerebroprotective Action via a Cannabinoid.
7. Yamaguchi Y, Matsuno T, Saitoh K. 2009. METHOD OF TREATING COGNITIVE IMPAIRMENT. US.
8. Adachi S, Eguchi A, Sakamoto K, Asano H, Manabe Y, Matsumura S, Tsuzuki S, Inoue K, Fushiki T. 2014. Behavioral palatability of dietary fatty acids correlates with the intracellular calcium ion levels induced by the fatty acids in GPR120-expressing cells. Biomedical Research 35:357-67.
9. Kehr J, Ichinose F, Yoshitake S, Goiny M, Sievertsson T, Nyberg F, Yoshitake T. 2011. Mephedrone, compared to MDMA (ecstasy) and amphetamine, rapidly increases both dopamine and serotonin levels in nucleus accumbens of awake rats.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164:1949-1958.
10. Takashi Yoshitake RI, Shimako Yoshitake, Pia Weikop, Walter E Müller, Sven Ove Ögren, Jan Kehr. 2004. Hypericum perforatum L (St John's wort) preferentially increases extracellular dopamine levels in the rat prefrontal cortex.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142:414-418.
11. Kawata Y, Okada M, Murakami T, Zuno K, Wada K, Kaneko S. 2000. Effects of Zonisamide on K+‐Evoked Intracellular Ca2’Mobilization, Releases of Serotonin, and Glutamate in Rat Hippocampus. Epilepsia 41:49-49.
12. Masunaga K, Yoshida M, Inadome A, Iwashita H, Miyamae K, Ueda S. 2006. Prostaglandin E2 release from isolated bladder strips in ra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ology 13:271.
13. Fukunaga K. 2015. Brain function improving agent. Ismacjp.
14. Nakajima A, Wakita R, Haida H, Fukayama H. 2013. Efficacy of lidocaine lontophoresis using either alternating or direct current in hairless rats. J Med Dent Sci 60:63-71.
15. Yamada K, Holth JK, Liao F, Stewart FR, Mahan TE, Jiang H, Cirrito JR, Patel TK, Hochgräfe K, Mandelkow EM. 2014. Neuronal activity regulates extracellular tau in vivo.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211:387.
16. Nam HW, Lee MR, Hinton DJ, Choi DS. 2010. Reduced effect of NMDA glutamate receptor antagonist on ethanol-induced ataxia and striatal glutamate levels in mice lacking ENT1. Neuroscience Letters 479:277.
17. Rincóncortés M, Barr GA, Mouly AM, Shionoya K, Nuñez BS, Sullivan RM. 2015. Enduring good memories of infant trauma: rescue of adult neurobehavioral deficits via amygdala serotonin and corticosterone intera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2:881-6.
18. Hudry E, Dashkoff J, Roe AD, Takeda S, Koffie RM, Hashimoto T, Scheel M, Spiresjones T, Arbelornath M, Betensky R. 2013. Gene transfer of human Apoe isoforms results in differential modulation of amyloid deposition and neurotoxicity in mouse brain.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5:212ra161.
19. Okumura T, Okanoya K, Tani J. Aplicación de curado con luz Resina Adhesivo Dental para los electrodos de montaje o sondas de microdiálisis en experimentos crónica. Vivo Neuromethods Neuromethod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