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倾听孩子说话技巧

倾听孩子说话技巧
以下是 6 条关于倾听孩子说话技巧的内容及例子:
1. 要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呀!别老催他们,像花儿绽放需要时间一样,孩子讲述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呢。
有次我女儿跟我讲她在学校和小朋友的事,我就静静地听着,没打断她,她可开心了,一直说个不停呢。
2. 眼神交流很重要哇!看着孩子的眼睛,让他们知道你在意。
上次我儿子说话时,我一直看着他的眼睛,他说得可带劲了,觉得我真的在用心听他讲。
3. 得用积极的回应呀!时不时点个头,说个“嗯”“对”,孩子就会更愿意说了。
记得有次外甥跟我说他的新发现,我不断回应他,他就越说越兴奋呢。
4. 不要随意评判孩子说的话嘛!就像不能随便给白云定义形状一样。
有回孩子跟我说他犯的一个小错,我没说他不好,而是安静地听他说完,他后来还自己想到了改正方法呢。
5. 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呀!把自己想象成孩子,感受他们的心情。
有一次孩子跟我哭诉被同学欺负,我设身处地地体会他的难受,好好安慰了他,他的情绪很快就好了起来。
6. 别老是讲道理,先倾听再说嘛!跟盖房子先打地基一个道理呀。
那次孩子抱怨作业多,我没有立刻讲大道理,而是听完他的话,再跟他一起想办法,他可容易就接受了。
总之,倾听孩子说话真的太重要了,会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尊重,也能让亲子关系更亲密呀!。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1.学会赞赏但不过度因为孩子还小,所以我大多都是会用表扬鼓励这种方式来赞赏幼儿,让幼儿对活动产生更多的兴趣。
在活动中不用总是用“真棒”这种太过单一的语言,称赞是需要根据情况而定的,说出孩子哪些情况中的行为会让你称赞比单一的一句“你真棒”可好太多了。
“可以在最不赞赏孩子的时候赞赏孩子。
”什么叫做在最不赞赏孩子的时候,有一个小故事里提到一个小孩丢了自己的地铁证,但她的妈妈非但没有责怪她,反而赞赏小孩以前将地铁证保证的很好,这让这个孩子下决心将新的地铁证要保管的更棒。
两种截然不同的赞赏却都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况,并能做的更好、更棒!2.适当“惩罚”孩子班里的小孩子在一起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孩子会说“老师,他抢我的玩具。
”“老师,他打我。
”“老师,他把小朋友弄哭了。
”当出现这种状况时,你身为老师总要化身大法官来判案。
但有时候有些调皮的孩子总是会被其他小朋友“告状”好几次,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不如试试“惩罚”的小技巧:(1)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2)表明你的期望(3)提供选择(4)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5)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这些小小的“惩罚”都是有一步步的步骤。
3.释放孩子的“角色”顾名思义,角色就是扮演。
“可孩子就是孩子,有什么角色呀”根据以下故事你不妨想想是否给孩子贴上了标签。
有一个故事中的妈妈因为孩子生下有几秒没有呼吸,护士说了一句:“这孩子是个倔脾气”。
从此以后,在妈妈的印象中这孩子从小到大脾气一直很倔。
而我在面对自己班的孩子有时也会不自觉的给他们添上自己心里想的“标签”。
“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这里提到了“自我实现预言”的危害。
如果你给一个孩子贴上反应慢的标签,他便开始认为自己就是反应慢。
如果你觉得一个孩子淘气,他总会有机会向你展示他有多淘气。
所以无论如何,我要学习避免给孩子贴标签。
当然,也有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的六个小技巧:(1)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2)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自己(3)让孩子无意中提到你对他们的正面评价(4)以身作则(5)记住孩子那些特别的时刻(6)当孩子又按照原来的方式行事时,表达你的感受和期望这不仅仅是需要你将它记下来,还需要记在心中,能够实际操作出来,并时刻提醒自己。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说话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尤其对于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来说更加关键。
然而,有时候孩子并不愿意或不能够聆听父母的建议或意见。
那么,如何才能说孩子才会倾听呢?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您与孩子进行更好的沟通。
一、用亲切的语气与孩子交流与孩子交流时,语气非常关键。
亲切、温和的语气能够给孩子一种亲近和安全的感觉,使他们更倾向于聆听。
相反,苛刻或嘲笑的语气可能会导致孩子感到被攻击,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在与孩子交流时,应尽量保持温暖、友善的语气,以促进沟通的顺利进行。
二、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的感受在与孩子交流时,换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感受与需求,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
当我们能够站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时,我们能更准确地理解他们的情绪和看法,从而更有效地与他们沟通。
这种换位思考的方式有助于建立信任和理解,使孩子更愿意倾听我们的观点。
三、尽量使用肯定的语言在与孩子交流时,我们应尽量使用肯定的语言,鼓励和赞赏他们的努力和成就。
肯定的语言能够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对自己的表现更加积极。
相反,苛刻或批评的语言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情感,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通过肯定的语言表达我们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孩子的倾听。
四、采用启发式问题引导思考在与孩子沟通时,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问题是一种开放性的问题,可以使孩子积极思考,并从中得到启示。
例如,当孩子犯错误时,而我们希望他们认识到错误并进行改正时,可以问他们:“你认为这件事情有什么其他的解决办法吗?”或者“你可以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什么?”。
这样的启发式问题有助于引导孩子思考和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倾听孩子的意见与想法在与孩子交谈时,我们不仅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也要给予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
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能够让他们感到被尊重和重视,增强他们的参与感。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教育孩子是门大学问,不是只看了几本书就能教育好孩子的!但是,多看几本书,事情的相似性,也就可以多一个途径去解决问题啦。
这次我看了美国作家写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后,我更明白没有好的沟通方式,即使你说的对的、好的东西,孩子也不会听,书中所列关于亲子教育的一系列不对的方法和方式,几乎就是我的翻版,而由此带来的一些不好的后果,也是我头痛的地方。
如何才能与孩子有一个好的沟通呢?如何说孩子才能听?不单只是作为家长我要理清头绪,作为教师,我一样需要与学生保持一个这样良好的关系。
首先,你要学会倾听和认同孩子的感受。
孩子对大人的怪罪与指责、辱骂、威胁、命令、说教与讲道理、警告、比较、冷嘲热讽、先知先觉等等都是非常反感的。
在课堂之中,像我们这些户外的活动课,学生往往就想打球,追逐,做游戏。
根本就没耐心跟着老师做放松运动,练习体育锻炼的技能。
现在,我就学会在上课前观察孩子们的集队表现,如果迅速整齐,我就可以快速进入热身,技能讲解,练习纠正,最后才是趣味游戏的放松;如果孩子们拖拖拉拉,左顾右盼,我就会先抛个引子,把蠢蠢欲动的孩子的心拉回来。
“小林,你出来带准备运动,带得好,一会我们进行小蓝球赛!”他们马上就会充满期待的,一丝不苟的做准备运动,当然还有常规训练,最后的放松游戏,当然是小蓝球赛啦。
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
有的后果是无法模拟的,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呢?书里给我我们七种方法来替代惩罚: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老师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聪明父母说话的技巧和方法

聪明父母说话的技巧和方法
聪明父母说话的技巧和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1. 倾听:多倾听孩子的想法,不打断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
2. 用正面语言:使用积极、鼓励的语言,避免使用负面语言,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3. 语气和表情:用温和、友善的语气和表情,保持耐心,让孩子感到舒适和安全。
4. 避免比较:不与其他孩子比较,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
5. 适当表扬:适当地表扬和奖励孩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6. 给予选择: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让他们感到被重视和参与感。
7. 清晰明确:语言简单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含糊不清的表达方式。
8. 适当引导:适当地引导孩子,帮助他们理解复杂的概念和问题。
9. 表达情绪: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
10. 示范行为: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教孩子正确的行为和言语方式。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方法应根据孩子的性格、年龄和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书语录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书语录一、概述在当今社会,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听从自己的教诲,良好的交流方式成为了家长们极为关注的问题。
而同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需要得到家长的倾听与理解。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能得到肯定,《读书语录》中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智慧解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一主题。
二、深入探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1. 用心倾听,尊重孩子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家长们首先要学会用心倾听。
只有在真正关注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的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并得到他们的倾听。
在《读书语录》中,有这样一句话:“倾听不仅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尊重。
”这句话告诉我们,倾听是一种尊重,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用心倾听他们的需求和诉求。
2. 温和表达,避免指责在和孩子交流时,温和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们要避免用指责的方式对待孩子,而应该以理解和呵护的心态去交流。
《读书语录》中有这样一句话:“愤怒无法解决任何问题,甚至会使问题变得更糟。
”这句话提醒我们,愤怒和指责只会加剧问题的恶化,对于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
3. 给予肯定,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在孩子取得进步或有优秀表现时,家长们要学会给予肯定,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有动力更好地倾听家长的教诲。
《读书语录》中有这样一句话:“给予肯定比批评更能够激发动力。
”这句话告诉我们,肯定是激励孩子成长的有效方式,批评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三、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实践方法1. 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
2. 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在和孩子交流时,不要打断他们,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
四、总结与回顾通过对《读书语录》中关于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思考和探讨,我们深刻理解到,倾听、尊重、温和表达、肯定等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在我们用心倾听,彼此尊重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倾听。
高情商的父母这样说话

高情商的父母这样说话
1. 高情商的父母这样说话,“宝宝,你看这个事情就像爬山一样,虽然累但到了山顶就会看到美丽的风景呀,我们一起努力好不好?”就像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困难。
2. 高情商的父母这样说话,“宝贝呀,你今天这件事做得真棒,就像小超人一样厉害呢!”给予孩子真诚的赞美。
3. 高情商的父母这样说话,“孩子,你这次没做好没关系呀,就像走路会摔跤一样正常,咱下次加油!”安慰孩子的失败。
4. 高情商的父母这样说话,“乖宝儿,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就像气球要爆炸了一样,咱先冷静一下好不好?”理解孩子的情绪。
5. 高情商的父母这样说话,“儿子,你和小伙伴闹矛盾啦?这就像天气有时会阴天一样常见,去沟通解决就好啦。
”引导孩子处理人际关系。
6. 高情商的父母这样说话,“闺女,你选择这个兴趣班呀,就像选择自己喜欢的糖果一样,要选最喜欢的哟!”尊重孩子的选择。
7. 高情商的父母这样说话,“宝贝,你今天帮妈妈干活啦,就像小天使降临一样让妈妈开心!”及时肯定孩子的行为。
8. 高情商的父母这样说话,“孩子,你想尝试新事物呀,那多棒呀,就像打开一扇神秘的大门一样让人期待!”激发孩子的探索欲。
9. 高情商的父母这样说话,“乖乖,你说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呀?这就
像在广阔的天空中选择自己要飞的方向一样重要呢!”关注孩子的梦想。
10. 高情商的父母这样说话,“宝贝,你看这个故事里的小兔子多勇敢,你也可以像它一样勇敢面对挑战哦!”用故事来激励孩子。
我觉得高情商的父母说话真的太重要啦,他们的话语就像阳光温暖着孩子,能让孩子更自信、更积极地成长呀!。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对于父母来说是一本非常实用和有益的书籍。
作者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通过自身的亲身实践,总结出了让孩子听话和说话的有效方法,并将其系统化地呈现给读者。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父母可以通过使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即“爱的语言”,来与孩子进行沟通。
这种语言能够让孩子更容易地接受父母的要求和忠告。
通过阅读书中的案例分析和实践建议,我深深感受到了这种语言的力量和影响力。
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比如倾听、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观点和感受,让我意识到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真正倾听和尊重孩子的内心世界。
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孩子建立联系和沟通,还能够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作者提出的“爱的语言”方法和技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即开始实践。
我发现,当我使用这种方法和技巧与孩子进行交流时,他们更加乐于与我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问题,并更加愿意听取我的建议和指导。
这使得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和和谐。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如何表达清晰的期望和规定界限的方法,以及如何处理冲突和纠纷的建议。
这些方法和建议不仅适用于与孩子的交流,也可以应用于其他人际关系中。
我相信,通过学习并运用这些技巧,我们的沟通和互动能够更加顺畅和有效。
总的来说,我非常推荐《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
它不仅给出了丰富的实践建议和技巧,而且通过案例分析和作者的亲身经历,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和沟通的重要性。
这本书对于想要改善和加强与孩子之间关系的父母来说是一本必读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两三岁的小孩子似乎总是不听话,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道理,譬如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无论你轻言细语还是严肃地说上多少遍,他们总是不肯听,因此常常令众多的父母烦恼。
仔细观察发现,不是小孩不听话,而是做父母的不会说孩子能听懂的话。
这种年龄的小孩已具备一定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但这种潜在的能力只有通过适合其年龄特点的说话方式才能够被激活并得到充分发挥。
那么,做家长的应该怎么说,两三岁的孩子才会听话呢?借助孩子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或动画形象.两三岁的孩子还不具备独立的判断能力,还不能直接依据父母口中的是、不是,要、不要,可以、不可以,应该、不应该等判断语句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但若把他们喜爱或厌恶的各种实物、形象作为“外力”,却可以对其行为起到鼓励或制止的作用,因为在这些物象当中,饱含着他们多种纯洁而深厚的情感。
譬如,小孩子都比较喜欢黑猫警长、白鹤阿姨、啄木鸟医生,讨厌毛毛虫、苍蝇、蚊子,害怕大灰狼、狗熊、刺猬等。
依据小孩的情感倾向,有意识地经常使用这些物象与他们交流,就可以进一步强化小孩对这些物象的情感和行为反应。
如冬冬睡觉不喜欢盖被子,爸爸说“天黑了,小朋友要睡觉了。
蚊子就会嗡嗡嗡地叫着说:‘唉,我的肚子好饿呀,到小朋友的身上去找点吃的吧。
’冬冬,你身上盖好被子,蚊子使劲一咬,哎哟!这是什么呀?一点也不好吃,还把我的牙齿弄歪了。
再找找好咬的地方吧。
”冬冬听完,乖乖地把被子盖上了。
此后,每当睡觉时,只要妈妈说一句“蚊子又要出来找吃的了”,冬冬就会主动地盖好被子。
借助以小孩为“主角”的故事.快3岁的冬冬特别依恋妈妈。
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就哭闹不止,幼儿园的阿姨、家里的保姆怎么哄也哄不住。
有一天,妈妈尝试着编了一个故事讲给冬冬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故事是这么讲的:“有一个小朋友,妈妈给他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冬冬。
可是,这个小朋友给自己换了一个名字,叫跟—屁—虫,小名叫虫虫。
因为他总是像一条小虫子跟在妈妈的屁股后面。
他到幼儿园,班上的同学就问他:‘你就是虫虫同学吧。
’冬冬想:班上小朋友的名字都挺好听的,虫虫这个名字多难听呀,以后妈妈不在的时候,我再也不哭了。
于是,这个小朋友就又变成妈妈的好冬冬了。
”爱听故事是小孩的天性,在他们心目中,虚构的情节也是真实的生活,而且对故事的内容深信不疑,尤其是把他变成故事中的主角时,他对自己在其中的表现就格外关注,如果大家对主角的表现满意,他就会高兴和喜欢,并在实际生活中体现主角的行为倾向;如果大家对主角的表现不满意,他就会反感或害怕,并在实际生活中避免主角的行为倾向。
这种说话方式在运用过程中有极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借助小孩心目中“权威人物”两三岁的小孩常常会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向你表达这样的意思:你这样做不对,我们老师说应该那样做。
也就是说,与小孩接触亲密、关系亲近的人的态度与行为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有效的引导作用。
我们不妨把这样的人称为小孩心目中的“权威人物”。
但小孩对待权威人物的态度有一个特点:当他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你的话他不一定听得进去,而不在现场的第三者却有可能被当成权威。
譬如在家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可能成为权威。
在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就有可能成为权威。
借助这些可亲可敬的人来引导小孩的行为,常常很灵。
例如冬冬夏天洗完澡后,不肯让妈妈往身上抹爽身粉,妈妈就对他说:“宝宝洗了澡,抹上这个粉就会感觉特别舒服,再也不长那种讨厌的红豆豆了。
你瞧,你的皮肤像白雪公主一样白,多可爱呀。
幼儿园的申老师知道了,也会高兴的。
”因为老师知道了会高兴,所以“思想工作”很快就做通了。
借助有趣的活动来鼓励俗话说:小孩爱吃抢饭,的确如此。
一个小孩吃饭可能吃得不好,要是几个小孩一起吃,他们就会争着吃、抢着吃。
是饭菜香吗?不一定。
原因就在于这不仅仅是吃饭,还是一场小小的比赛。
小孩子一般都喜爱活动,活动的趣味性、竞争性和激励性对他们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小孩的生活设计成各种活动,通过活动对他们的行为加以引导。
比如,小兵不到3
岁就能自己穿裤子了。
看小兵穿好了裤子,妈妈拍拍手,说一句“小兵真能干”,就激起了他学习穿鞋、洗手等的欲望。
实际上,小孩的荣誉感甚至比成年人还要强烈,但又很单纯、
质朴,绝少功利色彩。
想想一朵纸做的小红花在小孩心目中的分量,你就大可不必怀疑精神奖励在引导小孩行为当中莫大的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做父母的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把引导小孩各种行为的道理同他们熟悉的形象、故事、人物、活动等紧密结合起来,耐心地启发、督促,就会发现:你的孩子原本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可爱的乖孩子。
孩子总不能按家长的指令做时应注意:
●经家长多种方式的启发,孩子对指令仍没有什么反应,家长就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智力发展、接受能力是否有落后的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干预治疗。
●有的孩子常常是还未听完家长的要求就急着做,因此出现偏差。
●智力发展没有任何问题,也听得懂家长的指令,但就是不愿意按家长的要求做,很有可能是孩子对家长的话毫无兴趣,是故意不愿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