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
凉州词的全部古诗

凉州词的全部古诗篇1:凉州词古诗《凉州词》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
下面就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凉州词》 (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传唱于凉州的乐曲名。
凉州,在今甘肃武威。
仞:长度单位。
古时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万仞,形容极高。
羌笛:古时西北少数民族所吹的一种管乐器。
杨柳:指《折杨柳》曲调。
何须:何必。
度:经过。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是唐时通往西域的要路关口。
译文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名句赏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
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
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
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习,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
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
全诗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
作者背景王之涣(668-742),唐代诗人。
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
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并多被当时乐工传唱。
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鹊楼》等。
篇2:王之涣凉州词古诗凉州词王之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篇3:古诗凉州词王之涣古诗凉州词王之涣这首词反映了戌守者处境的孤危,以及抒发无限的乡思离情。
《凉州词》王之涣唐诗鉴赏

《凉州词》王之涣唐诗鉴赏【作品介绍】《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原文】凉州词二首⑴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⑵,一片孤城万仞山⑶。
羌笛何须怨杨柳⑷,春风不度玉门关⑸。
【注释】⑴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白话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赏析】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及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及赏析凉州词是王之涣的名篇古诗,通过对凉州的感慨,表达自己的豪迈感情,下面是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及赏析,我们一起来学习下这首诗吧!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及赏析凉州词(其二)(唐)王之涣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注释】:1、单于:汉时匈奴人对其君主的称呼。
泛指外族首领.诗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唐·卢纶《塞下曲》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汉书·李广苏建传》2、拂云堆:古地名。
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
唐时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如用兵,必先往祠祭酹求福。
张仁愿既定漠北,于河北筑中、东、西三受降城以固守。
中受降城即在拂云堆,故拂云堆又为中受降城的别称。
唐,李益《拂云堆》诗:“汉将新从虏地来,旌旗半上拂云堆。
”金,元好问《醉中送陈季渊》诗:“陇头地寒无草芽,拂云堆边春更晚。
”清,纳兰性德《沁园春》词:“碎叶城荒,拂云堆远,雕外寒烟惨不开。
”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十一·榆林镇》。
3、登坛:登上坛场。
古时会盟、祭祀、帝王即位、拜将,多设坛场,举行隆重的仪式。
《史记·淮阴侯列传》唐司马贞索隐述赞:“君臣一体,自古所难。
相国深荐,策拜登坛。
”唐皇甫曾《送徐大夫赴南海》诗:“位重登坛后,恩深弄印时。
”清孔尚任《桃花扇·抚兵》:“建牙吹角不闻喧,三十登众所尊。
”4、神武:神明而威武.5、和亲:封建君主为了免于战争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 .与汉和亲。
——《汉书·李广苏建传》6、归去来:(1).辞赋篇名。
晋陶潜所作。
《晋书·隐逸传·陶潜》:“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后用以归隐之典。
宋梅尧臣《田家语》诗:“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1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1.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戍边的要地。
2.葡萄美酒:指西域盛产葡萄,可酿制美酒。
3.夜光杯:传说中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
这里泛指珍贵精美的酒杯。
4.催:催促。
5.沙场:旷沙平野。
后多用来指战场。
凉州词的翻译甘醇的葡萄酒装满了夜光杯,刚准备喝时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
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还能回来?作者背景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能文善诗。
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
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凉州词的赏析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
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
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
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2凉州词二首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翻译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
《凉州词》原文赏析

《凉州词》原文赏析《凉州词二首》原文赏析《凉州词二首》原文赏析1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诗词赏析:其一,描写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
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
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
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
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蒲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
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
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
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
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
“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
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
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
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
凉州词古诗王之涣意思

凉州词古诗王之涣意思
《凉州词》王之涣的意思如下: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原文:
《凉州词》【作者】王之涣【朝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创作背景: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王之涣辞官,过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
《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十五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间。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
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甚为得意。
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此事未必实有。
但表明王之涣的《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译文及赏析

《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译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读: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译文及赏析,更多杂文阅读欢迎访问YJBYS文学网。
凉州词二首·其一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及注释译文一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译文二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注释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 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
不度:吹不到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王之涣诗词《凉州词》

王之涣诗词《凉州词》的凉州词二首在当时的年代,是广为传唱的名篇,诗中的诗意意义深远。
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鉴赏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
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甚为得意。
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
此事未必实有。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的组诗作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凉州词 一、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⑹,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⑺。
译文 一、 被风卷起的黄沙,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 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子《折杨柳》呢?玉门关一代根本没 有杨柳可折啊!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二、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 北望自己的领土, 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 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 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