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唐)王之涣诗词欣赏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1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1.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戍边的要地。
2.葡萄美酒:指西域盛产葡萄,可酿制美酒。
3.夜光杯:传说中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
这里泛指珍贵精美的酒杯。
4.催:催促。
5.沙场:旷沙平野。
后多用来指战场。
凉州词的翻译甘醇的葡萄酒装满了夜光杯,刚准备喝时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
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还能回来?作者背景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能文善诗。
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
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凉州词的赏析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
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
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
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2凉州词二首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翻译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
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赏析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赏析《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赏析,欢迎阅览。
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赏析1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词语解释】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
不度:吹不到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凉州词王之涣欣赏

凉州词王之涣欣赏《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以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异族之间的关系,写一位北方胡人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第一首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
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和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和赏析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和赏析黄河远上②白云间,一片孤城③万仞④山。
羌笛⑤何须⑥怨杨柳⑦,春风不度⑧玉门关⑨。
注释①凉州词:是唐大乐府《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原是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歌词,描写西北方的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
②黄河远上:黄河的尽头。
③孤城:孤零零的戍(shù)边的城堡,这里指玉门关。
④万仞(rèn):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万仞:形容极高。
⑤羌(qiāng)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后常作军乐。
羌:我国古代西北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卫生。
⑥何须:有什么必要。
⑦杨柳:指古代的一种歌曲《折杨柳》,其中提到行人离别,常常折柳枝相赠,因“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
⑧度:越过。
⑨玉门关:古代西北边关名,汉代建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解读翻译黄河之水汹涌奔腾,仿佛来自云端,孤零零的凉州城外是万仞高的群山。
羌笛何必要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春风他从来没有吹到过这遥远的玉门关。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守卫边疆的将士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委婉的批评了朝廷对于他们缺乏关怀和呵护的冷漠做法。
诗人没有从戍边将士的生活状态入手,而是在第一句远眺黄河上游,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端直泻而下,渲染了恢弘的气势,烘托了开阔的意境。
第二、三句描写了边疆将士的.生存环境是在群山峻岭之中的一座孤城,以及在这孤独寂寞的环境中,传来了如泣如诉的《折杨柳》这首曲子,让人心碎。
最后一句中的“春风”比喻“封建统治者”,尽管将士们的生活环境很不好,离开家很久,非常思念家乡,但是统治阶级根本感受不到这些,诗句控诉了封建统治者对于边疆将士疾苦漠不关心的社会现实。
全诗苍凉悲怆(chuàng),深沉含蓄,打动人心。
玉门关的传说相传,在甘肃小方盘城西面,有个地方叫“马迷途”。
王之涣古诗《凉州词》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之涣古诗《凉州词》原文翻译以及赏析王之涣古诗《凉州词》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王之涣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景象,是那么的荒凉。
表达诗人阔达的情怀。
《凉州词》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赏析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原文及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及赏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原文及赏析“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Lynn整理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原文】《凉州词二首》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注释】⑴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1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1.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戍边的要地。
2.葡萄美酒:指西域盛产葡萄,可酿制美酒。
3.夜光杯:传说中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
这里泛指珍贵精美的酒杯。
4.催:催促。
5.沙场:旷沙平野。
后多用来指战场。
凉州词的翻译甘醇的葡萄酒装满了夜光杯,刚准备喝时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
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还能回来?作者背景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能文善诗。
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
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凉州词的赏析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
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
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
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2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赏析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无数热血男儿心灵深处最柔弱部分的千古绝唱。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欲饮琵琶马上催”是说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赏析王之涣《凉州词》古诗赏析凉州词是唐大乐府《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之涣《凉州词》古诗赏析,欢迎阅读。
凉州词(其二)(唐)王之涣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注释】:1、单于:汉时匈奴人对其君主的称呼。
泛指外族首领.诗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唐· 卢纶《塞下曲》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汉书·李广苏建传》2、拂云堆:古地名。
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
唐时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如用兵,必先往祠祭酹求福。
张仁愿既定漠北,于河北筑中、东、西三受降城以固守。
中受降城即在拂云堆,故拂云堆又为中受降城的别称。
唐,李益《拂云堆》诗:“ 汉将新从虏地来,旌旗半上拂云堆。
” 金,元好问《醉中送陈季渊》诗:“ 陇头地寒无草芽,拂云堆边春更晚。
” 清,纳兰性德《沁园春》词:“ 碎叶城荒,拂云堆远,雕外寒烟惨不开。
”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十一·榆林镇》。
3、登坛:登上坛场。
古时会盟、祭祀、帝王即位、拜将,多设坛场,举行隆重的仪式。
《史记·淮阴侯列传》唐司马贞索隐述赞:“君臣一体,自古所难。
相国深荐,策拜登坛。
” 唐皇甫曾《送徐大夫赴南海》诗:“位重登坛后,恩深弄印时。
” 清孔尚任《桃花扇·抚兵》:“建牙吹角不闻喧,三十登众所尊。
”4、神武:神明而威武.5、和亲:封建君主为了免于战争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 .与汉和亲。
——《汉书·李广苏建传》6、归去来:(1).辞赋篇名。
晋陶潜所作。
《晋书·隐逸传·陶潜》:“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后用以归隐之典。
宋梅尧臣《田家语》诗:“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这首诗表现出什么?
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 但悲而不失其壮。也表现出盛唐诗 人的宽阔胸怀。
主题思想
• 《凉州词》一诗,作者通过对驻守在黄 河上游、生活艰苦的孤城将士们听到羌 笛吹奏《折柳曲》,不免产生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之情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豪迈 的气概和柔细之情。也寄予诗人对守卫 边疆的将士们的深切同情。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Βιβλιοθήκη 春风不度玉门关。解 题
•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是流行于古代 乐府民歌的一种曲调,唐朝开元年间,节 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 给皇帝唐玄宗,唐玄宗让人翻译成中国的 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 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 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诗 人都写有《凉州词》
另外两首边塞诗
• • • • •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王昌龄《出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 而来,远远望去,好像是从 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一片孤城万仞山”
孤零零一座边城 屹立在崇山峻岭间。
“羌笛何须怨杨柳”
将士们何必老是吹奏那哀 怨的《折杨柳》曲调呢?
“春风不度玉门关”
要知道,春风是难以 吹过玉门关外的。
整首诗意
• 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 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 城巍然屹立。 • 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 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 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作者:(唐)王之涣
公元688-742,字季凌, 原籍晋阳(也 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他曾经作过县蔚 等小官,由于遭人陷害,曾一度弃官漫游。 王之涣为人慷慨有大略,是盛唐时期著名 的边塞诗人,与高适、王昌龄关系很好, 名动一时。《全唐诗》存有他绝句六首, 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掌握词义:
1、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 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今甘肃武威。 2、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 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3、羌笛:指羌族的笛子,这里指羌笛声。 4、何须:何必。 5、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 柳赠别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 留念。 6、度:越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