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河旧区的再生_以伦敦SouthbankCenter和苏州河码头仓储区的更新

合集下载

伦敦码头区 旧城改造成功范例

伦敦码头区 旧城改造成功范例

伦敦码头区 旧城改造成功范例伦敦码头区 旧城改造成功范例2010年03⽉27⽇07:34中国经济⽹-经济⽇报字号:T|T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格拉斯哥等英国⼤城市的⽼城区,渐渐地由主⾓变为配⾓。

位于伦敦东区泰晤⼠河两岸的码头地区,曾经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然⽽⾃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新问世的⼤型集装箱远洋船只⽆法抵达,导致失业率攀升,交通每况愈下,⼤量住宅被废弃,到上世纪80年代该地区⽆可避免地衰落了。

1981年英国政府成⽴了“伦敦码头开发集团”,以解决码头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难题。

该集团于1981年在码头区成⽴了英国第⼀个“⼯业园区”,推出免租⾦10年、免税退税等优惠政策招商⼊园。

由于码头地区遗留下了⼤量铁轨设备,该集团利⽤这些设备,低成本建成了与伦敦地铁系统接轨的码头轻轨,⼤⼤改善了码头区的交通状况;该集团还抓住了商务航空契机,在码头空地上兴建了伦敦城市机场,满⾜商务航空需要;在机场对⾯⼜修建了伦敦会展中⼼,并带动了酒店、餐饮、零售、商旅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由于码头区有毗邻伦敦⾦融城的地理优势,“伦敦码头开发集团”成功地在此打造了伦敦第⼆个⾦融中⼼“⾦丝雀码头”,英国⾦融监管局、路透社、汇丰银⾏、花旗银⾏等机构纷纷把总部设在“⾦丝雀码头”,如今该码头有英国最⾼的建筑群。

“伦敦码头开发集团”还在泰晤⼠河沿岸开发了许多滨河公寓,成为伦敦第⼆⾦融城⽩领的时尚家园。

1998年,完成了历史使命的“伦敦码头开发集团”正式解体,该集图在其存在的17年间,为伦敦东部22平⽅公⾥的码头区创造了12万个就业机会,把⼀座空城变成了伦敦最有活⼒的新区,2009年春天,20国集团⾸脑峰会就是在码头区的伦敦会展中⼼举⾏,2012年伦敦奥运会也将在码头区北⾯举⾏。

城市更新 案例

城市更新 案例

城市更新案例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进行改造和升级,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功能。

下面列举10个城市更新案例,以展示不同城市在城市更新方面的成功经验。

1.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更新项目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更新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城市更新项目,将滨海湾地区从一个废弃的港口区域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市中心。

项目包括规划和建设各种公共空间、住宅和商业建筑,以及人行道、公园和绿地等。

通过城市更新,滨海湾地区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了新加坡的地标之一。

2. 伦敦奥运会遗产城市更新伦敦奥运会遗产城市更新项目是对奥运会场馆和周边地区进行的城市更新工程。

通过改造和升级奥运会场馆,伦敦成功将这些场馆转变为多功能的体育、文化和商业设施,成为了城市的重要活动中心。

这一城市更新项目不仅提升了伦敦的城市形象,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和娱乐选择。

3. 上海外滩城市更新上海外滩城市更新项目是对外滩地区进行的城市更新工程。

通过改造和升级外滩的建筑和公共空间,上海成功打造了一个现代化的滨江景观带,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商业活动。

外滩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也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提供了重要支持。

4. 纽约高线公园城市更新纽约高线公园城市更新项目是将一条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为一个城市公园的城市更新工程。

通过改造和升级高架铁路,纽约成功打造了一个独特的城市公园,成为了城市居民休闲和锻炼的重要场所。

这一城市更新项目不仅提升了纽约的城市形象,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

5. 东京奥运会场馆再利用城市更新东京奥运会场馆再利用城市更新项目是对奥运会场馆的再利用进行的城市更新工程。

通过改造和升级奥运会场馆,东京成功将这些场馆转变为各种文化、体育和商业设施,提供了更多的娱乐和活动选择。

这一城市更新项目不仅推动了东京的经济发展,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和娱乐设施。

6. 巴黎巴士底广场城市更新巴黎巴士底广场城市更新项目是对巴黎市中心的一个重要公共广场进行的城市更新工程。

城市有机更新案例

城市有机更新案例

城市有机更新案例城市有机更新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旧城区的改造和再利用,使其逐渐恢复活力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模式。

下面列举了十个城市有机更新的案例。

1. 伦敦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项目:伦敦金丝雀码头曾是一个废弃的港口区,经过有机更新后,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商业金融区,拥有高楼大厦、购物中心、文化设施等,成为了伦敦的新地标。

2. 巴黎勒芒区(Le Marais)项目:巴黎勒芒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经过有机更新,保留了原有的历史建筑和街道布局,同时引入了新的商业和文化设施,使其成为了一个繁华的时尚区。

3. 纽约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项目:纽约高线公园是一个废弃的高架铁路,经过有机更新后,被改造成了一个城市公园,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热门去处。

4. 上海外滩(The Bund)项目:上海外滩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滨江区域,经过有机更新,保留了原有的历史建筑风貌,并引入了新的商业和文化设施,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景点。

5. 柏林普伦茨劳贝格区(Prenzlauer Berg)项目:柏林普伦茨劳贝格区是一个曾经的工业区,经过有机更新,保留了原有的工业建筑,并改造成了一个艺术区,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创意人才。

6. 东京涩谷区(Shibuya)项目:东京涩谷区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经过有机更新,改造成了一个现代化的购物和娱乐中心,成为了东京的时尚潮流中心。

7. 芝加哥密歇根大道(Michigan Avenue)项目:芝加哥密歇根大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购物街区,经过有机更新,保留了原有的历史建筑,并引入了新的商业设施,成为了芝加哥的商业中心。

8. 华盛顿特区西南区(Southwest Waterfront)项目:华盛顿特区西南区是一个废弃的港口区,经过有机更新,改造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滨水区,拥有酒店、商业设施、公共广场等,成为了华盛顿的新地标。

9. 温哥华雅芳区(Yaletown)项目:温哥华雅芳区是一个曾经的工业区,经过有机更新,保留了原有的工业建筑并改造成了一个现代化的住宅区,成为了温哥华的时尚居住区。

国外老旧小区更新的案例

国外老旧小区更新的案例

国外老旧小区更新的案例
在国外,老旧小区更新是一个常见的城市翻新项目。

下面是一些国外老旧小区更新的案例:
1. 伦敦,英国:伦敦的老旧小区经历了大规模的更新,以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

这些更新包括改善建筑结构、安装新的能源和排水系统以及提供更现代化的公共设施。

2. 阿姆斯特丹,荷兰:阿姆斯特丹市政府采取了措施,将老旧小区更新为可持续发展的住宅区。

他们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车等方式,减少了污染和交通压力。

3. 巴塞罗那,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老旧小区更新项目集中在城市的郊区。

该市政府与私人开发商合作,重建了老旧建筑,提供了更现代化的住宅,并改善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4. 纽约市,美国:纽约市的老旧小区更新主要集中在布鲁克林和皇后区。

通过改善建筑外观、更新基础设施和增加公共绿地,这些更新项目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为社区创造了更多的活动空间。

这些案例表明,国外城市通过老旧小区的更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并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城市再生项目的成功案例

城市再生项目的成功案例

城市再生项目的成功案例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老旧工业区和城市内部的空置土地、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针对这些挑战,城市再生项目成为了解决方案之一。

城市再生项目旨在通过重新开发和改造,使城市的老旧区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文将介绍几个成功的城市再生项目案例,展示了城市再生项目的价值和潜力。

一、巴塞罗那城市再生项目巴塞罗那是西班牙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旅游目的地。

然而,在经济危机期间,巴塞罗那的一些区域陷入了经济困境和衰退状态。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巴塞罗那政府启动了城市再生项目。

他们将老旧工业区域重新规划为创意产业园区,吸引了众多科技和创意企业的入驻。

这一项目不仅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动力,还为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

二、纽约高线公园纽约曾有一条废弃的高架铁路,一度成为城市的眼中钉。

然而,通过城市再生项目,这条废弃的高架铁路变成了著名的高线公园。

高线公园沿线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吸引了游客和居民前来游览。

高线公园的成功使得其他城市也对废弃的公共空间进行重新利用和改造。

三、伦敦伊顿镇再生项目伊顿镇位于伦敦市中心的河畔地带,曾经是个面临贫困和犯罪问题的区域。

为了提升该区域的形象和环境,伦敦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再生项目。

项目中,他们重新设计了街道布局,修复了老旧建筑,引入了文化和艺术活动,并建设了公共设施。

通过这一再生项目,伦敦伊顿镇焕发出新的风采,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四、东京银座再生项目东京银座是一处著名的商业区,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车辆和人流量的剧增,该区域面临着交通和环境问题。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东京政府进行了城市再生项目。

他们扩建了街道,建设了地下通道,提供了更多的步行空间,并提供了更多的绿化带,以改善空气质量。

这一再生项目使得东京银座更具吸引力,成为了一个宜居和宜商的商业中心。

城市再生项目通过改善老旧区域的环境和设施,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LDDC-伦敦道克兰区-伦敦码头区-城市再生

LDDC-伦敦道克兰区-伦敦码头区-城市再生
– Nicholas Ridley, Secretary of State 1986
London Dockland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1981-1998
The LDDC’s area
The riverside parts of Southwark, Tower Hamlets and Newham
Area = 8.5 square miles
Coloured areas show derelict land and waters in 1981
London Dockland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1981-1998
The area in 1981
(Government Study)
London Dockland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1981-1998
Four Key Powers
1. Land Acquisition • by agreement • by compulsory purchase • new vesting powers 2. Power to give planning permission 3. Powers to renew/revitalise the infrastructure 4. Channel for central Government Resources
– Michael Heseltine, Secretary of State, 1981
“Conventional local government solutions failed to halt the accelerating decline. A new approach was needed.”

细微之处见真章——从克拉克码头复兴看城市滨水旧区改造性再利用

细微之处见真章——从克拉克码头复兴看城市滨水旧区改造性再利用

细微之处见真章——从克拉克码头复兴看城市滨水旧区改造性再利用摘要:新加坡河滨水区域由废弃的滨河工业地带转变为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城市休闲中心,实现了全面复兴。

其改造性再利用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旧城旧区改造有着良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微循环功能置换环境修复改造性再利用引言从人类的活动看,数百万年人类生存的过程造就了人类选择聚居地的一种天性,即对滨水地带的向往。

整个世界上近一半的人口,都集聚在沿海滨水一带。

进入工业社会后,现代工业、交通业和仓储业等大量占据着滨水空间,城市的滨水区成为了城市的核心部分。

但随着后工业社会城市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转变,众多城市滨水空间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逐渐衰落。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越过大拆大建、大开大发的疾风骤雨式的阶段,但城市快速建设导致的高能源消耗、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等问题,还在限制着中国城市前进发展的步伐。

当前,城市建设转向精耕细作、品质提升,城市更新问题日渐突出,而作为见证城市发展的重要滨水旧区更新问题更是首当其冲。

1城市发展“微循环”理论吴良镛先生曾提出城市的有机更新理论,认为从城市到建筑、从整体到局部,像生物体一样是有机关联和谐共处的,城市建设必须顺应原有城市结构、遵从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也在以《复杂科学与城市转型》的主题发言中提出“包括我们的建筑设计、我们的环境设计、我们的城市设计,这些看起来很细微的事情,由简单的单体来组成的城市系统,实际上会自动生成极其复杂的发展模式。

”他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已进入中后期的特殊阶段,应摒弃初期的疾风暴雨式开发建设,寻求从细微处入手,注重城市细微之处的调节能力,发展城市“微循环”系统。

新加坡作为一个滨水城市国家,仅有弹丸之地。

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城市中心区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其滨水旧区更新改造,从建筑至环境,都体现了对城市文脉的传承和城市魅力自我修复能力的塑造。

2新加坡河克拉克码头滨水旧区改造实践克拉克码头位于新加坡河临出海的大转弯处,优越的位置使之在19世纪变成了繁荣的河运中心。

世界经典城市更新案例

世界经典城市更新案例

世界经典城市更新案例(原创版)目录1.概述2.世界经典城市更新案例2.1 纽约2.2 伦敦2.3 巴黎2.4 东京2.5 北京3.结论正文1.概述城市更新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世界各地经典城市更新案例,以期为我国城市更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2.世界经典城市更新案例2.1 纽约纽约作为美国最大的城市,其城市更新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纽约的城市更新注重保护历史建筑与创新设计相结合,例如曼哈顿的时报广场和布鲁克林区的威廉斯堡。

这些地区的更新项目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引入了现代设计元素,提升了城市品质。

2.2 伦敦伦敦的城市更新项目着重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例如,伦敦东区的码头区改造项目,通过重建基础设施、改善交通和增加公共空间,将曾经的工业废墟转变为现代化的商业和居住区。

2.3 巴黎巴黎的城市更新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提升城市环境为重点。

巴黎市政府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保护了老城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巴黎圣母院和卢浮宫等。

此外,巴黎还通过增设绿地和公共空间,提升了城市环境质量。

2.4 东京东京的城市更新项目以高效利用土地和提高城市功能为特点。

例如,东京的涩谷地区通过重建和改造,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提高了交通效率,同时增加了商业和文化设施。

2.5 北京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城市更新项目具有很高的代表性。

例如,798 艺术区的改造,将曾经的工业厂房转变为现代艺术和创意产业的聚集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质。

3.结论通过分析世界各地的经典城市更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城市更新项目不仅需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还需要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提高城市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摘 要:水是城市的灵魂和生命,我们应充分利用“水”之活力来激发城市活力。

本文分析了内陆水路对城市发展的潜在贡献,结合英国伦敦Southbank Center 的城市再生实践,论述了其基本更新模式,并将其与苏州河码头仓储区的更新对比,试图从宏观上总结一些值得学习的启示。

关键词:滨水; 公共性; 区域复兴Abstract:Water is the soul and life of thecity,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it to stimulate the urban vitality. This paper want to talk about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the inland waterways. Author analyzes the regeneration practice of Southbank Center in London, comparing it with Suzhou River storage areas, trying to summarize some experience to learn.Keywords:waterfront;public;regionalrevitalization中图分类号:TU24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0-0073-031 伦敦Southbank CenterSouthbank Center 位于伦敦市中心泰晤士河南岸,滑铁卢桥的西侧。

附近有许多著名的建筑物:桥头东侧是伦敦国家剧院,西侧是伦敦千年眼,河对岸是莎美西故宫,上游是国会大厦,下游是圣保罗教堂,可见其地理位置是十分优越的。

(图1)纵观其整个改造的过程,可以发现Southbank Center 的复兴并不顺利:Southbank Center 脱胎于1951年的英国节日旗舰展览(图2、图3),20世纪50年代正值世界大战结束,此时民众对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强烈愿望和战后的困难条件形成强烈的反差,人们以极大的热情从事城市建设,追求令人兴奋的新计划和充满想象力的城市再开发,因此对于城市更新呈现出大规模综合开发的态势。

英国节日旗舰展览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被建造起来的,当时该展览盛极一时,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但好景不长,随着展览的结束,这片区域被废弃,大部分构筑物被拆除,只留下了皇家节日音乐厅一栋建筑。

1967年和1968年,英国政府试图复兴该区域,在音乐厅旁加建了伊丽莎白女王大厅&珀塞尔房间和Hayward 画廊两栋新建筑,成为现在Southbank Center 的雏形。

新建筑的加入使该地区得到了复兴的机会,但结果却差强人意,围绕在音乐厅以及展览大厅四周的步行系统由于缺乏 庇护感和使建筑与周边过于隔离而人气不足。

此时的Southbank Center 既没有积极地迎合滨水空间也没有在彼此之间形成良好的可达性,因此复兴计划并不成功。

Southbank Center 的真正复兴开始于1983年the Greater London Council 开始实施的“打开大厅”政策。

皇家音乐厅此时全天候向公众开放,Southbank Center 迎来了全面复兴的时期。

1993年国家抽彩的实行和当时历史建筑保护政策的调整,使Southbank Center 一方面获得充足的改造资金,另一方面整体改造开发的方式更趋理性。

2003年,南岸中心委任Allies and Morrison 事务所负责整个Southbank Center 的改造工程,改造方案基本按照2002年的Rick Mather 总体规划,从周边领域、加建新建筑和观演大厅自身改造三个方面进行。

对周边领域,Allies and Morrison 事务所邀请伦敦大学巴利特学院对Southbank Center 周边进行了空间句法分析(图4),作者简介:熊文昱(1985-),女,湖南长沙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

城市滨河旧区的再生——以伦敦Southbank Center 和苏州河码头仓储区的更新为例Regeneration of Old Urban Waterfront Area——Comparing Southbank Center(London)with Suzhou River(Shanghai)熊文昱XIONG Wenyu图1图3图2图474首先对建筑的空间性质作初步分析。

指出是什么使该中心具有良好的公众体验,并找出它的缺陷。

接着,将模型作为一种设计工具,帮助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测试和评估。

最后得出建议(图5):在滑铁卢国际车站、坊格福特步行桥及泰晤士河岸设计新的路线来整合不同人群的活动方式,在整合度高的区域设置新的标志物来引导行人,并增建两处重要的公共空间作为缓冲。

而对于观演厅本身,改造侧重于维持开放的,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体验方式,基本以修复为主(图6、图7)。

从Allies and Morrison 事务所的改造可以发现伦敦采取的是一种全盘统筹的方式来改善物质环境,既着眼于地方,又考虑城市与河道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种单项地区性的改造方式后在伦敦城市复兴活动中被大量运用,它们受城市整体发展规划、地方发展规划框架以及其它指导性文件——包括河道周边地区发展导则的约束和指导。

改造完成后,物质环境得到了改善,河道自身的肌理也有所改观。

2 苏州河码头仓储区VS 伦敦Southbank Center上海是中国最先开始工业化的城市,贯穿老城的苏州河是建埠以来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因航运因价廉、方便,在相当长历史时间内成为货运交通的重要手段。

苏州河两岸的码头仓储区也是上海主要的工业厂区之一。

经分析,笔者认为上海苏州河码头仓储区在城市性质、沿河发展历史和公共活动等级上均有相似性(图8)。

因此,伦敦泰晤士河畔的Southbank Center 的改造更新对其日后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从苏州河的总体规划来看,整个河段的功能定位为以居住、生活为主,兼具一定的休闲旅游。

其中,中潭路和成都北路间的河段被划为滨水公共空间,因此选取这段河段(后称为苏州河C 段),与南岸中心周边河段进行比较分析:2.1城市肌理与街区尺度泰晤士河作为城市内的河道,两岸街区尺度与之相应,大小合适,且新建建筑均以尊重街区尺度及形态为前提建造。

城市肌理基本保持原貌(图9)。

苏州河C 段历史上多为工厂区及棚户区。

更新街区基本按照原有棚户街区尺度建造,尺度还算合理,但如中远两湾城等地段,在再开发的过程中对街区进行合并形成“巨型街区”,为营造良好的滨河步行环境设置了障碍(图10)。

2.2沿河交通系统的比较泰晤士河两岸的交通采取行人近河优先策略,即步行系统在离河最近的区域,而车型系统则围绕河道及行人活动区域的外围。

尽管车型交通不会直接沿河设置,但为方便沿河的步行人流,沿河道方向的车行路离沿河步道距离较近,方便附近的人流靠近河体。

车形交通系统及沿河步行系统既隔离又联系的设计策略,大大提高了泰晤士河两岸步行区活动的便捷度及综合吸引力。

此外,除了沿岸步行道,泰晤士河还将周边的步行系统综合加以考虑,把各个开放空间和公园绿地有意识的连接起来,达到步行系统向陆地纵深渗透的目的(图11)。

从图可读(图12),苏州河C 段的交通现状则呈现车近河优先的策略,虽然在桥梁数量、车型系统主次干道的配置和快慢速交通系统的转换上规划合理,但滨河步行道明显不足,滨河人车混流距离过长致使河道空间缺乏公众吸引力。

2.3沿河建筑形式的比较泰晤士河沿岸的建筑均沿河布置,在预留不宽的滨河步道后,建筑几乎完全根据河道的形态而建,构成非常完整的沿河界面;同时,沿河部分的建筑基本都是向河道开放的,形成良好的底层连续公共活动界面;而建筑的平面形态依据街区平面形式而得,简单而又饱满,既有良好的街区界面,又有较高的使用率。

而配合这种平面形式,南岸中心的建筑多采用多层平台的向河岸退台的方法。

同时,沿河建筑均采用低矮体量,离前排建筑一定距离后才有高层建筑。

这种方式,既能营造出一个围合的河道空间,又能避免建筑对河岸空间的压迫感,同时也保证了河岸地块的最高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图13)。

苏州河C 段沿岸的建筑的群体布局则采用完全不同的模式(图14)。

河段旁有很多新建的高层住宅区,且采用点状分布模式,因此沿河部分的建筑底层少有连续界面。

且与泰晤士河岸相比,苏州河C 段的更新模式明显感觉有背向河道发展的趋势,致使这种“背离”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四点:(1)沿河建筑的主要入口均背离河道界面,致使河道成为沿河新建筑的背面,新建筑的发展不但互相孤立,而且弱化了河道空间的存在;(2)沿河除了滨河景观绿化及露天座椅外,几乎没有其他公共场所及设施,也没有便捷的交通设施或路径,致使公众没有理由靠近河道;(3)发展的顺序是先发展内路街区,再发展沿河街区,而滨河步道是在最后完成的;(4)没有考虑城市总体公共空间系统的关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75系,公共空间和绿化公园呈点状的散布,之间缺乏联系,因此对于周边的辐射范围有限,而对于河道空间的应力更是背离河道作用。

以上四点使整个苏州河C 段的公共人流和公共活动均背离河道,即以远河处为中心,而河道部分则是从属地位,成为周边发展的背面。

3 对策思考根据以上对苏州河C 段和伦敦Southbank Center 在设计手法上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 Southbank Center 是把河道和河道两岸的空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发展的,它首先以步行交通系统为线索切入点,通过新的步行系统将周边多处散布的城市公共空间连接起来,强调已有空间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公共空间对提升区域活力的巨大潜力。

这种更新策略,没有宽阔的滨河景观绿廊,也没有离河岸很远的建筑退界,但便捷的通达方式和丰富的公共活动场所使得Southbank Center 成为伦敦现在最受欢迎的场所。

相比起来,苏州河C 段的更新现状就不那么乐观了:①步行系统的缺失和沿河大量封闭式小区阻挡了公共人流进入河道区域的可能,破坏了沿河的可达性和渗透性,②滨河场所激活方式单一,创意园区的开发模式过于重复,而公共活动场所的严重匮乏则让市民的休闲空间没有改善。

③河道两岸的新建筑缺少对滨河空间应有的尊重,功能定位缺失,较少考虑良好可达性的建立,因而缺乏人气。

从以上三点可知苏州河C 段的更新还处于起步阶段,问题很多,我们应当作出适时的调整来改变现状和解决问题。

通过下图的分析可知,苏州河C 段虽然有很多不利因素,但有更多有价值的潜在因素可以被改善和利用(开放空间10处,创意产业园4家,而仍处于荒置状态的历史保护建筑和厂房更是多达二十余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