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伦敦规划分析1

合集下载

阿伯克隆比—大伦敦规划详解

阿伯克隆比—大伦敦规划详解

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1944年)阿伯克隆比“大伦敦规划”(1944年),该规划的范围覆盖6735km2,涉及到134个地方政府,当时人口1250多万。

因此该规划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伦敦市区的总体规划,而是整个大都市地区的规划。

正如塔夫里等人评价的,该规划使“格迪斯的区域规划既考虑到了城市建成区本身的延续性和进行全面改造的困难,同时也兼顾了城市向外扩散的需要采用了降低已建成区的人口密度,在城市的建成区之外有计划建设新城的方式来整合整个区域,使城市及其周边均纳入到有序的发展之中”。

该规划包括了这样一些主题:延续控制伦敦市区内工业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的思想,限制城区的工业扩建;城市居住区和工业区相分离;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停止人口地迁入,使整体德人口密度能够下降,同时将市区的人口向郊区迁移;完善伦敦港的功能;给予城市规划新的权力,以控制土地的价格,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等在具体的布局内容上,通过对区域现实状况的详细审查,规划将整个规划地区划分为4个同心圆地区。

核心内容:——同心圆布局模式(1)城市内环。

包括伦敦郡和部分邻近地区该地区现状特点是密度过大,规划建议要从这里疏散出40-50万人口,也迁出相应数量的工作岗位,进行全面地城市更新,是居住用地的人口净密度降至每公顷190至250人。

(2)郊区环。

这里现状存有相当数量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设的住房,这一地区的人口密度不是很高,规划建议今后不再在这里增加人口,但需要对该地区进行重新组织,应提供合适的舒适环境。

居住用地的人口净密度控制在每公顷125人。

(3)绿带环。

这里是由国家1938年《绿带法》所规定的绿带用地,规划建议将围绕原有城市的绿带进一步拓宽,在整个建成区外围将绿带环扩展至16km宽,规划设置森林公园、大型公园绿地以及各种游憩运动场地,以阻止伦敦扩展到1939年达到的边界以外去,同时为整个地区提供休闲活动场所。

(4)乡村环。

这个地区要接受伦敦内环疏散出来的大部分人口。

大伦敦规划

大伦敦规划

大伦敦规划——新城建设以及影响姓名:班级:学号:摘要:大伦敦的范围覆盖6735km2,涉及到134个地方政府,当时人口1250多万。

因此该规划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伦敦市区的总体规划,而是整个大都市地区的规划。

正如塔夫里等人评价的,该规划使“格迪斯的区域规划既考虑到了城市建成区本身的延续性和进行全面改造的困难,同时也兼顾了城市向外扩散的需要采用了降低已建成区的人口密度,在城市的建成区之外有计划建设新城的方式来整合整个区域,使城市及其周边均纳入到有序的发展之中”。

关键词:疏散田园城市组合城市卫星城新城Greater London range covers 6735 km2, involving 134 local government, at that time the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1250 so the planning is no longer just a London the overall plan of the city, but the entire metropolitan area planning as tower in Cardiff, evaluation, this plan to the regional planning rafael case takes into account both the built-up itself in the city the continui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and difficulties, whil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pread outside the city to the need to adopt to reduce the density of population has finished, in the city of new city construction outside the finished in a planned way way to integrate the whole area, make the city and its surrounding are subject to an orderly developing.城市简介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距离泰晤士河入海口88公里。

大伦敦规划演变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启示

大伦敦规划演变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启示

局混乱、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交通拥堵、住房短缺等;资源依赖严重、环保压力凸显,部分城市尚未探寻到资源节约和生态文明的城市化发展路径;城市发展动力不足,产业发展乏力,城市化动力机制急需改革;制度障碍,如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等。

更多研究[2-5]认为: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均衡,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明显;城镇就业供给不足,就业的城镇化滞后于人口的城镇化;伪城市化现象出现,新进城的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保障等方面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城市内部形成了新的“二元结构”;农民工及失地农民的城市社会保障滞后,城市社会稳定发展需慎重考虑。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过程中同样也遇到过我国现阶段类似的问题。

通过对国外城市规划发展演变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现状和国土空间规划发展需求,从多方面寻求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内容。

大伦敦规划战略的历史演变及21世纪以来大伦敦战略规划的编制便是一个好的借鉴案例。

2大伦敦规划战略的历史演变总结大伦敦规划战略的历史演变,大致可以分为疏散发展时期、有机疏散时期、自发发展时期和集约发展时期[6](见表1)。

大伦敦规划的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征。

在疏散发展时期,规划关注城市的人口聚集、工业布局、城市环境、生活质量和中心城区拥挤等问题,并期望通过建立卫星城来解决。

到了有机疏散时期,规划通过布局具体的空间结构方案来协调人口分布同空间摘要 文章分析了21世纪以来大伦敦发展面临的形势,梳理了大伦敦规划演变的脉络,并对其各个时期的规划作出了评估。

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对未来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思考,提出了加强多学科多部门协作、实行分区策略、注重生态平衡、体现人文关怀,以及重视规划过程、及时反馈和修订的建议,以期为我国空间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大伦敦规划;城市问题;国土空间规划;空间环境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20.28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of Greater London since the 21st century, sorts out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the Greater London Plan, and makes assessments on the plan of the Greater London in various periods. On this basis, in view of the practical problems faced by China’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reflection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ath of urbanization, th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sectoral collaboration, to implement zoning strategies, to pay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balance, to embody humanistic care, as well a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lanning process, and to timely feedback and revise,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spatial planning in China.Key words Greater London Plan; urban issues;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spatial environment1我国城镇化现状及问题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问题日益加剧。

大伦敦规划

大伦敦规划

大伦敦规划大伦敦是英国首都伦敦的组成部分,是欧洲最大的都市区之一。

它以其发达的经济、文化和教育资源而闻名于世。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大伦敦进行了一系列规划,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的繁荣。

大伦敦的规划主要包括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

首先是城市发展规划。

伦敦市政府制定了2036年的伦敦规划,旨在增加居住和工作空间,改进交通和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和生活质量。

规划中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如建设新的住宅区、改善交通网络、保护城市的历史遗址和绿地等。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促进城市的发展,并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大伦敦的基础设施建设涉及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

规划中提出了一系列改善交通网络的措施,如修建新的高速公路、铁路和地铁线路,以便人们更便捷地出行。

此外,规划还提出了发展清洁能源和改善通信网络的计划,以满足人们对能源和通信的需求。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将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最后是环境保护规划。

大伦敦认识到保护环境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伦敦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以减少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和保护自然资源。

规划中提出了减少机动车使用、增加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车的使用、提供更多的绿地和公园等措施。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保护自然环境。

总而言之,大伦敦的规划旨在使城市更加宜居、宜商、宜游。

通过城市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大伦敦将成为一个更加现代化、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这将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保护环境和保持城市的全球竞争力。

大伦敦规划

大伦敦规划

、英国的战后重建a、大伦敦规划:1937年,英政府为解决伦敦人口过于密集的问题,成立了"巴罗委员会"。

该委员会于1940年提出的"巴罗报告"指出:伦敦地区工业与人口不断聚集,是由于工业所引起的吸引作用,因而提出了疏散伦敦中心区工业和人口的建议。

1942年由艾勃克龙比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于1944年完成轮廓性的大伦敦规划和报告。

其后又陆续制定了伦敦市和伦敦郡的规划。

在大伦敦规划中体现了盖迪斯首先提出的"组合城市"概念,并且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遵循了盖迪斯所概括的方法,即"调查-分析-规划方案"。

当时被纳入大伦敦地区的面积为6731平方公里,人口为1250万人。

规划方案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到外划分了四层地域圈,即内圈、近郊圈、绿带圈与外圈。

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

伦敦郡人均规划绿地面积大幅提高,重点绿化泰晤士河两岸。

中心区改造重点在西区与河南岸,并对其作了详细规划。

大伦敦规划吸取了二十世纪初期以来西方规划思想的精髓,虽然在其后几十年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当时在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合时宜的对策与方案,对控制伦敦市区的自发性蔓延、改善混乱的城市环境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四、五十年代各国大城市的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十年代中期编制的大伦敦发展规划,试图改变1944年大伦敦规划中同心圆封闭布局模式,使城市沿着三条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形成三条长廊地带,在长廊终端分别建设三座具有"反磁力吸引中心"作用的城市,以期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解决伦敦及其周围地区经济、人口和城市的合理均衡发展问题。

b、哈罗新城c、考文垂和斯蒂文乃奇市中心商业步行区。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

英国大伦敦规划00

英国大伦敦规划00
近郊圈作为建设良好的居住区和健全地方自治团体的 地区-
英国大伦敦规划规划内容
绿带圈的宽度约16公里,以农田和游憩地带为主,严 格控制建设,作为制止城市向外扩展的屏障,绿带圈 内原有的小镇和村子要保存其特点。
外圈计划在距离伦敦中心城区40-50公里的地方建设8 个具有工作场所和居住区的新城,主要用于接纳从伦 敦市区疏散出来的剩余人口和工业,从中心地区疏散 40万人到新城去(每个新城平均容纳5万人),另外还 计划疏散60万人到外圈地区现有小城镇去。新城具有 较强的独立性,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而且还 有一定的工业,居民的工作及日常生活基本上可以就 地解决。
伦敦地区用一系列环形和放射公路联接,根据艾伯克 罗比的理论,把过境交通和抵达伦敦城内的交通分隔 开来。共有四条环路: 第一条联系主要铁路线各火车站,保卫市中心区; 第二条环绕着原维多利亚郊区; 第三条围绕在二次世界大战发展起来的低密度地区; 最后一条环路保卫了整个伦敦建成区。
英国大伦敦规划新城建设
区域规划实例分析
------英国大伦敦规划
英国大伦敦规划
一、历史背景 二、思想来源 三、规划内容 四、新城建设
英国大伦敦规划历史背景
1930~1945年经济大萧条使英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 地区差异,南部和中部由于新工业发展出现繁荣的景 象,北部、威尔士和苏格兰则持续萧条。 1937年,英 政府为解决伦敦人口过于密集的问题,成立了“巴罗 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940年提出的“巴罗报告”指 出:伦敦地区工业与人口不断聚集,是由于工业所引 起的吸引作用,因而提出了疏散伦敦中心区工业和人 口的建议。1942年由艾勃克龙比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 于1944年完成轮廓性的大伦敦规划和报告。
辖.包括了伦敦旧城地区的

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

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

《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简介Ⅰ发帖人: lily0954 点击率: 3001倍受关注的新一轮大伦敦规划——《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的编制工作已经完成,于2004年2月由大伦敦政府(The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简称GLA)正式向全社会颁布。

这是一个针对大伦敦地区未来30年的发展而制订的战略发展规划,发布后在英国社会各界以及国际规划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本文简要介绍该规划的制订过程、工作背景、规划目标、发展策略要点以及规划的实施机制等内容,以期大家对新一轮的大伦敦规划有一个概要认识和了解,并对目前开展的各项规划编制和研究工作有所启示。

1、规划的制订过程在过去的30年中,英国和伦敦地区的区域规划编制与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曲折多变的发展过程。

1999年通过的大伦敦政府法(GLAA)重新确立了大伦敦政府(GLA)的合法地位授权,GLA由直选的市长和独立选举的议会构成,职权覆盖大伦敦地区的32个市级自治区和伦敦共同体。

GLAA同时授权大伦敦市的市长组织编制新一轮的大伦敦战略规划,并取代原有的伦敦发展策略指引(RPG3),以指导和协调大伦敦下属32个自治区的地方性规划,实现大伦敦地区发展的协调与合作。

《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正是在此政治背景下展开。

与此同时,大伦敦政府还组织编制了有关伦敦未来发展的多个专项策略,诸如经济发展、交通、文化、能源、环境、投资、社会公平等多方面的发展策略。

这些策略都围绕着共同的三个主题:伦敦居民的健康、获得机会的平等性、对英国可持续发展所做的贡献。

这些策略的制订必须相互协调,而《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将提供一个更高层次的空间发展框架,对这些策略予以整合。

同时,大伦敦规划还需要综合考虑与《欧洲空间发展展望》以及欧盟的其他发展指引协调。

按照法定要求,大伦敦规划草案必须经过可持续发展的评估。

本次大伦敦规划的编制是一个开放性的工作过程。

在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于2001年5月举行了对大伦敦规划的公众意见咨询,作为规划草案编制的参考依据。

伦敦的城市规划与发展历程

伦敦的城市规划与发展历程

伦敦的城市规划与发展历程伦敦是英国的首都,也是全球最繁华和文化多元的城市之一。

它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历程在世界历史上也树立了不少标杆。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伦敦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历程。

一、从城市形态入手伦敦的城市形态以半径10英里的环形路——环路(M25)为界限,分成北部、南部、东部和西部四个区域。

在市中心即伦敦城(City of London),这是伦敦的商业中心,也是世界金融中心。

城市规划以户外游乐设施和同时兼顾商家和居民的住宅区为特点。

此外,伦敦还有四个皇家公园二、看看伦敦的交通1888年,伦敦的第一个地铁开始营运,称为“地铁”。

地铁在伦敦的交通网中具有礼仪和良好的交通连接节点性。

地铁沿线的交通枢纽设施很多,而且地铁客流非常大,每天服务上百万名乘客。

另外,伦敦还拥有公交车、自行车共享、Uber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

在伦敦,你可以通过Oyster卡上的预付款系统,轻松地游遍这个城市。

三、看看不同社区伦敦的不同社区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人们可以在考特·戴恩街区(Covent Garden)的室内及戶外市场上购物;可以在贝尔尼斯的名品店中寻找雅致和时尚;在西区的波韦尔街(Portobello Road)上寻找古玩和花式货品;南区的贝利司(Bermondsey)也是新的艺术中心,展览和画廊中的现代艺术品; Hackney Wick的创意工作室和咖啡店以及其周边的牛津路博物馆地区(Museums Quarter)等都值得一去。

综合以上三点,伦敦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史其实也是一个故事。

经过不断地变革和发展,伦敦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大都市。

四、从文化角度谈伦敦伦敦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它作为欧洲文化之都之一,具有世界级的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中心。

诸如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美术馆和瓦伦西亚表演艺术中心等场所皆是必去之地。

在伦敦,你可以欣赏古典音乐、现代舞蹈、多元文化和人文背景。

五、总结作为一个大都会城市,伦敦的城市规划和發展史其实是一个不断改善和进步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
大伦敦规划充分吸取了当时西方国家城市规划思想的精髓。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大伦敦计划部分实现了霍华德城乡结合改善居住环境,以小城镇群代替大城市以及每个城 镇保持就业平衡,相对独立的理想城市目标。参考田园城市的理论,环绕伦敦形成了一条
宽达6英里的绿化带。
盖迪斯的组合城市
另外一个盖迪斯,他是一个生物学家,是一个社会的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个教育改革家, 他的这本书叫做《演变中的城市》。他的贡献就是把生物方面的进化论的观念运用到城市 方面来,把区域看作土壤,把城市看作一个植物,这个植物城市是在区域的这个土壤里面 生长的,所以他非常强调要区域调查,最早推动区域研究、区域规划。他提出了生态问题, 这是一百多年前就提出生态问题和城市进化的理论。另外他提出一句口号,就是说我们不 仅要煤气和自来水,而且还要阳光和空气
• 1952年,“城镇开发法”正式颁布,又在大伦敦周围规划了20座旧城的改扩建,一共 可安置40万人。
• 20世纪60年代,伦敦又进一步提出了大伦敦发展规划,第三代新城开始出现。 • 20世纪70年代,伴随英国总人口数量趋于稳定以及既有城市内部问题的凸显,采用建
设新城的方法来解决大城市问题的规划方针开始受到质疑。 • 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政权时期新城建设政策正式打上休止符。
大伦敦规划分析
城市发展与动力作业
组员:唐嘉曼、陈友杰、黎达栋、 莫瑞欣、梁少云、吕燕华
社会背景
社会背景
城市简介
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距离泰晤士河入海口88公里。 是由城 墙,环路,南北环线和25号高速公路包围着的.泰晤士河与Lee河,铁路跨线桥和干道,造成了 更细致的格局。罗马路,Westway,辐射状立交,以及Kingsland,等各个路穿城而过,地貌 特点和距离都被拉近了。公园和起伏的土地是对城市格局的良好补偿。
空间开放空间规划
• 阿伯克隆比推进了1929年在伦敦规划中所采用的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思想并 且引入一种设想:将伦敦的公园绿岛联成连续的绿化带,用绿色通道将内城 的开放空间与大伦敦边缘的开放空间连接起来,创建伦敦的绿色通道网络 (见下图),目标是实现:城镇居民从家门口通过一系列的开放空间到乡村 去。这些连接性公园道最大的优点就是能扩大开放空间的影响半径,使得这 种较大的开放空间与周围区域关系更加密切。例如,规划后形成的离中心区 的第二条环形干道与里真茨公园、西明斯特公墓、巴西特公园和首都其它公
实例
实例:密尔顿·凯恩斯新城。
概况:位于伦敦与伯明翰之间, 1967年开始规划,1970年开始建 设,规划人口25万,面积88.7平 方公里。
意义:密尔顿凯恩斯的规划较为 集中的体现了20世纪以来英国田 园城市及新城运动的成果、经验 与教训,成为新城发展的终结之 作。 主要内容: 1.略带弯曲的方格网构成匀质城市的基本框架。 2.人行交通在街区中部与上述方格路网立体交叉,两套系统相互嵌套但不交叉。 3.功能分区不再以片区或组团来划分。 4.社区中心设施结合公共汽车站,人行、车行系统,立交等布置在城市干道两侧。 5.绿化与开敞空间系统结合道路网与现状地形和村落,形成穿越并联系各个大街坊的穿越系统。
(大伦敦规划的功能分区图)
规划内容的主要方面
• 城市布局方面 设计中规定把重工业和有害生产企业迁到居住用地
范围以外。
交通方面
伦敦铁路枢纽被简化到四个大车站,并用地铁联结 起来,对街道网也进行了改造,并补充了3条新环形 路。阿伯克隆比在详细研究了伦敦原有的规划和建筑 之后,设计了十分好用的功能分区图,并以此成功地 选定了两条径向的干道:第一条是从西北向东南,经 过瓦特卢大桥铺设的;第二条沿泰晤士河北岸铺设。
于工业所引起的吸引作用,因而提出了疏克龙比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 • 1944年,轮廓性的大伦敦规划和报告完成。 • 1945年,由政府正式发表大伦敦规划。
新城建设
• 1946年,制定 “新城法”,规划了1946~1949年在大伦敦周围设置8个具有独立性的 卫星城,一共可安置50万人。
• 第一代新城中的人口密度较低,规模不大,人口规模大多在6万人以下。 • 实例:哈罗新城
2)第二代新城建设
• 城镇开发法的颁布使得疏解大城市人口的方式开始向对已有城镇的改造与扩建倾斜。 50年代时确立了苏格兰的坎波诺尔德新城,61-66年间确立了利文斯通、朗科恩、欧文 等7座新城。
• 第二代新城人口密度和规模有所提高,规划人口在10万人左右。
新城建设
新城建设——大伦敦规划的重要实践
1946年,在新城开发公司的规划和开发下,在伦敦北部40公里处建造了第一个新城斯 戴藩(Stevenage),人口规模10万。
1)第一代新城建设
• 根据新城法,政府在1946-1950年间,确定了位于英格兰、苏格兰及威尔士的14个新城, 其中的8个位于伦敦地区。
• 工业革命之后,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工商业向机器向大生产转型, 直接带来了城市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工业和人口
的增长都集中在英格兰南部和中部,尤其是在伦敦周围。当时全国只有伦敦
及其附近地区以及英格兰中部的就业增长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就业率的 高升,带来了伦敦人口的高涨和城市空间的扩张。据统计,1600年的伦敦市 区的面积只有750公顷,1726年即增加至9160公顷,扩大了12倍之多。从下 图中就可以看到伦敦城市空间的急剧扩展。
。 园及小游园相切,全程约35公里就在树荫下通过
目标是实现:
城镇居民从家门口通过一系列的开放空间到乡村去。
新城建设
背景
英国郊区新城的开发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的形成过程和城市形态都与土地富 裕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的郊区城市不同。具有美国特色的“边缘城市”,是由市场引导
的 城市居住和就业功能郊区化推动传统都市的中心商业区功能转移,形成与传统都市形态相 异的郊区城市功能中心。而英国的郊区新城完全是在政府的规划下,由政府拨款的新城开 发公司联合私有企业,在专业规划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从而避免了一些传统都市的弊端。新 城理论起源于阿伯克比( P a t r i c kAbercrombie)在1940年完成的大伦敦规划。
大伦敦规划简介
规划方案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 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到外划分了四 层地域圈,即内圈、近郊圈、绿带圈 与外圈。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 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 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伦 敦郡人均规划绿地面积大幅提高,重 点绿化泰晤士河两岸。中心区改造重 点在西区与河南岸,并对其作了详细 规划。
伦敦是在莫斯科之后是欧洲第二个大城市 。伦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代王朝建都此地。 到17世纪时伦敦已经是當時大英帝國乃至欧洲最大的都市。1666年的倫敦大火災毁坏了伦 敦城内大部分的建筑,但大火后伦敦又立即开始了10年間的重建,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的开通, 公共汽车的营运,以及联系四方的铁路线,使伦敦的市容与交通面貌一新。伦敦市在19世纪 后半期居住人口突降,大量建筑新建,从一座乔治风貌的城转而成为维多利亚特色的城.
大伦敦规划简介
• 为解决这一问题,艾伯克龙比提出在当时伦敦建成区之外设置一条宽约5英里的 “绿带”,用来阻止城市用地的进一步无序扩张。 需要疏散的100万人口由设在绿 带外的8个新城和20多座已有城镇接纳。由于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这些大部分距离 伦敦20英里~50英里远的城镇不足以完全依托伦敦,因此必须考虑每个城镇中的就 业平衡问题。
新城建设
3)第三代新城建设
• 20世纪60年代末,莫尔顿·凯恩斯、比德伯勒、北安普顿等第三代新城开始出现。 • 第三代新城的人口规模在20万-25万人左右,同时包含已有城镇在内。至此,以疏散大
城市人口为目的的新城建设和既有城镇改造扩建最终走到了一起。 • 实例:密尔顿·凯恩斯新城。
实例
实例:哈罗新城
社会背景
伦敦市有700万人,如果按大都市区来计算有1800万人。与纽约和东京一样,伦敦也是 一个国际大都市,有许多跨国公司的总部落户于伦敦市中心。伦敦是英国政治、商业、金融、 文化和旅游的中心,有着2000年的悠久历史,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过去曾有几年,伦敦的 人口和工作机会减少并且流向周边地区。
社会背景
巴罗报告:
当美国人热衷于修饰华丽的城市外表,努力赶超欧洲时,作为工业革命发祥地的英国,已 有3/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但英国的传统工业及其聚集地开始出现衰落的端倪。与此同时, 新工业向南的迁移使得人口向包括伦敦的大城市集中。1937年,英政府授权巴罗为主的皇 家委员会调查工业与人口分布状况中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1940年发布《皇家委员会关 于工业人口分布的报告》即巴罗报告,得出伦敦地区工业与人口不断聚集,是由于工业所 引起的吸引作用,因而提出了疏散伦敦中心区工业和人口,高度集中型的大城市弊大于利 的结论。其结论,方法及按照其建议所展开的后续工作直接影响到英国战后的城市规划编 制与规划体系的建立。
大伦敦规划简介
大伦敦规划简介
• 规划面积6731平方公里,人口1250万人。 • 在英国全国人口增长不大,伦敦地区半径30英里范围内人口规模保持基本稳定的前
提下,如果要改善城市中心的居住环境就必须疏散其中的工业和60多万人口,加上 其他地区的疏散人口,需要疏散到伦敦外围的人口总数达100余万。
概况:由吉伯德于1947年设计,占地 25.6平方公里,规划人口6万人。
规划思想:田园城市 邻里单位
主要内容: 1.新城中心布置在火车站南侧 2.工业用地沿铁路分设新城东西两端 3.居住用地被分成4个片区,并进一步 被分成13个由4000-7500人组成的邻里 单位。 4.各居住片区之间设有公园绿地及农田,城市干道恰好在各片区之间穿过。 5.各邻里单位中设有小学以及由商店、会堂、酒吧等组成的次中心。 6.每个邻里单位分成数个150-400户组成的居住组团。
中心区、老城区的改建方面
• 中心区、老城区的改建方面 在建设有大量珍贵房屋(即历史遗留的宝贵建筑)的大城 市中,规划设计采用了地下通道的方式,以保留其原来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