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5、26、27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初中历史革命斗争知识点的详细整理

初中历史革命斗争知识点的详细整理中学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而革命斗争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对初中历史中革命斗争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详细整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
一、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它以推翻满清王朝为目标,争取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的爆发受到了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如西方文化的传入、外国侵略的加剧、民族意识的觉醒等。
辛亥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革命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二、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它是为了反对《凡尔赛条约》中割让中国领土的不平等待遇而发起的。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解放和进步。
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了中国的民族觉醒和社会变革。
三、北伐战争(1926年-1928年)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共两党合作发起的一次反蒋介石、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革命战争。
北伐战争的胜利,使得国共两党在中国革命中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北伐战争过程中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和事件,如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蒋介石的“围剿”等。
四、土地革命战争(1927年-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农村革命战争。
这场战争以农民群众为基础,旨在实现土地革命和农村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力量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最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
五、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长期斗争,也是二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最终赢得了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亚洲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的爱国运动

2.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概况 (1)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原因: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但 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已深深影响了一批进步的 中国知识分子,特别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兴起时间与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 动兴起的标志。 旗帜:“民主”和“科学”。 内容:涉及思想文化领域和文学领域。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认为,儒家学说要求臣民忠于君主,儿子服 从父亲,妻子顺从丈夫,把人变成奴隶,是民主和科学的大敌。 因此,他们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宣称要“打倒孔家店”。
答案:A
【例2】 (2011·山东泰安)维新变法时期创办的我国第一所高等
大学堂是( )
A. 京师同文馆
B. 马尾船政学堂
C. 京师大学堂
D. 黄埔军校
分析 A、B是洋务运动的成果,D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成果。京师
大学堂是维新变法在文化教育上所采取的一项措施。
答案 C
【例3】 (2011·浙江绍兴)辛亥百年祭,中共九十庚。重忆近代 事,再悼烈士魂。 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领导阶级及代表人物: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等。 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政治上四分五裂,军阀混战。
比一比:同资产阶级维新派相比,你认为孙中山等的资产阶级革 命派观点有什么明显不同?
初中政治知识点归纳之中国革命

初中政治知识点归纳之中国革命中国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等一系列革命运动。
这些革命运动推翻了旧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下面是对中国革命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推翻封建王朝统治的革命。
它由革命党人孙中山领导,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最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成为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中国进入了共和时代。
二、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在中国学生与市民反对对中国的巴黎和约的抗议示威中爆发的。
这场运动呼吁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化思潮的兴起,对中国的革命进程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北伐战争(1926年-1927年)北伐战争是中国国共两党合作发动的一场反对北方军阀统治的战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以国共合作军为主力,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战役,最终攻克南京,结束了北方军阀的统治,完成了民主革命的第一步。
四、土地革命(1927年-1934年)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农民起义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调整了策略,将重心转移到农村地区,通过土地革命来巩固和扩大革命力量。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建立了一系列农村革命根据地,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措施。
五、长征(1934年-1935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极具艰辛的战略撤退。
在国共内战的背景下,中国红军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敌人的追击。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行军。
长征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六、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全面抗战。
这场战争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最具规模和伤亡的一场战争,对中国人民和国家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初中历史革命知识点梳理

初中历史革命知识点梳理中国近代史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充满了革命与战争的故事。
在初中历史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革命知识点。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梳理。
第一,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彻底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被广泛认为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辛亥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清朝封建专制政权,建立民主共和国。
在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统一了各地革命势力,逐步推翻了清朝统治。
第二,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大规模爱国革命运动。
这次运动由北京爆发,起初是反对列强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抗议。
然而,这次运动迅速升级为反对封建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斗争。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主张科学、民主和现代化。
第三,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是中国国共合作推翻北洋政府和打倒军阀的战争。
这场战争由国共两党合作组成联合政府,以孙中山为首,发动的。
战争从1926年开始,到1928年成功地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
北伐战争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还为后来的抵抗日本侵略和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第四,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中国红军被迫踏上了艰难而漫长的长征。
在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数千里的艰苦跋涉、恶劣环境和残酷战斗。
这次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更大的影响力,并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五,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
这场战争从1937年发动,一直持续到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
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场战争不仅推动了中国各个社会阶层的团结和觉醒,还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国内的影响力。
这些革命知识点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近代化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政治常识知识整理

中国近现代政治常识知识整理1.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革命,也被称为1911年革命。
- 这次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在此之后,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2.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期在中国兴起的一股思想解放运动。
- 这个运动倡导科学、民主、启蒙等新思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发生在1919年的一次反帝反封建运动。
- 这个运动是对《凡尔赛条约》签订的抗议,也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
4. 国共合作与中国的成立- 1921年,中国在上海成立,这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此后,中国与国民党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合作,但后来因意识形态和利益分歧而分裂。
5. 南京国民政府与北伐战争-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开始了北伐战争。
- 这场战争最终导致了国共两党的决裂,中国分裂为国民党统治的南方和控制的根据地。
6. 抗日战争- 1937年,中国爆发了抗日战争。
- 这场战争是中国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抗争,持续了8年之久,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大陆成立,标志着中国取得了全国政权。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新中国的历史时期,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8.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是领导的一场政治运动,发生在1966年至1976年期间。
- 这场运动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动荡和混乱,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
9. 改革开放-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策,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 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走向市场经济,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变革。
10.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
-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考点27、28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5)清政府也曾试图改革,实行“新政”和立宪,但都未触 及腐朽的制度本身。
2.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时间 1911年10月—1912年2月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派
代表人物:孙中山
政党
中国同盟会 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国民党的前身
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 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标志
武昌起义
时间、地点:1911年10月10日,武昌
辛 亥 革 命
成果
结果
占领武昌,光复武汉三镇, 概况: 成立湖北军政府 时间、地点: 1912年1月1日,南京 中华民国成立 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清朝覆亡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 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革命果实。
2.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比较。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具有西方自由、平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 参与者 博爱等思想的进步知 子、青年学生,工人阶级从此登 识分子、学生 上了政治舞台 封建专制制度,旧道 斗争对象 帝国主义,北洋军阀政府 德,旧文学 斗争形式 性质 创办报刊,进行宣传, 创办报刊,进行宣传,游行示威 改革文学 思想解放运动 反帝爱国运动 比较点
目的
主张
都希望中国富强起来,挽救民族命运
①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民主政治制度; ②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领导阶级
相 同 点 影响 结果
中国资产阶级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传播了先进的思想文化,促 进了民族觉醒;表现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没有广泛发动群 众,最终失败,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 质 ①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资本主义道 路在中国行不通 ③照搬照抄别国模式行不通,要立足国情,走适合 中国国情的道路
高二历史常考知识点下册

高二历史常考知识点下册在高二历史课程中,下册的内容与中国现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相关。
为了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记忆,下面将详细介绍几个常考的知识点。
一、中国近现代史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标志着封建帝制的覆灭、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胜利为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推进了政治和社会的进步。
2. 护法运动:护法运动发生在辛亥革命后,目的是保护民国政府的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
护法运动有利于巩固中央政权,维护国家利益。
3.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在1919年。
作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一次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形成了反帝爱国和拥护科学新文化的新的民族精神。
二、世界近代史1. 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和最破坏性的战争之一。
它爆发于1914年,涉及了世界各个国家,对20世纪的国际关系、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 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是在俄国推翻沙皇制度的一次重要革命。
这次革命导致了共产党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影响。
3. 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签署的和平条约。
它影响了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对二战的爆发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4.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发生于1789年,是近代欧洲最伟大的革命之一。
这场革命推翻了法国的绝对君主制度,对世界政治局势和人权等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只是下册历史课程中的一部分常考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演变和影响。
掌握这些知识,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和应对考试都非常重要。
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并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为现实生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希望同学们通过对高二历史常考知识点的学习,能够培养对历史的兴趣,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
历史是我们前进的基石,我们应该珍惜并尊重历史,同时也要在历史中不断寻求进步与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中山和华盛顿并称为“东西两国父”的共同原因: (1)都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 (2)都缔造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3)都制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4)都维护了民主共和制度等。
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比较点 性质 政治派别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保留清王朝,建立君主 立宪制 自上而下的改良 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 思想解放的潮 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 觉醒和进步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 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 阶级共和国 暴力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了共和制国家;极 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 想解放
共同启示Biblioteka 新文化运动1.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 根本改变,君主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 数中国人。
2.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3.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已深 深影响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认 识到中国需要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1.发起标志:
1915年 陈独秀 《青年杂志》 上海
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中西方近代化的变革顺序正好相反。
3.在近代化起步过程中,中国主
要向西方学习,但没有使中国富强 起来。根据当时国情你认为制约近 代化的因素有哪些?(从内因、外 因两个方面考虑)
感悟篇
学习中国 近代化的探索,你有何启示?
辛亥革命
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国; 民生主义:解决国民经济生活、消除贫富悬殊,维护广 大人民利益的措施。 民族 民权 民生
三民主义
一、保路运动 二、武昌起义
三、武昌起义后,各省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 2)
( 3)
( 4)
背景:
维 新 序幕: 变 法 发展: 运 高潮: 动
代表人物:
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内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 育、军事
作用:
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 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一次思 想解放的潮流
结局: 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
近代化的起步—— 先进中国人追梦之路
• 考点25 知道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概况及影响(a) • 考点26 简述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概括辛亥革命 的历史意义(b) • 考点27 简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过程,说明该五四 运动的意义(b)
“近代化”就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民族独立、国 家富强的过程。 近代化的核心是实现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1、近代史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学习西方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2、近代史后期:新民主主义革命 3、现代史:新中国的建设道路探索 学习马克思主义 和苏联, 并找到了具有中 国特色的道路
变革篇
19世纪 1898 60-90年代
1911 C
1915
1919 E
A
B
D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民主科 学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变法图强 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人物篇
( 1)
中国所提要求被列强拒绝,而日本却如常所愿
巴黎和会全体会议现场
第一阶段
在这张历史图片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第二阶段
上海 商人 上海 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罢市 工人 罢工 上海女学 生游行队 伍
五四运动的影响
(( 3)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2)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 (1)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比较篇
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关于中西方近代化历程的示意图 1.请你帮助他完成尚未填写的相关内容
先进技术 (器物) 洋务运动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戊戌变法
A
B
C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文艺复兴
D
2.试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
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3.比较中西方近代化变革有什么不同?
2.旗帜、口号:
(德先生)
(赛先生)
3.代表人物:
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③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②提倡新 道德,批 判 旧道德
《狂人日 记》
发起者, 提出民主、 科学主张
首倡 白话 文
宣传马克 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
中国参战时英法等国 曾许诺:战争胜利后 国际上将以大国待遇 中国。取消德国在华 权益。从1840年鸦片 战争屈辱历史开始, 国人从此看到了希望, 中国前途一片光 明· · · · · · (因此一战胜利后国 人如此高兴,对未来 充满期望)
四、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戊戌变法。 ▲标志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 ▲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有何地位(作用)?
开启了中国政治制度领域近代化的步伐。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同于后来袁世凯颁布的《中华民 国约法》。 2.实现“平均地权”的事件:土地改革(1952年完成)。 3.辛亥革命留下的精神财富。 (1)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2)敢为人先、坚持不懈、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 和斗争精神。 (3)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4)开拓创新,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断追求民 主进步的精神。
不 同 斗争方式 点
成果
政治主张
时期
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目的
主张
都希望中国富强起来,挽救民族命运
①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民主政治制度; ②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领导阶级
相 同 点 影响 结果
中国资产阶级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传播了先进的思想文化,促 进了民族觉醒;表现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没有广泛发动群 众,最终失败,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 质 ①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资本主义道 路在中国行不通 ③照搬照抄别国模式行不通,要立足国情,走适合 中国国情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