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
文化重在“求善”,西方文化重在“求真”。
❖ ﹙2﹚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旳特点。其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
时间漫长;其二,经济基础稳固;其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其四,对人身控 制严密。
❖ ﹙3﹚老式社会政治构造对中国文化旳影响 ❖ 其一,宗法型特征造成中国社会形成伦理型范式。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 其二,专制性特征造成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整体观念、国家至上、文
❖ 2.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老式社会构造旳特征
❖ ﹙1﹚家天下旳延续 ❖ ﹙2﹚封国制度不断 ❖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 ﹙4﹚家国同构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三、中国老式文化依赖旳社会政治构造
❖ 3.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构造
❖ ﹙1﹚中国与欧洲政体旳差别。巫史神本文化与礼乐人本文化。中国
❖ 2.中国老式文化旳隐显之分 ❖ 3.中国老式文化旳山林庙堂之分
❖ 2.中国老式自然经济旳发展阶段和形态
❖ ﹙1﹚殷商西周:土地国有旳自然经济阶段。 ❖ ﹙2﹚战国后来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旳演进。 ❖ ﹙3﹚商品经济旳波浪式迈进。 ❖ ﹙4﹚中国老式社会所到达旳经济发展水平。发达旳农业、繁华旳城市、
流通旳货币、四大发明。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二、中国老式文化植根旳经济基础 ❖ 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旳原因
❖ ﹙1﹚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旳周期性失调。 ❖ ﹙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旳箝制和束缚。
❖ 4.中国老式自然经济旳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旳影响
1.农耕经济旳连续性与中国文化旳延续力 2.农耕经济旳多元构造与中国文化旳包容性 3.农耕经济旳早熟与中国文化旳凝重性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 一、血缘宗法家族制度的演变 • 人们之间的三种关系:血缘、地缘、业 缘。 • 中国人为什么特别重视血缘关系?主要 由于农业经济的长期存在,人们聚族而 居,流动少造成。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 到来,血缘关系必然被打破。但历史上 形成的传统不会马上消失。
血缘宗法家族制度的演变:
• 第一、西周时期,宗法制度确立 • 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王位制;分封制与 世卿世禄制;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丧服制 度——五服制度。斩衰、齐衰、大功、小功、 缌麻(核心思想:家国同构、尊尊亲亲、亲疏 分明、长尊幼卑、男尊女卑、家族情谊温情脉 脉)见教材316页。 • 第二、秦汉小家族制度(商鞅变法、家国分开 • 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和门阀制度—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第四,宋以后的封建家族制度
北方出军人,南方出文人骚客、商人;
东北虎,西北狼,南方大绵羊;解放战争朝鲜战争 四野,是一支经历了长期战火考验的虎狼之师)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一、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
地理区划是是今黄河为它的南界,以太行山和燕山为西界、北界, 包括河北全境及山西、山东、河南、辽宁、内蒙的部分地区 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混合体 燕赵地势开阔,地处平原,沃野千里,兼有三面天然屏障 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及其影响
• • • • • 一、以农为主的经济模式 二、农业型文化 1、重农抑商的观念; 2、天人和谐的思想; 3、安土重迁、浓重的乡土观念——古人说人 生有四大幸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 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叶落归根,思乡诗发 达 •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东方专 制主义和发达的民本思想。
唐开成、会昌年间 6000万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 3000万 北宋崇宁、大观年间 12600万 辽乾统年间 900万 西夏贞观年间 300万 南宋初 5650万 金初 2830万 南宋嘉定年间 8060万 金泰和年间 5600万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7500万 元至顺元年(1330年) 8500万 明洪武三年(1370年) 6000万 明崇祯年间 20000万 清康熙年间 16000万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31150万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38310万 清咸丰元年(1851年) 43610万 清光绪六年(1880年) 36450万 清宣统二年(1910年) 43600万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PPT模板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PPT模板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特点表现明显。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二、经济基础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中国内地的自然 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从古至今的农耕经济。
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 成熟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 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化的延续 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地理环境促进了文化的延续。中国地理位置优越,为农业 发展提供了适宜条件。农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 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 础。其他地方的文化影响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对却无法动摇 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这就促进了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三、社会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离不开它所依存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通 常用来表示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结构是某一社会中由政治结构、经 济结构、文化结构互相耦合而成的形态稳定的组织系统。
社会结构的停滞性和大一统王朝的周期性更替是中国封建社会 的最基本特点。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超稳定系统。这种社会结 构一方面具有巨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周期性震荡。正是 这种超稳定系统,保持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延续,使社会结 构呈现出巨大的稳定性,其浓厚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伦理型范式,其典型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型 范式。宗法一体化则表现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中国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是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传统文化的持续性。其次农耕经济的多 元结构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再次农耕经济 的早熟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早熟性。再其次农耕经济弱化了理 论逻辑推理和实验性研究。最后农耕经济对古代中国人的哲学观 念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背景及其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背景及其影响
西方学者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近代法国启 蒙思想家孟德斯鸠都谈到气候影响民族精神、 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
如,亚氏认为,北方寒冷地区各民族“精神充 足,
富于热情”,“但大都拙于技巧而缺少理智”; 亚洲各民族“多擅长技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 弱,热忱不足”,故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至 沦为
奴隶。希腊人“既具热情,也有理智;精神 健旺,所以永保自由,对于政治也得到高度 的发展。”孟氏认为,印度人之所以创立了 精于思辩的佛教,是因为印度天气炎热,人 们不好动,终日坐在屋里或树荫下冥思苦想。
自河北,山东,安徽,河南,也以陇海铁 路为中心点。山东产生了吴佩孚,张宗昌
孙传芳,卢永详;河北产生了齐燮元……; 河南产生了袁世凯;安徽产生里冯玉详, 段祺瑞。江苏不出大将,而产生了几位 出色的旅馆侍者。五十年前,中国中部 湖南省出了一位曾国藩,这个好象是例 外,但适足以证明上述之定律:因为曾 国藩是一位第一流的学者,同时也是第 一等大将,但他既系出生于长江之南, 是以食米者而不是啖馍馍者,从而他的
北面修建了长城,加之长期处于文明中心, 隔绝了与世界的联系。天然地理屏障,既 保护了我们,也封闭了我们。
对文化的影响:
1、文化自生,延续不断,文化中心观 念(孟子曰“吾闻由夏变夷,未闻变于 夷者也”,宋代石介《中国论》),封 闭内倾,民族性格稳健。与古希腊对比, 富于开放、冒险、进取精神等。
命运注定应为显贵大臣,而不能为中华民 族开创一新的皇朝,因为开创帝业这种工
作,需要一种北方典型的粗砺豪放的态度, 要具备一种淳朴而令人可爱的无赖汉之 特性,要爱好战争,不厌劳动而善于自 利的天才——藐视学问与孔教伦理,直 至大局底,南面称皇,那时孔教的尊皇 思想始有用于他,然后大模大样大讲其 尊孔之道。(北方出军人,南方出文人 骚客、商人;东北虎,西北狼,南方大 绵羊;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四野)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已十分清晰,如《 已十分清晰,如《诗经 · 小雅 · 北山》:“普天 北山》 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历 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代王朝总以追求”四夷宾服“ 代王朝总以追求”四夷宾服“、天下归心为王 朝强盛的标志。 “天下”“四方”观即追求统一、天下一 天下”“四方” 家的大一统观念,它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 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到过重要作 用。 因此,在历史上,拥有半壁河山、偏安一 隅的王朝都短祚,企图分裂者终难得逞。
中西地理环境之比较
• 中国 内陆外海 大河文明 农业文明 • 西方 陆海相间 海洋文明 商业文明 • 血缘关系:先验性与等级性 本分、耐心 • 利益关系:契约与平等 进取、冒险 • 群体本位 责任感 忧患意识 集体主义 • 个人本位 自我实现 个人主义(I永远要大写) 个人主义(I
口被从长江以南迁到江淮之间、淮河流域,从长江中 游迁到四川盆地,从山西迁至华北平原。此后直到20 游迁到四川盆地,从山西迁至华北平原。此后直到20 世纪前期,移民的主流是从平原进入山区,从内地迁 往边疆。随着沿海城市和工矿城市的兴起,又有大量 人口从农村和小城镇迁入这些城市。 此外,历代统治者以行政或军事手段将人口集中 在首都附近,边疆或其它地区的强制性移民,敌对政 权间的掠夺性移民,北方游牧民族、边疆少数民族的 内迁,也曾多次发生,并具有相当大的规模。来自中 亚、阿拉伯甚至欧洲的移民在中国定居,融合于中华 民族。中国人也不断移居海外,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
农业文明的发达,汉民族对土地的重视和 依赖,发展成重农轻商、安土重迁的观念与传 统。重农抑商成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 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 种国家观念,把农业视为“ 种国家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 为“末”。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 法家,在西汉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第2讲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诸因素

第2讲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诸因素
• 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 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 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而经 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
•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只是中华 文明发展史的一个侧面,而更重要的一个 方面,是这两者通过迁徙、聚合、战争、 和亲、互市等形式为中介,实行经济文化 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二)民族、人口
• 多民族的国家。除朝鲜、俄罗斯、塔塔尔等几个 是在以往一、二个世纪从境外迁入的以外,绝大 多数都是在中国形成的。
• 其中汉民族在数量上、经济文化方面保持总体优 势,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和核心。
• 少数民族在开拓领土,开发和巩固边疆方面做出 了特别重要的贡献。如:藏族(前身为吐蕃)在 青藏高原,古代的西域诸族和维吾尔族在新疆, 蒙古族在蒙古,契丹、女真和满族在东北,高山 族在台湾等。
• 清初设十八省,辖府、县二级,每省又分 若干道作为省的派出机构。
• 辛亥革命后废除府一级,又重化了道区, 形成省、道、县三级制。
• 国民党政府废除了道,实行省、县二级制。 后来在30年代“剿共”时又在江西首先分 区设行政督察专员,不久推行到全国。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承了这一制度,称 为专区,后改为地区,作为省的派出机构。
• 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 至16世纪前后,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得到
了充分的发育,繁荣富庶;中国的农耕文 化,仍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值得自豪。
中国的农业
• 中国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 累了极为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了富 有东方特色的农业科学,其中尤以精巧农 具、培育良种、多种经营、集约耕作和充 分利用自然力而著称于世。铁犁的使用, 轮作复种技术的推广,远远早于欧洲各国。 蚕桑和茶叶的发展,曾令世界倾羡不已。 中国人民为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 贡献。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式”、960万平方公里。
• 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 朝。前221年立国,前206年被汉刘邦所灭,传2代,历15 年,建都咸阳。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 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 • 清朝:公元1644——1911年),从皇太极到溥仪,传11 帝,历267年,建都北京。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的疆域北 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到南海诸岛,东南 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西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 临太平洋,东至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秦汉以后,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在战争或 经济交流中继续融合,比如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 南北朝时的五胡乱华,唐代的安史之乱,使当时 的许多少数民族如匈奴、契丹、鲜卑、氐、羯等, 都先后消溶在华夏族的肌体里,并且逐渐形成了 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他少数民族也纷纷以 华夏族为宗族,团结、统一从此成为华夏族各民 族的共同心愿。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特别是外敌 入侵的灾难面前,一些仁人志士提出了中华民族 的概念,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群起响应,从此 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一直延用至今, 成为全世界炎黄子孙的精神寄托和殷切期盼。 (台湾问题)

1.中华民族是指多种民族、多种来 源。上古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民族 和周边的少数民族,如北狄、西戎、南蛮、 东夷等之间在长年的互相冲突、互相交流 中逐渐融混成为难解难分的一体,形成了 华夏族的前身。(比如巴蜀地区的三星堆秋战国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 流域的中原各民族继续发展和状大,而生活在其 他边陲地区的民族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明, 比如巴蜀地区的三星堆文明、江浙一带的屈家岭 文化、河姆渡文化,云、贵、川等地的少数民族 也创造了发达的文明,但是所有这些民族都以中 原民族为一体向心之力,认为他们的民族亦是炎 黄子孙,例如鲜卑族就认为他们是黄帝的第25子 的后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以华夏诸 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通过书同文、 行同伦、度同制、车同轨等一系列政治文化措施, 使华夏族开始成为一个基本稳定的族体,为汉民 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传统文化的背景

传统文化的背景

国内传统文化发展背景:1.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背景: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货物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存在着不同的地形地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以山比仁,以水喻智,以物比人的品性格调,屡见于中国的政论、品文和文学艺术中。

2.在遭遇国力丧失多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如今的人们怎样?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却也造成了人心散乱、伦理缺位,原有的意识形态面临难以收拾人心的困境。

近百年被主流激进思潮压制的传统文化,正在中国社会默默生长,重新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伦理世界。

谈传统文化,不是以过去为导向,提倡复古主义;而是以未来为方向,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在遭遇国力丧失之时,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受关注度几乎为零,人们自身的问题以及国家政策,让他们忘记了本国的文化。

3.各地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以及课程情况:个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覆盖的范围还是挺多的,大部分的地区还总是有一小部分的传统学校教育,这些学校并不像其他学校那样平常,更多的他们是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像我们现在那些学校只是一味照本宣科,而忽略了某些外在和内在的因素。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它们的课程是一定会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

培训内容类似于: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经典读诵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我们现在的人已经很少在提及此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家庭首领→氏族首领→统治者 ③突出长子的地位→王者天子:普 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 王臣.
④社会各个层面渗透着血缘关系 滋生了中国文化一系列伦理道德 关系:亲亲尊尊,父子有亲,君臣有 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男女有别.
嫡长继承制
天子为大宗,奉天承运治理天下土地和臣民, 其地位由嫡长子继承;其诸弟为小宗,按 照天子分封的土地到各地,以姻亲外戚的 身份做诸侯,管理其属国的土地和人民, 诸侯国王又以大宗子的身份再行分封,任 用卿大夫,将血缘宗法与分侯建土相结合, 维护整个国家的统治与管理。
3.自然环境与思维方式
“中国”名字的由来 中国整体思维方式的形成:“海中地” 整体思维的价值取向:大一统 学术精神:宽泛广博 学科分类:伦理型
中国“五行”方位图:





海中地结构图:


土 水

西方个体思维方式的形成:“地中海” 个体思维的价值取向:部分专一 学术精神:精通专一 学科分类:科技型
氏族门阀制
氏族门阀:出身名门,累世为官。上品无 寒门,下品无世族。 “门阀”即以血统关系排列的门第等级。 源于东汉,盛于魏晋。任选官吏要根据族 谱, “必稽谱而考其真伪”,门阀之下氏族 高门子弟,可凭借家世显贵坐至公卿。严 嫡庶之别,有所谓“以贵袭贵,以贱袭贱” 等严格的血统界限,绝不允许超越.
家族与宗族制
血缘宗法制度
所谓的血缘宗法制度,就是以血缘关系的 亲疏远近来区分贵贱高低的法规准则。它 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血缘为核 心而形成的,要求家族成员,乃至广大社 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血缘关系也 就是血统关系,是人类因婚姻生育而自然 形成的关系。如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 妹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延伸、扩大的 内亲、外戚、同宗、同族等。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 社会背景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一论述与讨论: 朱谦之:人类文化与地形﹑气候有重要关系. 高地产生宗教文化—以印度为代表 平原产生哲学文化—以中国为代表 海洋产生科学文化—以欧洲为代表
2.地理环境与文化:
例1﹑俄罗斯的地理环境对俄罗斯的文学艺 术与人文性格有重要的关系 例2﹑日本的岛国环境与日本民族性格的 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结论:文化是对自然的开化,人首先以自然 为根,人的心性﹑气质﹑性格﹑心理等精神活 动以自然为依托,地理环境是文化的基础. 但又不是唯一的作用.
宗法制度的特点
父权、夫权、君权三大系统和孝道观念是 宗法社会的基础,也是宗法制度的特点, 而儒学是其理论依据。“族”是中国文化
血亲的代码。它小则指家庭、家族,泛则 指种族、民族。无论涵义的广狭,族都是 对同一血缘的人的总称。
宗法制度—父权
父权是指按照血缘的远近亲疏区分上下贵贱,使各 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能够相亲相爱,和谐融洽. 家族制度延伸出来的文化大多保留在民俗中,所谓”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实际上都是依照家庭血缘关 系来确定的. 具体地说就是承认和尊重父亲在家庭中至高无上的地 位,孝顺父亲,服从家长,克尽孝道,家庭中的大 小事务都要禀告家长,家庭的所有财产都归于家长 的名下,并由其来分配、处置,家庭成员都要无条 件地服从家长的意志和家长的是非观念。 由此再以辈分的大小严格区分嫡长庶幼的尊卑关系, 实行嫡庶有别、长幼有序的血缘宗法原则。
谱牒文化
强调血缘宗法的中国,在氏族门阀制度的影 响下形成了十分独特的谱牒文化,人们将修 谱续志作为血脉相连,薪火相传,国泰民安, 国运昌盛的标志,有所谓“太平盛世,修志续 谱”的传统。 宗族文化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影 响,续家谱、修祠堂、建祖坟、寻根问租、 宗族联谊等活动是不少百姓热衷的事务。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 社会背景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梁漱溟:否定经济决定论. 但我们没有理由可以 据此论断一切中国风教礼俗就为这种经济所决 定而形成.相反地,说不定中国生产工具生产方法 二千余年之久而不得前进于产业革命,却正为受 了其风教礼俗的影响.”梁漱溟对地理环境对中国 文化的影响论述较少.
家族是指有血缘关系的同姓人群,中华民族的 凝聚力之一便是家族的纽带.与之相适应的 就是家族制度.宗族是以家族为基本单位,以 某一男性为中心,由其直系男性后裔及其家 庭依照一定伦理规则而组成的血缘群体. 宗族制度是以父权、族权为特征的一种宗族 家族制度,是以家长制为核心、以血缘关 系为纽带的特殊社会体制.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 社会背景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冯友兰:地理环境对哲学文化有重要影响.
“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不仅生活于不同的地理 条件,也生活于不同的经济条件.由于中国是大陆国 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甚至今天中国人口中 从事农业的估计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在农业国,土 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 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 和分配. ”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 社会背景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梁漱溟: 否定经济决定论.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 “中 国一直是一个没有经过产业革命的农业社会,中 国传统的风教礼俗,无疑地自要与它相适应.尤其 有见于二千年文化颇少变革,更不推想其间(经济 基础与其上层建筑之间)相互适应已达于高度,上 下左右扣合紧密.
Hale Waihona Puke 中海结构图:土土水 土

4.自然条件与文化
中国陆地自然条件: 文化:农业文明 视野:封闭生态 经济:自足自给 精神:不思进取
西方海洋自然条件
文化:海洋文明 视野:开阔生态 经济:城邦市场 精神:开拓进取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 社会背景
二、社会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中国的社会结构: ①家庭+家族→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 →自然关系→伦理道德关系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 社会背景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冯友兰借用了孔子的话.
孔子说: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 ”朱熹注释说:“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 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 故乐山.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