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从新我国成立到现在,我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历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带您一起探讨我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并给出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新我国成立初期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延续在新我国成立初期,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压和否定,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承和延续。
等提倡“批判旧文化,倡导新文化”,但也提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被完全抛弃,而是在与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相互融合中得到了延续和传承。
二、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加积极的肯定和推崇。
我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口号。
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再次被人们所认识和尊重。
传统文化的精髓被重新挖掘和弘扬,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三、当代我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与国际文化接轨。
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而传统文化也在不断与当代社会相融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表达形式。
传统文化在当代我国不仅得到了传承和弘扬,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结回顾新我国成立以来,我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从面临挑战、到复兴发展的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续和保护,也得到了更加积极的推崇和发展。
当代我国传统文化在保持传统的也在不断融合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个人认为,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好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同时也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知识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1 、中国文化中的上古是指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此时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2 、有人就有了历史和文化;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的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文化产生于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其间产生出来的工具(火)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
3 、中国先民的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4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崇拜。
5 、中国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其中母系氏族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
父系氏族社会铜石并用,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
五帝是指黄帝、颛顼(zhuan xu)、帝喾(ku)、唐尧、虞舜。
6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文化。
第二节商周:从神本走向人本1 、至商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
2 、商代由掌理卜筮和记事的"贞人"书写与保存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
3 、商人尊神重巫,体现了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这种神本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4 、神本文化也就是尊神,率民以事神。
5 、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
6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7 、周人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
这种兼具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
8 、周人的另一个文化创新,就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即"制礼作乐"。
9 、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之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之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深厚而独特的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000多年。
在其发展历程中,一个又一个文化传统开始发展结实,形成一种独特的中
国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三个主要阶段:封建
文化、科技文化和现代文化。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开始于封建时代。
在这一时期,整个中国
采用统一的封建法制,君主代表国家权力,受到庄严尊敬。
封建时期,中
国文化和社会习俗以先秦的《诗经》、《礼记》为宗旨,以家、宗、社、
族为主要文化组织形式,将重要的传统文化如儒家、道教、墨家、法家、
兵家等渗入封建统治。
汉朝至清朝,中国传统文化在封建文化阶段发展至
巅峰。
其次是进入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科技文化阶段。
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传统文化由封建文化到科技文化的转变,由文化的活动从宗教活动和
社会活动转变为科学活动。
科学活动开始出现,科学思想、科学理论和科
学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
历史进入新的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趋势十分明显。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入了现代文化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PPT课件)全

盗亦有道 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 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
2、老子的社会观 ① 处世的方法 处柔:“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所以要“寡欲”。 不为天下先:“三宝”:一是慈,即宽容;二是俭,即退缩,保守;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② 政治学说 圣人治国,无为而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愚民”政策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其主要含义是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 开创学派;编纂修订《诗、书、易、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 文化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新我国成立到现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谓是变化多端、绵延不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新我国成立以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一、新我国成立初期的传统文化传承1.1 1949年新我国成立后,我国传统文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始得到重视。
1.2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我国传统文化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传承和保护。
1.3 文革期间,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许多传统文化经典、艺术品遭到毁坏和损失。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传统文化复兴2.1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传统文化开始逐渐复苏。
我国古代文化得到重新发现和研究。
2.2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振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传统文化研究学者和作品。
2.3 当代我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三、当代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1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3.2 然而,新的科技和媒体手段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使广大民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3.3 当代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希望未来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总结通过对新我国成立以来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的探讨,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相信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传统文化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个人观点我认为,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在当代社会,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每个我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应该珍惜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让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度同制
魏国布币
西周钱币
齐国刀币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 究中的两个派别。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 ,“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 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 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 古文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 、左氏春秋、 毛诗、周官礼等。
• 古文经大师:卫宏、贾逵、服虔、许慎、马融等 ;郑玄遍注群经,融合今古文经 。
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 玄学兴起 • 道教创制与佛教
传入 • 儒、玄、道、佛
相与激荡
五、乱世中的文化多元
玄学
玄学是以老庄哲学为 基础发展出的哲学, 它的宗旨就是贵无, 它的最高主题就是对 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 思考。
王弼注《老子》
其他文化成就:
• 科技 • 医学 • 文学 • 书法 • 绘画 • 石窟艺术
兰亭序(局部)
2、书法
欧阳询《化度寺碑》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张旭《终年帖》
李邕《李思训碑》
魏晋南北朝建筑麦积山石窟
六、隋唐:隆盛时代
一、文化背景:门阀世族势力急剧没落。科举制度 打破了文化垄断的旧秩序。
(一)原始宗教:自然崇 拜、生殖--祖先崇拜、 图腾崇拜。
(二)原始艺术:陶塑、 陶绘、原始雕刻、岩画 。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大麦 地岩画遗存有史前岩画1万 幅以上 ,最早的岩画在旧石 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之间。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华夏: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 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分布区。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各种历史时期的变迁和演变,其中不乏繁荣昌盛的时期和低谷衰落的时期。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最早的阶段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的原始文化。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工具,发展了农耕和畜牧业,形成了最早的文字和书法等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和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出现了中国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产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史的重大事件。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形成了一种丰富而独特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
同时,传统的礼仪文化和音乐文化也得到了发展。
秦朝(公元前221-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这一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和尺度,统一了货币和法律等方面,改革了封建制度,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虽然秦朝统治时间短暂,但对后世的影响至关重要。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之一。
汉朝的文化发展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等领域。
著名的文人墨客如司马迁和刘向等在这个时期活跃于文化界。
随着东晋(公元317-420年)和南北朝时期(420-589年)的兴起,佛教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艺术、建筑和文学的发展,同时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唐朝(618-907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诗歌、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了巅峰,著名的文人如杜甫和白居易等活跃于这个时期。
同时,唐朝还是对外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朝代之一,吸引了许多外国学者和艺术家来华。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成就最为显著的王朝之一。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不同朝代的交替和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开始使用陶器和青铜器,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多神论阶段,各地的诸子百家各有见解,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
而到了秦汉时期,儒家的思想得到普遍推崇,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强调修身养性、慈悲为怀,与儒家的仁义道德相互交融,形成了以佛教为主要内容的宗教文化。
同时,道教的发展也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增添了神秘色彩和宗教信仰。
唐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
唐朝是繁荣的大唐盛世,对外交往频繁,吸收了来自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唐代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留下了众多经典作品。
而宋朝则是以科技发展为特点,科学技术取得显著进步,陆羽的《茶经》等文化成果也广泛流传。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演变。
明朝推崇文人学士,儒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科举制度的兴起培养了大量的文人,文化教育得到广泛普及。
同时,明朝也传入了西方的文化,如基督教、天文学、医学等。
清朝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紧随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国面临着与西方文化接触的冲击和挑战。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提出了“胶州八诗”、戊戌变法等改革方案。
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融合。
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了现代科技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成为热点。
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成为了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始终保持了其独特的特色。
它通过与不同文化的交流,历经朝代政权更迭,逐渐形成了深厚而丰富的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传统文化形成与理论化
一、殷商神本文化
•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 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伯益像
•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 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禹将死时,准备传位伯益,禹的 儿子启进攻伯益,启继承了统治者 的位置。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轴心时代
• 卡尔·雅斯贝尔斯( 1883—1969),德国 存在主义哲学家
• 《智慧之路》: •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
年,尤其公元前600至前 300年,是人类文明的“ 轴心时代”。
• “轴心时代”发生地区大概在北纬25度至 35度区间。
•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
• 2、士的崛起
• 周代统治者分为四等级:天子、诸侯、卿大 夫、士。士处于统治者最低层。到春秋战国 时,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加上诸侯争霸, 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助长了士阶层的 声势,推动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促进了当时 诸子峰起,学派林立的局面。
• 学术环境活泼浓厚,滋养了不同的文化学派 。
• 相传孔子杏坛设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艺 之学。自古以为美谈,为士林所称颂。进 而杏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
•夏的统治约有400多年,最
后君主是桀。
二里头夏朝宫殿基址
夏朝宫殿遗址在今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面积3.75平方公里。1959年开始发掘。 遗址中,现已发现建筑基址多座。学术界普遍认为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属于夏文化 。
契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诗·商颂·玄鸟》
•商部落原在山东半岛渤海湾, 以畜牧业为生的部落。 •大约公元前14世纪,长期流动 不定的商族多次迁都。到盘庚 (商第十代君主)在位时,迁 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故又称殷商。 •殷商南越长江,北达辽西,西 抵陕西,国土面积大大超过夏 王朝。
和平
(人际 关系)
• 道家学派:无为
• 以“道”为世界本 体。
• 以“无为”为人生 主张。
❖ 《史记》记载孔子向老子问礼:
❖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 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 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 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 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 是而已。”
• 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存世 约800年,共传30代37王。
•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诗经·大雅》
• 周王朝建立后,进行了一系列文化维新
。
•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
——《左传》
• 周人敬天保民
• 1、确立了宗法分封制
• 周朝为有效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分封姬 姓贵族子弟和功臣、还有殷商后代(兴灭国 、继绝世的文化传统)到各地去建立政权。
• 刘歆十家之说(儒、墨、道、 法、名、阴 阳、农、纵横、杂、小说)
•儒家学派:德治 以“仁”为学说核心; 以“礼”外在行为规范 ; 以中庸为辨证方法; 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 功,重实践理性,重道 德修养。孔子的思想体系图 Nhomakorabea信义
(人际 关系)
忠恕
(组织 关系)
仁仁爱爱
((核核心心))
孝悌
(家庭 关系)
• 战国时期,齐国在国都临淄稷门外设置学 宫,招聘天下贤者来此讲学。于是,“谈 说之士期会于稷下,故称为“稷下学”。
• 稷下学自田齐桓公兴,约有150余年的历史 。它成为当时各国的文化学术中心。
•战国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主要流派:
• 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六家之说(阴 阳、儒、墨、名、法、道德)
• 开创学派;编纂修订《诗、书、易、礼、春 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
• 文化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哲学思想尤为活
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从周平王迁都(公元前722年)到秦始皇统 一中原(公元前221年)这500多年,习惯 上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 公元前476年以前为春秋时期,这段时期同 孔子所编的鲁国史书《春秋》的时间大体上 差不多。
• 在轴心时代,各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 导师——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先知,古印度 有释迦牟尼,中国有老子、孔子……
• 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 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其主要含义是当 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 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 ,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
❖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 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 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 ,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 子,其犹龙邪!”
❖ 民间传说
李约瑟博士: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深根一样 。 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 ,1900-1995年):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 学技术史专家。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对 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他关于中国科技
• 公元前475年到秦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
• 在春秋时期,诸侯各国“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
• 战国时期发生大小战220余次。
• 因此,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 动荡与变革的时期。
• 在这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中国文化却 奏起了辉煌的乐章。
春秋学派分野
•文化背景
•1、社会变革
•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其畜 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学术下移 ,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的转 变。
成 汤 像
成汤继位为商首领时,商部落已发展壮大,成为 一个势力强大的部落。
商朝500多年历史,最
后一个商王是纣王。
纣王残暴的统治,使商 朝快速走向灭亡。
殷王武丁占卜用的龟腹甲
• 商晚期司母戊方鼎,一九三九年 河南安阳武官北地出土,中国历 史博物馆藏。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 周部落原活动在渭河流域,周的始祖是姬弃 ,后经周文王姬昌广求人才,四面征战,统 一了一些部落,周武王姬发继位后,在河南 孟津与800诸侯会盟,兴兵灭商。
• 西周初年一共分封71个诸侯,其中姬姓达 53个之多。
• 2、确立礼制
• 周公着手建立周王朝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 渗透伦理道德精神)
• 礼的内容: • 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 • 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 • 宗旨是“别贵贱,序尊卑”。体现君臣、父
子、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