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通知 精品
重拳治理未成年人网络环境

重拳治理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作者:观珩来源:《青春期健康·下半月》2020年第10期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随着数字技术的狂飙猛进,数字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媒介终端的普及,使人的触网年龄持续走低。
据《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其中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
网络,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启了便捷的信息之门。
与此同时,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网络不良信息、网络不良社交等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
1.不良信息不利于身心发展。
未成年人在接触互联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接触一些不良信息,网络不良信息主要是指对人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使人思想混乱、价值观扭曲、心理异常的垃圾信息,例如色情信息、暴力信息、伪科学、厌世信息、诱赌信息等等。
不良信息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庸俗、物质、反科学、怪异、猎奇,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十分不利。
2.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易导致成瘾。
网络成瘾是指在无物质性刺激的情况下,仍然无法停止使用网络的行为,是一种以过度和不当使用网络为特点,容易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生理、心理等方面受损害的网上行为。
持续时间是诊断网络成瘾障碍的重要标准,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需至少持续12个月才能确诊。
网络成瘾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直接造成影响,长时间面对电子设备,身体素质下降,包括视力衰退、注意力涣散、自控力下降、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等,学业、交际等社会功能的发展受阻,家庭观念薄弱,亲子关系恶化。
3.隐私泄露风险普遍存在。
网络隐私是指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个人活动、个人生活轨迹、个人领域等范围应该受到保护,任何通过不法入侵获取这些信息的行为都构成对未成年人隐私的侵犯。
未成年人由于缺乏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其个人信息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面临着泄露和被利用的风险。
4.网络欺凌影响身心健康。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学习类APP等移动应用程序专项整治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学习类APP等移动应用程序专项整治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9.01.10•【字号】川教函〔2018〕16号•【施行日期】2019.01.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督导正文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学习类APP等移动应用程序专项整治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川教函〔2018〕16号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一些含有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及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等内容的APP进入部分中小学校园,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习。
为营造良好的“互联网+教育”育人环境,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教育厅决定自即日起至2019年1月31日开展学习类APP等移动应用程序专项整治行动。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清理整治违法违规学习类APP等移动应用程序,事关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保护。
各地要充分认识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学习类移动应用程序纳入管理,引导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学生合理使用学习类移动应用程序。
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依法依规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校园。
二、全面排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结合四川省教育厅重大事项督办通知要求认真排查,对中小学生使用APP情况进行摸排和自查,重点排查学习类、社交类青少年使用较多的移动应用程序,及时掌握校园学生使用移动应用程序基本情况,建立工作台账,凡发现包含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等内容及链接,或利用抄作业、搞题海、公布成绩排名等应试教育手段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APP,要立即停止使用,退订相关业务,卸载APP,取消关注有关微信公众号,依法清理整顿传播色情、低俗信息等违法违规和不良信息的移动应用程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作业课件 第十课 法律伴我们成长 第1课时 法律为我们护航

13.学英语、做奥数、练书法,基础功课门门紧凑;弹钢琴、跳舞蹈、下围棋, 兴趣才艺全面开花……这种不管孩子愿不愿意,不断给孩子安排兴趣班,不断给 孩子“打鸡血”的教育方式在网络上有了专门的指代词——“鸡娃”。如今,“鸡 娃”成了家长圈中的“流行病”……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未成年人的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创造良好、和 睦、文明的家庭环境。
请运用家庭保护的相关知识,正确认识材料中的现象。
①家长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兴趣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孩子素质的提高起到 促进作用,但在选择兴趣班时,往往无视孩子的意愿、兴趣,很多孩子疲于应付, 完全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不符合家庭保护的 要求。②教育应当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家长应该尊重教育规律,选择符合孩 子成长规律的学习和培训方式,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塑造孩子健全人格,提升孩 子应对社会挑战的能力。
材料二: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 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 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 同意、提出书面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什么保护?请你说说这样做的原因。 网络保护。原因:①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 非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容易沉迷网络。②有利 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有利于减少网络不文明行为,保 障未成年学生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提高未成年人素质;有利于保 护学生视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
文明上网国旗下的讲话稿

文明上网国旗下的讲话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告别痴迷,文明上网》。
现在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富裕起来,网络也跟着在社会中流行,融入到了我们生活中去,而且扩张的范围很大,尤其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对“网络”爱不释手。
为此,上个星期,老师叫我写有关网络文明的演讲稿,我想就写“告别网吧,做文明健康中学生”为题的演讲稿吧,于是我就中学生告别网吧一事专门调查了几位同学,他们中的一些坚定的摇了头,并说出了一大堆上网的好处,而且反问了我:“你也不是经常上网吗”,于是,产生了我的几个思考:告别网吧,是不是就等于告别了网络告别网吧现实吗我们的中学生在接触网络时,该如何把持自己呢如何防止让我们中学生上网上瘾,真正做到未成年人不入网吧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真正重视我们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心理上加以指导,帮助摆脱心理压境,提高心理素质。
此外,提高我们中学生的现实交往能力,培养自信心才是摆脱“上网成瘾“的根本。
我建议我们学校要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开放电脑室和阅览室,让我们中学生旺盛的精力有“用武之地”。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携手,树立坚定的信念,告别网吧,做文明健康中学生吧!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大家好!网络可以交给你无穷多的知识,但假若你利用不当,便有可能连自己的生命都受到损害。
上网容易使人麻木、浪费光阴;少年儿童自控能力较差,容易迷恋于网络;电脑的辐射较大,容易对眼睛和身体造成损害;有些人把心思寄托在网络上,没心思上班,上学,最后丧失美好的前途。
作为21世纪的我们,不应该沉迷于虚拟世界、网络。
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去上网,相反我们提倡上网。
但我们不能过多的把光阴浪费在网上,不能依赖网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网络中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因此我们倡导文明上网。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风华正茂,有理想、有抱负;我们胸怀大志,有热情,有勇气。
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文明上网,健康成长,用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共创一片净土蓝天!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文明上网,营造健康的网络道德环境》。
2023年预防学生沉迷网络工作总结

2023年预防学生沉迷网络工作总结2023年预防学生沉迷网络工作总结1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__小学__校区开展了“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增强广大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是大力宣传,强化疏导,引领绿色上网。
青少年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而不良网络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学习教育部《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及时将《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一封信》印制下发签字,面向家长和学生大力宣传并进行深入调查。
通过开展拒绝沉迷网络的主题活动,“网络游戏的危害”的调查问卷和“未成年人网络文明宣教讲座”等,及时向家长和孩子宣传沉迷网络的危害,引导孩子正确合理使用手机、网络,以及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工作。
二是强力监查,以身作则,落实监管责任。
学校重视家校协作,加强家长教育和家庭预防,推动家长履行监护责任。
通过家长学校或家长会宣讲防治沉迷游戏的相关知识,及时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网络修养,关心关注孩子,引导孩子绿色上网。
并且要求家长以身作则尽量减少上网时间,促进家长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与交流。
学校定期进行沉迷网络学生排查,对网络成瘾的现象和孩子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和早控制,及时制止和矫正孩子网络游戏沉迷和不当消费行为。
学校与父母携手为孩子营造真实、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是加强联动,齐抓共管,构筑教育防线。
建立健全有关网络游戏的规章制度,严格检查校园网,规范校园网络管理,确保校园绿色网络建设。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空间,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学校和学生家长四个层面构建全员式、全时空、全方位的中小学生沉迷网络防治体系,加强监督指导,净化网络环境。
学校还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和研学实践,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以及鼓励家长带领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牵手假日等活动,家校联动,形成家庭、社会、学校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促进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

历史故事的成语课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
许多成语的来历与历史故事息息相关。
以下是一些与历史故事有关的常见成语及其故事:1. 唇亡齿寒(chún wáng chǐ hán):出自《战国策》。
代表唇齿相依的普遍现象。
战国时期,楚国征战齐国不利,被齐国围困。
齐国乘机攻击楚国,楚王烧了宫殿以示忍饥耐寒,但又丢雷打不中齐将。
最终,楚国与齐国相互依赖而得以摆脱困境。
2. 杀鸡取卵(shā jī qǔ luǎn):出自《庄子》。
比喻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破坏了长远的前景。
故事中,一位人贩子看到一只能每天下一个金蛋的鸡,于是杀鸡取卵,结果失去了后续的收益。
3. 千夫所指(qiān fū suǒ zhǐ):出自《史记》。
形容众人公开指责、谴责某人。
故事中,鲁国公子纠结于两个美女,被大臣谏言后,他放弃了其中一个。
公子的两个妃子闻讯后,公开指责公子轻浮的行为。
4. 守株待兔(shǒu zhū dài tù):出自《庄子》。
比喻只冥想过去的经验,不积极努力。
故事中,一个农夫发现一只兔子不小心撞死在树根上,他以为每天准能发现兔子撞死在树上,于是停止了劳动,专心等待。
5. 三顾茅庐(sān gù máo lú):出自《三国演义》。
形容对某人非常推崇,不遗余力地邀请。
故事中,刘备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但亮相貌丑陋,不肯应邀。
刘备三次上山拜访,最终说服亮出山。
这些成语通过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示了其含义,也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成语故事,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成语,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教育部通知要求集中开展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1 .课 件制作 要 注重 艺术性与 实用性 的和 谐统 一 课 件仅 仅是 教学 的辅 助 工具 ,要 为 教学服 务 ,为学生服 务 。 过分 追求精 美 、生 动 ,学生 的眼睛 、耳朵被 塞得满 满 的 , 弱化 会
对音乐 的体验 和思 考 ,冲淡参 与意识 ,忽略对音 乐本 质 的感 知 , 效果 适得其 反 。 因此 , 件必 须注重 艺 术性 与实用性 的和谐 统一 , 课 要 有 助于解决 教学 中 的实际 问题 。
利 用学校 的电教 资源制 作 了课件 。 中有供 学生研 究 的素材—— 其 具 有代表性 的乐 曲片段 ,如 《 四小天鹅 舞 曲 》 《 、 游击 队歌 》 《 、 牧 童 短笛 》 《 、 森吉德玛 》 《 舟唱晚 》 ,这些 片断音 画结合 , 、渔 等 学 生 可任意点 击选 听 ; 考虑 到学生 探究 能力 的差 异 和欣 赏水 平 的不 同 ,还设 计 了 “ 锦囊 ” 妙计 ” 、“ ,供 学生 在探究 实践 中选用 。课 件 的使用 ,促进 了教 学 目 的达 成 。 标 所谓 “ 锦囊 ” ,是指提 供给 学生 的研究 材料 ,包 括代表 性乐 曲的乐谱 ,电子 琴 、二胡 、小提 琴 、 口琴等 乐器 ( 为实物 ) 均 。 所 谓 “ 计” 妙 ,则是 教师精 心设 计的 、用来 启迪 学生思 维 的一些 问题 ,如 :想一想乐 曲 的速 度是 否相 同 ;乐 曲的旋律 是否相 同 ; 乐 曲所运用 的节奏 、 拍是 否相 同 ; 节 演奏 的乐器 是否 相同 ;乐 曲 的演 奏形式 是否相 同 ;乐 曲的力度 是否 相同等 。 我首先 播放 音乐 片段 《 四小 天鹅舞 曲》( 洋器乐 合奏 ) 西 和 《 舟唱晚 》 民族 器乐 独奏 ) 疑 : 两段音 乐情 绪有什 么不 渔 ( ,质 这 同 ?为什 么会 不 同 ?通过 质 疑 引发 学生 对影 响 音乐 形象 的 因素 进行 思考 , 出要探 索的 问题 。 后让学 生 自由组合成 若干 个小 提 然 组 ,自主选择乐 曲进 行合作 探究 , 允许他 们必要 时选 择使用 所提 供的 “ 锦囊 ” 妙计 ” 、“ 。 这 堂课 的成 功之 处 ,首 先是教 学环境 轻松 ,课堂 气氛 活跃 。 同学们 时而热烈 讨论 , 时而专 注于 音乐 资料 , 们觉得 这样 的音 他 乐课 能各得其所 ,非常 自由 。其次 ,由于运用 了现代 教育技 术手 段 ,不同层 次的学 生均能参 与学 习 ,材料可 以反 复运用 ,因此学 生没 有 了畏 难情绪 ,艺 术潜 能得 到比较 充分 的发挥 。第 三 ,“ 锦 囊” 妙计 ”的设计新 颖有趣 , 使学 生积极 思考 。为培养学 生 、“ 促 勤于 动脑 的 品质 , 我鼓励 学生 少用锦 囊妙计 。 我设 计 了奖励措 施 : 少用 “ 锦囊 ”或 “ 计 ” 妙 ,但 思考 到位 ,就相 应加分 。这 样就促
教育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

教育部、中宣部、中央⽂明办等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号:教职成[2009]11号颁布⽇期:2009-06-24执⾏⽇期:2009-06-24时效性:现⾏有效效⼒级别:部门规章各省、⾃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党委宣传部、⽂明办、⼈⼒资源社会保障(⼈事、劳动保障)厅(局)、团委、妇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党委宣传部、⽂明办、⼈⼒资源社会保障局、团委、妇联,新疆⽣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党委宣传部、⽂明办、⼈事局、劳动保障局、团委、妇联:为深⼊贯彻落实党的⼗七⼤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意见》(中发〔2004〕8号),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提⾼中等职业学校学⽣(以下简称中职学⽣)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中职学⽣全⾯发展,现就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思想道德教育,提出如下意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中职学⽣是我国未成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产业⼤军的重要来源。
⽬前,我国在校中职学⽣已达到2000多万⼈,他们中的绝⼤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步⼊职业⽣涯。
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党和国家历来⾼度重视中职学⽣思想道德教育,与普通中⼩学学⽣思想品德教育和⼤学⽣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同步推进。
党的⼗六⼤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步重视和加强未成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制定并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意见》,明确了新时期新阶段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标和任务,提出了新要求,进⾏了新部署。
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根据职业教育的实际和中职学⽣的特点,切实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职学⽣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改⾰开放,关⼼集体、乐于助⼈,努⼒学习、钻研技能,积极向上、⾃强不息,思想道德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通知教基一〔2019〕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给中小学生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途径。
同时,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和有害信息借机传播,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此,党中央高度重视,部署了一系列扫黄打非和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的行动,并在2019年11月底召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再次强调了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为有效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对中小学生的侵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的指导,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实际和课程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指导各地中小学校利用品德课、信息课及校会、班团队会等,集中开展对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组织学生通过开展绿色上网承诺等活动,自觉践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互联网和手机,提高对黄色网站、暴力和淫秽色情信息、不良网络游戏等危害性的认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主动拒绝不良信息。
教育学生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不进入营业性网吧,不登陆不健康网站,不玩不良网络游戏,防止网络沉迷和受到不良影响,努力在校园内和学生中形成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风气。
二、加强网络法制教育。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中小学贯彻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重点培养学生依法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行为,教育学生拒绝使用侮辱性、猥琐性、攻击性语言,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慎交网友,懂得在网络环境下维护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