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分析

合集下载

昆虫的地理分布与生态适应

昆虫的地理分布与生态适应

昆虫的地理分布与生态适应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存在于几乎每一个地理区域和生态系统中。

昆虫的地理分布与生态适应密切相关,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域和生态环境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昆虫的多样性以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一、昆虫地理分布的特点1.广泛分布:昆虫几乎遍布全球,不论是陆地上的地表,还是海洋中的岛屿,都能找到昆虫的足迹。

从寒带到热带,从高山到沙漠,昆虫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2.地区差异:尽管昆虫在世界各地都存在,但其分布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比如,热带地区的昆虫种类更加丰富,而寒带地区的种类相对较少。

这与气候、植被和地形等因素有关。

3.岛屿特有种:岛屿上的昆虫种类通常比大陆上的更加独特,因为岛屿相对封闭,昆虫的迁移和扩散能力受到限制。

这导致了一些岛屿上独特的昆虫种类的形成。

二、昆虫生态适应的因素1.气候适应:昆虫对气候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可以适应寒冷的高山环境,也可以适应炎热的沙漠地带。

一些昆虫通过身体颜色的调节来适应不同的温度环境,如通过黑色的外壳吸收更多的热量来保持体温。

2.食物适应:昆虫的食性种类繁多,不同昆虫种类对食物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一些昆虫以植物为食,而另一些昆虫则以其他昆虫或腐肉为食。

它们通过特殊的口器和消化系统来适应不同的食物来源。

3.繁殖适应:昆虫的繁殖策略也很多样化。

一些昆虫产卵后完全不再关注后代的成长,而另一些昆虫则会对幼虫进行精心照料。

这些不同的繁殖策略使得不同种类的昆虫能够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4.栖息地适应:昆虫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栖息地,如森林、草原、河流和湖泊等。

它们可以利用各种资源,为自己和后代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

三、昆虫的地理分布与生态适应案例研究1.热带雨林的昆虫多样性:热带雨林是昆虫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这些地区的高温、高湿以及丰富的植被为昆虫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适宜的生存环境。

许多昆虫种类在热带雨林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生活方式。

昆虫学课件第五章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昆虫学课件第五章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No 有效积温法则应用
N=K/(T-C)
Image 1.推测昆虫的发生期 2.控制昆虫(天敌)的发育进度
例如,已知粘虫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13.1 ℃ , 有
效积温为 45.3 日度 , 预测产卵后的平均气温为 20
℃ , 则可计算幼虫孵化期。
N=—TK-C—
=
—4—5.—3 —
20-13.1
=6.56
、迁飞等行为。 如蝶类、蝇类、蚜类等为日出性昆虫;多数蛾类和金龟子等为
夜出性昆虫。
5、风
风直接影响昆虫的迁飞与扩散。 如粘虫等借大气环流远距离迁飞; 小龄幼虫与红蜘蛛等借风扩散与转移。但大风,尤其暴雨
,常给弱小昆虫或初龄幼虫以致命打击。
6、小气候
小气候是指地面上1.5-2.0M气层内的小范围气 候。有时大气候虽不适合,但由于栽培条件、肥 水管理、植被状况的影响,局部小气候却非常适 合,也会使害虫局部严重发生。应引起注意。
(2)有效积温法则
昆虫完成一定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温度积累,即发育所需天 数与同期内的有效温度的 乘 积是一常数,这一常数称为有效 积温,而这一规律则称为有效积温法则。 K=N(T-C)或 N=K/(T-C) C为发育起点温度, T为环境温度, N为完成某虫期发育所需 天数, K为该虫期发育间的有效积温,单位是(度.日)。
3、直接控制害虫
作业:1、环境条件对昆虫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2、已知小地老虎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1.64 ℃,
有效积温为46.64日度,5月8号卵产下时的平均温 度为20 ℃,计算发育天数。
即气温为 20 ℃时粘虫卵将于 6-7d 后孵化。
例如,正在繁殖一批松毛虫赤眼蜂,要求20d后散放成蜂,已知 松毛虫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34 ℃,有效积温为 161.36日度,其培养温度(T)为:

昆虫生态学探究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昆虫生态学探究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昆虫生态学探究昆虫与环境的关系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生物群体之一,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昆虫生态学研究着眼于探究昆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昆虫对环境的适应、昆虫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功能角色以及昆虫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本文将通过探究几个昆虫生态学方面的案例,来深入了解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一、昆虫的生态适应性昆虫在不同的环境中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

它们面对各种极端环境的挑战,通过自身的特殊生理和行为机制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在沙漠中生活的沙漠蚁具有长长的触角和细长的腿部,以便更好地在沙粒之间行走。

这种适应性使得昆虫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生境中生存和繁衍,从而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昆虫在食物链中的地位昆虫在食物链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们不仅是其他动物的食物来源,也是食物网中的连接环节。

一些昆虫如蜜蜂、蝴蝶等是植物的传粉媒介,起到了重要的授粉作用。

同时,昆虫也是其他动物的天敌,如捕食昆虫的鸟类、爬行动物等。

昆虫在食物链中的这种地位使得它们对维持生态平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昆虫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昆虫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昆虫对其他生物起到了益虫的作用。

例如,寄生蜂会寄生在其他昆虫体内并消灭其害虫宿主,起到了天敌控制害虫的效果。

另一方面,昆虫也受到一些生物的捕食和寄生。

这种相互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形成了复杂而稳定的生物多样性。

四、人类与昆虫的关系昆虫不仅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起到重要的角色,也与人类密切相关。

昆虫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如植物授粉、粪便分解等,还是人类食物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昆虫也是一些疾病传播的媒介,如蚊子传播的疟疾等。

因此,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昆虫的生态学特性,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时控制昆虫对人类的潜在威胁。

结论:昆虫生态学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了解昆虫与环境关系的视角。

通过研究昆虫的生态适应性、在食物链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等方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昆虫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昆虫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气象因素
湿度
水是昆虫体的组成成分和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和媒介。水
分过高或过低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昆虫正常的生命活动。
气象因素
温、湿度的综合影响
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

小结:
环境中的生态因子综合作用于昆虫种群 的兴衰,其中以气象因素、土壤因素、 生物因素影响最大。
课堂巩固练习:
害虫能否发生,一方面取决于害虫本身的 种群特性 ,另一 方面也受 环境条件 的制约,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章 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
目 录 About Us
01 昆 虫 的 外 部 形 态 03 昆 虫 发 育 与 习 性 04 农 业 昆 虫 主 要 目 、 科 识 别
温度、湿度、光、风等气象 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一、昆 虫 与 环 境 条 件 的 关 系
应用
②知道了一种害虫或一个虫期的有效积温与发育起点温度,便可根据公
式:N=K/(T-T0),进行发生期预测;
有效积温
应用
③有效积温定律公式T=K/N+T0,可运用于控制昆虫的发育进度。
T=K/N+T0=235/28+5=13.4(℃)
有效积温
应用的局限性
①对于滞育现象的昆虫不适合,因为很多昆虫的滞育不是因为发 育起点以下的温度而引起的; ②昆虫栖息地的小气候总是与气象站得到的资料有差别,而且昆 虫是生活在昼夜温差变化之中,在自然界中的温度不可能总是在 适温区内变动; ③昆虫的生长发育不仅受温度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湿度、食物等 因素的综合影响。
包括 温度 、 湿度 、 光 、 风
、雨
其中以 温度 、 湿度 对昆虫的作用最为突出。
等,
谢谢观看

第五章 昆虫与环境..

第五章 昆虫与环境..

4、温度对昆虫其他方面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昆虫的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适 温范围内,昆虫的活动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强,昆虫的飞 行对温度的反应更为敏感。此外,温度也是影响昆虫分布
和区系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湿度对昆虫的影响
1、湿度对昆虫的生态意义
昆虫的一切新陈代谢都是以水为介质,体内的整个联 系,营养物质的运输,代谢产物的输送,废物的排除,
是农业害虫预测预报的防治的理论基础。
气候因子:温度、湿度、光、风、 雨等
非生物因子 土壤因子:土壤温度、湿度、土 壤的理化性状等 食物因子:包括寄主的种类、生 长发育的状况 生物因子 天敌因子:包括捕食性及寄生性 动物,致病微生物等
环 境 因 子
人为因子
第一节 气候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温度和湿度对昆虫影响较大。
(4)寻找湿度适宜的环境条件。
昆虫排泄水分的方式
(1)在代谢废物时排泄水分; (2)蒸腾作用,通过体壁失去部分水分; (3)通过呼吸失去部分水分。
3、湿度对昆虫影响的实质
影响成活率; 影响生殖力;
影响发育速度.
(三)温湿度的综合作用
在自然界中温度和湿度总是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综合 起作用的。不同温湿度组合,对昆虫的孵化、幼虫的存活、 成虫羽化、产卵及发育历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激素的传递等都只有在液体状态下才能实现。
昆虫获得水分的途径
(1)最主要的途径是由食物中获得; (2)直接饮水; (3)充分利用有机物质在消化道分解时所产生的水分; (4)一些昆虫可以通过体壁直接吸收水分; (5)昆虫的卵可以通过卵壳吸收水分。
昆虫保持水分的方式
(1)增强体壁的不透水性; (2)增强直肠垫回收水分的作用,避免在排泄废物时大量失去水分; (3)关闭部分气门,减少呼吸失去水分;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知识点(精)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知识点(精)

植物保护基础教学单元2-2:农业昆虫识别——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知识点昆虫的生殖方式常见的昆虫生殖方式有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多胚生殖、卵胎生等,绝大多数昆虫的生殖是两性生殖。

(1)两性生殖:昆虫的大多数种类进行两性生殖。

即通过雌雄交配、受精,产生受精卵,再发育成新个体,又称卵生。

(2)孤雌生殖:雌虫不经过交配,或卵未经过受精而产生新的个体。

这种生殖方式称孤雌生殖,又称单性生殖。

(3)多胚生殖:由一个卵产生2个或更多个胚胎的生殖方式。

如小蜂、小茧蜂、姬蜂等寄生蜂多以这种方式繁殖。

(4)卵胎生:卵在母体内孵化后直接产生出小幼体的生殖方式。

昆虫的变态类型昆虫的一生自卵产下起至成虫性成熟为止,在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上,要经过复杂的变化,有若干次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而形成几个不同的发育阶段,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按昆虫发育阶段的变化,常见的变态可分为以下两大类:①不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若虫、成虫3个发育阶段。

若虫与成虫在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很相似,仅个体的大小、翅及生殖器官发育程度不同。

②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发育阶段,幼虫和成虫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完全不同。

在上述两大类变态类型中,也有一些特殊的变化。

如蓟马等昆虫在高龄若虫变为成虫前有一个不食不动、类似于蛹的时期,其变态称为过渐变态;蜻蜓等昆虫的若虫在水中生活,且有成虫没有的临时性器官,其变态称半变态,若虫特称稚虫;再如芫菁等全变态昆虫,其幼虫的不同时期形态和习性明显不同,这种变态称为复变态。

昆虫卵的构造及类型昆虫的卵外面是一层坚硬的卵壳,起着保护作用。

卵内有卵黄膜,包住里面的细胞质、卵黄和细胞核。

卵壳的顶部有孔,叫做受精孔,是精子进入卵内的通道。

卵壳的表面具有各式刻纹。

各种昆虫卵的大小差异较大,一般农业昆虫的卵,大小约在0.5~2mm之间。

昆虫卵的形状各不相同。

常见的有椭圆形、袋形、球形、鼓桶形、半球形、鱼篓形、有柄形、弹形等。

昆虫学昆虫的生态与环境关系

昆虫学昆虫的生态与环境关系

昆虫学昆虫的生态与环境关系昆虫学是研究昆虫的科学,而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

它们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昆虫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昆虫与食物链昆虫在食物链中处于重要的位置。

它们可以是植食性昆虫,例如蝴蝶、蜜蜂等,它们通过摄食植物获得能量。

同时,昆虫还可以是食肉性昆虫,如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等。

它们以其他昆虫、动物为食,平衡了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

昆虫对于维持食物链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昆虫与传粉昆虫是重要的传粉者,它们在植物繁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花朵中的花粉可以黏附在昆虫身上,当昆虫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时,花粉就会传播到另一朵花的雌蕊上,从而完成了传粉过程。

昆虫的传粉服务不仅促进了植物的繁殖,也为我们提供了水果、蔬菜等重要的食物资源。

三、昆虫与分解昆虫在分解和腐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尸体和植物残渣等有机物质经过昆虫的分解作用,被还原为基本元素,为土壤中的植物提供了养分。

这也促进了土壤的循环利用,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四、昆虫与生物控制昆虫还可以用作生物控制的一种方式。

某些昆虫可以控制农作物害虫的数量,从而减少对农作物的危害。

这种生物控制方法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说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五、昆虫与环境污染昆虫的数量和种类对于环境污染的监测和评估也具有重要意义。

昆虫的种类、数量变化以及在不同环境中分布情况的研究,可以作为评估环境污染水平的指标。

昆虫对于环境质量的敏感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并保护自然环境。

总结:昆虫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着昆虫与环境之间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

昆虫在食物链、传粉、分解、生物控制以及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探索昆虫与环境关系的科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自然界,也为人类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考。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气象因素
温度对昆虫的影响
在温带,一般为8 40℃ 在温带,一般为8~40℃。在此温区内,昆虫 的生命活动都可正常进行。
8—15 35----45 35----45 -10-------8 10-------8 -40------10 40------10 40------45 40------45 45以上 45以上
例题
如7月10日调查,正是深点食螨瓢虫的产卵盛 10日调查,正是深点食螨瓢虫的产卵盛 期,7月中旬气象预报平均气温为28℃ 期,7月中旬气象预报平均气温为28℃,试预 测其第l 测其第l龄幼虫盛期。已知深点食螨瓢虫卵的 发育始点为15.46℃ 发育始点为15.46℃,完成卵期要求的有效温 为58.04日度 58.04日度
生产中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已知赤眼蜂的 发育起点温度是5 ,要求有效积温是240℃ 发育起点温度是5℃,要求有效积温是240℃, 如果要求20天释放赤眼蜂,应将卵放在何种 如果要求20天释放赤眼蜂,应将卵放在何种 温度下孵化?
有效积温
昆虫和其它生物一样,完成其发育阶段( 昆虫和其它生物一样,完成其发育阶段(如卵、各龄 幼虫、幼虫期、蛹、成虫产卵前期或一个世代) 幼虫、幼虫期、蛹、成虫产卵前期或一个世代)需要 积累一定的热能,即所需要的热能为一常数。以发 育天数(n)与发育期的平均温度(T)的乘积表示所需的 育天数(n)与发育期的平均温度(T)的乘积表示所需的 热能,称为积温常数(K’)单位为日度,即K’=NT。 热能,称为积温常数(K’)单位为日度,即K’=NT。 但昆虫各发育阶段只有达发育始点的温度才开始发 育,积累在发育姑点以上的温度,称为有效积温常 数(K),即: (K),即: K=N(T—To) N(T—
,即N 58.06/(28-l5.46)=4.6(天 ,即N=58.06/(28-l5.46)=4.6(天) 故7月15日为其第1龄幼虫发生盛期 15日为其第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的,这个范围称为昆虫的适宜温区或有
效温区。
致死高温区
停育高温区 高温临界
35~40 ℃ 22~30 ℃ 8~15 ℃
(1)温区的划分
高适温区 最适温区 低适温区 发育起点 停育低温区 适宜温区
(有效温区)
致死低温区

适宜温区一般在8~40℃之间。
其中最适合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范围称为昆虫最适 温区,一般在22~30 ℃之间。 有效温区的下限是昆虫开始生长的发育温度称为起点温度。 一般为8~15 ℃。 昆虫在最适宜温区范围内,昆虫的发育与度呈直线正相关。
(三)生物因子 1.寄主植物 抗虫性 2.天敌 3.昆虫病原微生物
主要是昆虫的食物和天敌。
1、食物 是昆虫生存的必需条件。各种昆虫都 有自已一定的取食范围。 2、天敌因素 天敌是害虫一切生物敌害的统称, 主要有以下3类:
(1)天敌昆虫:包括捕食性和寄生性两大类。螳螂和赤眼蜂等。
(2)致病微生物:常见的昆虫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





(2)有效积温法则
昆虫完成一定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温度积累,即发育所需天 数与同期内的有效温度的 乘 积是一常数,这一常数称为有效 积温,而这一规律则称为有效积温法则。 K=N(T-C)或 N=K/(T-C) C为发育起点温度, T为环境温度, N为完成某虫期发育所需 天数, K为该虫期发育间的有效积温,单位是(度.日)。
4. 有效积温在应用上的局限性
(a)有效积温的推算,假定昆虫在适温区内温度与 发育速率成正比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的。 (b)一些昆虫在温度与发育速度的关系曲线上有出
现发育恒定温区的可能性。
(c)一些有效积温的材料是在室内恒温饲养下 取得的。但昆虫在自然界的发育处于变温之中
,且昆虫实际生活的小气候环境与气象资料不
强度和光周期等。
(1)光周期:是指光照与黑暗的交节律。一年中每日 光照时间的长短的周期性变化称为光周期的年变化, 其是决定昆虫趋光性等行为。不同波长的
光显示不同的颜色。

日出性的蚜虫、粉虱等对黄绿色光反应敏感。 夜出性的昆虫采用黑光灯等诱集和防治害虫。 (3)光照强度:能影响昆虫的昼夜节律、产卵、取食、栖息 、迁飞等行为。
有效积温法则应用
N=K/(T-C)
1.推测昆虫的发生期 2.控制昆虫(天敌)的发育进度
例如,已知粘虫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13.1 ℃ , 有 效积温为 45.3 日度 , 预测产卵后的平均气温为 20 ℃ , 则可计算幼虫孵化期。
K 45.3 N= —— = ———— =6.56 T-C 20-13.1 即气温为 20 ℃时粘虫卵将于 6-7d 后孵化。
完全相同。 (d)生理上有滞育或高温下有夏蛰的昆虫,在 制育或夏蛰期间有效积温是不适用的。
2、湿度和降水
(1)湿度: 孵化、蜕皮、化蛹、羽化等
关键期需高湿度多数昆虫一般在温度适应范围内。
(2)降水: 小雨有利于昆虫发育和活动。
4、光
光是对昆虫具有信号作用,主要是影响昆虫的活动、 行为和滞育。光因素中包括光的性质(波长)、光照

如蝶类、蝇类、蚜类等为日出性昆虫;多数蛾类和金龟子等
为夜出性昆虫。


5、风
风直接影响昆虫的迁飞与扩散。 如粘虫等借大气环流远距离迁飞; 小龄幼虫与红蜘蛛等借风扩散与转移。但大风,尤其暴雨 ,常给弱小昆虫或初龄幼虫以致命打击。


6、小气候
小气候是指地面上1.5-2.0M气层内的小范围气候 。有时大气候虽不适合,但由于栽培条件、肥水 管理、植被状况的影响,局部小气候却非常适合 ,也会使害虫局部严重发生。应引起注意。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了解昆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害虫防治和益虫
利用的基础。

(一)气候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二)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三)土壤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四)农业生产活动对昆虫的影响
(一)气候因子
温度 气候因子 湿度和降水 光 风
1、温度 是对昆虫因素中影响最显著的一 个因子。昆虫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环境 温度的变化而变动。 昆虫的生命活动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
(二)土壤因子
1.土壤温度
2.土壤湿度 3.土壤化学结构和特性
土壤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
1、土壤温度:影响地下害虫上下移动。
2、土壤湿度: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一般土栖昆虫要求湿润 而通气良好的土壤条件,土壤过干或淹水都会直接影响它 们的分布、生存、发育和活动。 3、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酸碱度及含盐量,对土栖昆虫或半 土栖昆虫的活动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如华北蝼蛄喜欢在 砂质土壤中活动繁殖,粘土中少等。
例如,正在繁殖一批松毛虫赤眼蜂,要求20d后散放成蜂,已知 松毛虫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34 ℃,有效积温为 161.36日度,其培养温度(T)为:
161.36 K T= — +C = ——— +10.34=18.41 20 N
即如果控制培养温度为 18.4 ℃,这批松毛虫赤眼 蜂可于20d后羽化散放。
外种子、苗木和农产品的远距离的调运,还可能有助于害虫
远距离传播,带进一些危险性害虫。 3、直接控制害虫
作业:1、环境条件对昆虫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2、已知小地老虎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1.64 ℃, 有效积温为46.64日度,5月8号卵产下时的平 均温度为20 ℃,计算发育天数。
和其他病原生物如线虫等。
研究和应用较多的昆虫病原菌的苏云金杆菌。病原真菌中
比较重要的是白僵菌;昆虫病毒最常见的是核型多角体病毒。
(3)其他食虫动物:包括蜘蛛、食虫螨、青蛙、鸟类及 家禽
等,它们多为捕食性,能取食大量害虫。
捕食性天敌
寄生性天敌
病原微生物
病毒
白僵菌

(四)人类活动的影响
1、改变昆虫的生长的环境 2、改变一个地区的昆虫种类组成 大量扑灭害虫,引进或移植天敌抑制害虫;而滥用农药又可 能引起害虫产生抗药性和天敌的凋落,导致害虫再猖獗;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