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及防控
柑橘黄龙病发病规律及防控关键技术要点

柑橘黄龙病发病规律及防控关键技术要点1. 引言1.1 柑橘黄龙病概述柑橘黄龙病是由黄龙病菌侵染柑橘树引起的一种严重病害,主要表现为黄化、瘪皱、叶片变形等。
该病在柑橘产区广泛流行,给柑橘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严重影响柑橘产量和品质。
黄龙病菌主要通过媒介昆虫传播,如亚热带地区的桔介蚜、亩长蚜等,也可通过种植健康病源来传播。
目前,柑橘黄龙病已成为危害柑橘产业的头号病害,急需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柑橘黄龙病,需要了解其发病规律、传播途径以及关键的防控技术,才能有效地保护柑橘树的健康。
在本文中,将针对柑橘黄龙病的概述进行详细介绍,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病害,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2. 正文2.1 柑橘黄龙病发病规律柑橘黄龙病是由黄龙病杆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柑橘病害,其发病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季节性发病:柑橘黄龙病通常在春、夏、秋三个季节的高温多雨时期发病较为严重,而在冬季则发病较为少见。
这是因为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黄龙病杆菌的生长繁殖,导致病害迅速扩散。
2. 新梢易感:柑橘树的新梢是黄龙病的主要感染部位,因为新梢组织嫩且富含营养,是黄龙病杆菌的理想生长环境。
一旦新梢被感染,病害往往会迅速蔓延,对整株树的危害较大。
3. 病程逐渐加重:柑橘黄龙病的发病速度较快,一旦发病,病害会在短时间内蔓延至整株树,引起大面积叶片黄化、落叶和果实畸形等严重后果。
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对减少病害的危害至关重要。
4. 病害周期性发作:柑橘黄龙病有着周期性的发作规律,随着病原菌的传播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病害有可能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再次爆发。
建立科学的防控体系并持续监测病情变化是保障柑橘生产的关键。
2.2 黄龙病的传播途径1. 蝴蝶传播:柑橘黄龙病的主要媒介是亚洲种黄龙虱,而黄龙虱的幼虫阶段是依靠蝴蝶传播的。
黄龙虱在感染柑橘树后,蝴蝶会飞到健康的柑橘树上寄生卵,从而将病原体传播给健康的树木。
浅谈江永柑橘黄龙病病因与综合防控措施

浅谈江永柑橘黄龙病病因与综合防控措施引言柑橘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柑橘之一。
江永是湖南省的一个重要柑橘产区,其柑橘产业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柑橘黄龙病的暴发给江永的柑橘产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就柑橘黄龙病的病因及其综合防控措施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当地的农民和政府部门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柑橘黄龙病病因1. 病原体:柑橘黄龙病是由黄龙病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柑橘类病害。
黄龙病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植物链格孢菌目。
它主要通过柑橘类植物的组织间隙、叶脉和韧皮部细胞间隙侵入叶片,引起植物组织的代谢异常,甚至死亡。
2. 传播途径:柑橘黄龙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媒介昆虫传播和人为传播两种。
媒介昆虫主要是亚洲柑橘龙虱,它是黄龙病菌的主要传播媒介。
亚洲柑橘龙虱嗜黄龙病菌,通过其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汁液时,将病原菌输入到植物体内,引起病害的暴发。
人为传播也是黄龙病的传播途径之一,例如通过使用受病害影响的植物种苗、割取植物或触摸植物,也容易造成病原体传播。
3. 病害发生环境:柑橘黄龙病主要在炎热湿润的环境中发生,这种环境更有利于黄龙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这也是为什么在江永等炎热湿润的地区,柑橘黄龙病容易暴发的原因之一。
二、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措施1. 科学种植管理:科学的种植管理是预防柑橘黄龙病的首要措施。
在种植柑橘时,要选择健康的种苗和病虫害抵抗力强的品种,避免使用受病原体污染的种苗。
在育苗、播种、施肥、灌溉等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管理,预防土壤中的病原体传播。
2. 灭菌消毒:对苗圃、播种地、果园等处进行定期的灭菌消毒,可以有效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采用高温蒸汽消毒或者漂白粉消毒等方法,可以有效杀死病原体和卵囊,减少病害的暴发。
3. 发挥昆虫天敌作用:在果园周围种植一些适宜昆虫天敌生存的花草植物,可以吸引天敌昆虫,提高果园的生物多样性,从而抑制黄龙病的传播和暴发。
4. 化学防治:在果园管理中,可以适量使用一些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柑橘黄龙病发病规律及防控关键技术要点

柑橘黄龙病发病规律及防控关键技术要点柑橘黄龙病是柑橘类作物的一种严重病害,由一种名为黄龙病菌的细菌引起。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广泛存在,并且给柑橘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掌握黄龙病的发病规律以及防控关键技术要点对于农民来说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对柑橘黄龙病进行深入探讨。
一、柑橘黄龙病的发病规律1. 病菌传播途径柑橘黄龙病主要是通过传播媒介黄龙病虫传粘虫传播的。
这种病虫传粘虫是一种小型昆虫,它们在植物组织中摄食并分泌甜蜜,吸引了黄龙病菌,从而传播病菌至其他健康柑橘植株。
控制传播媒介的数量和传播途径是控制柑橘黄龙病的关键。
2. 病菌侵染规律一旦柑橘树被感染了黄龙病菌,病菌会侵染树体的内部组织,破坏植物的维管束,导致植物的生长受到限制,甚至死亡。
病菌侵染规律是隐匿且迅速的,因此及早发现和果断处理是防控黄龙病的重要环节。
3. 病变症状发展规律柑橘黄龙病的病变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黄化、叶缘翘曲、果实畸形等。
这些症状会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加重,从而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与果实的产量。
了解病变症状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及早发现和采取果断的控制措施。
1. 定期监测种植柑橘的农民要定期对柑橘树进行病情监测,及时关注柑橘树的叶片、枝条和果实等部位是否存在黄龙病症状,一旦发现异常,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 采用病毒耐病品种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病毒耐病的柑橘品种,这些品种对于抵抗黄龙病有一定的抗性,可以有效减少黄龙病的发生和传播。
农民在进行柑橘树种植时可以选择这些耐病品种。
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方法。
可以通过引入天敌或者利用柑橘树自身的生物防御系统来控制黄龙病的传播。
这种方法对于环境和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危害,因此备受青睐。
4. 化学防治对于柑橘黄龙病,化学防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可以通过喷洒杀菌剂或者抗生素来阻断病菌的传播和繁殖。
但是在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防止对植株和人体产生危害。
柑橘黄龙病发病规律及防控关键技术要点

柑橘黄龙病发病规律及防控关键技术要点【摘要】柑橘黄龙病是柑橘栽培中常见的病害,严重危害柑橘生产。
本文通过分析黄龙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控技术要点,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
黄龙病的发病规律主要受到病原菌的传播途径、环境因素和宿主品种的影响。
针对这些规律,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包括清除病源、加强田间管理、使用抗病品种等。
通过提高防控技术的水平,可以有效地控制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柑橘生产的稳定发展。
柑橘黄龙病的防控措施是关键,只有加强防控意识,做好预防工作,才能有效地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柑橘黄龙病、发病规律、防控技术、关键要点、防控措施1. 引言1.1 柑橘黄龙病发病规律及防控关键技术要点柑橘黄龙病是一种由黄龙病菌引起的严重破坏性病害,主要危害柑橘及其近缘植物。
黄龙病的发病规律主要受气候、土壤、病原体、宿主等因素的影响。
病原体主要通过嫩叶、嫩枝、果实等部位的受伤口进入植物,随后在植物体内蔓延并繁殖,最终导致植株发病,表现为黄龙病的典型症状。
为了有效防控柑橘黄龙病,关键技术要点包括病原体的识别与监测、病害防治措施的实施、宿主植物的管理等方面。
通过定期的病原体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植株中的病原体,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在病害防治方面,可采用化学药剂、生物制剂等手段进行防治,同时加强植株的养护管理,保持植株生长的健康状态。
柑橘黄龙病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只有通过科学监测、有效防治和合理管理,才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保障柑橘产业的稳定发展。
2. 正文2.1 黄龙病的发病规律黄龙病是由黄龙病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柑橘病害,其发病规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传播途径:黄龙病主要通过柑橘植物的嫩叶和嫩枝上的蚜虫进行传播。
蚜虫吸取寄主植物的汁液时,会将病原体带入植物组织内,导致植物感染黄龙病。
2. 病原侵入:病原体进入柑橘植物后,会在植物体内快速繁殖,并且通过植物的排水组织(例如韧皮部)向整个植物体内扩散,导致植物出现黄化、落叶、萎缩等症状。
如何预防和控制柑橘黄龙病

如何预防和控制柑橘黄龙病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简称HLB)是由杆状病毒引起的一种危害性很高的柑橘病害。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给柑橘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预防和控制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和传播,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一、多措并举,综合治理柑橘黄龙病是一种复杂的病害,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首先,要定期检查柑橘树,及时发现并处理已感染的树木。
其次,应做好病株的淘汰工作,以遏制病害的传播。
此外,还要采取农艺措施,如保持柑橘园地区的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病叶、病果和剪枝。
同时,注意避免感染源的传播,比如使用无病毒的苗木和种子,加强对接种桩和接玉的监管等。
二、科学施肥,增强植物抵抗力柑橘黄龙病研究表明,植物抵抗力的增强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
因此,在柑橘栽培过程中,应合理施肥,保证植物的养分供应。
同时,注意维持土壤的健康,避免土壤板结和沼渍,确保根系的正常生长。
此外,还可以使用生物有机肥、微生物制剂和适度的钾肥,以增强柑橘树的抗病性。
三、病虫害综合治理,减少病毒传播媒介柑橘黄龙病主要是通过一种名为亚洲柑橘龙虱传播的害虫传播的。
因此,控制害虫数量是预防和控制黄龙病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定期喷洒杀虫剂,减少龙虱数量。
其次,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如引入天敌等。
此外,还可以适量修剪和整枝,减少病毒在植物体内的积累,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四、加强监测与溯源,及时处置疫情对于柑橘黄龙病的预防和控制,及时监测、及时报告、及时处置是至关重要的。
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定期对柑橘园进行病害调查,及时发现和报告病情。
同时,要完善疫情溯源体系,准确判定病株的来源和传播路径,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此外,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和相关从业人员的防治意识,促进整个社会共同参与柑橘黄龙病的防控工作。
总之,预防和控制柑橘黄龙病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方面的合作和努力。
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强病害防控工作,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保障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柑橘黄龙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柑橘产业的病害,它主要通过昆虫传播,引起柑橘叶片变黄、落叶、果实畸形等严重危害,严重影响柑橘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防控柑橘黄龙病,科研人员一直在进行着持续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本文将介绍近年来柑橘黄龙病研究的进展情况以及相关的防控对策。
一、研究进展1. 病原鉴定近年来,科研人员通过多种手段对柑橘黄龙病的病原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柑橘黄龙病的病原主要是由一种名为“杆菌”的细菌引起的。
这种杆菌通过媒介昆虫传播,侵入柑橘植株内部,引起植株内部组织的坏死和腐烂,从而导致柑橘出现黄龙病症状。
2. 宿主抗性科研人员还对柑橘黄龙病的宿主抗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某些品种对柑橘黄龙病具有一定的抗性。
通过对这些抗性品种进行深入研究,科研人员可以培育出更具抗病性的新品种,从而为柑橘黄龙病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际技术支持。
3. 防控技术在防控技术方面,科研人员通过对柑橘黄龙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控技术。
科研人员研究了柑橘黄龙病的传播媒介昆虫,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并研究了柑橘黄龙病的发病规律,提出了适时的病害防治方案。
二、防控对策1. 环境治理在柑橘黄龙病的防控过程中,环境治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科研人员建议,要加强柑橘园的环境治理工作,保持园区内的卫生清洁,及时清除病株和病虫,减少病害传播源,从而降低柑橘黄龙病的发病率。
2. 栽培管理在柑橘黄龙病的防控过程中,科研人员还建议采取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提高柑橘树的整体健康水平,增强其抗病能力。
包括合理施肥、科学浇水、适时修剪等措施,都可以有效减少柑橘黄龙病的发生。
3. 抗病品种选育4. 化学防治在柑橘黄龙病的防控过程中,化学防治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科研人员建议,可以选择合适的农药对柑橘园进行定期喷洒,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但是在使用化学农药时,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进行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梅州市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控

梅州市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控【摘要】柑橘黄龙病是柑橘树的一种严重病害,对梅州市的柑橘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本文通过分析黄龙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提出了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包括加强种植管理、定期排查病害、科学施肥和用药以及加强市场监管。
具体针对梅州市的黄龙病情况,制定了专门的综合防控策略。
结合加强柑橘种植管理、定期排查病害、科学施肥和用药、加强市场监管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黄龙病在梅州市的传播,保障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市场监管是维护柑橘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促进梅州市柑橘产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柑橘黄龙病、梅州市、病因、危害、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种植管理、排查病害、施肥、用药、市场监管1. 引言1.1 梅州市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控梅州市是广东省重要的柑橘产区之一,柑橘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作物。
近年来梅州市柑橘黄龙病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给柑橘产业带来严重的危害。
黄龙病是由一种名为黄龙病菌的细菌引起的病害,可以通过嫩叶蚜虫等介体传播。
一旦柑橘树感染了黄龙病,病树会出现黄化、落叶、果实畸形等症状,严重影响柑橘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防控黄龙病,梅州市制定了一系列综合的防控措施,包括定期排查病害、科学施肥和用药、加强市场监管等。
通过加强柑橘种植管理,定期排查病害,科学施肥和用药,以及加强市场监管,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柑橘黄龙病的发生,保障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黄龙病的病因和危害黄龙病是柑橘树上的一种严重病害,主要由黄龙病菌引起。
黄龙病菌属于革兰氏阴性细菌,通过媒介昆虫传播至柑橘树上引起感染。
这种细菌在柑橘树体内繁殖,破坏柑橘树的维管束系统,导致柑橘树出现黄龙病症状。
黄龙病对柑橘树的危害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叶片变黄:植株叶片出现黄化、变形、卷曲等症状,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使柑橘树生长受阻。
2. 果实变异:柑橘果实变得扁平、畸形,果皮变得粗糙,质地变硬,影响果实品质和产量。
柑橘黄龙病发病规律及防控关键技术要点

柑橘黄龙病发病规律及防控关键技术要点柑橘黄龙病是一种由黄龙病菌引起的破坏性疾病,对柑橘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它主要通过黄龙病蝉传播,引起柑橘树叶片黄化、树冠稀疏、枝条萎缩、果实变形等严重症状,导致产量明显下降。
针对柑橘黄龙病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对于控制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柑橘黄龙病发病规律1. 季节性发病:柑橘黄龙病主要在夏季到秋季发病。
由于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对黄龙病菌有利,导致发病率较高。
2. 病症逐渐加重:柑橘黄龙病一旦发生后,症状会逐渐加重。
从叶片黄化到树冠稀疏,再到果实变形,病情会逐渐恶化,最终导致果实不能正常发育。
3. 黄龙病蝉传播:柑橘黄龙病主要是由黄龙病蝉传播的。
这种蝉类昆虫在柑橘树上产卵,幼虫会吸食柑橘树液汁,同时也会带走黄龙病菌,传播给其他柑橘树。
二、防控关键技术要点1. 基地选择与建设选择在海拔适中、气候温暖、阳光充足、气候湿润但排水良好的地区栽培柑橘,有利于减少黄龙病的发生。
柑橘种植基地周围不要有野生柑橘或者其他柑橘黄龙病带菌树,防止病菌传播。
2. 柑橘栽培管理对柑橘树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注意保持柑橘树的健康和生长。
及时清理枯枝败叶,保证树冠通风透光,避免滞留积水和空气不流通。
3. 防治黄龙病蝉通过黄龙病蝉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来减少病蝉数量。
可以采用黄龙病蝉诱捕器和黄龙病蝉诱杀剂等方法,同时引进天敌类生物,在柑橘园中建立生物防治系统。
4. 田间监测定期对柑橘园进行病虫害监测,特别是注意观察黄龙病的发病情况。
一旦发现柑橘树上出现黄化症状,要及时处理,将病树隔离或者砍伐,防止病菌传播。
5. 化学防治在柑橘园中可以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可以有效减少黄龙病菌的传播。
但是要注意避免滥用农药,选择合适时机和合适方法使用农药,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
6. 病害防治剂在柑橘园中可以使用合适的病害防治剂进行喷药防治,可以有效减少红龙病的发生。
但是要注意选择低毒、低残留的病害防治剂,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和防控摘要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被认为是世界柑橘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已超过一个世纪,被人们称为柑橘上的“癌症”,对于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以预防为主。
关键词黄龙病;发生;防控The Occur and Control of Citrus HuanglongbingAbstract: Huanglongbing (HLB) has been a destructive disease of citrus around the world for over a century, has been the “cancer” of citrus, has no effective measures to cure it by now, only can prevent it’s spread. Key words:Huanglongbing; occurring; control柑橘黄龙病(Candidatus Liberobacter asiaticus),又名黄稍病、黄枯病、青果病,系国内外植物检疫对象。
目前,柑橘黄龙病广泛分布在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1],在中国几乎所有的柑橘产区均有发生和危害。
1发生规律1.1病原柑橘黄龙病的病原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α-亚纲,韧皮部杆菌属细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是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难培养菌[2],分为亚洲种(ticus)、非洲种(Ca.L.africanus)和美洲种(Ca.L.americanus)[3-6],中国的黄龙病病原菌主要为亚洲种[7]。
病原在寄主筛管细胞和薄壁细胞内分布不均匀,故同一株树各枝梢发病时间也呈现不同。
病原只侵染柑桔属、金柑属和枳属植物,其中尤以椪柑、焦柑、福橘、茶枝柑等品种耐病力弱,而橙类、柚类耐病力较强。
病原不耐高温,抗势力极差,在48℃的情况下经过5小时,在60℃的环境下经过5分钟即会失去活力[8]。
1.2 引进带有病苗木和接穗病原通过带病的接穗和苗木,可以将病原从带病区远距离传播到无病区而感染病菌。
1.3 柑橘木虱的自然传播柑橘木虱是黄龙病唯一的自然传播媒介,是以各种柑橘植株为食的有褐色斑点的小昆虫,通过影响植物内养分的流通,最终导致植物死亡。
1.4 其他病原可以通过菟丝子(Cuscuta Compstris)、九里香、长春花、木苹果等寄主植物传播,但不能通过汁液和土壤传播。
2 症状识别2.1 稍始发病树在树冠中发生若干黄稍,春稍开始发病的,黄稍数量多,出现在树冠顶部或树冠的其他部位;夏秋稍期开始发病的,黄稍数量较少,常出现在树冠顶部;从部分大枝扩展到全株发病,一般经历1-2年,这是黄龙病区别于缺肥、水渍等引起枝叶发黄的一个特点;病枝容易落叶,从病枝萌发的新稍短,叶小、黄化。
2.2叶发病叶片表现为黄化叶片,可分为均匀黄化、斑驳型黄化、缺素型黄化三种类型。
均匀黄化该病发病之初,病树顶部或外围1-2枝或多枝新稍叶片不转绿而呈现均匀的黄化,多出现在出发病树和夏秋稍上,叶片呈均匀的淡黄绿色,且极易脱落。
斑驳型黄化有的叶片转绿后从主、侧脉附近或叶片基部沿叶缘出现黄绿相间的不均匀斑块。
斑驳型在春、夏、秋稍病枝上均有,病树进入中后期,叶片均匀黄化,先失去光泽,叶脉凸出,木栓化,硬脆而脱落。
缺素型黄化病叶小,叶片主、侧脉绿色,其脉间叶肉呈淡黄色或黄色,类似缺乏锌、锰、铁等微量元素的症状。
上述三种黄化类型中,叶片的斑驳型黄化最具有特征性。
此外,病叶较健叶厚,摸之有革质感,在枝上着生较直立,有的叶脉肿突,局部木栓化开裂。
2.3 花感病的柑橘树在次年春天开花较早且特别多,呈“乒乓”花状(似半圆的乒乓球),个别小花枝聚含成团呈“花球”状,花小且畸形,花瓣短小肥厚,呈淡黄色,柱头弯曲外露,会逐渐落花。
2.4果病树果实小,有的无光泽且畸形(如变长或果形歪斜),果脐歪偏,着色时黄绿不均匀,福橘、椪柑、温州蜜桔等宽皮柑橘常在果蒂附近先着色,其余部分青绿色,成“红鼻子果”[9]。
2.5 根病树极少长新根,老根容易从细根开始腐烂,病树严重时,根系腐烂,直至整株死亡。
3鉴别方法3.1 研究认为,“红鼻子果”和斑驳黄化叶片是最具有特征的症状,可作为形态学鉴定柑橘黄龙病的主要依据[10]。
3.2 指示植物法利用病毒在其他植物上表现症状的特征,作为鉴别病毒种类的标准,这种专用来产生症状的寄主称为指示植物,又称鉴别寄主。
指示植物分为2种类型:一种在接种后产生系统的症状,并扩展到未接种部位;另一种只在接种部位产生局部病斑[11]。
Bove[12,13]和柯冲[14]分别把柑橘青果病原BLO和柑橘黄龙病原BLO用菟丝子传到长春花上。
发病的长春花往往是个别枝条先发病,然后其它枝条才陆续发病,发病枝条叶片起初局部黄化,然后沿叶边缘变黄,中脉附近叶肉成绿色,花变小。
这样可证明草地菟丝子所传递的就是柑橘黄龙病的病原BLO,所以可以用菟丝子和长春花检测柑橘黄龙病。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成本低,结果准确、可靠。
但所需时间长,大量样品的检测比较困难。
3.3 电镜诊断法采用电子显微镜,可以直接观察病原颗粒的大小、形态和结构。
自1977-1978年间利用电镜与超薄切片技术在柑橘黄龙病病树叶片的筛管细胞内发现病原BLO以来, 在中国,电镜便成为诊断黄龙病的一个重要手段。
采用症状明显、老熟的叶片为材料,用侧脉代替中脉和纵切代替横切韧皮部制样等改进方法,可有效地提高电镜对BLO的检出率[15]3.4 直接荧光诊断法据吴世盘等[16]的报道,用落射式荧光显微镜可以直接检测出局限于韧皮部的由类细菌引起的多种病害,其原理是利用感病植株的坏死组织产生的自发荧光。
在感染黄龙病的组织切片中,在韧皮部可看到多个鲜明的黄色或黄绿色荧光团块。
这种特异性的荧光,在健康叶片的叶柄韧皮部是没有的,其它由病毒、类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引起的病叶叶柄韧皮部亦没有这种特异性荧光。
用此法检测时,取样必须是完全老熟的黄化叶片。
但据李德望等[17]的报道,感染衰退病的柑橘叶片以及生理性黄化叶片也会出现上述现象。
因此认为这种方法可能对黄龙病不具有专化性。
3.5 FBA染色法FBA染色液是由0. 1%碱性品红水溶液和0. 1%无水对氨基苯璜酸溶液按1: 1的比例混合,再稀释一定的倍数成为染色工作液。
取染病的叶片用自来水和蒸馏水洗净,用徒手切片法横切,切片移至滴有FBA染色工作液的载玻片上染色5-8 min,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其外向韧皮部筛管细胞中存在被染成红褐色的病原细菌,多为杆状,有些呈长椭圆型。
但是这种检测方法的稳定性不好,对选取材料和切片的厚度要求都很高。
3.6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 Bové,et al.发表了黄龙病病原的部分DNA序列[18,19]。
根据这些DNA序列,可以设计出多聚酶链式反应(PCR)的引物,使PCR技术可以用于柑桔黄龙病的研究。
由于PCR的高灵敏度,柑橘木虱单虫及小于1 g的植物材料即可用于检测,所以PCR技术检测柑橘黄龙病具有比其他方法更大的优点。
而竞争性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克服了普通PCR灵敏但难以定量的缺点,可以确定病原在不同样品中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
所以可以用于不同季节研究黄龙病病原在寄主中转移与分布的变化,虫媒木虱携带病原的变动和病害流行与预测等问题。
上世纪90年代法国的Bove研究小组[20]利用PCR技术检测柑橘黄龙病以来,人们不断改进和优化这一技术,目前已建立和发展了诸如常规PCR、半巢式PCR、巢式PCR、免疫捕获PCR、荧光定量PCR、Long-PCR、LAMP、Cycleave ICAN等一系列检测方法。
4 防控方法4.1 实行植物检疫严格实行植物检疫,严禁从病区引苗木、接穗和果实到无病区或保护区。
4.2 建立无病苗圃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
苗圃应设在无病区或离柑橘园3千米以上,最好有天然条件(山区、林区)阻隔,或用塑料网棚封闭式育苗。
在建圃之前,还应铲除附近零星的柑橘类植物或九里香等柑橘木虱的寄主。
4.3 及时挖除病树及时挖除病树,坚持每次新稍转绿后全面检查黄龙病株,发现一株挖除一株,不留残桩。
对于发病率较低的柑橘园,挖除病株后,可以在当年或次年再植。
补植时,定植穴应用石灰消毒,添加容土,施足基肥,大苗移植。
对失管发病严重或株发病率在20%以上时,挖除病树,更新果园。
4.4 防治传毒媒介柑橘木虱是传播柑橘黄龙病的主要媒介,扑灭柑橘木虱,是防治柑橘黄龙病的重要措施。
在柑橘木虱发生高峰期,都要及时喷药防治柑橘木虱。
此外,要特别注意几次容易疏忽的用药时期:采果后喷药防治木虱成虫,降低木虱越冬基数;早春萌芽前喷药防治越冬后的木虱成虫,减少木虱传病机;挖除黄龙病树前先喷药杀死木虱再挖病树,以免将带病原木虱驱赶到健康树;冬季柑橘木虱喜欢在九里香上取食繁殖越冬,要清除果园周边的九里香等芸香科植物,及时喷洒杀虫剂来扑灭木虱;做好冬季清园,冬季气温低,越冬期的木虱活动能力差,通过喷药能有效杀死;保护利用天敌,木虱的天敌较多,有多种寄生蜂、瓢虫、草蛉,还有寄生菌,要保护利用天敌以抑制木虱的发生。
4.5 实施柑橘健身栽培柑橘是多年生果树,在柑橘黄龙病发生区,除了实行严格的检疫防控措施外,实施健身栽培也可有效降低黄龙病的发病率,既能减轻发病症状,又能延长橘树经济寿命。
柑橘健身栽培的措施主要有:重施有机肥,加施叶面肥,提高柑橘树自身素质;开心修剪,矮树栽培,培育健壮树体;合理疏果,均衡结果,保持橘树的持久生产力;提倡深土施肥,诱导根向深土生长,减少肥料流失,提高橘树抗逆性;测土配方施肥,实行以需定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合理应用微量元素,促进橘树营养平衡;平地橘园开沟挖渠,防止渍水,以利根系健康生长。
[21] 5 结论柑橘黄龙病作为柑橘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的病害,虽然到目前为止仍没有能够有效治愈的措施,但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防治,控制病原的蔓延,使橘园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1] Bové J M. Huanglongbing: a destructive, newly-emerging, century-olddisease of citrus[J].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06, 88(1): 7-37.[2] Jagoueix S, Bove J M, Garnier M, et al. The phloem-limited bacteriumof greening disease of citrus is a member of a subdivision of the proteobacteria [J]. Journal of Syst Bacteriol.1994, 44 (3): 379-386.[3] Teixeira D C, Danet J L, Eveillard S,et al. Citrus huanglongbing inSao Paulo State, B Teixeira D C,Danet J L,Eveillard S,et al.Citrus huanglongbing in Sao Paulo State,Brazil:PCR detection of the ‘Candidatus’Liberibacter species associated with the disease[J].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bes.2005,19:173-179.[4] Moll, J.N. and M. M. Martin. INSERM .1974, 33:8-96[5] Bove, J.M., E.C. Calavan, S.P. Capoor, R.E. Cortex and R.E. Schwaz.Proc. 6th conf., 10CV.Univ. Calif. Div. Agr. Sci. Richmond.1974,12-25[6] Ke. C., S. Ke, R.J. Wu, H. Yang, and P.T. Hsu. Proc. 12th Conf. 10CV,10CV Riverside. 1993, 220-223[7] 田亚南, 柯穗, 柯冲. 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和定量分析柑桔黄龙病病原[J]. 植物病理学报.1996, 26(3):243-250.[8] 柏劲松.柑橘黄龙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农村实用技术,林果园.2006.[9] 宁红,秦蓁.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百问百答.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0] 吴礽超,赵小龙,王明召.柑橘黄龙病检测技术概述[J].广西园艺,2007,18(6):59-60.[11]许智宏.植物生物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2] GARNIERrM. BOVE JM. The greening organism is a gramnegativebacterium[J]. In:Garnsev SM. TimmerLW. Dodds JA(eds).Proc 9th Conf IntOrg, CitrusViro.l Riverside, 1984: 115-124.[13] Garnier, M. and J. M. Bove, Phytopathology .1983,73:1358-1363[14] 柯冲.利用菟丝将黄龙病病原从柑橘传到长春花[D].国际柑橘病毒学会第十届会议论文. 1986.[15]田亚南,柯穗,柯冲.柑橘黄龙病诊断法的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学报,1998, 13(1): 27-35.[16]吴世盘,李剑书.柑橘黄龙病和斑黄病病原体的初步观察[J].中国农业科学.1986(1): 73-75.[17]李德望,唐伟文,范怀忠.柑橘黄龙病的血清学检测与诊断方法的初步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2, 13(2): 16-22.[18] Villechanous, S., M. Garnier, F. Laigret, J. Renaudin and J.M. Bove.Current Microbiology. 1993.26:161-166[19]Villechanous, S., M. Garnier, J.Renaudin and J.M.Bove, CurrentMicrobiology. 1992.24:89-95[20]Planet P,Jagouxie S,BovéJ M,et al.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the African citrus greening Liberobacter by amplification,cloning and sequencing of the rpLKAJLropBC operon[J].Crrent Microbiology.1995,30:137-141.[21] 张敏荣,余继华,於一敏,叶安民,叶志勇.采取健身栽培措施减轻柑橘黄龙病发生.2007,24(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