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调研报告
农村金融服务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金融服务现状调研报告农村金融服务现状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农村金融服务是指针对农村居民和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旨在满足他们的金融需求,支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并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以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共发放问卷200份,实地访谈10个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和10位农民。
四、调研结果1. 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数量较少,覆盖范围有限。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主要存在于乡镇和县城,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村居民来说,金融服务相对不便利。
2. 农村金融产品种类单一,满足不了不同农户的需求。
目前主要的农村金融产品包括贷款、储蓄和保险,但是缺乏更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3. 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有待提高。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服务时间、服务流程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提高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
4. 农民对于金融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较大。
调研发现,农民对于金融知识和技能的了解程度较低,需要加强金融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金融素养。
五、建议1. 增加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数量和覆盖范围,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增设服务点,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2. 丰富农村金融产品种类,满足不同农户的需求。
可以引入农业保险、农村消费信贷等新型金融产品,拓宽农村金融服务的领域。
3. 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流程和效率,提高服务质量。
可以引入现代科技手段,例如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
4. 加强农民的金融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金融素养。
可以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向农民提供相关的金融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金融服务。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是也存在发展的机会。
农村金融服务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金融服务现状调研报告近年来,农村金融服务逐渐受到关注,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广。
但是,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并不乐观,许多农村居民对金融服务的利用率低,甚至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将针对农村金融服务现状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农村金融服务现状1、金融服务利用率低。
由于农村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信任、习惯和教育程度的限制,很多农村居民对金融服务的认识存在偏差,对金融产品的了解和使用较少。
2、金融服务产品单一。
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单一,多以简单的储蓄和助农贷款为主。
但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的需求日益丰富,这种单一的金融服务产品已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3、金融服务机构较少。
由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相对较少,很多偏远地区缺乏金融服务的基础。
4、金融服务普及率不高。
农村金融服务普及率相对城市来说还是很低的,金融产品服务的覆盖面较小,且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很多。
二、建议针对以上几点现状,我们有如下建议:1、加强金融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金融知识宣传和普及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意识和认知水平,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金融服务产品和渠道,增强对金融服务的信任感。
2、拓宽金融服务产品。
扩大金融服务的品种,涵盖储蓄、投资和信贷等多样化的产品,逐步满足农村居民不同的需求,同时,增加金融产品的创新内容,开发出更加符合农村需求的产品。
3、加强金融服务机构建设。
在农村地区增设金融服务机构,加大金融机构的投资和技术研发力度,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
4、加强金融服务信息传播。
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将金融产品信息和服务内容传播到农村居民群众中去,增加金融服务的知晓率和透明度,提高金融服务的接受度和便利性。
三、结语农村金融服务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加大力度推进,解决现有的问题和不足,同时为农村居民提供优质、全面、高效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农村金融市场调研报告

农村金融市场调研报告《农村金融市场调研报告》一、市场概况农村金融市场是指为了满足农村居民金融需求而设立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金融市场逐渐成为金融机构竞相布局的重要领域。
二、市场特点1. 资金来源多样化。
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来源包括国有、集体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机构、信用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多种形式。
2. 金融产品丰富多样。
农村金融市场的产品包括存款、贷款、保险、证券等多种金融服务,满足了农民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3. 风险管理挑战大。
由于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客户多为农民群体,其收入来源不稳定,风险管理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挑战。
三、市场发展趋势1.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随着互联网金融、区块链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农村金融市场将更加智能化、便捷化。
2. 多元化经营模式。
金融机构将加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投入,推出更多针对农村客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3. 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扶持力度,出台更多的支持政策,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市场风险及应对措施1. 资产端风险。
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资产端的管理,严格控制不良贷款比例,降低信用风险。
2. 利率风险。
金融机构应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利率水平,减少市场利率风险。
3. 政策风险。
金融机构应及时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做好政策应对和风险预警。
总之,农村金融市场具有不断发展的潜力,在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金融机构也需要重视风险管理,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保障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
农村金融服务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金融服务现状调研报告农村金融服务现状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和目的农村金融服务是指针对农村居民和农村经济活动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和样本选择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择了20个农村地区作为样本,涵盖了不同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三、调研结果分析1. 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较窄:调研结果显示,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有限,很多农村地区没有银行或金融机构。
这导致农民在金融服务方面面临困难,无法有效利用金融手段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2. 农村金融产品种类单一:大多数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只提供基本的存贷款业务,缺乏创新和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农民在融资、投资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3. 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不高:调研发现,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普遍较低,办理业务效率低下,服务态度不好。
这给农民带来了很多不便,也降低了他们对金融服务的信任和使用意愿。
4. 农村金融服务缺乏专业性:很多农村金融机构在人才培养和业务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和技能。
这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有限。
四、问题分析和建议1. 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投入,开设更多的金融机构,提供更广泛的金融服务。
2.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村金融产品的研发力度,推出更多适应农村经济特点和需求的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效果。
3.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在服务过程中,要注重倾听和理解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金融解决方案。
4.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专业性: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和力度,提高员工的金融知识和技能水平。
关于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调研报告1

关于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调研报告1【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调研报告】一、引言农村金融是指服务于农村居民和农业经营者的金融活动,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体的财富管理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然而,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本报告对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二、问题分析1. 金融服务缺乏覆盖面广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和交通条件不便,金融机构的布局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于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覆盖面更窄。
这导致了部分农民难以得到合适的金融服务,限制了他们的经济活动和发展空间。
2. 贷款审批流程繁琐农村金融贷款政策和审批流程相对繁琐,需要农民提供大量的证明文件和资料,审批周期较长。
这使得许多农民在急需资金的情况下难以得到及时的贷款支持,制约了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
3. 利率过高农村金融贷款的利率相对较高,与城市的利率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使得农业经营者的贷款成本增加,对他们的生产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4. 农村金融服务不专业化农村金融服务主要由农商银行、信用社等机构提供,但他们在金融产品设计和金融理财方面的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
这限制了农民在金融投资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能力,也导致了部分农民在金融市场中面临风险。
三、发展建议1. 加大金融服务网络的建设力度通过设立更多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点,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解决农民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
同时,可以引入互联网金融技术,提供线上金融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2. 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政府可以进一步简化农村金融贷款的审批流程,降低农民办理贷款的成本和时间,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针对性。
3. 降低农村金融贷款利率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资金补贴、设立专业农村金融机构等方式,降低农村金融贷款的利率,减轻农民贷款负担,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4. 加强农户金融知识教育加大对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金融投资,防范金融风险。
乡村 金融 调研报告

乡村金融调研报告乡村金融是指在农村地区开展的金融业务,其主要目标是为农民和乡村居民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金融的发展对于农村地区的农业、农村产业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调研报告将重点介绍乡村金融的发展现状、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乡村金融的发展现状1.农村金融机构的布局不均衡,大部分地区仍存在金融服务空白的问题。
2.农村金融产品的种类和创新程度有限,仍以传统的农业信贷为主。
3.农民金融素质普遍较低,缺乏金融知识和风险管理能力。
4.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相对薄弱,面临着风险溢出和风险传导的问题。
二、乡村金融的问题与挑战1.乡村金融风险的增加,如信贷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2.农村金融product供给不足,导致农村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3.农村金融机构专业化程度较低,经营能力有待提高。
4.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标准和措施有必要进一步健全。
三、乡村金融的发展方向1.深化金融改革,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创新,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
2.开发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对农村金融产品的需求量和供给质量。
3.提升农民金融素质,加强金融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金融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
4.加强农村金融监管,建立健全监管体系,保护金融机构和农村居民的利益。
结论:乡村金融的发展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乡村金融在金融服务网络覆盖、金融产品创新和乡村金融监管方面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因此,需要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加强金融市场的开发和完善,提升农民金融素质,加强农村金融监管,以推动乡村金融的健康发展,促进农村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农村金融经济调研报告

农村金融经济调研报告篇一:农村金融调研报告我省农村金融信贷供需矛盾及出路选择随着我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信贷供求矛盾日趋突出。
加强市场调节,解决信贷供求矛盾,满足农村发展的客观需求,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农村金融信贷供需矛盾主要表现从调查情况看,近年来,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以来,金融机构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货币信贷政策,立足省情实际,不断加大支农信贷投放力度,在推动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民消费习惯的改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在总量、结构、金额、期限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1、信贷需求总量持续扩大与信贷满足度小之间的矛盾。
从各市州情况看,全省特色农业、林果业和养殖业迅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民群众的消费和投资热情高涨,涉农信贷大幅增长,据调查,75%以上的农户有金融信贷需求,82%的农村中小企业认为所需金融信贷没有得到满足,94%的承贷主体希望加大贷款额度。
由于受银行信贷管理机制约束和农村有效担保抵押物缺失的影响,金融机构介入这些领域的动力和信心不足。
据统计,截至20XX年9月末,全省农户贷款、农村企业贷款总额为905.3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3466.9亿元的26.1%。
2、信贷需求范围不断拓宽与信贷投向狭窄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省农村金融信贷需求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生产性信贷需求。
即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多元化和产业化发展而产生的信贷需求,具有持续扩大的特点。
此外,农户维持简单再生产,如购买农药、化肥、种子和农具等也产生部分借贷需求,但需求量较少。
二是消费性信贷需求。
主要是农户因修建房屋、医疗看病、婚丧嫁娶、子女教育而产生的信贷需求,这类信贷资金需求量大。
三是农业综合开发性信贷需求。
主要是农村扶贫、农村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而产生的信贷需求,由于这方面我省历史欠账较多,亟待大量资金投入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调研报告

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壮大和发展,人们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为了了解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和需求,本调研报告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背景农村金融服务是指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为农民和农村企业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也不断增长。
然而,在实际的农村金融服务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三、农户金融需求在农户金融需求方面,调研结果显示,农民普遍对贷款需求较大。
很多农户需要贷款来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发展养殖业等。
此外,农民还希望能够享受到更为便利的取款、存款等服务,方便日常生活和经营。
四、农村企业金融需求对于农村企业而言,调研结果显示,他们更关注企业贷款和企业融资渠道的多样性。
农村企业希望能够通过金融服务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以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同时,他们也对金融服务的专业性和高效性有着较高的要求。
五、金融服务创新为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金融机构应当积极探索金融服务的创新方式。
调研的结果显示,近年来,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逐渐崛起,为农村的金融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变革。
这种模式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和便利性,满足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
六、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平衡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相对于城市地区存在一定的不平衡。
在一些偏远地区,农户和农村企业难以获得充足的金融支持和服务。
因此,金融机构应该加大在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
七、金融知识普及与培训为了提高农民和农村企业对金融服务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金融机构可以加大对农村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力度。
通过开展金融知识培训课程、举办金融知识讲座等方式,帮助农民和农村企业提高金融管理和运营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对金融服务的信任度。
八、政策的支持与引导调研结果显示,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在农村金融服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金融调研报告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大力发展金融业是促进榆林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突出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重大制约因素。
推动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已经迫在眉睫。
最近,根据省政协的通知精神,我市政协财农委组织人员,对全市金融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有关方面的情况通报,召开了金融界人士座谈会,并走访了有关金融机构,企业界人士和农村,了解我市金融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提出加快发展的建议。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榆林金融业的现状农村金融的困境日益凸显,农村金融服务落后,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掣肘因素。
因此,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强化“三农”金融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破解的难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一个健康、完整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渠道。
而现有金融体系在为农村服务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 农村金融机构退位,服务功能弱化。
由于农村经济货币程度较低,农村金融赖以生存的微观经济基础脆弱,正规金融因农村的比较弱势而选择“自我纠正”,国有商业银行大量退出农村市场,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下降,农村金融出现“空洞化”和边缘化。
首先是政策性金融缺位。
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其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
农发行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太窄,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基本没有涉足,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又将面临业务严重萎缩的问题,没有真正起到支持农业开发的作用。
其次,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
随着农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向背离,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使得贷款业务逐渐离“农” 。
再次,农村信用社支农有限。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受自身经营规模和经营体制所限,其资金供给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存在“农信难为农” 的严重问题。
2. 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农民很难取得贷款。
为防范贷款风险,面对农村贷款规定较为苛刻的条件。
大部分农民贷款因提供不出相应的质押、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而与农贷失之交臂; 另外,由于农村贷款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特点不相适应。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渐深入,农业走向产业化、现代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周期长,而现实的贷款产品金额偏小,期限一般为1 年,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信息不对称; 此外,浮动贷款利率制度使农民承受能力严重受挫。
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处于垄断地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贷款一律实行上浮,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利息负担。
3. 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较差,金融生态断裂。
由于社会信用环境差,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 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金融机构考察其财务状况和信贷条件较为困难,同时贷款需求总体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使农业地区需求量大、亟须支持的大额农户、个体公商户贷款、民营企业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水利建设贷款等难以形成需求。
另外,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处于零散分布状况。
4. 民间借贷缺乏规范,金融风险加大。
民间借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但良莠不齐,同时,也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
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正确引导,其风险、隐患日益凸现,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呈上升态势,间接殃及社会稳定; 另外,民间借贷不规范,无借据、合同,缺乏担保,隐蔽性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坑蒙拐骗在所难免,甚至引发刑事案件; 民间借贷利率一般高于同档次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风险集中,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此外,影响金融宏观调控。
民间借贷活动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诱发大量资金以现金形式流出金融机构,加大现金“体外循环”,造成金融信息失真,干扰央行对社会信贷总量的监测。
民间借贷投向具有一定的趋利性、盲目性,资金流向与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不能配套,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效果不佳。
5. 农业保障体系存在许多障碍。
农业保险机构运行障碍主要表现有:保险基金规模较小,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保险项目界定模糊,农业险种划分及其保费标准正在探索中,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滞后,贴农、为农保险制度不完善。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规模偏小,经营行为不规范; 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关系不顺,行业自律以及监管不到位,风险及补赔机制尚不健全。
二、改革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现行农村金融体系需要积极地进行变革和创新,适应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户、乡村企业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特点,积极构建以合作金融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有机结合的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
1. 构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生态环境。
要建立起政府主导、横向联动和金融服务“三位一体”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机制,并构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和监测,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量化考核,并不断健全金融生态环境法律基础,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外部生存环境。
首先,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一种无形资产,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融资成本,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健全信用文化,广泛开展诚信宣传,强化农户诚信教育,培育农户的信用道德和信用精神,提高农户的信用素质。
政府采用补助的形式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强化新型农民整体素质。
另外,深化农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使企业真正成为合格的农村市场主体。
尽快建设和健全企业和个人的诚信系统,加快诚信立法,实现银行、政府、执法部门间的社会信用信息数据互连互通,提高社会信用信息的共享程度。
运用法律、制度、行政和经济手段,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规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信评估等诚信机构,提升其公信力。
建立农村信用的激励和惩戒机制,完善企业市场竞争和退出的公平环境,创造农村金融生态良性发展的诚信环境。
其次,转换地方政府职能。
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要加强对创建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指定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目标、任务以及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
切实转换服务理念,强化农村服务意识,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政务质量和效率。
结合当地农村经济金融状况,加快支农金融相关的制度建设,并保证规章制度的完善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有效保护农村投资者、存款者的合法权利。
再次,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与支持力度。
财政是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
构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以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农业产业环境,投资环境和农村经济的运行质量。
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满足农村金融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农村金融生态比城市金融生态相对脆弱,因此,需要加强国家财政与政策性金融对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的项目支持力度。
同时,需要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途径与制度设计。
2. 加快法律制定,为农村金融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农村金融立法应循序渐进,平稳推进。
应重点制定农业投资法、农村合作金融法和农业保险法等专门法律,为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使之有能力和动力进行金融制度创新。
首先,制定农业投资法。
制定农业投资法,使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法律化,通过立法规定中央、地方、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农业的投资比例及相应的责任。
另外,农业投资法在法律上要规定对农业贷款实行优惠利率,中央银行对农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应低于城市的商业银行,以调整其级差收益。
同时,建立农业信贷国家财政补贴制,以补偿因低息贷款而造成的损失,走农村金融“以农养农,国家保护”的路子。
此外,农业银行在完成上交存款准备金后,多存可以多贷,但必须明确年度农业信贷的结构比例和投入时期。
其次,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
尽快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及配套的法规,给农村合作金融以应有的法律保护。
在农村合作金融法律中,要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产权组织形式、融资渠道、经营机制、管理模式、运营规则、职能作用等做出明确规定。
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在资金、利率、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优惠政策,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范。
在立法中应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性质、经营目标、经营业务、权利义务、与政府的关系等内容做出规定。
这样既可以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法律的依据、规范和保障,又可以规范农村合作金融市场,为农村合作金融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
再次,制定农业保险法。
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从法律上明确政府、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政策和财政上予以支持,建立起确保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村长期稳定的保障机制。
在农业保险法中,要明确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和实施方式。
扩大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农业保险应包括农作物的耕种、收获后储藏、加工及其运输的保险,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财产的保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身保险及各种手工艺和家庭产品的保险等。
另外,要明确政府在农业保险中应发挥的作用。
进行保费补贴,根据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和我国财力,规定保费补贴的参考比率; 进行费用补贴,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由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经营费用进行补贴。
实行某些优惠政策,对农业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免税,对其经营的商业保险业务则降低税率,对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也实行免税; 对农业保险的投保人提供贷款担保或对向投保者提供低息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利息补贴。
另外,要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制度体系。
根据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实际需要,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商业性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等。
市农村金融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农村金融调研报告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大力发展金融业是促进榆林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