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复习综合测试卷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综合经典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综合经典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以下物态变化的事例中,属于液化的是()A.冬天池塘的水面上结了一层薄冰B.北方的冬天,冰冻的衣服在-10℃时也能晾干C.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在其表面上附着一层“白霜”D.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在其表面周围“冒”出的“白气”D解析:D【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冰是液体水形成的固态物质;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固态的冰变成水蒸气;冰棍上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冰晶;冰棒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

A.冬天池塘的水面上结了一层冰,属于凝固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北方的冬天,冰冻的衣服在-10℃时也能晾干,属于升华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在其表面上附着一层“白霜”属于凝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棒,在其表面周围“冒”出的白气属于液化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下列关于沸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液体温度达到其沸点就一定沸腾B.液体沸腾时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C.95℃的水不可能沸腾D.液体沸腾时要放热,温度保持不变B解析:BA.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并且不断吸热才能沸腾,故A错误;BD.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但沸腾时还需要吸收热量,故B正确,D错误;C.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当外界气压降低时,水可以在95℃时沸腾,故C错误。

故选B。

3.某同学取出一支示数为39.6℃的体温计,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而直接测量自己的体温。

若他的实际体温是36.6℃,则测出来的体温是()A.36.6℃B.39.6℃C.37℃D.76.2℃B解析:B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9.6℃,直接用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自己的体温高于39.6℃,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自己的体温不高于39.6℃,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9.6℃。

所以体温是36.6℃的自己测量的结果是39.6℃。

故选B。

4.把温度为-8℃的冰块投入密闭隔热盛有0℃水的容器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关于容器中冰的说法正确的是A.冰的质量减少了B.冰的质量没变化C.冰的质量增大了D.以上情况均有可能C解析:C【分析】解决此题需掌握:物体之间有温度差时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水的凝固点为0℃。

(必考题)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综合经典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必考题)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综合经典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王老师上课带来一把金属勺放在了讲桌上,把刚烧开的开水倒入杯中,将金属勺放在杯里,一会儿金属勺熔化了;当杯中的水温降为室温(约20℃)后,杯中凝固出一金属块。

关于这种金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金属熔点不低于20℃B.该金属熔点低于20℃C.该金属凝固点高于100℃D.该金属是非晶体A解析:A【分析】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金属勺熔化了,说明热水瓶中开水的温度高于金属的熔点,使金属勺从开水中吸热而熔化;当杯中的水温降为室温(20℃)后,杯中凝固出一金属块,说明室温(20℃)低于金属的凝固点,使金属凝固。

故选A。

2.某兴趣小组以相同的烧杯盛等量的水,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杯为隔水加热,乙杯为隔油加热,丙杯为隔砂加热。

在标准大气压下,加热段时间后。

测得使杯外物质的温度分别为水温100℃,油温300℃,砂温600℃,观察到乙、丙两烧杯中的水呈沸腾状态,则三个烧杯中水的温度大小关系是()A.t甲=t乙=t丙B.t甲>t乙>t丙C.t甲<t乙=t丙D.t甲<t乙<t丙A解析:A甲杯中的水温等于100℃,但由于不能继续从外面烧杯中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乙和丙烧杯的水沸腾,说明此时水的温度已经达到沸点100℃,但温度不再升高。

故选A。

3.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A.树叶上的霜B.护目镜上的“水雾”C.湿衣服晾干D.冰雪消融B解析:BA.树叶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A不符合题意;B.护目镜上的“水雾”,是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的小水珠,故B符合题意;C.湿衣服晾干,是衣服上的水分汽化成了水蒸气,故C不符合题意;D.冰雪消融,是冰熔化成了水,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用一支水银温度计测量放在24℃房间里的一盆热水的温度时,当温度计的水银上升经过“29℃”这一刻度时,温度计的读数表示的是()A.房间里的温度B.热水的温度C.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D.无法判断C解析:C室温为24℃,所以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入热水之前,示数为24℃,由于水的温度高,玻璃泡中水银的温度低,所以水银吸收热量,体积膨胀,液柱上升,当温度计的水银柱液面经过29℃这一刻度时,说明此时水银的温度是29℃。

(必考题)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综合复习题

(必考题)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综合复习题

一、选择题1.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svt=可知物体的()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C.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D.速度恒定不变,与路程及时间无关D 解析:D【详解】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会变化,由速度公式svt=可知物体的速度仅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与路程、时间无关。

故选D。

2.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测量时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估读几位B.测量时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C.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误差是可以避免的D.测量时所用的测量仪器越精密,测量结果错误越小B解析:B【详解】A.估计值只估读一位,故A错误;B.测量时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故B正确;C.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C错误;D.测量时所用的测量仪器越精密,测量结果误差越小,故D错误。

故选B。

3.王瑞同学水平推动地面上的物体运动,物体的v 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①物体0~1s处于静止状态②物体在第1~4s做匀速直线运动③物体在4~6s通过的路程是2.4m④物体在0~6s的平均速度是0.7m/sA.只有①正确B.只有②③正确C.只有①②③正确D.①②③④都正确D解析:D【详解】由图像可知,物体在0~1s 内速度10m/s v =,处于静止状态,故①正确;根据图像,物体在第1~4s 内速度20.6m/s v =,做匀速直线运动,故②正确;根据图像,物体在第4~6s 内速度3 1.2m/s v =,由s v t =可得通过的路程 333 1.2m/s 2s 2.4m s v t ==⨯=故③正确;物体在第1~4s 内速度20.6m/s v =,由s v t=可得通过的路程 2220.6m/s 3s 1.8m s v t ==⨯=物体在0~6s 的总路程23 1.8m 2.4m 4.2m s s s =+=+=总时间6s t =,物体在0~6s 的平均速度4.2m 0.7m/s 6ss v t === 故④正确。

2024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单元测试(含答案).docx4

2024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单元测试(含答案).docx4

2024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单元测试(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9分)1.下列四种现象中,可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的是()A.镜中花 B.水中月 C.林中影 D.缸中鱼2.如图所示的光学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因此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光滑平整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C.图c表示的是小孔成像情况,屏幕上出现的是物体倒立的虚像D.图d表示能看到掉在地面上的书,是因为书发生了镜面反射3.如图所示,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30°时,反射角也为30°B.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C.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D.若把反射面更换为粗糙表面,该反射将不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4.若要使图中的反射光线射中墙壁上的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A.水平向左移动B.水平向右移动C.竖直向上移动D.竖直向下移动5.一位同学站在平面镜前并向平面镜靠近,则他的像在平面镜中()A.变大B.变小C.不变D.先变大后变小6.深圳秋冬温暖的天气吸引了无数南迁的候鸟,为深圳人带来一场场海景盛宴。

如图所示是一只琵琶鹭在水面上捕食的画面,在它靠近水面的过程中,琵琶鹭在水中的成像情况正确的是()A.成虚像,像的大小逐渐变小B.成虚像,像的大小逐渐变大C.成实像,像与水面的距离变小D.所成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7.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分别站立于一面矮墙的两边,若要在天花板上固定一平面镜使两人在图示位置彼此都能看到对方的全身,则所需的最小平面镜的位置应为()A.aeB.bcC.bdD.cd8.如图是航天员叶光富和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时所穿的宇航服,上面有两个特别的设计——手腕上的小镜子和胸前反印的汉字,这是为了穿着厚厚宇航服的航天员,可以利用手腕上的小镜子看到正常的汉字,准确操作。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01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01

第十一章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放学回家,某同学背着重40 N 的书包沿水平路面走了200 m ,又登上大约10 m 高的四楼才回到家。

则他在回家的过程中对书包所做的功约为( )A .0B .400 JC .2 000 JD .8 400 J2.在学校组织的登山比赛中,小杨同学第一个登顶。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小杨同学做的功最多B .小杨同学做功最慢C .小杨同学的动能增大了D .小杨同学的重力势能增大了 3.提高机车的额定功率是铁路进一步提速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机车的输出功率等于牵引力与速度的乘积。

若列车所受阻力与速度成正比,那么,列车提速前后分别以最高时速120 km 和180 km 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时,机车的输出功率之比为( )A .2:3B .3:2C .4:9D .9:44.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小聪用力将箱子拉走了;小明用力推箱子,但是箱子没有移动。

下面关 于做功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小明用了力,他对箱子做了功B .小聪用力拉动了箱子,她对箱子做了功C .小聪在拉箱子的过程中,箱子的重力做了功D .小明、小聪都没有对箱子做功5.如图是高速公路避险车道示意图。

当高速行驶的汽车出现刹车失灵时,可通过进入避险车道快速降低车速直至停止。

避险车道的作用是降低汽车因高速行驶而具有的哪种能量带来的危害( )A .动能B .势能C .内能D .电能6.小明从家里去上学,如图所示是他上学过程中的路程一时间图象,请你判断小明在哪一段时间内动能最大( )A .在12~t t 时间内,小明的动能最大B .在23~t t 时间内,小明的动能最大C .在1~O t 时间内,小明的动能最大D .无法判断7.“过山车”是一项非常惊险刺激的娱乐活动。

如图所示,过山车时而从轨道的最低点D 上升到最高点A ,时而从最高点A 飞驰而下。

过山车在运动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第八章 运动和力综合复习试题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word版含答案)

第八章 运动和力综合复习试题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word版含答案)
A. 物体会立即停下来B. 物体将慢慢停下来
C. 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D. 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答案】C
6. 农民伯伯在清除黄豆中夹杂的砂粒时,常把黄豆放在倾斜的桌面上,黄豆就顺着桌面滚下,而砂粒却留在桌面上,这主要是
A. 砂粒比黄豆密度大B. 砂粒比黄豆体积小,不易滚下
C. 砂粒比黄豆对桌面的压力小D. 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所受滚动摩擦大
(2)小明刚开始拉木块时,他的水平拉力逐渐增大,但木块仍静止,木块所受的摩擦力 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木块被拉动,且越来越快,小明读出某一时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他认为这时摩擦力的大小为3N,他操作中的错误是 _____ .
(3)改正错误后,小明完成了探究过程,比较乙、丙两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 .
A.f1=f2>GB.f1=f2<GC.f1=f2=GD.f1>G>f2
14.如图,Biblioteka 右匀速行驶的动车桌面上有杯水,一束光斜射到水面上,保持人射光方向不变。动车减速时( )
A. 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不变B. 入射角变小,折射角变小
C. 入射角变大,折射角变大D. 入射角变大,折射角变小
15.物理兴趣小组自主探究得知“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成正比”,他们应用该规律及相关知识分析了下图所示的物理过程。已知物体A重10N, B、C重均为4N,不计绳重及其与滑轮的摩擦。当在绳端挂上物体B时(如图甲),物体A沿水平面向右做匀速运动,A所受摩擦力为f1;接着把物体C放在A上,三者停止运动时(如图乙),A所受摩擦力为f2;再用力F竖直向下拉物体B,使物体A、C一起向右作匀速运动(水平面粗糙程度不变)。下列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综合测试(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综合测试(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谚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结冰过程需要吸收大量热量B.“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D.“雪水化成河,粮食千万箩”,雪水化成河是液化现象C解析:CA.结冰是由液态凝固成固态,需要放出大量热量,故A错误;B.露的形成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C.霜的形成是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固态,故C正确;D.雪水化成水是熔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2.如图是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白气”和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冒“白气”时的情景,对于这两种“白气”的解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雪糕周围的“白气”是升华形成的B.壶嘴里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C.两种“白气”都是水蒸气发生汽化形成的D.两种“白气”都是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的D解析:D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白气”是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二者都是由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的。

故选D。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1) (3)B.(2) (4)C.(4) (3)D.(1) (4)A解析:A(1)冰雪融化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吸热;(2)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是空中水蒸气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放热;(3)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是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吸热;(4)霜的形成是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现象,放热。

(1) 、(3)吸热,故选A。

4.利用小纸锅可以将水加热至沸腾,但纸锅却没有燃烧。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烛焰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B.水沸腾后,水不再吸热C.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D.在加热过程中,只有水吸热,纸锅不吸热C解析:CA.纸的燃点是183℃,酒精点燃的火温度是500℃-600℃,则烛焰的温度高于纸的着火点,故A错误;B.液体沸腾时的特点: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B错误;CD.在加热过程中,水和纸锅均吸热;当水沸腾后,水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沸点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纸的着火点约180℃,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因此纸锅不会燃烧,故C正确、D错误。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综合测试试题试卷含答案 答案在前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综合测试试题试卷含答案 答案在前

第三章综合测试答案解析1.【答案】D【解析】将很少的热水倒入另一烧杯中,热水会向烧杯传热,使水的温度降低;水倒得太少,温度计玻璃泡不能完全浸没,会使测量结果偏小;读数时,视线应该和刻度线相平;温度计读数时,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离开液体读数,选项 D 的说法不正确。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类型的判断,解题的关键是弄清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前后所处的状态。

开始时物质是气态,遇冷放热变成小水珠,即液态,故“飞机拉烟”属于液化。

3.【答案】B【解析】污水在阳光下先蒸发(汽化)变成水蒸气上升,遇到塑料外罩后液化变成水,滴到漏水托盘里,然后通过收集杯收集起来。

4.【答案】A【解析】衣柜里的樟脑九变小了是升华现象;冬天池塘覆上薄冰是凝固现象;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是汽化现象;冰箱冷冻室内壁的霜是凝华现象。

5.【答案】C【解析】小明冒雨跑回家,身上的雨水大量蒸发要吸收大量的热,会导致体温过度降低,从而引起感冒。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物态变化的判断。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首先确定发生物态变化前物质是什么状态,变化后物质是什么状态;然后再根据物态变化的概念来判断物态变化的名称。

由题目给的装置图看出,海水淡化流程是先对海水加热,使其汽化成为水蒸气,然后水蒸气再重新液化成水,把淡水和盐水分开,海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汽化后液化。

7.【答案】A【解析】“热管”A端被加热,热管里的液体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热管”B 端气体变成液态,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

8.【答案】C【解析】大烧杯中的水吸收火的热量,能达到沸点,达到沸点后,水继续吸收热量,所以烧杯中的水能沸腾且保持沸点不变,开始时试管中的水低于烧杯中的水的温度,能在烧杯中吸收热量,当试管中的水温度达到沸点后,与烧杯中水的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所以试管中的水不能沸腾。

9.【答案】29℃(29.0℃)酒精酒精的沸点为78℃,小于温度计的最大测量值【解析】题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在零摄氏度以上延伸,故其示数为29℃(29.0℃);通过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并比较表中的数据可知,酒精的沸点为78℃,小于温度计的最大测量值,因此,其中的液体肯定不是酒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综合测试卷(答题时间:90分钟)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物体中质量最接近50kg的是()A. 一头牛B. 一只鸡C. 一粒种子D. 一个中学生2. 下列现象能表明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的是()A. 春天,杨柳飞扬B. 夏天,槐花飘香C. 秋天,黄沙扑面D. 冬天,雪花飘飘3. 汽车刹车时,站在车上的乘客会向前倾倒,这一现象是由于()A. 汽车具有惯性造成的B. 人有惯性造成的C. 人受力的作用造成的D. 人受到惯性作用造成的4. 下面的工具都属于简单机械——杠杆,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省力的是()A. 筷子B. 瓶盖起子C. 镊子D. 钓鱼杆5. 骑自行车上坡时,在上坡前要加紧蹬几下,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大车的()A. 惯性B. 冲力C. 动能D. 势能6. 为了保证飞机能在空中飞行,选用铝合金材料制作机身,因为这种材料()A. 质量小B. 密度小C. 密度大D. 体积大7. 下列过程中,动能转化为势能的是()A. 起重机把物体匀速提高B. 滚摆旋转着上升C. 水从上游流下冲击水轮机转动D. 小朋友在绷床上玩耍时,被“床”弹起的瞬间8. 将一个重为10N的球竖直向上抛出,在球上升的过程中,它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

那么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和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等于10N,方向向下B. 大于10N,方向向下C. 小于10N,方向向下D. 小于10N,方向向上9. 重为10N的物体投入盛满水的空器中,溢出了0.8kg的水,则该物体在水中()A. 漂浮B. 悬浮C. 沉在容器底D. 三种都有可能10. 使用机械时,如果做的额外功小于有用功,则该机械的机械效率()A. 大于50%B. 小于50%C. 等于50%D. 大于100%11. 液压机的工作原理可以用下列哪个定律或原理来解释()A. 阿基米德原理B. 帕斯卡原理C. 牛顿第一定律D. 欧姆定律12. 如图所示,将一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圆柱体金属块缓缓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圆柱体接触容器底之前,能正确反映弹簧测力计示数F和圆柱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关系的图像()13. 下列做法为了减小压强的是()A. 铁路钢轨铺在枕木上B. 缝衣针做得很细C. 注射器的针尖很尖D. 菜刀的刀口很薄14. 最早用望远镜观察天空的人是()A. 伽利略B. 牛顿C. 阿基米德D. 哥白尼二. 做图题15. 小明同学利用定滑轮设计了一种拉动窗帘的简易装置(如图所示)。

设计时他采用了把一根闭合的拉线绕在滑轮上,在右侧拉动这根线,就可以实现窗帘的打开与闭合。

请你在图上画出这根拉线在滑轮上的绕法以及窗帘细线与拉线的连接。

16. 如图所示,一只氢气球上吊着一个重为3N的物体,向与水平方向成45度角的斜上方做匀速直线运动,画出物体受力的示意图。

(不计空气阻力)三. 实验17. 在一个空纸盒的侧面扎3个大小一样的孔,如图所示。

放满水后,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说明:。

18. 在测量某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1)在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在分度盘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移动,使横梁平衡。

(2)称量时,依次往右盘添加了2个20g和1个5g的砝码后,指针如图甲所示,此时应从右盘中取出一个g的砝码,并调节到适当位置,使横梁平衡。

(3)横梁最后平衡后,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石块的质量是g。

(4)把石块先后放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石块的体积为cm3。

(5)通过以上的实验测量,可知小石块的密度为kg/m3。

19. 在实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小明和同学们测得图中甲、乙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同。

(1)实验后小明想:对于同一个滑轮组,它的机械效率是否不变呢?经过思考后他认为:即使像图甲那样已经绕好的滑轮组,机械效率也不是固定的,还应该与有关。

小明用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你能说说小明的办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将自己所作的上述实验告诉他的同学,大家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

大家认为: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提升动滑轮所做的功对人们是,所以,__________也应该是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

小明说:其实大家已测得的甲、乙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同,就证明了这一点。

老师最后提醒大家说:大家应该注意到,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因素时,我们没有考虑摩擦的因素。

四. 计算20. 小宇利用动滑轮将一筐重400N的苹果从楼下匀速提到二楼,他所用的拉力是多大?(不计动滑轮重)21. 如图所示,人的前臂就是杠杆。

当肱二头肌收缩时,我们就屈起了前臂,能够举起手中的重物了。

请计算出图中的肱二头肌所施的力是多少?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问题?22. 某人乘坐出租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出租车的牵引力为3×103N,下图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

求:出租车在这段时间内所做的功和功率分别是多少。

23. 一辆重5×105N的坦克在水平地面上,每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1.5m2。

一颗图钉的面积是0.05mm2,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力是20N。

试比较坦克对地面和压强与图钉对墙壁的压强的大小。

五. 信息处理24. 在学习某一章的物理知识时,你怎么能够清楚地了解其中包含的全部信息吗?下面就介绍两种处理信息的实用工具——概念图和循环图。

这些图表能使你对某个主题产生一个形象的概念,并明了其中一些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

请你在这两个图表中任选一个补充完整。

(1)概念图概念图在对一些概念较多的主题进行整理时是十分有用的。

它从总的概念出发,逐步展开,显示出大概念是如何被分解成一个个小概念的。

这样整理之后,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更清晰易懂了。

例如:(2)循环图循环图用来表示一系列连续发生的事件。

连续就是指没有终点,因为当最后一个事件结束时,第一个事件又重新开始了。

循环图能够帮助你理解某组事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发生的。

例如: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试着用图表去处理一些信息。

六. 探究设计25. 几个同学爬杆比赛时,要比较谁的功率大,分别需要哪些测量仪器和测出哪些物理量。

七. 分析论证26. 有两种合金,A密度为8.27×103kg/m3,B密度为8.29×103kg/m3。

现有一个质量精确等于100g的金属块,为了鉴别究竟是A还是B,某同学想,只要测出它的体积便可算出密度。

于是,把它投入右图盛有水的量筒中(单位cm3),根据水面升高的位置来判别它的物质种类。

(1)这种通过测量金属块的实际体积、计算密度从而进行鉴别的思路是否正确?(2)该同学能否鉴别出该金属块的合金种类?为什么?(通过计算说明)32127. 某同学为测量“花花牛”牛奶的密度,用天平、玻璃杯、量筒等器材,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A. 用天平测出玻璃杯的质量m1;B. 将适量牛奶倒入杯中;C. 用天平称出玻璃杯和牛奶的总质量m2;D. 将杯中的牛奶倒入量筒中,测出牛奶的体积V;E. 计算牛奶的密度ρ=(m2-m1)/v。

请回答下列问题:(1)你认为这个方案有什么缺点?(2)请你提出改进这个实验的办法?希望在今后的探究中,同学们要经常对自己的探究设计进行分析和评估。

八. 阅读探究28. 流体的阻力气体和液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

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要受到流体的阻力,阻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在空气中运动,要受到空气的阻力。

快速骑自行车,我们就会感到空气的阻力。

轮船、潜艇在水面或水下航行,要受到水的阻力。

那么,流体的阻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可以发现如下一些日常现象:雨滴在空气中下落,速度越来越大,所受空气阻力也越来越大。

当阻力增大到与雨滴所受重力相等时,二力平衡,雨滴开始匀速下落。

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张开降落伞,凭借着降落伞较大的横截面积取得较大的空气阻力,得以比较缓慢地降落。

为了减小阻力,小轿车、赛车、飞机、以及轮船的水下部分,外形都采用流线型。

(1)通过则才的阅读,你可以归纳出流体的阻力与哪些因素有关?(2)小孩折的纸飞机在形状上有何特点?为什么?(3)这一结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请列举两个例子。

【试题答案】一. 选择题1. D2. B3. B4. B5. C6. B7. B8. B9. C 10. A11. B 12. A 13. A 14. A二. 做图题15.16.三. 实验题17. 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18. (1)左(2)5,游码(3)43.5 (4)20(5)2.2×103或2.175×10319. (1)被提升物体的重力,把滑轮甲取下一物体、测其效率与第一次测量结果比较;(2)额外功,动滑轮的个数(或重力);20. 200N;21. 1200N、人的前臂是费力杠杆(或人的前臂可以省距离);22. 1.8×107J、60000W;23. P坦=1.67×105Pa;P图钉=4×108Pa;P P∴>图钉坦24. (1)a. 动能、b. 焦耳(或J)、c. 重力势能、d. 功率;(2)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25. 本题有多种答案,几种可能的答案如下:(1)用体重计测体重,用秒表测出时间,用长杆和卷尺测高度;(2)用体重计测体重,用秒表测时间。

要求比赛同学都爬到同一高度;(3)用体重计测体重,用长杆和卷尺测高度。

要求比赛同学在几条杆同时开始,同时停止;26. (1)正确(2)V A=m/ρA=12.09cm3、V B=m/ρB=12.06cm3通过计算,可知100克的A、B两种金属的体积之差小于量筒的分度值。

因此用此量筒无法准确测出该金属块的体积。

也就无法鉴别出该金属的种类。

因此,这种鉴别的思路是正确,但具体方案是不可行的。

27. 缺点:玻璃杯中的牛奶不可能全部倒入量筒中,造成体积偏小,测量结果偏大;改进意见:(1)用天平称出玻璃杯和牛奶的总质量m1;(2)把牛奶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倒入量筒中的牛奶的体积V;(3)测出玻璃杯和剩余牛奶的质量m2;(4)计算牛奶密度ρ=(m1-m2)/v28. (1)流体的阻力与物体相对于流体的速度、物体的横截面积、物体的形状有关;(2)纸飞机的前端较尖,呈流线型;这样做从两个方面减小了空气的阻力;(3)航天飞机着陆时张开伞以增大阻力,潜水艇制成流线型以减小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