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细介绍

合集下载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并公布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并公布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并公布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5.17•【字号】东府[2010]48号•【施行日期】2010.05.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并公布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东府〔2010〕48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精神,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评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局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审核并向社会公示,现批准将“海月风帆传说”等34个项目列入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予公布。

附件: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东莞市人民政府二○一○年五月十七日附件: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共34项)第一部分新入选项目(共32项)一、民间文学(2项)1、海月风帆传说申报单位:东莞市厚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2、盲佬话申报单位:东莞市洪梅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二、传统音乐(2项)1、老人歌申报单位:东莞市东城区文化服务中心2、哭嫁歌申报单位:东莞市大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三、传统手工技艺(15项)1、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申报单位:东莞市石龙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2、石龙新昌鼓制作技艺申报单位:东莞市石龙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3、李全和麦芽糖、糖柚皮制作技艺申报单位:东莞市石龙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4、白沙油鸭制作技艺申报单位:东莞市虎门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5、东莞传统美食(1)冼沙鱼丸申报单位:东莞市高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2)道滘裹蒸粽申报单位:东莞市道滘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3)糖不甩申报单位:东莞市东坑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6、莞香生产与制作技艺申报单位:东莞市大岭山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7、焙荔枝干申报单位:东莞市大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东莞市常平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8、客家酿酒申报单位:东莞市清溪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9、阴菜申报单位:东莞市东坑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10、厚街什锦菜头制作技艺申报单位:东莞市厚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11、厚街腊肠制作技艺申报单位:东莞市厚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12、厚街濑粉手工制作技艺申报单位:东莞市厚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13、寮步豆酱申报单位:东莞市寮步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四、传统医药(2项)1、土法凉茶“春明茶”申报单位:东莞市大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2、浸冬瓜水申报单位:东莞市常平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五、民俗(11项)1、开灯习俗申报单位:东莞市东城区文化服务中心、东莞市洪梅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东莞市大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2、东莞传统婚俗申报单位:东莞市东城区文化服务中心、东莞市麻涌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东莞市常平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东莞市横沥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3、疍家传统婚俗申报单位:东莞市沙田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4、客家传统婚俗申报单位:东莞市凤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东莞市大岭山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5、入伙习俗申报单位:东莞市东城区文化服务中心6、喊惊习俗申报单位:东莞市东城区文化服务中心、东莞市东坑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7、中秋习俗申报单位:东莞市东城区文化服务中心、东莞市麻涌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东莞市桥头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8、中堂龙舟景申报单位:东莞市中堂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9、祝寿习俗申报单位:东莞市黄江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10、新年习俗申报单位:东莞市常平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东莞市东城区文化服务中心11、端阳节申报单位:东莞市望牛墩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第二部分扩展项目(共2项)一、传统音乐(1项)(一)客家山歌申报单位:东莞市大岭山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东莞市塘厦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二、传统舞蹈(1项)(一)舞麒麟申报单位:东莞市清溪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东莞市塘厦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莞城街道不可移动文物简介

莞城街道不可移动文物简介

莞城街道不可移动文物简介杏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市桥社区兴贤里23号,建于民国时期。

坐北向南,由门楼、庭院、主屋组成。

平面为长方形,总面阔22.4米,总进深8.15米。

门楼青砖墙,两面坡瓦顶,门头匾额上有“杏园”二字。

主体建筑二层高10.5米,砖石结构,石米批荡砖墙;罗马柱门框,彩色蚀花玻璃窗,趟拢门;二层中间有半圆形阳台,天台围墙立柱上有一对灰塑狮子头。

该建筑对研究民国时期的建筑文化有一定的价值。

善余堂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市桥社区北正路横巷3号。

民国五年(1916年),由莞籍越南华侨谭润芝修建。

坐西向东,由一栋主屋、一栋书房和一堵围墙组成,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

主屋建筑中西合璧,高二层约13米,长17米,宽21米,头门立罗马柱,拱券门。

屋内有三个天井,西式拱券门框,绿琉璃花窗,红阶砖地面。

书房为中式风格,三开间二进布局,硬山顶,木雕封檐板,趟拢门,面阔9.7米,进深9.5米。

围墙高4.3米。

建筑既有西方建筑的特点,又继承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对研究中西文化融合的建筑文化有一定价值。

金刚经云石塔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东正社区万寿路中心小学内。

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

是用云石砌筑的六角形七层石塔,平面边长2.1米,通高4.15米。

塔基为方形须弥座,束腰处四面镌刻建塔缘由铭文,转角处精雕细刻有柱础和竹节状柱。

上枋镌刻规整的几何夔纹图案,下枭浮雕有精美别致的云纹。

下枋雕饰卷草纹。

各层塔六面均有佛龛,佛像已全失。

塔顶雕饰出瓦垄状,塔刹由刹杆贯串两佛珠和九环相轮组成。

该塔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1982年被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涌街李氏民居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东正社区石涌横街10号。

由民国时期李冠成所建。

坐西北向东南,房屋呈前二层后三层布局,楼内有天井,中西结合风格,总面阔10.7米,总进深12米,高约12米。

青砖墙体,内墙灰砂批荡,基脚、台阶和门窗框为石米批荡,平顶,彩色蚀花玻璃门窗,一层阶砖铺地,二、三层为水磨石及陶制花砖地面。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注:国务院(国发[2008]19号)2008年6月7日正式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名录项目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名
录扩展项目147项。

我省推荐80个项目申报第二批国家级名录,共有45项列入第二国家级名录(其中第二批
国家级名录项目29项;扩展项目共16项)
广东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民间文学(5项)
二、传统音乐(5项)
三、传统舞蹈(3项)
四、传统戏剧(1项)
五、曲艺(5项)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项)
七、传统美术(3项)
八、传统技艺(26项)
九、传统医药(3项)
十、民俗(21项)
第二部分扩展项目(共48项)一、传统音乐(2项)
二、传统舞蹈(19项)
三、传统戏剧(6项)
四、传统美术(6
项)
五、传统技艺(2项)
六、传统医药(3项)
七、民俗(10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235名)。

石龙镇不可移动文物简介

石龙镇不可移动文物简介

石龙镇不可移动文物简介于春宇张公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西湖村卫生站东侧,始建年代不详,现建筑保存清代广府祠堂建筑的风格。

砖木结构,坐南向北,面阔9.90米,进深12.50米,高约6.70米,三间两进合院式布局,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

硬山顶,博古脊,人字形封火山墙,碌灰筒瓦,绿色琉璃勾头,滴水剪边,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

建筑外墙保留着文革时期的革命标语,是研究广府祠堂建筑与西湖张氏家族史以及文革时期历史的重要物证。

竹溪张公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西湖村卫生站东侧,始建年代不详,现保留着广府祠堂建筑风格。

坐南向北,面阔12.8米,进深23米,高约8.50米。

三间两进合院式布局,砖木结构,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硬山顶,人字形封火山墙,碌灰筒瓦,绿色琉璃勾头,滴水剪边,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

首进设红砂岩左右两塾,梁架施狮子、驼墩斗拱。

此对研究广府祠堂建筑与西湖张氏家族史的具有一定意义。

孙杜古桥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西湖村南畲朗村民小组,为花岗岩平梁桥。

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4),以纪念解决涝旱之患支持建桥的广东巡抚孙公、参藩杜公命名。

清宣统元年(1909)重修,2004年被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长约4.2米,宽约13米,桥墩以花岗岩石块砌筑,桥面为花岗岩石条并排砌成,桥面北侧刻有“孙杜古桥”及重修时间。

南侧有东华三院修建的不规则红砂岩石栏板,西、北两面筑红砖砌筑挡土墙。

此桥对东莞水利建设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欧仙院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黄家山村麦屋村民小组与营盘村民小组之间,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为纪念宋仁宗(1023-1063)时当地助人为善的欧公明而建。

清光绪十年(1884)重修,民国元年重建,1990年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为水磨青砖与混凝土结构建筑,坐东南向西北,长20米,宽16.8米。

平面呈灯笼状,大门设罗马柱券拱,顶部设三角形山花,开四扇尖券拱窗。

中间设八角形天井,周围为柱廊式回廊。

东莞千角灯

东莞千角灯
东莞千角灯历史渊源

在广东,凡添了男丁的人家,都会在男丁诞生后的开春时节(一般 是正月十五前后)举行灯会。而东莞千角灯的制作仅是东莞赵氏 家族所独有。据有关史料和《赵氏族谱》记载,赵匡胤的小妹赵美 容(皇姑)因逃难定居东莞。她凭记忆中皇宫灯的样式,指导莞城 艺人扎作“千角灯”,并亲手绣上“二十四孝图”的灯带24条,称 为“皇姑带”(文革时已被毁)。在东莞方言中“千角灯”和“千 个丁”语音相同,寓意“百子千孙”传宗接代的意思。同时,用一 千盏灯组合成一盏彩灯,独特的创意也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 才智,是民族灯文化的瑰宝,现时千角灯深受广大游客的欢迎 。

制作工艺特点和结构

千角灯附有灯带24条,上绘有花卉及人物图案。该灯为纸扎工
艺,其要求是一定有一千个角,整个灯分为灯顶、灯柱、灯体、 灯带、灯盏五部分。灯顶部分主要是用铁丝扎作八条立体彩龙 的骨架和圆形的大宝顶。灯体部分则主要是有三角形和四方型 的立体结构拼接而成。灯顶八大角上有八条立体呈腾飞状态的


千角灯1953年在东莞县物资交流会、1957年在广州市文化公园、1963年在东莞县 展览馆、1965年在东莞可园展出,由莞城“新插华”纸扎铺,(后由工艺厂)的工人师 傅所制,展出时由赵氏家族借出“皇姑灯带”,观者如潮。

千角灯重现

2004年初,东莞市莞城区人民政府为了重显千角灯这一民间工艺瑰宝,
千角灯的灯带(悬挂千角灯)

灯顶八大角每个角有三条灯带垂下。一共 24条,12条大的,12条小的,每条灯带长度 是一样的,大约3米左右。灯带从上往下分为
八格,每一格双面都绘有山水、花卉、人物
等的图画。

灯带的材料是一种叫“织棉”的东西。 经调查,“织棉”其实是宋绵。宋绵最初是 用来装裱宫廷书画的一种材料,色彩靓丽、 鲜艳。

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附件
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共78项)
分类(代码)
序号
项目名称
分布区域
申报单位
备注
民间美术(03)
共5项
1
佛山剪纸
佛山市
2
潮阳民间剪纸
汕头市
3
潮州剪纸艺术
潮州市
4
佛山木版年画
佛山市
5
忠信花灯
河源连平县
民间音乐(04)
共10项
6
广东音乐
广州市
7
潮州音乐
潮州市
8
客家山歌(梅州)
梅州市
9
中山咸水歌
中山市
10
广东汉乐
梅州大埔县
11
沙田民歌
珠海市
12
汕尾渔歌
汕尾市
13
惠东渔歌
惠州惠东县
14
台山广东音乐
江门台山市
15
潮阳笛套音乐
汕头市
民间舞蹈(05)
共20项
16
普宁英歌
揭阳市
17
潮阳英歌
汕头市
18
遂溪醒狮
湛江遂溪县
19
广东醒狮
佛山南海区
20
沙坑醒狮
广州市
21
东莞麒麟舞
东莞市
22
海丰麒麟舞
湛江吴川市
65
沙湾飘色
广州市
66
台山浮石飘色
江门台山市
67
丰顺埔寨火龙
梅州市
68
河田高景
汕尾陆河县
民间信仰(14)
共2项
69
瑶族“拜盘王”
韶关市
70
雷州石狗信仰
湛江雷州市

东莞文化之莞草

东莞文化之莞草
织技艺的衰落
莞草织业的衰落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外部原因,由 于塑料席,竹席,空调等替代品的出现,逐渐取代了莞席 在东莞人生活中必需品的地位。
第二是内部原因,从1983年开始,东莞开始推行引淡驱 咸,导致莞草原本赖以生存的咸淡水交界处被破坏,千余 亩草田全部改成了香蕉地,莞草种植面积急剧减少,导致 莞草织品相关产业的原材料陷入了短缺危机。
确实,不要说金银珠宝,就是相对于普通食用品而言,禾秆草 都是属于廉物乃至贱物的。但禾秆草却并非废物,相反,以价值 最低而用途最广而论,禾秆草甚至超过老姜、陈皮。关于禾秆草 ,广州方言还有一句是:“识佢就系宝,吴识佢就系草” (“认 识它就是宝,不认识它就是草”) 。所以所谓“贱”或“宝”的 价值判断全赖于观者有否足够的学识和经验。
东莞三件宝之一—莞草
问题:
东莞命名的由来???
东莞因莞草而得名
根据东莞县志,里面说到,东莞在广州之东,取用东字,出 产莞草,因此叫“东莞”。
莞草又称禾秆草
禾秆草,便是成熟禾稼收获脱谷后的茎秆,无食用价值。广州 方言有:“禾秆冚珍珠”之说,意思是以毫不值钱的稻草掩盖贵 重珍珠,寓意有钱人不显富,外表看不出。
莞草编织技艺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记载,莞草编织技艺已有2000多年历史,织品有草篮、 草盒、草席等品种。 改革开放初期,东莞的草织品大批量出口海外,成为东莞 对外贸易的“先驱”,莞草之名由此达至巅峰。然而其亡也 忽焉,极致的灿烂不过数年,莞草种植业与编织业便急遽衰 落。今日,莞草在东莞已难觅踪影。
东莞为莞草设种植基地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莞草编织的莞席也是东莞人的骄傲,早在《诗经》就
有“下莞上簟(diàn),乃安斯寝”。意思是说,下铺莞草席上 铺竹席,这样的睡觉真是安逸。东莞人也有很深的莞席情结。 为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市非 遗保护中心在沙田镇设立起专门的莞草 种植基地,以保障原材料供给,让有着 千年历史的莞草编织技艺重新焕发活力 。

东莞文化之旅介绍

东莞文化之旅介绍

东莞文化之旅介绍东莞是广东省下辖的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东莞以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索。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次丰富多彩的东莞文化之旅。

第一站:莞城古街莞城是东莞市的历史中心,保存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手工艺品。

在莞城古街,您可以欣赏到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文化氛围。

此外,这里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工坊,如纸扇、竹编、织锦等,您可以亲自参与其中,了解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第二站: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坐落在东莞市凤岗镇,是一座集研究、保护、展示广东传统民间工艺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内展示了广东传统手工艺品的丰富多样,如木雕、陶瓷、雕塑等。

您可以在这里了解到广东民间工艺的发展历程,感受到民间工艺品的独特魅力。

第三站:厚街博物馆作为东莞市的文化重镇,厚街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厚街博物馆是一座以展示厚街古代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建筑以明清民居风格为主,内部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当地特色工艺品。

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厚街的历史沿革,深入了解到东莞地区的传统文化。

第四站:凤岗山作为东莞市的著名风景名胜区之一,凤岗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闻名。

山上有许多古老的庙宇和古迹,如凤岗山文殊禅寺、观音山寺等。

您可以在这里登高望远,欣赏到壮丽的自然景观,感受到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

第五站:南社古村南社古村位于东莞市石鼓镇,是东莞市保存完整的一座明代古村落。

这里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街巷犬牙交错,石板铺就的小巷显得格外古朴。

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古老的民俗文化,了解到东莞历史的发展。

第六站:东莞博物馆东莞博物馆位于东莞市东城区,是一座以展示东莞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博物馆内陈列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如南宋时期的青磁、唐代的陶瓷等。

在这里,您可以全面了解到东莞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以上是一次丰富多彩的东莞文化之旅的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