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第三部分创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及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饶的国家,且种类繁多、内容复杂,

这就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必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若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合理可持续的传承及保护利用,就必然要以全方位把握其特性特征为基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是来自于其局部商品化和完全商品化存在的问题和相互矛盾。如果保护和利用不当,那些有珍贵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可能就被逐渐的弱化甚至消失。回顾过去这几年,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整个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何留住这些人类历史的记忆、如何才能可持续的保护和发展成为我们需要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近年来做出了较大的努力,全国各地举

办了很多不同形式的展览、学术活动等,还将每一年六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以向民众宣传和展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还远远不够,仍然有很多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陌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和涉及范围,最大程度地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保护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全力在全社会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和舆论氛围。(一)利用互联网全方位宣传,加快完善数据库建设

一方面,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可以通过网

络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变成全球变化发展的趋势。因而,我们应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传播效应,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网络环境下,将对其的利用和传播冲破传统的空间与时间的制约,实现了全社会的资源共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有序进行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在网络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许多新形式的网络应用不断涌现,我们可以

充分利用网络中多样的技术进行相关宣传推广工作,为我国非遗的世代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如我们可以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宣传视频或网页,并链接到国内较为知名的网站和点击率高的新闻中,使普通民众在平时的上网过程中就能够随时点击欣赏各种美轮美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优美的舞蹈、惊险的杂技、精彩的民间故事等,这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又服务娱乐大众的好方式。

同时,可以在在网络上制造各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题和活动,通过

多方的相互讨论进行深度的了解,从而进一步达到全方位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最终吸引更多的人来积极参与。

另一方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最直接有效的渠道即是构建资

39

还有可以通过电视这种传统却又有效的宣传传播方式,一方面各地方或中

央台可以通过制作各种高质量的公益片、宣传片等向大众播放,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我国各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去年火遍全国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就是由中央电视台这个渠道展示出来的。人们通过观看制作精良的电视节目,通过更多方面了解传统中华美食,从食物的角度展现出中国人生活伦理等方面的文化,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各单位可以邀请不同传承人走进电视台等媒体,通过访谈等方式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进一步起到宣传效果。如中央电视台著名智慧型文化栏目《谢天谢地,你来啦》在2013年9 月份的一期中就曾关注非物质文

化遗产,将被称为我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北地区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传承人请来现场。由于节目的知名度较大,“伊玛堪”的受关注度大大提升,成功地宣传了该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是政府、某个群体或某个部门的事,而是

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如果只有政府和各机关部门,而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也是无法完成的。我们应当全方位利用不同方式和途径,如召开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辩论会、听证会等,以此方式听听群众的声音,了解最普通的民众对于保护工作有何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个方式,可以帮助政府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开拓视野,同时还能充分调动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提高全民的重视和保护意识,并使这种意识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全民自觉自愿的行动,全力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地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

二、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在这长期的保

护过程中,尤其是当全民的保护意识尚未完全觉醒时,立法就会显得尤为重要。在整个保护进程中,政府无疑要占主导地位,但是如果仅依靠少数几种法

律和应急办法是不可能起到根本性保障的,而是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全面而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但是,立法并非盲目的,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加强对相关保护机构的监管,充分利用法律的特点,制定严厉且严谨的管理条例和法律法规,并在制定过程中以新法律应当能够与有关法律互为呼应、构成体系作为前提,从而全面有效地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采取高水平、国际化立法方式

采取这个方式不仅是由于国际上已经获得了法律保护的成功,而且还因为

我们是在保护全人类的共同财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我们应当制定具有国际意义的法律,与国际标准、惯例和规范相接轨。同时,40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法律保护还应该通过参加国际相关组织和遵守国际有关公约来实现。

(二)采取中国特色的立法方式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是立法还是司法,保护永远是我们的出发点,

也是目的。跟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地势复杂、文化丰富的国家,所以,我国的立法不可能简单地克隆或套用国际上的做法,而必须一切从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出发,既能享受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已有成果,又能作出我国的贡献。

现如今,我国的立法情况是行政性保护方面相对完备,但民事性保护方面

却有相对局限性。如我国已经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文物保护法》等相关行政立法,但民事方面却较为欠缺。民事性保护是“旨在建立一种特殊权利保护机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受益人的精神和经济权利。”①但是目前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受益人的切身利益和权利还并没有专门的法律作出规定。所以,立法机关应当充分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尽快出台相关民事性法律,明确规定受益人和传承人应享有的权利,保护其根本利益,建立和补充现有的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法律条款不断与发展的社会相适应,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

建立起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总之,立法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建立健全国家和地

方法律法规,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真正做到层层深入,并有法可依。

因而,我国必须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各种可行性,在实践中概

括提炼出有效的法律规则,并通过加快和完善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来填补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漏洞,形成科学、可持续的保护系统,为保护和传承

工作提供一切方便。

三、加强对在校学生教育和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是我国进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环节,重视大

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乃至整个社会的整体素

质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高等院校在积极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及传承工作的同时,更应采取高效的措施做好在校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工作。

(一)加强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建设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任务。目前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重要性虽已被普遍认可,且不少高校已设置了相关的课程,但一般也仅是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

26页。

41

作为选修课,且大多没有完整全面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因而真正与之密切

相关的基础理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尚不够成熟和完善。因此,有学者

提议,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学科纳入国民教

育体系之中,把其与其它独立学科一样纳入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

之中,包括研究生以上阶段,使学生获得相关专业的系统性教育。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同民俗学、历史学、

旅游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具有交叉学科最典型的综合

性特征。因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进入基础教学课堂,如开设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基础理论与政策课程、中外文化比较课程等,整合各学科资源,加快建

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从而进一步在年轻一代中培养能够深化研究非物

质文化遗产、全面展开相关探讨的传承人,会为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提

供源源不竭的后备军。

(二)编著具有本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

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上,除了安排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理论课程,

还应当充分考虑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并综合实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特点和分布状况编纂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材料,结合从最基础性的内容开始,

逐个介绍其相关历史和内涵,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并了解到本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特点及

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该地区及所属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能够主动并热情参与到真正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中来。

(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是生硬的,学生仅仅在学校学习基本教学课程还远远不够,这仅是第

一步,最重要的应当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学校应鼓励并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参观、学习,真正培养学生的社会调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生动的实践课才是我们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最有效的方式。高校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大学生通过实地探访、个例统计调查、录制音视频材料等多种形式,深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与此同时,高校可以将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作为学校定点社会实践基地,长期并定期组织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考察和保护工作,学习如何申报和探索保护的机制和办法等,并将调研成果作为成绩考核的其中一项。

此外,高校学生还可以在成功组织开展了学校的活动基础上,继续走出校

门,到当地中小学、社区等地,大量开展和学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讲座与交流研讨会,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知识普及讲座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生中的传播。还可与地方有关部门一同,共同商讨如何在整体把42

握和实际保护中的一些具体性问题等。

四、培养传承人,提供传承空间和传承条件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落脚点在于物本身,而非物质文

化遗产则首先是人,即拥有宝贵知识和精湛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只有保护好他们并建立和完善传承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传承人保护制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①可以说,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完善传承人认定机制

科学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机制,有利于维护传承人的利益并

帮助传承者的精湛技艺和技能被社会所关注。而构建完善的传承人认定机制需要做到以下三方面:首先,合理扩充认定数量。当前我国虽然已经认定公布了四批共198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但相比实际存在的数量仍然是少数,政府应继续加大对传承人的认定力度,以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其次,制定科学稳定且富有弹性的认定标准。现阶段,我国对于传承人的认定过于严苛,涉及的认定范围较小,政府应进一步放宽条件、扩大候选范围,让更多的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普通民众有机会参与并申请认定过程中来;第三,提高认定效率。除了传承人个人主动报名申请认定外,政府和相关部门应主动发掘并提出给予那些民间非遗拥有者,尤其是对认定政策接触较少或理解不够透彻的,尽量减少认定步骤,缩短认定时间,提高认定效率。同时,要积极建立科学合理的传承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若想保证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的发展、传承下去,就要在整个过程中建立科学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如传承人和被传承人双方要签订传承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只有二者的责权利明晰,才能在传承过程中更好的遵守传承协议,包括能达到的程度、工作条件、资金投入、时间量等;这样可以使被传承人有明确的目标,比如自己应具备的条件、学习和传承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阶段性的计划、平时考评、处罚和奖励等。只有建立科学的传承人认定机制,才可以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二)发扬传统的带徒传艺方式

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目的是为了传承,而传承的最主要方式就

是带徒传艺,这是我国从农耕文明时代就开始的,千百年沿袭至今的传承机制,

可以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传帮带作用,传统的带徒传艺是主要的传承方式。

口传心授仍然是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方式,同时还需要学徒自身的

①佟玉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制度建设》,《文化学刊》2011年第1期。

43

悟性和灵性,它们与现代社会中大规模工业生产不同,不可能通过某些社会上

的学习班、讲座等方式进行人数较多的统一学习,而是需要传承人与被传承人

之间面对面的传授,并经过长时间学习、揣摩、练习等才可能掌握。这就需要

一个选徒——收徒——授徒——出徒的过程,而授徒无疑是最关键的一步。

1、集中拜师传承

历史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多半是拜师学艺,通过一个师父传带一名

或多名徒弟,进行集中传帮带的传授。就如解放后,我国采取集体生产制,即

一名师傅或几名师傅在一起带几名或几十名徒弟。这种集中传承的形式,基本

适用于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往的经验也证明,在当前较为集中地

进行传承活动的益处更多些,通过这个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徒们在传承中相

互交流,互相启发,共同得到提高,使学习更有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非物

质文化遗产更广泛的传播,可以使传承人在多名学徒中选择最适合的一名或几

名作为最终的传承人,从而扩大选择范围,有利于提高传承的质量,并有效地

减少了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的窘境。

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对于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集中一些志同道合

的人员聚集起来,互相切磋,彼此激励,形成一定良好的研习氛围,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2、单独拜师传承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中,除了集中学习,另一种可行的方式就是部

分项目通过单独拜师进行传承。一般涉及这种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

因项目、因人而异操作,当然都是以利于传承为最终目的的。因为有的非遗项

目在学习过程中会影响别人,因而不适宜集中传承;或者有的传承人有自身的

个性或方式,不习惯多人集中在一起工作,喜欢独立钻研和传承;也有如家族

传承的方式,只传给自己的下一代这些都是因项目、因人而异的。虽然这样的

传承方式也具有一定的成功性,但是同集中传承相比较,此方式技艺失传的可

能性要远远多一些。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而只有一切从我国的实情出发,才能最终使传承工作获得成功。

(三)加大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

上文已提到,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应当拓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候选

和认定范围,即加大扶持的广度。但这样还不够,还应进一步加大并有效落实

扶持的力度。在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以及相关保护理念还尚未被社会

完全认知和接受的情况下,仅仅依靠政府和民众的自觉自愿以取得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的根本性改善显然是不可能的,因而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加以扶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30条规定:“县

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根据需要,采取下列措施,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枣庄台儿庄古城就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为宣传标题,截至去

年已连续举行三届。2013 年非博会于10 月25 日至29 日举行,共历时 5 天,

来自北京、山东、天津、浙江、河北、江苏、青海、台湾等省(市)共216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及作品参展。通过此次非博会的成功召开,既宣传了枣庄这个城市本事,也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举办博览会,枣庄政府成功将中国各地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给大众,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同时又充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卖点”来对台儿庄古城进行了一次创新的宣传,充分带动了台儿庄古城的运输、摄影、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枣庄的当地招商引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成为当地城市的名片

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建立生态空间和保护区,使之成为当地最为亮丽的城市名片。如我国吴桥以杂技最负盛名,因而当地政府就充分利用这一点,以“中国杂技之乡”为主题,举办大型的吴桥杂技节,今年在石家庄举行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已是第14 届,于1987 年创办,每两年举行一届,细数起来已经整整走过了26个春秋。吴桥政府将吴桥定位为一个具有浓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城市,在整个城市中,杂技的元素已全方位的融入到当地的生活和城市建设之中,如随处可见的交通标志、基础服务设施等各个方面,当然更成功的还是当地旅游服务业,整个城市都渗透着杂技的符号。吴桥国际杂技节与巴黎“明日与未来”国际杂技节、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并称世界三大杂技赛场,是我国举办规模最大、历史最长的国家级国际杂技艺术节。如今,杂技这种非物质文化形态已然成为了吴桥这座城市最耀眼的名片,也成为了吴桥走向全国、走出国门的招牌名片。

44

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①其中的“根据需要”四字应改为“必须”,进一步明确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责任,将其扶持义务上升到法律高度。

各级政府应当将用于非遗传承的款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之中,进一步增加

对于传承人的资金扶持力度,同时扩大资助范围,而不仅仅局限于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的年纪较大的传承人,更应我国各地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定弱势传承人给予单独扶持,由于很多传承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只有彻底解决了他们的生存问题,解除后顾之忧,才能确保这类传承人能有充裕的时间与精力,全心投入到该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上;同时政府应在税收等财政方面做出实际性动作,从而为传承人创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等,减少或解除传承人从事传承工作的后顾之忧。

五、因地制宜开展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牢牢根植于特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之中的,并与之形成

不能分割的有机整体。也正是因为这个方面,各省市不可能直接照搬国外或别的省市的保护措施,而必须根据本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制定保护计划和政策,做到因地、因时制宜的开展保护工作。

(一)合理利用本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

环境也在不断被吞噬。同时由于不同的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不同的特质和发展运行规律,这也就决定了保护的复杂性与独特性。各级政府必须合理安排并加强本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决不能用狭隘、短浅的眼光看待非物

质文化遗产,甚至只是为了本地经济的发展,而盲目地去开发和破坏。“重开发、轻保护”、甚至是破坏性开发等不合理开发现象必须尽快遏制,应该用一个妥善的、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只有首先保护工

作做到位了,才能进一步谈论其传承问题。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可持续的保护利用,必须建立在对本区域非物质

文化遗产自身特点深入了解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

为可持续性发展的商业资源与旅游资源。只有合理利用,才能推动非物质文化

遗产可持续性的保护与传承。

有学者认为,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应是密切相连的,保护不合理就必然无法

长远开发;同时若没有开发,文化就无法与时俱进,就等于没有真正的保护。

但是,绝对严禁违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规律而进行旅游项目的大规模开发,决不可简单的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生产资源相等同,保护与利用,二者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第30条。

45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我国西藏地区,多信仰藏传佛教、苯教、伊斯兰教等,当地政府就根据这个特点,充分发掘本地区的佛教旅游资源,积极支持一

些当地民众的民间信仰和各种习俗活动,仅西藏自治区的藏传佛教寺庙就多达1700多处,全国甚至全世界各地的佛教信仰者都前往西藏进行虔诚的膜拜,不

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更宣传并合理利用了本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商业化与旅游化,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

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在我们周边的国家中,韩国在这方面就做得相当好。在

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面,韩国除了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保护政策和政

府的鼎力运作,还受益于本国大量的商业炒作和旅游业的积极参与。随着国内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大力拓展,韩国政府和各方资本也开始踏入这块有着无

限前景的领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了浓厚的商业味道。此外,韩国政府十

分重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噱头和卖点,以宣传和促进本国旅游业的发展,

如利用现代观光旅游的方式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从而进一步发

展了旅游业。这是韩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且有效的措施。我国完全

可以学习和模仿韩国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做法,如利用传统节日推动本地旅

游产业的发展;或者制造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实物产品,如当地有特

色的服装、饰品、艺术品等;还可以开展一些本区域的特色传统表演,典型的

成功案例就是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就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进行

新形式的编排,创作了享誉各地的大型歌舞集锦《云南映象》,极致地体现了我国云南省特有的民俗风情,成功的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走进云南、走进演出现场

亲自感受,从而获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总之,我国各地方必须根据本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和特点,在

科学合理保护的基础上,促进其商业化、旅游化发展,最终在保护和传承了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又促进了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进步。

(二)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

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程中,要注重构建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生态环境(主要包括生态空间和保护区)。通过研究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趋势,我们可以了解,构建整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是保护与

传承的必然要求。全社会都应支持建立适合本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空间

和保护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创造良好的社会外部条件。

1、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当地可持续性发展

通过积极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空间和保护区,推进各类实体场馆等

形式的建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馆、文化馆、生态博物馆等,积极做好

保护工作。同时,各地方政府可以借此机会大力发展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览业,既能够促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又可以增加社会经济效益。如山东枣庄台儿庄古城就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为宣传标题,截至去

年已连续举行三届。2013 年非博会于10 月25 日至29 日举行,共历时 5 天,

来自北京、山东、天津、浙江、河北、江苏、青海、台湾等省(市)共216 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及作品参展。通过此次非博会的成功召开,既宣

传了枣庄这个城市本事,也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举办博览会,枣庄政府成功将中国各地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给大众,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同时又充分以非物质

文化遗产作为“卖点”来对台儿庄古城进行了一次创新的宣传,充分带动了台

儿庄古城的运输、摄影、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枣庄的当地招商引

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成为当地城市的名片

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建立生态空间和保护区,使之成为当地最为亮丽的城

市名片。如我国吴桥以杂技最负盛名,因而当地政府就充分利用这一点,以“中

国杂技之乡”为主题,举办大型的吴桥杂技节,今年在石家庄举行的中国吴桥

国际杂技艺术节已是第14 届,于1987 年创办,每两年举行一届,细数起来已

经整整走过了26个春秋。吴桥政府将吴桥定位为一个具有浓厚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特色的城市,在整个城市中,杂技的元素已全方位的融入到当地的生活和城

市建设之中,如随处可见的交通标志、基础服务设施等各个方面,当然更成功

的还是当地旅游服务业,整个城市都渗透着杂技的符号。吴桥国际杂技节与巴

黎“明日与未来”国际杂技节、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并称世界三大杂技赛场,

是我国举办规模最大、历史最长的国家级国际杂技艺术节。如今,杂技这种非

物质文化形态已然成为了吴桥这座城市最耀眼的名片,也成为了吴桥走向全国、

走出国门的招牌名片。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出一条保护和传承这种鲜活的文化的道路。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我国有着曾经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五千年漫长时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富厚重、种类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口技、说书、京剧、庙会……数也数不清。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范围 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②传统表演艺术。 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⑤传统手工艺技能。 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

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前景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中国普通民众公民意识和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问题开始逐渐成为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众多,且随着政府和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已然成为一个重要话题。虽然在文化遗产发展保护的道路上不少遗产面临着各种困境但是任然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了市场化道路。据有关资料,惠山泥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植下,导入了产业系统。泥人张有三家公司去年总销售额达1200万元。凤翔泥塑传承人胡深所在的六道营村,做泥塑的有百来号人,泥塑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远销十多个国家。宁夏杨氏泥塑第五代传人杨佳年成立了公司,一月的销售量达五六万元。作为河南的旅游王牌,登封市和郑州市政府对河南省少林寺的发展给予了极大支持。2003年,登封市政府出资2个多亿,对少林寺景区周围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拆迁整治。2005年6月24―26日,河南省委宣传部推出的“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之一、由郑州歌舞剧院编排的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2004年,少林寺接待游客110万人,一个游客在登封消费200元,一年就留给登封2。2亿元。少林寺周围的武校有5万学生,一年一人消费1万元,一年就是5个亿。此外,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苏锈,在市场化道路上已有所开拓。过去,苏州刺绣研究所手工制作的苏锈,一直走的是纯艺术化的道路,只创作而基本不面向大众销售。2006年,他们首次参加深圳的文博会,把参会当作进入市场的一次试探,结果出乎意料,现场定单如云。到2007年文博会,他们把展场扩大了3倍,达720平方米,并带去了最经典的作品。如今,又适应市场需求,推出了时尚服饰系列、床上用品系列等,走入寻常百姓家;同时苏锈也走出国门,到欧洲等国家展览宣传,把市场越做越大。 像以上泥塑、少林武术、苏绣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市场化的例子还有很多, 以下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品和演出行业进行市场前景分析。传统手工艺品发展前景 一、资源优势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篇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篇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等,不但世代相传,还在人和历史、自然的影响互动下,被不断地再创造。目前总共有76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占了22项,加上此前入选的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已拥有26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能够反映某地区、某国家的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程度,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能被世界瞩目,还能被更好地保护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 根据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设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个名录,从今年开始申报每年举行一次,数量也不再受限制。 一.2001年申报成功 1、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二.2003年申报成功 1、古琴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从早期的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一种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而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表演艺术。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为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种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泛音),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于变化。 三.2005年申报成功 1、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2005年11月2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我国政府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全票通过,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策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策划 一.活动主题 品读和了解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推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工作,使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相结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民众生活。 活动的背景及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其主要是通过传承的方式来实现其历史意义和价值。它的价值会从不同角度给予国民以启迪,对传统中国文化和精神予以弘扬,所以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我们更应要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优良文化底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让人们了解历史的需要,更是让社会上的优秀创新型人才用新视角,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去推动,去策划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精神和理念的代表性工艺产品,让传承人的作品得到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组织结构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协办单位:荆楚网 前期准备 资料收集整理: 通过之前与图书馆的汉剧非遗项目作为突破口,利用前期收集的数字化视频图文资料进行整合再编辑。 对湖北当地以传统工艺为生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视频专访进行梳理。 可以与武汉市或湖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组织或部门进行联系,跟现有在湖北省内以非遗作为产品或项目开发的传承人进行跟踪调查。 通过网络书籍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编辑整理,达到更完善的地步。 活动实施 媒体的宣传报道:随着当今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网名的激增,我们可以利用跟湖北当地比较主流的网络媒体进行合作,比如荆楚网或大楚网,在它们的评论或者论坛开展一个有个非遗项目的主题板块,以每一个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起源作为一期节目,对他们进行视频专访和他们自有非遗产品介绍,已达到让更多去认识去了解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作者荣子涵 系别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级08级 学号0828150088 成绩 指导教师张春香 2010年08月21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摘要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东方国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学会结合国情,借鉴经验,探索出一条保护和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医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1900年发表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提出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然而在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印度这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外,其他的三大文明发源地的历史都没能延续至今。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五千年的历史,无数的王朝被覆灭,又有新的统治者站起来,然而哪怕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外敌入侵战争——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也没能打断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五千年的延续,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流传至今的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然而对于这些精髓我们并没有好好的保护与利用,只是任他们自生自灭。 2001年中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愈来愈多的与世界接触,我们喊着让中国国际化世界化,可是那样的后果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的被人们所淡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的出台,人们才意识到原来还有这么多东西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一些事情我们经历的久了,就会忘记它不平常的来历。直到韩国抢先注册端午节这一原本属于我国的纪念节日后,我们才真正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青睐。《乐府诗集》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中的女英雄花木兰。然而当下又有多少人不是一边吃着快餐一边看着迪士尼版的《花木兰》。迪士尼乐园中被许多美国土生土长的卡通人物围绕的木兰亭即灿烂夺目又让人觉得不合时宜。若木兰真的知道了,恐怕现在又要多叹息了。中国的茶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背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饮茶始

重庆有多少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庆有多少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5月14日星期一目前重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39项。其中 (1)民间文学1项。走马镇民间故事(重庆市九龙坡区)。 (2)传统音乐(民间音乐)14项。石柱土家啰儿调(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川江号子(重庆市)、南溪号子(重庆市黔江区)、木洞山歌(重庆市巴南区)、接龙吹打(重庆市巴南区)、金桥吹打(重庆市万盛区)、梁平癞子锣鼓(重庆市梁平县)、秀山民歌(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民歌(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梁平抬儿调(重庆市梁平县)、龙骨坡抬工号子(重庆市巫山县)、永城吹打(重庆市綦江县)、酉阳古歌(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小河锣鼓(重庆市渝北区)。 (3)传统舞蹈(民间舞蹈)3项。铜梁龙舞(重庆市)、土家族摆手舞(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高台狮舞(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4)传统戏剧2项。川剧(?重庆市)、梁山灯戏(?重庆市梁平县)、 (5)曲艺6项。四川竹琴(重庆市三峡曲艺团)、车灯(重庆市曲艺团)、四川评书(重庆市曲艺团)四川扬琴(重庆市曲艺团)、四川清音(重庆市曲艺团)、金钱板(重庆市万州区)。 (6)传统美术(民间美术)3项。梁平木版年画(重庆市梁平县)、蜀绣(重庆市渝中区)、梁平竹帘(重庆市梁平县) (7)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7项。荣昌夏布织造技艺(重庆市荣昌县)、重庆漆器髹饰技艺(重庆市)、永川豆豉酿制技艺(重庆市)、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重庆市涪陵区)、荣昌折扇(重庆市荣昌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荣昌陶器制作技艺(重庆市荣昌县)。 (8)传统医药2项。刘氏刺熨疗法(重庆市渝中区)、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重庆市南岸区)。 (9)民俗1项。秀山花灯(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国家级、省级、市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 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第一批(3个): 海阳大秧歌(海阳市) 胶东大鼓(烟台市) 蓝关戏(莱州市) 第二批(10个): 八仙过海传说(蓬莱市) 烟台剪纸(烟台市) 掖县滑石雕刻(莱州市) 胶东全真道教音乐(烟台市) 长岛渔号(长岛县) 黄金溜槽碓石砌灶冶炼技艺(招远市) 莱州草辫技艺(莱州市) 螳螂拳(莱阳市) 渔灯节(开发区) 八卦鼓舞(栖霞市) 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第一批(16个): 八仙过海传说(蓬莱市)

烟台剪纸(烟台市)掖县滑石雕刻(莱州市)胶东全真道教音乐(烟台市)长岛渔号(长岛县)大杆号吹奏乐(蓬莱市)海阳大秧歌(海阳市)八卦鼓舞(栖霞市)胶东大鼓(烟台市)蓝关戏(莱州市)黄金溜槽碓石砌灶冶炼技艺(招远市)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招远市)莱州草辫技艺(莱州市)鲁菜烹饪技艺(福山区)螳螂拳(莱阳市)渔灯节(开发区)第二批(13个): 徐福传说(龙口市)丘处机传说(栖霞市)黄县窗染花(龙口市)福山雷鼓(福山区)棒槌花边技艺(栖霞市)长岛木帆船制造技艺(长岛县)

黄县民居雕刻技艺(龙口市) 长岛显应宫妈祖祭典(长岛县) 胶东花饽饽习俗(烟台市) 吴氏太极拳(莱州市) 戚家拳(蓬莱市) 省第一批扩展名录 胶东大鼓(栖霞市) 螳螂拳(栖霞市) 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第一批(共计31个) 八仙过海传说(蓬莱市)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招远市) 芝罘岛秦始皇东巡、阳主庙传说等民间故事(芝罘区)姊妹易嫁故事(莱州市) 姑嫂塔的传说(莱州市) 长岛渔号(长岛县) 蓬莱烧纸调(蓬莱市) 蓬莱大杆号吹奏乐(蓬莱市) 胶东道教音乐(烟台市) 海阳大秧歌(海阳市) 福山雷鼓(福山区)

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必要性(参考内容)

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必要性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传承、和发展始终由其载体――“传承人”来完成。他们掌握并传承着古老的民间文化知识和民族技艺的精髓,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如果没有了传承人,就丧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与传承人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延续,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习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所谓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由各级人民政府文化部门认定,能熟练掌握某种非遗项目技法,且具有权威代表性或社会大众公认影响力的非遗项目传承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有着严格的标准,同时他们也承担着法律赋予的更多义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

准,具体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指由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认定的,承担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传承和保护责任,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传承人”。 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紧迫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传承、和发展始终由其载体――“传承人”来完成。他们掌握并传承着古老的民间文化知识和民族技艺的精髓,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如果没有了传承人,就丧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与传承人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延续,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三、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必要性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靠传习所进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将担负起以下功能:在传习所场馆内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研究和展演工作,建立传承机制、大力培训传承人,做到后继有人,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例如保存、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全国不少地方都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资源利用。当前,我国主要是以文化事业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由于保护资金、保护手段的不足,从近几年的效果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快速转型中面临的问题越加严重,不少非遗资源正濒于消亡的危险境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发掘尚未实现良性运作,亟待突破。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在相关延伸领域的推动作用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逐渐将文化创意元素与传统产业特点相融合,以全新的文化视角和手段为传统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文化创意产业通过知识产权的形成和利用,将文化艺术创意和商品生产相结合,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日益显著的核心驱动作用。在产业实践中,文化创意产业在各个领域所起到的注入活力、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作用正日趋显现出来。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破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局提供新的解决框架。长期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是国家事业经费支持,属于公益行为。但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规模极其庞大,保护方式的单一、经验的匮乏以及保护经费的不足致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地争取民间资源、采用创新的、灵活的手段、借鉴国际先进的保护经验和技术,强化市场导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国家公益事业的基础上走产业化开发的道路,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认知并获得一定的市场收益,反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亟待解决的迫切课题。本文将通过两个案例(一为文化创意产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案例,另一个为文化创意产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案例)对文化创意产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推动作用进行深入浅出的诠释。 一、国家(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实现非遗传承和产业开发双轮驱动国家(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是云南省文化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一个重点项目,项目致力成为“国内顶级、世界知名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工程”,项目是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教育为核心,大力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教学成果,以云南特色文化历史脉络为主线,发掘和整理独具民族特色的神话和传说,以集歌舞乐、工艺、服饰和景观等文化元素于一体的互动体验方式,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学员的教学实习展示,原真性地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进行保护、传承、展示与开发”。 示范基地在文化创意产业与非遗保护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三条突出经验: 1、界定关系,理清思路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公约》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的非物质性的涵义,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以下统计截止至2010年)

昆曲资料图片 2001年(1项):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古琴资料图片 2003年(1项):中国古琴艺术 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20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关于它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说。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一、内容 二、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中国文化遗产日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国家文物局2005年8月16日正式宣布采用金沙“太 阳神鸟”金饰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中英文文字采用“中国文化遗产”, “China Cultural Heritage”。 中国文化遗产歌曲《寻找与守望》 《通知》说,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物质类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村镇。非物质类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政府希望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全国“文化遗产日”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选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而是确定在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这样做旨在使这个“文化遗产日”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0年10月在济南举办。 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2年9月在山东枣庄举办。 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4年10月10日至13日在济南举办。以“非遗: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主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施救式保护。这种方式主要是由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以文物保护的方式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状态,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于那些濒临消亡的项目。二是开发式保护。这种方式是由政府主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向市场参与竞争,以竞争的压力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活力,借助市场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目前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方针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抢救第一,谨慎利用”,这体现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态度和原则。但是政府主导意味着主要靠政府投入的方式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淡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活态文化的特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变成凝固、静态的文物。实际上,对一些具有市场潜能和开发价值,与消费者日常文化生活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该采取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商业开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业中来,推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步伐,当前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定“非遗”产业化发展规划。对于需要进行市场化开发的“非遗”项目,要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实现产业聚集化发展,谋求“非遗”项目规模经济效应的产生,避免分散、零散、封闭式布局以及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规模不经济。由于文化产业涉及创作、制作、生产、营销等一系列经营环节,其运作需要一个从作品创作到市场销售的完整而成熟的产业链,因此,需要对“非遗”项目进行各环节的资源要素的集聚和整合,构建“非遗”项目产业化经营与发展的平台。要建设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文化产业基地,选择“非遗”项目聚集能力较强、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具有良好营销环境的地区,作为“非遗”项目产业发展基地。 二是在法律框架内定位“非遗”产业化。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各有特色,对其实施产业化经营需要法律调整的重点和手段各不相同。就整体而言,应以公法为主、私法为辅。所谓公法为主,具体就是无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法还是特别法,主要体现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制保护,规范国家履行管理职能和义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所谓私法为辅,具体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产业化时,应在法律体系中明确传承人权益,明确传承人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主动传承的措施与机制,使他们在“非遗”产业化中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体现他们的法定诉求,使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贡献在产业化过程中能够有所回报。 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由于现代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大量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被失传的境地。保存这些承载着我们祖先高超智慧和辛勤汗水的独特的文化技能,就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工作。因此,政府应在规划、立法、政策、投入等方面加大对“非遗”这种弱势文化形态的扶持,体现政府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另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较好的地方大都在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这些地区多数都是经济落后地区。如果单纯依靠内源性资金,促进“非遗”项目产业快速成长的可能性较小,这就需要政府给予帮助和扶植,制定有利于“非遗”项目实施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把“非遗”项目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要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专项资金”,进行专项投入,建立完善的鼓励和激励机制,比如,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前期开发进行财政补贴,引导自主开发、独立生

盐城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哪些

盐城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简称“非遗”。盐城历史悠久,董永传说、淮剧、杂技、老虎鞋……沉淀着盐城人祖祖辈辈生活的智慧,承载着盐城深厚的地方文化。 继2006年董永传说入选国家“非遗”名录项目之后,2008年淮剧、建湖杂技两项深深烙有“盐城”印记的“非遗”项目又升入“国家队”。目前,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共有3个。淮剧名家张云良、裔小平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澄、王书龙、卜树权、孙贵荣入选省级“非遗”传承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除了国家级的还有:盐城老虎鞋、东台发绣、沈拱山传说、大丰麦秆剪贴、海盐晒制技艺、八桅立式大风车制作技艺、东台陈皮酒酿造技艺、施耐庵与《水浒》传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除了国家级、省级的还有:弶港渔民号子、义丰龙舞、面塑、柳编、东台鱼汤面制作技艺、阜宁大糕制作技艺、藕粉圆制作技艺、枯枝牡丹传说。 到去年8月,我市全面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任务,共编辑出版普查资料汇编10册,汇编项目802个,排查非遗线索14427条,基本查清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和传承现状。市、县两级非遗第一批名录全部建立,建湖县、亭湖区还公布了县(区)级第二批名录。目前,全市共有128个项目列入县(市、区)级名录,形成比较完备的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内容涵盖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传统手工技艺、礼俗、戏曲、曲艺、杂技等多项类别。 我市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广阔的空间。东台市共有董永遗址50多处,分别立牌予以保护。遗址保护地的群众自发捐款修缮了董孝祠堂。射阳县在后羿的传说、射阳的传说、息心寺的传说等重要资源上,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 盐城特有的地形地貌,还形成了众多以农业劳作为内容的独有的民间传统音乐:《栽秧号子》、《数小鸭》、《小放牛》、《踏车号子》等。 中国汉族戏曲剧种,又名江淮戏。源于清代,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

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标准

一般而言,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产业并使其成功商业化应当有以下四个步骤:1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下受众的吸引点2建立合作机制和氛围,利用各种传播媒体的支持利用最先进时尚的技术3使民俗艺术创意和全球化语境中最先进的技术联系4建立完善的民俗艺术产业机制。但从我们的市场调研和其他的资料,事实中可以分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不可一概而论。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道路都有其独特性,成功的案例也不是可以随便套用的。因此在下文中我们将非物质文化进行了分类,并逐一分析。 根据国家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美术,民俗,传统音乐,曲艺,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这11类。我们又按照其不同的特点将它们归了五个小类。 1.非遗民间文学 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既有白蛇转传说、梁祝传说这类我们耳熟能详的传说,也有其他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品。针对这些民间文学的最传统的,也是最有效的商业化运作方式是以它们为基础拍摄电视剧、电影等影视作品。像上面说的白蛇传、梁祝等民间文学就是很成功的例子。除了这些已开发的作品之外,还有很多非遗民间文学适合改编为剧本,如青海的拉仁布与吉门索所描述的凄美爱情,新疆的江格尔书写的英雄史诗,都是很好的题材。挖掘这些有潜力的民间文学,将它们加以改编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并搬上荧幕,不仅可以使这些精彩的民间文学被大众所知晓,又能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还能带来经济效益,可谓是一石三鸟。 2.民俗 民俗,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民间的习俗。民俗所包含的项目有各种传统节日、具有民族特色的祭奠以及各类典礼、服饰和特殊习俗。在这些传统节日和各种典礼中,除去春节、清明等五个中央级别的民俗是全国人民共同欢度的节日外,其他都是具有强烈的地方民族特色,适宜由当地的政府以及相关组织对它们进行包装与宣传,作为当地旅游资源。这样既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又可以保留这些珍贵的民族、地区特色。服饰也可以作为当地的旅游特色,作为土产出售。民俗中比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哪些

中国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统计,共计3154个子项。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批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并正式公布。 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其中五个门类的名称在2008年有所调整,并沿用至今。十大门类分别为: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中国曲艺品种十分丰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曲艺品种约有400个,流布于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艺项目共46个,至2019年,共有193个。 民间舞蹈是广大人民所创造、世代相传、在日常生活场所表演的各种传统舞蹈,它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类别。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41种流传于各地域、各民族的优秀民间舞蹈项目入选,截至2019年,增至324种。其中包括在汉族聚居地区广为流传的秧歌舞、狮子舞、龙舞;彝族的葫芦笙舞;蒙古族的安代舞等。 民间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72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入选。其中包括已经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古琴艺术,另外还有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及江南丝竹、西安鼓乐、南音、广东音乐、侗族大歌、回族的花儿等著名的民族民间音乐。至今,这门类已增至401个项目。 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别,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创作。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间文学”项目共31项,至2019年则增至231项。其中有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史诗、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有壮族的刘三姐歌谣、彝族的《阿诗玛》长篇叙事诗等少数民族著名的口头文学经典;有汉族流传久远的著名传说如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白蛇传传说等;也有耿村民间故事、青林寺谜语等,至今仍在民间鲜活流传,散发着具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学形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 ☆民间文学(Folk Literature)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Traditional Sports,Recreation and Acrobatics) ☆传统音乐(Traditional Music) ☆传统美术(Traditional Fine Arts) ☆传统舞蹈(Traditional Dance) ☆传统技艺(Traditional Skills) ☆传统戏剧(Traditional Opera) ☆传统医药(Traditional Medicine) ☆曲艺(Chinese Quyi Music) ☆民俗(Folk-custom) 美术类绘制 包括木板年华、唐卡、剪纸、内画、瓷板画、软木画、建筑彩绘、嘉兴灶头画、永春纸织画以及书法等

●刺绣类 ?顾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挑花、庆阳香 包绣制、堆锦 ?满族刺绣、蒙古族刺绣、彝族(撒尼)苗刺绣、 水族马尾绣、土族盘绣、湟中堆绣、彝族(撒 尼)刺绣和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等民族刺 绣技艺 ●织造印染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宋锦织造技 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蜀锦织造技艺、乌泥 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侗锦织造技艺、土家族织锦技艺、黎族传统纺染 织绣技艺、壮族织锦技艺、少数民族的地毯织 造技艺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蜡染技艺、枫香印染 技艺等 ●雕刻 ?玉雕(北京玉雕、扬州玉雕、苏州玉雕、海派玉 雕) ?石雕(青田石雕、菊花石雕)

?木雕(潮州木雕、徽州三雕) ?象牙雕刻 ?竹刻 ?金石篆刻等 ●塑型捏制 ?泥塑(天津泥人张、惠山泥人、浚县泥咕咕、凤 翔泥塑、玉田泥塑) ?面花(阳城焙面面塑)、面人(北京面人郎、上 海面人赵)糖塑(丰县糖人贡) ?塔尔寺酥油花 ?料器(北京料器)、瓯塑 ?砖塑 ●编织扎制 ?竹编(东阳竹编、青神竹编) ?草编(大名草编) ?柳编(广宗柳编) ?彩扎(秸秆扎刻) ?风筝制作技艺(南通板鹞风筝、潍坊风筝) ?灯彩(北京灯彩)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州软木画传统手工技艺 福建· 福州寿山石雕传统手工技艺 福建· 福州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传统手工技艺 福建· 福州福州伬艺曲艺 福建· 福州福州评话曲艺 福建· 福州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民间音 省级:疍民渔歌(疍民盘诗)、高湖舞龙灯、传统言永(这两字拚成一字)春拳、“米家船”裱褙技艺、苏苏酱鸭制作技艺、洪塘篦梳制作技艺、民天虾油制作技艺、老天华乐器制作技艺、壶山林氏中医内科、林氏中医骨科世家、石竹山祈梦习俗等11项上榜。 厦门市第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国家级:厦门漆线雕技艺、答嘴鼓、南音、歌仔戏、高甲戏共5项。省级:厦门蔡氏漆线雕技艺、厦门答嘴鼓、厦门南乐(即南音)、厦门歌仔戏、厦门高甲戏、厦门大道公信仰(即保生大帝信俗)、厦门送王船习俗、厦门中秋博饼共8项。 泉州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 泉州南音泉州市2.泉州北管泉港区3.泉州拍胸舞鲤城区4.梨园戏泉州市5.高甲戏泉州市6.泉州提线木偶戏泉州市7.晋江布袋木偶戏晋江市8.惠安石雕惠安县9.泉州花灯泉州市10.德化瓷烧制技艺德化县11.惠安女服饰惠安县。 泉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美术:永春纸织画;民间音乐:泉州南音、福建北管(泉州北管、泉州闽南什音);民间舞蹈:泉州拍胸舞、泉州踢球舞;戏曲:泉州高甲戏、泉州梨园戏、泉州提线木偶、泉州南派布袋戏、泉州打城戏;民间手工技艺:泉州惠安石雕工艺、泉州花灯、泉州德化瓷工艺、泉州李尧宝刻纸、泉州安溪蓝印花布;消费习俗:惠安女服饰、丰泽虫寻埔女服饰;文化空间:南安英都拔拔灯、石狮蚶江端午海上泼水习俗等。 漳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漳州布袋木偶戏、漳州锦歌、漳州木版年画、漳州木偶头雕刻、漳州东山歌册等、 漳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漳州入选的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东山南音、高山族舞蹈、漳州南词、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工艺、漳州八宝印泥传统制作工艺、东山黄金漆画技艺、东山剪瓷雕工艺、东山宋金枣传统制作工艺、岩溪硅塘祭祀民俗、闽台玉二妈信仰民俗。漳州木版年画、漳浦剪纸、南靖田螺坑客家山歌、南靖四平锣鼓乐、浦南古傩、漳州芗剧、漳州布袋木偶戏、诏安铁枝戏、南靖竹马戏、东山歌册、漳州锦歌、漳州徐竹初传统木偶雕刻、华安玉雕、漳州白礁慈济宫吴真人诞辰祭典仪式、东山关公信仰习俗、云霄开漳圣王巡安民俗。 宁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霞浦畲族小说·畲族民歌(宁德畲族二声部“双音”、宁德闽东畲族歌言)、寿宁北路戏、屏南四平戏、宁德霍童线狮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团队名称:八面来风 微课题团队所在班级:三年五班 研究的主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炫民族风指导教师:陈宁 微课题组成员:邱奕浓张汇然白楚晴马林放 铁晓冉王鹤林陈加粮陶泽指导家长:孙海鸥崔文姝葛新

八面来风绘本简介:绘本主要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些民族的传统艺术,以手绘的方式、最炫民族风为主题,来讲述相关文化。特点是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八种民族风(南音、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昆曲、藏戏、粤剧、蒙古族长调民歌、古琴、侗族大歌)的传统文化形式,从服装、乐器、表演方式等方面来展现艺术的特征,符合孩子们的审美观,是一本孩子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缺少的纯手工绘本。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炫民族风 绘本,就是以绘画为主,只有少量,甚至没有文字的图书。我们八面来风小组所画的绘本主要是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些民族的传统艺术,以手绘的方式来讲述相关文化。 最炫民族风——八面来风简介 1.昆曲:是中国古老的剧种,糅合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蒙古长调:以鲜明的游戏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蒙古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哲学和艺术的感悟,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2005年11月25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2005年11月25日荣列为非物质遗产的代表作。 4.粤剧: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时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2006年5月20日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5.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时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五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6.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表演。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南音:是中国古老的乐种之一,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古琴:又称七弦琴,玉琴,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构成了汉族音乐审美的核心。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范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范本 2008年05月23日 14:50:30 附件1:申报项目代码: 0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 申报项目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项目名称: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 申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云南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印制 年月日

一、基本信息 属地云南省项目名称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 诗《阿诗玛》 申报者负责人 通讯地址邮编 电话传真 电子信箱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阿诗玛》流传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彝族自治县位于滇东南,是昆明市的远郊区,离昆明仅70余公里。全县面积1717平方公里,人口23054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9405人,占总人口的34.44%,而少数民族人口中彝族人口77519人,占总人口的33.62%。这里海拔1600—2000米,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林风景名胜区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地质公园,被誉为世界喀斯特地貌的精华、世界喀斯特地貌博物馆。石林喀斯特地貌有柱状石林、剑状石林、石林洼地、石林岭脊等,或突兀于广阔的石芽原野;或残留于山脊;或藏于林间;或立于湖泊洼地……,变化万千,展现出一幅幅美妙的景观。石峰、石柱、石芽形态各异,状人拟物,惟妙惟肖,许多已被当地撒尼人予以形象的称谓。如“阿诗玛”石峰,形似撒尼传说中的美神阿诗玛,头戴包头、身背背篓、亭亭玉立、昂首远眺。当地的气候为典型的亚热带高原干湿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干湿分明”的特点。每年5月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88%,境内平均湿度70%,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次主导风为南风。县境内有324国道,昆(明)——石(林)和石(林)——曲(靖)高速公路、九(乡)——石(林)——阿(庐古洞)旅游专线、昆(明)——河(口)公路、还有南(宁)——昆(明)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发达。古代这里是广西、贵州进入昆明的重要交通要塞,为滇黔、滇桂的古驿道交汇处。 一、项目说明 类别民间文学代码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