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简答题
古代汉语简答题(二)及答案

古代汉语简答题(二)及答案古代汉语简答题(二)1.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三国志·武帝纪》句中的“于是”是连词。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句中“以”的用法及特点是什么?3.“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说明句中三个“与”的词性和在用法上的特点。
4.用划线法分析句子成分。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
(《韩非子·和氏》)5.“子布、袁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说明句中“与”的词性和用法。
6.“大寇则至,使之持危城,则必畔;遇敌处战,则必北”(《荀子·议兵》),说明句中“则”的意义和用法。
7.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杜牧《阿房宫赋》)译为:让六国诸侯各自爱惜那些人民,就完全可以抵抗秦国。
8.“美则美矣,抑臣又有惧也”(《国语·晋语》),说明句中“则”和“抑”的词性和意义。
9.“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史记·李将军列传》),说明句中“虽”和“然”的词性和意义。
10.“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策》),说明句中两个“之”的词性和作用。
11.“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说明句中“之”和“所”的词性和作用。
12.“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说明句中“矣”和“也”的作用。
13.“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说明句中“哉”和“焉”的词性和作用。
14.“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滕文公上》),说明句中“且”和“与”的词性和作用。
15.(1)“桓公视管仲云:‘乐夫,仲父’”(《管子·霸形》)。
古代汉语期末简答带答案

简答1.按照位子如何为语气词分类?语气词的分类: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等。
2.“或”字的用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1、或字在句子中通常用来指人且只做主语,例: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或字在句中如前面出现先行词,或字指代其中的某个人或某些人,例:宋人或得玉3、在古代汉语中通常两个或字连用,前后呼应,表列举。
在这种情况下或字仍然是无定代词,它既可以指人译为有人;又可以指物译为有的;例: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3.举例说明语气词“其”的用法。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4.句首语气词“夫”与指示代词“夫”有什么区别?1、夫“夫”字作为句首语气词是从指示代词“夫”虚化而来的。
它经常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古代称之为“发语词”,现代有的语法书称之为“提顿语气词”。
例如:夫将者,国之辅也。
《孙子·谋攻》夫寒之於衣,不待轻暖;饿之於食,不待甘旨。
晁错《论贵粟疏》“夫”还可以和“且”、“故”、“若”、“今”相结合,成为“且夫”、“故夫”、“若夫”、“今夫”,用于句首。
“且夫”、“故夫”大致等于“且”、“故”,增加了“夫”字,就加强了要发议论的语气。
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故夫作法术之人,立取舍之行,别辞争之论,而莫为之正。
《韩非子·问辩》5.举例说明介词“以”与连词“以”的区别。
介词“以”是由动词虚化来的。
动词“以”基本义为“用”,引申可据上下文灵活译为“使用、凭借、任用、认为”等。
古代汉语专题简答题

《古代汉语专题》平时作业讲评(1)简答题1、为什么说汉字学萌芽于先秦,主要依据是什么?先秦时期,一些学者就开始对汉字进行思考,对于汉字的本质、起源与功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上古结绳而治.岳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央。
”这里把文字与八卦、结绳看做同类事物,而前者是由后者发展演变来的。
《系辞传》的作者认为,文字这类事物是从天地万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象”,它们的作用在于沟通神明,表现万物,因而可以用于治理社会,了解事物。
先秦的学者对于汉字的构造也有所思考,《周礼》提出了“六书”的类别名目。
《左传》有“止戈为武”、“皿虫为蛊”的说法,《韩非子》也说“古者,仓颉之造字也,自环者为私,背私为公”。
这一时期,人们还对文字进行了收集、整理和规范。
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撰写了《史籀篇》;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的政策,李斯编写了《仓颉篇》,赵高编写了《爰历篇》,胡毋敬编写了《博学篇》。
他们对汉字的形体和用字都进行了规范,并以之作为朝廷制定的标准字样,用于正字与教学。
2、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1、许慎创造了“部首”。
2、部首是《说文解字》各部字的第一字,也是每部字所共有的偏旁。
《说文解字》按照偏旁相同的原则,对所收字进行归类,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
每部字取它们所共有的偏旁作为该部字的部目,同时又是该部字的首字,故名之“部首”。
3、许慎用540个部首统摄了9353个汉字,不仅建立起汉字部首系统,而且建立了整个汉字形意系统,揭示了部首之间、部首与汉字之间、各个汉字之间的系统关系,为人们学习、研究汉字构建了一种优秀的范式。
另外《说文解字》的编排方法为辞书的编纂创造了一种优秀的编排体例,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汉语简答题

1、什么是六书?答:六书指汉字构字的六种方法.六书一词,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汉书·艺文志》始列“六书”,名目为“象形、象事、象声、转注、假借.”郑众《周礼解诂》列“六书”名目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汉许慎《说文解字》论述“六书”最详:“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曰,月是也.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此说对后世影响最大.汉王莽变八体书为六体书.亦称“六书”.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2、六书说流行于什么时代,最早见于哪部书?答:六书说流行于东汉,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3、汉儒所列六书的细目有几家,有什么异同?答:汉儒所列六书的细目有班固、郑众、许慎三家。
三家之说大同小异,郑众由于是随文注经后世很少采用,据为典要的是班、许两家,其中以许慎之说影响最大,班固次第。
许慎用功最勤,以“六书”为指导剖析了近万汉字的结构,写出了中国汉字史上第一部汉字研究的巨著——《说文解字》。
4、许慎对“文字”的概念是如何解释的?答:第一,解释了汉字之源,即汉字从哪儿来。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这是《说文解字叙》引用《周易》里面的话。
对于文字的起源,学术界有种种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都跟许慎在这里的表述有关。
古汉简答题

二、简答(一)、古代汉语宾语在哪些条件下需要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这种句式的条件有二:其一,必须是疑问句;其二,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
二者缺一不可。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敢问何谓也?”《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安在?”《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何如”与“如何”“如……何”形式类似的固定结构:“若何”“奈何”“若……何”“奈……何”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种句式的条件有二:其一,必须是否定句;其二,是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是指含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或无定代词“莫”的句子。
《左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韩非子·五蠹》:“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诗经》:“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宾语也不前置。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左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左传》3、宾语用代词“之”或“是”复指而前置为了强调宾语,将宾语置于动词谓语之前,在宾语之后用“是”、“之”等代词复指。
《诗经·小雅·节南山》:“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左传·僖公五年》:“将虢是灭,何爱于虞?”《论语·先进》:“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论语·先进》:“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4、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介词“以”的宾语常常前置《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孟子》:“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左传》:“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二)古汉语被动表示法有哪些?根据有无形式标志,一般将被动句分为无形式标志的意念被动句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种。
1、意念被动句指句中没有任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并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
古代汉语简答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简答题(四)及答案古代汉语简答题(四)1.写出下列字的异体。
裤渺蚓乃贻歌鷄2.汉字简化的方法主要有哪些?3.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句中“砺”的意思是“锋利”;“劝学”的“劝”是“劝说”的意思。
4.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方式可分为哪三种?5.什么是单纯合成词?可分为哪两类?6.什么是迭音词?迭音词古人称什么?7.什么是联绵词?联绵词又称什么?8.联绵词的两个主要特点是什么?9.联绵词按两个音节的声韵关系可分为哪几类?10.什么是偏义合成词?11.“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句中的“其实”、“知道”各是两个单音词,还是一个复音词?并释义。
12.“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智力”、“前进”各是两个单音词,还是一个复音词?并释义。
13.“(廉颇)宣言曰:‘吾见相如,必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汉书·董仲舒传》),句中的“宣言”、“文章”各是一个复音词还是两个单音词?并释义。
14.什么是词的本义?15.什么是词的引伸义?举例说明。
16.分析字形推断词的本义,主要根据古文字还是今文字?六书中的哪几种字均可作为推断词的本义的根据?17.字的假借义与引申义主要不同点在哪里?18.什么是词义的扩大?什么是词义的缩小?什么是词义的转移?举例说明。
19.“夫民心之愠也,若防大川。
”(《国语·楚语下》),“不愤不启”(《论语·述而》),“怒而触不周之。
”(《淮南子·天文训》),三句中的“愠”、“愤”、“怒”有何不同?20.“入不言兮出不辞”(屈原《九歌·少司命》),“代王谢,愿守代边”(《史记·吕后本纪》),句中“辞”和“谢”的不同在哪里?21.“唯尔有神裁之,沉玉而济”(《左传·襄公十八年》),“使千人没水求之”(《史记·秦始皇本纪》),句中的“沉”与“没”的差别何在?2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汤问》),此二句中的“负”、“戴”、“荷”的区别在哪里?23.“厚聚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墨子·辞过》),“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荀子·王霸》),句中的“财”和“货”有何不同?24.“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戒而不傲”(《尚书·尧典》),句中“骄”与“傲”的区别是什么?25.“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韩非子·饰邪》),句中的“饥”与“饿”有何不同?26.“虑世事之变”(《商君书·更法》),“北冥有鱼……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庄子·逍遥游》),“变”与“化”的差异何在?27.“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史记·项羽本纪》),“秦使使者告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报”与“告”的异同是什么?28.“无功不赏”(《荀子·王制》),“赐予其宫室,犹用庆赏于家也”(《荀子·大略》),两句中的“赏”和“赐”有什么不同?29.“则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荀子·强国》),句中的“吏”与“官”的不同是什么?30.“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说明句中“人”与“民”的不同。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简答题

古代汉语简答题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来仿古文章中使用的语言.言文脱节现象:随着社会和思维的发展,口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发生了变化,而书面语却一直在模仿先秦文献语言,并视之为政治和教育等领域的正统书面语,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被称为言文脱节现象。
2汉语的历史分期:(一)上古汉语先秦至汉(二)中古汉语魏晋至唐(三)近古汉语宋至民国(四)现代汉语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2.许慎《说文解字》对六书的定义,班固顺序(一)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二)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三)会意:“会意者,比类合宜,以见指挥,‘武’‘信’是也"(四)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五)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3.如何区分古今字和通假字:(一)通假字:古汉语书面语中,本有其字,却借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
(二)古今字:某个多义字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意义或几个意义后来用另一个字来记录,原先的这个多义字与后来的另一个字便组成了一对“古今字”。
(三)通假关系称为“某通某”,古今字的关系称为“某同某”(四)古今字产生时间有先后,通假字与本字需同时存在4.假借与通假的异同:同:假借和通假就它们都是“借字标音”这一点上来分析,是相同的.异:(一)假借是六书之一,假借本无其字,间接造出新字(二)通假本有其字,是在句中用音同、音近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无论直接还是间接都不造成新字5.古今字和异体字的区别同:古今字和异体字都属于异字同词现象异:(一)从产生的原因看,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古字”兼职过多,后来统专造“今字"以减轻“古字"负担,避免交际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混淆;异体字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们记录语言时用了构思不同的造字方法或为了书写的美观(二)从产生时间上来看,“古字”产生于“今字”之前,是异时的;不少异体字的产生可以认为处于同一个历史平面上,是共时的。
古代汉语简答题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简答题一、词类活用的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王:陈胜当君王。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世家》)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所高:推崇的(人)。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
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论语·公冶长》)可妻:可以娶妻。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能穷:不能走到头。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
如: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史记·西门豹治邺》)皆衣:都穿着。
不足生于不农。
(晁错《论贵粟疏》)农:不从事农业生产。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之”、“我”这两个代词的用法特点鲜明,即一般常做宾语,也就是在它们前面的多是动词,所以它们前面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晁错《论贵粟疏》衣之:穿它们(织的布)。
是欲臣妾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臣妾我:让我们当臣做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介词词组在古汉语中经常做补语来修饰它前面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所以名词后有介词词组,这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军于庐柳:驻扎在庐柳。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
(《吕氏春秋·上农》)蚕于郊:在郊外养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简答题1、什么是六书?答:六书指汉字构字的六种方法.六书一词,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汉书·艺文志》始列“六书”,名目为“象形、象事、象声、转注、假借.”郑众《周礼解诂》列“六书”名目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汉许慎《说文解字》论述“六书”最详:“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曰,月是也.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此说对后世影响最大.汉王莽变八体书为六体书.亦称“六书”.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2、六书说流行于什么时代,最早见于哪部书?答:六书说流行于东汉,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3、汉儒所列六书的细目有几家,有什么异同?答:汉儒所列六书的细目有班固、郑众、许慎三家。
三化五千年都没有断过。
第三,解释了文字之理,包括三个方面:始一终亥、以义相从、理据体察。
始一终亥,整个《说文解字》一共有540个部,从“一”开始,到“亥”结束,这是一种理念。
许慎用“一”作为发端,是一个事物的头,从这儿开始,通过形体的联系,最后到达了“亥”。
“一”是“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是道的发端。
而亥是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最后一个,结束了,又从子开始,而子就是一,所以复从一起,又回到前面去了。
以义相从,每一个部里的文字是按照义排列的。
比如我们看“雨”部,第一个是“雨”,接下来就是“雷”,“雷”后面的五个字都跟雷有关系;然后是“雪”,后面的都跟雪有关系;然后是“霝”,“霝”就是下雨,后面也有一系列跟下雨有关系的字;接着是“露”、“霜”。
我们可以看到,“雪”是在“雷”声震动之后讲的,从冬天的“雪”到春天下雨,即“霝”,到夏天的“露”,到秋天的“霜”,有其排列顺序。
理据体察,是对字义的体会和说明。
比如“人”,许慎说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荀子曾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可见,“天地之性最贵”不是许慎的发明,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当然,它也经过了许慎的选择。
第四,文字之证。
许慎解释、分析、探索和体察古人造字的道理,再把这种道理通过他的证据给我们证实,告诉我们它是必然的、准确的。
比如“儒”这个字,许慎解释说是“柔”,为什么呢?它从“需”声,“需”有柔的意思,比如糯米的“糯”,相濡以沫的“濡”。
但是,你要以为这就是“儒”的特征,恐怕不够。
“需”,许慎解释为:“頁也。
遇雨不进,止頁也。
”“需”是《易经》的一卦,许慎引用《易经》的话“云上于天,需。
”说明“需”是等待的意思。
云出来之后,你别着急走,忍一忍,等雨下完了再走。
这里面就有柔的含义。
但是,它也有刚的一面,“需”不是不出去,还是要出去,出去是必达的,所以它是柔中有刚。
通过“需”让我们联系到“儒”,柔刚并济才是“儒”的本质特征。
5、许慎对六书是如何解释的六书的内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给六书下的定义是: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1)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3)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如:江、河、杨、柳等.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5)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简单说就是象形就是直接画出词义所概括的事物的外形;指事就是画出词义所概括的有关事物以暗示某些无法直接画出的特征;会意就是画两个形体通过它们彼此的关系来显示一个意义;形声就是取两个已造出的形体,一个取义,一个取声合成一个新义;转注和假借都是讲字和字的关系,转注是把类似的意义灌注到同一个义符中去再造一个新字,假借是词义发展以后不造新字仍用旧体,都不是分析汉字的结构.6、教材对六书是如何分类的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排列7.什么是古今字,什么是通假字,什么是异体字?古今字:记录原来的多义词或同形词的字就是古字,记录分化后形成的新词的字就是今字。
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原来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
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如:“莫(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古今字古今字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异体字:是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由于汉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记号组成,意符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
8.假借字和通假字有什么不同?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综上所举的例字可以看出.它们二者的区别是:一、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如“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芸”通“耘”.“芸”是通假字,“耘”是本字,两者同时存在.又如“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郑伯克段于鄢》),“锡”通“赐”.而假借字是没有本字的同音假借.如“东”,本指一囊橐,借作方位名词“东”的书写形式.又如“难”,本是鸟名,借作难易的“难”.借完后,字形上仍然只有一个(东、难),属于一个字范围内的使用问题.二、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上面所举“东”,字虽仍是一个,意思却是两个了:口袋,东(方位词).又如“自”,本义指鼻子(《说文》:自,鼻也,象鼻形).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产生了新义.通假字则没有这种功能,“甚矣!汝之不惠”,“惠”在这里作“智慧”讲,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后,仍作“贤惠”讲,并没有产生新义.由上我们看到通假字、假借字二者虽有其“同音代替”的共性,更有其明显的区别:假借是本无其字,而借用同音字来代替,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通假是本有其字,而临时偶尔地借用同音字来替代,语言环境变了,通假字也就不复存在.假借字产生新义,通假字则不然.可见通假字与假借字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容关系,应把它们区别开来,不能混为一谈.9.汉字通假的必备条件是什么?通假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任何一个字都可以充当通假字。
音同音近是通假的必备条件。
音同音近中的“音”指的是上古音,而不是现在的读音。
相同,指声母和韵部相同;相近,是指声母相同、韵部相近,或韵部相同、声母相近,或声母相近、韵部也相近。
如“蚤”——“早”同属于精母幽部。
10.判断异体字的条件是什么?几个字形原本表示的是否为完全相同的一个词。
第一,有些字常被借用,但不是异体字。
1、寔:止也,从宀是声。
因本义少用而常被借用表“实”的“确实”等义。
实(实):富也,从宀贯声。
2、寘:置也,从宀真声。
放置。
置:赦也,从网直。
赦免(本义)→弃置→安置→放置→设置→置办第二,有些字表示的词有同源关系,使用上也有交叉,但不是异体字。
1、游:水中移动。
不可写作“逰”。
逰:行走。
可写作“游”。
2、获:猎取禽兽。
不写作“获”。
获:收割谷物。
可写作“获”。
第三,有些字表示的是不同的词,虽然文献中常混用,但不是异体字。
1、修:干肉;与“修”通假。
修:修饰、研究;不用于表示“干肉”。
2、升:容器单位,量器。
上升。
升:太阳升起、升平、上升3、雕:猛禽、雕饰、凋零雕(已淘汰):雕饰、凋零。
凋:凋零、凋敝。
4、紬:chou2丝织品(异体字,淘汰);chou1抽引、引出。
绸:chou2丝织品。
11.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古今汉语在词义范围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三个方面.12.什么是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主要有几种情况?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13.什么是词的兼类?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有什么不同?答:指在词义上有联系,并在不同的场合(不是同时)经常具备(不是临时)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的词类的语法功能的词。
词的兼类与词的活用不同。
兼类是指某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特色,而活用是由于修辞的需要把甲类词临时当作乙类词来用。
14.什么是名词、形容词、数量词活用为动词?答: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