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的〔一〕知识教学点掌握记叙的顺序〔二〕才能训练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才能,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三〕德育浸透点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风光,培养安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展美育教育。

〔四〕美育浸透点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写作顺序入手。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络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老师讲解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局部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解决方法:老师启发,学生答复。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络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老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展口头小作文训练。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进步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

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才能。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重,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进步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4教学过程1、导入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阅读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的: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2)《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

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生:──皆情语”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

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

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

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拓展阅读:《小石潭记》教学反思《小石潭记》是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所作的一篇美文。

文章通过写美丽的小石潭来寄托自己被贬的悲凉情怀。

文字优美,景物如画,情感真挚。

小石潭记教案6篇

小石潭记教案6篇

小石潭记教案6篇小石潭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由现实生活中的“韩流”想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柳)”导入。

二、简介作者,作品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

悄怆(chuang)、篁(hua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为嵁(kan)、差(cī)互、寂寥(liao)、幽邃(suì)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3.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提示: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近观-远望-感受)来描写的。

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

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

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历来为广大读者所传诵。

它的特点就是在文字上洁净有力,很精细地刻画出山水的鲜明形象。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1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

上这一课。

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

开始读。

(生朗读课文)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

假设你是,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赏自己的文章。

你看——— (师示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 这样来读,好像欣赏你自己的作品。

再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读完这篇课文,看看标题。

(大屏幕显示)小石潭?__记;小石潭记___ 师:第一句当中一定可以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字呢?生:“游”。

师: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个什么字呢?生:“游”。

师:还是加一个“游” 字。

原来呀,所谓“游记”,所谓“记游”,游记类的文章、记游类的文章,就是把自己游玩某一处风景胜地的地方记下来,就是“游记”;把这个过程记下来,这个过程就叫“记游”。

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

下面我们回忆一首诗———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 和“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非常寥廓的、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那儿“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

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是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小石潭记》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写的。

这个文人是被贬官了,贬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住下来了,他很失意。

因此我们读他的文章,读《小石潭记》,就还要读出他游览景物的心情。

这里我还要介绍一句话,冰心说过,古今中外任何写景状物的散文都是以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来赋予了这些景物特殊的性格和生命。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优秀5篇有关小石潭记教案篇一目标与要求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①学法指导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

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表达。

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一、导入新课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答复。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似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似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突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二〕引导讨论以下问题:〔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

《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谪到永州作司马时写的一篇游记。

这篇游记和《始得西山宴游记》等六篇合为“永州八记”。

下面是《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设计理念】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

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

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2)《小石潭记》教学实录生3:他沉浸在这幽美的风景中。

师:他心空了,静了,物我两忘,心无挂碍,所以才体察到了这自然的微妙、灵动与充实。

我请两名同学朗读体验这空灵而又充实的愉悦。

(男)潭中鱼/可百许头,(女)皆若空游/无所依,(男)日光/下澈,(女)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男)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女)似/与游者/相—乐—。

(齐)似/与游者/相—乐—。

(读完,分男女生配乐齐读体会。

)四、对读体味现实的忧伤师:作者的忧伤蕴含在哪些词句中?生1: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

师:“悄怆”什么意思?生1:“悄怆”是感到心情悲凉忧伤的意思。

师:他丰富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2:从“凄”和“寒”字更能看出作者的忧伤。

用高淑娴的话说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凄”和“寒”缘于什么?生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师:老师给大家补充一点,这篇文章写于公元809年十月左右,初冬之时。

“坐”潭上,自然凄神寒骨。

身体的冷触发了心里的寒,自然景物的凄清诱发了作者内心的忧伤。

生3:我从“寂寥”看出作者的忧伤。

“寂寥无人”就是寂静空阔,没有一个人。

他后面又说“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崔氏二小生”,这说明他是和别人一同去的,但是他却说没有一个人,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孤独,更能衬托出他的忧伤。

师:你认为这个“寂寥”不仅是环境的寂静空阔,还是指心情的寂寞、孤独。

而且这位同学发现了一个矛盾:他是和五个人一同去的,为什么却说空无一人?生4:我感觉其他人是不懂他的,无法走进他的心里。

师:你有没有发现,作者在记述这五个人时,是分成两部分记的。

是所有的人不懂他的心吗?生4:不是。

师:那是谁不懂他的心?生4:我感觉是崔氏二小生。

师:老师查阅了孙昌武的《柳宗元评传》,提取出了这些信息。

请一名同学读一下。

(屏显。

)吴武陵,元和二年进士及第,不久贬来永州,与柳宗元志同道合;龚古生卒不详,亦是柳宗元朋友;堂弟柳宗玄始终追随柳宗元。

实用的小石潭记教案10篇

实用的小石潭记教案10篇

小石潭记教案实用的小石潭记教案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石潭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网上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指导学生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3.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5.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展示学生课下搜集、查找的有关作者及与作品相关的资料。

2.大屏幕展示风景图片;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的鸟鸣、和着潺潺流水营造出一种优美、恬静的气氛;音乐声中教师缓缓导入(充满人文关怀):同学们,请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闭上你的眼睛,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在青翠的山林间,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听,还有各种鸟儿鸣叫的声音,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

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疏通文意,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1.教师伴音乐吟诵全文。

2.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该课获2014 年第八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教学能手一等奖(高青县实验中学,山东淄博256300)段岩霞/执教、整理/崔雪梅、郭莉莉/指导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公元805年,一个33岁的文人,因为参加了一场政治革新而被贬出京,以戴罪之身,携带堂弟、表弟和 67岁的老母,一路风尘仆仆赶往湖南一个名叫永州的蛮荒之地,一住就是十年。

十年间,一篇篇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在他的心头酝酿,在他的笔尖流淌;他与永州的美丽邂逅,让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新的辉煌。

他就是———生(齐):柳宗元。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永州八记》之四———《小石潭记》。

二、诵读感受文章的基调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情感。

(自由朗读后指名读。

生倾听并订正的读音和停顿如下。

)①乃/记之/而去。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③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这里“卷”字读“quán”音吗?生:我认为这里的“卷”是“翻卷”的意思,所以读“quán”。

师:查字典了吗?生:没有。

书上课下注释这么说的。

生:这里“卷”是“弯曲”的意思。

师:对。

据许慎《说文解字》记载:“卷,膝曲也。

”所以当“弯曲”讲时,读“quán”。

现在,我们齐读课文,注意刚才同学们指出的词语、停顿以及屏幕上标红的词语。

(生齐读全文。

)师: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在这篇游记中柳宗元描写了哪些景物呢?生:第1段写了篁竹、小潭、树、藤蔓。

生:第1段还写了水,写了石头———“全石以为底”。

生:第3段的“潭西南而望”写了“小溪”。

师:有没有写源头?生:没有。

师:你怎么判断出来的?生:因为文中说“不可知其源”,就是说“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师:所以这里写的是“溪流”,而不是“源头”。

你的判断很准确。

还有哪位细心的同学来补充?生:第4段第一行写了“竹树”———“四面竹树环合”。

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生:是空间顺序。

师:对。

具体来说是怎样的空间顺序?先写了什么?生:先写了竹,后写了潭水,然后是潭底的石头、岸边的石头,还有青树、翠蔓、鱼和溪流。

我感觉是由近及远,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

师:你后一句说得很对,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移步换景。

我们写游记时可以学习本文,按照“游览的行踪”来写。

有景处皆有情在,那柳宗元在游览小石潭时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请允许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柳宗元游小石潭时怎样的心情。

(师配乐范读全文,生鼓掌。

)师: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我听出了大家对我的肯定,相信大家也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说明这里是生机蓬勃的,我感觉作者应该是快乐的。

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风景这么美,他一定很快乐。

师:我非常认可你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大学者王国维的话,你的阅读面真广。

生:我从“心乐之”看出柳宗元游小石潭时很愉悦、快乐。

生:我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发现了作者的忧愁。

作者参加政治运动被贬,虽然他看见这些景物时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是暂时的,他心中还是有些忧愁的。

师:你的感受非常丰富。

不知大家有没有仔细倾听这位同学的发言,实际上她发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生:先是愉悦、高兴的心情,后来又是忧伤的。

师:具体说来,哪几段写的是愉悦、高兴的心情,哪几段是忧伤的心情?生:具体说第1、2段是写愉悦、高兴的心情,第3、4段写的是忧伤的心情。

三、品读体验审美的快乐师:接下来,让我们潜入文本,品景悟情。

请同学们细读第1、2段,细细咀嚼,静静思考:哪些词句中流露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怎样的快乐?你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以批注的形式简要写下自己的理解。

(屏显。

)我在“下见小潭”的“见”字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

这是一种探幽访胜的好奇心突然得到满足的快乐!试想,在柳宗元“伐竹取道”的过程中,与清冽的小石潭猝然相遇,他的心情该是多么快活啊!生:我从“心乐之”一句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

水拍打着石头,发出悦耳的声音,给作者一种发现的快乐、满足的快乐。

生:“隔篁竹”这个“隔”字给人一种神秘感,这是一种因为好奇心而引发的快乐。

师:一种因距离而产生的令人神往的快乐。

生:我从第2段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无所依”读出了作者自由自在的快乐。

生:我从“水尤清冽”这个“尤”字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

这是一种探访幽境意外发现的快乐。

师:“尤”是什么意思?生:“尤”是格外的意思,“水尤清冽”是水格外的清凉。

师:这是我们翻译的意思。

如果是柳宗元在心里说的话,是不是这样说———水格外清凉。

生(摇头):我觉得他应该是说:啊!多么清凉的水啊!师:你还原得非常好!我们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补出作者的心情。

(屏显。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生:第一个空填“啊”,第二个空填“呀”。

师:你结合原文说一说。

生(有感情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啊!水尤清冽呀!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哇!水尤清冽呀!生:我觉得第一个空里也可以填“咦”,以表现意外之情。

师:变成自己的话说一下。

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咦?水怎么这么清凉啊!师:其实让作者感到惊喜和意外的不仅仅是水。

请同学们结合第1段的内容,用这样的句式还原作者意外的惊喜和感叹。

(屏显。

)从“如鸣珮环”的水声,我已预料到……但出乎我预料的是……师:老师先来。

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水和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水怎么这么清凉呀!我借用了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同学们可以往下接。

生: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潭很小。

师:很小?怎么小?生:可以整块石头为底。

师:那你再梳理一下。

生: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潭竟然以整块石头为底,这么小。

生:我已预料到岸边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岸边的石头千姿百态。

生:我已预料到会有树木和藤蔓,但出乎我预料的是岸边的青树翠蔓遮掩缠绕,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摇动下垂,竟然如此美丽。

生: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水在拍打着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水拍打的是整块石头。

师:这真是一份摇曳多姿、丰富多彩的快乐。

最关键的是这份快乐是怎么得来的?生:他是自己发现的。

生:他自己创造了这份快乐。

生:他偶然遇到的,自己创造的,亲自“伐竹取道”探索体验到的。

师: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的快乐。

(一女生动情朗读第1段。

)师:从你的语气语调我感觉你已经沉浸其中了,但是有点小瑕疵。

生:“青树翠蔓”,应该是读“wàn”。

师:还有一点,她的语速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生:我觉得应该有的地方快点,有的地方慢点。

师:对。

哪里该快,哪里该慢呢?老师给大家一个小意见:描写动态的语句读得稍快一点,描写静物的语句要读慢一点,句尾再拖一拖音。

你来试一下?(一男生朗读,投入情感,但读错两处。

)师:你的句尾读得很好。

我们把刚才读不好的地方再读一遍,好吗?(男生再读,声情并茂。

读完,全体学生自发鼓掌。

“蒙络摇缀”的“络”还是读成了“lào”。

)师:还是有一点小瑕疵,不过没有关系,世间没有完美的事情。

注意,蒙———生(接):络(luò)!师:这次读对了!我们一起来,青树翠蔓———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师:为你的勇敢坚持鼓掌!刚才那位同学从“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无所依”看出了什么?生:自由自在。

师:对!自由自在的闲适和快乐。

那这里仅仅是写鱼吗?生:还写了小潭的小。

我从“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看出潭非常小,而且水非常清。

因为一个小潭如果能够数出其中的鱼有多少条,这说明它非常的小;如果它大的话,就数不出来了。

生:还写了潭水的清澈。

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意思是鱼儿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傍。

好像看不到那些水似的,这说明了水的清澈。

师:水清到了消失的境地。

除此之外,作者还怎样写水的清?生:“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说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竟然能够映照在水底的石头上,这也可以看出水的清澈。

师:你用了一个词很准确,就是“竟然”!因为通常状况下,我们能看到水中的鱼,但是———生:看不到映照在水底石头上的鱼的影子。

师:对!看不到鱼儿映在水底的石头上的黑影儿!在这里,柳宗元不仅继承了吴均和郦道元“以鱼的可视反衬水的清澈”的写法,而且更进一步,用“影布石上”、游鱼纤细的黑影来衬托水的明亮澄澈。

观察更细致入微,情思更细腻动人,后来苏轼就学了去,用在了《记承天寺夜游》中。

我们一起来回顾。

(屏显,生齐读。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北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师:柳宗元是在怎样的心境下,看到了这样细微动人的景色呢?老师把这一段改写成了一首小诗,请一名女同学读一读,大家静心想象。

(屏显。

一女生朗读。

)清澈的日光里几条鱼儿在打盹儿静静的鱼影抹在石底似淡淡的水墨忽然你飞走了是我的笑把你惊醒还是你惊醒了我的梦师:我得感谢这位同学,我打的是“日光”,她读的是“目光”,我感觉她的改动更有情致。

柳宗元是在怎样的心境下,看到了这样细微静谧的景色的?生:我感觉柳宗元是在悠闲、悠然的心境下,看到这细微静谧的景色的。

生:此时此刻,他清净、悠闲、愉快。

生:他沉浸在这幽美的风景中。

师:他心空了,静了,物我两忘,心无挂碍,所以才体察到了这自然的微妙、灵动与充实。

我请两名同学朗读体验这空灵而又充实的愉悦。

(屏显。

)(男)潭中鱼/可百许头,(女)皆若空游/无所依,(男)日光/下澈,(女)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男)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女)似/与游者/相乐。

(齐)似/与游者/相乐。

(读完,分男女生配乐齐读体会。

)四、对读体味现实的忧伤师:作者的忧伤蕴含在哪些词句中?生: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

师:“悄怆”是什么意思?生:“悄怆”是感到心情悲凉忧伤的意思。

师:他丰富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从“凄”和“寒”字更能看出作者的忧伤,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凄”和“寒”缘于什么?生:“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师:老师给大家补充一点,这篇文章写于公元809年十月左右,初冬之时,“坐”潭上,自然凄神寒骨。

身体的冷触发了心里的寒,自然景物的凄清诱发了作者内心的忧伤。

生:我从“寂寥”看出作者的忧伤。

“寂寥无人”就是寂静空旷,没有一个人。

他后面又说“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这说明他是和别人一同去的,但是他却说没有一个人,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孤独,更能衬托出他的忧伤。

师:你认为这个“寂寥”不仅是环境的寂静空阔,还是指心情的寂寞、孤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