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科技说明文解读氧化碳.doc
九年级化学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影的瞬间碰撞,半空顿时出现一道亮蓝色的闪光,地面变成了深青色、景物变成了暗白色、天空变成了暗黑色、四周发出了粗野的巨响。壮扭公主浑圆饱满、力如河马般的霸蛮屁股受到震颤,但 精神感觉很爽!再看琳可奥基官员跳动的鲜红色水桶耳朵,此时正惨碎成灌木丛样的墨灰色飞烟,加速射向远方,琳可奥基官员怒哮着音速般地跳出界外,狂速将跳动的鲜红色水桶耳朵复原,但 元气和体力已经大伤!壮扭公主:“太垃圾!你的业务怎么越来越差……”琳可奥基官员:“不让你看看我的真功夫,你个小笨蛋就不知道什么是高科技……”壮扭公主:“牛屎插上再多的大蒜 也变不了空间站!你的业务实在太垃圾了!”琳可奥基官员:“我让你瞧瞧我的『棕兽霜神蚯蚓腿』,看你还竟敢小瞧我……”壮扭公主:“嘿嘿!那我让你知道知道什么是真正名牌的原野!欣 赏欣赏什么才是顶级原版的肥妹!认真崇拜一下纯天然的壮扭公主!!”琳可奥基官员骤然散射的气味猛然窜出海紫霜泉色的明隐星光味……深黑色蚯蚓一般的骨骼跳出死神鹤嗥鬼鸣声和咕
2、下列含碳的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 价最低的是 (D )
A.CO2 B. CO C. CaCO3 D. C 3、CO和CO2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B ) A.原子排列不同 B. 分子构成不同 C. 相对分子质量不同 D. 组成元素不同
一起来练习吧
21、不能用来鉴别CO和CO2的方法是( C ) A.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B. 通入澄清石灰水
C. 闻气味
D. 点燃
22、如果要除去CO2中少量的CO,应该采用的方法
是
(B )
A.把混合气体点燃
B. 把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把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
D. 把混合气体从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
一起来练习吧
6、仔细观察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 图,回答下列问题。
2024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解析-

说明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千古一虹——安澜索桥①由秦堰楼俯瞰而下,横跨岷江的安澜索桥就像一条拴连内外江的粗壮绳索,透过秦堰楼的飞檐斗拱,它孤立地悬于波涛汹涌的宽阔江面上,显得古意而单薄。
②这架看似简陋而粗犷的桥,堪与赵州桥齐名,系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赞誉为“巧思高艺”的中国五大古桥之一。
只是今天的安澜索桥,已非旧物,而是20世纪70年代因修建外江江闸,将索桥从鱼嘴位置下移百米,并改竹索为钢缆,改木柱桥墩为混凝土桩,改平房式桥头堡为大屋顶双层桥头堡,桥身也由原来的500米缩短为现在的261米,即便如此,重建后的安澜索桥,依然如飞虹挂空,形式别致,风采依旧。
③过去的安澜索桥是何容貌,今天我们只有从一些残存的老照片里寻找它的踪迹。
1905年,日本学者山川早水来到都江堰,用相机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安澜索桥的最早影像。
之后,德国建筑师、美国学者、美国探险家以及人文摄影家庄学本、孙明经等先后来到这里,从不同角度拍摄安澜索桥。
从中可以看出,至少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安澜索桥,都还是以木桩桥墩为承托、以24根粗大竹缆横挂江面为桥梁、以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
④这样的风貌,与宋代大诗人范成大的描述几乎一致:“将至青城,再度绳桥,每桥长百二十丈,分为五架。
桥之广,十二绳排连之。
上布竹笆,攒立大木数十于江沙中,辇石固其根。
每数十木作一架,挂桥于半空……”不同的是,范成大时代的索桥桥面为“竹笆”而非木板。
⑤范成大还记述了行进桥上的惊险,“大风过之,掀举幡然,大略如渔人晒网、染家晾彩帛之状。
又须舍舆疾步,从容则震掉不可立,同行皆失色。
”尤记起我从鱼嘴分水堤到二王庙踱步索桥的情形:踏步上桥,那桥就晃悠起来,及至江心,或许是因为索桥上如织游人的步伐,桥的晃悠变为剧烈的晃荡。
⑥明末农民战争的战火从陕北迅速烧遍了四川,在这场战争中,安澜索桥亦未能幸免。
战火中的安澜索桥几乎焚毁殆尽,由于重建索桥需要巨大的物力人力,人们只好在索桥原址搭建渡口,用木船以渡两岸交通。
武进区中考化学专题讲解 一氧化碳的性质 沪教版(2021年整理)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中考化学专题讲解一氧化碳的性质沪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中考化学专题讲解一氧化碳的性质沪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中考化学专题讲解一氧化碳的性质沪教版的全部内容。
一氧化碳的性质1.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常温时比较稳定.2.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 可燃性:2CO+O 2点燃 2CO 2一氧化碳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并放出热量,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这是检验一氧化碳的方法。
点燃一氧化碳前也要验纯,否则容易发生爆炸(同理,H 2点燃之前也要验纯).(2) 毒性:一氧化碳在碳不完全燃烧(氧气相对于碳不足量)时产生的无色无味的气体,是煤气的主要成分,有剧毒,在进入血液后会与血红蛋白结合,阻止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窒息,家中发生一氧化碳(煤气)中毒首先关闭燃气阀门开窗通风,然后送医急救.(3) 还原性(可用来炼铁):CuO+CO △ Cu+CO 2; Fe 2O 3+3CO 高温 2Fe+3CO 2【注意】加热前先通CO 排空气,防止CO 不纯时,加热发生爆炸。
实验完毕后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CO ,防止得到的铜被氧化。
因CO 有剧毒,上述两项操作中多余的CO 要燃烧掉,为此反应采用如上图所示装置。
氢气也可用来还原CuO ,实验装置、注意事项均与CO 还原CuO 完全相同方程式为:CuO+H 2△ Cu+H 2O 【小结】对CO 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实验顺序:(1) 加热前,先通CO 赶出空气(通)(2) 再点燃酒精灯(点)(3) 还原结束,撤走酒精灯a (撤)(4) 继续通CO 至试管冷却(通)(5) 相对于碳粉还原金属氧化物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从装置CO b aCuO澄清石灰水 小贴士: 概括成四个字到原理都有不同:a.CO还原时要先通入CO,排净装置中的空气;b.CO还原只要用酒精灯加热即可,碳单质还原要用酒精喷灯达到高温条件才行;c.CO还原反应结束要继续通CO,碳单质还原时碳要过量;d.碳单质还原金属氧化物反应结束撤除装置时要先撤导管.尾气处理:有毒或者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都不能随意排放到空气中,应进行尾气处理,处理时可采用容器的收集,也可以根据气体的性质进行处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2课时 一氧化碳的性质 说课稿

《一氧化碳》教学说课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复习及新课讲授,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性质上的差异。
2、通过化学实验演示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对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培养学生对毒气处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对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培养化学学习兴趣;通过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现象,对中毒机理进行微观分析,揭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和毒性。
教学难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及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操作步骤及尾气的收集、处理。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是高中学习的重要生长点。
一氧化碳的性质不难理解,又有氢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作对比、铺垫,学习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探究。
内容紧密联系实际。
此节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个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
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对知识普及的要求,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环保的能力。
因此,无论从教材的位置看,是从学生的知识贮备、能力水平分析,还是从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出发,一氧化碳的学习作为探究性学习,内容、难度均适合,是高中学习的生长点。
课堂引入:通过复习木碳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产生一氧化碳的主要原因;通过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让学生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后准确把握二者在性质上的差异。
知识讲解:1.以实验演示为手段,深入剖析,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其一可燃性,其二还原性),特性(剧毒性)。
2.讲解过程,充分体现条理化,层次化。
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教案及教学反思

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教案及教学反思探究氧化碳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掌握它与水、酸类以及氧化剂的反应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以及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对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探究。
2.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氧化碳的性质,并总结出其化学性质。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填料等。
2.实验试剂:酸、水以及其他适当的试剂。
3.实验操作材料:实验指导书、实验笔记。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呈现主题:今天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氧化碳的性质。
(2)出示实验材料和试剂,引导学生思考:氧化碳分子的结构是什么?你们认为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2.实验探究环节(1)观察实验:将氧化碳发生装置放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想象,试图预测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2)实验操作:安全操作,将试管A中的酸逐滴加入氧化碳发生装置中,观察气体中发生的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重复实验,使用其他试剂进行观察。
3.实验结果分析(1)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笔记中。
(2)学生交流实验结果,讨论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4.总结归纳(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果,进一步分析氧化碳的性质。
(2)教师给予学生表彰和肯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
五、拓展延伸1.学生自主拓展: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或互联网了解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相关实验。
2.教师补充拓展:教师介绍一些有关氧化碳的知识和应用,例如工业生产、燃料利用等。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积极参与讨论并总结出了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通过拓展延伸,学生对氧化碳的应用和相关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
九年级化学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⑧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
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⑨前些
说说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答:? 2.第③段a处和第⑥段b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女孩子怎样的心情?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a.眼圈红了:? b.眼圈红红的: 3.第⑤段中同学们说“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馒头”真的好吃吗?同学们为什么这样说? 答: 4.
从甲、乙两句可以看出女孩子的性格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答: 5.这篇文章哪个地方或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①以极平常的馒头为题目,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六个馒头是本文的线索(故事围绕这六个馒头展开)③六个馒头凝聚了同学之间
2CO + O2 点=燃= 2 CO2
△
CuO+CO = Cu+CO2
3CO + Fe2O3 =高=温 2Fe + 3CO2
吸入CO后.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
③毒性 氧气结合.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
白结合生物体内缺氧
一起来练习吧
1、适按宜题的意化从学O式2、,N填2、入H下2列、横CO线2、上CO中选择 (1)有剧毒的气体C—O— (2)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O2——— (3)能在空气中燃烧的气体:—CO——H—2 。 (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N2——— (5)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
氧化碳的性质探究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三化学公开课说案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
一.[教学设计思路]
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的又一重要气体。
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但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未必有科学的认识。
由于在氧气的学习中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关于二氧化碳的基础知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
本节课准备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提出一些大胆的猜测;在此基础上先由教师提出三个探究任务:(1)向装有两只高矮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提出一些问题;(2)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并发现新问题: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使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会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的核心是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性质,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对实验的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难点:二氧化碳性质,增强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欲望和激情,让学生交流、分析、总结。
三.解决办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演示与实验探究、引导启发相结合的方法。
1.通过观察与思考,来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循环;
2.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来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
四.教学过程;
教后反思:
2008-12-10。
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CaCO3+ 2HCl = CaCl2 + CO2 ↑ + H2O
填空题:
1、在盛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上或石 灰水表面会出现一层白膜是 ,(填化学式)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洗去这层白膜可用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 比空气大 易溶于水 通常状况下为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固体(干冰) 无味
实验操作
现 象
结 论
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B
6、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多的后果主要是( )
A、破坏臭氧层 B、产生酸雨 C、产生温室效应 D、毒害作物
C
5、将充满下列气体的四支试管分别倒立在水槽中,试管内水位上升最高的是( )
CaCO3
CO2 + Ca(OH)2 = CaCO3 ↓ + H2O
谢谢合作!
是水使紫色石蕊变红
给第一朵小花喷上水 小花呈现紫色 结论:水不使紫色石蕊变红
验证猜想:
小花无明显变化 结论:二氧化碳不使紫色石蕊变红
猜 想
实 验 步 骤
实 验 现 象
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
猜 想
实 验 步 骤
实 验 现 象
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使紫色石蕊变红
小花由紫色变为红色
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使紫色石蕊变红
C
1
2
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试液变蓝 二氧化碳可以像倾倒液体那样,从一个容器 倒入另一个容器 干冰就是冰 空气里二氧化碳浓度过大,会使人中毒死亡
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描述正确的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中考语文科技说明文解读:二氧化碳-现代文阅读
及答案-
ﻭ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
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的动态平衡状态。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
20%来自燃料的燃烧。
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
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
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O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起过了过去的水平。
而另一方面,由于森林被乱砍乱伐,大量的农田建成了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
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浙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
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
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氟氯代烷约占l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
ﻭ
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
现象。
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5℃,两极地区可能升高lO℃,气候将明显变暖。
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早,飕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
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
ﻭ
13.下列不属于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动态平衡”的一项是(3分)ﻭ
A.湖泊、河流等地表水域逐渐地缩小。
ﻭ
B.人口急剧增加,森林遭到乱砍乱伐。
ﻭ
C.工业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
ﻭ
D.部分地表热最有时能辐射到太空中。
ﻭ
1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ﻭ
A.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与地球气温的高低没有直接关系。
ﻭ
B.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动态平衡是防止温室效应的有效方法。
ﻭ
C.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植物转化为有机物质。
ﻭ
D.两极地区冰川融化已使许多城市、岛屿遭海水威胁甚至吞没。
13.Dﻭ
14.Bﻭ
ﻭ
ﻭ
ﻭ
ﻭﻭ
返回查字典首页
ﻭ
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