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北京科技大学-电磁组技术报告
关于电磁加速器的研究报告

关于电磁加速器的研究报告作者:聂畅汝来源:《科技信息·下旬刊》2017年第07期电磁武器,作为目前主流化学动力动能武器的优秀替代品,具有效率高,声音小,后坐力缓和等诸多优点。
基于对电磁加速装置的热爱,我以电磁加速器为研究项目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研究。
历史1845年,查尔斯-惠斯通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直线磁阻电动机,用它把一段金属棒抛射到20米远的地方。
1895年,梅厄获得第一个直线感应电动机专利。
但直线电机和电炮还相去甚远。
第一个明确地提出电磁炮概念并坚持不懈长期试验的是一位挪威的科学家——奥斯陆大学物理学教授克里斯蒂安?伯克兰。
1897~1917年,伯克兰教授不断改进和试验他发明的电炮,并于1901~1903年获得了三项电炮技术专利。
1901年,他制成了第一个电磁线圈炮。
可以说,伯兰克教授是线圈炮研制的先驱者。
电磁轨道炮的发明者则属于法国科学家。
1916~1918年,法国军械和战争物资部开始研制轨道炮,但当时没有对轨道电流和弹丸速度进行测量。
1920年法国人福琼?维莱普勒发表了《电气火炮》一文,并于同年得到了三项专利。
1936年,南斯拉夫作战部的一位雇员又以同样的方式重复了这些试验。
几乎与此同时,美国费城的电炮公司研制了用于火炮的电磁加速器。
此后据称普林斯顿大学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工作,用电磁力发射了物体。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各种电炮的专利已达45项之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日本等国都曾研制过电磁炮。
二战末期,德国军方在希特勒的批准下不断寻找和积极研制开发各种新式兵器,试图借助新式兵器来挽回败局,电磁炮也是其中一项。
1944年,亚希姆-汉斯勒博士和邦泽尔总检验师在马格德堡的训练场,对10毫米口径线圈炮进行试验,靶板是装甲板,电源为汽车蓄电池和电容器,用发电机供电,但试验未成功。
1945年,汉斯勒试验了直径20毫米、长2米的轨道炮(LM2)。
LM2最终以3×106米/秒2的最高加速度把10克重的铝制圆柱加速到1080米/秒;把两个轨道串接起来后,铝柱速度达到了1210米/秒。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双钙钛矿型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硅酸盐学报· 1140 ·2010年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双钙钛矿型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谢志翔1,赵海雷1,2,周雄1,沈永娜1(1.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系,北京 100083;2.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摘要:电极材料对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工作特性具有重要影响。
双钙钛矿型A2BB′O6氧化物材料由于具有较强的氧离子传输能力、较低的膨胀系数、良好的催化活性、较强的抗硫中毒和抗碳沉积能力,成为非常有发展潜力的SOFC电极材料,其双B位元素特征使材料具有更强的结构和性能可调节性。
本文综述双钙钛矿型氧化物材料作为SOFC电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总结双钙钛矿型电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电子和离子电导率以及电催化活性,指出目前双钙钛矿电极材料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材料;双钙钛矿结构;综述中图分类号:TM91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454–5648(2010)06–1140–05RESEARCH PROGRESS IN DOUBLE-PEROVSKITE AS ANODE MATERIALS FORSOLID OXIDE FUEL CELLSXIE Zhixiang1,ZHAO Hailei1,2,ZHOU Xiong1,SHEN Yongna1(1. Department of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2. 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New Energy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China)Abstract: Electrode materials have strong impact on operation performance of solid oxide fuel cells (SOFCs). Due to the high trans-portation ability for oxygen ions, the low 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 good catalytic activity and high tolerance to sulfur poisoning and strong resistance against carbon deposition, the double-perovskite A2BB'O6 oxide becomes a promising electrode material for the SOFCs. The double B-site characteristic in double-perovskite oxides has strong controllability on lattic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In this paper, the recent progress on double-perovskite based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SOFCs is reviewed. The emphasis focuses on their structure stability, electronic and ionic conductivity as well as catalytic activity. The main concerns about current double-perovskite based electrode material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main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proposed.Key words: solid oxide fuel cells; electrode materials; double-perovskite structure; review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是一种直接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有着传统发电系统无法比拟的优点——高效清洁,对人和环境友好,是21世纪最有希望替代火力发电的一种新型能源装置。
PRINT__CSD-213A-G光纤纵联差动保护测控装置说明书V1.12

4.7 CSD-200 调试分析软件 ......................................................................................................... 11
5 计量功能 .......................................................... 11
修正了跳闸矩阵位对应出口的描第一篇装置的技术说明11适用范围12装置主要特点21环境条件22电气绝缘性能23机械性能24电磁兼容性25安全性能26热性能过载能力27功率消耗28输出触点容量29差动通讯端口规范210装置主要技术参数31装置结构32装置功能组件概述33do插件do34交流插件ac35cpu插件cpu36dio插件dio37出口插件out38电源插件pow39人机接口mmi310插件布置41测量表计42断路器控制43运行方式控制44可编程逻辑控制45事故记录和分析46诊断功能1047csd200调试分析软件1151计量数据1152计量冻结1153计量事件1254计量设置1571装置简介1572保护元件1673定值及整定说明3074装置端子图3875订货须知39第二篇用户安装使用4091安装4092通电前的检查
3 装置硬件 ...........................................................5
3.1 装置结构 .................................................................................................................................... 5 3.2 装置功能组件概述 .................................................................................................................... 6 3.3 DO 插件(DO) .......................................................................................................................6 3.4 交流插件(AC) ...................................................................................................................... 7 3.5 CPU 插件(CPU) ...................................................................................................................7 3.6 DIO 插件(DIO).....................................................................................................................7 3.7 出口插件(OUT)....................................................................................................................7 3.8 电源插件(POW) ................................................................................................................... 7 3.9 人机接口(MMI) ................................................................................................................... 7 3.10 插件布置 .................................................................................................................................... 7
利用磁力显微镜观察铁镍合金丝的磁畴结构

第16卷 第3期2009年6月 金属功能材料Metallic Functional Materials Vol 116, No 13J une , 2009利用磁力显微镜观察铁镍合金丝的磁畴结构夏 天1,张新喜1,高学绪2(1.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士官系,北京 102249;2.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摘 要:本文介绍了磁力显微镜的起源和基本原理,以及应用状况。
尝试了用磁力显微镜观察铁镍合金和铁镍合金丝的纵截面磁畴结构,并比较了退火前后合金丝的磁畴结构的变化。
分析了拉拔应力以及退火对铁镍合金磁织构的影响。
关键词:磁力显微镜;铁镍合金丝;磁畴结构中图分类号:T G 13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192(2009)03-0016-05Observation of Magnet Domain Structure ofIron Nickel Alloy Wire by MFMXIA Tian 1,ZHAN G Xin 2xi 1,GAO Xue 2xu 2(11Petty Officers Department of Academy of Equipment Comm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2249,China ;21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Advanced Metals and Material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origin ,f undamental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s of magnetic force microscopy (MFM )was introduced for the observation of magnetic domain structures 1The observation experiment of magnet domain of iron nickel alloy and wire by MFM was made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n magnet domain structure of alloy wires an 2nealed and unannealed were discussed 1The influence of tension stress and annealing on the degree of orientation of domain structure was analyzed 1K ey w ords :magnetic force microscopy (MFM );Fe 2Ni alloy wire ;magnetic domain structure作者简介:夏 天,男(1977-),安徵庐江人,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磁致伸缩材料研究。
电磁组-厦门理工学院-倔强年华技术报告

本智能车系统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智能车底盘部分(包括驱动电机、转向舵机、电池等) 2.测速编码器部分 3.磁场传感器部分 4.单片机最小系统及外围模块 5.电源模块 6.电机驱动模块 7.干簧管起跑线检测模块 8.障碍检测部分(线性ccd)
“”Βιβλιοθήκη “”1第一章 引言. .................................................................................................................2 1.1 大赛介绍. ................................................................................................................2 1.2 系统介绍. ................................................................................................................2 第二章、电磁寻迹小车的原理. ...................................................................................3 2.2 传感器电路设计. ....................................................................................................3 2.3 车模方向控制原理. ........................................................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成果——半固态铝合金流变成形技术及设备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成果——半固态铝合金流变成形技术及设备成果简介在传统的半固态铝合金触变成形技术中,电磁搅拌和电磁感应重熔加热的功率较大、效率很低、能耗很高,半固态坯料的液相分数不能太高,成形非常复杂零件毛坯时遇到困难,而且坯料的锯屑、坯料重熔加热时的流失金属、浇注系统和废品不能马上回用,增加了触变成形的生产成本。
因此如何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成为当今半固态铝合金成形技术应用的最重要的主题。
在国家九五、十五和十一五“863”高技术发展计划的支持下,我校研制开发的先进铝合金半固态流变成形技术已经成熟,成功地流变成形了汽车零件,如图1所示。
与一般半固态铝合金触变成形相比,该半固态铝合金流变成形的生产工艺流程大大缩短,设备投资也将大幅度减少,半固态流变成形零件的生产成本将会明显降低。
目前该项目已经通过国家“863”计划组织的专家委员会的验收。
图1 半固态铝合金成形零件毛坯左边为邮政分拣论,右边为汽车制动总泵壳由于半固态铝合金流变成形不易发生喷溅、裹气少、凝固收缩小,流变成形的零件毛坯致密,能够热处理强化,因此采用本半固态流变成形技术成型的铝合金零件的力学性能远远超过铝合金压铸件的力学性能,满足国家技术标准。
而且,流变成形的零件毛坯不存在宏观偏析,力学性能更均匀;可以实现近终化成形,大为减少机加工量,降低加工成本;易于实现机械化或自动化操作,生产效率高;减轻了模具的热冲击,提高了模具的寿命。
该技术具有电磁搅拌和均热能耗低,浆料表面氧化程度轻,输送方便,浆料的固相分数可以灵活控制,便于成形各种复杂零件,而且半固态铝合金浆料流变成形后的浇注系统、废品将直接在本车间回用,降低原料成本。
与传统的半固态铝合金触变成形相比,半固态铝合金流变成形的生产工艺流程大大缩短,设备投资也将大幅度减少,半固态流变成形零件的生产成本将会明显降低。
该技术以北京科技大学拥有的中国发明专利00109540.4为支撑,具有原创性及完全的知识产权。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成果——纳米钛酸钡基电子陶瓷粉体的溶胶-凝胶自燃合成产业化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成果——纳米钛酸钡基电子陶瓷粉体的溶胶-凝胶自燃合成产业化项目简介铁电陶瓷粉体及其集成器件的研究与开发是目前最为活跃的领域。
大部分铁电陶瓷是钙钛矿型复氧化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BaTiO3基氧化物陶瓷。
BaTiO3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1942年到1945年间,由美国、苏联、日本各自发现的高介电常数、强介电体的材料。
由于其具有优越的介电、压电、铁电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制备各种陶瓷电容器、微波器件、铁电存储器、温度传感器、非线性变阻器、热敏电阻、超声波振子、蜂窝状发热体等电子器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子元件的小型化、高度集成化,需要制备与合成符合发展要求的高质量的钛酸钡基陶瓷粉体。
纳米BaTiO3基电子陶瓷具有独特的绝缘性、压电性、介电性、热释电性和半导体性为元器件的小型化、集成化带来可能,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如采用纳米BaTiO3粉末制多层电容器,可以显著减薄每层厚度增加层数,从而大大提高电容量和减小体积。
因此,低成本合成钛酸钡基纳米陶瓷粉体对我国信息产业、电子工业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溶胶-凝胶自燃合成(Sol-gel Auto ignition Synthesis,SAS)是九十年代伴随着高温燃烧合成的深入研究和超纯、超细氧化物陶瓷的制备而出现的一种低成本制备与合成单一氧化物和复杂氧化物的技术。
它是指有机盐凝胶或有机盐与金属硝酸盐在加热过程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燃烧产生大量气体,可自我维持并合成所需燃烧产物的材料合成工艺。
它的主要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燃烧体系的点火温度低(150℃-200℃),一般为有机物的分解温度;2、燃烧火焰温度较低(1000℃-1400℃),燃烧时产生大量气体,可获得具有高比表面积的陶瓷粉体。
高温燃烧合成燃烧温度一般高于1800℃,合成的粉体粒度较粗,而SLCS则可制得纳米粉末;3、各组分达到分子或原子水平的复合;4、反应迅速:燃烧合成一般在几分钟内完成;5、所合成的粉体疏松多孔,分散性良好;6、耗能低;7、所用设备和工艺简单、投资小;8、自净化:由于原料中的有害杂质在燃烧合成过程中能挥发逸出,所以产品纯度易于提高。
热轧工艺对对无取向硅钢电磁性能的影响

热轧工艺对对无取向硅钢电磁性能的影响热轧工艺对对无取向硅钢电磁性能的影响王冰北京科技大学分类号:____________密级:______________ UDC:____________ 单位代码:______________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热轧工艺对无取向硅钢电磁性能的影响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7年05月23日王冰公开10008材料工程 G2*******TG335.11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单位:协助指导教师:单位:单位:论文提交日期:2007年 05月 23日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初元璋教授北京科技大学辛宪诚高级工程师太原钢铁公司热轧工艺对无取向硅钢电磁性能的影响王冰热轧工艺对无取向硅钢电磁性能的影响Influence of Hot-Rolling Parameters on Magnetic PropertiesofNon-oriented Electrical Steel研究生姓名:王冰指导教师姓名:初元璋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Candidate: Wang BingSupervisor: Chu Yuan Zhang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30 Xueyuan Road,Haidian DistrictBeijing 100083,P.R.CHINA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42
3
第一章
引
言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是以“立足培养、重在参与、鼓励探索、追 求卓越”为指导思想,鼓励创新的一项科技竞赛活动。竞赛要求 在规定的 汽车模型平台上,使用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的微控制器作为核心控制模块, 通过增加道路传感器、电机驱动模块以及编写相应控制程序,制作完成一 个能够自主识别道路的模型汽车。参赛队员的目标是模型汽车需要按照规 则以最短时间完成单圈赛道。 自从第五届出现磁导航组开始到今年第十一届比赛,电磁小车已经在智能 车的赛道上奔驰了七年,从第六届取消了前瞻长度的限制,电磁车速度开始有 了质的飞跃,第七届改成直立状态行走以其独特魅力和新的技术挑战让参赛者 向往不已;第八届改回四轮行进方式并采用了 A 车模,小车的速度再次出现大 幅提升;到第十届同样是四轮行进并采用了 B 车模进行双车追逐;如今到第十 一届再次改成直立行走并且可以选择 D 车模和 E 车模,小车的观赏性与难度都 增加许多。随着电磁小车的传感器及传感器布局都已经几近相同,考验车手的 更多的将是细节和控制算法。 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小组通过对小车设计制作整体思路、电路、算法、调 试、车辆参数的介绍,详尽地阐述了我们的思想和创意,具体表现在电路的创 新设计,以及算法方面的独特想法,而对单片机具体参数的调试也让我们付出 了艰辛的劳动。这份报告凝聚着我们的心血和智慧,是我们共同努力后的成果。 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涉猎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汽 车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个学科,这次磨练对我们的知识融合和实践 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此要感谢清华大学,感谢他们将这项很 有意义的科技竞赛引入中国;也感谢北京科技大学相关学院对此次比赛的关注,
1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技术报告
我们的成果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及指导老师悉心的教导;还要感谢的是和我 们一起协作的队员们,协助,互促,共勉使我们能够走到今天。
2
第二章 方案设计
本章主要简要地介绍智能车系统总体设计思路,在后面的章节中将整个系 统分为机械结构、控制模块、控制算法等三部分对智能车控制系统进行深入的 介绍分析。
3.1 智能汽车车体机械建模
此次竞赛选用的是北京科宇通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智能车竞赛专用 模型车 (E 型模型车 ) ,配套的电机型号为 RS-380 。智能车的控制采用的是双 后轮驱动方案。智能车的外形大致如下:
1
4.2.1 电感传感器的原理 ................................... 16 4.2.2 磁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 ............................... 16 4.2.3 磁传感器的布局原理及改进 ........................... 19 4.2.4 陀螺仪 ............................................. 22 4.2.5 加速度传感器 ....................................... 22 4.2.6 速度传感器 ......................................... 23 4.3 键盘,OLED 显示屏 ............................................ 24 4.4 小结 ......................................................... 24 第五章 智能汽车控制软件设计 ...................................... 27 5.1 电感采集传感器路径精确识别技术 ............................... 27 5.2 寻线行驶算法实现 ............................................. 29 5.3 弯道的处理 ................................................... 31 5.3.1 弯道策略分析 ....................................... 31 5.3.2 对速度的闭环控制 .................................. 32 5.4 小结 ......................................................... 33 第六章 开发工具、制作、安装、调试过程说明 ....................... 35 6.1 开发工具..................................................... 35 6.2 调试过程..................................................... 35 6.2.1 上位机系统 ......................................... 35 6.2.2 控制算法的参数整定 ................................. 37 第七章 模型车主要参数 ............................................ 39 7.1 智能汽车外形参数 ............................................. 39 7.2 电路部分参数 ................................................. 39
参赛队员签名: 带队教师签名: 日 期:
高枕岳 张文明
目 录
目 录 ............................................................ 1 第一章 引 言 ................................................. 1
第十一届“恩智浦”杯全国大学生 智能汽车竞赛
技 术 报 告
学
校: 北京科技大学
队伍名称: 北京科技大学电磁组一队 参赛队员: 马鹏飞 高枕岳 陈营修 带队教师: 张文明 杨珏
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第十一届“恩智浦”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关保留、使 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本人,比赛组委会和 恩智浦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以 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委会出版论文集中。
2
7.3 传感器个数以及种类 ........................................... 39 7.4 赛道信息检测精度、频率 ....................................... 39 结 论......................................................... 40
3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技术报告
时间。 3.电源模块:为整个系统提供合适而又稳定的电源。 4. 电机驱动模块: 驱动两个直流电机完成智能车的加减速控制和转向控制。 5.速度检测模块:检测反馈智能车后轮的转速,用于速度的闭环控制。 6.辅助调试模块:主要用于智能车系统的功能调试、赛车状态监控等方面。
4
第三章 智能汽车机械结构调整与优化
智能汽车各系统的控制都是在机械结构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在设计 整个软件架构和算法之前一定要对整个模型车的机械结构有一个全面清晰 的认识,然后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再针对具体的设计方案来调整赛 车的机械结构,并在实际的调试过程中不断的改进优化和提高结构的稳定 性。本章将主要介绍智能汽模型车型车的机械结构和调整方案。
第二章 方案设计 .................................................. 3 2.1 系统总体方案的选定 ............................................ 3 2.2 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 3 第三章 智能汽车机械结构调整与优化 ................................. 5 3.1 智能汽车车体机械建模 .......................................... 5 3.2 智能汽车传感器的安装 .......................................... 6 3.2.1 速度传感器的安装 ......................................... 6 3.2.2 车模倾角传感器 ........................................... 6 3.3 重心高度调整 .................................................. 7 3.3.1 电路板的安装............................................. 7 3.3.2 电池安放 ................................................ 7 3.4 其他机械结构的调整 ............................................ 7 3.5 小结 .......................................................... 8 第四章 智能汽车硬件电路设计 ....................................... 9 4.1 主控板设计 .................................................... 9 4.1.1 电源管理模块............................................. 9 4.1.2 电机驱动模块 ........................................... 10 4.1.3 接口模块 ............................................... 15 4.2 智能汽车传感器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