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课堂实录
15《自相矛盾》教学实录

15《自相矛盾》教学实录五下15《自相矛盾》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认识“吾、弗”,读准多音字“夫”。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3.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章大意,了解楚人的思维过程,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重点】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楚人的思维过程,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过程】板块一:链接旧知,简述故事的大意学习活动一:借助图片,认识几种兵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看图识兵器。
(课件出示第一种兵器)这是什么兵器,女生知道吗?生:剑。
师:对,它就是剑。
再看第二个,这是什么?生:刀。
师:很好。
刚才我们看到的两种兵器,一个是剑,一个是刀,都比较常见。
接下来的稍微有点难,咱们班的男生来看看,有没有人认识的?生1:鞭。
生2:应该是矛。
师:还有吗?生3:剑。
师:有点像,这个剑不够光滑,是吧?(学生发出笑声。
)师:我要告诉大家正确答案了:锏,有没有听过?一起读读它的名字。
生:锏。
师:接下来的这个兵器是什么呢?生:叉。
师:再看下一个,这个是什么呢?生:戟。
师:再看一个,这个是——生:这个是斧。
师:这些都是兵器,我们来读读它们的名字。
生齐:剑、刀、锏、叉、戟、斧。
师:我们再看一个,这个是——生:矛。
师:这个呢?生:盾。
师:看老师写一写“矛"和“盾”。
“矛"字横撇点横勾,竖钩加撇把笔收,这个字是——生:矛。
师:再来看老师写“盾”字,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
这个字是——生:盾。
师:刚刚我认识了很多的兵器,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讲到的就是其中的两种兵器,矛和盾,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生:自相矛盾。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题目。
生齐读课题。
【赏析:相关知识背景越丰富,学习就会越轻松,学习者的思维就会越活跃,对新知的理解也会越深刻。
王老师先带着学生认识各种冷兵器,在认识这一类事物和丰富识字积累的同时,更为课文学习自然而然地创设了“相当的境遇”,铺垫了积极的心理情境。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自相矛盾》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3篇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自相矛盾》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3篇教学要求:
1.理解故事内容;
2.懂得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
3.理解寓意,懂得言行要前后一致。
教学重点:
理解寓意
教学板书:
①我的矛锐利得很,无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夸口
②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
自相矛盾戳穿盾:①对②错
用矛戳盾
戳不穿盾:①错②对
道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检查预习情况。
2.复习生字词语。
(略)
二、新授
1.组织学生自由地读寓言。
2.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价。
3.领读课文。
4.组织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5.交流小结。
6.组织学生讨论:
卖矛和盾的人是怎样向人夸口的?
用矛戳盾,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他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
7.组织交流,并进行小结。
8.精讲:首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矛戳盾会怎样;再分析结果与卖矛和盾的话。
完成板书
9.揭示道理:
①组织讨论:
卖矛和盾的人错在哪儿?
我们说话做事应该怎样?
②总结,并完成板书。
10.结合课文,举例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和板书;
2.组织背诵竞赛。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从生活中找出一两个自相矛盾的例子来。
《自相矛盾》教学实录

定义: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等方式,引 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过程的教学方法。
目的: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提高他 们的思维能力和实 践能力。
实施方式:提问、 小组讨论、角色扮 演、案例分析等。
教学氛围:营造积极、 互动的学习氛围,鼓 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学评价:及时评 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以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能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教学目标达成度:对照教学目标,评估学生是否能够掌握知识点,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氛围:观察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能够互相交流、合作完成任务。
教师自我反思: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堂管理等方面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课堂氛围: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求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有效地传递知识并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实验导入:通过实验或演示,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
课文背景: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的紧张 课文内容:楚国商人卖盾与矛的故事,揭示了自相矛盾的道理 课文结构:先介绍矛盾,再讲述故事,最后总结道理 课文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
教师提问:引导学 生思考问题,促进 课堂互动
学生回答:鼓励学 生积极参与课堂, 提高学习效果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03.
04.
05.
掌握自相矛盾的故事背景和寓意 理解自相矛盾的文学价值 了解自相矛盾的现代意义 学会运用自相矛盾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小学六年级上册《自相矛盾》课堂实录

【小学六年级上册《自相矛盾》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出示“矛”的古文字)在古代,有这么一种武器,猜猜它的名字?师:在你的印象中,什么人会使用矛?生:古代的将军、武士。
在古代,还有这样一种武器(出示“盾”的古文字)一起说——盾。
师:同样是一种武器,他们有什么差别?生:盾是防御的,矛是攻击的。
师:我们把这两种武器放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一个词语,齐读——矛盾。
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生:前后相对。
师:两样不相干的武器放在一起时就变成了一件事情,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呀,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矛盾课文,题目就叫——自相矛盾。
二、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
2、(出示词语)课文虽然短,但有几个关键词语考考你会不会读? 指读第一行“盾坚固戳不穿”,师评价:注意了词语间的停顿。
指读第二行“矛锐利能戳穿”,指读最后一个词“张口结舌”。
3、指导书写生字。
师:同学们,这些词中有两个字提醒大家注意的,第一个“矛”,师范写:横构下面有一点,最后还有一撇。
“盾:”先写横撇,再写竖撇,一横长,一竖短,下面加个目。
请大家把作业纸拿出来,把课题中的“矛盾”补充完整。
(师提醒写字姿势)4、齐读大屏幕上三行词。
师:当我们把这些词连起来读的时候,你是不是联想到了课文?能不能借助这些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生:课文讲了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说他的盾很坚固,什么矛都戳不穿;又说他的矛很锐利什么盾都能戳穿,旁边有个人问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会怎么样,他张口结舌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师:你一定读懂这个故事了。
生: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夸自己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没有矛能戳得穿,他又说自己的盾是世界上最锐利的,没有盾能防住它,有个旁观者问他如果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问得楚国人张口结舌。
师:他不但记住了课文,还会加进自己的理解来讲。
5、师:同学们,要想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故事,还得回到故事的现场。
来看课文。
师引读课文: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拿起自己的盾说——(指读) 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指读) 楚国人一共说了两句话,先根据自己的读法辨一辨。
《自相矛盾》课堂实录及点评

《自相矛盾》课堂实录及点评
今天上课,老师给我们讲了逻辑谬误中的自相矛盾。
他首先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我说我每天都不说谎,那么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谎言,因为我在这句话里说了一个谎话——我每天都不说谎。
老师接着说,自相矛盾还有一个更常见的形式,就是自我否定。
他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我说我是个撒谎鬼,那么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自我否定的,因为如果我真是个撒谎鬼,那么我说的这句话就是真话了。
在课堂上,老师还让我们一起做了一个练习。
他给我们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如果我说我总是撒谎,那么这句话是真话还是假话?”
同学们开始纷纷思考,有的同学觉得这句话应该是真话,因为如果说这句话是假话,那么我就没有总是撒谎了;但也有同学觉得这句话应该是假话,因为如果这句话是真话,那么我就没有说谎了。
结果老师告诉我们,这句话其实属于自相矛盾,因此既不是真话也不是假话。
最后,老师提醒我们,在写作或者说话时,要注意避免使用自相矛盾的语言,否则会导致我们的观点和立场不清晰,从而影响到我们的表达效果。
点评:
这篇文章介绍了逻辑谬误中的自相矛盾,通过举例子和练习的形式,很好地帮助读者理解了这个概念。
同时,作者还提醒读者在写作或者说话时要注意避免使用自相矛盾的语言,这也是本文的亮点之一。
总体来说,这篇文章通俗易懂,值得一读。
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自相矛盾》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教学实录片段: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自相矛盾》,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笑话,但是其中包含了一个类似“自相矛盾”的修辞手法。
你们知道什么是“自相矛盾”吗?学生A:老师,我知道,“自相矛盾”就是自己的话或行为之间相互矛盾。
教师:很好,学生A,你解释得很清楚。
那你能不能给我们举一个例子呢?学生A:比如,有个人说自己非常节约,但是每天都买很多东西。
教师:非常棒!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教师朗读课文)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明白课文的意思呢?学生B:老师,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意思。
它用一个笑话告诉我们人们有时候会说话和做事不一致,让人不知所措。
教师:非常正确!我们平时常会遇到一些人话里有话,说话和做事不一致的情况。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一致性。
那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自相矛盾”。
学生C:老师,课文中最明显的自相矛盾是王老师说自己讲逻辑,但是他自己又犯了逻辑错误。
学生D:老师,我觉得这是为了制造幽默感而特意设置的,让人觉得很好笑。
教师:非常棒!你分析得非常正确。
这些自相矛盾的例子让整个笑话更有趣。
我们知道,幽默感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
学生E:老师,我想起来电视里有一个节目是说各种自相矛盾的事情,也很好笑。
教师:是的,同学E说得很对。
在娱乐节目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自相矛盾的情节,用来娱乐观众。
这就是修辞手法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
反思:通过这次教学实录,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自相矛盾”的理解和应用都非常到位。
他们能够准确地解释什么是自相矛盾,并且能够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
在分析课文时,学生们也能够灵活运用这个修辞手法,并且能够察觉到其中的幽默感。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其他修辞手法,让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同时,我也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更多的自相矛盾的例子,从而加深对于这个修辞手法的理解。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 》精品课堂实录

15 自相矛盾课堂实录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故事吗?生:喜欢2.师:请你观察老师出示的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一个成语吗?(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说成语《揠苗助长》《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画蛇添足》《郑人买履》)。
3.谈话揭题: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史中的瑰宝,成语故事无疑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语言简洁、内容完整、含义深远的故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今天我们要学的第15课就是一个成语,出自于寓言故事。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4.理解题目: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矛是古代人作战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是古代人作战中保护自己的盾牌。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
)5.简介作者,出示课件韩非子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
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韩非所写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了解文言文。
出示课件:文言文的简单演变;出示课件: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简单区别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1)楚人:楚国人。
(2)鬻(yù):卖。
(3)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5)利:锋利。
(6)以:用。
(7)弗:不。
(8)应:回答。
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 15.自相矛盾(课堂实录)

《自相矛盾》课堂实录课前板书:自相矛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自相矛盾》,这是个寓言故事,或者说是成语故事。
你们以前学过寓言故事吗?今天我们来商量商量,学寓言故事,我们学什么东西?生:我们学里面表达的寓意师:寓意——也就是道理。
要明白这个道理吗?生:要。
师:对。
那么,在明白道理之前,要先明白什么?(学生稍顿)这个道理是通过什么来告诉我们的?生:故事。
师:好。
这节课我们就先学习一个故事,然后再明白一个道理。
我们再来商量:你想怎么学习?生:老师说一个意思,我们来回答。
生:相互交流。
师:你们是希望我来提问题,你们来回答,是吗?生:是。
师:可惜啊,你们今天遇到一位懒老师,我最不爱提问题。
今天我一个问题不提,谁来提?生:我们提。
师:谁来解决?生:老师解决。
师:不可能!我一个问题也不给解决。
谁来解决?生:我们自己解决。
师:好,说到做到。
下面商量,学课文,我们先做什么?生:读课文。
师:说得好!读(板书:读)。
这是个故事,在读完以后,我们还想做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做什么?生:讨论。
师:我提个建议。
我们先来读,然后再来——(教师摇晃身体,两手伸开做表演状)生:(齐)表演!师:对!再演一演,最后我们来讨论讨论,就这样学习,好吗?生:好!板书:读演论(议)师:我们先来——读,自己先练习读,怎么好就怎么读!开始!(学生自读,很投入)师:停。
我问问:谁能把这个故事读下来?(学生纷纷举手)师:嚯!这么多同学!我请一位声音响亮的同学来读,大家推荐一下。
(学生推荐眭雨晨,教师请他读。
学生读得较投入。
)师:读得还不错。
师:谁再来读课文?(指一名女生来读)师:一个字都没有错,非常好。
我提个要求,五年级的学生了,读这么一篇短文章,不在话下。
下面再来读,要求你读出感情,谁来读?(指一名同学读,读得较好)师:你读得不错,介绍介绍,怎么才能读好?生:学好语气。
师:(对大家)这个人一直在干什么?生:自夸。
师:通俗地讲就是在吹牛。
好,下面你们来模仿他吹牛,我看你们谁学得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相矛盾》课堂实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课前交流: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不如我们来个成语大比拼,看看我们能说出多少以“自”开头的成语。
每人说一个,注意不能重复奥!一、看图猜画谜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好,请你根据画面的意思来猜几个成语。
看谁的反应最快。
(课件依次演示反映《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画蛇添足》内容的图片)。
2、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
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
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
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今天我们要学的第8课——《成语故事》(读题),它里面就出现了三个经典的成语。
你知道是哪三个成语吗?——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其实这里面的三个成语故事就是三则寓言。
(板书:寓言)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听出来了,这是个故事,但里面藏着一个道理。
)板书:故事、道理那你们想想,要学好一则寓言,就要先学它的什么?再去干什么啊?师:真好!你连学习方法都告诉我们了。
(板书:学、明)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自相矛盾)(读题)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师:第一步我们就来读准读通这个故事。
1、请你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文中有两句话很容易读错,你可要仔细哦。
师:同桌再互相读一读,听听他读对了吗?如果你的伙伴有困难,就帮他练一练。
师:谁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读?大家仔细听,听听他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了吗?读得真好!2、第二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的生字词,你认识并理解了吗?(1)(课件依次演示生字词)生读字词:戳知道戳的意思吗?字典上怎么说啊?(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好,我们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
那戳有哪两种结果呢?(师用铅笔戳穿纸头)要不就是戳穿,(师用铅笔戳整本书)要不就是戳不穿。
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2)生读字词:矛盾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大家看:(链接)谁来读读介绍。
(3)让我们继续读。
生读字词:锐利、坚固。
能把它和上面的词连起来说说吗?生1:锐利的矛,坚固的盾。
(可以。
)生2:矛很锐利,盾很坚固。
(也行。
)生3:矛锐利得很,盾坚固得很。
(书里就是这样用的。
)(4)接着读。
读词:拿、卖。
师:你能用上这些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5)读读这两个词:夸口、张口结舌。
师:“张口结舌”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呢?能给它换个词代替吗?(显示:哑口无言目瞪口呆)读一读。
哦,是他没话可说了。
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懂得了“张口结舌”的含义了。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注意:当他在读的时候啊,我们特别要注意听一听,他在读这两句话时,是用什么语气读的?(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那好,大家都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
板书:夸口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
谁的读法跟他不同?b.你强调的是什么?“随你”是什么意思?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
谁还能读出不同来?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刚才他读的时候啊,不光读出夸口的语气,还有一些表情和动作呢?你们也来做一次卖东西的人,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读。
生加动作练习读书。
(3)(手指一个学生)我看你特投入,来,到前面表演表演。
呵呵!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
3、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会儿说说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楚国人是个怎样的人啊?(播放FLASH动画)(自夸、耍小聪明、不动脑筋、愚蠢可笑、爱说大话)4、这个人为什么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坏印象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划下来。
指名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谈感受:说说你为什么觉得他可笑、愚蠢。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好极了,那我们来仔细看看他说的这两句话,(男女生分读)有问题吗?(2)那你能质问他,当场拆穿他吗?还可以怎么问他?你好厉害!一下就切中了他话中的要害。
问的真漂亮!对啊!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
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3)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你能用“如果……,就说明……。
”的语句来说说吗?有没有第3种情况发生啊?(如果戳得穿说明了什么?戳不穿呢?如果盾被戳穿了,但矛也因此而断了呢?)(4)同学们,看来这楚国人说的两句话,前一句跟后一句,是怎样的啊?(相互抵触、不一致。
)像他这样自己说话前后抵触、撞车,这叫什么啊?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板书:张口结舌可是光这样批评他可不行啊,我们还得告诉他错在哪里?得帮他总结一下教训。
不然,他下次还会犯的。
(是啊!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6)说话如此,其实做事也是这个道理。
那这则寓言提醒我们以后做事、说话时应该注意点什么啊?请你在旁边写写你从中明白的道理。
谁来说说!(7)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生读道理。
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五、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有)这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它出自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则寓言,如今它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自相矛盾(读)。
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原文是怎样写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哎,都是古文,你有什么办法读懂它吗?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办法,可以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这样很快你就能自己读懂它了。
3、谁能告诉大家,这段古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六、联系实际,拓展思考。
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是自相矛盾的?2、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教后反思:一、关于成语积累的反思成语的积累训练:自()()(),这部分由于学生参与积极,思维活跃,效果很好,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成语。
二、精读《自相矛盾》。
在设计这部分的教学流程时,我是这样想的:1、解读寓意是寓言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精神活动。
解读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教学设计_教后反思_课堂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理解文章丰富的寓意。
尤其不要忘记我们自己可能就是一个本体,从寓言中我们可以读出许多的“自我”来,因为“寓言说的就是你呀。
”而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所在。
2、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不应局限于教参上提供的一种寓意。
寓言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和含蓄性,使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样在解读中就会以喻体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不断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创造。
3、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就要避免空洞的说教。
在解读寓意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部分,学生对于练说文中的人物活动表现得很好,参与面广,回答也较准确,联系课文思考成语的意思水到渠成,应该说教学活动设计得比较巧妙,学生的思维训练得到了发展。
只是在提示自相矛盾的意思时过程的设计还不够清晰,对于楚人说的二句话,应该进一步让学生推断,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以对矛盾论这一逻辑有一个相当清晰的认识,这里处理得不太精细,看来于细微处见真功夫这句话还要好好琢磨。
三、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跟预计比较吻合,学生对古文很有兴趣,让学生读读,讲讲,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古文,同时也产生了学生古文的兴趣,由于前面的学习活动比较充分和深入,学生也消除了学习古文的畏难情绪,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拓展活动。
四、联系实际,拓展思考。
由于以往学生对生活中的自相矛盾的现象一时很难找出合适的例子,这次采用病句分析判断的方法,学生表现踊跃,分析得都很到位,并且掌握了修改病句的一般方法,在实践中巩固了认识,提高了思辨能力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