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及教学设计(部编本二年级下册)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教案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
(2)理解并掌握绝句的基本特点和韵律。
(3)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让学生掌握绝句的形式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
2. 理解并掌握绝句的基本特点和韵律。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2. 运用绝句的形式创作诗歌。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两个黄鹂鸣翠柳》。
2. 相关资料:关于杜甫的介绍,绝句的韵律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b. 提问:你们对绝句有什么了解?绝句有哪些特点?2. 新课导入(10分钟)a. 介绍杜甫及其作品《两个黄鹂鸣翠柳》。
b. 讲解绝句的基本特点和韵律。
c. 分析《两个黄鹂鸣翠柳》的韵律特点和意境。
3. 课堂讨论与练习(10分钟)a.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并欣赏《两个黄鹂鸣翠柳》的诗歌风格。
b. 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绝句的形式创作诗歌。
4. 总结与拓展(5分钟)a.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绝句的特点和杜甫的诗歌风格。
b.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 布置作业(5分钟)a. 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
b. 完成练习:运用绝句的形式创作一首诗歌。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时的表现以及诗歌创作的尝试。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情况以及练习创作的绝句质量。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次教学的反馈,了解他们对绝句理解和创作的意愿。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的反应等。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教案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
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
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
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
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第二课时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两个黄鹂鸣翠柳,远景-------一行白鹭上青天。
数量远景-------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近景-------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年级语文教材杜甫绝句的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教材杜甫绝句的教学设计篇一: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教案杜甫《绝句》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会读“绝句黄鹂窗万船”,会写“句吴万”2、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
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3、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一、导入,揭题1、导入:同学们,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杜甫。
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
(板书课题,齐读)2、学字:“绝”。
师:大家都知道,绞丝旁的字多与丝线有关。
这个字的意思是把丝线割断。
扩词:断绝、绝技、绝活、绝招。
3、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师范读,注意听老师读诗的节奏。
这首诗的节奏是223。
3、自由练读,注意节奏。
4、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画面?三、创设情境,细读古诗1、学习第一句诗(1)如果把诗配上画,按诗句的描绘,应首先画什么?(黄鹂)(2)出示“黄鹂”图。
怎样记住这个“鹂”字?(加一加)诗中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什么地方呢?(柳树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可见此时正是早春时节,那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做什么?(鸣叫)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3)让我们用欢快的语调读第一句诗,注意节奏。
2、学习第二句诗(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你们猜猜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2)出示“白鹭”图,并介绍: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诗中写的是一只白鹭吗?(不是)哪个词告诉你的?(一行)(4)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读出画面的美来。
二年级语文《绝句》教学设计3篇

二年级语文《绝句》教学设计3篇二年级语文《绝句》教学设计3篇二年级语文《绝句》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绝句》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开篇之作。
本单元的主题都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
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本节课充分体现以生为本,以读为本,让学生学习了本诗的色彩美,结构美,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1、认读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含”的妙用,了解诗的对子对照格式。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心情。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中感受春之美,大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诵全诗,使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领悟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叶老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古诗的学习方法很多,本节课我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法,那就是: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诗歌的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整个教学程序我设计了5个环节。
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初读古诗——让学生根据本课认读的生字读准古诗正音。
再读古诗——让学生领悟本诗的结构美品读古诗——让学生感受本诗的意境美指导书写——写好“口在不同的位置,胖瘦高矮的变化”、写好左中右结构的“柳”。
(一)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新课伊始,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今天我们又要让李白的好友——“诗圣”杜甫带领我们到四川草堂去领略那里的美景,你们愿意去吗?不过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大诗人及他的大作[课件出示杜甫简介,绝句简介](这样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二)初读古诗——让学生根据本课认读的生字读准古诗正音。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xx《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
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
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
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
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
“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
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
“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
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
“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
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
后两句“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教师相机指导。
《绝句》(两只黄鸭鸣翠柳)教案

《绝句》(两只黄鸭鸣翠柳)教案目标:
本教案的目标是通过研读诗歌《绝句》(两只黄鸭鸣翠柳),帮
助学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与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1. 诗歌背景介绍:
- 分享《绝句》(两只黄鸭鸣翠柳)的作者、写作背景等相关信息,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预测与想象:
- 让学生根据诗歌的标题和前两句,“两只黄鸭鸣翠柳,一行白
鹭上青天”,推测诗歌的情景和主题。
3. 音韵与节奏:
- 引导学生聆听并感受诗歌的音韵和节奏,帮助他们理解诗歌
的声音美。
4. 词语解析:
- 解析诗中出现的生词、短语或词语,让学生理解意义并提升
词汇能力。
5. 感情与意境:
- 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描绘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
的情感表达与思想感触。
6. 诗歌鉴赏:
- 学生独立阅读、背诵、默写诗歌,培养对诗歌的理解和抒发。
7. 创意表达:
- 鼓励学生通过插图、配乐等方式进行诗歌的创意表达,培养
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8. 思考与讨论:
-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
和感悟。
9. 总结与评价:
- 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目标与评价:
- 学生通过研读《绝句》(两只黄鸭鸣翠柳),能够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 学生能够独立阅读、背诵与感悟诗歌,培养对诗歌的抒发和
表达能力。
- 学生能够通过创意表达,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艺术创作能力。
以上为《绝句》(两只黄鸭鸣翠柳)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
到您。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绝句》教学设计

绝句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
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
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
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
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远景------- 一行白鹭上青天。
数量远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近景------- 门泊东吴万里船。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杜甫《绝句》教学设计

《绝句》教学设计一、内容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中杜甫的《绝句》二、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
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过程与方法: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名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意境,引导学生透景悟情。
难点: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欢快心情。
四、教学流程(一)看得明白1.板书课题绝句2.简介杜甫:(课件出示)3交待以体裁作题目的原因:(课件出示)4.交待写作背景:(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直观明了。
](二)读得通畅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古诗。
(课件出示)2.检查生字: 鸣、翠、行、鹭、含、泊(自主识字)3.扫除生字障碍后学生再读古诗、指名读、小组读。
(三)吟得通达1.与学生谈话交流:古人读诗称做吟诗,吟诗时讲究平长仄短。
平即平声,就是要把普通话中的一二声读得长,用符号“-”表示。
2.学生猜:仄声就是把普通话中的什么声调读得怎样,你认为应该用什么符号表示。
(根据学生的交流,老师相机板书)[设计意图:如果单纯地给学生讲“平长仄短”理论知识,学生对这种抽象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
采用“猜”的游戏,让学生顺着前面讲的知识点“猜猜”后面的“仄短”内容,学生就学得乐、学得快。
]3.谈话交流:古人就是用“平长仄短”的这种规律吟出古诗的韵味美和节奏美。
同学们,你们今天想当一回古人吟一吟《绝句》吗?老师今天也想当一当古人吟一吟这首诗歌,我们谁先来当古人呢?4.教师示范吟诵《绝句》;自由练吟诗,同桌互吟互评,全班配乐吟。
(课件出示节奏)[设计意图:结合课件朗读节奏,学生对古诗的吟诵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会吟到会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及教学设计(部编本二年
级下册)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
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
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
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
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
“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
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
“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
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
“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
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
后两句“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教师相机指导。
(4)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再读临其境。
(1)学生回答:第1、第2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几种色彩?第3、第4句写了什么景物?
(2)教师出示挂图。
学生看图,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并作适当讲解。
前两句,突出“鸣”、“上”二字,帮助学生理解,是这两个字使景物产生了动态效果,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
后两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诗人的思绪由现时到了过往、由近处到远处;而且也正是这二字,使现时之景(窗)和想象中的过往之景(千里雪)、近处之景(门)和想象中的远处之景(万里船)有机融合于完整的画面之中。
(3)学生看书上插图,一边手指景物,一边自由朗读。
(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尝试在脑里再现画面。
(5)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3、三读悟其情
(1)比较读。
在黑板上出示:
黄鹂鸣翠柳,
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雪,
门泊东吴船。
读一读,与原句比较一下,哪个写得好?为什么这样说?帮助学生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及重音,并完成下列板书: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前两句声色兼美)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后两句意境开阔)
(2)表演读。
播放课前制作好的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欣赏。
随后要求学生和着音乐诵读,要求他们掇民对古诗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摇头晃脑,手舞足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