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与尼采》读后感
《尼采传》读书心得800字

《尼采传》读书心得800字自由在经历了又一个个性受制约的学期后,孙悟空这个形象完全激发了我内心潜在的,但根深蒂固的向往——对彻底的自由的向往。
孙悟空破土而出,“不受麒麟辖,不受凤凰管,又不受人间王位所拘束”,闯龙宫,闹冥司,在花果山自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
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他的一切斗争也都是为了自由。
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我一种寻找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
总之,我觉得现代人对于自己的生存状态,尤其是精神方面较为安于现状,缺乏一种开拓进取,寻找更大自由的精神。
在尼采眼里,当女人爱上一个重要人物,便往往像要独占。
她恨不得将他锁起来,倘若不是被她的虚荣心劝阻的话,虚荣心希望他在别人面前也显得重要;少女往往想依靠她们的青春美丽享福终生,但是从本质上看来,她们的所求与妓女无异、毫无二致,只是她们比妓女更为精明也更不实诚罢了;有一些女人你如果在她们身上仔细寻找的话,你会发现她们没有内心,只是纯粹的面具,她们像鬼魂一样,永不满足;女人习惯于发现别人的伤口,但她们会深深地刺入那伤口,而男人看见伤口则会生出一种宽容、和解的心情。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
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
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
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复活》是托尔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罗曼·罗兰所说:“妻子、儿女、朋友、敌人都没有理解他,都认为他是堂·吉诃德,因为他们都看不见他与之斗争的那个敌人,其实这个敌人就是他自己。
关于尼采的读书报告

关于尼采的读书报告10哲学张玉 2010424033 最初接触尼采,是从他那奇特的“上帝死了”的观点开始的。
他的经历和他的性格都引起了我的兴趣。
后来听说二战时希特勒他们种种残暴的行径都是以尼采的思想为理论基础基础,又感到震惊。
因为我还没听说过有哪一位哲学家的思想是讲残暴,好战的的,一定是那些残暴的政治家利用了哲学家尼采的思想,为他们做思想辩护。
那么他们又是利用的尼采什么思想呢?这又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在大一那年就已经读过尼采的几页东西,但不深入,也就是看看某位哲学家对尼采经历、思想的解读,现在早就没有印象了。
再一次读尼采,先找了他很有名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看了三五页,实在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又找了一本《尼采的自我哲学》是解读类的,居然还是看不明白。
先后有找了尼采自己的著作和其他人写尼采的书,大部分还是搞不懂他在讲什么。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对尼采的认识加深了,虽然是有限的。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对尼采只有十六页的介绍评价,比叔本华的多一倍左右,可能由于之前的碰壁,当读到“我讨厌尼采,是因为他喜欢冥思苦想,因为他把自负升格为一种义务,因为他最钦佩的人是一些征服者,这些人的光荣就在于有叫人死掉的聪明”这一句时,感觉说得太对了而有些欣喜。
我很想高声骂尼采“你这个疯子”。
忽然想不如就写批判尼采的东西,这样不也来的痛快。
但是还没有认识这个人就开始对这位伟大的哲学家进行批判,怎么说又有点不自量力的感觉。
但看到杜丽燕著的《尼采传》时,感觉认识到了一个真实、丰富的尼采形象。
这本书讲的深入浅出,比较符合我的理解层次。
因此我就基于这本书的内容,再加上尼采自著的部分作品,主要是《看哪这人》,进行我的读书报告。
如果想知道尼采是个怎样的人,当然要看看尼采对自己的评价。
《看哪这人》是尼采的自传,写于1888年,这是他清醒的最后一年。
他之所以写这一部书是因为“我总觉得有必要说明我是什么人……因为我是如此如此的一个人,可别把我同他人混为一谈!”这是他在序言中所表明的。
尼采传读后感-评价-评论

尼采传读后感-评价-评论尼采传读后感-评价-评论尼采传读后感_评价_评论作者:(法)丹尼尔哈列维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时间:2004-1-1原价:29.80元当当网最低价格:14.00元卓越网最低价格:元尼采传(法)丹尼尔哈列维内容简介: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尼采是最不能忽略的人物,也是最富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由于观点和立场不同,人们对他毁誉不一,对他的思想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不仅如此,尼采的思想由于采取了独特、强劲、充满隐喻和矛盾、甚至是"疯癫"的独白形式,因此还常常遭到误解,以致有人说,"尼采的生平和著作是近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受到最严重曲解的现象"。
那么,尼采到底是一个会么样的人?他的思想为什么会遭到人们的普遍误解呢?本书作者通过对尼采和亲友们的大量往来信件以及回忆的勾沉,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听从内心召唤的真正思想者特立独行的一生。
本书成于1909年,距尼采去世不足10年,所依从的大多为第一手资料,是一本较为权威的尼采传记。
读者对尼采传(法)丹尼尔哈列维的最新评论,评价,读后感:当当网用户Manaka:惭愧,书买回来四五天了,一直没看。
简单翻翻,译文还好了。
另,选择的尼采侧面像乍一看上去,有点儿像爱因斯坦^_^ 当当网用户落英缓缓:翻译做的很一般不过书的质量很好当当网用户玛莉梦菲:掩上书卷,让我长长叹息的是尼采这位一代巨匠竟然目光卓著如斯,重估一切价值的呼喊仍萦绕在耳边,现今的.世界已再掀波澜。
现代社会构建的经济大厦正岌岌可危,传统的经济理论面临现实的拷问。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来看,它们是以金钱价值为基准的理性社会,以繁复的法律制度来约束个人,这样的制度促使人行事以金钱为标准,享受着或为享受金钱构筑的满足而生活。
那么人类社会真的只能是这样吗?让人心有不甘,人类社会的衡量标准应该是多元的,财富也不仅仅是金钱这一点,是打破旧的标准,重估一切价值的时候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取得了经济上的腾飞,但是很多方面在走发达国家的老路,我们在发展理论更多的只是抄袭,缺少新的理论来破解旧的矛盾与问题,比如说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的矛盾,基础设施建设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始终未获得预先的防范与事中的干预,更多时候是在亡羊补牢。
《尼采》读后感

《尼采》读后感尼采,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他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被誉为“哲学之父”。
他的思想深刻而独特,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他的著作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思想力量和思想深度。
尼采的思想是如此的前卫和激进,他对传统的哲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批判。
他提出了“超人”(Ubermensch)的概念,认为人类应该超越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这种观念在当时是极具冲击性的,但却引发了无数人的思考和讨论。
在尼采的著作中,我感受到了他对人类精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而不是被束缚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和宗教信仰中。
他主张要“活出自己的生命”,不受任何外界的限制和约束。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尼采的思想虽然激进,但却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他关注人类的精神健康和文化传统,认为人类应该追求真理和美好的生活。
他反对虚无主义和消极的生活态度,主张要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勇敢地面对现实的种种困境。
在尼采的著作中,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他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和见解,还具有卓越的文学才华和表达能力。
他的文字充满了激情和力量,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他的思想虽然激进,但却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读完《尼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尼采的思想力量和思想深度。
他的思想虽然激进,但却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他的思想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愿我们能够从尼采的思想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萨特与尼采哲学思想之异同

[ 摘 要 ] 在尼采和萨特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总体上的一致性 ,尼采和萨特都是激烈的无神论者 ,他们直面宇
宙没有内在意义或目的的事实 , 而不像其他一些思想家试图用谈论绝对精神或绝对存在来代替基督教神学死了的
上帝 。然而 ,萨特与尼采相比却是一位既不那么彻底也对生活更少肯定的思想家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 ,他是那么地
强调自由 , 却拒绝给予意识以能力去克服成为自在自为这一不能满足的渴望 , 并不对自己反对自然和生成的柏拉图
式的偏见提出疑问 。当萨特说意识是虚无或一种缺失 , 是存在中不能填满的黑洞时 , 尼采却把人的存在与积极性和
富足联系在一起 ,并且他完全抛弃了柏拉图的世界观和一切形而上学形式的悲观主义 。
[ 关键词 ] 萨特 ;尼采 ;权力意志 ;柏拉图主义 ;悲观主义
当我们尝试着对价值的终极来源进行比较深入的 解释的时候 , 萨特和尼采的关系就变得不这么简单 了 。尼采认为一个国家或个人的善与恶的观念诉说着 “他们的权力意志的声音”。对于萨特而言 , 我们接受 或假定的价值是我们实现合理的存在和变成自在自为 的基础工程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 ,这两位思想家都把人 看作浮士德式的奋斗者 , 但把萨特和尼采一样看作为 一个权力意志的支持者则是不恰当的 。
我读尼采

我读尼采尼采,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都很陌生。
不过熟悉欧洲哲学史和宗教史的人,一定会很了解这位“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世纪伟人。
甚至是一些曾经沉沦、颓废的人,也有可能被尼采所激励,重新燃起对于生命的火焰。
第一次接触尼采,仅仅是因为喜欢哲学。
而相比于政治书上唯物得不行的马克思主义,似乎那些玄而又玄的唯心主义者更令我喜爱。
譬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和庄子,思想随性而自由浪漫,生活洒脱而不拘小节,不与世俗相往来,只为冥想通天地。
他们因超凡的悟性,体会到了世界变幻的最大道理——道。
以不变应万变,这种略带消极的处世哲学,对于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来说,可以算是一大精神上的消遣。
不过,在老子和庄子的时代,并没有什么人创造世界的学说,自然也就没有对某一种被神化了的近似于人的形象的崇拜。
他们身处于自然,头顶天,脚踩地,自在得很。
而在欧洲,特别是中世纪的欧洲,上帝耶稣就是世界的主宰,人们生活的意义只有赎罪,以求来生免受苦难的折磨。
千百年来生活在基督教统治下的欧洲人,除了极少数勇敢的科学家以外,绝大多数人还是坚信上帝的存在的。
他们每个星期虔诚地做着礼拜,即使被压迫也浑然不觉。
他们崇拜上帝,相信上帝能主导一切。
而这种围绕着上帝而展开的哲学,即“虚无主义”,是极消极的,压抑人性,使人不为自己,而为了不知从哪里来的罪名而活。
因此,对比起中国道教的空灵和洒脱、自由和随性,基督教在尼采出现之前,都像是欧洲人头上的乌云,令人恐惧,挥之不去。
尼采精辟地认识到了基督教“吃人”的本质,即便它在被创造出来时是因为人类为了帮“生存”寻找一种意义。
在尼采之前,另一位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对虚无主义也有深刻的认识。
可是,叔本华深陷于其中,并没有摧毁虚无主义,反而成了悲观主义的鼻祖——“人生就是在无聊和痛苦中徘徊的”。
尼采则不同。
他敢于挑战世俗的观念,敢于挑战上帝,为了开发人类的潜能而倾尽一生的精力。
尼采说,在人类诞生之初,由于认知能力的缺陷,对于“超自然力量”(比如闪电等)无法理解,于是把这些超自然力量赋予了人形的上帝。
生命的哲学尼采传读后感

生命的哲学尼采传读后感尼采是一位颇具争议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在19世纪末的德国对于西方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深刻地思考了生命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试图探索人类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我通过阅读《尼采传》这本书,对尼采的思想和他对生命的哲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一些思考。
在尼采看来,生命的意义并非来自于宗教或者道德准则的规定,而是要通过个体的自我发现和创造去寻找。
他批判了传统的道德观念,主张人类应当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体权利的解放。
他提出的“超人”概念代表了他对于人类潜能的极度肯定和追求,认为每个人都可以超越自己的现实境遇,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
尼采的思想给予了我很多启示。
首先,他让我意识到人类应当有勇气去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和欲望。
他鼓励人们敢于追求自己的激情和热爱,并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不被传统观念所束缚。
尼采的超人理念告诉我,如果我们敢于超越自我,超越常规,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生命的创造者和主宰者。
其次,尼采的思想还提醒我要珍惜每一刻的存在。
他强调个体的存在是独特而珍贵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去体验生命的丰富与多样。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功利导向中,人们往往追逐物质的满足和外在的成功,而忽视了内心的追求和精神的探索。
尼采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回归内心,去寻找我们真正渴望的东西,活出真实的自己。
尼采的哲学也让我反思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对于个体自由发展的限制。
他批判了道德的虚伪和人为的束缚,在他看来,道德应当是建立在个体的意愿和创造力之上的,而不是一种对个体压迫的工具。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判断,并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去决定什么是对的和错的。
当然,这也要求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意识到我们的选择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通过阅读尼采的传记,我不仅对于尼采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于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尼采在书中所表达的对于自由、勇气和个体价值的追求在我看来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尼采传》读书心得300字

《尼采传》读书心得300字那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个自诩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必须修读的。
我自然不能免俗,刀光剑影,勾心斗角,爱恨缠绵,都不适合此时阅读,于是再次翻开了《西游记》,进入了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受和启示。
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语言;有人干脆把它当作道德修养小说或政治寓言。
但在我看来,它什么都不是,它只是“游戏之作”,是一个单纯的神话世界。
我在读这本小说时常常有一种共鸣感,想必这是我内心深处对于自由的欲望在呼喊吧!八百里水泊梁山,英雄聚义;众豪杰一百单八,替天行道。
——这就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用毕生精力写就的旷世奇书《水浒传》。
巴金在回忆自己写下这些文字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熟悉我所描写的人物和生活,因为我在那样的家庭里度过了我最初的十九年的岁月,那些人都是我当时朝夕相见的,也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
然而我并不是写我自己家庭的历史,我写了一般的官僚地主家庭的历史。
我写梅,写瑞珏,写鸣凤,我心里充满了同情和悲愤。
我庆幸我把自己的感情放进了我的小说,我代那许多做了不必要的牺牲的年轻女人叫出了一声:冤枉!我真不忍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那里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令人伤心断肠的痛史。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
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
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
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无聊在家便随手翻了本书看,随手拿的是水浒传,却一下被吸引住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特与尼采》读后感]一、人生的悲剧性萨特和尼采都深深看破了人生的真相: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生是悲剧性的,《萨特与尼采》读后感。
尼采认为,欲望无边却无法满足,生命的本质就是痛苦。
(这一点和叔本华认识一致)。
萨特认为,存在是虚无的,现实是恶心的,人正是在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的状态中生存着。
其所是是过去带给我们的不可变的本质,其所不是是将来我们还没有形成的本质,人就是否定着过去及被将来所否定的现在,而现在是双重的否定。
人的自由正在于这双重否定之中,由于人生是一个不断自身否定的过程,所以现在的我们,什么也不是。
人的存在是由自为的存在介乎自在的存在之间的。
自为的存在是人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像液体,自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世界的存在,像固体;而实在的存在就是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体,一种半流质、半透明、粘滞的存在,像黏液一样的让人看着恶心的东西。
人的存在就像一个洞,洞中是虚无的,可这虚无要洞壁的存在来证明其存在。
人的存在除了自我意识,还有靠他人的存在来印证。
人与人之间可能有暂时的共在(我理解为共同利益),但由于人本质上是自由的,所以人的根本关系是冲突,而人又无法离开他人而存在,因此悲剧不可避免,永恒存在。
二、既然人生是悲剧的,我们是否就悲观等死呢?萨特和尼采都否定了消极的人生观,都不相信上帝和理性的存在。
他们清楚地看清了人生的悲剧本质,但并没有被这悲剧吓倒,而是各自提出了解决方案。
尼采的解决方案是,用日神精神尤其是酒神精神来疗救人生的苦痛。
日神像迷梦,让人沉醉在美妙的幻想中忘记痛苦;酒神像迷醉,让人们在生命的狂欢中忘却苦难的真相。
就像选择记忆一样,我们应有意识地麻醉麻醉自己,如果纠缠于痛苦中不能自拔,那就会走向叔本华式的虚无主义。
所以他提倡强力意志,提倡超人,人应该爆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激情,爱我所爱,做我所做,赢取我所想得到的一切。
萨特的解决方案是,存在先于本质。
我们的出生是一个偶然,这个偶然导致了我们存在。
可我们的本质却是由我们在生命旅途中不断地选择、奋斗而决定的,这种决定本质的过程,会持续一生,直到生命终止,我们的本质才最后盖棺论定。
所以,你必须做一个主动积极的人,不断地选择--是做英雄还是做懦夫;不断地行动--为你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
人不是被上帝造就的,人就是这样被自己造就的。
三、人是自由的几乎所有的西方人生哲学,都涉及到自由的话题。
尼采和萨特都认为,人是自由的。
但两人的认识并不一样。
尼采的自由来自于自我超越以及对悲剧人生的超越。
尼采把悲剧人生看作了审美人生,痛并快乐着,更让我们彻骨地感受到快乐难得和壮观。
人生既然是一出悲剧,那就把它当作悲剧来演吧,演得轰轰烈烈,威武雄壮。
在人生悲剧中,我们自己就是悲剧英雄,我们也要欢欣鼓舞地演这悲剧,从自身的痛苦乃至毁灭中体会生命的伟大和骄傲。
萨特说人是自由的,这并不是说人就可以为所欲为,而是说人可以有所不为,读后感《《萨特与尼采》读后感》。
拒绝,也是一种自由的权力。
人有选择不做什么的权利,这是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是自由的。
而人选择做什么的权利,是相对的,因为别人也是自由的,这样人就和他人永远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所以说他人即地狱。
比如,你可以拒绝一次约会,享有这样的自由;但你不能选择跟一个不爱你的人结婚,因为人家不答应,你就无法享有这样的自由。
萨特鄙弃那种人生的逃兵,鄙弃不自由者。
当人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神就无法控制他们了。
萨特憎恶悔恨,因为悔恨是一种自欺。
这是意识到了自由而又不敢去正视它,认识了而不行动,行动了又不敢承担后果,这是懦夫的表现。
自欺是不真诚的,真诚是的确不知道真相,或根据自己明白把握的真相行事。
自欺则总是使事情处在若明若暗、不明不白的摸棱两可的状态,在必须作出的选择面前不选择,将选择不断往后推而不能勇敢面对,这是一种最不负责任的状态。
四、伟大而真诚的友谊还有一个共同地地方,就是他们都曾得到过真挚的、刻骨铭心的友谊,然后,又失去它。
尼采终身未婚,最后在极度孤独中达到疯狂。
他曾和歌剧家瓦格纳是最好的朋友,尼采有很高的古典音乐造诣,自己写了很多曲子,也是很出色的诗人,写了几百首涵义隽永的诗歌。
他特别欣赏和推崇瓦格纳的歌剧,瓦格纳也非常赞赏尼采
的思想和才华,两人成为至交。
瓦格纳家的房子专门有两间是留给尼采住的。
可是,后来,尼采从瓦格纳的行为中嗅出了他极其厌恶的那种哗众取宠的戏子味,从瓦格纳作品中发现了违背古希腊精神的现代颓废现象,写了《人性,太人性了》,直接批评瓦格纳的艺术,两人从此决裂。
然而,他终生怀念这段友情,直到他神志清醒的最后一刻,他仍表示,他与瓦格纳的交往是这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幸遇。
然而,他的真诚不允许他无视两人思想的分歧,因为哲学家首先必须是一个真实的人。
他不能背叛自己,哪怕一无所有,再次面临可怕的孤独的荒漠。
萨特虽然也没有结婚,但比尼采幸运多了,有西蒙。
波娃这样的红颜知己终身相伴,两人都是存在主义者,他们希望能做到真正出于自由地一起生活,过一种真正道德的生活,不愿意他们的关系中夹杂任何外在约束成分,所以他们比婚姻证明的夫妻关系更真诚。
萨特也是真诚的人,他和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缪曾是知己好友,可后来因为两人在暴力革命、斯大林主义的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两人决裂。
加缪不幸车祸身亡时,萨特非常痛心,并对加缪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五、总结尼采哲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很像:两者都是行动的哲学,都是积极的人生观。
尼采和萨特的伟大不仅在于发现人生的真相,更在于面对真相的勇气。
尼采说:我们爱生命,并非因为我们习惯生命,而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爱。
对生命的爱,就是人生的魅力所在。
苦中作乐,昂奋地面对挫折,不屈服于任何挑战,扎根于现实世界而不去寻求虚幻的彼岸世界的幸福,就是人生的精神武器。
两位大师,像初升朝阳一般,驱散了萦绕心底的迷雾般的孤独、恐惧、迷惘。
是啊,生命是一种必须不断自我超越的东西,必须从高于自身的东西那里去寻求自身的意义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