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晏园景观空间分析
淮安清晏园作文

淮安清晏园作文
清晏园位于江苏淮安,它以水为中心,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花木葱茏、景色秀丽,被誉为“江南一绝”。
我们来到了清晏园的大门,这里真是太漂亮了!进入大门就是一座亭子,上面刻着“清晏园”三个大字。
走进亭子,就可以看见一条宽阔的河流。
河水清澈见底,河里有许多小鱼小虾,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河岸边还有许多垂柳,风一吹,柳枝随风飘动。
我们来到了小桥流水的地方。
一条小河从远处蜿蜒而来,河水像一条长长的玉带缠绕着两岸的山。
河上有一座小桥,桥上有许多人在拍照留念。
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大禹治水时路过此地,被这里的美景吸引住了。
于是就在这里筑起了一座桥。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就把这座桥称为“禹王桥”。
我们又来到了荷花池和荷花世界。
荷花池里有许多荷花和睡莲,池里的水很清很清。
荷花池里的水真绿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荷花池里的水真甜啊!
—— 1 —1 —。
苏州园林景观流派风格与空间分析

苏州园林景观流派风格与空间分析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空间布局而闻名于世。
在苏州园林中,有着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每个园林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对苏州园林的景观流派风格和空间分析进行探讨。
苏州园林的景观流派主要分为“山水”、“平泽”和“花园”三个大的方向。
不同的流派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以下将对每个流派进行详细的分析。
首先是“山水”流派,这是苏州园林中比较典型且最为重要的一个流派。
它通过营造山水环境,以假山、水景和植物等元素为主,打造出韵味深厚的景观。
在空间布局上,山水园林常常利用建筑、假山和水体的组合来创造层次感和景深感。
例如,拙政园中的“曲桥”和“春晓堂”就是运用了这种手法,使整个园林呈现出多层次的立体感。
其次是“平泽”流派,这一流派主要注重平面布局和地面景观的设计。
相对于山水园林而言,“平泽”园林更注重平面美和空间结构的体现。
例如,留园中的“带亭”和“乌篷舟”就是运用了平泽园林的设计理念,使园中的空间布局有序、纵横相连,并通过建筑和植物的布置,营造出和谐宜人的环境氛围。
最后是“花园”流派,这是苏州园林中相对较小且专注花卉的一种流派。
花园在空间设计上更加集中精致,注重花卉的选择和布置,以及配套的建筑和景观的组合,使整个园林呈现出鲜花盛开的景象。
例如,狮子林中的“花园”,就选用了各种花卉和绿植,并通过高低起伏的地势和水体的点缀,创造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浪漫气息的花海。
通过对苏州园林不同流派的风格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风景园林在设计上常常运用自然元素,如建筑、水体、植物等,并通过布局、材料和景观等手法,创造出独特的美学效果。
同时,苏州园林注重空间布局的变化和层次感的体现,通过引导视线和营造氛围,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静谧与美好。
总的来说,苏州园林的景观流派风格多种多样,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从视觉上,通过充满变化和层次感的空间布局,使人们在其中享受到美的感受;从心灵上,通过自然元素和环境氛围的营造,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宁静与舒适。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特质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自成一派,是世界园林史 上的重要篇章。其中,空间特质的塑造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所在。本次演示 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基本内容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特质表现在其“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设计理 念上。这一理念,使得中国古典园林在自然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加工,以达到更 高的艺术审美。园林的设计不单是模仿自然,而是通过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技艺, 将自然进行再创造,使园林空间呈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例如,通过 堆山挖池、开沟理水、种植花木等方式,创造出一种既有自然之美,又具人工之 妙的景观效果。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精巧绝伦的空间布局和独特 的美学风格而闻名于世。本次演示将围绕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特点展开,介绍 其重要性和意义。
基本内容
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设计师们非 常注重空间感的运用。在园林中,地形、建筑、景观等元素都被巧妙地运用于空 间布局中,营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空间环境。这种布局方式使得游客在游览过程 中能够感受到步移景异、景随步转的美妙体验。
基本内容
其次,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布局讲究对称与平衡。常见的布局方式有三段式和 五段式两种,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强调中间或两边的主体位置,并在其周围布置 相应的建筑和景观。这种布局方式在视觉上给人以和谐统一的感觉,同时也突出 了园林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基本内容
最后,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布局具有很强的序列感。在游览过程中,建筑和景 观的布置会引导游客的视线和心理活动,让人们产生秩序和宁静感。这种布局方 式使得整个园林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既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又强调了园林的艺 术性。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
颐和园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
颐和园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和优美的园林景观而闻名于世。
其空间布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颐和园空间布局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前山和后山。
前山位于园林的南半部分,是广阔
的平地,主要包括瓜洲、长廊、昆明湖等景点。
后山位于园林的北半部分,是山地丘陵区,主要包括万寿山、玉潭、苏州街等景点。
前山与后山呈现出互为对称的布局形式,相互补
充和平衡。
颐和园的空间布局追求“有序与自然相结合”。
整个园林的布局旨在使游客在游览中
体验到宁静、恬淡的意境,同时又不乏生气和活力。
园内的建筑和景观按照大小排列有序,有明确的次序感,但又不呈现出机械刻板的感觉。
这种布局特点与中国传统园林注重空间
变化和意境营造的理念相吻合。
颐和园东侧游线的景观组织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东侧游线主要包括万寿寿庆坊、烟波
浩渺、金山岛、杏花岭等景点。
万寿寿庆坊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群落,是颐和园中规模
最大的建筑群,具有浓厚的宫廷特色。
烟波浩渺是一个位于昆明湖中心的人工岛屿,上有
一座亭台楼阁,给人以优美的景观感受。
金山岛是园内的一座岛屿,山上建有一座亭台楼阁,可远眺昆明湖的美景。
而杏花岭是一个形态各异、富有变化的花园区域,种植着各种
各样的杏花,约有200多个品种。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颐和园是中国皇家园林之一,位于北京西郊,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
颐和园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独特韵味,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的到来。
本文将从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及东侧游线景观组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颐和园的空间布局特点可以归纳为南北轴线和园区互为补充的空间布局。
从南门进入颐和园,会看到一条直通南北的主轴线,也就是“十七孔桥”,这是园林的主轴线。
主轴线上从南往北依次为:门楼、大红门、千山台、九龙壁、龙翔桥、宝殿等场所,这些场所加强了主轴线向北的力量。
主轴线呈现了严谨、平衡和完整的布局特点,彰显了中国古代皇家 garden 的设计思想。
颐和园的园区互为补充,这是指园区中的山、水、林、石、花卉、建筑等元素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互为依托,使整个园区呈现出统一的风格和气息。
颐和园的水景和山景相得益彰,有九龙海和后海两个人工湖泊,漫步在湖边可以看到山的倒影和美丽的景色。
园内的建筑又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竹林山庄是建筑和山水结合的最好例子,建筑融入山体之中,山水与建筑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特点的景观。
在东侧游线景观组织方面,东门进入颐和园,首先看到的就是门楼,门楼与主轴线相呼应,昭示着皇权的权威和尊严。
门楼后面是宫殿建筑群,包括了寿皇殿、乐寿堂、宁寿宫和乐寿园等场所,这些宫廷建筑和风景区相互补充和协调,成为整个东侧游线的亮点之一。
沿着主轴线向北走,可以看到著名的“十七孔桥”,桥与水、山的结合相得益彰,桥上有十七孔,孔洞大小适中,形态各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桥下流淌着满是石头的清澈水流,水底翻滚的流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色。
继续走到北边可以看到重要建筑物之一的长廊,是颐和园中最长的建筑,周长超过七百米。
长廊十分宽敞,内部的大理石柱、彩画壁画以及悬挂的地图均精美绝伦,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和欣赏美的文化。
长廊的一侧是园内的中轴线景观,另一侧则是湖面的美景,与长廊相互映衬,营造出一个独特的宫廷景观。
园林景观中小空间营造的功能和手法应用-以淄博市临淄区晏婴公园为例

园林景观中小空间营造的功能和手法应用 - 以淄博市临淄区晏婴公园为例摘要:计成在《园冶》相地一篇中提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中心思想,强调巧妙运用空间营造手法,达到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效果,园林景观中小空间对受众的使用心理和情感体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随着现代都市化进度加快,城市中越来越缺乏舒适的公众小空间,本文通过分析晏婴公园的小空间设计实例,探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小空间营造的手法与应用。
关键词:小空间、景观要素、地形、园林植物、园林建筑和构筑物、铺装一、前言地形的改造、园林植物的配置、园林建筑和园林构筑物的布置、铺装的形式影响小空间的营造,进而影响功能效果、排蓄水以及小气候。
二、晏婴公园的景观格局分析(一)晏婴公园的地理位置晏婴公园位于齐国故都临淄城区晏婴路南侧,东起遄台路,西至一诺路,全长约4000米,南北宽50米,绿化面积20.5万平方米。
(二)晏婴公园的整体规划意图晏婴公园以齐国名相晏婴的名字命名,将晏婴文化与现代造园技术相融合、形成不同小空间感受是晏婴公园最鲜明的特色。
晏婴公园是带状公园,本着“总体求连贯、分段求特色”的设计思路,追求小空间的多元性,根据不同功能区环境类型,在7段路5个地域,设立5个园中园,形成“七段五园十六景”,营造不同的小空间体验。
1.晏婴公园小空间的功能作用及营造手法1.园林景观中小空间营造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园林景观中空间可分为开放空间、半封闭空间和封闭空间三种,主要功能和作用有:1、创造小气候。
地形和园林植物的配置能影响光照、温度和湿度,朝南的坡向要比朝北的坡向光照时间长,西南坡几乎不受冬季风的侵袭,却收益于夏季微风的吹拂,西北方向密闭配置园林植物,能阻挡冬季西北风的侵袭,保持舒适的小气候。
2、实用功能。
园林景观中人们对空间气氛的感受是综合的整体的,不同的围合形式产生不同的空间形态,不同的空间形态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运用景观要素根据不同的功能通过分割空间、控制视线、创造美感等方式营造形式多样的小空间,带来不同的格调气氛。
浅析清晖园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191作者简介:温东岚(1996— ),女,汉族,广东江门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工程。
清晖园位于广东省佛山顺德市大良镇,建园距今约有170多年。
据记载清晖园的灵感来源于谢灵运的"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表达的是造园者感悟自然美之情。
从清朝至今,这座本身不到0.2h㎡的小宅园,历经多辈人的修缮与扩建,现已是一座达2.2h㎡的岭南历史文化名园。
一、清晖园的空间布局清晖园为前庭后宅的布局方式,由南向北看,清晖园南部为一个矩形的大水庭,水庭四周零散地布置着澄漪亭,碧溪草堂,六角亭等。
此处也是清晖园的入口处,建筑物较少,空间宽倘开阔;清晖园的中部是重点景区,左半部分聚集了船厅,丫鬟楼,惜阴书屋,真砚斋等核心建筑物。
两层的船厅是该区域的特色建筑之一,其是昔日园主千金的闺房。
古代时女子只得待在深闺中,园子主人怕小姐困闷,就设置了丰富多样的风景供千金欣赏。
在此区域,向南边望去可观赏水池,向东望去可观赏庭园,其景观效果及居住条件,最为优胜。
清晖园的北部是更大面积的建筑群,如右中部的归寄庐,连廊,小蓬瀛,木楼,左后部的笔生花馆等,该区域主要是密集的建筑群,具有供庭院主人生活起居,读书习字等用途。
从布局可看出,清晖园的庭院部分主要集中在园子的前区,而建筑群落集中在园子的后半区,形成了前庭后宅,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布局方式。
二、清晖园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清晖园前厅后院的空间布局是独特的,也是因地制宜的,良好地呈现了岭南的当地特色文化。
清晖园的空间布局主要受到地理气候,西方造园文化与岭南商业文化影响。
(一)地理气候因素影响匠人们在考虑园林建造时会考虑建筑的朝向,防晒,通风条件等。
根据史料记载,宋代以前,清晖园所在的顺德市大良镇为海岸,之后被冲刷成平原,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夏季吹东南风为主,夏季常伴有台风暴雨。
从整体布局来看,清晖园按照前庭后院的布局,将低矮开阔的水庭和园林设在南边,高耸而密集的建筑群设在北边,当东南风从南边的水庭向北吹过时,湿热的风经由水庭冷却后,为中部的船厅及真砚斋传送清风,再输送到北面;北面是密集的建筑群,如归寄庐,笔生花馆等,高耸的建筑群仿佛一道道高墙,使得冬季严寒的北风吹不进来,也有利于阻挡阳光的辐射。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设计

建筑设计176产 城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设计叶建华摘要:园林是空间的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运用多种空间创造手法,创造出多种园林空间。
本文总结园林空间的内涵,分析古典园林的建造技术和空间特点,探讨古典园林现代空间设计的表现手法和空间设计的魅力。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设计;分析探讨中国古典园林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古典园林本质上是一种空间艺术。
封闭式园林空间以其艺术魅力,包括丰富的物质空间体验、人文精神和社会文化体验与反思,带来独特的体验。
研究古典园林空间不仅有助于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本身,而且也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参考。
1 中国古典园林中创造空间1.1 造园要素分隔空间在古典园林中的园林元素中,山水、花木、桥梁等元素经常被用来隔断空间,空间是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相互完善的,一直是静态的,展现了山川无路,柳梁村的交相辉映。
水体处理和特殊区域是古典园林空间的两大特点。
园内有许多横桥和蜿蜒的桥。
拙政园南部是一个典型区域,游客通过展厅、走廊、桥梁,可以欣赏到北国风光,形成一个美妙的视觉层次。
狭长或细长的入口是特殊空间花园区的最佳选择,集中了技术和方向的变化,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空旷到狭窄而封闭的通道,充满活力和节奏感;处理方法是将曲折狭窄的入口与花园宽阔、清晰的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成一种突如其来的顿悟的观景体验:山谷内外的走廊上方都增加了窗户,使两种视角相互渗透。
1.2 对比变换空间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对比变换注重虚拟现实的创造和互补密度。
虚实共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哲学问题。
山水画表现为空旷,意境悠长,朦胧之美;古典园林中,近景真,远视虚,物实影虚,既减少了空间限制,又表达了园林之美。
密度关系是指园林要素在空间中的排列密度、园林的整体布局等。
圆明园和拙政园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密度。
以拙政园为例,部门建筑密度很高,可以在稀疏的地方行走,稠密的地方不通风。
与主景区的“疏”与“密”相比,它既保证了后者的自然意境,又解决了公园内建筑过多所带来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晏园景观空间分析
摘要:清晏园既有江南园林之灵秀又有北方皇家园林的雄壮,是淮安古典园林的代表。
其对空间的营造巧妙地以墙、瓦、廊、阁、植物等元素有机组合,展现了古典园林的静、幽、藏等特点。
关键词:清晏园,景观空间,分析
古代园林有北京的皇家园林,苏南的私家园林,还有遗存不多的古代官衙园林,江苏省淮安市就保存了一座明清历史上漕河总督署后花园——清晏园。
清晏园,前身是明清两代官衙后花园。
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这儿就是明代户部分司,主管“天下粮仓”,清代这里是江南河道总督署的后花园。
清代河督靳辅从康熙十六年在此驻节,并“凿池植树,以为行馆”。
在任期间,靳辅一直没有间断对清晏园的扩建和完善。
后来此园又经历任河督精心修建,成了府衙后花园。
河道总督地位显赫,交游甚广,过往的大小官员及文人墨客或弃船或下马都能小住几日。
因此,这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和大量的名人诗画。
咸丰五年,黄河北徒,河患骤然减少。
咸丰十年,清政府虽裁去河督,但又将设在楚州的漕运总督府迁居于清晏园,使清晏园仍居显赫地位。
嘉庆五年(1800年),为祈求河道安静,更名“澹园”,改为“清晏园”。
“清”者,清水、清河之意,“晏”者,安也,有平静、恬静之意,充分表达了广大淮安人民渴求降服水灾的心理。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漕运总督又要“移节沆中”,“于其将去而来去也”,故又名曰“留园”,用以留于后之览者。
民国十七年(1928年),花园从官衙中分离出来,筹建名为“城南公园”。
后为纪念“四八”烈士,又名之曰“叶挺公园”。
直到1989年才又恢复“清晏园”之古名。
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同志在游园后曾题写了“不似江南园,胜似江南秀”的赞美之辞。
也正是由于这儿景色优美,环境宜人,乾隆皇帝曾六次入园,其中一次见四盆黄山松,顾而笑之曰:“也算清、奇、古、怪。
”
位于淮安主城区的清晏园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是我国漕运史上唯一遗存的官衙园林。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园林。
中国古典衙署园林空间布局有别与江南私家花园与皇家园林,古典衙署园林既有江南园林之灵秀,又有北方皇家园林之雄壮,空间体量上介于两者之间,空间组成形式上、布局上根据空间主题不同,有规则式和自然式两者手法。
同时因衙署为皇家派出的地方官僚机构,古典衙署园林多融入了当地地方特色。
一、清晏园景观空间分析
1.入口广场空间
清晏园入口广场面积不大,以一对古石狮,顶为汉阙的青砖、粉墙、黛瓦、围墙立柱为入口引导,广场的北侧为二进堂馆,与一照壁相连,照壁有清晏园导游图,中国山水画手法绘制,古香古色,与围墙平行的是一背对广场的长廊,廊
上几组景窗透出清晏园内的山水景色,长廊外百年瓜子黄杨、罗汉松、太湖石组景,这些中国传统园林造景素材与院外现代化的商业都市形成强烈的对比,示意游客进入到一个闹中取静古典园林了。
长廊中部有一月洞门,一个半敞半亭组成序园入口,引导游客进入下一个空间。
2.序园空间
序园空间是一个长条形的山水院落,曲廊、湖石假山、水景、甲袁堂,黑松、竹林、海棠、白玉兰,传统园林手法组成的园林空间,为了使人不感到空间太实、太堵,中心区域是自然水景,与东侧的曲廊、西侧的湖石假山做对比,且曲廊、植物景观掩映湖石假山延长了空间序列,达到了小中见大的效果。
空间组织的目的是给人有强烈的古典园林视觉冲击力,体验苏北地区淮安楚风吴韵文化,中国南北风俗文化的脉络,在清晏园整条空间序列展开的过程中,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
沿曲廊尽头刻有“留园”的门洞带入下一个空间
3.荷芳书院
荷芳书院中心景区,是全园的中心景区,是一个四合的空间,北侧是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荷芳书院,刻有中国名联“名园别有天地,老树不知岁时”;荷芳书院西侧为紫藤馆,历史上有三百年古藤;东侧长廊有康熙御碑“澹泊宁静”石碑。
空间左侧“蕉吟馆”,右侧“今雨楼”,南侧有大树隐掩期间的“淮香堂”,黄石假山(南山)四周围合的中间是一个的方池,(因清晏园为衙署园林,不同江南园林规则或方式符合衙署园林造园手法。
)方池中视觉中心为一造型奇特全国少有的陡峭檐尖亭——湛亭,曲桥与池边相连。
今雨楼、荷芳书院作为空间的边际,屋后种植高大的榆树、池杉,树林软化空间边际同时与外围现代建筑相界定,突出强化园林景观空间,美化天际线。
中心空间组成的目的:①在全园空间序列展开上是一个高潮。
②空间元素点题的作用:i.荷芳书院——怀古思幽,荷芳书院历史上留下许多名人佳话…….。
ii.今雨楼及清晏舫——淮扬美食,中国历史上文化有官署仿皇宫,民间仿官署的习惯,旧时淮扬美食文化就是从官衙走入民间,民间发扬光大形成文化习俗的过程,如北京的满汉全席。
iii.淮香堂——淮上名人……..。
沿方池两侧都可以进入下一空间——荷望阁景区
4.荷望阁景区
荷望阁景区空间与荷芳书院景区空间无明显界定,自然相衔接,与下一空
间序列自然过渡,空间组成上没有荷芳书院、今雨楼、蕉吟馆等历史建筑有视觉冲击力。
黄石假山、曲廊、流觞曲水,有扇亭在水一方,自然山石布局,平缓人们浏览心情,符合平原都市人们都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俗归隐情绪。
金顶红墙、青砖黛瓦,引导游客过虹桥进入关帝庙、叶园景区。
5.关帝庙、叶园景区
整个空间分南北两侧北侧关帝庙景区空间。
关帝庙院落坐北朝南,橙红的庙宇院落有别于园内其他的建筑,照壁、闱门做空间过渡,进闱门一条规则式南北道路,分列两边就的青柏、翠柏气势宏伟,重檐建筑关帝庙主殿位于道路的尽头,主殿抬高地面 1.2m,斗拱飞檐,紫红大柱,彩绘描顶,空间组成达到庄严、雄伟、肃穆和崇高的感受。
南侧叶园景区空间。
叶园景区是展示明清淮安民风民俗的民居缩影,造型怪异的古石狮,朱红大门导引进入深宅大院,三合院西侧巧借围墙围合,厅堂、山房、轩馆、书房,以宗法礼教制度,均衡对称布局,组成庭院群落。
淮安古时民居北顶南身,体量较南方雄壮,又较北方轻柔,兼南北之长,刚柔相济。
6.环漪别墅景区空间
始唱晚亭至五柳亭曲桥全长300m,夕照亭位于松涛阵阵土方之上,柳凭轩两面环水,侧靠土山,沿柳堤沿线观赏两侧湖光山石,空间宽敞。
北侧魁星阁、梅材春晓;南侧大面积荷塘,巧借护城河边树林景色,过五柳亭—曲桥引导进入下一个景区空间——河督府。
二、清晏园空间序列节奏:
三、结语
清晏园空间的统一,以园路、回廊、花架为主线,极富整体感。
每个拐点以山石、植物或圆形拱门等布置,起到障景、漏景、框景的作用,处处都给人以步移景换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程大锦(FrancisD.K.ching)[M],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天津大学
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