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第六单元 第三课《回顾历史 关注社会 走向未来》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2019)

九年级上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2019)

九年级上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2019)第五单元生活在国际社会第一课聚焦经济世界化1.A2.C3.B4.C5.C6.C7.B8.A9.C 10.C 11.A 12.(l)材料反映了当今世界的经济世界化趋势。

(2)经济世界化趋势主要表现在生产经营世界化、经济活动世界化、跨国公司国际化等方面。

第二课多极世界有规则1. A2. B3. B4. A5. D6. D7.B8. C9. BIO.D II.B 12.C 1 3.(1)联合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2)促动国际合作与发展。

14.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

欧洲一体化表明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积极促动世界多极化,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发展,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

1 5.(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或“人世’’有利也有弊)。

(2)政府:在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前提下,积极维护本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

企业:积极使用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应对外国的不公平行为;依靠科技,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等等。

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1.C2.B 3. A 4.C 5.A 6.C 7.C 8. (l)能结合三个条件实行解释即可。

(2)言之有理即可,如控制旅游人数、参与保护世界遗产的国际合作、制定保护世界遗产的法律、借鉴国外经验等。

9.(l)中国和谐发展,愿与世界共创美好未来。

(2)龙凤文化、陶瓷文化、京剧文化、刺绣文化、丝绸文化等。

国际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

(3)应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积极推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在世界化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应共同存有,世界共享文化成就。

单元复习1. B2.D3. A4. A5. D6. A7. B8. B9. A IO.C II.(l)促动了世界市场迅速扩展,使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点,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交往和生活方式。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第六单元第三课 回顾历史,关注社会,走向未来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第六单元第三课 回顾历史,关注社会,走向未来
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掌握:学生将能够准确理解并记住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掌握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件和特点,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 批判性思维:学生将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3. 社会责任感:学生将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第六单元第三课 回顾历史,关注社会,走向未来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第六单元第三课 回顾历史,关注社会,走向未来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0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 理解并掌握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提高历史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
2.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4. 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 教学评价方面,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3. 改进措施
- 在课堂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注意力。
- 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实践活动和讨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 在教学评价方面,可以通过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等方式,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转化为实际行动。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第六单元 第三课《回顾历史 关注社会 走向未来》第一课时名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第六单元 第三课《回顾历史 关注社会 走向未来》第一课时名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六单元第三课回顾历史关注社会走向未来第一课时内容点析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流传很广的传说故事,一般将此事作为大禹重要的英雄事迹之一进行讲述。

而教材选取本案例的目的是以人们耳熟能详的传说导入正文,以此来说明进入文明时代的人类已经由最初的恐惧自然,转变到认识自然、合理地改造自然上。

这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专题探究:述说黄河的故事内容点析1.图6-9既勾勒出黄河的流经区域,又展示了流域内主要的早期人类和文化遗迹,它与文字内容结合,说明黄河流域不仅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历史上直到南宋以前的经济发达地区。

通过示意图,可让学生体会黄河流域对中华文明发源与勃兴的重要意义。

2.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口头传说和文物考古资料等,可知自人类社会诞生后,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并在这片沃土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教材从王朝的建立与更替、文化的发展、建筑的奇迹和城市的兴起等方面列举实例,说明黄河孕育博大深厚文明的历程。

3.图6-10选自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卷。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描绘了北宋后期,宋徽宗时代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以及清明时节当地的自然风光。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东京郊野的春光、繁忙的汴河码头和热闹的市区街道。

教材中选用的是第三部分,即反映市民生活的热闹街道场景,用以说明历史上黄河流域城市的繁荣。

4.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专制国家。

当时秦的都城在咸阳,即今天陕西咸阳市以东。

它位于黄河的支流渭水北岸,水陆交通都很方便。

秦始皇先后在渭水南北两岸修建咸阳宫、阿房宫和上林苑等宫殿;此外,在打退匈奴,收复失地后,又在黄河流域附近设置郡县,并从内地移民到这里戍守和垦荒;这些,都使黄河流域的环境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

此后,历朝历代对黄河流域也多是破坏性的开发,曾经“翠柏荫峰”“杂树交荫”的黄河流域渐渐失去往日的辉煌。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人教新课标6.3回顾历史关注社会走向未来课件概要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人教新课标6.3回顾历史关注社会走向未来课件概要

农村 ✓乡村规模较小,通常是一个或几个自然村组成; ✓人们大多从事种植业,栽培业,养殖业,牧业或渔业等; ✓村落建筑相对较低矮,与农田、牧场、鱼塘相间分布11。
城市的优缺点
的动力
城市的优点: • 城市的工业、经济、交通等比较发达, • 拥有较为完善的娱乐、休闲设施, • 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也较好,信息通畅。 城市的缺点:
•环境较好等优点。
13
课后拓展
根据深刻体会课堂的学习内容,并 查阅相关的资料,然后写一篇小论文 “我在社会中生存。”
14
下课休息☺ 同学们,辛苦了!
15
16
但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扩大,工业的发 展等,逐渐出现了住房困难、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一系列问题。
12
乡村的优缺点
乡村的优点:
•一般的乡村经济相对于城市而言比较落后,
•村内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交通不太发达,
•信息比较闭塞,
•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等;
乡村的缺点:
•乡村具有人口密度较小,
•污染较少,
9
第三课时:走上社会之路
我们每一个的 成长都离不开社会, 我们除了是社会的 一员外,我们与社 会之间还有着怎样 的关系呢?
10
社会之路
1.这是什么地方?
城市
✓城市一般规模较大,人口密度高; ✓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发达; ✓城市的建筑密集、高大,并有一定的规划; ✓人口流动性较强,还有大量外来人口; ✓在物资、人口、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与 外界存在着大量而频繁的交流。
初中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回顾历史 关注社会 走向未来
• 第六单元 第三课
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破解自然之谜 第二课时:对照历史之镜 第三课时:走上社会之路

历史与社会作业本九上答案浙教版

历史与社会作业本九上答案浙教版

历史与社会作业本九上答案浙教版第二单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第一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1. C2. B3. A4. C5. A6. B7. C8. C9. BlO.C II.(l)森林资源、淡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2)主要是因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获取速度,超过了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速度,从而造成资源的短缺。

12.(1)如“地球出汗”。

(2)因为工业生产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持续增多等原因,大气增温现象日趋明显,温室效应日趋严重。

13.①大气污染。

②自然因素:多“逆温”、无风的天气。

人为因素:居民燃煤和工业排放废气。

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1.D 2.B 3.B 4.A 5.C 6.D 7.B 8.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9.答案一——数量问题:人口多,增长快,使自然资源消耗增多,生态环境压力变大,经济发展受阻,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人口多,还会影响教育发展,进而影响人口素质的提升。

答案二——素质问题:人口素质不高,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还会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使人口数量难以有效控制。

答案三——既是数量问题,也是素质问题:人口多,增长快,自然资源消耗增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经济发展受阻,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人口素质不高,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课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1. C2. B3. B4. A5. C6.C7.B8.B9.C1 0.(1)自然因素:风力、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以及与之相关的土壤表层状况;人为因素:植被破坏、沙化土地面积持续扩大。

(2)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控制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质等。

II.材料中的“烧烤摊点”既污染环境,又消耗大量的森林资源,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以两位小学生呼吁公众“口下留情救树林”。

1 2.(1)人均耕地少,耕地破坏严重;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回收利用率低。

(2)控制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质;持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大资源开发的范围;建立以节水、节能、节材为中心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体系。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历史与社会上册回顾近代中国的百年历程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历史与社会上册回顾近代中国的百年历程
抗日战争
爱 林则徐
国 关天培
官 兵
邓世昌
张学良
杨虎城
虎门销烟 虎门抗英 黄海海战
西安事变
五四运动
爱国学生、 罢课、罢工、罢商、 工人、商人 集会、游行示威
一二·九运动 爱国学生 集会、游行示威
PPT精品
中华民族探索史
社会 阶层 地主 阶级
农民 阶级
具体派别
开明知 识分子 洋务派
代表人物
林则徐 魏源
1921
1949
①1921年,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②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③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方针。两党合作后,在 全国范围内迅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运动。
④1927年8月1日,江西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军 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虎金 门田 销起 烟义
““ 五五 武 四卅 昌 ”” 起 运运 义 动动
抗日游击战
1840 1850 1860 1880 1890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南昌 起义
胜利渡 长江
在1840~1949年长达百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发生了很 多历史事件。想一想,为什么会选取这几个历史事件作为 浮雕的主题?
ppt课件13时间主要战争签订条约对中国社会最严重的影响18401842年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国土大片沦丧人民惨遭奴役ppt课件14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抗争行动禁烟运动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虎门抗英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黄海海战抗日战争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五四运动爱国学生工人商人罢课罢工罢商集会游行示威一二九运动爱国学生集会游行示威ppt课件15社会阶层具体派别代表人物时间历史事件主要主张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鸦片战争前后向西方学习李鸿章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农民阶级洪秀全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空想的小农平均社会ppt课件16社会阶层具体派别代表人物时间历史事件主要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1898年戊戌变法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孙中山1911年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激进民主主义者陈独秀1915年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毛泽东1919年1921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ppt课件17ppt课件18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林则徐关天培洪秀全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甲午战争戊戌变法邓世昌康有为梁启超张謇严复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同盟会成立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孙中山袁世凯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鲁迅中国共产党成立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红军长征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李大钊陈独秀孙中山张学良杨虎城抗日战争重庆谈判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毛泽东蒋介石ppt课件191

教材历史与社会(人教版)3至4年级全一册内容

教材历史与社会(人教版)3至4年级全一册内容教材历史与社会(人教版)3至4年级全一册内容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祖国第1课:美丽的祖国学习目标- 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丰富的资源。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的情感。

主要内容- 地图上的祖国:介绍我国地理位置、疆域范围、行政区划。

- 美丽的自然风光:展示我国的名山大川、湖泊草原、珍惜动植物。

- 丰富的资源:介绍我国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水资源等。

第2课:繁荣的祖国经济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 培养学生自豪感,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主要内容- 经济发展历程: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 农业发展:介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改革、农业科技创新。

- 工业发展:展示我国工业化进程、重要产业、新兴产业发展。

- 服务业发展:介绍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3课:我们的家园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城乡建设的成就和问题,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的意识。

-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积极参与家乡建设的情感。

主要内容- 城乡建设:展示我国城乡建设的成就,如高速公路、高铁、城市建筑等。

- 环境问题:分析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破坏等。

- 保护环境:介绍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等。

第二单元: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第4课:我们一家亲学习目标- 了解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关爱家人的品质。

- 培养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家庭和睦的能力。

主要内容- 家庭结构:介绍家庭成员、家庭角色,如父母、兄弟姐妹等。

- 家庭关系: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亲情、爱情等。

- 家庭沟通:教授与家人沟通的技巧,如倾听、表达、理解等。

第5课:我们的学校学习目标- 了解学校的组织结构、功能,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情感。

- 培养学生学会与同学、老师相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杨柳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填空题答案思品全部

综合探究四回顾近代中国的百年历程■本框中考知识梳理一、三年以来:1.中原。

2.战略反攻。

3.辽沈、淮海、平津。

5.渡江。

三十年以来:1.“五四”运动。

2.中国共产党。

3.反帝反封建。

4.黄埔,北伐。

5.井冈山。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6.抗日战争。

一千八百四十年以来:1.独立自主,半殖民地半封建。

近代史。

2.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3.洋务运动。

4.戊戌变法。

5.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6.新文化运动。

二、广大民众。

基础。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冷战时期的世界第一课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一课两极格局的形成■本框中考知识梳理一、1.①社会主义;②美国;③苏联;④美苏,意识形态。

2.政治上:①1946,丘吉尔、铁幕演说。

②1947,杜鲁门,战时同盟,冷战。

③德国。

经济上:①1947,马歇尔(或欧洲复兴)。

军事上:①北约、华约。

②军备。

古巴导弹危机。

③太空。

④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文化上:奥运会。

二、1.①1949,北约。

②1955,华约。

填图:A北约;B华约。

C苏联;D波兰; E捷克斯洛伐克;F罗马尼亚。

G英国;H法国;I西班牙;J意大利。

2.美苏、两极。

第六单元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探索第一框巩固新生政权■本框中考知识梳理一、1.西藏、台湾。

2.①和平解放西藏。

②1951。

③和平解放。

3.中国大陆。

二、1.1950、195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

3.新解放。

4.①阶级;③土地证。

5.①新解放;②地主、地租。

6.封建土地所有制,耕者有其田。

三、1.1950、1953。

2.保家卫国。

3.上甘岭战役(黄继光)。

4.朝鲜停战协定。

5.反侵略。

6.美苏冷战,新生政权。

四、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本框中考知识梳理一、1.大机器。

2.1953、1957。

3.①重工业;②交通运输。

中考社会模拟试卷: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道德与法治质量检测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质量检测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读某大洲沿30°S地形剖面图(见右图)完成1--2题1.该大洲东部濒临的海域是()A.印度洋B.大西洋C.太平洋D.北冰洋2.对该大洲人文特色描述正确的是()①该大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②该大洲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均有分布,主要使用英语③该大洲畜牧业的机械化程度高,主要畜养美利奴羊④该大洲大力发展种植业,主要种植水稻和马铃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3.读右图,导致甲、乙两地油菜花花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因素 B.季风因素C.海陆因素 D.纬度因素4.著名史学家格奥尔格认为:史识,是指在一定的“史观”指导下,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认识,据此分析,下列属于“史识”的是()A.1916年2月,德军进攻法国的凡尔登,共伤亡近百万人B.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发动萍浏醴起义C.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特道路D.1920年夏,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5. 1922年,苏俄的农民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国内的集市上去出售,结果是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

这是因为苏俄推行()A.农业集体化运动 B.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垦荒运动 D.新经济政策6.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下列歌词按反映的时代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②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③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④驱除鞑虏,还我中华!铁血男儿壮志冲九霄A.②①③④B.④①②③C.③①④②D.①②④③7.历史上,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被深深烙上了近代中国探索、抗争的印记。

选项中能佐证此结论的历史信息有()①辛亥革命首义②武汉会战③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④北伐战争中独立团英勇斗争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8.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目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第六单元第三课回顾历史,关注社会,走向未来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第六单元第三课回顾历史,关注社会,⾛向未来教案⼈教版回顾历史关注社会⾛向未来第⼀课时内容点析⼤禹治⽔是中国古代流传很⼴的传说故事,⼀般将此事作为⼤禹重要的英雄事迹之⼀进⾏讲述。

⽽教材选取本案例的⽬的是以⼈们⽿熟能详的传说导⼊正⽂,以此来说明进⼊⽂明时代的⼈类已经由最初的恐惧⾃然,转变到认识⾃然、合理地改造⾃然上。

这是⼈类⽂明的巨⼤进步。

专题探究:述说黄河的故事内容点析1.图6-9既勾勒出黄河的流经区域,⼜展⽰了流域内主要的早期⼈类和⽂化遗迹,它与⽂字内容结合,说明黄河流域不仅是中国早期⽂明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历史上直到南宋以前的经济发达地区。

通过⽰意图,可让学⽣体会黄河流域对中华⽂明发源与勃兴的重要意义。

2.根据历史⽂献资料、⼝头传说和⽂物考古资料等,可知⾃⼈类社会诞⽣后,我们的祖先就⽣活在黄河流域,并在这⽚沃⼟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明。

教材从王朝的建⽴与更替、⽂化的发展、建筑的奇迹和城市的兴起等⽅⾯列举实例,说明黄河孕育博⼤深厚⽂明的历程。

3.图6-10选⾃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卷。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笔,描绘了北宋后期,宋徽宗时代都城东京(⼜称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以及清明时节当地的⾃然风光。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东京郊野的春光、繁忙的汴河码头和热闹的市区街道。

教材中选⽤的是第三部分,即反映市民⽣活的热闹街道场景,⽤以说明历史上黄河流域城市的繁荣。

4.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中国,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个中央集权专制国家。

当时秦的都城在咸阳,即今天陕西咸阳市以东。

它位于黄河的⽀流渭⽔北岸,⽔陆交通都很⽅便。

秦始皇先后在渭⽔南北两岸修建咸阳宫、阿房宫和上林苑等宫殿;此外,在打退匈奴,收复失地后,⼜在黄河流域附近设置郡县,并从内地移民到这⾥戍守和垦荒;这些,都使黄河流域的环境状况发⽣了很⼤改变。

此后,历朝历代对黄河流域也多是破坏性的开发,曾经“翠柏荫峰”“杂树交荫”的黄河流域渐渐失去往⽇的辉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第三课《回顾历史关注社会走向未来》第一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内容点析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流传很广的传说故事,一般将此事作为大禹重要的英雄事迹之一进行讲述。

而教材选取本案例的目的是以人们耳熟能详的传说导入正文,以此来说明进入文明时代的人类已经由最初的恐惧自然,转变到认识自然、合理地改造自然上。

这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专题探究:述说黄河的故事
内容点析
1.图6-9既勾勒出黄河的流经区域,又展示了流域内主要的早期人类和文化遗迹,它与文字内容结合,说明黄河流域不仅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历史上直到南宋以前的经济发达地区。

通过示意图,可让学生体会黄河流域对中华文明发源与勃兴的重要意义。

2.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口头传说和文物考古资料等,可知自人类社会诞生后,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并在这片沃土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教材从王朝的建立与更替、文化的发展、建筑的奇迹和城市的兴起等方面列举实例,说明黄河孕育博大深厚文明的历程。

3.图6-10选自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卷。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描绘了北宋后期,宋徽宗时代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以及清明时节当地的自然风光。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东京郊野的春光、繁忙的汴河码头和热闹的市区街道。

教材中选用的是第三部分,即反映市民生活的热闹街道场景,用以说明历史上黄河流域城市的繁荣。

4.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专制国家。

当时秦的都城在咸阳,即今天陕西咸阳市以东。

它位于黄河的支流渭水北岸,水陆交通都很方便。

秦始皇先后在渭水南北两岸修建咸阳宫、阿房宫和上林苑等宫殿;此外,在打退匈奴,收复失地后,又在黄河流域附近设置郡县,并从内地移民到这里戍守和垦荒;这些,都使黄河流域的环境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

此后,历朝历代对黄河流域也多是破坏性的开发,曾经“翠柏荫峰”“杂树交荫”的黄河流域渐渐失去往日的辉煌。

5.黄土高原植被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破坏。

第一次大破坏发生在秦、西汉时期,第二次发生在唐、宋时期,第三次大破坏发生在明、清时期。

每一次都是屯垦移民,砍伐森林,伐薪烧炭。

黄土高原区重要的原始森林区完全消失,鄂尔多斯高原的草原沙化,失去森林植被的涵养,黄河一天天暴虐起来,而与黄河水患的搏斗,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6.自古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就以迁徙频繁著称。

从公元前602~1938年间,黄河平均三年出现两次决口,大的改道26次,也就是说每百年左右有一次大的改道。

图6-12中所示的“禹河故道”是黄河的原始河道。

由于黄河改道次数较多,教材选取了河道迁徙十分明显的西汉、南宋、明清几个历史时期制成示意图。

通过不同颜色的比较,可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历史上黄河河道的变迁过程,它同时与上面提到的黄土高原植被的破坏有密切联系。

7.黄河流域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因为黄土地温暖湿润,草木繁茂,土地肥沃,利于耕种。

但是,黄土地土质疏松,天旱时质地坚硬,遇到雨水很容易分散崩解,抗蚀能力降低,因此植被一旦破坏,水土流失就极其严重。

图6-13呈现出一幅失去植被保护,而被流水切割成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面貌。

8.黄河断流是黄河发展史上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综观黄河断流的原因,虽然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叠加所致,但其中人为因素是最主要的。

人口剧增、开发不当、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资源缺乏统一管理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造成了黄河断流。

图6-14是根据黄河水文监测站河南利津站的数据绘制的从1972年黄河第一次出现断流,到1997年黄河断流天数最长的26年来断流统计图。

从图中不难看出黄河断流已经愈演愈烈。

活动目的
本节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有很多方式,如何选择一个最佳的视点,让学生在懂得相关道理后,能够从探究活动中深刻体会这种复杂的关系呢?为此,活动以学生熟悉的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为例,通过黄河文明的演进与黄河流域环境的变迁两条线索,展示了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

材料先从黄河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和它的现状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黄河流域的环境如此恶劣,但是为什么人们还把它称为母亲河?它有着怎样的历史呢?又是如何成为今天的这种状况呢?
接下来,材料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依次描述了自古以来黄河流域的环境状况和文明成就,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古以来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而伴随着文明的进步,黄河流域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现在,黄河流域各方面的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较为完整的叙述之后,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之后有所感悟,有所行动。

即让学生通过最为熟悉的母亲河的变迁入手,意识到人类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学会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并积极行动起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实施建议
导入建议
建议一:复习导入
根据七年级上册学过的《如画的梯田》,教师可展示梯田景观图片,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都赞誉哈尼人的梯田呢?”(因为它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

)然后进一步指出:“哈尼人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探寻出了一种面对自然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态度。

这正是哈尼族梯田文化蕴涵的精神实质:感激自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

本课我们将专门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

”由此导入新课。

建议二:提问导入
教师可以先播放《中华历史五千年》的主题歌:“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听完后引导学生回忆八年级“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相关内容,然后提问学生:“早期人类文明大都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有哪些?”(如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能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

)“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之间怎样的关系?”由此导入新课。

课前准备:虽然学生们对黄河的变迁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具体的演变历史,大部分学生尚不熟悉。

因此,建议教师提前收集与黄河历史及其环境变迁有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纪录片,如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成就、主要的传说故事、著名的城市和艺术发展等。

教师也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有关黄河的故事,在课上与其他同学分享。

由于本探究活动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结合相关的史地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建议教师先让学生把握活动材料的内容,知道本节课要开展的活动及目的。

接下来,教师与学生一起,结合文字内容,分析、理解相关示意图、统计图和插图表达的意思。

最后,师生共同探讨、解答活动中提出的问题。

1.对文明的发祥与勃兴之地的教学建议
首先,可展示黄河流域早期人类文明遗迹的图片,加深学生对文明发祥地的认识。

除了课本所说的黄河文明的结晶之外,还可让学生举出其他文明的例子,进一步加深对文明的勃兴之地的认识。

2.对植被的消褪与文明的演进的教学建议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引导他们讨论:“黄河流域的植被为什么会消褪?”
然后,结合图6-12、图6-13和相关的投影片资料,让学生了解历史上黄河河道的变迁情况和黄土高原植被经历的三次大破坏。

最后,教师可请学生对黄河流域植被消褪的原因进行归纳,使其认识到:人为因素是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

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改善黄河流域的环境呢?”由此转入下一目。

3.对让黄河不再哭泣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直接提出以下问题。

○黄河为什么会断流?断流带来了哪些后果?(鼓励学生根据收集的材料回答,并让学生认识到人为因素是最主要原因。

)
○现在有哪些保护黄河的活动?你有没有积极行动起来?
最后,师生一起讨论教材给出的思考题。

【活动答案】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图片,以及教师的补充和自己的了解进行回答。

回答时主要围绕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展开。

○主要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政府或个人在黄河流域发展方面的所作所为进行评价。

其中涉及到的内容会比较复杂,教师应从全局把握,对学生的讨论给予指导。

至于保护计划的制订,不要求全面、系统,只要能抓住重点即可。

○这是一篇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小论文,牵涉到的东西比较多,教师应给出一定的建议,如让学生选择黄河变迁中的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不要涉及太多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