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汉代西域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归纳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归纳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长江流域。
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会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二、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黄河流域。
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
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
使用天然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过群居生活,从事采集狩猎活动。
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三、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黄河流域。
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能够人工取火;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捕鱼,群居;具有审美意识。
昌盛的秦汉文化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
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
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
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的创举。
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孝文帝改革措施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张骞通西域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1)时间:公元前138年(2)目的:联络大月氏(zhi),共同夹击匈奴。
(3)意义:了解了西域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1)时间:公元前119年(2)目的: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3)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新疆地方史--2汉代西域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招贤令
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 兵强马壮。吾皇汉武帝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 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现 招募使者一名,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后, 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
该“招贤令”所招募的使者须完成什么任务? 他一路上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呢?
班超出使西域
2.3 汉代西域的经济文化
丝绸之路的拓展
丝绸之路上出土的丝织品
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丝绸、瓷器、茶叶……
物资上: 中国
西方
香料、琉璃、胡椒……
文化上: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中国
西方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丝绸之路促成了东西方文明的互相渗透
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公元前60年,西汉统一西域,在乌垒城(今 轮台策大雅)设立西域都护府,任命郑吉为都护, 自此“汉之号令班西域矣”。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 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汉疆域图
2.2 东汉政府对西域的统治
东汉初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班 超在西域各地人民的大力帮助下,南征北 战30年,有力地稳定了西域的政治局势。
公元前 138年
公元前 126年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意在联合与匈奴有 宿仇的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结果: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 经济、政治、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目的:联系乌孙,“断 匈奴右臂”
结果:未达到预期目的, “于是西域各国始通于 汉”
嘉裕关
敦煌莫高窟
玉门关遗址
鸣沙山
月牙泉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点总结归纳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点总结归纳单选题1、某朝官员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下诏。
时任给事中的某官员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注:给jǐ事中,秦始置,汉魏相沿。
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
晋始为正官。
隋唐以后,成为门下省之属官,掌驳正政令之事。
五代、北宋初门下封驳之职渐废。
】由此推断,这一片段可能发生的朝代是A.秦朝B.唐朝C.明朝D.清朝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某朝官员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下诏。
时任给事中的某官员行使职权,驳回诏书”可知是唐朝时期,B项正确;秦朝时期没有给事中官职,排除A项;明清时期,宰相已经废除,排除CD 项。
故选B项。
小提示:2、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的选官制度。
这说明A.政府对读书人控制减弱B.官吏道德水平不断下降C.世家子弟入仕日益受阻D.官员选拔整体趋向公平答案:D结合所学可知,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选拔标准从举荐到门第再到考试成绩,这种演变趋势体现了官员选拔整体趋向公平,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科举选官注重读书人的考试成绩,因此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体现了政府对读书人控制逐渐增强,而不是减弱,排除A项;“官吏道德水平不断下降”的说法从材料中不能看出,而且说法过于武断,排除B项;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也可以通过读书、考试入仕,故“世家子弟入仕日益受阻”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
故选D项。
小提示:3、主观条件①秦________优越,________雄厚。
②数代秦王励精图治,________,________较为________。
③________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答案:地理位置物质基础广纳贤才吏治清明商鞅变法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的主观条件。
(1)从位置上看,秦国有位居高原,控扼黄河上游,对整个东方有以高凌下之势,地理位置优越,加之几代诸侯王的经营和积累,秦物质基础雄厚。
高中: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微专题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专题剖析】一、秦汉时期1.秦朝,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夷越,设置三郡。
2.汉朝,在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1)北面:对匈奴,先和亲,后出击。
著名将领:卫青、霍去病、窦宪。
两大战绩: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2)西面:设立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护羌校尉等。
(3)东北:设乌桓校尉;公元前108年,攻灭卫氏朝鲜,设乐浪四郡。
(4)南方:公元前112年,攻灭南越,重置郡县。
(5)边疆:实行屯戍政策;向北方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
3.对外交往,开通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1)陆上: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派使者到达洛阳。
(2)海上:倭国使臣到达东汉,光武帝赐金印一枚。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有礼部和鸿胪寺。
2.隋朝(1)北方,东突厥遣使入朝,接受管辖;西突厥与隋朝密切往来。
(2)岭南地区:589年,隋文帝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3)边疆地区:推行郡县制,以当地的豪强大姓任郡守、县令。
(4)流求:607年、610年,隋炀帝先后派朱宽、陈棱等抵达流求。
3.唐朝(1)北方:630年,东突厥归附唐朝,西北各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西南:640年,文成公主入藏。
710年,金城公主入藏。
唐蕃数次会盟。
(3)云南: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后唐朝多次册封南诏首领。
(4)边疆管理机构,有大都督府、都护府、羁縻州等。
今新疆地区,唐太宗设立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立北庭都护府。
4.对外关系(1)隋炀帝命裴矩驻守张掖,管理与西域的通商事务。
(2)608年,常骏出航到达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南部)。
(3)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学习佛教文化,并编著《大唐西域记》。
(4)日本向唐朝多次派出遣唐使,伴有留学生、留学僧等。
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制度,促成社会转型。
(5)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五上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

五上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五上语文第四单元知识1从军行>>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作者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赏析 <<??《从军行》总共有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同时又渗透了诗人王昌龄丰富复杂的感情:戍(shù)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穿到磨破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意思是: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
2024年初一历史知识点大总结(2篇)

2024年初一历史知识点大总结____年初一历史知识点大总结一、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点1.夏、商、周:中国古代历史的最早时期是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时间,其中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是第一个有成文制度的朝代,周朝则是一种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大一统王朝。
2.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形态。
在封建社会中,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土地归属于各个封建领主,农民则以供奉地主的方式生活。
3.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是由周朝衰落而来,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分封制度逐渐脱离中央的结果。
这一时期统治者众多,诸侯之间进行了激烈的争斗和联盟。
4.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由秦始皇建立。
秦朝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货币、度量衡,修建了万里长城等。
5.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封建王朝,共有两代,西汉和东汉。
汉朝的统治者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实行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6.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这个时期分裂为三个国家,分别是魏、蜀、吴三个势力。
这个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7.隋唐时期: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统一王朝,由隋文帝建立。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朝政权强大,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8.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这一时期商业繁荣,发生了很多重要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二、世界古代历史知识点1.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的发展受到尼罗河的滋润。
古埃及有强大的君主制度和神权制度,同时也有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文化艺术。
2.希腊古城邦:希腊古城邦是古希腊的基本政治单位,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雅典。
3.罗马帝国:罗马帝国是古代世界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在其鼎盛时期领土横跨三个大陆。
罗马帝国发展了强大的军事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11、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3、北京人还保持人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4、北京人往往几十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5、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6、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7、山顶洞人能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和别的原始人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要埋葬。
8、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9、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10、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经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11、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
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等打猎捕鱼。
12、半坡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他们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陶器上还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就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2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一百七十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出现,会造工具能用火,因此称为类人猿。
(二)北京人在周口店,手脚分工已明显,群体劳动和生活,打制石器已出现,保存火种用途广,原始社会已显见。
(三)山顶洞人一发现,距今一万八千年,磨光钻孔新技术,人工取火史无前,血缘关系成氏族,没有贫富和贵贱。
张骞出使西域有功被封博望侯,封地因诸葛亮的一把火而家喻户晓

张骞出使西域有功被封博望侯,封地因诸葛亮的一把火而家喻户晓展开全文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那段“博望坡军师初用兵”绘声绘色的描写,让位于古襄汉驿道上的一座小城镇——博望变的家喻户晓。
其实,博望能够在汉代初具规模,以至于被曹操选中屯兵储粮,从而对寄居新野的刘备构成威胁,最后被初出茅庐的诸葛亮选中放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全是因为中国历史上凿空西域道路第一人——张骞。
西汉国力强盛,招募能者开拓西域疆界据《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
”他所处的时代正式大汉王朝国力鼎盛时期,此时的大汉王朝开始向外开疆拓土,一边定朝鲜、逐匈奴、固边疆,制南夷,另一方面大规模开拓西域疆界。
当时,恰好有匈奴降者供称:“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汉朝闻听此言,就准备派出使节与月氏通好夹击匈奴。
但因为道路险阻,又要经过匈奴控制的区域,因此朝廷公开征募能胜任者。
张骞历经艰险,无奈月氏偏安难以为盟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募,经过一番选拔后,出使西域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他的身上。
出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张骞在往返途中两次被匈奴人捕获,第一次留十余岁,第二次留岁余。
出发前的百余人,经过13年返国时,仅剩余两人。
出使的目的也未达到。
当张骞历经艰险,终于见到新任的大月氏王,但他们已经失去了报仇的志向。
史载:“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
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
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不能得月氏要领…”无奈,张骞只好踏上了返程之旅。
打通河西走廊,张骞再次带人出使西域但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张骞虽然没能说动月氏人夹击匈奴,却摸清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掌握了西域各国的形势风土。
史载: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
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
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率领汉军击破了匈奴右贤王部,打通了河西走廊。
匈奴势力向西北退却,妄图依靠西域诸国的人力、物力,与汉朝对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苏县育英学校 李玉梅
2.1 西汉政府统一西域
1、西域与三十六国(西域的地理概念)
玉 门 关
大月氏
பைடு நூலகம்
阳 关
西汉
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
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前138年 目的:联络大月氏进攻匈奴
过程: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新设置疆西自域古都以护来 府。新疆地区正式归中就央政一权直统是治中。国
领土的一部分!
西域都护府
2.2 东汉政府对西域的统治
1、西域各族人民反抗匈奴统治的斗争
2、班超在西域的活动
班超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73年
原因— 为 了 恢 复 中 原 和 西
域的交往。
投笔从戎
结果—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 束缚 和奴役,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更 加密切。
公元前 138年 公元前 126年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结果:
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 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的情况。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时间:公元前119年 目的:发展汉与西域各国
的友好关系 结果: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
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 流开始了。
3、汉朝与乌孙的和亲
细君公主
解忧公主
4、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小结:
今天都学了哪些内容?
好好想想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