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西域各族
秦汉时期的氐和羌

秦汉时期的氐和羌氐族氐和羌是我国古代历史悠久的两个关系密切的民族。
氐族的原始分布地在今甘肃东南、陕西西南、四川西北地区,即汉武都天水、陇西、广汉等郡一带。
《史记·西南夷列传》:“自冉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
”自冉以东北,是西汉水、白龙江、涪水上游等地,这些地区自古就是氐族分布的所在。
《汉书·地理志》记:武都郡的武都(治今甘肃西和西南)、故道(治今陕西宝鸡南)、河池(治今甘肃徽县北)、平乐道(治今甘肃武都东北)、沮(治今陕西略阳东)、嘉陵道(治今陕西略阳东北)、循成道(治今陕西略阳西北)、陇西郡的氐道(治今甘肃天水)、蜀郡的湔氐道(治今四川松潘北)皆为氐族所居。
汉时,“有蛮夷曰道”①。
上述诸道、县皆在“冉以东北”,其地自古为氐族所居。
氐人的分布,如前所述,在秦陇、巴蜀之间。
其地山陵险阻,峻阪相接。
许慎《说文》卷十四下云:“秦谓陵阪曰阺。
”汉人之称氐人为“氐”,和氐人居住的地形有很大关系。
氐族处于汉、羌两族之间,与汉、羌两族很早就有密切联系,深受两族影响,但氐族仍然具有既不同于汉又不同于羌的民族特点。
《魏略·西戎传》云:“其俗,语不与中国同,及羌、杂胡同,各自有姓,姓如中国姓矣。
其衣服尚青绛。
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
其妇人嫁时著衽露,其缘饰之制有似羌,衽露有似中国袍。
皆编发。
多知中国语,由与中国错居故也。
其自还种落间则自氐语。
其嫁娶有似于羌。
”②这段史料说明:氐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与中原汉语不同,但由于与汉联系交往多,又多懂汉语;氐族的社会经济,主要经营农业,过定居农耕生活,兼饲养牲畜,牲畜中猪的饲养,是表明定居的一个重要标志。
《后汉书·西南夷传》叙述白马氐的经济云:“土地险阻,有麻田,出名马、牛、羊、漆、蜜。
”氐族的农业和纺织都有相当的水平。
汉末,汉军曾在武都“下辨收氐谷十余万斛”①;氐人的麻织品很早就受到汉人的重视。
《说文》中即有氐人织品的专词,所谓“絣,氐人殊缕布也”;“纰,氐人■也”②。
秦汉时期西部氐羌介绍

秦汉时期西部氐羌介绍秦汉时,活动于西部的民族主要是氐与羌。
文献上氐、羌虽并称,两者关系却较为复杂:或认为氐、羌同源,氐出于羌;或认为氐、羌不同,习俗有异。
就文献记载而言,氐、羌二字使用并不严格,此处称氐,彼处呼羌,如白马氐、白马羌,如武都氐、武都羌,等等。
从相关记载及五胡十六国来看,氐、羌皆在“五胡”之列,且都曾建立过政权。
所以,氐、羌即便同源,却是异流发展,应属不同人群。
除“白马氐”外,关于氐人,两汉正史并无专门记载,仅在叙述“西南夷”或羌人历史时被约略提及。
白马氐所居武都土地险阻,“有麻田,出名马、牛、羊、漆、蜜。
氐人勇戆抵冒,贪货死利”(《后汉书·南蛮传》)。
魏晋以后的一些文献,如《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简单提到氐人的习俗:氐人俗能织布,善种田,编发,嫁娶与羌有相似处,等等。
关于羌人,自商代以来就不断出现于典籍、甲骨、金文中,《后汉书·西羌传》更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记录其历史的文献,学者因此建构出几乎与中国历史平行等长的羌族史。
近二三十年来,台湾学者王明珂以羌族史研究为契机,对我们所“熟知”的“羌族史”提出挑战,不仅有力冲击了既有的民族史书写“典范”,也使我们有机会反思秦汉的边疆民族问题。
本节以羌人历史的叙述为主,并提及王明珂的“边缘理论”。
通常,历史学界对“民族”的界定,主要基于以下假设:民族是一群有共同血缘、语言与文化特征的人群。
以此假设为前提,进行民族史研究:以构成此“民族”人群的内部客观特征,如体质、语言、文化等为研究对象,追溯有相同或相似客观特征的人群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经由这种溯源,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来源,及它与其他民族的宗裔分合关系,并在如此的时间深度上构成一个民族的历史。
这个基本假设及相关研究方法,从理论到实践今天均受到强烈质疑。
从当今世界各民族现况来看,共同的体质、语言、文化特征,并非构成一个族群或民族的必要因素。
譬如,以语言来说,说羌语的不一定都是羌族,羌族不一定都会(或愿意)说羌语。
汉朝时,西域有哪些少数民族

汉朝时,西域有哪些少数民族汉朝(前202—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
因皇室姓刘故称刘汉。
汉朝和约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汉朝的强大最主要原因还在于它的对外开放与和亲的制度,那么汉朝时期的西域各地都有哪些民族呢?月氏人月氏人,战国时期活动于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甘肃西部到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区。
秦汉之际最为强盛,常常轻视匈奴。
匈奴著名单于冒顿为太子时,就曾作为人质扣押在月氏。
月氏还攻击过乌孙,杀其王难兜靡,占据祁连山北麓。
公元前177年,匈奴攻破月氏,迫使大部分月氏人西迁至伊犁河流域,逐走那里的塞人而居其地。
后匈奴联合乌孙再次攻击月氏,并击杀月氏王。
月氏人再迁至大夏(今阿姆河上游地区),并逐渐控制了大夏的土地,才安定下来。
乌孙乌孙,最初活动于河西走廊,是月氏旁边的小国。
约在秦末汉初,乌孙受月氏人的攻击,其王难兜靡被杀,部众逃往匈奴。
当时,乌孙王难兜靡之子尚在襁褓中,也被匈奴单于所收养。
乌孙王子长大后,率所属部众为匈奴守边。
公元前161年,他在匈奴的支持下,率乌孙向西迁徙,追袭大月氏,以报杀父之仇。
结果,月氏溃败,被迫南迁,乌孙遂占有伊犁河流域。
羌族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形成中华民族的重要远族。
传说中炎帝也是羌族的祖先。
后来羌族的一部分向东迁徙,较早地融人了华夏族;一部分留在原地或向今甘肃、青海、西藏等省、自治区迁徙。
战国时期,秦国的势力不断向西发展,迫使一部分羌族部落由河湟一带经阿尔金山口进入塔里木盆地南缘。
羌族人在新疆的活动已被考古资料所证实。
学术界都认为,正是由于羌族人曾在新疆活动过,才留下了“若羌”这个地名。
考古工作者在沙雅县还发现了“汉归义羌长印”,说明直至汉代,羌族人仍是新疆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匈奴匈奴,是我国历史上北方一个重要的古老的民族。
它兴起于战国时期,强胜于秦末汉初。
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畜牧业在其社会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畜群既是他们的生产资料,又是他们的生活资料。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北方的匈奴、乌桓、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和西域各族。
它们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
一、两汉与匈奴的关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1、汉初:关系:匈奴攻汉,被迫“和亲”,贸易往来原因:汉国力有限,社会贫困;匈奴强盛史实:前200年白登之围(刘邦)2、汉武帝:政策:军事打击原因:国力强盛,兵多粮足,中央集权巩固史实和结果:三次战役:前127、前121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收回河南地、河西走廊,匈奴受重创,迁徙漠北3、汉元帝关系:匈奴归附汉,自愿和亲,互市,文化往来原因: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汉相对强盛史实:昭君出塞意义:A密切汉匈关系,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B 有利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二、两汉与西域的关系1 、张骞通西域目的:联合大月氏,反击匈奴;加强同西域的联系时间:前138; 前119两次出使意义:①交通:A“凿空”,打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B开通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关系的发展②交流联系:天山南北与内地连成一体;中原同西域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西域社会进步(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术);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③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定位版图作出贡献;使世界几大文明汇合,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2、西域归属中央政权标志: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职能: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意义:A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3 、班超经营西域(东汉明帝时)背景: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意义: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
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概念:西域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三、两汉与西南夷的关系概念:西南地区数十个少数民族,如夜郎等,统称“西南夷”。
汉朝新疆的古代民族是什么样的?

汉朝新疆的古代民族是什么样的?根据中外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汉朝活动在新疆的古代民族主要有塞人、羌人、月氏人、乌孙人、匈奴人和汉人。
塞人古波斯人把锡尔河以北的游牧人泛称为Sakā(萨迦)人,他们就是汉文史书中的塞种,也就是塞人。
从战国时期直到汉朝初年,游牧的塞人活动在伊犁河流域。
保存至今的伊朗贝希斯顿刻石上留下了他们的形象:头戴尖顶毡帽,身着长袍,脚穿高靴。
塞人尚武,喜用黄金饰品。
1977年,在吐鲁番阿拉沟塞人贵族墓葬中,考古人员发现有不少随葬的金牌、金饰件,光彩夺目。
同时还发现了祭祀台,据此知道塞人是拜火教信徒。
约在公元前177年前后,月氏人被匈奴人击败后,向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又迫使那里的塞人向南迁徙,所以此后塞人分散于帕米尔高原,没有迁走的塞人融入后来的月氏人和乌孙人中。
羌人我国最早西迁的民族。
远古时代羌人居住在今陕西、甘肃和青海境内,其东面的邻居先是秦国,继而是汉朝,北方是强大的匈奴,为躲避战争和民族压迫,羌人被迫不停地西迁。
张骞通使西域前,羌人就已经散处于塔里木盆地南缘各地和帕米尔高原。
汉朝西域的羌人从事畜牲业生产,逐水草而居,其在西域活动的历史踪迹除文献记载外,还遗留有“婼羌”这一地名和在新疆发现的“汉归义羌长”铜印等文物。
月氏人月氏人最初活动于甘肃西部和新疆的东部地区。
匈奴崛起前,月氏人是西北地区最强盛的民族,著名的匈奴冒顿单于曾被作为人质扣留在月氏。
公元前176年前后,受匈奴的攻击,月氏被迫大部分离开故地,西迁至伊犁河流域,迫使原居该处的塞人南迁。
史称西迁的月氏人为大月氏,留在原地的月氏人为小月氏。
约在公元前161年,伊犁河流域的月氏人受到乌孙人的打击,被迫再次西迁,征服阿姆河流域的大夏国后定居了下来。
从原居地西迁的月氏人,沿途也有停留下来的,其中留居伊犁河流域的月氏人后来融入到了乌孙人中。
乌孙古代游牧民族,原本活动在祁连山与天山之间。
约在公元前3世纪初,乌孙受到月氏人的攻击。
乌孙王被杀,部众逃至匈奴。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发展和民族关系

——《汉书》
二、张骞出使西域
1、西域的含义-- 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葱岭以东,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02、概况
第一次出使西域
0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原因 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结果 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
7、汉代,在我国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部族众多,总
称“百越”。其中的“南越”是指( B )
A、温州一带的越人 B、两广地区的越人
C、福建省内的越人D、台湾一带的越人
8、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 )
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C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D打通丝绸之路。
9、西域都护设置有着重要意义,包括:
扩大了西汉的影响;使西域和中原的治经济联系日
益密切;开通了西域的道路;促成当时世界上的几
大文明在这里汇聚;促进了内地与西域的经济文化
交流;封建国家的影响深入边疆;
一些西域农作物引入中原(有哪些?)丰富了物质生活
从中原传去大量的生产技术
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
在这种交流中汉代输出的影响最大的是应用性技术— —铸铁、井渠法
原因:国家统一 国力强盛 经济文化繁荣 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3、后人认为,因为汉武帝耗竭国力,导致西汉 由盛转衰。对照所学知识和以上材料,你认为汉 武帝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为什么?(12分)
• 汉武帝的功绩: • 击退了匈奴贵族的进攻,有利于北部边境地区的安定。
(2分)派遣使者通西域,有利于加强中央政权与西部 边疆地区的联系和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3分)打 击诸侯王的割据势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 度的巩固。(3分)治理黄河、兴修水利有利于人民生 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2分) • 汉武帝的过失: • 连年用兵,生活奢侈腐化,(4分)导致大量劳动力死 亡;农民负担严重,破产流亡;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使西汉国力衰落。(3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思想控制,开始了孔孟之道对社会的长期统治,给 中国的社会文化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失。(3分)
秦汉时期的民族

(一)秦统一后对匈奴的 措施
①北拒匈奴,收河套、 建县城、迁民居住
匈奴骑兵铜像
②大规模修筑长城 (二)两汉和匈奴的和战
1、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 2、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27、公元前121、公元前119年) 卫
青
霍 去 病
汉武帝为什么能取得反击 匈奴的胜利?
3.昭君出塞
(1)匈奴的分裂与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
第一次出使西域
0
时间- 目的- 路线- 结果-
前138~前126年
联络大月氏东 西夹击匈奴
结果:未达出使 的目的,却了解 了西域各国的经 济、政治、文化 情况,以及他们 想和汉朝往来的 愿望,为沟通汉 和西域关系奠定 了基础。
“凿空”
张骞通西域有什么 历史意义?
1.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
2.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创造了条件
(4)影响:①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统一的多 民族的国家的初步形成。②带动了对外关系的发展。
(5)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见书37页
关于西域都护
【解析】
(1)概念:西域都护是我国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今新疆境内设 置的最高军政首脑。
(2)设置:①汉武帝时,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和加强民族 友好交往、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 119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②西汉与西域沟通后,开辟了 中西贸易往来的“丝绸之路”,中国丝绸的对外贸易十分兴旺, 为了加强对西域军事、政治的管辖和保护“丝绸之路”上的商 旅往来,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③东 汉初年,政府派班超经营西域,在西域重设西域都护。
国展开丝绸贸易。
例: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 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 利的是( )
秦汉民族关系

4.班超经营西域 (东汉明帝时)
东汉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各国,切断了西域和 东汉的交通。东汉明帝时期,东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 力强盛,政治趋于稳定。公元73年,东汉政府兵分四路,开 始反击北匈奴。汉明帝命窦固率大军屯驻伊吾卢,并遣班超 出使西域。 班超是班彪的儿子,是汉书作者班固的弟弟。班超率领 三十六名亲兵进入西域,先至鄯善(即楼兰),而北匈奴的 使者也刚好到来,班超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 率部众夜袭将他们全部杀死,使得鄯善王臣服于汉。接着降 服于阗等国。从此天山南路各国都服从于汉,而天山北路方 面还是为北匈奴所影响。直到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 命令窦宪攻击北匈奴,得到极大的成功,使班超的经营西域 解除了北方的威胁,公元91年,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公 元91年,重臵西域都护。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班超经营西域 三十一年,西域与内地关系进一步加强。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 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朝廷给他的一百多个随从,
第一次出使西域。被匈奴兵捉住,,被拘禁了十多年。 他历经种种困难,但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出使的凭证)。 匈奴单于硬叫他娶当地女为妻,有了儿子,但仍没有动 摇他完成使命的决心。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 奴,到达了大月氏。那时,大月氏由于土地肥沃,生活安 定,不想再和匈奴打仗。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 得不到结果,只好回国。又被匈奴俘获,扣留了一年多。 后来,匈奴发生了内乱,张骞逃回长安。 他出使时带 着一百多人,前后13年,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人回来。 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深入了解了西 域的地理、物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 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
2.百越的分布及西汉在南越设郡 (汉武帝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时期的西域各族
“西域”一名,在汉代的记载中,有广狭二义:就广义说,指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等地。
就狭义说,则是指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我国新疆地区。
从公元前三至前二世纪起,东方各族——蒙古草原上的匈奴人,锡尔河流域草原上的塞种人,在中国甘肃西部的大月氏人,以及和他们邻近的乌孙人,陆续向西方大规模地迁移,都是通过这个地区,因此可以说,西域是历史上与文化上中西交通的走廊。
这里是各游牧民族角逐的场所,并先后出现了许多独立的王国。
西域的地理形势和民族分布
就狭义西域的地理形势而言,天山以南是四周环绕高山的一个大盆地。
北有天山,南有昆仑山,西有葱岭,东有南山(即祁连山),只有在东北有个天然缺口,通达蒙古高原及甘肃西北部。
这个盆地,东西约长二千八百多里,南北一千多里。
在汉代,这地区已变成一望无涯的流沙,发源于周边高山的许多河流流注于大沙漠之中,其中寻源于昆仑山的于阗河,北与葱岭河会合,汇流成一条自西向东横贯沙漠的塔里木河,注入蒲昌海(今罗尔淖尔)。
由于有塔里木河无数支流的灌溉,这里有许多肥美的沙漠田,适宜于畜牧和农耕。
秦汉时代,居住在这里的一些原始部落,占有这一块块绿洲,建筑城郭,逐渐形成了许多号称“国”的小城邦。
在大沙漠以南,自楼兰沿昆仑山北麓西行有条通道至莎车,约有十余“国”,总称“南道诸国”。
自莎车向西南,至帕米尔高原山谷之间,也有几个小“国”,总称“葱岭诸国”。
在沙漠以北,自疏勒沿天山南麓东行至狐胡,亦有十余“国”,总称“北道诸国”。
沙漠南北诸“国”,皆以种植、畜牧为生,有城郭庐舍,故统称为“城郭诸国”。
“葱岭诸国”由于耕种面积小,一般都过着随畜转徙的游牧生活。
天山以北,一直延展到西伯利亚的极南边,都是高山深谷,山谷中有许多小河和湖泊,这是一个山岳地带。
在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有块很大的平原,即准噶尔盆地。
这里,气候湿润,水草肥美,最适宜于畜牧。
汉初,分布于这一带的人们,也分为许多小“国”,统称之为“山后诸国”。
天山南北地区,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初叶被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所征服。
匈奴贵族不仅任意劫掠西域人口以为奴隶,而且还以贡赋形式掠夺其财富以及一切资源①。
但是,西域各族人民并不甘心匈奴奴隶主的奴役和剥削。
《汉书·西域传》说,西域诸国“虽属匈奴,不相亲附,匈奴能得其马畜旃罽,而不能统率与之进退”。
这便为后来汉朝进行的一系列通西域的活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条件。
汉代,西域的民族分布错综复杂。
自楼兰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至莎车,自莎车向西南,至帕米尔高原的各小国居民,大约都属羌、氐种。
据《汉书·西域传》上载:“西夜国王号子合王,..西夜与胡异,其种类羌、氐行国,随畜逐水草往来。
”蒲犁“种俗与子合同”。
依耐“南与子合接,俗相与同”。
无雷“衣服类乌孙,俗与子合同”。
而自疏勒以西北则基本上为塞种。
《汉①《后汉书·西域传》关于蒲类国条记载;《三国志·魏志》卷三○注引《魏略》关于赀虏的记载。
书·西域传》上称:“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宾。
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
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
”②可知,民族的分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军事、政治、经济活动的直接影响。
同书卷下又云:乌孙“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
本塞地也。
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大月氏居其地。
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
”关于塞种人的体貌特征。
同书指出:“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
其人皆深目,多须u 。
”在大沙漠以北的“北道诸国”,其居民多系原始的蒙古种。
至于天山以北地区的种族则非常复杂,有原始的蒙古人,有塞种人,也有一部分羌族的苗裔。
从西域的社会经济情况看,有的地区农业发达,有的地区以畜牧业为主,这些地区皆兼
有一定的手工业,或三者兼有。
如:“自且末以往皆种五谷,土地草木,畜产作兵,略与汉同。
”①自且末以西的南道各地,都有较发达的农业、畜牧业和冶铸手工业,并且接近于汉朝的水平。
因这些地方和汉接触较早,接受汉人影响较多。
北道各地大都也是农业区,有的兼营畜牧,尤其像疏勒那样的地方,由于正当中西交通的要冲,因而还有较繁盛的商业。
史称,疏勒“有市列,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也”②。
一般说,处于南北道上的一些地区,其社会发展阶段比较先进。
从新疆出土的佉卢文文书中,可以看到东汉时期南疆某些地区已出现土地私有、自由买卖和租佃制度。
这种情况表明,当时这些地区已产生封建生产关系。
山后各地,大都是随畜逐水草的游牧民族。
其中大者有车师、乌孙。
“车师地肥美”③,有城郭田畜,是个农业和畜牧都发达的地区。
乌孙“地莽平”,“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
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
”④政治组织形态从西域各族的政治组织形态看,西域中较大的“国”如乌孙,其政治组织较完整,国王以下有“相、大禄,左右大将二人,侯三人,大将、都尉各一人,大监二人,大吏一人,舍中大吏二人,骑君一人”等官属①。
可见乌孙已经具备了国家组织形式。
关于西域各地方的兵制,他们的军队数字在西域全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差不多每三至四人就有一个兵。
如乌孙人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
鄯善人口一万四千一百人,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②。
这种特殊的兵役制度正说明他们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以及战争的频繁。
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社会组织还保留有氏族部落的显明特征,这种氏族部落组织既是生产组织,也是军事组织。
②塞种,大概是雅利安人中的塞西安人(又译为西徐亚人)。
他们遭受月氏人的侵略,乃由伊犁河流域迁往印度五河流域的东北部,建立了一个国家,这就是罽宾(即克什米尔),而残余的一部分则徙向帕米尔高原之西北,建立了休循、捐毒等小国。
①《汉书·西域传》上。
②《汉书·西域传》上。
③《汉书·西域传》下。
①《汉书·西域传》下。
②《汉书·西域传》下。
在西域的政治组织中,有几点值得注意:其一是西域各地所设置的官职称号,自国王以下有侯、相、将、丞、都尉等。
这种官僚机构的出现,显然是受汉朝政治制度的影响,或者就是汉朝所派遣。
第二是译长的设置。
在西域诸“国”中,凡是当道“国”都设有译长,少则一人,多则竟有四人,表明西域各地的语言很不统一。
由于当时商业交通比较频繁,故需要大量翻译人员。
其三,是击胡官的设置,大都是在北道距匈奴势力较近的地区。
如焉耆有却胡侯、击胡都尉、击胡左右君;危须有击胡都尉、击胡君;龟兹有击胡侯、却胡都尉、却胡君;疏勒有击胡侯;尉梨有击胡君等。
这显然是受汉政府影响设置的,是西域与汉共同防备匈奴的军事联合组织。
汉经济文化对西域的影响
汉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对于比自身先进的汉族生产工具和技术,以及汉文化很乐意吸取。
宣帝时,“乌孙公主遣女来至京师学鼓琴,汉遣侍郎乐奉送主女,过龟兹。
”龟兹王留不遣,要求婚姻,得到允许成婚后,夫妻双方要求入汉朝贺。
龟兹王“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徼道周卫,出入传呼,如汉家仪。
”①汉的衣冠礼制和音乐歌舞为龟兹所吸收。
又如莎车王延,“元帝时,尝为侍子,长于京师,慕乐中国,亦复参其典法。
常勅诸子,当世奉汉家。
”其子康继位后,“光武初,康率旁国拒匈奴,拥卫故都护吏士妻子千余口,檄书河西,问中国动静,自陈思慕汉家。
”②所有这些活动,表明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为西域各族所仰慕和吸收。
这对推动西域各族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①《汉书·西域传》下。
②《后汉书·西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