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西南: 西藏:
敕封僧俗领袖 建立都司(乌斯藏都司) 贡赐、茶马贸易
设土司
虽然明朝在广大边境地区不设置流官管理,但以都司卫所的形式,仍然可以
有效控制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的官民百姓,对明王朝也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认同。
这些地区仍然是明帝国版图的一部分。
——彭勇《明史》
军事平叛 土部回归
册封达赖班禅 设立办事大臣
宋辽的“澶渊之盟”。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陆上通道:经河西走廊、西域向中亚、西亚延伸。 汉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波斯湾地

区。



外 交
海上通道:从合浦郡徐闻县(广东徐闻)至印度南部。

倭国遣使来朝,光武帝赐倭国国王
金印。
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对外交往
(1)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2)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 地区。 (3)唐朝与外国之间的海路交流活跃。 (4)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 文化带到日本。
1. 隋朝:
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
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册封谯国夫人)
在边疆推行郡县制 往往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 守、县令。(因俗而治)
加强了与流求的联系
2. 唐朝
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 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汉朝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口诀记忆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口诀记忆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秦朝周边民族多,典客典属国来管。

北逐匈奴修长城,南抚夷越设郡县。

汉朝设有大鸿胪,匈奴和亲又战争。

河西四郡都护府,乌桓校尉在东北。

汉朝实行屯戍制,隋唐礼部鸿胪寺。

隋朝三次到流求,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蕃和亲又会盟,边疆管理机构多。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朝完成国统一,差别对待行汉法。

八思巴管佛藏事,明朝提督四夷馆。

明修长城设九边,东北设都司卫所。

西南设土司自管,清朝设立理藩院。

平定漠西准噶尔,土尔扈特部回归。

册封达赖和班禅,西宁驻藏有大臣。

西南行改土归流,流官任期来管理。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中外交往历史久,秦汉交往更扩大。

陆上海上丝绸路,甘英出使到大秦。

海路到达印度南,刘秀赐印给倭国。

隋派裴矩驻张掖,唐与大食有交往。

常骏出海到马来,宋朝海运更发达。

广州明州和泉州,马可波罗在元朝。

明朝维护朝贡制,闭关锁国在清朝。

中考专题复习三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中考专题复习三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古代的对外交往
3、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海港有广州、 泉州等,原产于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 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5、明朝时: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扩大了中国 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戚继光和俞大猷抗 倭,取得重大胜利。 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两次取得 反击沙俄侵略的胜利;后为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①六次东渡
②七次下西洋
③明军抗倭图
实战训练题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 不蕃息(生长繁盛);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 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宴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 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材料三:与朝廷和好年深,蓄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 斗。——苏辙《栾城集》 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 材料一反映的是“战”的民族关系;材料二反映的是“和”的民族 关系。 问题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之后的现象? 材料一的现象出现在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败匈奴之后; 材料二出现在昭君出塞之后。
改革开放 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 新时期后 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三、新疆与中央政府关系简史
历史时期 西汉 主要事件及影响 1、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2、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新 疆)归属西汉版图打下了基础 设立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管理新疆地区
2.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特点:①团结、友好是主流。②中心内 容是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封建化, 经济上的农耕化的影响。③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 统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 之一。④各民族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华 民族这个统一体。 3.民族融合的意义: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 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1)

唐朝的对外交往关系图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2、明朝的民族关系:
(2)管理政策/措施:
①东北(女真族):设都司、 卫、所。对女真首领封授官号 。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2、明朝的民族关系: (2)管理政策/措施:
①东北(女真族):设都司、 卫、所。对女真首领封授官号 。②北方(蒙古族):修长城, 设军镇(九边)。时战时和。
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3、唐朝的民族关系: 华夷一体 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
(2)和平: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①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3、唐朝的民族关系: 华夷一体 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
(2)和平: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 光武帝赐金印一枚。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2、隋唐时期: (1)隋朝:
①西域: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 掌管通商事务;
②赤土国:常骏从南海郡 出航到达赤土国;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2、隋唐时期: (2)唐朝:
①大食:包括造纸术在内的技术 传到阿拉伯地区;
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将 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④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西迁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
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燕然山铭 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2、汉朝: (2)汉朝的民族管理
①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②西汉在西北设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

一、与匈奴的关系1.匈奴的兴衰:秦始皇派兵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抵御其南下;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建立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①汉初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②汉武帝在位时,三次派兵北击匈奴,著名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③汉元帝时将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双方和睦相处40多年。

④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最后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二、两汉同西域的关系1.张骞两次通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目的是为反击匈奴做准备;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

2.对西域的管辖: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②东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

三、对西南和东南地区的管辖1.西南:西南各民族被统称西南夷,主要有夜郎。

汉武帝在位时,在西南设郡。

2.东南:汉朝时的百越指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汉武帝在位时,设郡管理。

四、两汉的对外关系1.同朝鲜的关系(略)2.同日本的关系:①汉武帝时,日本“使译通于汉”。

②东汉光武帝时,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③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等传入日本,丰富了其物质文化生活。

3.丝绸之路(1)陆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绸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转运到欧洲的陆上商路。

(2)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与安息的关系:交往途径主要是丝绸之路。

(2)与大秦的关系: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到达东汉。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影响(1)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把先进的汉族文化远播到西北各少数民族,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

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及文化

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及文化

7、据学过的“秦皇汉武”的知识回答问题: (1)秦始皇创立了一套什么制度?其中在中央设置的三 个官职分别是什么?各自起到什么作用? (2)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政治上是如何管理地方的? (3)秦始皇在全国统一使用货币?汉武帝在统一铸造什 么货币? (4)秦始皇和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分别采纳谁的建 议?采取了什么措施? (5)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匈奴的相同措施是什么? (6)简要说明秦始皇和汉武帝对中华民族及封建社会的 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 。
1、什么是西域?
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汉武帝时期派谁出使西域?两次出使西域的 目的分别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共同 夹击匈奴。了解到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为了加强和西域各族的联 系。推动了西域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
15、西汉初年,统治者重视“以德化民”,这一统治思想吸 收 了哪一学派的政治观点?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 16、西汉初年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B.恢复发展生产 C.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 D.加强中央集权 17、汉初采取减轻徭役、赋税和兵役措施的原因有哪些? 18、电视剧《汉武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 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的治国核心思想来源于: A法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 19、史书记载:主父偃上曰“愿陛下令诸侯推恩,……侯 之”,于是“上”从其计中的“上”指的是: A秦始皇B汉高祖C汉文帝D汉武帝
学习目标
1、巩固秦汉时期有关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 化的重要知识点。 2、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秦朝时期对匈奴的政策是什么?其典型事例是什么? 反击战争 (1)秦始皇派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2)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2、 时期 西汉 初期 汉武帝 时期 对匈奴的政策 原因 国家贫穷 国力不足 国力强盛 漠北战役 昭君出塞 典型事例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 南郊。王昭君,西汉元 帝时选入宫廷,自愿充 当和亲使者,嫁给匈奴 呼韩邪单于。史载昭君 出塞和亲后,“汉与匈 奴合为一家”,“边城晏闲,牛马布野,三世无 吠之警,黎庶无干戈役。”为此,王昭君受到各 族人民的爱戴。 读昭君墓图及图说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要 说明,从汉高祖、汉武帝到汉元帝,汉匈关系发 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4分)“昭君出塞”的历 史意义如何?
秦汉时期 的民族关系 和对外关系
石家庄学院元氏分院 李彦朴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认识: 1、中华文明、中国历史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 造的。 2、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兄弟民族之 间矛盾的表现,它与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解放 战争性质完全不同。战争只是暂时的,统一、 和平、共同发展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3、随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交通发达,各民 族之间联系日益密切,经济文化交流也不断加 强,中央的力量也逐渐深入边疆。这些情况促 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东汉: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向汉称臣,内迁到河套地区与汉人杂居, 并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北匈奴进攻东汉, 威胁中原和西域。73年和89年,东汉政府派大 将窦固和窦宪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 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二、知识结构: 匈奴 西域各族 西南夷 百越

西 汉
北击 匈奴 和亲 战争 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时设 汉武帝时设 设西域都护 郡 南海等九郡
东 汉
战争 杂居
班超经营西 域
三、秦汉时期的边疆各族

最新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人教版)

最新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人教版)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民族关系:主要形式有战争,册封、和亲、经济文化交流;和平为主流,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行政管理(台湾、西藏、新疆、蒙古)一、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特征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发动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修筑长城。

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决匈奴问题。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都洛阳,以利对中原的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

改汉姓、穿汉服、讲汉语、与汉人通婚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少数民族交往⑴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西北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⑵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⑶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夫妇二人为促进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密切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做出了贡献。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后来尺带珠丹上书唐朝时说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4、两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既有战争,也有和平相处,但和平占主流。

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改为辽。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后辽军大举攻宋,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连年与宋交战,后来,双方议和。

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

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金军继续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是这一时期杰出的英雄人物。

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元、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元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元朝实行“行省制”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

一、与匈奴的关系1.匈奴的兴衰:秦始皇派兵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抵御其南下;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建立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①汉初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②汉武帝在位时,三次派兵北击匈奴,着名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③汉元帝时将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双方和睦相处40多年。

④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最后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二、两汉同西域的关系1.张骞两次通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目的是为反击匈奴做准备;第二次是公元前119 年。

2.对西域的管辖: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②东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

三、对西南和东南地区的管辖1.西南:西南各民族被统称西南夷,主要有夜郎。

汉武帝在位时,在西南设郡。

2.东南:汉朝时的百越指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汉武帝在位时,设郡管理。

四、两汉的对外关系1.同朝鲜的关系(略)2.同日本的关系:①汉武帝时,日本使译通于汉”。

②东汉光武帝时,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③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等传入日本,丰富了其物质文化生活。

3.丝绸之路(1)陆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绸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转运到欧洲的陆上商路。

(2)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与安息的关系:交往途径主要是丝绸之路。

(2)与大秦的关系: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到达东汉。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影响(1)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把先进的汉族文化远播到西北各少数民族,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

(3)加强了与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民族友谊,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4)开拓了丝绸之路,既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经济,又使古老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5)开拓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和大秦安敦王朝送礼物给汉桓帝,是中国古代同欧洲外交的开始。

5.张骞通西域的意义?(1)促政治联系加强:天山南北和内地第一次联成一体,西域各国和内地联系加强。

为后来西域地区归属中央奠定了基础。

史实:双方使节往来频繁,公元前60年西域开始归属中央管辖。

(2)促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中原和西域各地经济文化日益密切,促进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中原的物质生活。

史实: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桃等陆续移植内地,西域的良马、骆驼以及各种奇禽异兽,皮毛制品,源源东来。

中原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井渠法也传到西域。

佛教也传到中原。

(3)促几大文明汇合:史实: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当时世界上几大文明汇聚在丝绸之路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西域文化。

以敦煌最为显着。

(4)促民族融合:各民族间交流,贸易,迁徙促进民族融合。

(5)宝贵的精神:张骞不畏艰险的精神彪炳千古,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6.西域和西域都护西域是一个地理概念。

大致的范围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天山南北地区。

主要包括今天的新疆地区和中亚的一部分。

这里生活着很多的少数民族,在西汉张骞开通西域后,这里成为当时世界上印度文明、西亚文明和中华文明汇聚的地方,使其自身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西域都护是公元前60年汉宣帝所设,是西域地区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

它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西域都护府也就成为当时西域的最高管理机构。

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两汉时期,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通日益发达,古代世界的东方与西方的几个文明地区联系起来,中国的丝绸驰誉世界,中国被称为’丝国”,中西交通线也被称为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汉朝是国力强盛的封建大帝国,经济尤其是丝织业发达;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西域都护的设置保护商旅往来畅通无阻;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对外交通发达等。

开辟的作用:沟通了东西方交通,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铸铁、丝绸、养蚕缫丝、造纸术等先进技术西传,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贸易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中外交通。

总之,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物质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与欧亚各国的交流,成为东西方文明交往的同义语。

秦汉时期民族融合、民族关系的特点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

由于中央政权的强大,民族交往常以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开发、设立机构进行管辖为主要形式。

一方面,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传入边疆地区,带动了当地生产力的进步;另一方面,中原地区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长处,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生活。

民族间的战争也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一种特殊方式,战争过程中的人口流动,客观上造成了接触和交流。

秦汉时期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时战时和,但民族融合是历史的主流和趋势。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体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①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如秦征服越族地区,设三郡,迁人口,铁器技术传入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发展;汉武帝派人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加强了内地与西南各族的联系。

②西北部地区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主要表现在两汉与西域的关系上。

③匕方边境战事不断,主要是中央政权与匈奴族之间的战争。

采取和亲政策。

(1历史原因:战国时期,匈奴强大,经常出兵南下掠夺,秦时北伐,修长城,暂时缓和了汉中原政权与匈奴的矛盾;(2现实原因:汉初,国力困乏,对匈奴战争处于劣势。

(3意义:加强了汉匈两族的友谊和交流;出塞和亲,使边塞烽火熄灭,解除了广大人民的征战之苦西汉与匈奴的关系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各阶段政策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1 )第一阶段: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原因:匈奴力量很强,而西汉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经济凋敝,国力薄弱。

影响:有利于集中力量恢复经济,增强国力。

(2 )第二阶段: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战争。

原因: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有力量打败匈奴。

影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郡的威胁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3)第三阶段:西汉后期又采取和亲政策,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作为公主,远嫁呼韩邪单于。

原因:匈奴内乱,西汉后期杜会问题严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战争。

影响: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双方和睦相处。

两汉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表现和影响•(1)战争-如对匈奴的战争,保卫了中原先进文明的安定。

(2)和亲-如王昭君出塞,密切汉匈关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和安定和民族融合。

(3)通使-如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密切中原和边疆政治联系,促进内地和西域经济文化联系,推动边疆社会进步和丰富中原物质生活。

(4)管辖-如西域都户,西南华南设郡,加强对边疆管辖和开发,扩大疆域,促进民族融合。

(5)移民-如秦汉移民河套河西走廊,穿播先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但破坏生态两汉期中外关系的特征及其原因特征:①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

②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

③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④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入欧洲。

⑤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

⑥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

原因: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②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③丝织、冶铁等技术领先世界。

④张骞沟通西域。

⑤交通发达,两汉政府保护交通的畅通。

⑥科技文化成就辉煌。

⑦统治阶级比较重视。

提示:对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的掌握,不能只是局限于对史实的掌握,还要从规律性上总结,如发展的原因、带来的影响等,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共性,同时也要找出其不同点。

这种主题式掌握和理解历史的方法不仅是高考考查的主流方向,也是新课标的基本呈现方式。

①战国修城;②秦-蒙击;移民;长城•③西汉-汉初和亲,汉武反击,汉元和亲•④东汉-分裂,二窦出击,瓦解。

①张骞出使-前138,前119建立联系-意义大.②殳西域都护归属中央;③东汉班超经营,管辖西域.①汉武设郡封王;②西汉末反抗;③东汉初重并入•①秦曾设郡;②汉武设九郡,有效管辖•人物:张骞班超;西域都护•汉武唐蒙汉武卫青王昭君贡献-政治安,经文交流,民族融•张骞贡献-政治归属;经文交流;开辟丝路汇合•开始吸收汉文化•佛教传入陆上丝路:路线;开辟条件;促中西欧亚频繁经济文化交流•外交特征:开放,中心,领先,交流密;成因:根本国力强,经济文化繁荣;政府政策开明;两条丝路畅通• 战国到秦汉时期对西部的开发•思考:首先要弄清哪些地区属于西部开发的范畴,然后回忆战国到秦汉时期各阶段对这些地区的开发和开拓史实,不但要整理经济开发,还要注意整理政治上的开拓。

史实概括要简练。

战国:秦国在关中地区开凿郑国渠;在四川修建都江堰,把川西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

秦朝:秦朝加强对西南地区统治;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

西汉:通过和亲战争等方式促进了汉匈之间的交流;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和内地联成一体;公元前年西域都户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西汉在关中修建了一批渠道;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立郡县东汉:班超经营西。

域加强了西域和内地联系。

东汉加强对西南地区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