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的匈奴和西域各国

合集下载

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可编辑)

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可编辑)

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古西域三十六国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西域曾先后存在有36个国家至于古代西域三十六国现在的地方按历史资料大致是1乌孙国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察布查尔锡伯县附近几县及现哈萨克斯坦部分是当时乌孙国的属地但绝大部分被沙俄侵占2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拜城县一带3焉耆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4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一带5若羌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东南罗布泊西北一带6楼兰国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罗布荒漠中后改国名为鄯善与现在的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有别现仅存楼兰遗址7且末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西南玄奘取经曾在此停留过8小宛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东车尔臣河南岸为西域36国中最小的国9戎卢在今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南10纡弥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东11渠勒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南上述四国全部在今和田地区东部一带均已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淹没12皮山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东南的藏桂乡附近尚有汉时皮山古城废墟13西夜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西南14蒲犁在今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东一带15依耐今新疆喀什地区英吉莎县东南16疏勒今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和喀什市17莎车今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后被于阗吞并18尉头今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和喀什地区巴楚县一带19温宿今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和温宿县一带20尉犁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和尉犁县后被焉耆吞并21姑墨今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一带22卑陆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北一带23乌贪訾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昌吉市以北一带24卑陆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东一带25单桓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东北26蒲类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27蒲类后国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28西且弥今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东南29东且弥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以西30劫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东北31狐胡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以北32山国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东33车师前国现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交河故城34车师后国现新疆乌鲁木齐市及附近地区35车师尉都国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东南36车师后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周围此外还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吉宾乌弋山离等十几个小国为西域国家现在中亚及阿富汗印度等国境内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说明笔者在收集整理汉代史料中发现网上所发有关西域三十六国的许多文章和回帖谬误繁多不一而足故而将旧作翻出来参照《西汉时期全图》《东汉时期地图》《东汉时期西域长史府和乌孙地图》以及《汉书西域传》《西域地名词典》《新疆历史词典》《新疆历史百问》《西域图志校注》等资料核对整理难免存有谬误或持异议愿与同仁切磋不当之处殷切期望行家里手不吝指正文中对在西域古代史上影响较大存活较长的大国介绍从祥对那些弹丸之地匆匆过客的小国简略带过西域三十六国的概念西域三十六国指西汉西域都护府所辖之下的乌孙以南葱岭以东的城郭诸国和行国的约等数在汉代塔里木盆地周围以及天山山谷地带分布着许多小国人口多者八万余人少者近一两千人由于当时这些小国有30余个所以班固所著的《汉书》中称其为三十六国又由于他们多以城郭为中心故又称城郭诸国行国是指那些游牧为生流动性大活动范围广没有城郭居无定所的国家按照《汉书》的相关记载和有关辞书表述首先西域三十六国并不包括乌孙国和大宛国这两个同样属于西域都护府管辖的国家其次三十六国也不是一个固定数只是一个约等数再次这些国家都属于汉朝管辖不属都护管辖的国家列明不属都护依据1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第二章云西域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汉代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是指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中亚甚至西亚部分地区狭义的西域东则接汉阨以玉门关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即主要指新疆广大地区是汉朝政府设官建制驻兵屯田统一管辖的地方2《汉书西域传上》载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3《汉书杨雄传》引杨雄语往者图西域制车师置城郭都护三十六国4《西域图志卷之四十五藩属二》载考《汉书》云乌孙南与城郭诸国相接所谓城郭诸国者指天山以南葱岭以东之三十六国而言东自车师西迄疏勒其直北境皆与乌孙相接特乌孙在山北诸国在山南耳5《汉书西域传》载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遣子入侍质于汉汉因使赂赐镇抚之大宛国地处今乌兹别克斯坦国费尔干纳盆地一带而城郭诸国则均在葱岭[帕米尔高原]以东6《新疆历史词典》词条[西域三十六国]载指西汉西域都护所辖治国数但后来增多一说五十余一说五十四具体含哪些国家历来说法不一致7《西域地名词典》词条[西域三十六国]载西汉时期隶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在今新疆境内置城郭国和行国到东汉时又增至五十余国8《后汉书西域传》载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元帝又置戊己校尉屯田于车师前王廷哀平间自相分割为五十余国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9《汉书西域传》中有介绍但不属于都护管辖的载明例如安息国王治番兜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综上所列班固在《汉书西域传》开篇之首所言的一段话有四层意思其一文中所指西域是狭义的西域概念旨在说明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其二西域三十六国均在乌孙以南葱岭以东广大地区不包括葱岭内外附近地区那些属于汉朝管辖的国家这里并没有把乌孙等西域国家排斥在汉朝管辖范围之外的含义其三西域三十六国是在汉武帝开通西域之前本来就有的汉武帝之后这些国家在历史风云中变动较多既有西域各国相互兼并的原因也有汉朝建立西域都护府之后的管辖划分而西域三十六国具体指那些国家自然有所不同到西域都护府建立后大致还是三十六个国家此时的三十六国就不再是汉武帝之前的三十六国了对照《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所列西域国家名称和数目差别之大就不难看出这种变动性班固所云本三十六国一语对汉武帝开通西域之前原本就有三十六国是肯定的其四班固所云其后稍分至五十余文中所说稍后这个变动期《后汉书西域传》已经载明是到哀平二帝时期即公元前6年到公元5年这十年间西域各国自相分割为五十余国因此西域三十六国是西汉时期的范畴后人和今人往往把乌孙和大宛也算在其内都是不符合《汉书西域传》本义的片面揣测正是由于西域三十六国在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的此消彼长分解加剧状态也是由于司马迁和班固均未列出汉武帝时期西域三十六国的名录其具体范围所指不免令人困惑见解颇多乃至误解此外西域三十六国所说的国并不是指近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指散布于西域各地各自为政的不同政治势力乌孙国简介据史家考证乌孙的族源是商周时期的昆夷绲戎西汉初年游牧于河西走廊之西与走廊之东的月氏为邻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月氏攻灭乌孙昆莫王难兜靡被杀地为所占部众纷纷逃往今哈密巴里坤吉木萨尔乌鲁木齐玛纳斯一带游牧王子猎骄靡由傅父布就翎抱着逃奔匈奴受到冒顿单于祖孙三代的养育军臣单于继位后见他已近成年长得伟岸英俊便多次令猎骄靡率兵征战且屡立战功于是又将当年一起逃到匈奴的乌孙民众交还给他令其镇守匈奴西部边境冒顿单于在位时月氏遭匈奴右贤王重创部首率族众大部西迁至伊犁河流域攻灭塞王国是为大月氏避入祁连山及其以南与羌人杂居的人数较少称小月氏汉武帝建元初年公元前140年军臣单于发兵攻打大月氏怒杀其王王后和王子率众逃往其西南的阿姆河流域受命随同征战的乌孙首领猎骄靡见伊犁河流域空虚于是擅自率众西逐大月氏尽占其地在此重建了乌孙国立都于赤谷城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东南别迭里山隘西北的伊什提克开始重写该国五百多年的历史猎骄靡立国于伊犁河流域及西天山广大地区后融合了原住民塞种和大月氏余众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西域最为强国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见《汉书·西域传》人口63万其疆域东以今玛纳斯河为界南接焉耆以西的天山草原至伊塞克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以南北达塔尔巴哈台山一带与巴尔喀什湖相连包括伊犁河南北今新疆西部哈萨克斯坦东部和吉尔吉斯大部辽阔区域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伊犁河楚河塔拉斯河诸河流域费尔干纳盆地[汉代属大宛国]以东的伊塞克湖盆地周围地带都属于乌孙国的领地沙俄依据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关于中俄西段边界的规定强迫清钦差勘办西北界事宜大臣明谊等与沙俄钦差分界全权大臣扎哈罗夫等在塔尔巴哈台今塔城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具体划定自沙宾达巴哈山口今-苏联境内至洁罕边界的中俄西段边界连北京条约规定为界湖的伊塞克湖也划为沙俄内湖1864年沙俄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西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包括巴尔喀什湖斋桑湖和伊塞克湖连同周围广大地区共达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占为己有相当于一个黑龙江省西汉时期乌孙国土四至范围西北至巴尔喀什湖阿拉湖额敏河一线东北至玛纳斯湖与准葛尔盆地相接北部大致以今塔城克拉玛依市东北玛纳斯湖一线与匈奴右部匈奴属国呼揭国相邻西南至塔拉斯河费尔干纳山脉分别与康居国大宛国相邻东部至玛纳斯县开都河上游至巴音布鲁克草原一线大致与西且弥国乌贪訾离国车师后国焉耆国等国近邻南部以南天山为界分别与捐毒[今乌恰县]疏勒[喀什]尉头[阿合奇县]温宿[乌什县]龟兹等国相邻大宛国简介大宛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国所属的费尔干纳盆地一带即古渠搜国在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希腊巴克特利亚王国时期大宛屡遭劫难都未被征服而是西域一个较大而独立的强国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大宛有人口6万户30万人兵员六万国都贵山城国民定居从事农业各种手工业城镇发达大小城镇70余座该国盛产汗血马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至该国受到大宛王的盛情接待此后与汉朝往来逐渐频繁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右派副使到大宛联系大宛也派出使者到汉朝进献大鸟蛋和魔术师互通友好汉朝与匈奴打仗训练骑兵急需种马西汉太初年间汉武帝派官吏持重金及金马出使大宛购买良种马只因大宛王收了重礼自恃天高地远非但不肯卖马给汉使发而杀害汉使夺取财物激怒了汉武帝遂派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军讨伐大宛汉朝两次西伐大宛共花了四年时间最终取得胜利大宛国自大宛战争后属于汉朝管辖东汉时曾附属莎车两晋时仍遣使献汗血马受封王号南北朝时称破洛那与中原各王朝关系密切唐高宗时在该国渴塞城置休循州都督府国王阿了参被授为刺史唐玄宗时改名为宁远并封宗室女为和义公主嫁给其王到清代沦为浩罕汗国属地汉伐大宛这一事件无论在当时或后代都有许多非议责难有的人认为汉武帝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汗血马三十匹良马三千匹劳民伤财天下扰乱实在得不偿失其实这一事件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汉伐大宛的胜利极大的震动了西域提高了汉朝在西域的威望客观上削弱了匈奴在西域的影响此后不但大宛按约定向汉朝岁岁进献良马而且遣子入侍其他国家也纷纷以大宛为例或派子弟或遣使者到长安为质发展与巩固和汉朝的关系其次大宛既破外国振恐上欲遂困匈奴汉朝对西域的统治便渐渐巩固起来随着汉朝大统一的局面的巩固发展中亚的历史就不再是来自西方的征服者的历史了由于中西交通的畅通丝绸之路沿线贸易的频繁发展中亚同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中亚的历史从此也就更多地同中国的历史联系在一起了西汉王朝历史上在西域有三次最重要的战争其一汉朝西伐大宛的战争其二本始三年[前71年]汉朝和乌孙联兵大败匈奴其三建绍三年[前36年]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率领西域各国军队远征剿灭盘踞在康居国的郅支单于毫无疑问这三场战争同样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历史意义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大致分布如下对照这两张图可以看出西汉时期的车师六国和东汉时期的车师六国的差异一天山北麓为主的行国自西往东排列丝绸之路中段新北道走向新北道指南北朝以后形成的丝路中段陆路通道也是草原丝路的一个分支即由敦煌出玉门关沿天山北麓经伊吾[今哈密]庭州[今吉木萨尔]轮台[今米泉]张堡守捉[今昌吉]石漆河[今精河]沿伊犁河谷到达弓月城[今霍城]涉过伊犁河南下到达碎叶[楚河南岸的托克马克]再由此西行径康居国的撒马尔罕前往安息[今伊朗]直到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这条丝路的开辟是在北匈奴西迁欧洲之后逐渐形成的汉代天山北麓的大多是游牧国家以下国家大多处在丝路中段新北道沿线上1乌贪訾离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境内王治在南山一带一说在呼图壁县境内初本单桓国地后属车师汉朝又将其与车师分开同归西域都护管辖三国时并入车师后部2西且弥今新疆玛纳斯县与呼图壁县之间的呼图壁河流域一带一说在今新疆和静县之北东汉以后并入车师后部3东且弥今阜康市一带东汉后并入车师后部4单桓今乌鲁木齐市西北及乌鲁木齐市一带东汉后并入车师后部5卑陆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与吉木萨尔县之间三国时并入车师后部6卑陆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东北一带三国时并入车师后部7劫国今新疆米泉市至阜康市之间的甘泉堡一带8郁立师在今吉木萨尔县境内今吉木萨尔县以南大龙沟河谷一带后并入车师后部以上称为山北六国均经营畜牧业东西且弥二国卑陆二国算为两个国家9车师后城长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周围10蒲类后国今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之巴里坤湖一带经营畜牧业原属匈奴右地后属车师11蒲类前国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湖一带经营畜牧业原属匈奴右地后属车师12狐胡国今新疆乌鲁木齐市南达坂城及其邻近地区农业畜牧业兼营13车师后国现新疆吉木萨尔县南山中14车师前国现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交河故城该国位于天山南麓15车师尉都国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南高昌古城一带该国位于天山南麓16小金附国在今吐鲁番东20余公里的胜金口一带《汉书西域传》未详细记载也未单独列出《汉书车师后城长国传》载地节二年[前68]汉遣侍郎郑吉校尉司马熹将免刑罪人田车师积谷欲攻车师直秋收谷吉熹发城郭诸国兵万余人自于所将田士千五百人攻击车师攻交河城破之车师旁小金附国随汉军后盗车师车师王复请击破小金附《汉书匈奴转上》也有反映西域城郭共击匈奴取车师国得其王及人众而去单于复以车师王昆弟兜莫为车师王收其余民众东徙不敢居故地由此可见小金附国在汉宣帝时期已经规模不小地节二年[前68]到元康四年[前62]汉朝和匈奴激烈争夺车师长达六年之久汉朝军队把车师国的民众和国王迁到渠犁一带加以保护匈奴把车师国的民众裹挟到车师国东部车师国都所在的地方空无民众只剩下汉朝的屯田部队和匈奴军队对抗上述事实印证了小金附国的规模汉朝在神爵二年[前60]再次攻破车师后只是将车师民众分为车师前后国和山北六国因为当时汉朝没有全部兼并北道的缘故事实上这个小金附国是存在的只不过没有单列而已以上八国原属匈奴右地或匈奴附属国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汉军破车师后以其地分置车师前后国蒲类前后国等八国除蒲类前后国外其余六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后城长国车师都尉国狐胡国小金附国]合称为车师六国车师六国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手工业东汉时惟蒲类前国尚存人口2000余同时有移支人入居蒲类东汉后蒲类先后为突厥鲜卑属地西汉时期的车师六国与东汉时期的车师六国有所不同车师六国西汉时期的车师六国为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后城长国车师都尉国狐胡国小金附国合称为车师六国东汉时期的车师六国为车师前部车师后部东且弥卑陆蒲类移支六国主要分布在今新疆东部地区东汉时期的车师六国于西汉时期略有不同参看《西域都护府地图》《东汉西域都护府地图》车师古道古代连接天山南北丝绸之路中道与北道的便捷通道因这条路线沟通了车师前国和车师后国故称车师道唐代称他地道此道走向为由今吉木萨尔县泉子街乡镇大龙沟南行之天山山口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冰达坂经石窑子沟塔尔朗沟至吐鲁番的鲁克沁车师古道地处重要交通位置东接丝路中段至长安西接碎叶路到中亚北接回鹘路至蒙古高原南接西州路到柳中为丝绸之路交通往来的咽喉要道乌孙车师道《汉书西域传》所载汉代有一条从车师国都交河城到达乌孙国的秘密通道即由车师国都交河故城经阿拉沟巴仑台巩乃斯沟过新源巩留特克斯再西行到达伊塞克湖东南的乌孙国都赤谷城车师王乌贵不堪在匈奴的奴役下当傀儡曾带领数名精骑连夜逃亡乌孙国寻求乌孙王和解忧公主的保护二天山南麓的北道城郭诸国[由东往西排列所列均为三十六国之一]1山国又称墨山国在今新疆和硕县东北托克逊县南部之库鲁塔克格山北麓山中破城子一带其山出铁兼营畜牧业冶铁业寄田粮食依赖于焉耆危须国该国位于吐鲁番盆地南缘在汉朝与匈奴五争车师的战争中汉武帝时期征和四年[前90] 遣重合侯马通将四万骑击匈奴道过车师北复遣开陵侯将楼兰尉犁危须焉耆渠犁和山国凡六国兵别击车师降服车师王迫使车师臣属汉朝汉宣帝时期郑吉经营西域多次进攻车师前王庭交河故城行军道路也都是循墨山国之路越库鲁克塔格山直捣车师后方公元前60年后属西域都护府东汉时班超曾发诸国兵讨伐之更立其王2焉耆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据《汉书》所载人口3021万人在西域三十六国中位居第二汉初属于匈奴的附属国公元前年后属西域都护府西汉末又归属匈奴东汉班超在西域赶走匈奴后焉耆又归属汉朝唐初附属突厥后被唐军所征服设置为焉耆都督府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后为唐朝所置安西四镇之一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后焉耆为吐蕃所据唐末为西迁回鹘所建的高昌回鹘国兼并汉代焉耆城南的开都河上有一座芦苇桥乃是通向龟兹等地的唯一咽喉成为汉代丝路北道必经的一道天险在唐代焉耆龟兹道也很著名其路线大致同于今焉耆至库车的公路线或从焉耆经库尔勒沿孔雀河右岸经策大雅等地沿塔里木河北岸直达库车老城3危须今博斯腾湖北岸之和硕县境内后并入焉耆国4尉犁今新疆焉耆县境内王城治所在焉耆县南紫泥泉一带英国人斯坦因认为今新疆尉犁县就是当年的尉犁国后来并入焉耆国5渠犁今库尔勒市与尉犁县之间汉武帝伐大宛后在这里屯田驻军设使者校尉首开西域屯田基地东汉并入焉耆国6乌垒今新疆轮台县东库尔勒市库尔楚至策大雅[今改名策云]一带与汉朝在渠犁的屯田部队相邻前60年开始为西域都护府治所两汉时属西域都护府管辖东汉初属莎车公元46年莎车国王贤以龟兹则罗年少分龟兹国部分为乌垒国后为龟兹国兼并东汉在此设立都护后遂直属都护府另《汉书西域传》载桑弘羊给汉武帝的屯田奏言中提到轮台以东的捷枝实际上是个地名不是国名捷枝故地在今轮台东面的库尔楚一带班固也未将其列为国家叙述7仑头也称轮台曾经是一个仅有1200人口的小国故址在今轮台县城东南15公里的野云沟俗称布古尔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时因沿途小国不肯给汉军提供粮草到轮台后又久攻不下强攻数日得手后屠城灭其国大宛战争取胜后汉朝在轮台设置使者校尉驻军轮台渠犁屯田护道以便接应汉朝和西域各国友好往来的使者这是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最早设置的政府机构西域史料上所称的南轮台就是此地另外唐代贞观年间在北庭都护府辖境内置轮台县其后又在县置轮台州及都督府此为被轮台故址在昌吉市米泉市至乌鲁。

新疆地方史--2汉代西域

新疆地方史--2汉代西域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招贤令
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 兵强马壮。吾皇汉武帝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 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现 招募使者一名,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后, 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
该“招贤令”所招募的使者须完成什么任务? 他一路上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呢?
班超出使西域
2.3 汉代西域的经济文化
丝绸之路的拓展
丝绸之路上出土的丝织品
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丝绸、瓷器、茶叶……
物资上: 中国
西方
香料、琉璃、胡椒……
文化上: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中国
西方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丝绸之路促成了东西方文明的互相渗透
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公元前60年,西汉统一西域,在乌垒城(今 轮台策大雅)设立西域都护府,任命郑吉为都护, 自此“汉之号令班西域矣”。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 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汉疆域图
2.2 东汉政府对西域的统治
东汉初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班 超在西域各地人民的大力帮助下,南征北 战30年,有力地稳定了西域的政治局势。
公元前 138年
公元前 126年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意在联合与匈奴有 宿仇的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结果: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 经济、政治、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目的:联系乌孙,“断 匈奴右臂”
结果:未达到预期目的, “于是西域各国始通于 汉”
嘉裕关
敦煌莫高窟
玉门关遗址
鸣沙山
月牙泉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北方的匈奴、乌桓、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和西域各族。

它们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

一、两汉与匈奴的关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1、汉初:关系:匈奴攻汉,被迫“和亲”,贸易往来原因:汉国力有限,社会贫困;匈奴强盛史实:前200年白登之围(刘邦)2、汉武帝:政策:军事打击原因:国力强盛,兵多粮足,中央集权巩固史实和结果:三次战役:前127、前121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收回河南地、河西走廊,匈奴受重创,迁徙漠北3、汉元帝关系:匈奴归附汉,自愿和亲,互市,文化往来原因: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汉相对强盛史实:昭君出塞意义:A密切汉匈关系,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B 有利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二、两汉与西域的关系1 、张骞通西域目的:联合大月氏,反击匈奴;加强同西域的联系时间:前138; 前119两次出使意义:①交通:A“凿空”,打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B开通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关系的发展②交流联系:天山南北与内地连成一体;中原同西域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西域社会进步(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术);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③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定位版图作出贡献;使世界几大文明汇合,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2、西域归属中央政权标志: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职能: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意义:A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3 、班超经营西域(东汉明帝时)背景: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意义: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

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概念:西域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三、两汉与西南夷的关系概念:西南地区数十个少数民族,如夜郎等,统称“西南夷”。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西域: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即现在新疆地区及以西的地方。
楼 兰 古 迹 (今新疆罗布泊)
西劝 出君 阳更 关尽 一 无 唐 故杯 王 人酒

玉门关遗址
春羌 风笛 不何 度须 唐 玉怨 门杨 王 关柳 之

张骞第一次出使路线
穿越黄沙万里的沙漠
沙漠孤城
翻越终年积雪的帕米尔高原
西域传入内地的物种
大宛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波 斯 金 银 壶
此外,西方的音乐、舞蹈、 绘画、雕塑、杂技、宗教 也传入中国
中 华 文 明 远 播 西 域 和 中 亚

井渠技术(坎儿井) 漆 器 丝 织 品
铸铁技术
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认识到张骞使西域有 哪些历史意义?
1、加强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扩大了西汉的影响, 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开发,两地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为统一 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 2、打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亚欧诸国正式开始 了友好往来,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3、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汉文化远播异域,影响 深远,西域、中亚乃至欧洲文化亦传到中国 。
投笔从戎
班超(32—102)
班超,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 东北)人,父班彪、兄班固、妹班 昭具有文名。班超小时候家里较穷, 他的哥哥班固被召为校书郎,班超 和母亲一起随哥哥来到洛阳,班超 为官府抄书以养家。日久劳苦,曾 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应 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 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遂投 笔从戎。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为 维护中国边防,保证各族人民的安 全,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促进中 外文化交流,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滇王金印
2.百越的分布及西汉在南越设郡

东汉时期的国际关系如何?

东汉时期的国际关系如何?

东汉时期的国际关系如何?一、与匈奴的冲突与外交在东汉时期,匈奴是中原军事和外交上最主要的敌人之一。

为了稳定北方边境,东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手段与匈奴进行交往。

东汉与匈奴的冲突主要集中在边界地区,双方互有胜负。

东汉政府尝试通过和亲政策,通过婚姻来维持边境的相对稳定。

同时,东汉还派遣使节向匈奴进贡,以维持两国之间的和平。

二、与西域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东汉时期,中国与西域地区的关系密切,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大规模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中国通过西域贸易,取得了许多奢侈品和稀有商品,比如丝绸、玛瑙和香料等。

同时,中国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和文化传播到西域地区,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西域地区也传入了佛教等外来文化,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与朝鲜半岛的关系东汉时期,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比较复杂。

朝鲜半岛地处中国的东北边境,一直是东汉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

中国在朝鲜半岛设有边境守军,以保护边境安全。

同时,中国还向朝鲜半岛派遣使节,展开外交交流,并与当地王朝建立了亲密关系。

然而,朝鲜半岛也是东汉政府主要的战略要地,因此两国之间时常发生冲突和争斗。

四、与罗马帝国的交往东汉与罗马帝国在此时没有直接的领土争端,但它们之间仍有一定程度的交往。

东汉政府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和其他商品输送到罗马帝国,为两国之间的贸易提供了基础。

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推动着双方经济的发展。

同时,两国之间也有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罗马帝国的一些文化元素也传入了中国。

五、与其他小国的关系除了与匈奴、西域、朝鲜半岛和罗马帝国的关系外,东汉时期的中国还与其他一些小国保持着交往。

这些小国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与中国保持着贸易往来和外交交往。

中国通过这些交往,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自身的利益。

总结:东汉时期的国际关系包括与匈奴的冲突与外交、与西域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与朝鲜半岛的关系、与罗马帝国的交往,以及与其他小国的关系等。

东汉——匈奴战争

东汉——匈奴战争

东汉——匈奴战争东汉初年,当汉光武帝刘秀进行国内统一战争时,匈奴的势力有所发展。

建武二年(公元26),渔阳太守彭宠反对刘秀,曾结匈奴为援。

割据三水(今宁夏同心境)的卢芳在匈奴的支持下占据北边诸郡,同匈奴一起经常向南寇扰。

光武帝也曾遣使与匈奴修好,但是没有取得结果,以后东汉派吴汉率军抗击匈奴,也经岁无功而返。

统一战争结束后,卢芳于建武十四年逃入匈奴,东汉为了避免边境冲突,罢省定襄郡(治今山西右玉南),徙其民于西郡吏民六万余口于居庸、常山以东。

这样,匈奴左部就得以转居塞内。

建武二十年,匈奴一度进至上党、扶风、天水等郡,成为东汉王朝严重的威胁。

正在这时,匈奴人遇到连年的旱蝗,赤地数千里,人畜死耗很大。

东面的乌桓乘机进击,迫使匈奴北徙。

接着,匈奴贵族中又发生了争夺统治权的内讧。

建武二十四年,匈奴日逐王比被南边八部拥立为南单于,他袭用其祖父呼韩邪单于的称号,率部众到五原塞,请求内附,得到东汉的允许。

从此以后,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建武二十六年,南单于入居云中,不久又转驻西河郡的美稷,分屯部众于边境各郡,助汉戍守。

东汉王朝常以财物、粮食、布帛、牛羊等赠给南匈奴,供给之费,每年达一亿钱以上。

南匈奴同东汉和平相处,边境安宁,原来内徙的边郡居民,也多陆续回归本郡。

和帝初年,南匈奴领有三万四千户,二十三万多口,包括军队五万人。

南匈奴人逐步转向定居和农耕生活,并且逐渐向东向南迁徙。

北匈奴离汉边较远。

他们控制着西域,常常侵扰河西和北方郡县,掳掠南匈奴人和汉人。

东汉王朝为了避免这种侵扰,答应与北匈奴“合市”,一些南匈奴贵族因此对东汉发生怀疑,他们同北匈奴贵族暗中联络,准备共同反对东汉王朝。

东汉为了隔绝南、北匈奴的交通,设置度辽将军,统度辽营,屯兵于五原曼柏(今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

章帝时,北匈奴贵族驱牛马到武威与汉人“合市”,得到郡县的隆重款待和东汉王朝的馈赠。

北匈奴受到北面的丁零、东面的鲜卑、东南面的南匈奴的夹攻,又受到西域许多国家的反击,势力薄弱,部众离散,大批地向东汉投降。

1 汉代西域ppt课件

1 汉代西域ppt课件

4、汉朝统一西域后,各国官方普遍使用的文
字是 ( A )
A汉字、 B佉卢文、
C粟特文、 D突厥文、
• • 是东汉政府在(公元25——220)三次从西
域撤退,又三次统一西域的曲折经历反映 了统一局面的来之不易。
• 2、班超父子在西域 • (1)、投笔从戎 • (2)、班勇的《西域记》
文化方面;
• 各国官方普遍使用汉字。表 明了中原文化对西域的显著影 响。2世纪后半期在塔里木盆地 南缘地区使用佉卢文字。
汉代西域
一、西域诸国
西汉初年,生活在西域地区的居 民多是处于相互分割状态的城邦和行 国,史称“三十六国”。后来分为五 十余国。其中乌孙国、大宛国、 龟 兹国势力较大.
二、汉初匈奴在西域 的活动
西汉统一西域之前,天山南北各地 都处在匈奴的统治之下。匈奴是秦汉 之际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活动的一个 实力强盛的游牧民族。
本章小结
• 西汉初年西域在我国北方古代民族匈奴 的控制之下,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 置都护府,对西域进行管辖,自此,西域 归属汉朝版图。 汉朝统一西域,是西域与 内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各 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汉朝政府所采取 的治理西域的措施,促进了西域政治经济 文化的发展,在西域历史的发展中有着深 远的意义。
思考题 :
• 1、回答为什么要学习新疆地方史?怎样学好新 疆地方史?
• 2、西域的地理概念是什么? • 3、张骞出使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以杰出的探 险家的勇气,受汉武帝的派遣,率领 100余人,向西域这块未知地进发。 他的使命是前去联络被匈奴逐出自己 牧地的大月氏人,约请他们与汉朝联
合共同抗击匈奴。但未达到目的.
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命出使伊 犁河流域的乌孙国,目的是联合乌孙抗击匈 奴。这次他率领的使团有300多人,此行程 比较顺利。在乌孙期间,张骞向周围各国派 出了副使,广泛联络和结交,使得汉朝在西 域的良好声望被有效的树立起来。但此次出

汉朝对外交往的特色

汉朝对外交往的特色

汉朝对外交往的特色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对外交往的特色也是独具一格的。

汉朝时期,中国积极开展对外交往,扩展了领土,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开拓西域丝绸之路汉朝时期,中国开始与西域地区进行交往,开辟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交通通道,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还传播了中华文化。

中国向西域输出了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同时也从西域引进了马匹、香料、宝石等珍贵物品。

这种互利互惠的贸易往来,使中西方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二、与匈奴的外交斗争汉朝时期,中国与匈奴的关系一直紧张。

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经常侵扰中国北方边境。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汉朝采取了外交斗争的策略。

汉朝与匈奴签订了多次和平条约,通过外交手段缓解了两国之间的冲突。

同时,汉朝还采取了联姻的方式,与匈奴建立亲戚关系,以增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这种外交斗争的策略,使得汉朝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边境,保护国家安全。

三、通过婚姻联姻来增进友好关系汉朝时期,中国通过婚姻联姻的方式,与周边国家建立了亲戚关系,以增进友好关系。

例如,汉武帝时期,中国与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联姻的方式,建立了姻亲关系,使得双方的关系更加紧密。

此外,汉朝还通过婚姻联姻来稳定西域地区,与西域各国建立了亲戚关系,维护了边疆的稳定。

通过婚姻联姻,汉朝成功地巩固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四、扩张疆域,加强统一汉朝时期,中国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不断扩张疆域,加强了国家的统一。

汉朝先后征服了南方的南越国和西南的滇池国,将这些地区纳入中国的版图。

同时,汉朝还通过与匈奴的外交斗争,稳定了北方边境,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这种扩张疆域和加强统一的策略,使得汉朝的疆域更加完整,国家更加强大。

总结起来,汉朝对外交往的特色主要有开拓丝绸之路、与匈奴的外交斗争、通过婚姻联姻来增进友好关系以及扩张疆域和加强统一。

这些特色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为中外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时期的匈奴和西域各国东汉初期的汉、匈关系自西汉以来,匈奴统治阶级内部,即存在对汉和好和对汉敌对的两种势力。

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便是这两种势力的代表。

王莽时,对匈奴实行错误的贬抑政策,汉、匈关系恶化。

当时代表匈奴主和势力的乌累单于等死去,主张对汉敌对的势力遂跃居主导地位。

两汉之际,匈奴的侵扰就多起来,并且还勾结和支持中原的地方割据势力,如割据安定的卢芳在匈奴的支持下占据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等郡(分别在今内蒙包头西北、杭锦旗北、托克托东北、和林格尔西北和山西朔县东南),同匈奴经常进扰北边。

当时,上党、扶风、天水、上谷、中山各地,都遭到匈奴骑兵的骚扰,杀、略、抄、掠甚众,北方不得安宁。

东汉由于政权初建,经济疲弊,对匈奴只能采取防守为主的方针。

光武即位,拜苏竟为代郡太守,“使固塞以拒匈奴”。

所谓“固塞”即消极防守障塞之意。

建武七年(公元31年),杜茂“屯田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古城营)、广武(今山西代县西南),以备胡”。

他的任务主要是防守,更加明确。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段忠率诸郡弛刑徒配合杜茂镇守北边,仍是以守为主。

故段忠发北边戍卒“筑亭候,修烽火”①,以加强防御的设备和力量。

统一战争结束后,卢芳于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逃入匈奴。

在此前后不久,汉为了避免边境冲突,罢省定襄郡,徙其民于西河(今内蒙东胜境);徙雁门、代(今山西阳高)、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等郡民六万余口于居庸关(今河北延庆东南)、常山关(今河北唐县西北、太行山东麓的倒马关)以东。

这样,匈奴左部就得以转居塞内。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匈奴一度进至上党、扶风、天水等郡,成为东汉皇朝的严重威胁。

东汉初期,匈奴虽不断南侵,汉、匈关系处在对立状态,但汉、匈两族人民之间,在当时战争较少的河西走廊一带,尚能维持较为密切的经济交换关系。

《后汉书·孔奋传》载:建武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今甘肃武威县)称为富邑,通货羌(西羌)、胡(匈奴与杂胡),日市四合(每日交易四次)。

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②按古时市集交易,通例一日三合,今一日四合,足见此地人货殷繁。

姑臧是汉、羌、匈奴、杂胡各族杂居错处的地方,从东汉初年此地合市一日四次看,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间的经济联系是相当密切的。

南匈奴的内附匈奴族的发展在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有一个很大的变化,那就是分裂为南、北二部。

《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之孙、乌珠留单于之子比,在其叔父呼都而尸道皋单于舆即位时(公元18年),被封为右薁鞬日逐王,驻牧于匈奴之南,管领南边八部及乌桓之众,部属计有四、五万人。

及单于舆死,子乌达鞮侯立,复死,弟蒲奴立(公元46年)。

比既不得立,遂生愤恨。

①以上参阅《后汉书·苏竟传》、《杜茂传》。

②《后汉书·孔奋传》。

当时适值匈奴地区连年旱灾、蝗灾,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亡大半。

蒲奴单于恐怕汉朝乘其疲弊而出兵进攻,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命比遣使至渔阳郡(今北京密云县西南)请求和亲,企图缓和汉、匈之间的紧张关系。

汉遣中郎将李茂前往报聘,而比则暗中派遣汉人郭衡奉匈奴地图诣西河太守,请求内附。

事为匈奴两骨都侯发觉,密报于蒲奴单于,时比弟在单于帐下,闻之,驰以报比。

比遂率其所主南边八部众四、五万人南投于汉。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春,匈奴南边八部大人共议立比为呼韩邪单于,以比的祖父呼韩邪单于稽侯珊曾依汉得安,故欲袭用“呼韩邪”的称号,于是遣使至五原塞(在今内蒙河套北)向东汉朝廷表示“愿永为藩蔽,扜御北虏”①。

汉廷正苦于自开国以来,匈奴连年入侵,穷于应付,正可利用他的力量来保卫边塞,遂接受他的请求。

同年冬,比遂自立为呼韩邪单于,于是匈奴遂分裂为南北二部。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春,南匈奴单于比遣部属击北单于弟薁鞬左贤王,生获之;又破北单于帐下,并得其众万余人,马七千匹,牛羊万头。

“北单于震怖,却地千里。

”初分立的南匈奴公开与北匈奴对抗,站住了脚跟。

但需要东汉的支持与庇护,因此南单于比复遣使至京城洛阳,表示愿意“奉藩称臣”,贡献族中珍宝,请求派使者监护,愿“遣侍子,修旧约(重修稽侯珊与宣帝时的旧约)”①。

汉朝为了支持他并控制他,乃于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派中郎将段郴等至南匈奴,帮助他设立单于庭帐于五原(今内蒙包头市西)西部塞八十里处,随后又让他入居云中郡(治所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东汉朝廷大体上仿照西汉时对待稽侯珊的旧例,给南匈奴单于以优厚的礼遇。

以诸侯王的礼仪,颁给南单于黄金玺,赐冠带、衣裳、车马、弓剑、甲兵、黑节、用具、乐器、黄金,以及大量的锦绣、缯、絮等物。

又由河东郡转拨米糒二万五千斛,牛羊三万六千头,以接济他们。

此外特设“使匈奴中郎将”一员(秩比二千石),“主护南单于”,将兵卫护之②。

使匈奴中郎将下置安集掾史,带领弛刑徒五十人,持兵器,执弓弩,“随单于所处,参辞讼,察动静”③。

建武二十六年冬,因南单于对北单于交战不利,汉又命南单于将庭帐迁至西河郡美稷县(今内蒙准格尔旗西北),并派遣使匈奴中郎将段郴等留驻西河郡,“为设官府、从事、掾史”。

又由“西河长史岁将骑二千,弛刑五百人,助中郎将卫护单于,冬屯夏罢。

自后以为常。

”从此,南匈奴政权在汉的支持下,便稳定下来。

南匈奴和东汉的关系十分友好。

南单于“岁尽辄奉奏,送侍子入朝”,贡献礼物及汇报情况。

“汉遣谒者送前侍子还单于庭,交会道路。

”④贺正月,拜陵庙,汉照例派谒者护送单于使,并赠送大批缯綵、锦、食物,甚至南方珍果“橙、桔、龙眼、荔支”等物给单于及其家属、左右贤王以下至骨都侯有“功善”者,即有功劳和表现好的人员,“岁以为常”。

另外,每一单于死亡,汉朝都派使者前往,“吊祭慰赐”,又赐大批缯綵,“令赏赐诸王、骨都侯已下”①,并把这种做法列为常规。

①《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南匈奴传》及《耿国传》。

①《后汉书·南匈奴传》。

②《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及《百官志》五。

③《后汉书·南匈奴传》。

④《后汉书·南匈奴传》。

南匈奴内附,边境安宁,原来内徙的边郡居民,多陆续回归本郡,南匈奴人口增殖,社会生产逐渐恢复。

东汉初期,为躲避匈奴奴隶主侵扰,北方边郡人民纷纷内徙,边地空荒。

南匈奴内附之后,边境安宁,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上谷八郡,即今之甘肃庆阳、内蒙古河套、沿长城以北及晋北、冀北一带,人民陆续各还本土。

南匈奴的人口,连同北匈奴陆续归附的及从战争俘虏的人口合计,到公元九○年前后,已有户三万四千、口二十三万七千多,胜兵五万多人②,较之内附时的四、五万人,竟增加四、五倍之多。

沿边诸郡的社会生产逐渐恢复。

史称:“时南单于及乌桓来降,边境无事,百姓新去兵革,岁仍有年,家给人足。

”③由于南匈奴人入居塞内,分布沿边各郡,与汉人杂居,因而逐步转向定居和农耕生活,并且逐渐向东、向南迁徙。

北匈奴的衰落北匈奴退居漠北之后,社会经济极度萎缩,力量大大削弱。

故于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二十八年、三十一年,永平七年(公元64年),多次遣使至汉,请求和亲。

汉朝因怕重开边衅,才于永平八年答应合市,并遣使回聘。

但汉与北匈奴的通使,引起南匈奴部分上层贵族的猜疑。

以须卜骨都侯为首的一小撮人妄图借机叛乱生事,并企图勾结北匈奴的侵扰势力。

事为汉朝发觉,乃采取紧急措施,设置一个“度辽营”,以中郎将吴棠行度辽将军事,将兵屯于五原郡曼柏县(今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又遣骑都尉秦彭将兵屯于西河郡美稷县,以防止须卜骨都侯的叛众与北匈奴交通。

永平八年(公元65年)秋,北匈奴的侵扰势力遣骑兵入朔方接应南部叛众,因汉朝已作了准备,未能达到目的,遂愤恨“数寇抄边郡,焚烧城邑,杀略甚众”,以致“河西城门昼闭”①。

当时,北匈奴还胁迫西域诸国随同入寇②。

北匈奴的侵扰,对汉朝及中原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个莫大的威胁。

正如明帝时耿秉说:“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

”③随着汉朝国力的加强,并在南匈奴的积极支持下,一个目的在于统一全中国的、征伐北匈奴的军事行动开始了。

早在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汉朝就已派窦固和耿秉出屯凉州(治今甘肃清水县北),作为经营北伐的准备。

次年,大发缘边兵,分四路出塞征伐北匈奴。

这次出征,窦固与耿忠一路,率甲卒及卢水羌胡二万骑出酒泉塞至天山,击败呼衍王部,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留吏士屯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西)。

其余三路,因北匈奴闻风逃往漠北,没有取得什么战果。

这次战役,为与北匈奴争夺对西域的控制创造了条件。

自东汉初年,南匈奴附汉后,北匈奴即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当时西域南道的于阗王和北道的龟兹王都是北匈奴扶植的傀儡。

①《后汉书·南匈奴传》。

②《后汉书·南匈奴传》。

③《后汉书·张纯传》。

①《后汉书·南匈奴传》。

②《后汉书·西域传》序。

③《后汉书·耿秉传》。

北匈奴还派呼衍王部驻牧于天山、蒲类海一带,造成对河西走廊的直接威胁。

所以永平十六年北征,窦固一路专击天山的呼衍王部;同时派班超经营西域。

因此,汉、匈之间展开了争夺西域的激烈斗争,而汉与北匈奴之间的最后决战,势不可免。

北匈奴内部矛盾重重,既有其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间的矛盾,又有其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更有与其所奴役各族的矛盾。

《魏略·西戎传》云:“赀虏,本匈奴也。

匈奴名奴婢为赀。

始建武时,匈奴衰,分去其奴婢,亡匿在金城、武威、酒泉北,黑水西河东西,畜牧逐水草、抄盗凉州,部落稍多,有数万。

”①这说明东汉初年以来匈奴奴婢由塞外亡匿于塞内的不少。

东汉初,原受匈奴统治的乌桓配合汉军“钞击匈奴”,使“匈奴转徙千里”。

于是乌桓大量徙入自辽东以西至朔方的十郡,“遂为汉侦备,击匈奴、鲜卑。

”②鲜卑自被冒顿单于击破后,受匈奴控制,未与汉联系;在“南单于附汉,北虏孤弱”后,才与汉“始通驿使”;其后在汉鼓励之下连年进攻北匈奴,“于是鲜卑大人皆来归附”③。

北匈奴处于分崩离析之中,其部众纷纷南下归汉。

建初八年(公元83年)夏,其三木楼訾部落,在大人稽留斯等的率领下,有三万八千人至五原塞附汉。

随后元和二年(公元85年),又有以大人车利、涿兵等为首的,凡七十三批,先后入塞归附。

这大大削弱了北匈奴的力量。

加以南匈奴的攻击,平时受其控制和奴役的各族乘机进一步反抗,“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④。

北匈奴在漠北遂难立足,只得远远躲到安侯河(今鄂尔浑河)以西。

章和元年(公元87年),鲜卑复从左地猛攻北匈奴,大破之,斩优留单于,这更引起北匈奴的大乱。

有意内附的屈兰、储卑、胡都须等五十八部,二十万口,胜兵八千人,乘机纷纷南下,至朔方、五原、云中、北地附汉。

这时,漠北蝗灾,人民饥馑,族内阶级矛盾尖锐起来,而北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兄弟争立,各部分势力纷纷离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