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史考试题目和答案

中外文化交流史一. 什么是文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1.什么事文化: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乂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惜、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2.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长期受到人们尊崇并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的思想观念和固有传统,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广义地讲,就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
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由于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现在“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二. 中国文化史如何分期?各阶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雏形期(炎黄一夏、商、周时代):中国文化在韵事社会(即新石器时代)开始萌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原始艺术和原始的哲学思维不断演进。
在早期的神话传说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史影,盘古开天,女娱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神农尝白草,伏羲画八卦……这些美丽动人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先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和取得的业绩,以及对周围世界的思考。
从黃帝逐鹿中原到夏、商、周三代,中国文化在自身的生命运动中迈出了巨大的步伐。
在商代,脊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成熟阶段;殷末周初,哲学思想乂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出现了阴阳、五行观念;《周易》古经大约也于此时期形成,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八卦学说,从而使中国文化逐渐具备了雏形。
2.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春秋战国使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演变和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演变和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文化高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这一时期的文化演变和交流对中国的后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背景和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灿烂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统一被彻底打破,南北朝各自独立。
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主要是吸收并融合了前代文化的精华,大量的文人涌现出来,充分展现了智慧和才华。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流派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许多文化流派,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道家、墨家、法家、儒家和佛教等。
这些流派各自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它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发展。
其中,儒家思想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发展出了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派。
儒家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佛教思想则是最早由外来文化涌入到中国的,它对中国文化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道家思想则更注重灵性和自然,贯彻自然万物自生自灭的观点,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一个高度奔放、深邃的学派。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方兴未艾,书写、演奏、表演文学作品的门槛被打破,许多文学类别诞生,如散文、诗歌、小说等。
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除了“乐府诗”及民间歌谣的传承外,更加侧重个体的感受。
文学作品中,展现出了很高的艺术性和特色,其特点是表达情感和个人思想,注重意境,刻画人物形象,其中“骈文”更是这时期的一大特色。
“骈文”,是指线条对称,句式相同或部分相同的文章,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了文学艺术的经典之一。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不少科技成就,这些成就对中国历史后续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其中,农业领域表现优异,如推广水稻种植,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
魏晋南北朝文化交融与多元发展

魏晋南北朝文化交融与多元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这段历史时间虽然只有不到200年,但是这个时期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个时期的文化交融与多元发展,不仅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化交融带来多元化的文化形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治处于动荡期,但是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文化交融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上。
第一,南北文化的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这种交流不仅是地域上的,还表现在文化上的。
例如,南方的文化注重文学创作,而北方的文化则注重历史和哲学。
南北两方文化的交融,使得中国的文化形态也呈现出了多元化。
第二,中外文化的交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化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外来影响,诸如佛教、道教等宗教,在这个时期逐渐流行起来。
同时,东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的文化,也在此期间与中国文化进行着交流。
这种中外文化的交融,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形态。
第三,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的交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及民族地区的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之间,也进行着交流,这种交流带来了劳动人民文化成果的文学化,如《诗经》内容被囊括进《乐府诗集》中,促进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多元化。
二、文化交融带来了创新性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融和多元发展,不仅带来了新的文化形态,也带来了创新性的发展。
在诗歌、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派别和新作品。
首先,诗歌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乐府诗和五言古诗,这两种诗歌形式的出现,拓展了诗歌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取得了重大的艺术创新。
其次,绘画方面,魏晋时期画家通过广泛接触先进文化,将东方水墨丽景与西方素描的内涵巧妙融合,从而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魏晋画派。
再次,雕塑方面,南北朝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鼎盛时期。
石窟像造像像风格和技艺达到了高度的成熟和创新,艺术水平独领风骚。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➊教学目标一、能够从儒、佛、道三教并存竞争和相互影响的历史角度认识思想是为统治服务的,明确儒学主流地位虽受到冲击,但其主导地位最为巩固,培养唯物史观二、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及其特点,理解文艺及科技是时代特征的反应,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三、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认识国家开放政策是推动文化交流的主要动力,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➋教学过程设计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1)魏晋玄学:魏晋之际,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
他们主张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竹林七贤是魏晋玄学的代表(2)佛教(外来传入后本土化)、道教(本土宗教)兴起,儒学受到挑战注:佛教在这一时期传播并不一帆风顺。
由于佛教盛行,一方面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另一方面造成大量劳动力不从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利益。
不断有人反佛,如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
反对佛教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先后两次灭佛2、隋唐至五代时期(1)佛教逐渐本土化,形成不同宗派,以禅宗影响最大(2)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先后两次灭佛(3)唐初道教盛行,奉老子为祖先,以道教为国教(4)“三教合一”潮流出现,儒学吸收佛、道思想(5)唐中后期出现儒学复兴运动①韩愈“道统”思想:用儒家天命论和三纲五常反对佛教②李翱“性命之源”:主张人们言行都应以儒学为标准二、文学艺术1、魏晋南北朝时期(1)建安文学: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具有“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又以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形成了其所特有的慷概悲凉的风貌(2)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3)南朝骈文:以偶句为主,常用四字句、六字句,讲究对仗和声律。
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仅作了解)(4)南北朝民歌:北方民歌《花木兰》(5)书法: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均已完备;南朝书法秀美,北朝书法雄健;东晋王羲之以行书、草书渐长,被称为书圣(6)绘画:文人画出现;出现知名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以形写神)(7)石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2、隋唐至五代时期(1)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2)楷书和草书流行①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②草书:怀素、张旭(颠张狂素)(3)绘画: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三、科技1、南朝祖冲之精确计算出圆周率2、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3、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4、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金刚经》)5、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6、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主持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7、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完成著作《千金方》8、唐高宗时期编修《唐本草》,世界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四、中外文化交流1、魏晋南北朝时期,陆续有印度、中亚高僧来华,传播佛教。
七年级下册历史十三县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十三县答案1、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能体现中外文化交流得艺术成就是()[单选题] *A. 书法艺术B. 文学艺术C. 石窟艺术(正确答案)D. 绘画艺术2、74.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事件是()[单选题] *A.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B.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C.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正确答案)D.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3、42.汉武帝时期从思想方面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是()[单选题] * A.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正确答案)B.实行盐铁官营、专卖C.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D.把铸币权收归中央4、47.历代王朝的变革,都必须顺应时代需求。
汉武帝用惊人的“智慧”开创了大一统局面,在其多种“智慧”中,思想上推崇的是()[单选题] *A.儒家思想(正确答案)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5、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景象的转折点是()[单选题] *A.开凿运河B.安史之乱(正确答案)C.黄巢起义D.靖康之变6、岳飞《满江红》中有词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词中的“胡虏”最有可能是指()[单选题] *A.契丹B.女真(正确答案)C.党项D.蒙古7、某同学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这一单元内容时,将其划分为“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夺取胜利”四个阶段。
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的是()?[单选题] *A. 转战陕北B. 挺进大别山(正确答案)C. 三大战役D. 解放南京8、近代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经历了“分离——统一——分离”的过程,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①《马关条约》的签订②戊戌变法的失败③抗日战争的胜利④国共内战()?[单选题]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正确答案)D. ①②④9、假如你是8世纪时期的一名中国使者,到达日本,看到下列情景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单选题] *A.建立起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B.农田里从事劳作的多是奴隶(正确答案)C.公民吉田庆喜获得了国家的授田D.日本文书中出现了大量的中文字符或偏旁部首10、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第3.6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交流

一、外来文化的输入
• 魏晋南北朝是西方文化全面输入中国的时期, 输入的 形式和内容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服饰、 建筑、 艺术、 宗教到西方人士直接定居中国境内, 在 考古学上都留下了痕迹。
• 目前对于外来文化入华的关注主要集中于文物方面, 而且主要是西方珍贵文物。 这些西方文物与原生地的 关系有显性和隐性之别。 显性指西方物品直接输入中 国, 隐性指受到西方文化明显影响, 而在中国境内生 产的仿制品。
第3.6章 中外文化交流
•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西交通之路大开, 西方文 化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 虽然中原王朝不振, 今新疆地区小国林立, 但控制中亚的大月氏贵 霜、 哒、 柔然、 突厥等政权与西亚、 南亚和中 国的关系都很密切, 商业利润、 政治图谋和宗 教热忱推动一批又一批的西方人士来到中国境内, 中国去西方的人士也是前后相继, 将许多异域 物品带回中国。
卑路斯王( 459—484年) 银币
• 发现的地点有: 乌恰、 库车、 吐鲁番、 西宁、 固原、 张掖、 天水、 陇西、 临夏、 呼和浩特、 西安、 耀县、 洛阳、 伊川、 陕县、 大同、 定 县、 南京、 英德、 曲江、 遂溪等。 埋藏方式 有墓葬、 窖藏、 塔基等。 从遗迹的年代推测, 萨珊波斯银币大约从4世纪末、 5世纪初开始流 入中国境内。
大同南郊M107玻璃碗
北燕冯素弗墓鸭形器
南 京 象 山 7 号 墓 玻 璃 杯
• 在有关考古材料中, 值得注意的现象有二: • 其一, 朝阳北燕冯素弗墓中出土了好几件玻璃 器物, 为十六国时期所仅见。 这些玻璃器物大 概经过草原丝绸之路输入北燕, 因为北魏控制 了经过中原的丝路。
• 其二, 通常认为南方地区的玻璃器多由海路传 入, 但南京象山7号墓、 南大北园东晋墓、 南 京北郊东晋墓等好几座东晋早期墓中都出土罗马 玻璃器, 它们由西晋亡人从北方携至南方的可 能性需要考虑
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

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文化交流非常发达,成就非常显著。
这既是因为当时政治形式割裂,地理形势分散,相互交流的形式也就自然而然地成功了。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有很多的文化成就和发明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一、文化交流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紧要的时期,也是一个非常不稳定和动荡的时期。
这个时期,北方分割成了几个国家,南方则由吴国当权。
同时,这也是一个短暂而庄重的时期,由于不同的地域之间越来越相互交流,文化和艺术也越来越丰富。
这些活动促进了文化交流,进一步刺激了文化的繁荣和交流。
二、文化交流的形式在这个时期,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诗歌、文章、书法、绘画等手段进行的。
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舞蹈、服饰、建筑等也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建筑不在局限于基本的住宅类型。
在大型坟墓中,会有很多的彩绘壁画和雕刻艺术的作品。
同时,文化交流也刺激了地方文化的发展,不同地区的哪些文化有各自特别的表现方式和价值,这一点也非常有趣。
例如,晋代的蜀地文学,便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颓废的思想气息;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中国文学黄金时期的六朝文学,滋生了如《文选》等为代表的文章,使中国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具有独立性和创意的风格。
三、文化交流的主要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主要成就主要是文学和音乐。
文学的主要成就包括世界闻名的《诗经》、《楚辞》、《楚黄》等诗歌作品,以及六朝文学这个“中国文学黄金时期”的兴盛和繁荣。
音乐方面,有《乐府诗集》(又称“乐府古题”).等古代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以前的民间音乐,而且也始作俑者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段。
四、结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段重要历史。
这个时期,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创作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和价值的文化作品,同时,也促进了文学和音乐的繁荣和发展。
有关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史实

在古代,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渐发展的。
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教材里对此有重点叙述。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上述情况在教材里都有介绍。
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
宋元时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
第二,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
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
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比秦汉时期有显著的发展。
西方的大秦(罗马帝国和拜占廷帝国),西亚的波斯(萨珊王朝),中亚的大月氏(贵霜王朝)和昭武九姓诸国,南亚的五天竺诸国(包括有名的笈多王朝),师子国(斯里兰卡),都通过陆路或海路与当时的中国发生关系。
它们的使者、商人、僧侣和求法者,不断前来,从而各地的物资得到交换,科学技术和艺术、宗教也得以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无论对中国和有关的各国,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外人员的往来据近人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同西域、南海诸国的关系,普遍都加强了。
这所谓“西域”,按习惯的用法,系指葱岭东西极为广大的地区。
我们现在所说的西域,是指葱岭以西,不包含葱岭以东的新疆在内。
专就中国同葱岭以西诸国的关系来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较以前发展。
三国时期,魏鱼豢所著《魏略》,有《西域传》,相当详细地介绍了大秦的情况,反映了当时人对大秦的了解。
孙权于黄武五年(226)派遣朱应、康泰等人出使扶南(今柬埔寨),开辟了中国与南海的交通。
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大月氏王波调遣使通魏,魏以波调为亲魏大月氏王。
(见《三国志·魏明帝纪》)齐王芳景初三年(239)二月,西域重译献火浣布。
(见《三国志·齐王芳纪》)大月氏王波调即贵霜王朝国王韦苏特婆二世(Vasudeva Ⅱ)。
《三国志》对大月氏无专传,《南州异物志》称:“在天竺北可七千里,地高燥而远,国王称天子,国中骑乘数十万匹,城郭宫室与大秦国同。
人民赤白,便习弓马,土地所出及奇玮珍物,被服鲜好,天竺不及也。
”(《史记·大宛列传正义》引)这可补《三国志》的不足。
朱应、康泰出使之后,南海各国纷纷与孙吴通使。
扶南、占城、堂明诸王,于黄武中各遣使奉贡。
扶南王范旃千赤乌六年(243)遣使献乐人及方物。
(《三国志·孙权传》)康泰诸人的足迹,大约已经到了马来半岛的南端,对于印度支那半岛、爪哇、苏门答腊,乃至天竺和大秦,都有一定的了解。
大秦商人秦论的东来,反映了海路的疏通。
当时全国的通都大邑,洛阳、建业、成都、交州、广州、敦煌、长安等地,都有外国人居住。
《三国志·吴志·士燮传》称燮兄弟在交州一带“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
每当出行之时,“车骑满道,胡人夹毅焚烧香者常有数十”。
这里不但有南海商人,也有西域贾胡。
魏明帝凉州刺史徐邈、敦煌太守仓慈等人,提倡中外贸易。
他们拨出专款,收购本地物资,与贾胡进行交易。
《三国志·徐邈传》称:“支度州界军用之余,以市金帛犬马”,就是这个意思,仓慈对于要赴洛阳的贾胡,发给“过所”(通行证或护照),对于在当地交易的贾胡,则由官府收购其物资,以官府所有的物资和他们交易。
在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平城,已与粟特、普岚(即拂菻)及昭武等国人来往。
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和葱岭以西及五天竺各国都发生联系。
萨珊王朝和瘦多王朝都经常与魏通使。
称霸中亚的嚈哒与北魏的关系尤为密切。
南朝通过今四川青海一线和西域各国取得联系,更从海上与扶南、阇婆、师子国、中天竺通使。
中外人员的往来,北朝以北魏末年为极盛,洛阳城中“有百国沙门,西域远者,乃至大秦国”,“西夷来附者,处崦峨馆,赐宅慕义里。
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洛阳城里的外国人就有一万余家。
(均见《洛阳伽蓝记》)南朝以宋、梁两代为盛。
南海各国在通使之际,均有国书,对南朝政权极力赞美。
天竺迦毗黎国王月爱给宋文帝的表文说:“此之境土,便是王国、王之法令,治国善道,悉当承用。
”“大王若有所须,珍奇异物,悉当奉送。
”师子国国王刹利摩河南的表文称:“或泛海三年,陆行千日,畏威怀德,无远不至。
”“虽山海殊隔,而音信时通。
”(均见《宋书·夷蛮传》)表文所说并不是一句空话。
综合南北朝的文献,我们就会发现,当时国际间交往的频繁。
由于贵霜王朝的解体,昭武诸国在粟特地区,陆续形成,康国、安国、何国、曹国等地的商人十分活跃。
天竺方面,发多王朝之外,也有许多小国。
所有这些国家,大多数和北朝有直接或间接的来往。
南方师子国的沙门邪奢遗多等五人到过平城,歌营国的沙门菩提拔陀到过洛阳。
②在这个时期的外来人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粟特人的东迁。
他们在两汉时期逐渐来到中国经商,三国页晋时期深入内地。
他们在阿富汗、印度和印支半岛都有经商的据点,从撒马尔干到洛阳,更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
粟特文书中所见的地名,有蓟城、南阳、淮阳、洛阳等地。
在南方的建康、广州、江陵、成都、乃至北方的邮,也都有他们的足迹。
在五至六世纪时,粟特人聚落整批地东移,到了七河地区。
他们在都赖水流域和楚河左岸大举发展农业,在那里建立了他们带有城郭的据点。
在六世纪至六世纪中叶之间,粟特人也在罗布泊以西地区建立了四个聚落。
甚至在唐代敦煌的户籍中也夹杂着大量粟特人的户籍。
粟特人的活动很少越过由波斯所阻隔的地区,但是他们在鲜卑、柔然、突厥的统治地区始终是活跃着的。
在北魏建国时,安同就作为拓跋珪的特使,到处活动。
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发现早期的突厥碑文,竟然是用粟特文书写的。
三国时期访问扶南的康泰、十六国时期建立后赵王朝的石勒,唐代发动叛乱的安禄山,都是属于粟特系统的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来华的外国僧侣,也为数很多。
见于慧皎《高僧传》和道宣《续高僧传》的,这一时期有天竺沙门二十二人,罽宾沙门十人,康国九人,安国二人,扶南二人,西域十三人。
此外,还有师子国的比丘尼和婆罗门,他们的主要活动是传教。
慧皎按其性质,分为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等等。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把印度佛教的各宗各派搬到中国来。
因此,在中国争取建立寺院的佛图澄、大规模翻译佛经的竺法护、鸠摩罗什、佛驮跋陀罗、真谛等人,就显得特别重要。
在这时期,由中国赴西域及天竺求法巡礼的沙门,更是大有人在。
据梁启超的统计,由曹魏的朱士行到北齐的僧律,有名可考者共六十三人,佚名者五十二人。
除了大量的翻译经典之外,当时人士也写了大量的旅行记、地方志和物产志,反映了西域、南海的具体情况,著名的《法显传》和《宋云行纪》,记载法显、宋云到印度求法的行程,已经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出现了各种文字的译本和注释。
同时期的著作,目前能够找到一些佚文的,约有旅行记二十余种,地方志十余种、异物志十余种,这是研究西域、南海的原始材料。
其中,如吴人康泰的《扶南传》、万震的《南州异物志》、吴佚名的《交阯外域记》,晋人释道安的《西域记》、支僧载的《外国事》、竺法维的《佛国记》、魏完的《南中志》、失名的《凉州异物志》、郭义恭的《广志》、刘宋失名的《林邑记》、梁元帝的《职贡图》,都是比较重要的撰述。
《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史书中,也都有些有关记载。
中外物资的交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外的物资交流超过两汉。
由于萨珊王朝的兴起,丝路受阻。
但是,养蚕技术先是传到于阗,而高昌、焉着也相继掌握了技术。
后来景教僧侣把蚕种带到拜占廷,地中海地区和波斯都有了自己的丝纺织业,因而南北朝后期就有波斯锦传到中国。
斯但因在敦煌、玉门关、楼兰、唐朗、和阗、黑城、高有玛尔(Koyumal)和巴士高有玛尔(Bash—Kovumal)都发现了各种丝绸,其时代自汉及唐;不但有中国的,还有一部分是粟特产品。
近年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嘉峪关、于阗、吐鲁番、巴楚,都发现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
斯坦因在楼兰发现的佉卢文书,有好几处谈到丝绸,还有一处谈到“目前没有由中国来的商贾,因此丝债现在不必调查。
”在敦煌发现的粟特文书简中,谈到向国内(指萨马尔干)发去绢帛若干捆。
以上两件文书都是三国两晋时物,所说丝绸大部分靠内地供应。
在吐鲁番出土十六国时期的衣物疏中,丝绸制品名称大量出现,并说到高昌地区丝织手工业的发展。
当然,这种地方的产品是远远满足不了西方各国的需要的。
北齐后主为了给穆皇后造真珍裙挎,派人运送锦彩三万匹,意图和北周进行物物交换。
这些运送锦彩的人都是“商胡”。
(见《北齐书·后主穆皇纪》)后来北齐又和吐谷浑进行交易。
有一次被北周凉州刺史史宁规知,出兵拦截,在凉州以西赤泉附近,俘虏吐谷浑仆射乞伏触扳、将军翟潘密、还有商胡二百四十人,骡六百头,杂彩丝绢以万计。
(见《周书·吐谷浑传》)南朝和西域各国来往,其中当然也包括丝绸的输出。
东晋末年,法显在师子国看到商人供养王佛的晋地自绢扇,这当是从海路运去的。
罗马(或拜占庭)在没有掌握养蚕技术之前,是通过由波斯(或稍后的萨珊王朝)买来纺好的生丝或役有捻好的丝等原料,然后进行纺织。
拜占庭、埃及和叙利亚是三个主要纺织工业中心。
他们能够纺织华丽的丝绸锦缎,以金线和丝线互相交织①。
这种纺织品,大约与《魏略·西戎传》所说的金缕绣,《吴时外国传》所说的金缕织成(见《太平御览》卷八一六)相当。
到了公元553 或554 年以后,拜占庭掌握了养蚕术以后,情况就发生变化了。
但是应该指出,西方史家常说自从马可·奥勒留于公元166 年遣使汉朝之后,罗马役有再向中国派遣过使节。
或者说罗马的两位使节分别于公元226 和284年到达中国,这是最后的两次尝试。
到了七世纪,拜占庭才又派使节来华。
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说,“中国与罗马在人员交往方面一共中断了四世纪之久”。
(见《丝绸之路》第148 页)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事实上,在东晋穆帝讫哀帝兴宁元年(345—363),拜占庭和东晋曾有过来往。
北魏太安二年(456)和和平六年(465),拜占庭的使者两次到达平城。
东晋和拜占庭的来往,见《晋起居注》(《太平御览》卷七八七引)。
拜占庭使者的北魏访问,见《魏书·高宗纪》)。
《晋起居注》称拜占庭为蒲林,《魏书》称拜占庭为普岚,这就造成了很大麻烦。
实际上蒲林、普岚,只是拂菻的不同译名。
古无轻唇音,拂、普、蒲读音相近,林、岚、菻尾音都收m,从声韵学来看,很容易解释。
如果根据这种说法,拜占庭和中国的通使,多出东晋一次,北魏西次,所谓中断了四世纪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中国造纸术的西传,也是一件大事。
关于这个问题,应当分两步说,一是纸的西传,它比较早。
一是造纸术的西传,它比较晚。
根据考古和文献记载,西汉已经有了纸。
不过这种纸还不能广泛应用。
东汉蔡伦以后,纸才广泛流行。
有了纸以后,竹木简犊和绢帛并没有立即退出历史舞台。
自东汉以迄魏晋,都是简、纸、绢并用。
曹丕把自著的《典论》送给孙权和张昭,一部以素,一部以纸。
通常的文书大量应用简牍。
新疆出土过不少西晋的简,也有东晋时用纸书写的文书。
纸正式取代简犊,是在东晋末年。
《桓玄伪事》云:“古无纸,故用简,非主干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见《太平御览》卷六○五)桓玄的话当在元兴元年(402)前后,这在文化史上应该算是一件重要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