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滕国历史
滕县历史与沿革

千年古县-滕州一、本市概况滕州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地处东经116°48′~117°23′和北纬34°50′~35°17′之间。
东邻山亭区,东南临薛城区,西南和西部与微山县相连,北和邹城市接壤。
市境东西45公里,南北46公里,面积1485平方公里,人口155.8万人。
其中回、蒙古、朝鲜、满、彝、藏、哈尼、维吾尔、苗、布依、壮、土家、拉祜、佤、傣、达斡尔、侗、塔吉克、白、瑶、基诺、畲、鄂温克、土、僳僳、毛难、塔塔尔、仫佬、独龙等29个少数民族计4200余人。
辖17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226个村(居)民委员会,1244个自然村。
城区位于市境中部偏东,东经117°09’,北纬35°05’;海拔61~68米;东南部城河穿城而过,中部有小黑河流经,东有京福高速公路频临,西有京沪铁路和104国道纵卧,城区2020年规划面积86平方公里,现建成面积35平方公里。
地表地下淡水资源总量6.55亿方,林地面积1.6万公顷,矿产资源有煤炭储量55亿吨,石灰石储量28亿吨,花岗岩储量13亿吨。
还有河沙、白云岩、石英石、铁、铝土、金刚石、黑色胆石、红色沉积岩石、萤石,稀有金属镓、锗和放射性元素铀也有一定储量。
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蔬菜,兼产花生、大豆、甘薯及干鲜果品。
共有耕地面积77384公顷,有大、中、小型水库28座,塘坝221处,机井1.98万眼,有效灌溉面积6.6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8.4%。
2001年,粮食总产58.35万吨,蔬菜总产288.34万吨,水果总产6.5万吨,肉类总产10.82万吨,水产品总产1.32万吨。
种植业复种指数为2.14,粮经比为51.5∶48.5;农业增加值实现25. 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6元。
工业门类齐全,资源丰富。
拥有煤炭、建材、机电、冶金、化工、卷烟、造纸、橡胶、食品、医药等40余个门类。
2004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企业291家,工业总产值213.9亿元。
与滕州有关的成语典故

——文公问政国是小国,《左传》里记载 国疆域“绝长补短五十里”,就是说东拼西凑方圆也才50华里。
然而别看 国小,在历史上却大大地 名,其中一任国君 文公更是“名垂青史”——沾了“四书五经”中《孟子》 光, 哪个过去读书人不知道《孟子》里 《 文公》上、下篇呀!国距今已是两、三千年前 事了,然而 文公后人却在时隔几千年后又回了“家”:2007年11月日,浙江金华、河北黄骅等地 姓寻根祭祖考察团一行近人,专程前来山东 古 国 里文公台寻根访祖,向文公台赠送“ 氏 里”红木金匾,并以鲜花束帛之仪举行了祭祖仪式。
姓寻亲团一行在华夏氏宗亲联谊会会长 荣康、金华 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会长 嗥楠 带领下,分别从浙江金华、东阳,江苏南京,河北黄骅等地组团驱车前来 ,跨越千里 路途,在时隔两千多年以后, 氏族人又回到他们最初 乡。
笔者曾于006年春天前往浙江金华、东阳、兰溪等地实地采访,拍摄制作了大型电视纪录片《天下 姓出 》,在浙江受到了 氏族人热情接待,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回到山东 古国 里去寻根祭祖,看看祖先曾经生活 地方,缅怀 氏子孙对家乡、对 国、对先祖祖居地 桑梓情怀。
如今,在离开 国两千多年后, 姓子孙又自发地组织起来,从全国各地前来山东 ,寻根问祖,旅游考察,了解“ 国”经济、社会、自然及人文状况……华夏 氏宗亲联谊会会长 荣康在文公台前宣读祭文:“皇皇我祖,赫赫之灵:我们来自浙江金华等地,是 们 后世裔孙。
月 ,两千多年了,对于 们——我们 大 先祖,对于 下 片地, 们 子孙,今天,我们 于回到了 怀抱!在 里, 两千多年前,在 片 而地上, 们——我们 大 先祖,行 政, ,亲 , , 了 国文 , 下了 世传 名!对于 ,我们 然 往,更 到 、自 荣光!桑 , 月 ,然而, 们 在我们 上 , 是 不 !我们 缅怀并 们,以 、 家、待人、 国,在公 十一世纪 今天, 之发 ,并 传!我祖!我们 怀念 们!祭祀 们!尊崇 们!伏惟尚飨!”——三国五邑外出采访“天南地北 人”时,一直 老乡们探讨 以及 人千百年来不断进取获得功 原因,结合当下提出“ 精”,大概 地久独特 历史文 吧——如今 所 介绍文字里都自称是“三国五邑之地、文 昌明之邦”, 么“三国五邑”是怎么回事呢?句俗谓:“萝卜不大,长在了背(辈)上”——盖言物不在大小,而在于其重要 否。
樊郦滕灌列传知识点总结

樊郦滕灌列传知识点总结一、春秋时期三家分晋的历史背景1. 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比较乱的时期,诸侯国纷争不断,天下大一统已经破裂。
晋国作为一个占据中原地区的大国,逐渐衰落,形成了以三家——樊国、郦国和滕国为主要代表的三家分晋的政治格局。
2. 樊国、郦国和滕国的兴起:樊国原是晋国地,后来被分封出去,郦国是晋国的宗室,滕国则是晋国的一个支族,因此它们都具备较强的实力和地位。
3. 樊郦滕灌列传中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基础:樊国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郦国在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滕国在今山东省滕州市,而灌国在今山东省临沂市费县。
这四个国家都是属于中国古代文化发祥地的黄河流域地区。
二、樊郦滕灌列传的撰写者和编撰时间1. 《列传》的成书时间:《列传》是春秋末期的史书,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之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编年体历史书籍。
2. 司马迁的撰写:《列传》是由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他被誉为“史家之宗”,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鼻祖。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并将樊郦滕灌列传编入了此书。
三、《樊郦滕灌列传》的内容1. 樊国:《樊国列传》中主要记述了樊国的历史和樊人的风土人情,樊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还详细介绍了樊国的国君和贤臣,以及樊国的兴衰和内外阴谋,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2. 郦国:《郦国列传》主要记载了郦国的历史沿革,郦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郦国的君臣故事,以及郦国的兴衰变迁等方面的内容,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滕国:《滕国列传》主要记述了滕国的历史渊源,滕国的国君和贤臣,滕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以及滕国的兴衰荣辱等方面的内容。
《滕国列传》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4. 灌国:《灌国列传》主要记述了灌国的历史渊源,灌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灌国的君臣故事,以及灌国的兴衰变迁等方面的内容,《灌国列传》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具有重要价值。
转转滕小国

转转滕小国滕州西南七公里处,有滕国故城,去看看。
滕国故城位于姜屯镇滕城村,古梁水(今荆河)之阳,肥沃的滕西平原上。
主要景观有文公楼、唐古槐、善国碑林什么的。
文公楼是92年新盖的,说新盖不说重修,是因为过去也没有什么文公楼,原来那台子上是个真武庙,供奉真武荡魔大帝的,旁边有文昌阁、吕祖阁什么的,也就是说那地方历史上是个比较有名的道观。
所以说台是灵台、台下的一个小池子是灵沼云云,皆穿凿附会罢了。
门前两株古槐皆1000多岁,传为贞观年间道士(或僧人)所植。
善国碑林是从滕州各地收集的一些唐宋以来的古碑,内容驳杂,均与滕文公无啥关系,我也看不大懂。
只有一通苏东坡《西园诗碑》,还能认个大概。
想当年苏轼反对新法,得罪了王安石,被外放,先后任杭州市长(杭州通判,也可以说杭州副市长,其实权力比副市长大。
如果说知州是书记的话,通判地位相当于市长)、密州书记,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调到徐州任书记,下区县检查工作,到了滕县。
当年滕县县委书记是范纯粹,大名鼎鼎范仲淹的儿子,老四。
苏轼对范仲淹很尊崇,与范仲淹的几个儿子都是铁哥们,所以到滕州专门为范书记写了篇《滕县公堂记》。
当时滕县城里还有个叫时化基的,和苏轼同一年考中的进士,过去的同年也是很铁的,一种重要的攀附手段,所谓“同年之谊”。
时家是名门望族,大戸人家,阔的很,家里有个又大又漂亮的园子。
同年来了,得弄两场,喝完酒,苏轼就写了这首《滕县时同年西园》诗。
不过看碑,不是老东西,新刻的。
滕国历史非常久远。
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在灭商之后,大封其宗亲及功臣为诸侯。
其中叔绣(周文王姬昌第十四子)被封于滕,是为滕叔绣。
周初分封71个诸侯国,其中姬姓53个,滕国是53个姬姓国之一。
不过姬叔绣好象没大能力,封国很小,滕国绝长补短方五十里,相传三十一世,历时达七百余年之久。
滕国又小又弱,史书上很少提及,历代国君都默默无闻。
只有这个滕文公,暴得大名,源于《孟子》中的一篇文章一一“滕文公(上、下)”。
与滕州有关的成语典故

与滕州有关的成语典故——文公问政滕国是小国,《左传》里记载滕国疆域“绝长补短五十里”,就是说东拼西凑方圆也才有50华里。
然而别看滕国小,在历史上却大大地有名,其中一任国君滕文公更是“名垂青史”——沾了“四书五经”中《孟子》的光,有哪个过去的读书人不知道《孟子》里有《滕文公》上、下篇呀!滕国距今已是两、三千年前的事了,然而滕文公的后人却在时隔几千年后又回了“家”:2007年11月18日,浙江金华、河北黄骅等地滕姓寻根祭祖考察团一行近30人,专程前来山东滕州古滕国故里文公台寻根访祖,向文公台赠送“滕氏故里”红木金匾,并以鲜花束帛之仪举行了祭祖仪式。
滕姓寻亲团一行在华夏滕氏宗亲联谊会会长滕荣康、金华滕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会长滕嗥楠的带领下,分别从浙江金华、东阳,江苏南京,河北黄骅等地组团驱车前来滕州,跨越千里的路途,在时隔两千多年以后,滕氏族人又回到他们最初的故乡。
笔者曾于2006年春天前往浙江金华、东阳、兰溪等地实地采访,拍摄制作了大型电视纪录片《天下滕姓出滕州》,在浙江受到了滕氏族人的热情接待,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回到山东滕州古滕国故里去寻根祭祖,看看祖先曾经生活的地方,缅怀滕氏子孙对家乡、对故国、对先祖祖居地的桑梓情怀。
如今,在离开故国两千多年后,滕姓子孙又自发地组织起来,从全国各地前来山东滕州,寻根问祖,旅游考察,了解“故国”的经济、社会、自然及人文状况……华夏滕氏宗亲联谊会会长滕荣康在文公台前宣读祭文:“皇皇我祖,赫赫之灵:我们来自浙江金华等地,是您们的后世裔孙。
岁月悠悠,两千多年了,对于您们——我们伟大的先祖,对于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您们的子孙始终魂牵梦萦,今天,我们终于回到了您温暖的怀抱!站在这里,遥想两千多年前,在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您们——我们伟大的先祖,行仁政,施善教,亲民利民,劳神苦思,创造了和谐灿烂的善国文化,留下了万世传颂的美名!对于这些,我们悠然神往,更感到无比的骄傲、自豪和荣光!沧海桑田,岁月变迁,然而,您们遗留在我们身上汩汩流淌着的血液,那是永远不变的!我们永远缅怀并承继您们的仁德遗风,以这种遗风修身、齐家、待人、报国,在公元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使之发扬,并将代代相传!伟哉我祖!我们永远怀念您们!祭祀您们!尊崇您们!伏惟尚飨!”与滕州有关的成语典故——三国五邑外出采访“天南地北滕州人”时,一直与老乡们探讨滕州以及滕州人千百年来不断进取获得成功的原因,结合当下提出的“滕州精神”,大概与滕地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有关吧——如今滕州所有的介绍文字里都自称是“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那么“三国五邑”是怎么回事呢?滕州有句俗语谓:“萝卜不大,长在了背(辈)上”——盖言物不在大小,而在于其重要与否。
古国探秘袖珍滕国生存记

古国探秘—袖珍滕国生存记【预告】一起盗窃案揭开一段尘封的滕国往事,三千年前的滕国到底有多小袖珍滕国又是如何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混战局面中存活了700年1990年7月29日的深夜,中国山东省的滕州市博物馆在经过了一天的人来人往后终于平静了下来。
凌晨3时40分,青铜馆的展厅内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在一片寂静的深夜里显得极其刺耳。
正在值班的安保人员顿时一个机灵,多年的安保经验使他敏锐地意识到:大事不好了!报警声响起后,正在值班的安保人员迅速赶往青铜馆展厅进行查看,并对所有门窗和锁进行了检查,结果却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安保人员以为警报器出现了问题,便回到了安保室。
可没过几分钟,尖利的警报声再次响了起来,安保人员意识到不太对劲,便再次跑到展厅查看,可展厅内依然没有什么异常。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安保人员再不敢掉以轻心,为了查证青铜馆展厅里是否有异常,他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在展厅外站了一会儿。
果然,没过多久,展厅内又隐隐约约发出了声响。
此时的安保人员开始紧张起来,他断定:展厅内肯定有窃贼。
可刚刚检查门窗都是紧锁的,如果真的有人,他又是怎么进去的呢安保人员意识到自己处于势单力孤的境地,便赶紧打电话报了警,并通知了其他安保人员。
公安干警很快就赶到了现场,在安保人员的协助下对滕州市博物馆周围进行了严密勘查,当他们发现博物馆展厅北面屋顶的盗洞时,安保人员这才明白展厅内的窃贼是怎么进去的。
众人一起来到青铜馆展厅门前,最前面的公安干警做了一个手势,后面的人以最快的速度冲了进去,同时将多枚强光手电直射进了展厅的各个方向。
但由于陈列文物的橱柜排列曲折,一时并没有发现盗贼。
安保人员在公安干警的指挥下,一个箭步冲进展厅,打开了展厅内的照明灯,公安干警随即冲过去,终于在靠近门边的夹墙内擒获了窃贼。
而在陈列着滕侯方鼎的橱柜前,正摆放着窃贼盗窃用的作案工具。
幸运的是,橱柜完好无损,滕侯方鼎也安然无恙,人们终于舒了一口气。
其实,这已经不是滕侯方鼎第一次差点被盗了,就在滕侯方鼎在地下埋藏近三千年,终于重见天日之时,就差点儿被当成废品给卖了。
揭开滕国故城的神秘面纱聆听久久回荡的历史涛声

揭开滕国故城的神秘面纱聆听久久回荡的历史涛声滕国故城简介滕国故城位于姜屯镇境内滕城村一带,是古“滕国”的发祥地,位于荆河之北。
为“古滕八景”之一。
本期就跟着小编一起探秘滕国故城的古老底蕴滕国故城位于滕州市姜屯镇境内滕城村一带,是古“滕国”的发祥地。
公元前26世纪,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其中第十子封于滕,称黄帝之滕。
公元前1027年,武王克商封其十四弟叔绣于滕,爵为候,为姫姓滕国的开始。
传三十一世,历时七百余年,于周赧王二十九(公元前286年)被宋国所灭。
如今城墙依稀可见。
1977年滕国故城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公台是滕国故城的重要遗迹,为战国时期滕文公所筑,故名文公台,亦名灵台,相传为滕王寝宫的遗迹。
古台为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约60米,南北长约45米,6-7米。
台上原有滕文公楼,后楼殿已毁。
明万历十三年修建真武庙,今尚存吕祖阁、休息洞、左掖门等。
滕州市政府和姜屯镇政府先后于1992年和2006年两次对滕国故城进行了修缮,加固了台基、殿阁,新修了碑林。
2008年,姜屯镇又报请省文化厅文物处批准,投资70万元,对滕国故城进行了修复和保护,新建了古城墙观光台,对城墙夯土基石加固;新设了“文公问政”、“滕黄编钟”等浮雕石刻,投资270万元,新修旅游专用道路1720米。
滕国故城现已成为滕州市重要旅游景点之一,姜屯镇也被评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镇。
滕文公楼公元前325年,滕定公卒,滕文公继位,初建文公楼。
由于年代久远,屡遭兵燹,原楼已荡然无存,后又多次重建。
1991年,滕州市政府拨专款重修文公楼,历时近一年竣工。
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生手书“滕文公楼”巨额悬于楼上;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学仲“为善兴滕”金碧辉煌,神韵飞动。
画栋雕梁,飞檐青瓦,绝胜于昔日楼台雄观。
叔绣叔绣,周文王十四子,武王庶弟。
武王克商封其为滕侯,是姬姓滕国的第一位国君。
滕文公滕文公,滕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国君,名姬弘,定公之子。
滕国

滕国【姓氏】:姬姓滕氏。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
”【历史】上古滕国:上古封国。
据《史记》、《国语》和明、清、民国年间的滕县志记载:“黄帝有二十四子,赐土得姓者十四。
其第十子封于滕”。
黄帝所封的滕国,疆域广大,经尧、舜、禹至商末灭亡。
“滕”,上溯其源,历史悠久。
关于“滕”字的出现说法不一。
一说‘滕’,古为塍,有滕州出土的金文可证。
《说文》:“滕,田畦也。
”《苍颉篇》:“塍,畔也。
”皆指田界而言。
《尔雅·释宝》:“塍,虚也。
”与沟壑坑堑隍池同类。
因滕与塍同音,古代经传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之义。
其实,应以滕为是。
二说:“滕”字未见于甲骨文,经典上“滕”,从水、金文为“”,从火。
《续滕志·金石志》载:“滕虎簋”上的铭文拓片:“虎敢肇乍(作)??。
”及1978年在滕县庄里西(村))(今滕州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之“滕公鬲”上,铭字七字:“吾乍(作)(滕)公宝彝。
或说“”当是一火图滕氏族的徽号,由于崇拜火神,取火之威烈腾耀作为自己氏族的象征。
后来,由于世代定居立国,进一步有了兵、农,祭祀造器的发展,于是承先祖号志,把姓氏铭制于造器上,为“”。
又因古滕地域,群山环抱,草茂林繁水丰富,适于氏族人群定居,但夏洪季节,东部万山之水皆注之,腾涌泛滥,非氏族部落所能抗拒,告之于天地,神灵,或因而演变为“滕”,《滕志》诸版本均云:“滕者,取水之腾涌名也。
”据《国语·晋语》胥臣云:“黄帝之于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十二姓中有滕姓。
《山东通志·封建》:“黄帝第十子封滕。
”志书称之为“黄帝滕”。
据有关黄帝“胙土赐姓”的记载,当为最早出现的滕氏族。
相传黄帝为我国古代北方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距今约五千年前),这个部落联盟南下,到达黄河流域,与原居东方的夷人融合(或者说就是滕氏族),即为定居于这一地区——荆水(今名城河)之域的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先民,因就有了“滕”这个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滕”,上溯其源,历史悠久。
关于“滕”字的出现说法不一。
一说‘滕’,古为塍,有滕州出土的金文可证。
《说文》:“滕,田畦也。
”《苍颉篇》:“塍,畔也。
”皆指田界而言。
《尔雅·释宝》:“塍,虚也。
”与沟壑坑堑隍池同类。
因滕与塍同音,古代经传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之义。
其实,应以滕为是。
二说:“滕”字未见于甲骨文,经典上“滕”,从水、金文为“ ”,从火。
《续滕志·金石志》载:“滕虎簋”上的铭文拓片:“ 虎敢肇乍(作)……。
”及1978年在滕县庄里西(村))(今滕州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之“滕公鬲”上,铭字七字:“吾乍(作) (滕)公宝 彝。
或说“ ”当是一火图滕氏族的徽号,由于崇拜火神,取火之威烈腾耀作为自己氏族的象征。
后来,由于世代定居立国,进一步有了兵、农,祭祀造器的发展,于是承先祖号志,把姓氏铭制于造器上,为“ ”。
又因古滕地域,群山环抱,草茂林繁水丰富,适于氏族人群定居,但夏洪季节,东部万山之水皆注之,腾涌泛滥,非氏族部落所能抗拒,告之于天地,神灵,或因而演变为“滕”,《滕志》诸版本均云:“滕者,取水之腾涌名也。
”据《国语·晋语》胥臣云:“黄帝之于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十二姓中有滕姓。
《山东通志·封建》:“黄帝第十子封滕。
”志书称之为“黄帝滕”。
据有关黄帝“胙土赐姓”的记载,当为最早出现的滕氏族。
相传黄帝为我国古代北方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距今约五千年前),这个部落联盟南下,到达黄河流域,与原居东方的夷人融合(或者说就是滕氏族),即为定居于这一地区——荆水(今名城河)之域的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先民,因就有了“滕”这个地方。
殷代滕国殷代有滕伯,名文,为滕君,滕为方国之地。
据《史记·索隐》云:“殷之世有滕伯名文者,黄帝裔也,为滕君,世系无考。
”按“伯”在我国古籍中为部落首长的名称,是管领一方的长官。
《辞源》注:“殷之州长曰伯”。
这说明今滕地曾是古滕部落方国地。
《续滕县志》说:“黄帝所封之滕,历唐尧、虞舜、夏殷至商末年而灭。
”但详情不知,今亦无考。
所言当反映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是原始社会末期,以黄帝为首的部落氏族联盟中,一个部落氏族是居于滕姓的。
黄帝有二十五子或二十四子,不一定真是黄帝自己亲生这么多的孩子,而是反映出当时已经到达了父系氏族家长制时期,每一个出自黄帝的姓,不过是指黄帝领导下的一个部落氏族。
由此可见,“滕于我国历史进入奴隶制国家出现的初期,已是一方国存在。
”周代之滕关于滕国的始封,文献有明确记载:《世本》:“错叔绣,文王子”(《汉书·地理志》)师古注引。
“错叔绣封滕”。
《世族谱》:“滕,姬姓。
文王子错叔绣之后,武王封之居滕。
今沛郡公丘县是也。
”《本世》(秦嘉谟辑本)说:“滕氏,周文王第十四子滕侯之后,子孙以国为氏”。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曰:“《系本》亦云‘错叔绣,文王子’”。
根据这些文献的说法:可知周代滕国的始封者是错叔绣其人,为文王之子,被武王封于滕,此就是周代之滕。
滕国疆域据《左传》记:称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
”《孟子·梁惠王下》:“滕,小国也,间于齐楚。
”据《禹贡七期·战国疆域变迁考》序例(续):“滕在今滕县西南约东界倪,北界邹(驺),南及西界鲁。
”滕国的发展状况由于文献记载的阙佚,除滕的始封以外,关于西周时代的滕国历史,知之甚少,但是从考古材料上看,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址,滕地至少发现了**处,这些遗址反映出西周时期滕国的居民人口稠密,考古工作者在这些遗址中采集到铜鼎、石斧、石镰、陶质的鬲、豆等器物。
在姜屯镇庄里村西边,还发现一座西周初年墓。
出土一批重要器物。
从这里可以证明滕地做铜器的技术相当高。
由于滕国国君所做之器,很可能是本地铸造的。
如果是这样,就足以说明滕地冶铜业在当时有高度发展水平。
如果是滕国国君向外地定做,那么,作为铜器的补偿价值,滕国也要拿出一大笔价值相当的财富来与之交换回赠。
此墓还出有玉器、玛瑙珠,表明当时的制玉手工业达到了一定水平。
这些重要的随葬品反映出滕国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繁荣。
从考古出土文物上看,古滕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相当先进的。
商代时滕地,其经济水平与中原地区相同。
在洪绪商墓葬出过一件锢鼎。
形状与中原地区商代铜鼎相同。
当然,其铸造地点有滕县之外的可能。
如属滕地所造,那么,就说明当时滕地之铸铜业已达到和中原地区一样的水平。
如果是中原地区铸造的话,就说明商代的滕地与中原或其他地区的商业贸易、行政往来都非常密切。
东周时期,滕国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原地区,且人口相当稠密,经济较发达。
从以上资料表明,古滕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当高的,其社会经济和进展与中原地区是并驾齐驱的。
春秋时期的滕国处于列强之间,跟随大国会盟征战。
今日朝鲁,明日事宋,改日又得恃晋。
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
在强国的夹缝中讨生活、图生存。
有时也作为大国霸业的支持者比较活跃。
齐桓公称霸期间曾与以齐国为首的其他诸侯国“同盟于幽”。
狄破卫后,又和齐国一道为卫国提供了五千移民。
助卫复国《左传·闵公二年》。
滕南邻于宋,宋国力比滕强大,故不时侵扰欺凌。
在宋襄公短命的霸业活动中,曾拘捕过滕宣公婴齐(《春秋·僖公十九年》)。
滕在宋的胁迫下,滕国参加了以宋为首的诸侯国的伐郑(《春秋·僖公二十二年》)。
宣公九年、十年宋国又乘滕昭公死亡的机会以“滕人恃晋而事宋”为借口,两次征伐滕国。
襄公二十七年在宋国举行的弭兵之会上,宋以滕为已之属国为由而不较其“与盟”。
在晋楚争霸期间,滕国是晋的同盟国,除昭公四年曾参加过楚国为首的诸侯国召开的中之会以外,晋国所主持的不少外事活动和征伐,滕国都是积极的支持者。
滕鲁关系一直是比较好的。
《左传·昭公三年》记载:鲁人穆叔所谓“曹滕二邾实不忘我好”,滕视鲁为其“宗国”(《孟子·滕文公上》),多次朝见鲁侯,当滕、薛争长时,鲁支持滕国(《左传·隐公十一年》),此后在一切滕薛同时参加的盟会活动,均把滕排在薛的前面。
战国时期,滕国发展迅速,据《汉地理志》记载:“传三十一世”至滕文公。
按《古纪世本录》:“文公是定公子,本是元公弘·弘为世子,定公薨,世子立,以元公行文德,故谓之“文公”。
文公以礼聘孟子,“孟子之滕,馆于上宫”。
安排住在高级宾馆“上宫馆”。
承孟子教,行《井田贡助(借民力助耕公田的一种劳役租赋制度)、庠序(乡农之学)、学校(士子之学)之法》。
使民有恒产为世禄而有恒心,并以寓兵于农,伏险于顺;再以庠序、学校,明人伦相为表里,使人居正业,得以时教。
风尚忠孝廉节,因念礼乐兵农,于是,道不变,法亦不敝,刑律无措,当世谓滕行圣人之政,远近翕然称贤君,慕名来滕者络绎不绝,“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滕被誉为“善国”。
滕国之灭关于滕国之亡,历史上曾有不同说法。
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为齐威王灭滕;二为齐景公亡滕;三为越灭滕。
因为齐威王时期,正是齐国兴盛时期,扩疆辟土,灭滕为顺势推舟之事,但从时间上推算差异甚大。
《世本》“齐景公亡滕”服虔《左传·昭公四年》注亦同此说。
但《世本》又说:“隐公之后仍有六世为君”,滕隐公属于春秋末年,其后六世已入战国,显然前后矛盾。
故“齐景公亡滕”之说是错误的。
《古本竹书纪年》:“于粤子朱勾三十四年灭滕”,按越王朱勾三十四年为公元前414年,此时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尚未出生,故此说与《孟子·滕文公》篇所载孟子曾与滕文公相交往的史实相矛盾。
因此这种说法也是不正确的。
此外,《战国策》还有宋亡滕的说法。
《战国策·宋卫策》说:“康王大喜。
于是,灭滕。
伐薛、取淮北之地”。
按《战国策年表》。
灭滕、伐薛、取淮北之地。
时为公元前318年,即宋康王十一年,相当于齐宣王三年。
将以上几种说法综合起来看,笔者认为,滕是亡于宋之手。
但宋亡滕之后,引起齐国强烈反映。
这是必然的,因为侵犯了齐国的利益。
故齐国很快出兵,占领滕地,并继续进兵,灭掉了宋国。
由于时间相距很近,于是,古文献中又增加了齐亡滕的说法。
古滕国纪年分析下面引用诸多学者论文,分析古滕国纪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主要成就》李学勤/data/articles/e02/232.html上下五千年—断代工程组长李学勤报告摘录—“名家讲坛”/publicforum/content/no05/1/40561.shtml我国考古专家在一九九六年正式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有二百多位专家学者,分九个课题,四十四个专题开始研究。
经多年的文献考证、挖掘考古、碳十四测年、天文分析及严格的计算,最终得出结论,武王克商的准确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随着断代成果的发布,引来很多争议和质疑。
《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失败检验“走出疑古”》吴光泳《“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陈宁(/publicforum/content/no05/1/40561.shtml)《夏商周断代工程质疑》周法高,称断代工程经不起推敲,是豆腐渣工程。
/data/articles/e02/280.html先后学者们又相继发表了各自的成果《周武王克商的正确年份和日期》朱永棠/data/articles/e02/89.html正确的商王朝纪年与断代工程《成果报告简稿》商王朝纪年比较(表格大,在此省略)《中国夏商周三代纪年研究》陈伟元/vbb/showthread.php?threadid=21171周懿王元年丙寅---二十五年庚寅b.c 895年--- b.c 871年周共王元年甲寅---十二年乙丑b.c 907年--- b.c 896年;周穆王元年己未—五十五年癸丑b.c 962年--- b.c 908年周昭王元年庚子---十九年戊午b.c 981年—b.c 963年周康王元年甲戌---二十六年己亥b.c 1007年—b.c 982年周成王元年丁酉—三十七年癸酉b.c 1044年---b.c 1008年周武王十二年辛卯---十七年丙申b.c 1050年—b.c 1045年以上两位学者观点一致,武王克商的准确时间是武王十二年辛卯(公元前1050年),朱永棠教授研究结果:武王克商应该是公元前1050年1月31日。
该论文可阅读网址:/cgi-bin/data/xiaoran.cgi?act=list;c=e02下面分析与古滕国纪年有关的部分资料:滕万鹏先生《贤才篇》:滕叔绣周文王第十四子,封于滕地,于公元前1110年建立滕国(今山东滕州),称滕侯,公无前286年失国,相传近千年,传三十一世后,子孙以国为姓,取姓为滕,奉为滕姓始祖。
《丝纶篇》:滕叔绣,周文王第十四子。
武王克商建周。
武王十三年(即克商后第二年,公元前1110年)辛卯,封叔绣于滕(今山东省滕州市一带),建立滕国,国君称滕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