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管理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印象管理综述

印象管理综述

印象管理综述作者:张林林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24期[摘要]近年来,印象管理日益受到社会学、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关注,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变量。

文章主要介绍印象管理的概念、印象管理过程和策略以及国内外研究情况,并针对印象管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视角,以期对印象管理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参考作用。

[关键词]印象管理,策略,综述中图分类号:B83-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4-0283-01一、印象管理概述印象管理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欧文·戈夫(Erving Goffman)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的理论。

该书中把人们看做生活舞台上的演员,把人际行为看作参与者的自我呈现。

笔者将印象管理视为一个积极的广义概念,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们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以确保他们对自己做出愉快的评价。

是人际交往中非常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

印象管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获得性印象管理,指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的印象管理;2、保护性印象管理,指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地看待自己的防御性措施的印象管理。

二、印象管理过程印象管理过程分为五个组成部分:(一)印象管理的动机,是指人们想操纵和控制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的意愿程度。

其水平取决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1.印象与个人目标的相关性。

越是与个人目标相关密切的印象,个体进行印象管理的动机就越强烈。

2.这些目标的价值。

越是有价值的目标,个体进行印象管理的动机就越强烈。

3.一个人期望留给他人的印象与他认为自己已经留给他人的印象之间的差异。

差异越大,个体的印象管理的动机就越强。

(二)印象建构,是指个体有意识地选择要传达的印象类型并决定如何去做的过程。

包含两个过程,即:1.选择要传达的印象类型;2.决定如何去做。

(三)自我呈现行为。

要传递期望的印象需要开放自我相关的信息,通过对信息进行编辑、整理,通过个体言语和非言语的“表演”,使观众形成特定印象的过程。

95后大学生印象管理的现状研究

95后大学生印象管理的现状研究

95后大学生印象管理的现状研究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朋友圈作为微信的社交场所,对印象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在朋友圈采取的印象管理策略在无形中也对塑造个人印象起着强有力的影响。

鉴于此,本文对浙江理工大学各年级的95后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

数据统计发现,基本上所有的95后大学生都使用微信朋友圈,好友包括同事和陌生人;日常生活型内容是朋友圈主要信息内容,对能力展示的印象管理策略基本持回避态度;接近九成的95后大学生都非常重视朋友圈的自我印象管理,但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他们态度消极;近七成的95后大学生限制了朋友圈的查看时间,主要屏蔽对象为父母、亲戚长辈、老师;艰难进行获得性印象管理是95后大学生对朋友圈的自我印象管理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印象管理大学生调查印象管理策略腾讯公司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量已超过12亿,由此可见,微信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沟通工具。

朋友圈是微信的一款社交功能应用,微信用户通过个人状态的展示、分享和评论,达到朋友间交流的深化(宋江波,2014),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的印象管理。

因此,对于年轻一代的95后大学生而言,微信朋友圈已不仅仅是网络社交的场所,更是做好个人印象管理的阵地。

而了解分析95后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印象管理的现状是完善个人印象管理措施的前提,鉴于此,本次调查采取线上调查的方式展开,收回有效问卷共96份。

有效样本中,女生占比66.67%,男生占比33.33%,涵盖了浙江理工大学大一至大四各年级和研究生,其中大三和大二年级的占比较高,分别为35.42%和31.25%。

样本覆盖面广,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一、自我呈现主体的基本信息根据问卷调查数据,93.75%的95后大学生都会使用微信朋友圈这一功能。

好友圈由各种各样的人群组成,包括同学、老师、父母、亲戚长辈、不常见面的老朋友,其中分别有48.89%和35.56%的填写者的朋友圈还包括陌生人和同事。

印 象 管 理

印 象 管 理
是自发的印象管理习惯。比如说见到朋友要打 招呼并且微笑,上司讲话时表示自己正在仔细 聆听等,总之印象管理行为是常常发生的。什 么样的印象管理是成功的呢?简单地说,印象 管理应该适宜环境的要求。比如到农村去调查 农民生活,如果调查者西装革履,谈吐高深莫 测,那么即使调查者对自己的形象非常注意, 并且花了一番心血,他也难给别人留下较好的 印象,调查可能也收不到好的效果。
(二)印象管理的分类
1.获得性印象管理
所谓获得性印象管理,就是试图使别人更 积极地看待自己,努力树立和完善在他人心目 中的完美形象,其目的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好评 和赞许。通常情况,人们会选择以下的手段来 进行获得性印象管理:意见遵从 、热情相助、 抬举他人、自我抬高、自我宣传和以身作则。
(1)意见遵从。即附和他人意见。为了避 免“应声虫”的骂名,他们在表现意见遵从时 一般不会一味地表示赞同,而常常是在一些无 关紧要的事情上表示不同意见,而在重大问题 上则意见一致,或在开始时发表不同意见,而 后逐渐趋同,制造出一种虽然被说服但自己却 很有主见的假象。
其次,过分的重视印象管理也很可能无法 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因为你把自己包装得过 于严密,别人根本无法了解你究竟是什么样的 人,因此也无法信任你。
最后要特别提到的是,如出于不良的动机, 为了庸俗的目的,印象管理就会恶化社会风气, 但这应该不是印象管理本身的问题,而是动机、 目的的问题。
印象管理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增加了不小
2.保护性印象管理 所谓保护性印象管理,是人们尽可能地弱
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别人消极地看待自己,免 于形象受损的一种努力,其目的是在于避免惩 罚和责备。一般情况下,人们通过以下手段进 行保护性印象管理。
(1)借口。即承认行为本身有错,却否认 自己应该对行为负责,于是把过错归于偶然因 素、不了解情况、生理驱动力,甚至推诿他人。 例如,迟到的员工可能借口路上堵车、昨夜失 眠等。借口若有效必须充分、正规、真诚和易 于被人接受。

印象管理研究综述

印象管理研究综述

是在大多数情 况下 , 我们并不是等到掌握了对象的全部特征之后才 形成对它的印象, 有时候甚至只需要看一个人的照片或者跟它说几
句话就可以形成一种最初 的印象 。 在 日常生活中 , 由于交往 的需要 , 我们常常希望 可以给对方留 下一个好的、 当的印象 , 恰 这种有意影响别人 , 自己形 成符合 自己 对 期望的某种印象的过 程则 叫做 印象管理 。 社会心理学家 C f a 曾 , mn o 经把 印象 管理称作 “ 台演 出艺术 ” 他认为社 会交往如 同戏剧舞 舞 , 台, 每个人都在表演 , 努力扮演好 自己的角色 , 以赢得 别人 的赞扬与
地进行交往 。
4 恳求 。 ) 恳求是获得性印象管理 中较为特殊的一招 。 恳求者是 利用 自己的弱点来影响他人 。恳求者非常善 于给他人 留下 自己能 力 比较差或者看起来很糟糕的印象 , 通过激活社会责任规范使 自己 获益(ekr l t , 95 。研究表明如果能使 别人 相信 自己无 B c e &Va i 1 9 ) rn
尊重 。
BD I R问卷脱胎于 Sch i G r 17 ) 自欺与他欺问卷 , a e k m和 u ( 9 8 的 本来是测量社会赞许性 的。 alu 将其分为两个独立的分问卷 , Pu s h 并
直接用其中的 2 个项 目作为印象管理分问卷 ,但这样的做法有一 0
定 的问题。因为 , 印象管理行为本身是具有追求社会赞许并避 某些 免社会不赞许 的特点 , 但并不是所有的印象管理行为都存在社会赞
印象的方法称 为印象 管理策 略。 为经典是 J e 等人(92提出 较 os n 18 )
3 威慑 。从事威慑策略的个体想要传达言
G 0— l5耀 每个人 总是试 图在社会 情境 下保持适 当的 99 出,

印象管理 综述

印象管理 综述

印象管理概述一.概念印象管理是指个体在社会情境中控制他人形成自己期望印象, 并加以维持、保护, 或改变已经形成的非期望印象的过程。

企业的印象管理行为可以被定义为:有意或无意地试图控制企业信息主要受众的印象行为。

其中信息的主要受众包括股东、债权人、政府机构、供应商、客户、员工以及一切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

二.策略印象管理的策略包括:自我美化,他人美化,其他策略。

自我美化是指努力增加自己对他人的吸引力来提高自己的形象。

他人美化是指使用许多策略来引发他人积极的心情和反应。

其他策略还有威胁/恳求等。

三.效果及影响进行印象管理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但如果使用过度或不当,会给人留下有意操纵别人或不诚恳的印象。

印象管理策略的使用会影响决策的准确性。

四.印象管理模型构建印象管理过程分为五个组成部分比较合理。

第一部分, 印象管理动机。

在社会行为过程中, 个体对环境评估后确定是否要进行印象管理。

它反映印象管理行为与其他行为的区别, 体现印象管理行为的特异性。

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正在或将要被他人评价时, 就会触发印象管理动机。

第二部分,期望印象的构建。

要传递一个什么样的印象给对方。

需要对自我、目标人及当前情境进行认知和评估, 确定自己要传递一个什么样的印象给对方。

要使传递的印象有利, 一方面要呈现可以验证的自我信息, 同时还要开放与对方价值评价标准一致的信息; 要使这两者统一, 就要根据对方的特点选择性地开放在特定场合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要保证信息的可信性, 就要呈现真实的自我信息和表现出促进互动关系的行为。

主要是有利性和可靠性的平衡问题。

第三部分自我呈现行为。

要传递期望的印象需要开放自我什么样的信息, 并对相关的自我信息进行编辑、整理, 通过个体言语和非言语的表演, 使观众形成特定印象的过程。

传递期望印象的行为包括两大类: 第一, 符号化行为。

( 1)自我描述或自我陈述。

告诉他人自己是什么人, 自我陈述是最直接的方式。

中国人的印象管理

中国人的印象管理

中国人的印象管理所谓印象管理,是指自我服务偏见、虚伪的谦逊和自我妨碍都揭示出个体十分在意自我形象。

在不同程度上,我们始终在管理自己给他人营造的印象。

对于中国人,这种印象管理大多体现在“面子”“脸面”上。

中国人十分注重面子问题,害怕在人前丢面子。

并且中国人对于一个好印象的定义也和西方人大不相同。

总的来说,中国人的印象管理受中国儒家的传统文化影响很深。

一、面子与爱面子。

翟学伟认为面子是个体对作出良好行为后的自我评价及在他人心目中的序列地位。

左斌通过对脸面问题的实证研究认为,中国人认定的丢脸行为分为四类:违背道德的行为、暴露隐私的行为、能力缺陷行为和不良习惯的行为。

之所以中国人不愿意做出这些“丢脸”的行为,大多是认为这样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这正是在乎自我的形象,在对自我不良习惯等的掩饰中,很明显我们是在努力管理自己给他人营造的形象,这便是印象管理了。

中国网关于中国人“面子”观的调查表明,认为“面子”在中国人的社会交往中很重要的占%,认为一般的占%,认为不重要的仅占%。

好面子的这种印象管理充分的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比如说,一般情况下,中国人不愿意在街上大吵大骂以防给陌生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这便是有助于实现社会安定的一个实例。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说每个人每一天都在给不同的人演不同的戏,进行着自我的印象管理。

同样,通俗的来说,中国人每天努力的去做让自己有面子的事或者说是为了自己做了丢面子的事情而懊悔都是在进行自我的印象管理。

我们说中国人好面子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再往深说,中国人印象管理的方向也深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印象管理方式中华上下五千年,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就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儒家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于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对长辈的绝对尊敬是给人留下好印象的。

相反,虐待父母,不尊重老人等行为会受到整个社会的指责。

因此,从某些方面来说,中国人一般趋于在陌生人面前尽力表现出对长辈的尊敬。

印象管理的研究综述

印象管理的研究综述

印象管理的研究综述一、印象管理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印象管理这一现象非常普遍。

在学术界,从上世纪中后期开始,有关印象管理的研究在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组织学等领域中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几个交叉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题。

印象管理为“有意或无意试图控制在真实或想象的社会活动中的形象”,以及“一个人试图影响另外一个人对自己感知的做法”。

有的研究称之为印象整饬,也有的研究称之为自我实现,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它是自我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包括与他人的社会互动,是自我社会认知观点的核心关注点。

印象管理的确切定义是:控制或管理信息,以影响他人对我们的印象的有目标指向的行为,是影响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手段,每个个体都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Schlenker将印象管理界定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概念是指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所有人际互动过程中的基本组成部分;而狭义的概念则认为,印象管理从根本上是不好的、邪恶的,主要是一些试图控制和欺骗他人的行为。

二、印象管理的测量工具1、印象管理量表。

aulhus提出印象管理量表,共有20 条项目,让被试对每一项目用7 分制评定同意的程度,这一量表虽然没有得到广泛使用,但是在大学生的调查中表明它具有良好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

2、印象管理策略分类量表Bolino和Turnley(1999)使用了Jones和Pittman (1982)对印象管理策略的分类,开发了22个条目的量表,来测量个体使用五种印象管理策略(讨好、自我宣传、以身作则、恳求和恐吓)的频率。

3、SPEQ受印象管理的三成分模型的指导,其测量工具上也发生了变化。

Moil和Hall在2000年和2003年进行了三项研究,来检验Leary和Kowalski提出的印象管理两因素模型。

他们编制了SPEQ,总量表共9个项目(印象动机6个、印象建构3个),结果发现两因素均具有合理性。

三、印象管理策略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

印象管理及其相关研究述评

印象管理及其相关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2):309~314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印象管理及其相关研究述评刘娟娟(西安理工大学学生处,西安 710048)摘要近年来,印象管理日益受到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关注,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变量。

文章回顾了印象管理概念的由来及发展过程,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印象管理的研究现状,对已有研究进行了评价,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对我国学者进一步开展有关印象管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印象管理,自我表现,自我监控,控制点,自尊。

分类号 B849:C911 引言目前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与人的交往离不开信息的互动,因此使用和控制信息在生活中不言而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而印象管理是控制或管理信息,以影响他人对我们的印象的有目标指向的行为,是影响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手段,每个个体都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然而,这并不是说印象管理是一种欺骗性行为,也可能是个体已经形成的一种处事风格,并且,在个体进行印象管理活动时可能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所以说印象管理并不完全是欺骗性的。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印象管理现象开始受到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在短短半个世纪中,有关印象管理的研究在社会学、组织学、管理学、沟通学和心理学领域中得到迅速的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来,实证的社会心理学家以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为切入点,试图揭示人类互动的本质,并把这一概念应用到广泛的社会现象领域。

2 印象管理的概念由来及其发展过程印象管理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政治家兼作家马基雅维里[1](Machiavelli,1469~1527)。

他在《君主论》中写到,“一位君主能够征服并且保持那个国家的话,他所采取的手段总是被人们认为是光荣的”。

他的思想被后人称为马基雅维里主义(machiavellianism),是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

这一思想反映了“马基雅维里对如何控制人类行为的理解。

对现代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印象管理’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象管理的研究综述
作者:宋紫薇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第09期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9-0076-01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印象管理这一现象非常普遍。

在学术界,从上世纪中后期开始,有关印象管理的研究在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组织学等领域中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几个交叉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题。

印象管理为“有意或无意试图控制在真实或想象的社会活动中的形象”,以及“一个人试图影响另外一个人对自己感知的做法”。

有的研究称之为印象整饬,也有的研究称之为自我实现,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它是自我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包括与他人的社会互动,是自我社会认知观点的核心关注点。

印象管理的确切定义是:控制或管理信息,以影响他人对我们的印象的有目标指向的行为,是影响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手段,每个个体都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Schlenker将印象管理界定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概念是指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所有人际互动过程中的基本组成部分;而狭义的概念则认为,印象管理从根本上是不好的、邪恶的,主要是一些试图控制和欺骗他人的行为。

二、印象管理的测量工具
1、印象管理量表。

aulhus提出印象管理量表,共有20 条项目,让被试对每一项目用 7 分制评定同意的程度,这一量表虽然没有得到广泛使用,但是在大学生的调查中表明它具有良好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

2、印象管理策略分类量表Bolino和Turnley(1999)使用了Jones和Pittman(1982)对印象管理策略的分类,开发了22个条目的量表,来测量个体使用五种印象管理策略(讨好、自我宣传、以身作则、恳求和恐吓)的频率。

3、SPEQ受印象管理的三成分模型的指导,其测量工具上也发生了变化。

Moil和Hall在2000年和2003年进行了三项研究,来检验Leary和Kowalski提出的印象管理两因素模型。

他们编制了SPEQ,总量表共9个项目(印象动机6个、印象建构3个),结果发现两因素均具有合理性。

三、印象管理策略
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

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称作获得性印象管理,像迎合、自我宣传、威慑、例证、请求帮助、间接印象管理和非语言印象管理,其目的旨在传递一种特定
的形象。

一般将目标指向于印象管理的接收者、评价者,如在人际交往中,通过逢迎、讨好等行为来获取人际间的彼此吸引,如抬举他人、意见遵从等;另一种将目标指向于行为者自身,通过一系列的策略行为将人际交流的主题界定在能使自己凸现优秀的方面,从而使自己显得更有能力,具备更多的积极特质。

如自我宣传、享有权利、增强效应、克服障碍等。

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

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看待自己的防御性措施称为保护性印象管理,其动机旨在避免显著的社会赞许的丢失或避免积累社会不赞许的愿望。

在社会交往中,当自身被置于尴尬、危机境地时,他们会通过各种补救措施将造成的消极影响减至最低,从而达到减低、否认、中和化已留下的消极印象的目的。

主要包括:合理化理由(包括借口和辩解)、事先申明、自我设障、道歉等。

非言语印象管理策略。

除了使用各种言语性印象管理行为来影响他人对自身的评价之外,很多非言语性行为,如面部表情、触摸、身体位置、姿态等,也能够有效的影响双方之间的相互印象。

非言语行为的不易察觉、难以捕捉性,以及它身上所赋予的独特含义,使得人们对它的运用乐此不疲。

四、印象管理的评价与展望
本土研究不足。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人注重“面子”,其抽象性、不可捉摸性成为中国人心理最微妙、奇异之处,也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标准,同时也使得中国人不想、不愿也不会将自己表现的太过完美。

所以,这一系列的隐性道德规范促使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与西方人必会有所不同,由此,针对中国人的性格特质探讨在中国的社会交往中,中国人的印象管理表现尤为必要,而将来的研究可在此方面做一扩展。

有关测量工具亟待完善。

国内、外的研究者多是以自编问卷或对某些问卷加以修订、改编进行研究,研究角度、目的的不同致使测量工具并不具有一致性,所以,跨文化的比较及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做信、效度检验不高。

由此可见,编制一份完善的印象管理策略及风格的测量工具,及建立多种文化背景中的常模资料,对于了解不同组织、文化中人们的日常交往表现实属必要。

研究方法还需创新。

从已有的国内、外文献研究中可以发现,实验研究和量表施测是研究者们采用的两种主要研究方式。

扩展新的研究方法势在必行。

当然,已有个别研究者采用元分析或录像观察、录音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研究,但为数不多;另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网络传媒或电子监控直接观察、分析真实面试情境中应聘者的表现,也可以考虑成为研究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Rosenfeld P, Giacalone R A, Riordan C A. Impression management. In: N. Nicholson (Eds.).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ers,1995
[2] Fletcher C. Ethical issue in the selection interview.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992, 11:362~367
[3] Rosenfeld P, Giacalone R, and Riordan C. Impression management - building and enhancing reputations at work. London: Thomson Learning, 2002. 256
[4] Avery D R, Mckay P F. Target practice: An organizational impression management approach to attracting minority and female job applicants. Personnel Psychology, 2006, 59 (1): 157~187
[5] Morgan L, Gretchen S. How to play to your strength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5,83 (1): 75~80
[6] 黎恒,王重鸣.结构化面试研究新近展.人类工效学,201,(4):30-33
[7] 林语堂.中国人.见:林语堂主编.吾国吾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