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合集下载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羊痘病是一种由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羊痘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在人和动物中均可引起感染。

羊痘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医疗条件和卫生环境的限制,羊痘病依然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

为了及时有效地进行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本文就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进行探讨。

一、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1.临床症状羊痘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咽喉疼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并伴有皮疹和多器官受损。

通过临床症状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可能感染了羊痘病毒。

2.实验室检测羊痘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病毒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病毒学方法包括病毒分离、培养、鉴定和电镜检查,血清学方法包括抗体检测、免疫荧光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CR技术和核酸杂交技术。

这些实验室检测方法可以迅速而精确地确认患者是否感染了羊痘病毒。

二、羊痘病的防控1.加强宣传教育对于羊痘病的防控工作,首先要加强对羊痘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羊痘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增强公众对传染病的防范意识,推广羊痘病的预防知识,提高人们对传染病的自我保护能力。

2.疫苗接种目前防控羊痘病的最有效方法是疫苗接种。

羊痘病疫苗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接种人群一旦接种了羊痘病疫苗,就可以获得持久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羊痘病的风险。

政府应该加大对羊痘病疫苗的生产和推广力度,广泛宣传和普及羊痘病疫苗接种知识,鼓励人们积极接种羊痘病疫苗。

3.加强监测和检测为了及时掌握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动态,必须加强监测和检测工作,建立健全的监测和检测体系,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报告,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防止疫情扩散。

4.加强医疗卫生管理在羊痘病的防控过程中,医疗卫生机构和各级卫生部门要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医疗机构的诊疗质量和安全,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防止交叉感染和医源性传播。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羊痘病是一种由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以影响到绵羊、山羊等反刍动物。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病例观察、病原学检查以及病毒分离鉴定等。

一、临床病例观察临床观察是羊痘病诊断的首要步骤。

病羊表现为发热、食欲减退、粘膜和皮肤出现红斑、水疱和溃疡等症状。

实验室鉴定时应观察病死羊的病变情况,包括病变部位、病变程度以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等,以为后续的病原学检查提供参考依据。

二、病原学检查1. 组织涂片检查:将病羊的病变部位取材制成组织涂片,用甲苯溶解固定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病毒感染的细胞内包涵体,进一步确定病原。

2. 免疫荧光染色:采集病死羊的皮肤组织,制成石蜡切片。

用羊痘病毒特异性抗血清与石蜡切片进行免疫染色,观察是否有病毒特异性的荧光,以确认病原。

3. 病毒分离鉴定:采集病羊的病变组织,如皮肤、黏膜、淋巴结等样品,经过化学处理和冷冻离心后,用感染性疱液接种到绵羊胎儿肾细胞或山羊胚胎细胞中,观察细胞是否出现明显的病变,出现细胞病变的可疑病毒培养物可以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或PCR等方法进一步进行鉴定。

三、防控措施1. 隔离病羊:一旦确诊有羊痘病,应立即将病羊与健康羊隔离,避免病毒传播。

2. 加强消毒:对于病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特别是病畜场和饲养设施等地方要加强消毒工作,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清洁相关场所。

3. 接种疫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有效提高绵羊的抵抗力。

4. 处理尸体:对于病死的羊要做好处理,及时安全地处理掉,以免病毒继续传播。

5. 合理饲养管理:做好羊群的饲养管理,保证良好的环境和饲养条件,加强羊群的营养保健,提高整体抗病能力。

对于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临床病例观察和病原学检查是主要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准确诊断羊痘病,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保护绵羊的健康和免疫力。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1. 引言1.1 研究背景羊痘病是一种由细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为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

羊痘病在羊群中流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危害了养殖业的发展。

为了有效防控羊痘病的流行,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目前,虽然已有一些羊痘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控制方法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主要的疫苗接种策略是否适用于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段的羊群,羊痘病的防控效果如何评估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羊痘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实验室诊断方法、防控措施以及疫苗接种策略,并对羊痘病防控效果进行评估,为进一步完善羊痘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羊痘病是一种由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致死率。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羊痘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实验室诊断方法以及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为羊痘病的防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羊痘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羊痘病的传播规律和危害程度,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介绍羊痘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和实验室技术人员准确快速地诊断病例,从而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和治疗,降低病死率。

探讨羊痘病的防控措施和疫苗接种策略,可以有效遏制病毒传播,降低疫情发生和扩散的风险,保障人畜健康。

在将重点强调羊痘病防控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加强羊痘病防控工作提供指导意见和建议。

【内容结束】2. 正文2.1 羊痘病流行病学特点羊痘病是一种由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羊只和牛类动物。

其流行病学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传播途径广泛:羊痘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或者接触被感染的衣物、饲料等传播。

空气传播和食物传播也是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2. 临床表现多样:羊痘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高烧、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病情轻重不一,有些患者症状轻微,而有些患者症状严重并可能导致死亡。

羊痘病流行特点、临床表现与防控措施

羊痘病流行特点、临床表现与防控措施

2024年第02期羊痘又称“羊天花”或“羊出花”,山羊痘是家畜痘病中最严重的一种,是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侵害绵羊的叫绵羊痘,侵害山羊的叫山羊痘。

羊痘病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染疾病,其传播速度较快,致死量较高,因此需要对羊痘病的流行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提高养羊收益,带动养羊产业的快速发展。

1流行特点在养羊过程中,痘病毒可以感染不同品种、以及不同年龄段的羊群,其他动物感染该病的可能性较低。

病的致死率较低,病羊和携带病毒的隐性感染羊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可以通过呼吸道向外迅速传播,或通过被损坏的皮肤黏膜造成感染。

羊群染病后,其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病毒,会对饲料、垫料等造成污染,导致健康羊群感染。

该病毒的传播速度较快,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防控措施,则可羊痘病流行特点、临床表现与防控措施苗元高(南海市海门区四甲镇畜牧兽医服务站,江苏南海226100)D O I :10.3969/J .I SSN.1671-6027.2024.02.038作者简介:苗元高(1985~),江苏海门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治、检疫等工作。

摘要:新时期,羊群养殖产业正朝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利用科学化的饲养管理方法,提高养殖效益,同时在饲养过程中,需要对羊疫病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其中羊痘病的出现对羊群的健康造成了危害,需要采取多样化的防控手段。

关键词:羊痘病;临床特征;防控措施耗费大量的体能,所以在生产后要补给适当的水份与能量。

母羊生产时的身体消化系统未完全恢复,不适宜投喂太多的精饲料,可以适当投喂青饲料,并按照母羊的身体情况不断调节饲料结构。

当母羊生产后,不仅要满足其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同时要加强羊舍的卫生管理,做好保温通风的工作,避免其感染病菌。

可以根据母羊的乳汁状况对哺乳期进行分类,包括哺乳前期、哺乳盛期和哺乳后期。

母羊在哺乳前期因为分娩活动消耗了一定的体力,身体状况比较虚弱,这时需要为其补充营养丰富且便于吸收的饲养,加快母羊的身体恢复速度,提高羊乳的质量和产量。

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

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

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羊痘病,又称牛痘病,是一种由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动物为羊和牛,但人类也可受到感染。

羊痘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给畜牧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做好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工作对于畜牧业十分重要。

一、羊痘病的诊断1. 临床症状羊痘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发热、皮疹、水泡和溃疡等症状。

感染动物出现全身性不适、体温升高、口腔、眼部、外生殖器等黏膜处出现水泡和溃疡,腹泻等症状。

在青年羊、牛中,症状较为明显,而老龄或成年羊、牛中,感染无症状者亦多见。

2. 病原学检测羊痘病毒的检测主要包括病毒分离、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方法。

血清学检测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血凝抑制试验(SN),能够检测病原体的抗体水平。

而分子生物学检测则是通过PCR等技术检测病原体的DNA或RNA。

通过临床症状和病原学检测结果的综合分析,进行羊痘病的诊断。

为了排除其他病原引起的类似症状,还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1. 疫苗接种对于健康的羊和牛群,可以采用疫苗接种来预防羊痘病。

目前市场上已有多种羊痘病疫苗可供选择,如小牛传染性递减病毒疫苗(CJDV)和小牛传染性鼠疫病毒疫苗(CBPV)等。

2. 卫生管理做好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畜舍的通风和卫生。

及时清理粪便和尸体,消毒饮水和饲料,减少病原体在畜舍内的传播。

3. 隔离患病动物对于已经感染羊痘病的患病动物,应立即进行隔离,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接触患病动物的人员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人畜共患。

4. 加强养护管理做好羊牛的饲养管理,保证畜禽的体质健康,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的可能性。

5. 监测与报告及时咨询疾病防控部门,对于发现的羊痘病疫情及时报告,做好疫情监测与控制工作。

三、其他相关事宜1. 减少交叉感染对不同养殖场的羊牛,应该尽量减少交叉接触和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2. 临床治疗发现有羊痘病症状的动物,应及时进行临床治疗,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

羊痘及其综合防控

羊痘及其综合防控

羊痘及其综合防控羊痘是所致因羊痘病毒感染而引致的传染病,早期是个别羊发病后蔓延至全群。

病毒可经破损皮肤、黏膜等侵入机体,饲养人员、饲养用具、垫草做工等都是重要的传染媒介。

因病毒与皮肤和黏膜有特异亲和力,一旦侵入机体后,将经脑脊液直接到达黏膜和皮肤,在上皮细胞部繁殖形成一系列的炎症变化,即水疱、丘疹、脓疱、结痂等。

1流行病学羊痘病毒牦牛主要包括存在于病羊的皮肤、黏膜的丘疹、脓疱、痂皮内及鼻黏膜分泌物中,病羊体温升高时,其血液中存有大量恶意软件,病羊为传染源,主要包括经呼吸道感染,也可以皮肤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侵入机体。

饲养管理人员、护理工具、皮毛产品、饲料、垫草及体外皮肤感染寄生虫都为传染媒介;绵羊中细毛羊比粗毛羊或土种羊易感染,病情严重;羔羊较成羊敏感,病死率高。

气候寒冷、雨季、霜冻、枯草期和饲养管理诱因都是发病和财务管理加重病情的诱因。

2临床症状此病潜伏期1周,短则有2~3d,天冷时达3周。

就临床症状,山及绵羊痘和山羊痘症状基本相同,但是,仍然有不小差异。

2.1绵羊痘体温骤升,精神萎靡,食欲废绝,脉搏加速,手压脊柱,有疼痛感,腰部症状最明显。

结膜充血,轻度发炎。

症状持续1~2d,在病畜无毛区,嘴角、乳房、四肢内侧、眼睛周围等,有明显的红斑,形成结节,呈椭圆状。

数日后,结节呈丘疹,形成水疱。

后期,水疱破裂,形成痂皮,为结痂期。

痂皮在4~6d,开始脱落,遗留红色瘢痕。

2.2山羊痘病程与绵羊痘类似,但是,肿大多集中乳房部。

少数病羊,病变蔓延嘴唇。

病程在1~2周。

2.3恶性山羊痘体温骤升,精神萎靡,食欲废绝,脉搏加速,呼吸困难,结膜潮红,眼睑肿胀。

鼻腔流出脑脊液分泌物,经1~3d后,周身皮肤有黄豆达的红疹,经2~3d后形成疱疹。

持续9~10d,水疱内容变脓,后期干枯,数日后脱落,形成红色陷窝,最后形成瘢痕。

此病流行期,有非典型性经过。

早期症状差别不大,但是,到丘疹期,病情不再发展,结节大而形成硬结,不形成水疱,俗称“石痘”。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羊痘病是一种由羊痘病毒引起的疾病,常见于羊和山羊等动物中。

它可以对动物的健康和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还可能对人类造成威胁。

对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一、羊痘病的流行病学特点1. 流行病学特点羊痘病在羊、山羊等动物中广泛流行,尤其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更容易发生。

这种疾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分泌物和排泄物而传播,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在病原体进入体内后,动物体表和黏膜是主要的感染入口,接触染病动物的健康动物也容易受到感染。

2. 流行病学病原学羊痘病是由痘疹病毒所致,病毒属于病毒科,是DNA病毒,形态为球形。

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畜的血液、鼻涕、唾液和体液中,从而对其它动物进行传播。

3. 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羊痘病在动物中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全身出现结节状皮肤损害,黏膜浅层溃烂,进食和喝水减少,甚至不进食,精神沮丧。

患病羊只生产力明显降低,可导致死亡。

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会出现呼吸道症状。

二、实验室诊断方法1. 病原学检测病原学检测主要是通过病畜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来检测病毒抗体和病毒DNA。

血清学检测主要是通过血清凝集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来检测病毒抗体水平,用以间接检测动物是否感染了羊痘病毒。

而分子生物学检测主要是利用PCR技术来检测病毒DNA存在情况,用以直接检测动物是否感染了羊痘病毒。

2. 临床症状诊断在疫情暴发的情况下,应及时对疑似羊痘病病畜进行病原学检测,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诊断。

结节状皮肤损害和黏膜溃烂是羊痘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对于有这些症状的病畜应高度怀疑为羊痘病。

三、防控措施1. 疫苗预防目前,针对羊痘病已经研制出符合规范的疫苗,因此对于暴发情况下的幼崽或者羔羊可以进行疫苗预防,以减少感染率。

对于暴发区域可以进行大范围的疫苗接种以保持动物健康。

2. 环境消毒在疫情暴发的场所,应及时进行环境的消毒工作,尤其是对于有动物粪便和排泄物的地方要进行彻底的清理和消毒,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羊痘病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特点是发热、局部皮肤出现水疱和溃疡。

羊痘病毒主要通过气溶胶传播,具有强大的传染性。

在流行病学实验室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羊痘病的诊断和防控。

实验室诊断:1. 病毒分离:流行病学实验室中可以对患有疑似羊痘病的羊体内组织进行取样,并进行病毒分离。

常用的方法有细胞培养和动物接种。

通过病毒分离,可以明确疾病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而不是其他病原体。

2. 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抗原检测可以通过间接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病毒在患羊体内的存在。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确定疾病的诊断,并且对不同病毒株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3. 分子生物学方法:羊痘病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是通过PCR(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病毒DNA,在样本中放大并检测病毒的存在。

PCR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羊痘病。

防控措施:1. 疫苗接种:对于未感染的羊群,可以通过注射羊痘疫苗来预防羊痘病的发生。

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可以有效地保护羊只免受病毒感染。

2. 动物隔离:在发生羊痘病的地区,患有病毒感染症状的羊只应迅速隔离,以防止病毒的传播。

3. 环境卫生:定期清洁和消毒畜舍和周边环境,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羊痘病的传播。

4. 及时报告:一旦发现羊只出现疑似羊痘病症状,应立即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

流行病学实验室在羊痘病的诊断和防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室诊断,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疫情,以便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对于未感染的羊只,可通过疫苗接种等方法进行预防,进一步控制病毒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流 行 病 学
羊痘的病原是羊痘病毒 , 通 过 电 镜 观 察 发 现 该 病 毒 是 一
种 外 观 呈 编 织 状 的 圆柱 形 类 痘 病 毒 , 长度在 3 0 0 n m 左右 、 宽
生坏死或者形成 坏疽 , 出现 严 重 的 全 身 病 状 ; 甚 至 有 部 分 会 在 痘 疹 聚集 的 区 域 或 者 消 化 道 以 及 呼 吸 道 存 在 出 血 现 象 。 以上 症 状 严 重 的 病 原 最终 通 常 发 生 死 亡 。
薛 玉 成
( 黑 龙 江 省 五 大连 池 市 动 物 疫 病 预 防 与 控 制 中心 , 黑龙江 五大连池 1 6 4 1 0 0 )
Hale Waihona Puke 摘要 : 羊 痘 是 畜禽 疽 病 中症 状 最 严 重 的 一 种 急 性 、 热性 、 接 触 性 传 染病 , 是 由 于感 染 羊 痘 病 毒 而 导 致 。主 要 特 征 是 在
在, 尤其 是 发 病 初 期 体 温 升 高 阶 段 , 血 液 中 也 会 含 有 过 多 的
3 实 验 室诊 断
取 病羊痘疹渗出液进行涂片或者痘 疹皮肤进行 触片 , 制 成 薄 片后 使 用 冰 醋 酸 福 尔 马 林 液 进 行 固 定 , 再使 用 石炭 酸、
鞣 酸混合液进行染色 , 接 着用 氨银溶 液进 行镀 银 , 放 在 油 镜 下 进 行 镜 检 。能 够看 到 背 景 呈 淡 黄 色 , 存在 暗褐色或黑 色 的

9 6 ・
现 代 畜 牧 科 技 2 0 1 7 年第 1 期 总第 2 5期
d o i : 1 0 . 1 9 3 6 9 / j . c n k i . 2 0 9 5 —9 7 3 7 . 2 01 7 . 01 . 0 8 8
羊 痘 的流 行 病 学 、 临床 症 状 、 实 验 室 诊 断 及 防控 措 施
关键词 : 羊痘 ; 流行病学 I l 】 占 床症 状; 实验 室诊 断 ; 免疫预防 ; 对症治疗 中图分类号 : ¥ 8 5 8 . 2 6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 2 0 9 5 —9 7 3 7 ( 2 0 1 7 ) 0 1 —0 0 9 6 —0 1
病 毒 。羊 痘 病 毒 比 较 耐 干 燥 , 例 如 痘 痂 干 燥 后 能 够 在 低 于
O ℃温度下长时间生存 , 即 使 在 自然 情 况 下 存 在 于 羊 毛 上 或
小 颗粒 , 呈散在 、 成对或者成堆排列 。 挑取丘疹或者结 节病料 , 将 其 切成 1 a r m。的 小 块 , 使 用 中性 戊 二醛 进行 固定 后 按 照 常 规 操 作 制 成 超 薄 切 片 , 使 用 电 镜 进行观察 , 能够发 现大量 的痘 病毒 颗粒 。同时 , 将 病 料 接 种 在牛睾丸细胞 , 经 过盲 传二代 , 取 细 胞 使 用 中性 戊 二 醛 进 行 固定 , 制成超薄 切片后 放在 电镜 下观 察 , 能 够 看 到 典 型 的 痘病毒颗粒 。
度在 2 0 0 n m左 右 , 只 有 接 种 在 活 的 易 感 组 织 细 胞 中 才 能 够 生 长 繁 殖 。羊 发 病 后 会 在 皮 肤 和 黏 膜 形 成 典 型 的 丘 疹 和 疱 疹, 且 大 部分 养 羊 区 都 能 够 流 行 。 病 羊 主 要 是 皮 肤 水 疱 、 脓 疱 和 痘 痂 中含 有 羊 痘 病 毒 , 另 外 在 鼻 黏 膜 的 分 泌 物 中 也 存
病 羊 少毛 或 者 无 毛 的 皮 肤 以及 黏 膜 上 形 成 特 征 性 的 痘疹 。该 痛往 往 呈 暴 发 性 流 行 , 具 有 非 常 高 的发 病 率 和 死 亡 率 ,
造成妊娠母羊发生流产 , 影 响 毛 皮 质 量 。现 总 结 该 病 的 诊 断及 防控 措 施 , 供参考 。
0 . 5 mL 。接 种 后 第 五 天就 能够 形 成 免 疫 力 , 且 能 够 持 续 1年
期, 主要 是 出现 红 斑 ; 经过 1 ~ 2天 , 变 成 紫 红 色 或 者 红 色 小 丘疹 , 且质 地坚 硬 , 明显在 皮肤 表 面突 出 ; 接 着 丘 疹 不 断 增 大, 形 成灰 白色水疱 , 其顶 端 比较扁平 , 里 面存在 清亮浆液 , 还可能会形成 3 ~5 c m 左右 的出血性 大疱或 者脓疱 , 且 中 央 形成脐 凹, 此 时 病 羊 体 温 开 始 降 低 。另 外 , 由 于 发 生 白 细 胞
加 快 。 以 上症 状 出 现 后 经 过 1 ~ 4天 最 要 就 开 始 发 痘 , 通 常 在体 表皮肤 无毛 或者少 毛处 出现痘疹 , 如 眼角 、 两颊 、 鼻翼 、
唇边 、 四肢 、 乳房 、 尾部 内面、 阴唇 、 包 皮 以及 阴 囊 上 。发 痘 初
对全群定期使用 羊痘疫 苗接 种 , 每头 份 添加 0 . 5 mL生 理 盐 水进行稀释 , 然 后 每 头 都 在 股 内 侧 或 者 尾 根 内 侧 皮 内 注 射
者 羊 舍 内 的病 毒 也 能 够 生 存 长 达 6个 月 左 右 。病 毒 在 阳光 直射 、 高温 、 碱 性 条 件 以及 多 数 消 毒 药 都 能 被 快 速 杀 死 , 尤 其 是 对 热 比较 敏 感 , 当温 度 超 过 5 O ℃就 能 够 快 速 将 其 杀 死 。
2 临床 症 状
该病通 常具有 2 ~1 2天 潜 伏 期 , 平 均在 6 ~ 8天 。病 羊 发痘前 , 体温骤然升 高 , 可 达到 4 1 ~4 2 ℃, 精神 沉郁 , 食 欲 不
4 防控 措 施
免 疫 预 防 。如 果 该 地 区 比较 容 易 发 生 羊 痘 , 则 要 求 每 年
振, 结膜潮红 , 有黏性 或者脓性鼻液从鼻 腔流 出, 呼 吸 和 脉 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