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学》系列讲座(二十)--药物影响及电解质紊乱心电图
药物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研究

药物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研究心脏电生理是心脏功能的关键之一,而药物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研究对于心脏疾病的治疗和药物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药物对心脏电生理的作用机制以及相关研究进展。
一、药物对离子通道的影响离子通道在心脏电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药物通过调节或阻断心脏细胞的离子通道,来影响心脏的电活动。
常见的影响离子通道的药物有钠通道阻滞剂、钾通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等。
1. 钠通道阻滞剂:该类药物能够抑制心脏细胞中的钠离子通道的开放,使心脏细胞的复极过程延长,从而减慢心脏的电活动。
例如,利多卡因是一种常用的钠通道阻滞剂,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
2. 钾通道阻滞剂:这类药物能够抑制心脏细胞中的钾离子通道的开放,延长心脏细胞的去极化过程,从而增加心脏肌肉的兴奋门槛。
典型的钾通道阻滞剂有金鸡纳碱,它一般用于治疗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情况。
3. 钙通道阻滞剂:这类药物主要抑制心脏细胞中的钙离子通道,减缓心脏细胞内钙离子的流入,从而降低心脏肌肉的收缩力和心率。
常见的钙通道阻滞剂有硝苯地平和维拉帕米等,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心绞痛等疾病。
二、药物对心脏节律的影响除了对离子通道的调节外,药物还可以影响心脏的节律,包括心律失常和心率的调节等。
1. 心律失常: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离子通道的功能,改变心脏细胞的兴奋性和传导性,从而治疗或控制心律失常。
例如,利多卡因和胺碘酮是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够抑制异常电活动,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
2. 心率调节:某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窦房结的自律性、传导速度和心房、心室肌肉的兴奋性来调节心率。
β受体阻滞剂是常用的心率调节药物,通过抑制肾上腺素作用于β受体,降低心率和收缩力。
三、药物对心脏动作电位的影响心脏动作电位是心脏细胞兴奋和复极的过程,药物可以通过影响兴奋与复极的离子通道来改变心脏动作电位,影响心脏肌肉的收缩力和心率。
一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可以影响心脏细胞的动作电位,使其延长,增加心脏肌肉的收缩力;而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则可以缩短心脏细胞的动作电位,减少异常电活动的产生。
电解质紊乱的心电图表现

高钙血症
▪ 高钙血症是指血清离子钙浓度的异常升高,血清钙浓度高于2.75 mmol/L,称为高钙血症。血清钙在3.75 mmol/L以上,可发生 高钙危象,处理不及时可生命危险。高钙血症常见于原发性或继 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转移性骨癌、维生素D 中毒,静脉补钙过多或过快、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性肾功能衰竭 多尿期,使用利尿剂等。
高钙血症
1.心电图表现 (1)主要表现为ST段缩短或消失。 (2)QT间期缩短,与ST段缩短或消失有关。 (3)T波低平或倒置。 (4)严重高钙血症患者,PR间期延长,QRS波群轻度增宽。 (5)心律失常:各种早搏,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心 室颤动等。
高钙血症
高钙血症
2.处理方法 (1)轻度高钙血症:是指血钙浓度在2.75~3.00 mmol/L。高钙血症治 疗的目的在于将血钙降低。 (2)中度高钙血症:指血钙浓度在3.0~3.5 mmol/L。主要措施包括: 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扩容,使患者轻度“水化”;如果欲使血钙下降快些,可 用袢利尿药(但禁用噻嗪类利尿药)。如有肾功能不全,袢利尿药剂量要 大些。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加用袢利尿药,可使血钙在1~2天内下降 0.25~0.75 mmol/L。如果血钙下降不理想,可再加用双磷酸盐口服。
低钙血症
低钙血症
2.处理方法 有低钙血症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应予以治疗,血钙下降的程度和速度 决定纠正低钙血症的快慢。当血钙浓度降低到1.5 mmol/L以下时, 患者的神经肌肉兴奋性加强,口周及指尖麻木,肌肉收缩,汗腺、 口喉及支气管痉挛,心肌收缩功能障碍。若总钙浓度小于7.5 mg/dl(1.875 mmol/L),无论有无症状均应进行治疗。
高钙血症
(3)重度高钙血症:指血钙在3.5 mmol/L以上,即高钙危象。不 管有无症状均应紧急处理。治疗方法包括:①扩充血容量:可使血 钙稀释,增加尿钙排泄。只要患者心脏功能可以耐受,在监测血钙 和其他电解质、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下,可输入较大量的生理盐水。 ②增加尿钙排泄:用袢利尿剂可增加尿钙排泄。③减少骨的重吸收: 用双磷酸盐以减少骨的重吸收,使血钙不被动员进入血液。④治疗 原发性疾病。
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ppt课件

47
心房扑动、颤动
ATRIAL FLUTTER (AFL) ATRIAL FIBRILLATION (AF)
可编辑课件PPT
48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
➢ 无P波, 代之以“ f ” 波, 频率350~600 次/分;
➢ QRS-T波基本正常; ➢ 心室律(R-R 间期)绝对不等; ➢ 心室率 100-180次/分(未治疗者)。
29
室性早搏
可见于正常人、有器质性心脏病者、自主神经 调节失衡者;
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其前无P波; 可表现为二联律、三联律或四联律 。
P1
P2
代偿间歇
2 P-P间距
可编辑课件PPT
30
频发室早
可编辑课件PPT
31
早搏的临床意义
常见 每位心脏科医生都会遇到
原因多样
60%正常人 各种心脏病人
额面即肢导联,水平面即胸导联。
可编辑课件PPT
14
心电图电极安放
肢导联
可编辑课件PPT
15
心电图的电极的安放
肢导联
右手安放红色电极
左手安放黄色电极
脚安放黑色和绿色电极
可编辑课件PPT
16
心电图的电极安放
胸导联
V1—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V2V4连线中点 V4—第5肋间与锁骨中
可编辑课件PPT
5
冲动传导异常
传导阻滞 (conduction block)
冲动在传导过程中遇到不能兴奋的组织而 不能继续前传,可能因组织病理改变或不应 期改变所致。
折返 (reentry)
冲动在传导过程中改变方向,折回原来已 除极过的部位。
心电图基础知识讲解

谢谢各位老师倾听! 欢迎各位老师指正!
切记 U波增高、T波降低是低钾血症最主要的心电图改变。
病例4女性患者,71岁,突发呼吸困难伴胸痛1小时,并咯血一次,烦躁不安。既往有 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一直未予正规治疗。
心电图报告 数据测量: 心房率:123次/分 心室率:123次/分 PR间期:0.15s QT间期:0.29sQTc:0.41s 电 轴:90° 心电图改变: P波:(-)QRS波群:Ⅰ导联出现S波,Ⅲ导联可见Q波;V1导联呈rsr′型,r′>r, QRS时限<0.12sST段:(-)T波:Ⅲ导联T波倒置U波:(-) 心电图诊断: 1.窦性心动过速; 2.SⅠQⅢTⅢ图形结合临床考虑肺栓塞可能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一、心电图波形
1.P波 是一组波群中最先出现的一个小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产生的电位变化。 2.PR间期 自P波起点至QRS波群起点的一段时间,代表激动自心房开始除极,经结间束、房室交界区、 希氏束、束支及其分支、普肯耶纤维网传导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3.QRS波群 是一组波幅较大、峻峭陡急的波群,代表左、右心室除极产生的电位变化。典型的心室除极 波由三个紧密相连的波构成,第一个波若为负向波称为Q波,第一个正向波或Q波后的正向波称为R波, R波之后的负向波称为S波,合称为QRS波群。有时继S波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正向波,称为R′波,若R′波后 再出现负向波,则称为S′波。各波波幅<0.5mV者,用英文小写字母q、r、s表示,波幅≥0.5mV者,用英 文大写字母Q、R、S表示。 4.ST段 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5.T波 是继ST段之后一个比较宽的波,代表整个心室快速复极的电位变化。 6.QT间期 自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的一段时间,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用的时间。 7.U波 是T波之后有时连接的一个小波,其产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正常心电图及常见异常心电图的识别及处理课件

• 多见于:缺血性心脏病。
重症医学科N3护士理论课程
重症医学科N3护士理论课程
12 房室传导阻滞
• 正常人或运动员可出现房室传导阻滞,与 迷走神经有关,常发生在夜间。
• 更多见于病理情况下,如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痉挛、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等。
(3)在同一导联P-P间期的差不超过0.12秒,在不同 导联不超过0.16秒。
(4)频率为60-100次/分。
重症医学科N3护士理论课程
心脏激动的正常传导顺序及心电图表现
重症医学科N3护士理论课程
2 窦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征 窦性心律的频率大于100次/min。
重症医学科N3护士理论课程
常见原因
重症医学科N3护士理论课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所有的心房激动均不能下传心室, 心室节律受阻滞点以下辅助起搏点控制。心房与心室活动 各自独立互不相关,心房率快于心室率,Ⅲ度房室结传导 阻滞,可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引起的迷走神经反射,三 束支传导阻滞,多见于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导致的弥漫 性心肌损害。
重症医学科N3护士理论课程
重症医学科N3护士理论课程
10 心室扑动
• 心电图特征:①各导联无P波;②QRS-T波 群无法分辨代之以正弦型的大扑动波,规 则、向上与向下的波幅相等;③频率180~ 250次/分。
• 多见于:缺血性心脏病。
重症医学科N3护士理论课程
重症医学科N3护士理论课程
11 心室颤动
重症医学科N3护士理论课程
Ⅱ度Ⅱ型AVB
莫氏阻滞,PR间期固定,每隔一个或数个心动周期出 现心室漏搏,PR间期可以正常或延长。Ⅱ度Ⅱ型房室 传导阻滞多为持久性,阻滞部位多在希氏束以下,QRS 波多增宽。
心电图相关知识ppt课件

LOGO
期前收缩(早搏)
期前收缩,简称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其发生是由于窦房结以下的某一个异位起搏点自 律性增高,在窦房结激动尚未抵达其位置之前, 过早发生了激动。根据异位起搏点的位置可分为 房性、室性和交界性。其中最常见的是室性期前 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
X
2X
1、提早出现增宽变形的QRS-T波群; 2、QRS时限常>0.12S; 3、T波方向与主波相反,其前无与之相关的P波; 4. 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PVT)
1. 连续3个或3个以上快速、宽大畸形的QRS波群, QRS波增宽而变形,时限>0.12S; 2. 心室频率为140 -220次/min,基本匀齐; 3. 常没有P波。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1、以波浪式的连续的QRS波峰变化为特征,表 现为 振幅不等地在等电位线上上下下扭动; 2、其心率在180-250次/min之间变化。
三、阵发性心动过速
心脏的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时,连续出现3 次或3次以上的期前收缩称为阵发性心动过速。其 特点是突发骤止、频率较快,常有复发的倾向。 根据异位节律起源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房性、室 性和交界性。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PSVT)
V1
V6
1. 连续3个或3个以上快速均齐的QRS波群,通 常无增宽变形,当伴有室内差异传导时,QRS波 群变宽; 2. 心室率为160~250次/min,绝对匀齐; 3.逆行P波往往不易辨认。
心率的计算
心 率 100 次/min
(1)心律规则时,R-R间距为0.6S,心率= 60÷R-R间距=60÷0.6=100次/min。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工的合 法权益
2021心电学技术(中级)-药物影响及电解质紊乱心电图(精选试题)

心电学技术(中级)-药物影响及电解质紊乱心电图1、高钾血症心电图QT间期缩短的原因为A.除极增快B.动作电位2相时间不变,3相时间缩短C.动作电位2相时间缩短,3相时间不变D.动作电位2相时间缩短,3相时间缩短E.心动过速所致相对性QT间期缩短2、高钙血症心电图QT间期缩短的原因为A.除极增快B.动作电位2相时间不变,3相时间缩短C.动作电位2相时间缩短,3相时伺不变D.动作电位2相时间缩短,3相时间缩短E.心动过速所致相对性QT间期缩短3、洋地黄效应可表现为A.TU间期延长B.PR间期缩短C.QT-U间期延长D.QT间期缩短E.QT间期无改变4、低钾血症可表现为A.TU间期延长B.PR间期缩短C.QT-U间期延长D.QT间期缩短E.QT间期无改变5、高钾血症可表现为A.TU间期延长B.PR间期缩短C.QT-U间期延长D.QT间期缩短E.QT间期无改变6、使用β受体阻滞剂后A.TU间期延长B.PR间期缩短C.QT-U间期延长D.QT间期缩短E.QT间期无改变7、高钙血症可表现为A.TU间期延长B.PR间期缩短C.QT-U间期延长D.QT间期缩短E.QT间期无改变8、使用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心电图可表现为A.PR间期延长,QT间期不变B.PR间期不变,QT间期延长C.PR间期延长,QT间期延长D.PR间期不变,QT间期不变E.PR间期缩短,QT间期缩短9、使用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心电图可表现为A.PR间期延长,QT间期不变B.PR间期不变,QT间期延长C.PR间期延长,QT间期延长D.PR间期不变,QT间期不变E.PR间期缩短,QT间期缩短10、使用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心电图可表现为A.PR间期延长,QT间期不变B.PR间期不变,QT间期延长C.PR间期延长,QT间期延长D.PR间期不变,QT间期不变E.PR间期缩短,QT间期缩短11、使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心电图可表现为A.PR间期延长,QT间期不变B.PR间期不变,QT间期延长C.PR间期延长,QT间期延长D.PR间期不变,QT间期不变E.PR间期缩短,QT间期缩短12、使用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心电图可表现为A.PR间期延长,QT间期不变B.PR间期不变,QT间期延长C.PR间期延长,QT间期延长D.PR间期不变,QT间期不变E.PR间期缩短,QT间期缩短13、关于高钾血症的描述,错误的是A.复极3相时间缩短B.除极0相上升速度减慢C.R波振幅降低,S波增宽D.ST段不下移E.可引起ST段抬高14、对血钾增高最敏感的心脏组织是A.窦房结B.心房肌C.心室肌D.希氏束E.普肯耶纤维15、关于低钙血症的描述,正确的是A.可见于多发性骨髓瘤B.ST段延长,QT间期延长C.ST段缩短,QT间期缩短D.ST段缩短,T波增宽,QT间期延长E.动作电位2位相缩短,3位相时间延长16、以下为洋地黄治疗后可能出现的心电图表现,但应除外A.T波负、正双向或倒置B.ST段下斜型下移,ST-T呈鱼钩样改变C.QT间期延长D.PR间期延长E.心律失常17、以下为洋地黄效应的心电图表现,但应除外A.R波为主的导联上ST-T呈鱼钩样改变B.QT间期缩短C.P波振幅降低或出现切迹D.U波振幅轻度增高E.ST段抬高18、有关洋地黄中毒的描述,错误的是A.洋地黄中毒时心律失常以期前收缩最为常见B.洋地黄中毒时室性期前收缩常表现为二联律C.洋地黄中毒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D.洋地黄中毒时一般很少出现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E.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缓慢而规则的心律应考虑洋地黄中毒19、洋地黄中毒很少发生的心律失常类型是A.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B.室性心动过速C.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D.房性心动过速E.束支阻滞20、关于洋地黄效应的描述,错误的是A.洋地黄效应只表示患者使用了洋地黄药物B.出现洋地黄效应的心电图改变是停用洋地黄的指征C.洋地黄效应的ST-T改变出现与否,与患者的洋地黄用量不成正比D.部分洋地黄中毒患者可不出现洋地黄效应的ST-T改变E.类似洋地黄效应的ST-T改变也可见于其他临床情况21、关于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比较准确的描述是A.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往往是多种心律失常同时出现B.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以房性期前收缩最为常见C.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可以表现为多种心律失常交替出现D.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只表现为缓慢性心律失常E.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只表现为快速性心律失常22、洋地黄中毒的心电图改变不包括A.窦房阻滞B.心房颤动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C.房性心动过速D.室性心动过速E.ST-T呈鱼钩样改变23、几乎可以肯定是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是A.窦性心动过缓B.心房颤动C.心房扑动D.二度房室传导阻滞E.心房颤动伴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24、关于奎尼丁引起的心电图改变的表述,错误的是A.T波振幅减低或T波倒置B.ST段压低C.U波显著D.QT间期不变E.QRS波群增宽25、关于胺碘酮对心电图影响的描述,错误的是A.对心率无影响B.可引起QT间期延长C.可出现QRS波群增宽D.可出现T波低平或呈双峰状E.可出现U波增高26、关于Ⅰc类药物普罗帕酮对心电图影响的描述,错误的是A.可使PR间期延长B.可引起窦性心率减慢C.对QRS波群无影响D.QT间期可正常或轻度延长E.中毒时可引起严重室性心律失常27、关于β受体阻滞剂对心电图影响的描述,错误的是A.可减慢窦性心率B.可延长PR间期C.可延长QT间期D.对P波、QRS波群无影响E.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28、关于维拉帕米和地尔硫革对心电图影响的描述,正确的是A.不引起心电图改变B.对PR间期无影响C.引起QRS波群增宽D.QT间期缩短E.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29、低钾血症的典型心电图表现为A.QT间期延长B.QRS波群增宽C.U波倒置D.ST段压低,T波低平及U波增高E.T波倒置30、高钾血症最具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是A.T波高耸、基底部狭窄,呈帐篷型B.U波降低C.P波消失D.ST段抬高E.QT间期缩短31、低钾血症的心电图表现不包括A.P波振幅增高B.PR间期延长C.T波振幅增高D.ST段压低E.QT-U间期延长32、关于高钾血症的心电图表现,错误的是A.P波振幅减小或消失B.PR间期缩短C.QRS波群增宽,尤其是终末部分增宽D.T波高尖E.ST段下移或抬高33、临床上高钾血症多见于A.频繁呕吐B.严重腹泻C.大量利尿D.肾衰竭E.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34、以下可引起低钾血症的是A.频繁呕吐B.肾衰竭C.挤压综合征D.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E.溶血性疾病35、高钙血症的典型心电图表现为A.ST段延长B.ST段缩短,Qr间期缩短,常伴有明显U波C.ST段缩短,T波高尖D.ST段延长,T波低平E.PR间期变短36、低钙血症的心电图表现不包括A.ST段平直延长B.QT间期延长C.T波窄而对称D.明显U波E.严重低钙血症时T波可低平或倒置37、引起高钙血症心电图表现的机制是A.动作电位3相缩短B.动作电位3相延长C.动作电位2相延长D.动作电位2相缩短E.与总的动作电位时程延长有关38、某男性患者,67岁,高血压病史8年,长期口服利尿剂降压治疗。
对电解质紊乱的心电图诊断

对电解质紊乱的心电图诊断探索摘要:人体电解质浓度即细胞内外液体总是保持着相对的稳定与平衡。
当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时,可影响心肌的除极,特别是复极过程,因而引起心电图波形的改变。
临床上常见的以血钾过低或血钾过高对心电图波形改变较大。
关键词:心肌细胞电位产生机制血钾过低血钾过高临床上各种原因所致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均能影响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并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及或心功能障碍。
1正常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产生机制1.1静止期细胞膜外为正电荷,细胞膜内为负电荷(-90mv)称为极化状态。
1.2除极化过程当细胞受激动影响,使静息状态下的细胞膜极化状态消失,膜内电位由-90mv速升至+30mv,称为除极,即动作电位0相。
0相开始相当于qrs波开始,产生机制是带正电荷的na+内流完成除极。
1.3复极化过程1相,称早期快速复极期,膜内电位由+30mv降至0mv,产生机制是除极化后紧跟其后有少量的cl-内流及少量的k+外流,称为极化状态逆转或超射现象,历时<100ms,1相终末相当于j点,0相与1相合称锋电位。
嗣后形成一平台区,即2相缓慢复极期,相当于st段,其电位变化小,产生机制是由于ca++缓慢内流,k+缓慢逸出。
3相为终末快速复极期,相当于t波。
是由于k+迅速逸出,膜内电位迅速降至-90mv静息电位水平,正常03、4个时相历时约300ms,相当于qt间期。
1.4静息电位复极化结束后,虽然膜内电位恢复至-90mv,但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尚未恢复正常水平。
此时在atp酶作用下,靠na+ca2+泵把多余的ca2+泵出,靠na+ k+泵把多余的na+泵出,把k+泵入,以恢复到极化状态的离子浓度水平。
生理情况下,人体电解质浓度即细胞内外液总是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平衡,当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时,可影响心肌的除极,特别是复极过程,因而引起心电图波形的改变。
临床常见以血钾过高或过低对心肌影响最大,其次是ca+。
2低血钾2.1心电生理与心电图改变当血钾过低,即由于细胞外钾离子浓度降低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降低,表现动作电位3相k+逸出缓慢,使终末复极期延长,心电图表现t波变低,u波明显(u波>1/2t 波),呈tu融合,不易分辨qt间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邓本敏,皮远萍,唐玲,等.化疗消化道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 ].重庆医学,2012,41(34):3679-3680.4 Bloechl -Daum B ,Deuson RR ,mavros P ,et al.Delayed nausea and vomiting continue to reduce patientsᶄquality of life after highly and moderately emetogenic chemotherapy de-spite antiemetic treatment [J ].J Clinncol ,2006,24(27):4472-4478.5 Ueda H ,Shimono C ,Nishimura T ,et al.Palonosetron exhibits higher total control rate compared to first -generation serotonin antago-nists and improves appetite in delayed -phase chemotherapy -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 [J ].mol Clin Oncol ,2014,2(3):375-379.6 Abernethy AP ,Wheeler JL ,Zafar SY.man-ag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ad-vanced cancer patients :the rapid learning cancer clinic model [J ].Curr Opin SupportPalliat Care.2010,4(1):36-45.7 何海燕,朱京慈,张佳佳,等.肿瘤化疗消化道症状量表的编制[J ].护理研究,2011,25(5):1208-1211.8 何海燕,朱京慈,彭娜,等.肿瘤化疗病人消化道症状的调查研究[J ].护理研究,2011,25(2):300-302.9 唐玲,皮远萍,邓本敏.化疗方案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消化道症状的影响研究[J ].重庆医学,2012,41(35):3789-3790.(收稿日期:2013-11-20;修回日期:2014-04-20)(本文编辑:赵跃翠)·全科医生知识窗·【编者按】 为帮助全科医生、基层医生在较短时间内系统掌握心电图学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提高心电图诊断能力及科研能力,本刊特邀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李中健教授专家团队撰写了心电图学系列讲座。
本系列讲座共有26讲,内容涵盖心电图基础知识,重点阐述和分析临床经常遇到的异常心电图特征,并注重心电图与临床工作的结合。
讲座理论联系实际,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循序渐进,重、难点突出,易懂易记,不仅适用于全科医生、基层医生,也适用于心电工作者、心内科专科医生、医学生、护理人员等。
本刊从今年第1期进行连载,敬请关注。
《心电图学》系列讲座(二十)———药物影响及电解质紊乱心电图杨红艳,张琳,毕春晓,李中健作者单位:450014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通信作者:李中健,450014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E -mail :lizhongjian56@【关键词】 心电描记术;抗心律失常药;电解质 【Key words 】 Electrocardiography ;Anti -arrhythmia agents ;Electrolytes【中图分类号】R 540.4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4.20.035杨红艳,张琳,毕春晓,等.《心电图学》系列讲座(二十)———药物影响及电解质紊乱心电图[J ].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0):2415-2418.[ ]1 概述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洋地黄、奎尼丁、普萘洛尔、锑剂等药物均可影响心肌的除极和复极过程,可使心电图发生相应改变,通常以Q -T 间期是否延长、有无房室阻滞及室性异位节律作为有无药物中毒的指征。
电解质紊乱首先影响心肌复极过程,进而影响激动的形成与传导。
体内电解质种类很多,其中以钾、钙对心电图的影响较为明显。
2 药物影响2.1 洋地黄药物作用及中毒 洋地黄制剂除有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增加迷走神经张力的作用外,还能降低心房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延长有效不应期、减慢传导速度,延长房室结的不应期,减慢其传导,缩短旁道有效不应期,增快其传导。
洋地黄制剂主要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治疗。
但禁用于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Ⅱ度及以上的房室阻滞、室性心动过速。
同时应警惕其常见的毒性作用致心律失常的发生,其中以早搏、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传导阻滞为常见。
2.1.1 洋地黄作用心电图的诊断条件(1)以R 波为主的导联出现ST 段下斜型压低,呈鱼钩样,T 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2)P -R 间期轻度延长,Q -T 间期缩短。
(3)T 波振幅降低或出现切迹,U 波振幅轻度增高(见图1、2)。
2.1.2 洋地黄中毒心电图的诊断条件主要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约占中毒患者的80%~90%,可为持续性,也可为间歇性;可表现为一种心律失常,也可为多种心律失常并存或交替出现,且具有多样性和易变性的特点。
常见于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活动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二联律、房性心动过速或伴房室阻滞等(见图3)。
(1)室性早搏:最常见。
约占洋地黄中毒性心律失常的50%,常以二联律的形式出现,尤其是在心房颤动·5142·基础上出现的室性早搏二联律更能确定为洋地黄中毒。
多源性室性早搏常提示重度洋地黄中毒。
(2)室性心动过速:约占洋地黄中毒性心律失常的10%。
是重度洋地黄中毒的表现,病死率较高。
尤其是出现双相性心动过速(QRS波群的形状和方向交替出现)和双重性心动过速(心房和心室分别由不同的快速异位起搏点控制而形成)时,更能明确是洋地黄中毒的表现。
(3)房性心动过速:当出现房性心动过速伴Ⅱ度房室阻滞时,应该可以肯定是洋地黄中毒,同时提示低血钾。
(4)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伴发的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当伴有文氏型阻滞时,对诊断洋地黄中毒有很强的特异性。
除此,洋地黄中毒还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房室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其中以心房颤动伴高度或完全性房室阻滞较常见。
2.2 胺碘酮对心电图的影响胺碘酮是一种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也被称为复极抑制剂,通过抑制2位相的K﹢外流而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间和有效不应期,但对除极最大速率及传导功能无明显影响,有利于消除折返性心律失常,同时还具有阻断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扩张冠状动脉和降低血压的作用。
其致心律失常作用主要为Q-T间期延长、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
对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特别适用于危及生命的难治性心律失常,合并心肌缺血和心功能不全的心律失常,以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转复,很少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诊断条件:(1)Q-T间期明显延长,T波低平、平坦,U波明显,有时T-U融合。
(2)用药过量可出现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房室阻滞(见图4)。
2.3 奎尼丁对心电图的影响抗心律失常ⅠA类药物奎尼丁,是具有延长动作电位时程的一类膜稳定剂,属广谱抗快速心律失常药,可降低传导性,并能延长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可变单向阻滞为双向阻滞,从而消除折返性心律失常。
其致心律失常的作用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剂量大小有关的毒性反应,包括显著窦性心动过缓、房室阻滞,为停药指征;另一类与剂量无关,包括室性早搏、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发生心室颤动而死亡。
其发生机制可能为奎尼丁使心肌复极延长及复极不均匀,使折返更易发生及易损期增宽等。
心肌损害、电解质紊乱患者应慎用奎尼丁;当Q-Tc间期﹥0.50s时为停药观察指征。
心电图诊断条件:(1)Q-T间期延长;(2)T波振幅降低,U波振幅增加;(3)QRS波群轻度增宽;(4)心律失常:小剂量可加快窦性心律,大剂量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及窦性停搏;还可增加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室率,甚至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见图5)。
2.4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心电图表现有机磷农药是胆碱酯酶的强抑制剂,其中毒症状主要由乙酰胆碱在神经系统蓄积引起。
对心脏的毒性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低氧血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以及对心肌的直接作用有关。
心电图诊断条件:(1)窦性心律失常:过速或过缓等。
(2)快速性心律失常:各种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
(3)传导阻滞:房室阻滞及室内阻滞。
(4)可有ST段下移及T波低平、双相、倒置。
3 电解质紊乱血清电解质水平的增高与降低可影响心肌的除极与复极过程,或致激动传导异常。
需要注意的是,心电图虽有助于电解质紊乱的诊断,但由于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心电图改变与血清中电解质水平并不完全一致,如同时存在多种电解质紊乱时又可互相影响,加重或抵消心电图改变,故应密切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判断。
3.1 高血钾3.1.1 机制细胞外液钾离子水平升高,增加了复极期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使动作电位3相缩短,心电图表现为T波高耸、基底部变窄。
当血钾水平继续升高,使0相除极上升速度减慢,出现室内阻滞,同时心房肌传导受抑制,表现为P波变小甚至P波消失,出现窦室传导。
严重的高血钾(10.0mmol/L以上)时,宽阔的QRS波与T波融合呈正弦波状,心肌除极与复极参差并存。
高血钾引起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是由于膜电位降低,使0相除极缓慢,即室内传导缓慢,但心肌细胞复极加速,易产生折返激动,患者往往死于心跳停搏与心室颤动。
3.1.2 心电图诊断条件(1)T波高尖,基底部狭窄,两肢对称,呈帐篷状,Q-T间期缩短。
(2)P-R间期延长。
(3)P波增宽、变小至消失。
(4)QRS波增宽畸形、R波降低、S波加深。
(5)ST段压低(见图6)。
(6)重症者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窦室传导,窦性静止,窦房、房内、房室、室内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
(7)高血钾时心肌对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反应性亦下降。
3.2低血钾注:(1)为以R波为主的导联;(2)为以S波为主的导联图1 洋地黄引起ST-T改变示意图Figure1 ECG of ST-T changes due to digitalis effect注:STⅠ、Ⅱ、aVL、V3~V6呈下斜型压低,与其后倒置T波形成鱼钩样改变图2 洋地黄作用心电图Figure2 ECG of digitalis effect ·6142·注:STⅡ、Ⅲ、aVF、V4~V6下斜型压低与其后倒置T波形成鱼钩样改变,伴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和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图3 洋地黄中毒心电图Figure3 ECG of digitalisintoxication图5 奎尼丁作用心电图Figure5 ECG of quinidineeffect注:Q-T间期超过治疗量的30%;治疗后心率﹤50次/min,应停药图4 胺碘酮作用心电图Figure4 ECG of amiodarone effect图6 高血钾心电图Figure6 ECG of hyperkalemia图7 低血钾心电图Figure7 ECG of hypokalemia3.2.1 机制细胞外钾离子水平降低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降低,动作电位3相K﹢逸出缓慢,使终末复极期延长,心电图表现为T波变低,U波明显(U波﹥1/ 2T波),TU融合,不易分辨Q-T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