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学知识

合集下载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归纳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生产、分配和消费有限资源的学科。

它涉及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帮助我们了解经济现象以及制定合理的经济决策。

本文将对经济学中的一些常识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供给是指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则是指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直接影响物价的形成,当供大于求时,物价会下降;当需大于供时,物价会上升。

市场的均衡点发生在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情况下。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选择一种行动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品。

在做出经济决策时,我们需要权衡各种选择,并考虑放弃其他选择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概念帮助我们合理分配和利用有限的资源。

3.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效益。

在做出决策时,我们应该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只有在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时,才应该继续进行该决策。

4.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用于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资源和因素。

主要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

这些要素的有效运用对经济增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5.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增加导致物价持续上升的现象,而失业则是指劳动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状况。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着一种称为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即通常情况下,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

6.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描述了市场中不同企业的数量、产品特性以及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垄断、寡头垄断、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

不同的市场结构对价格、产量以及企业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7.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指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市场。

外汇市场对于国际贸易和投资至关重要,它的变动可以影响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汇率。

8.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GDP)在一段时间内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更加广泛地包括了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个方面。

经济增长和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常识

经济学常识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经济学原则:资源是稀缺的。

第一编基本概念一、经济学基础知识1、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进行选择,以利用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各种商品和服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群中间进行分配的学科。

2稀缺品,而不是免费品,社会必须在运用其可利用资源所生产出来的有限的物品之间作出选择。

3、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企业和居民户等单个实体的行为。

宏观经济学: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的运行。

4、经济组织的三个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经济组织最重要的形式是指令经济和市场经济。

指令经济由中央政府直接进行集中控制,市场经济则由价格和利润等非正式体制指导,其大多数决策都由个人或私有企业做出。

所有的社会都是指令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同比例的组合,因此也可以说所有的社会都是混合经济。

5、生产可能性边界(PPF)表明,一种物品(如大炮)的生产如何替代另一种物品(如黄油)的生产。

在一个稀缺的世界里,选择一样东西意味着需要放弃其他的东西。

其机会成本就是所放弃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

生活中充满了选择,由于资源是稀缺的,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决定如何利用我们有限的时间和收入。

二、现代经济中的市场和政府1、市场是一种使买者和卖者聚在一起进行相互交易并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和产量的机制。

亚当·斯密认为,当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私利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导致最佳的经济成果。

尽管市场远非完美无缺,但是它的确非常有效地解决了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一个企业必须找出成本最低的生产方法,有效率地使用劳动、土地和其他要素,否则,它就会陷入亏损,从而被市场淘汰。

3、现代经济中政府的职能在于保障效率、纠正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自从20世纪30年代现代宏观经济学创建一来,政府便有了第三种职能:运用财政政策(税收和支出政策)和货币政策(影响利率和信贷条件)促进长期的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熨平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整理1.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家整体经济现象和宏观经济变动规律的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 国民经济总体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

- 政府宏观调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等手段。

- 经济增长理论:生产要素、技术进步、投资和消费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国际经济关系: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汇率制度和国际组织等。

2.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及其行为决策的学科。

重点包括:- 供求关系: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 市场结构与竞争: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完全竞争等市场结构及其特征。

- 价格理论:边际效用理论、价格弹性和价格形成等因素。

- 生产与成本:生产函数、成本曲线和生产要素配置等。

- 市场失灵理论: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与解决办法。

3. 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不同行业和部门的经济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 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竞争策略和产业集中度等。

- 产业链理论:供应链和价值链等产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

-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影响。

- 产业政策与规划:政府对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政策和计划。

4. 财政学财政学是研究政府财政活动及其与经济关系的学科。

重点包括:- 财政收入:税收、国债和政府收费等。

- 财政支出:公共产品和服务、社会保障和救济等。

- 财政平衡与稳定:财政收支平衡和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

- 财政改革与政策:政府财政体制改革和财政政策创新。

以上是经济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和学科内容归纳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学基本概念1. 经济学定义:研究社会如何管理有限资源以满足无限需求的社会科学。

2. 经济体系:市场经济(供需决定价格和产量)与计划经济(政府决定资源分配)。

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

二、供需理论1. 供给与需求: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生产的商品或服务数量,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数量。

2. 市场均衡: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市场价格和数量。

3. 价格弹性:需求和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

三、生产要素1. 劳动力:人力资源,包括技能、经验和教育水平。

2. 土地: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和矿产。

3. 资本:人造生产工具,如机器、工厂和交通工具。

4. 企业家精神:创新、风险承担和组织生产的能力。

四、市场结构1. 完全竞争:市场上许多买家和卖家,产品同质化,无市场势力。

2. 垄断竞争:许多卖家,但每个卖家提供有区别的产品。

3. 寡头市场:少数卖家控制大部分市场份额。

4. 垄断:单一卖家控制整个市场。

五、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1. 国民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2. 经济增长:GDP的增长表示经济产出的增加。

3. 经济周期:经济活动在扩张和衰退之间的循环波动。

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1.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和利率来影响经济。

2.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公共支出来影响经济。

七、国际贸易1. 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拥有相对较低的机会成本。

2. 贸易顺差与逆差:出口与进口的差额,顺差为正,逆差为负。

3. 国际贸易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八、经济效率与公平1. 经济效率:资源分配使总产出最大化。

2. 公平:资源分配的公正性,考虑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

九、经济指标1. 通货膨胀:货币价值下降,物价水平上升。

2. 失业率:劳动力市场中无业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比例。

经济学基础知识

经济学基础知识

经济学基础知识经济学是对人类经济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科,它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离不开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帮助读者加深对经济学的了解。

一、需求与供给需求和供给是经济学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

需求是指购买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供给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和供给的平衡决定了市场的价格和数量。

当需求高于供给时,价格趋向上升;当供给高于需求时,价格趋向下降。

需求和供给的变化会导致市场价格和数量的波动。

二、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用于生产和创造价值的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

劳动力是人们通过工作和生产创造价值的能力。

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的设备、工具和资金。

自然资源则是指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的资源,如土地、水和矿产等。

这些要素的结合被称为生产要素的组合,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影响到生产效率和成本。

三、成本与效益在经济学中,成本和效益是进行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

成本是指为了获取某种东西或追求某种目标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它可以分为明确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效益则是指从某种行为或决策中获得的好处或利益。

在做出决策时,人们通常会考虑成本和效益之间的权衡关系,寻求最佳的结果。

四、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指的是市场中存在的竞争程度和市场上的企业数量。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等。

完全竞争市场是市场中存在大量小型企业的情况,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够控制市场。

垄断市场则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企业存在,具有完全的市场控制力。

其他市场结构则介于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竞争和垄断特征。

五、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活动对除相关当事人以外的第三方造成的影响。

外部性可以是正面的,如环境改善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也可以是负面的,如工厂排放产生的污染。

公共物品则是指一种无法排除人们使用的物品或服务,如公共道路和国防等。

完整版)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

完整版)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

完整版)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引言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通过研究经济学,可以认识到经济现象的本质、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以及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种经济决策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选择。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必须面临不同的选择,而机会成本就是选择某种行为而失去的其他可行选择的价值。

2.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描述市场中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供给是指厂商愿意出售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该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商品数量的分配。

3.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边际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或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而必须付出的额外成本。

边际效益则是指得到或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所带来的额外效益。

经济理性的决策通常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的时候做出。

4.通胀与失业通胀指的是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情况,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

失业则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有能力而愿意工作的人找不到工作。

通胀和失业是经济中两个常见的问题,政府通常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平衡这两个因素。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指出资源有限,而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

人们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的需求,因此必须做出选择,并承担机会成本。

2.激励原理激励原理指出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激励的影响。

正向激励可以促使人们采取积极行动,而负向激励则可以抑制不良行为。

3.风险收益原则风险收益原则指出在做出决策时,应该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

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收益,而低风险则对应低收益。

结论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经济体制。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做出明智的经济决策,并为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经济学基本知识概述

经济学基本知识概述

经济学基本知识概述
第一部分:经济学的定义与目的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的学科。

它涉及个人、家庭、企业和国家之间生产、消费和分配的行为。

第二部分:经济体系
经济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经济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

主要的经济体系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

第三部分:供求关系和市场
供求关系是指商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市场机制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价格和资源分配。

第四部分:经济增长和发展
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加。

经济发展则涉及经济结构的改革和社会的进步。

第五部分:货币和通货膨胀
货币是用作交换媒介和价值存储的一种资产。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普遍上升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现象。

第六部分:国际贸易和全球化
国际贸易是国家之间交换货物和服务的过程。

全球化则涉及全球经济的互联互通和相互依赖。

第七部分: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导致经济效率下降的情况。

政府可以通过干预来修复市场失灵。

第八部分:经济政策和经济周期
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影响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增长和衰退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以上是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概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1.经济学基本概念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稀缺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分配方式的学科,其基本概念包括资源、稀缺性、机会成本、边际分析、供求关系等。

2.需求与供给需求与供给是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销售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就是市场均衡点,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3.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指的是市场中存在的各种竞争形式,包括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纯粹垄断等。

不同的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果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4.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等,生产函数则是描述生产要素如何转化为产出的数学模型,通常用来衡量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

5.成本与收益成本是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需的货币和资源,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收益是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能获得的货币和资源,包括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6.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和分配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外部性、公共品、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等。

政府通常需要通过政策手段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7.货币和金融市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具有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的功能,金融市场是货币和资本的交易场所,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等。

8.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国际金融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资金流动和汇率变动。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对于全球经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9.经济增长和发展经济增长是指国民总收入和生产能力的持续增长,经济发展则是指国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的全面提高。

经济增长和发展是每个国家都追求的重要目标。

10.经济周期和经济政策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包括繁荣期、衰退期、滞胀期和复苏期等。

经济政策是政府用来调控经济周期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

以上就是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更好地复习和准备考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货膨胀问题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这个定义也是在如今世界上被广泛认可的。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这与货币的流通有很大的关系。

中文“通货膨胀”一词字面上容易给人通货本身价值增加的联想,建议改称“物价膨胀”,但并未广获使用一:不同学派对通货膨胀的起因有不同的学说货币主义此说主张以比较GDP平减指数与货币供给增长来作测量,并由中央银行设定利率来维持货币数量。

此观点不同于下述之奥地利学派者在于其着重于货币之数量而非实质。

在货币主义架构下,货币的聚集是重点所在。

货币数量理论,简单的说,就是经济体所耗货币总量取决于现存货币总量。

下列公式创自此说:p 为一般消费品物价水平,dc为消费品总需求量,而sc消费品总供给量。

公式背后的观念是:在消费品总供应量对消费品总需求量相对下降,或消费品总需求量对消费品总供应量相对上升时,一般消费品物价会随之提高。

基于总开销主要基于现存货币总量的观点,经济学者们以货币总量计算消费品总需求量。

于是乎,他们断定总开销与消费品总需求量随著货币总量提高。

于是相信货币数量理论的学者们同样也相信物价上涨的唯一原因就是经济成长(表示消费品总供给量正提高),以及央行因之以货币政策提高现存货币总量。

以此观点来说,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多于需求量,于是“通货膨胀是一定会到处发生的货币现象”,弗里德曼如是说。

意指通货膨胀的控制有赖于货币上与财政上的限制。

政府不可令借支过于容易,其自身亦不可超额贷款。

此观点着重于中央政府预算赤字与利率,以及经济生产力,也就是由生产成本(总供应)所推动的通货膨胀(cost -pull inflation )。

新凯恩斯主义(neo-keynesian)依新凯恩斯主义,通货膨胀有三种主要的形式,为robert j.gordon 所说的“三角模型”的一部分:•需求拉动通胀——通货膨胀发生于因GDP所产生的高需求与低失业,又称菲利普斯曲线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胀——今称“供给震荡型通货膨胀”(supply shock inflation),发生于油价突然提高时。

•固有型通货膨胀(built-in inflation)——因合理预期所引起,通常与物价/薪资螺旋(price/wage spiral)有关。

工人希望持续提高薪资,其费用传递至产品成本与价格,形成恶性循环。

固有型通货膨胀反应已发生的事件,被视为残留型通货膨胀,又称“惯性通货膨胀”,甚至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这三型的通货膨胀可随时合并解释现行的通货膨胀率。

然而,大多时前两种型态的通货膨胀(及其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会影响固有型通货膨胀的大小:持续性的高(或低)通货膨胀带动提高(或降低)固有型通货膨胀。

三角模型中有两项基本元素:沿著菲利普斯曲线移动,如低失业率刺激升高通货膨胀;以及转移其曲线,如通货膨胀升高或降低对失业率的影响。

二通货膨胀的历史(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铸币成色下降的恶果公元138-301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至3世纪末,小麦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涨了200倍。

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于纸币,因为纸币要到其后1000年才出现。

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

政府财政基本上采用现金形式。

帝国的皇帝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金属。

同时却希望凭这自己的权威保持其价值不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在罗马帝国时代代代相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

公元235-284年,古罗马政治陷入无政府状态,通货膨胀臻于极致,铸币急剧贬值。

在公元253-268年之间,银币的含银量还不到5%。

(二)黑死病与价格行为14世纪中叶,欧洲普遍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

在3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翻了一番。

作为通货膨胀,这一时期并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视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

这是一种能致人猝死的病疫。

在当时,此病夺取了20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整个欧洲人口的1/3。

在病疫流行期间,商品的价格出现了突然的、短暂的下降。

原因很明显,人口锐减导致需求下降,而流通中的货币及商品存量却基本不变,但幸存者的需求却是有限的。

而随着疫情的过去,物价又回升了。

原因是储存消耗殆尽,同时由于人口减少,产量随之下降——因为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恶劣,因而生产人员减少的数量远大于有稳定需求的富人。

(三)西班牙:白银与价格革命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

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1700万公斤纯银和18.1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

除官方渠道,走私的数量估计相当于官方进口的10%,相对于已有的储存,来自新世界的金银可谓数额巨大。

无论如何,贵金属的涌入掀起了一场价格革命。

这次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缓慢,没有对西班牙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什么影响。

想想年增长率1.5%,这在目前来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再合适莫过的数字了。

但在当时,它至少证明了这样一些观点:1. 货币不等于财富;2. 和缓的通货膨胀可以和经济增长兼容;3. 白银减缓了制度变革的压力;4. 以贵金属为保证的货币制度并不能预防通货膨胀;5. 西班牙最终没有留住海外流入的金属;6. 始于西班牙的通货膨胀扩散到其贸易对象;7. 对经济规律的懵懂无知并不妨碍人们自行其事;8. 货币幻觉尽管充满了神秘,但如果人们警惕周围的变化,其迷惑性必将大大降低。

(四)德国:经典的通货膨胀1923年间德国的经济状况——恶性通货膨胀,迄今为止只有1946年的匈牙利和1949年的中国出其右。

如果1922年1月的物价指数为1,那么1923年11月的物价指数则为100亿。

如果一个人在1922年初持有3亿马克债券,两年后,这些债券的票面价值早就买不到一片口香糖了。

沃伦教授和皮尔逊教授曾将德国的通货膨胀数字绘成书本大小的直观柱状图,可是限于纸张大小,未能给出1923年的数据柱,结果不得不在脚注中加以说明:如果将该年度的数据画出,其长度将达到200万英里。

德国在一战败北之后,丧失了1/7的领土和1/10的人口,各种商行及工业产品均减少,同时按1921年金马克赔偿1320亿赔款。

在操作中,德国不得不靠发行纸币来度过难关,结果是陷入灾难的深渊。

当时政府以极低的利率向工商业者贷款,同时投放巨额纸币,它们又很快贬值,从而债务人得以有廉价的马克偿还贷款。

“新富”们在通货膨胀中发了大财,“旧富”们面临崩溃。

各个经济部门和各个家庭生活在此不公平中受到致命打击。

(五)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的通货膨胀在十月革命以前,俄国就已走上了通货膨胀之路。

革命后,为了保障政权,必须控制国家资源。

因此,前苏联印发纸币,维持庞大的预算开支。

在1918-1920年间,反动力量很快聚集,发起反扑,此时前苏联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产品总量短缺,再加上连年战争,使生产得不到恢复,战时共产主义的分配物品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

于是黑市猖獗,物价飞涨。

通过这种种例子表明,自从有了经济通货膨胀便不绝于耳。

通货膨胀的影响在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必将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

如果社会的通货膨胀率是稳定的,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很小。

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各种名义变量(如名义工资、名义利息率等)都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如实际工资、实际利息率等)不变。

这时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的唯一影响,是人们将减少他们所持有的现金量。

但是,在通货膨胀率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会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

因为这时人们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以及他们应采取的经济行为。

(一)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在通常情况下,借贷的债务契约都是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名义利息率,所以当发生了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之后,债务契约无法更改,从而就使实际利息率下降,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

其结果是对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债权人不愿意发放贷款。

贷款的减少会影响投资,最后使投资减少。

(二)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这是因为,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工资增长率不能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从而即使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使实际工资下降。

实际工资下降会使利润增加。

利润的增加有利于刺激投资,这正是一些经济学家主张以温和的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发展的理由。

(三)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由于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尽管并不一定能保持原有的实际工资水平),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增加了,有许多人进入了更高的纳税等级,这样就使得政府的税收增加。

但公众纳税数额增加,实际收入却减少了。

政府由这种通货膨胀中所得到的税收称为“通货膨胀税”。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实际上是政府对公众的掠夺。

这种通货膨胀税的存在,既不利于储蓄的增加,也影响了私人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而中国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呢?目前存在很多价格上涨因素,通货膨胀危险不可等闲视之,通货膨胀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成本推动通胀压力。

本世纪以来,我国上游产品价格涨幅一直高于下游产品价格。

由于各种原因,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产品传导受到阻碍。

但当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累积到一定程度,传导必然发生,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胀。

7月份一些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虽然较CPI低,但企业商品价格涨幅仍高于CPI因此仍需关注上游产品价格变化,防止成本推动价格全面上涨。

第二,需求拉动通胀压力。

我国的流动性过剩一直得不到缓解。

货币供给过多,必然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胀。

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均超过经济增速,虽然是好事,但在当前CPI涨幅加速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也会成为形成需求拉动型通胀的因素。

第三,经济增速过高导致价格上涨。

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速一直在10%以上,但这种增长是通过投资高速增长实现的。

与此同时,经济结构问题却趋于恶化。

在这样的状态下,过高的经济增长和过快的投资增长会成为通货膨胀的动因。

近20年来,我国曾两度出现这样的高通货膨胀。

第四,节能减排造成成本价格上升。

“十一五”规划要求,到2010年,单位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

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必须增加投入,必然形成生产成本上升。

第五,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晌。

近期,世界市场上在石油、谷物等重要商品价格呈上涨趋势的同时,美国次级债问题爆发,使得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