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信天游:榆林六楼骑街
六楼骑街天下名游记简短

六楼骑街天下名游记简短榆林老街在榆林市很有特色,也很有代表性,风味浓郁,风格独特。
老街目前的状况和发展,牵挂着每个榆林人。
榆林老街是在明成化年间形成的。
老街总长2公里,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从南向北纵列排列,形成了独特的“六楼骑街”历史风貌格局,老街素有“六楼骑街,举世闻名”之称。
榆林老街留给人们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街道之古朴,二街之繁华,三街之博大。
老街之美不仅有历史的况味而且它本身就诉说着现代城市的沧桑;老街中留存下来的古建筑也正在让我们看到这座老城的历史和文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对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来源和过程进行了明确、方法与出路这些“硬核”举措还进一步调动起榆林老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热情与主动。
榆林老街地处榆林市东部,东靠驼山,南靠榆阳河,西靠榆溪,北靠红山,集杂货,餐饮,文化,旅游,古建筑于一体。
穿过凌霄塔、穿过镇远门,走进榆林老街,首先映入眼帘并踏足的是青砖铺就的步行街。
街头巷尾树木葱茏,走在路上,经常可以听见一种别具江南韵味的榆林小曲。
老街上,到处都是推车担担、卖果、磨刀补锅、闲暇漫步的人们和谈笑风生上学经过的中小学生们,也都是好奇看老街两边楼房的外地游客。
榆林老街每一座城楼都有属于它的历史,属于它的传说,它融合了陕北人独特的文化性格,并糅合到一起,使历史文化的沧桑厚重长久地萦绕在这座塞上古城。
榆林老街上78条巷,每条巷都有着别致而鲜活的名字,成了榆林地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它不仅阐释了榆林巷的多种含义,更传达了榆林古城特有的历史意蕴。
榆林巷道的形成年代,大多是明朝嘉靖初年到清朝乾隆末年之间,而每一条小巷的得名又有着民间传说与历史故事。
以税房巷为例,清末民初渐成巷,因巷内1917年设税收机构,故称税房。
生长于老街,70岁多岁的王珂对老街情有独钟,那里的一砖一瓦已浸透了他的鲜血。
“老街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其得天独厚的珍贵财富,对我等本土老街人而言,老街堪称我的至爱。
陕北信天游

浅谈陕北信天游
摘要信天游也叫“顺天游” ,主要流传于陕西北部及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的部分地区,信天游有着多变的风格和即兴灵活的创作方式,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貌、气候影响着陕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促进了信天游的流传,信天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客观上反映了陕北地区的音乐文化特性。
关键词:信天游流传范围内容特点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 陕北是我国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多,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曲、榆林小曲等20 多种,其中信天游最富特色、最具代表性。
它以其独特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民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
一信天游的流传范围及内容
信天游流传于陕西北部及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的部分地区,在陕西以绥德、米脂一带最具代表性。
传统的信天游多是表现婚姻、爱情、家庭生活中的痛苦及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抗情绪,也有表现脚夫们在外劳动时思念家人、亲戚,从而见景生情,以景寄情。
他们信口编唱歌曲,用高亢而悠长的歌声抒发自己的感情,诉说自己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以释放积压在心头的郁闷和愁苦,为了表达这些丰富的思想感情,歌手们常常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即兴创作,于是优美动听的歌声就信天而游,遍及山野乡村,因此,人民就把这种形式叫作“信天游”或“顺天。
信天游诗歌作品

信天游诗歌作品“信天游”,是一种民间文艺形式,流传于中国南方各省份。
最初起源于古代的祭神活动,历史悠久、风靡全民。
信天游以诗歌为载体,既具有强烈的互动性和瞬间感染力,也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就来分享几首信天游相关的诗歌作品,感受其中蕴含的民间情感和文化意蕴。
1. 《信天游》信天游,问天巡,欢声笑语满乡村。
祭神活动喜相知,天地神明福庇身。
青年男女身姿美,唱歌跳舞乐逍遥。
人人心中趋吉避凶,希望幸福从天降。
这首诗歌通过对信天游的描述,体现了信天游的欢乐和神奇。
同时,也强调了信天游与民间传统信仰的紧密联系,让人感受到了中国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
2. 《夜信天游》夜幕降临信天游,弦乐声中传愉快。
随着节拍跳动身,迎接光阴浪漫夜。
祭神活动感人心,深藏着平民情怀。
融入灵魂,如醉如痴,信天游,夜夜诉衷肠。
这首诗歌以夜晚的信天游为主题,表达了信天游的难忘和感人之处。
通过此诗歌,我们可以看到信天游活动所带来的情感联接和文化传承,为我们带来了乐趣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3. 《送别信天游》春夏秋冬信天游,欢声笑语胜花楼。
家家户户欢迎来,青年男女舞满头。
今日我们要辞行,尽描信天游泪眼中。
让我们戏如人生,舞动青春自由飞。
这首诗歌是一首送别信天游的作品,表达了对信天游活动的怀念之情。
同时也表达了信天游对于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意义。
信天游是一种可以跨越年代和地域的民间文化形式,能够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信仰,让每个人可以在信天游中寻找自由和快乐,这正是信天游的宝贵之处和文化内涵所在。
综上所述,信天游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关注。
这种民间文化传承自古至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亲民而有温度的一面,值得我们继续秉持和发扬传统文化,让信天游的美好留存并传承下去。
榆林介绍-榆林简介PPT(经典版)

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
姓名:
日期:
目录/contents
1 历史渊源 2 城市概况 3 旅游景点 4 美食文化
1
历史渊源
1、历史渊源
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 明朝九边重镇“延绥镇 “(又称榆林镇)驻地,康 熙皇帝赐“两守孤城,千秋 忠勇”刻碑 ,有“南塔北台 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 的美誉。
2、城市概况
榆林
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如 此奇特城建,在神州大地实属罕见,这也是榆林成 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标志。
3
旅游景点
3、旅游景点
波浪谷
龙洲丹霞地貌是目前陕西规模最大的一个丹霞 地貌景地,当地人称“波浪谷”、“红石峁”,也 叫靖边红沙岩峡谷。 红色砂岩在风雨剥蚀下呈现出千奇百怪的姿态 和色彩,不同角度、时间都会呈现不同的景色。
榆林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卫生城市,中国爱心城 市 ,中国百强城市,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 ,国家 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市 ,中国城市竞争力100强。
2
城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况
2、城市概况
榆林城市概况
别 名:驼城、小北京、塞上明珠、上郡等 ;下辖地区 2个区、1个县级市、9个县 ;面 积: 43578平方千米 ;人 口 :370万;地区生产总值: 3848.62亿元。
4
美食文化
拼三鲜
拼三鲜是陕北美食里的一道名菜。据说乾隆皇 帝私访榆林时,曾吃过此菜,赞不绝口。
后来,被带入宫中,作为招待外国使臣的压轴 菜。
羊肉面
有句民谣“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 窑堡的炭,四十里铺的羊肉面。”
可见,羊肉面在当地人眼睛里是多么重要的饮 食。
【原创│不一般的考古人】“南塔北台,六楼骑街”:榆林访古记

【原创│不一般的考古人】“南塔北台,六楼骑街”:榆林访古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一首悠扬的送别骊歌将我们带到了位于大漠边关的榆林城。
榆林说起榆林之名的由来,据说在唐宋时期这里有大片的树林,估计其中以老榆树为最,于是乎被当地土著称呼为“榆林”。
不过,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标明,榆林是战国中期的桢林县,桢”喻“贞”,“贞”即占卜之意。
那么桢林通俗语义就是“占星台成林”。
换句话说榆林城原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占卜城”。
经过多年考古发现,榆林城东南山区现今榆阳区所属的青云、古塔、刘千河乡镇内存在着100多个战国中期的星占台,这些星占台统归桢林城管理。
桢林城有城拐角9个,城门7个,16个点连线成图与魁星相似,而魁星共有16星,7个城门的连线又像北斗七星星象,是典型的魁城斗门。
研究表明桢林城就是秦惠王时期用以占卜的“天国之府”,是天上的咸阳。
榆林襟山带水,北瞰河套,南蔽三秦,位居要津,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鸟瞰榆阳,城之西、北两面为毛乌素沙漠所困,黄沙漫漫,极目无垠。
东南两方面为黄土高原,丘陵起伏,直达关中。
榆溪河自北南来,蜿蜒于沙丘之间,经榆林城向东南,在鱼河堡附近与从横山县东来之无定河汇合,再南流经米脂、绥德,于清涧境内注人黄河。
沿榆溪河及其支流两岸形成宽窄不等、长短不一的冲积平滩,是榆林长城以外居民赖为衣食之源的唯一可耕农田。
明代各朝,均选良将,驻扎重兵以防御蒙古侵袭。
康熙三十六年,圣祖玄烨率领大军御驾亲征,第三次征讨蒙古族准格尔部叛乱时,路过榆林时写下《出塞》诗一首,“森森万骑历驼城,沙塞风清碛路平。
冰畔长河堪饮马,月来大野照移营。
邮签纪地旬余驿, 羽辔行边六日程。
天下一家无内外, 烽销堠罢不论兵”的诗句。
对榆林城的考察,我们特意安排在了暑假,虽然我们早已告别了幸福的寒暑假生活,但是此时出门则更有“返老还童”之感。
‘六楼骑街’榆林城

‘六楼骑街’榆林城曾经的大明西北边塞,榆林古城古风犹存。
时至今日,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传统节日之时,榆林尚经常出现在各大视听媒体。
就在去年秋季游览过榆林之后,这里过大年的场景,再次为央视所重点展播,看上去倍感熟悉与亲切。
榆林之地处黄土高原与蒙古草原接壤,向来以屯兵戍边为重,明初九边重镇的延绥镇便设在这里。
明成化年间始筑城堡称之为榆林,后将延绥迁来至此。
随着边境的相对稳定和互市贸易的不断发展,经过成化、弘治、正德年间的‘三拓榆阳’,奠定了如今看到的古城规模。
兴盛时曾有东城门两座,即威宁门、振武门;南城门一座,即镇远门;西城门四座,即广榆门、宣威门、龙德门、新乐门;唯独北城垣无城门。
清代城门、城墙也有多次重修加固,固定了北广榆门,东振武门,大西门宣威门,小西门斩东门,南镇远门五门格局。
历经600年沧桑风雨,如今仅南门得以完整保存,东西城门、瓮城四座残存砖体结构。
这对一座古城来说已是难能可贵,榆林卫城也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除了城门、城墙,‘六楼骑街’又是榆林古城的独特一景,经过保护性修葺重建,依然矗立于南北大街之上。
与之相伴还有座座牌坊,与古槐掩映的老街共同见证着这里曾经的繁荣。
南门镇远门高墙深瓮,重檐城楼雄踞,是为古城城垣缩影。
高大的石雕双驼,彰显北临草原的驼城之风。
由此进城老街南北延伸,青砖铺地店铺鳞次栉比,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骑街而立,悠悠古风迎面而来。
文昌阁位于南大街南端,与城门外凌霄塔遥相呼应。
三重檐方形亭阁,翘檐歇山顶覆琉璃瓦。
原有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嘉庆年间重修,建国后曾一度被拆除,后于2005年原址恢复。
其北一座三门牌楼,两侧坊额‘漫步驼城’、‘榆阳览胜’,立于文昌阁与万佛楼之间。
万佛楼砖砌墙台通券,台上正中歇山琉璃瓦顶大殿,两厢卷棚顶配殿,与东侧牌楼组团构成万佛禅寺。
其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大殿木构为民国九年重修。
又是一座三门牌楼,坊额题有‘大漠藏珍’,往北便到了星明楼。
信天游的理解

信天游的理解嘿,朋友!咱今儿个就来说说信天游。
信天游啊,那可是咱黄土地上的宝贝!就像那漫山遍野的野花一样,质朴又绚烂。
你想啊,那空旷的黄土高原上,放羊娃扯着嗓子一喊,那声音能传出去老远老远,可不就像信天游一样自由自在嘛!信天游的旋律,简单却动人。
就好像咱老百姓的日子,平平淡淡中有着无尽的韵味。
有时候听着信天游,就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那片广阔的天地间,蓝天白云下,跟着节奏一起摇摆。
信天游的歌词,那更是一绝!都是老百姓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高兴了就唱唱,难过了也唱唱。
那歌词就像咱家里的老照片,看着亲切,听着暖心。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的难”,你听听,这多形象啊!把那相见的难和心里的期盼都给唱出来了。
信天游还特别能表达感情呢!小伙子对姑娘的爱慕,那唱得叫一个直白,一点儿也不拐弯抹角。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这又唱出了对领袖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咱再说说信天游的演唱者。
那可都是些有故事的人啊!他们或许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但那嗓子一亮,绝对能震撼到你。
那声音里有沧桑,有喜悦,有对生活的热爱。
就像咱村里的大爷大妈,虽然普通,可唱起信天游来,那精气神儿,谁能比得了?你说,信天游是不是特别神奇?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扎根在咱老百姓生活里的。
它能陪着咱高兴,陪着咱难过,就像一个贴心的老伙计。
信天游也是咱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啊,它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咱可不能把它给弄丢了,得好好传承下去。
要是以后的娃娃们都不知道信天游是啥,那多可惜呀!所以啊,咱都得重视起来,多听听信天游,多了解了解它的魅力。
说不定哪天你也能哼上两句呢!信天游这东西,真的是越听越有味道,越品越觉得有意思。
你难道不想去感受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吗?别犹豫啦,赶紧去听听吧!。
榆林老城的六楼骑街

榆林老城的六楼骑街博陵榆林老街,形成于明成化年间。
全长两公里的老街上,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由南至北纵列排开,形成国内仅有的“六楼骑街”历史风貌格局。
榆林塞、榆林堡、榆林卫……,塞上毛乌素沙地东缘的古城从历史中走来。
1986年,榆林由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进入新世纪,榆林或维修或重建了老街被损毁、拆除的骑街老楼,仿古商街依稀显现了旧日风貌。
除万佛楼、星明楼等外,“六楼骑街”未整体进入省级文保,应该是因其中有若干当今重建部分的存在。
不过,就如博物馆里的一些文物将残缺补全、复原本态,当是对历史回顾的一种圆满寄托。
史上“三拓榆阳”的一百多年间,促进了榆林成为一座颇具规模的北方重镇。
“北台南塔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
”镇北台、六楼骑街、凌霄塔,古城的历史精神脊梁。
榆林老街随拍……南大街南口对着榆林古城南门(镇远门)。
瓮城始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2007年维修局部坍塌部分。
凯歌楼。
原名怀德门(“三拓榆阳”城中城之南门),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改现名。
1975年被拆除,2006年复建。
鼓楼。
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1975年被拆除,2004年依原貌重建。
北大街“驼城大观”坊鼓楼东胡星元功德坊由胡星元坊看鼓楼钟楼。
中西合璧的钟楼始建于1921年。
初名“长春楼”的钟楼曾欲作井岳秀(早年参加同盟会,经历复杂的陕西历史人物)生祠,因社会压力作罢。
星明楼(为《榆林府志》等古籍所称“新明楼”之误,或是当代人特意更改。
)俗称新鼓楼、南鼓楼,始建于明嘉靖年。
1983年后多次维修。
“大漠藏珍”(“时值金都”)牌坊万佛楼文昌阁。
俗称“四方台”,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1951年被拆除。
2005年在原址重建。
清代书法家、榆林人叶兰书:“五星会桓”叶兰之子叶霖书:“天下宗师”。
叶兰祖孙三代在文昌阁留下墨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陕北信天游:榆林六楼骑街
榆林地处陕西之北,陕甘宁蒙晋接壤之地,是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也是大漠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道之一,素有“九边锁阴”、“雄镇三秦”之说,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朱元璋统一全国之后,不仅重修长城,还在长城沿线设置九大军事重镇,称九镇边或九镇。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修筑的榆林镇北台
延绥镇是明朝边境九镇之一,镇治所设在绥德,辖榆林卫。
明成化九年(1473)延绥巡抚余子俊重修榆林城后,把镇治移驻榆林,延绥镇改称榆林镇。
此后榆林城又经三次较大规模的扩建,地方
史称“三拓榆阳”。
随着城市的扩大,兵民日益增多,战火硝烟之余边贸也随之兴起,榆林逐渐繁华一时。
城中遍布四合院和商埠,连老舍先生都赞誉它“老榆林、小北京”。
保留600多年历史的明清古城,其古建标志以“镇北台”和“六楼骑街”而世称。
榆林卫城
“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北台”指榆林城北的
“镇北台”,已发文讲过了,“南塔”、“六楼骑街”在榆林老城,带你去看看。
榆林老城有一条南北1682米的老街主街,从南到北依次分布着凌霄塔、文昌阁(四方台)、万佛楼、新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
这些古楼阁下设门洞,车辆皆可通行,因而有“六楼骑街”之美名。
如今看“六楼”是老街上的一道独特风景,而在明清时期,榆林
是一座防御性城堡城市。
三次大规模的扩建,形成了北、中、南三个区域,有7座城门,47座腰铺,城区建镇北楼、角楼、讯敌楼、观远楼等14座城楼。
城墙加高加厚砖包砌,城墙上建堞或敌楼,但保留下来的甚少。
城内的六楼骑街也只有新明楼、钟楼和万佛楼三座楼保留下来。
鼓楼
最先成楼者,鼓楼,与巡抚余子俊扩建榆林城时一齐建。
楼基为陕北特色窑洞式,砖砌崇台,拱洞四通。
上有二层,分南、北两院,各有配殿。
二楼上曾悬大铁钟一个,供打更之用。
此楼造型奇特,洞穹连接精巧。
洞顶由东西走向的四块大砖相连封顶。
扩建榆林城后,由于城向南展扩,原有的鼓楼便显得偏北了,后新建了一座鼓楼,称为新楼(星明楼)。
凯歌楼
次建者,凯歌楼,与鼓楼一箭之遥。
凯歌楼原名怀德门,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即当年二拓榆阳时的南门,亦门亦楼,也为瞭望防御之实用。
楼基为砖拱洞门,南北通达大街。
上有二层木楼建筑,分南北两院。
正德十三年(1518)明武宗巡视榆林时曾在楼上驻跸,命名为太乙神宫。
旧时边塞战事结束时,往往在此举行祝捷、献俘、庆功等活动,正德十六年(1521)巡抚姚馍改为凯歌楼,现楼为重修。
钟楼
钟楼和鼓楼作为报时和警卫之用,是最早(明成化八年)建成的。
康熙年间在其原址上建“八政牌楼”一座,后毁于战火。
现楼为1921年所建。
民国十年(1921),陕北23县军政要员与地方士绅集资,在军阀井岳秀祝寿时媚倡建生祠“井公祠”,并拟为井铸一铜像。
就在旧址上仿西洋款式建三层楼阁,次年落成,取名长春楼。
后因榆林籍旅京人士力反,设铜像事搁浅。
楼为中西合璧式,南北两面各有四根水磨青砖圆柱,四面设有欧式门窗。
楼顶八角木质亭间悬挂一口报时大铜钟,故名“钟楼”。
二楼各门洞额上石刻横匾:“北临雁塞”、“南控乌延”、“芹水流芳”、“驼峰拥翠”。
三楼门额刻“蜚英腾茂”、“万流仰镜”。
它位居古城中心,街宽巷直,又因掺有西方元素,登楼四眺,城区风光一览无遗,成为民国一代的中心枢纽。
新明楼
新明楼建于明正德年间,“二拓榆阳”后,城区南扩,原有鼓楼
明显偏北,新修南鼓楼即新明楼,为保留下来的遗物。
楼为纯木结构,设计精巧,造型独特,驰名三秦。
“新”在与其它楼完全二样,悉为木头结构;“明”是立于楼上能看到日、月、星。
楼分三层,底层四石基台座与街道相通。
每个石基墩上竖巨柱7根,共28根柱子支撑全部楼体。
二十八根楼柱象征“二十八宿”。
各层楼阁由柱、木梁衔接,四周均为外廊环绕,木栏围护,棂门花窗,楼内设备精雕细刻,堪称上品。
三楼供奉铸于明万历三十四年的真武祖师铜象一尊,外悬“无上高真”匾额。
万佛楼
万佛楼建造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楼有三层,底层长方形为巨砖砌筑的四孔拱洞式结构。
二层木质结构楼阁分南、北两院:南为孔雀明王殿,北为观音殿,两院东西各有三楹配殿。
二层中原供千余尊佛像,号称万佛。
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在此举行庙会,仕女如云,为榆林仕女四大集会之一。
当地人说这里是榆林城龙脉的龙心所在地,是榆林城的护身符。
文昌阁
文昌阁(四方台)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
石台奠基,十字相通,平面正方,所以又叫四方台。
楼分三层,全楼共有4组28根立柱,支撑楼体。
二层供奉主宰人间功名利禄的文昌帝君,三层供奉魁星神像,“魁星点斗,金榜题名”。
底层檐额悬挂“文昌阁”,二层檐下“天下宗师”,阁顶悬“五星会垣”。
三匾为榆林书法家叶兰一门三代所书,传为当地佳话。
南塔
即凌霄塔,又叫文笔峰,座落在榆林城南门外的南山顶端。
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原为榆阳寺中佛塔,楼阁式八角形13层砖石结构。
寺庙渐毁,独留一塔,历三百多年不倒,旧为榆林八景之“南塔凌霄”。
榆林雅称榆阳,因古城地貌东西走向酷似两座驼峰,又处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驼铃漫漫,得名驼城。
榆林老城还有那些有着典故的老街巷
隐藏在骑楼和街巷里的老宅(博物馆)
陕北的山来榆林的水/米脂的婆姨实在美/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一曲民谣,呼唤着你来陕北,来榆林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