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0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隋朝兴亡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3.建设(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包括备水旱赈济、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东都:洛阳;西都:长安)。
(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灭亡(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概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统一: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政治统治(1)唐太宗①措施: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②结果: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2)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
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唐玄宗①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②结果:将唐朝统治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民族关系(1)与突厥(战争、设置机构)①贞观初年,唐军反击东突厥,击败并俘获东突厥颉利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③唐高宗联合回纥灭亡西突厥。
④设机构: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58世纪中叶,安置在北方的突厥反叛唐朝被回纥所灭,突厥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2)与回纥、靺鞨(册封)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3)与吐蕃(和亲会盟)①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民族纷争基本停止。
原创4:(方法指导)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历史时空对应类题目特点及答题思路
题目要求:此类试题要求考生能够提炼图片信息,阐释或探讨图片 反映的现象背后的原因,以此断定历史时空。 基本思路: 第一步:全面解读图片信息,空间分布,国家(民族变化)等等。 第二步:用史实论证时空变化的原因。 1.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至少选用两个史实,注意角度的多样性。 第三步:写出对应历史时空。 答题模式:时空信息+史实论证+判断结果
解题技巧归纳
◎题目类型:实物图片类选择题 ◎题目类型:实物是指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信息的东西,因为包 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因此能够多层次地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 理解。 ◎解题策略:把从照片反映的真实历史场景,放在特定的历史时 期、特定的历史事件中,联系主干知识,进行相应的判断。
材料分析题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汉、南北朝、唐)的边 疆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选择题
【典例1】1977年甘肃酒泉市肃州城区西北部的戈壁滩上发现五胡 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君李暠陵墓,下图是其陵墓壁画之一。此壁画
( B)
A.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 B.可证边疆生产力发展 C.填补了国内壁画空白 D.可知民族交融政局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明立意 以戈壁滩陵墓壁画为切入点,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十六 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抓关键 提炼材料信息 图示中的内容是牛耕的情形,说明当时西北 地区出现了铁犁牛耕,是边疆地区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故选B; 排干扰 该壁画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风格,排除A; 填补国内壁画空白和民族交融无法体现,排除CD。
谢
提示
图1北邻匈奴,匈奴入侵中原;政府向西向北远征。这与汉王朝匈奴入侵; 政府西征的特征相吻合。据此判断是汉朝。 图2北方的突厥、鮮卑、柔然内迁中原;法显西行。这与南北朝时期少 数民族内迁;法显西行时间相吻合。据此判断是南北朝时期。 图3北邻突厥,西邻扩张的吐蕃;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大运河的运行。这 与唐朝后期的边疆形势;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大运河的使用相吻合。 据此判断是唐朝。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唐高宗时期 灭西突厥
武则天时期 设北庭都护府
唐玄宗时期 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怀 仁可汗
9世纪中期 唐蕃会盟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2.民族交融
方式
相关史事
军事讨伐 击败东、西突厥
设置都护 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府
册封少数 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 民族首领 为渤海郡王,册封怀仁可汗。
赋税供纳 不上供 少上供 少上供 上供
兵额与功能 拥重兵以自立 驻重兵防骄藩 驻重兵守边疆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D
作业: (1)完成配套练习 (2)请为唐三彩或者曲辕犁写一则介绍,文体不限。
隋朝运河
一、隋朝兴亡
2.隋朝的速亡 (1)兴建东都洛阳 (2)三征高句丽 (3)修大运河
过于急切,不恤民力而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繁荣
唐太宗李世民
轻徭薄赋 _______, 戒奢从简 _______ 虚怀纳谏
武则天
创武举、殿试, 轻徭薄赋 发展经济
唐玄宗李隆基 ———————— 发展生产 兴文治 改兵制
文化:文化繁荣,—如曲—唐张辕岂诗犁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民族:民族交融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2.民族交融 梳理教材33-34页,完成以下表格
时期 唐太宗时期 唐高宗时期 武则天时期 唐玄宗时期 9世纪中期
措施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2.民族交融
时期
措施
唐太宗时期 击败东突厥,被尊为“天可汗”,设安西都护府;文 成公主入藏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程标准课标解读课标导航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及统治。
2.搜集部分唐诗,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现及出现原因。
3.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
隋朝兴亡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3.建设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
东都:洛阳;西都:长安(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隋炀帝开凿,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
4.灭亡(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残暴统治,劳民伤财(2)概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今江苏扬州统一、短命的王朝:秦、隋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统一: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政治统治(1)唐太宗⎩⎪⎨⎪⎧①措施: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房玄龄、杜如晦 魏征进谏200多次②结果: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2)武则天 郭沫若称赞:“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
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唐玄宗⎩⎨⎧①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②结果:将唐朝统治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民族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
(1)与突厥⎩⎪⎨⎪⎧①贞观初年,唐军反击东突厥,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削弱了唐朝的 统治,激化了
矛盾
4、黄巢起义: 875~884年的起义,使唐王朝的统治陷于土崩瓦解。
5、灭亡: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王朝灭 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的扩大和延续。
材料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 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 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 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 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 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 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 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
(2) 唐与回纥:册封回鹘首领 骨力裴罗 为怀仁可汗
(3)唐与吐蕃:唐蕃和亲 :作用: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4)唐与靺鞨:册封 东北的靺鞨族 粟末部 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3.历史影响: 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与发展。
思考: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
• 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
• 1、背景:某件事情发生是否产生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做准备,是 否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自上而下、改变传统的方式、暴力、温和 主动、被动)
• 2、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的时间长短(起源早、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
课件9: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
通的大动脉,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
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材料一: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北通涿郡之渔商,
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材料二: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1)为何修建大运河?
年代 907-923 923-936 936-946 947-950 950-960 892-937 937-975 891-925 937-965 893-945 896-951 905-971 907-963 893-978 951-979
开国皇帝 朱温 李存勖 石敬瑭 刘知远 郭威 杨行密 李昇 王建 孟知祥 王审知 马殷 刘隐 高季兴 钱镠 李崇
文帝。589年,统一南北,结束分裂。
杨
2、巩固
坚
(1)广设仓库: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预备水旱赈济
(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
隋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社会经济有较大的发展,
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局面。
京杭大运河
教
材
隋炀帝于605年至610年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
补 遗
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沟通了海
(2)影响 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藩 镇之间、藩镇与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严重削弱 了唐朝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藩镇割据形势图
贰 唐朝——年少盛世,晚来难安
8.唐朝覆亡
(1)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 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2)唐末爆发黄巢起义。起义军横扫大半 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 的统治。 (3)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唐 朝灭亡。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24页 )

——王
小甫等《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材料五 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尽入吾
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完善三省六部制; 完善科举制; 开明的民族政策; ······
新课讲授
“贞观遗风”
她以半个世纪的努力,成功地扩大了相对于宰相的皇
权,以独断专行的方式阻止了大臣势力的扩展。她重用庶
沟通南北 巩固统一 促进发展
如何评价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银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唐)
徭役过度 加重负担 激化矛盾
新课讲授
(炀帝)内恃富强,外思广地
,以骄取怨,以怒兴师,若此而不亡 ,自古未之闻也。
——魏征等:《隋书》
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
李世民与玄武门之变
新课讲授
思考
唐朝的繁荣在政治、经济、民族方面各有何体现
?
李
李
李
武
治
天
隆 基
618
唐高祖
“贞观之治” 唐太宗
“贞观遗风”“开元盛世” 755 唐玄宗
新课讲授
材料一 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司马光《资治通鉴》 合作探究:研读材料,分
材料二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 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吴兢《贞观政要》
措施、政策、重要事迹
东突厥
西北
唐朝反击并消灭东突厥,草原各族奉唐太宗为“__天___可__汗____”。 后叛唐自立,为回纥所灭。
从战争到设置机构
西突厥
西北
唐高祖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先后设置设置__安___西__都___护__府______和 ____北__庭___都__护__府_____,统辖天山南北。
第六课_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
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
陈 寅
恪
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
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
述稿《 论》隋 稿、唐 》《制
唐度 代渊 政源 治略 史论
二、唐前期的治世
唐与突厥
贞观初年
贞观年间
唐高宗时期
武则天时期
大败东突厥,被尊为 “天可汗”
安史之乱
北方战乱
移人 口 迁
经济发展缓慢
自然条件好
南方安定
经济繁荣
人口增加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三、藩镇的纷乱
安史之乱 后藩镇形势图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政府 任命一批安史降将为节度使, 内地军将、地方长官也被委 任为节度使,形成了藩镇割 据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
——《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上》
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
课堂小结 从 隋 唐 盛 世 到 五 代 十 国
隋唐的一统 唐前期的治世 藩镇的纷乱
隋的统一 隋的建设 唐的建立
治世出现 经济发展 民族交融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五代十国
大运河
修建
发展 破坏 复兴
第六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唐的一统
从宏观来看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全部历史运动 的总体,其主流毕竟在北而不在南。——田余庆
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572年)
隋朝疆域图(612年)
一、隋唐的一统
隋 文 帝 杨 坚
隋 炀 帝 杨 广
北朝
东魏
北魏
西魏
南朝
宋
齐
北齐
唐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南北重归统一
A:隋朝的建立
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B:隋朝的统一
①统一的过程及时间
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
589年隋灭陈完成了全国统一。
②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问题解析: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为什么能实现重新统一
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
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3、隋朝大运河
A: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隋朝的
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B:大运河开通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中国的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有不同的转移方向,总体来说,政治重心自
西向东转移,经济重心自北向南转移。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休,
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隋统一后,客观上需要用南方发
展起来的经济来补给北方的政治重心,所以开通沟通南北的大通道是历
史的必然。
偶然性:
C:大运河开通的意义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4、隋的灭亡
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兴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3次大举征伐高丽……,这些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建立与繁荣
1、唐朝的建立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2、贞观之治
在唐朝建立和统一的过程里,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功劳卓著,后继帝位,是为唐太宗。
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在政治上,知人善任(例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虚怀纳谏。
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3、武周时期——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太宗之子高宗在位时,皇后武则天参与朝政,高宗死后不久,她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在她当权期间,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所以尽管政局纷纭,但唐朝社会经济持续
发展。
4、开元盛世
“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
”
武周政权结束后不久,唐高宗之孙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
他具有革新魄力,任用贤才、重视吏治、崇尚节俭,最终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这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前期之后又一个盛世局面。
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5、唐前中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曲辕犁、筒车
手工业:南青北白的瓷器(邢窑、越窑)、唐三彩
商业:贸易:陆海丝绸之路
城市:以长安城为例——布局严谨规范、坊市分开、市受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政府对市实行着严格的直接管理。
6、民族关系
A:突厥
东突厥: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
唐太宗统治时期,对周边各族实行开明的
民族政策。
东突厥在隋末唐初多次南下进攻。
贞观初年,唐朝大败东突
厥,俘获颉利可汗。
唐太宗对东突厥的降众,在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
风俗习惯的情况下,委派突厥贵族管辖。
对一些入朝的突厥首领,唐朝
给予官职。
对颉利可汗,唐太宗归还他的家属,赐以良田美宅。
这些措
施对北方各族产生巨大影响。
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西突厥:西突厥控制着天山以南的西域各国,势力强大,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640年,唐太宗派兵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
高宗在
位时,灭亡西突厥。
后来武则天在位时,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
府分治天山南北。
B:回纥(维吾尔人的前身)
7世纪初,回纥生活在色楞格河一带,受突厥统治。
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
唐玄宗统治时期,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回纥控制着东起黑龙江、西至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域。
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
后来,回纥改名回鹘,9世纪政权瓦解。
C:吐蕃(藏族前身)
背景: 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定都逻些(今拉萨)
远嫁:嫁给松赞干布
嫁给尺带珠丹
合同为一家:821年,唐与吐蕃正式结盟(长庆会盟),并建立了会盟碑,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
D:靺鞨(宋时女真,今满族的前身)
靺鞨分为粟末和黑水两部。
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
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E:唐与南诏(彝族和白族的先民)
唐朝初年,彝族和白族的先民在今云南洱海一带建立了六个政权,称为六昭。
8世纪初,在唐朝的扶持下蒙舍诏统一各个诏,建立了以太和城为中心的南诏政权。
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6、唐朝疆域
唐朝前期,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空前辽阔。
南海诸岛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
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唐盛世结束与衰亡
1、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
A:安史之乱
背景: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
疆形势紧张;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经过:755年,身兼三个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于763年被唐平定。
影响:在平叛过程中,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吐蕃占领河西陇右地区,边疆频频告急。
从此以后,唐朝由盛转衰。
B:藩镇割据
特点: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增设节度使。
节度使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
他们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
权力:这些藩镇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在经济上,拥有财权;在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
方。
很多藩镇虽受朝廷控制,但内部兵变时有发生。
这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
2、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3、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
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黄巢起义军的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
他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黄巢起义,逐渐控制政权。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五、五代十国
1、概况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唐朝灭亡。
此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
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
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2、周世宗改革
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