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45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强化训练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强化训练题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强化训练题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霁夜孔平仲寂历①帘栊②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③。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释】①寂历:寂静。

②帘栊:窗帘和窗户。

③戍墙铃:一种铃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秋夜雨霁的清静景色,给人以清爽之感,表达诗人喜悦之情。

B.首联从寂静的夜色写起,接着以戍墙铃的铃声与之映衬,更显得清寂。

C.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月亮被云笼罩的朦胧景色。

D.颈联调动多种感官来写夜景,如秋声堕叶听觉,月夜飞萤是视觉。

2.有人说,本诗诗境不限于雨霁,而是将时间向前、向后进行了延展,扩大了诗歌容量。

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C2.示例:本诗颔联“狂风送雨”,是回忆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尾联是虚写,由霁夜想到明朝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

这种时间的延展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读懂题目要求,分析古诗句含义,看该古诗句在时间上如何延伸,突出古诗情感。

【译文】寂寞的夜晚,月色穿过帘桃,格外清明;阵阵铃声,从城墙传来,惊破梦境。

远去的狂风,你已把雨送到何处?淡月笼着云朵,好似酣睡未醒。

早有金黄的枯叶随风飘落,带来悦耳的秋音:独将丝丝凉意,伴随了流萤,点点星星。

明天早上,定要去南轩,凭栏而望,一场秋雨洗沐后的庐山,定然苍翠欲滴万丈青。

1.C:错误。

颔联翻译为:远去的狂风,你已把雨送到何处?淡月笼着云朵,好似酣睡未醒。

没有比喻。

故答案为:C2.颔联回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早在梦醒前便已是“淡月笼云”了;尾联推想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明日必然是苍翠欲滴。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课件(全国)(39张)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课件(全国)(39张)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题型一
修辞手法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 修辞格,二是说明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所涉及的 修辞手法中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是考查重点。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做具体分 析,不能泛泛而谈。
一比 喻
内 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做比方的 涵 修辞手法。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 运用比喻可以使语言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 用 深奥为浅显。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 举 分析: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垆边女子光彩照 例 人、洁白明媚,表现了诗人对江南风景、人物的痴迷和 依恋之情。
“表现手法”也是个较模糊的概念。一般命题上将这个 概念等同于“表达技巧”,这样一来,连“修辞手法”也算 在“表现手法”中了。 再者,在各种表达技巧中确实有交叉、重叠的部分。如 “用典”,有人看作是修辞手法,有人认为是表现手法。这 些都可看作例外情况,学习时可特殊对待。
(二)要审清4大要求 1.审题型 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型和暗 考型。 (1)明考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 “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 (2)暗考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 法”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 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
二、审题要准——明确审题“4要求” 表达技巧题题干用语一般包括题型、范围(区间)、角 度、数量等方面的要求。审题,就是要审清这些要求。 (一)要辨析“表达技巧”这个概念 “表达技巧”是个宽泛概念,与“表达特色”“艺术手 法”“写作特色”“艺术表达”等都属同义语。从实际命题 和使用这一概念看,各省市还是有不同理解的。一部分题目 是具体地要求考生回答“表达技巧”中的一种,如“运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抒情有什么特点”“描写上有什么特 色”。一部分题目只是笼统地要求考生回答“艺术手法”,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课件(全国)(54张)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课件(全国)(54张)

[诗歌鉴赏] 韩魏公名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早年曾同 范仲淹一起防御西夏,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先后出知 扬州、定州、并州。嘉祐年间还朝,历任枢密使、宰相。韩 琦原作题为《乙巳重阳》,乙巳是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这 年重阳节,苏洵参加了韩琦家宴,席间韩琦赋诗,当晚苏洵 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在能够确定年份的苏 洵诗中,这是最后一首;在今存近五十篇苏洵诗中,这首堪 称他的压卷之作。
[白话诗歌] 我年近半百才有幸登门拜访,实在是无能,满头华发 与闪闪酒盏相互映衬。实在是不敢承受您的延请,我只是 陪伴儒官们在曲台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在闲职位上直至 老去。很久以来,佳节之时都是在忧愁中度过,雄心壮志 也只是在醉酒中才会说一说。傍晚归家,雨后寒冷,难以 入眠,自己把韩琦新写的诗句读了百遍。
能来做这种皓首穷经的工作,深感虚度年华,用非所长,这 集中表现在“闲”“老”二字上。嘉祐元年(1056),欧阳修荐 苏洵于朝廷,“欲朝廷不次用之”;韩琦也以为可用,独富 弼主张“姑少待之”(叶梦得《石林燕语》)。拖了两年,朝廷 才召苏洵试舍人院。苏洵拒绝赴试,朝廷授以试秘书省校书 郎,不久又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今属河北)主簿,编纂太常礼 书,直至去世。“书虽成于百篇,爵不过于九品。”(《老苏 先生会葬致语》)这就是诗人发出“闲伴诸儒老曲台”的深沉 哀叹的表现手法
常见设问方式 1.(2017·浙江高考)这首诗的对比手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 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查的重点。表现手法可 2.(2016·天津高考)请结合诗句说明 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 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作手法等。重点考查的 3.(2015·安徽高考)本诗最后两句情 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 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 衬托、渲染、用典、比 赏析。 4.(2015·天津高考)结合诗句说明颈 兴等。 特别说明:在前面“题 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型二 表达方式”中讲 5.(2014·重庆高考)作者描写燕子, 到的“借景抒情”“托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物言志”“正侧结合” 6.(2013·四川高考)“佳节久从愁里 等也可归入表现手法。 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 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最新版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答案及赏析.pptx

最新版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答案及赏析.pptx
传说吕尚姜子牙未出仕时曾隐居渭滨垂钓是为垂纶作者用此典故大概还有自比吕公的意思整联诗的意思大概是说考功名并不是我唯一的出路或者说我也不是非得死气白咧地非考功名不可实在不行的话我还可以归隐闲居或者回到故乡去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答案及赏析)
.精品课件.
1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全国卷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看到这幅画就心中就会涌现出非常美好的诗句。即使 你用尽全天下最美好的语言都无法表达出来画中的意境, (换句话说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精品课件.
4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全国卷1
陈与义(1090—1138年),两宋之际河南府洛阳(今属河南)人, 字去非,号简斋。宋政和三年(1113年)以太学上舍及第,历任开 德府教授、太学博士,后谪监陈留酒税。北宋灭亡,辗转南渡。宋 绍兴元年(1131年)至临安,授中书舍人,兼掌内制。绍兴七年, 累官至参知政事。力主对金议和,深得高宗满意。次年,因病以资 政殿学士提举临安洞霄宫,未几病卒。工诗词,尤长于涛,体物寓 兴,清邃纡馀,有陶渊明、谢灵运、韦应物、柳宗元之风。著有 《简斋集》。 [7] 参考资料
10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全国卷3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48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48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①薛稷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

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②途,日暮忧思多。

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③。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

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注] ①“京”指长安。

“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

此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

②咸阳:都城长安。

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

傅岩,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

首阳山,据《史记》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

一个“望”字,活画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无穷的乡思。

B.中间四句,借家乡名山的典故,写已无傅说、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表达了对古人的追念与仰慕,也流露出对当今朝廷的不满。

C.诗人先从思乡写起,到“西登”二句时,突然作一顿挫,这样,既使乡情显得强烈,又为下文表现从乡情生发开去的复杂思想做了铺垫。

D.这首诗的最后,诗人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还能有多长的时间呢?表达了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感叹。

E.“驱车”四句,纯是散行,在气势流转中,极为自然地抒发了思乡情怀;而“傅岩”四句,却是工丽的对偶,使语言显得十分精美,在深沉婉曲中传达了不易言喻的隐衷。

解析:选BD B项,“对当今朝廷的不满”有误,应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因为傅说、伯夷、叔齐代表了政治清明;D项,“须及时行乐”于诗无据。

(2)开头两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抓住这句诗中的关键动词“驱”“越”“顾”,结合全诗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重点讲练 专题04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解析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重点讲练 专题04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解析版)

专题04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知识概述】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联想、想象、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

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有两个角度:鉴赏语言运用特点和鉴赏语言风格。

【答题思路】1、读(题干)——弄清题干问法,确定答题范畴;2、品(文本)——关注诗歌的遣词造句、修辞手法、语体色彩等,从不同角度整体感受诗歌的整体语言特色。

一、鉴赏诗歌的语言运用特点【题型分析】鉴赏诗歌的语言运用特点,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遣词造句——即具体字词的运用,主要表现为炼字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附:不同词性的字词常规表达效果动词:常具有精准传神地表现被描述对象某种特点的作用,使诗歌形象生动。

形容词:从形、声、色、态等方面表现被描述对象的特点,语言形象细腻。

数量词:精心选用的数量词,可以产生隽永新奇的效果;叠词:增强诗歌的节奏感,拟声叠词的使用,还能上诗歌的语言更加真实传神虚词(副词、连词):副词的精妙使用,有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神奇的语言效果。

(2)修辞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常常会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各有其艺术效果,在鉴赏诗歌的语言时,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

古典诗歌中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等。

(3)语体色彩古典诗歌中涉及到语体分析,主要是口语的使用和典故的使用。

(1)口语使用例:卜算子辛弃疾 (宋)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

不信张开口了看,舌在牙先堕。

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

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2)典故使用例: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专项训练 诗歌鉴赏及解析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专项训练 诗歌鉴赏及解析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诗歌鉴赏及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B.小令C.古体诗D.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2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2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江楼旧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15.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6分)参考答案14.BE15.(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内容)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写法)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14~15题。

潭州【唐】李商隐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合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

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谁,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

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1分)示秬秸[注]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 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市楼”一句写人物活动,也是从正面表现主人公起得很早。

D.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E.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解析:选BC 卖饼儿捧着装饼的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

这里的“歌”并不是真的歌唱,而是拖着长声叫卖的声音,因此B项说卖饼儿的叫卖“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不准确,另外也不切合全诗主旨。

C项,应是从“侧面”表现主人公起得早。

(2)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从诗歌语言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平实”即平白实在,不堆砌辞藻;“有韵味”则强调内容的丰富。

参考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

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

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多练一点·强化理解]判断正误。

①“城头月落霜如雪”中“月落”和“霜”两个意象暗写故事发生的季节(冬天),也与小序“大寒烈风”相呼应。

(√)②诗人是写给儿子看的,对孩子谆谆教诲,如果不努力读书,志存高远,将来也没有好的生活。

(×)分析:“如果不努力读书,志存高远,将来也没有好的生活”错误,诗人用意在告诫儿子要有追求,要志向坚定,不能贪求安闲。

[诗歌鉴赏]张耒,熙宁进士,得苏轼器重,但为官一再被贬。

家本清寒,一直过着不安定的生活,但因此他也接触到下层社会,所以其诗能反映民间的疾苦。

他写诗有意学习白居易,但他的诗远不及白居易的精细工丽。

这首诗的题目很长,原文是:“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这实际上是本诗写作动机的一个详细说明。

最后一句的意思就是写给他的两个儿子“秬”和“秸”看,所以我们就用这三个字作题目。

这首《示秬秸》诗,在写景叙事中语言平实如话。

写景:“城头月落”“楼头五更”直接道来,没有任何修饰;“霜如雪”的比喻也很浅近。

叙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就像散文一样明白。

诗用七言古体,没有律诗的对仗,四换韵脚,不事雕琢,平仄兼用。

这种语言,与诗歌所写的下层劳动者的生活情景高度吻合。

诗歌语言虽然平实,但平而不淡,富有独特的韵味。

开篇两句写景,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闻,多角度勾勒出凌晨空旷寒冷的环境,对卖饼儿的形象做出有力烘托,使其动作更鲜明,呼声更清晰。

“歌一声”与“人未行”对比鲜明,对卖饼儿勤奋自强的赞许跃然纸上。

诗歌在平实的叙述中,也不乏细节特写,“北风吹衣射我饼”,换用第一人称,诗人完全走进了卖饼儿的精神世界,一个“射”字,也就更令人感同身受。

“不忧衣单忧饼冷”揣摩心态,写出了卖饼儿的艰苦和志气,为诗歌最后两句对儿子的劝诫做出了坚实的铺垫。

钱钟书先生说:在“苏门四学士”中,张耒的诗作最富有关怀人民的内容。

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北邻卖饼儿五更天就“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

此诗以深切的同情,晓畅如话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卖饼儿的情状。

如果说“不忧衣单忧饼冷”是从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化出,结句的勉励之辞“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则给全诗注入一股积极向上的清风。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1分)西塞山①下作韦庄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 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

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

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而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步趋古人而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地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蕨、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解析:选BC B项,“渐映”写舟行的渐见过程,不是写“月光逐渐明亮”;C项,“化实为虚”错误,这是从前面实景转入虚景(烹紫蕨的晓烟和带露的黄柑亦与诗人黄昏舟行的时间相背),属“由实入虚”的手法,与前面身临奇妙环境的感受作呼应,为末尾所发归焉之志作铺垫。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6分)答:解析: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的妙处可以从诗句所写的景物形象及采用的表达技巧上分析。

“西塞山前水似蓝”写出西塞山前的水呈现蔚蓝色彩,“乱云如絮满澄潭”写出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弥漫江上,缠绕山间,呈现出一种神奇的景象。

而且用了比喻、对比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山势和江面对比,画面感极强。

参考答案:①“水似蓝”,表明水深莫测,西塞山势的峻峭,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②“乱云如絮”写出了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③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对比,写出了西塞山的奇特地势,加以缈茫起伏的云絮飘飘,形成一种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艺术境界。

[多练一点·强化理解]判断正误。

①第三联的安排,不仅为全诗的画面增添了生气与活力,而且由实入虚而归为遣志发情,更显得自然巧妙。

(√)②这首诗也隐含着对六朝衰亡的感喟,读来总有几分凄凉萧瑟。

(×)分析:韦庄对西塞山的一景一物,洋溢出深切的爱恋,他无意于为芦荻秋风伤叹,而把芦花视为宁静恬适生活的伴侣,期望着有朝一日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领略西塞山的优美山水景物,观“他年”“终傍”之辞,其志可知。

[诗歌鉴赏]这首诗约为韦庄舟行长江经过西塞山下时所写,时间是公元890年,作者五十五岁时。

西塞山,因为三国时是东吴的江防边塞,故历代诗人多有题咏,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即是千古盛传的名作。

诗人行至西塞山下,前望江水,仰观阙塞,历史往事和前贤佳句勾起丰富的联想。

但是,诗人并没有步趋古人,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在艺术处理上,前两联开门见山,直写所见,暗示行踪旅迹;后两联称美西塞山的环境与物产,以他年卜居其地之意作结,流露出许多轻快与倾慕,绝无盛衰存亡的议论感喟,读来清隽可喜。

首联两句,一写水,一写山。

“水似蓝”,表明其地水深莫测,江右西塞山势的峻峭,以及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

此句虽写水,而山亦映带其中。

次句写山势险峻,用“乱云如絮”描绘,云层如轻漂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

这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

故此句虽落笔在山,而水亦映带其中。

试想,置身于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比照之下,加以缈茫起伏的云絮飘飘,这个环境给诗人的感受,一定是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一种艺术境界。

第二联一瞻前程,湓城北的庐山依稀可见,渐见影像;一顾来路,云梦之南的天际,片月斜挂,渐远渐斜。

“渐映”恰当地呈现出当时舟行的渐见过程,“斜生”也巧妙地点出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第三联由前幅的实景勾勒转入虚笔飞动,与前面身临奇妙环境的感受作呼应,为末尾所发归焉之志作铺垫。

蕨本多年生植物,嫩时茎叶可食,其色紫,故名紫蕨,采食的时间在仲春时节。

柑成熟时色黄,采摘期在秋冬之际。

仲春所烹食的紫蕨与秋冬之际摘柑不可同日而语;烹蕨的晓烟和带露的黄柑亦与诗人黄昏舟行的时间相背。

在此诗人通过适当的联想,把此地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把西塞山一带的优美图画描绘得更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以“故垒萧萧芦荻秋”终结,尽管充满对“四海为家日”的欣慰和六朝衰亡的感喟,读来总有几分凄凉萧瑟。

韦庄对西塞山的一景一物,却洋溢出深切的爱恋,他无意于为芦荻秋风伤叹,而把芦花视为宁静恬适生活的伴侣,期望着有朝一日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领略西塞山的优美山水景物,观“他年”“终傍”之辞,其志可知。

就全诗看,尽管前两联以暗示行迹的方式对西塞山的奇特地势环境作了描写,但若无第三联以羡慕的心情对此地烹紫蕨、摘黄柑的虚笔赞美,不仅诗的尾联难以引出,并且全诗亦显得平泛平淡,难以因巧见意。

第三联的安排,不仅为全诗的画面增添了生气与活力,而且由实入虚而归为遣志发情,更显得自然巧妙。

至于作者在遣词造语上的细微精炼,在达意的准确和追求七律诗成熟的技巧上,造诣深厚。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1分)情诗曹植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③。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 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

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

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

③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

B.三、四句以乐景写哀情,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所用手法一致。

C.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D.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者”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E.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